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合集下载

金农《题画(四则)》原文及鉴赏

金农《题画(四则)》原文及鉴赏

金农《题画(四则)》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金农《题画(四则)》原文及鉴赏【导语】:〔清〕金农其一先民之言曰:同能不如独诣。

历代题画诗赏析·何庭晚风堪顾影,石泉澄澈见秋毫·明·程敏政

历代题画诗赏析·何庭晚风堪顾影,石泉澄澈见秋毫·明·程敏政

历代题画诗赏析·何庭晚风堪顾影,石泉澄澈见秋毫·明·程敏政
《山水锦鸡图》明·程敏政
平原空笑弋人劳,山水青葱护锦毛。

何庭晚风堪顾影,石泉澄澈见秋毫。

诗解:可笑的是,野蛮的打鸡人徒劳而返,葱郁茂盛的山木遮住了锦鸡的影子,何处方能看到在晚风中自己的身影呢?在石泉清澈的水中就会清楚地看到自己。

赏析:这首题画诗,语意天然,景物相融,诗人的这首画题诗,首先将一个意境用山、水、物、景连接起来,在诗人看似毫不经意中,使画面余韵袅袅,缓缓展开。

全诗以理趣景,寓理于情,充分发挥了诗人的再创作的潜力,使全诗具有景物相溶,万象物语,悠然之中栩栩如生的感觉。

诗人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将自然界的一些种类姿态跃入眼底,让诗画完美结合。

显示出了诗人涵藏丰富与无穷无尽的深厚才智与聪慧。

此诗没有特别用意,是一种因画得诗,巧妙融合的效果。

历代题画诗集

历代题画诗集

历代题画诗集以下是五首历代题画诗及其意思、出处和赏析:1. 《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意思: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出处: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间。

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买地造屋,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2.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出处: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3.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意思: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出处: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中均未查到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道川禅师所作,原诗题为《画》。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66首经典山水画题画诗(附佳作欣赏)

66首经典山水画题画诗(附佳作欣赏)

66首经典山水画题画诗(附佳作欣赏)0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缜《离思》之四02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0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04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泛》05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0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07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08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

——(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09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

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12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

——(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13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唐)李贺《梦天》14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意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五代)李唐《七绝》15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古代题画诗

古代题画诗

古代题画诗一、原文:《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衍生注释:“洗砚池”: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黝黑。

这里是借用典故。

“淡墨痕”指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清气”既指梅花的清香之气,也暗喻诗人自身的高洁品格。

“满乾坤”就是充满天地之间。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看似是在描写梅花,实则以梅自喻。

情感上,表达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表现手法上,诗人借物抒情。

首先勾勒出梅花的淡雅形态,长在洗砚池边的梅花带着淡淡的墨色痕迹开花了,这独特的意象构造很新颖。

而后句直抒胸臆,不想要他人夸赞颜色娇艳,只求那高雅的清香之气能够弥漫在天地之间。

诗人通过赞美梅花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冕。

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成才。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王冕善画梅,所以写起梅花诗来也是得心应手,借梅花表意抒怀。

五、运用片段:1. 在书画展览会上,有很多画家展出了自己的花鸟画作品。

有一幅不是色彩艳丽的画,它只是用淡墨勾勒出梅花的枝干花朵。

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你就可以说:“这让我想起王冕的《墨梅》中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画家也是像王冕一样,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不在乎那表面的艳丽之色呢。

”2.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品格高洁的诗句。

你就可以站起来说:“我觉得王冕的《墨梅》很合适呢,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只是追求别人的夸奖,而应该像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大家要是都有这种心态,那社会风气得多好。

”3. 一群文人墨客在园林中赏梅,可这梅花开得并不繁密,而且颜色淡淡的。

这时候就有人说这梅看起来不够惊艳。

你就可以说:“你们可别这么看这梅。

【早读17229】空山松子落棋盘一一古诗《题画》赏析

【早读17229】空山松子落棋盘一一古诗《题画》赏析

【早读17229】空山松子落棋盘一一古诗《题画》赏析
《题画》这首诗,看过几次,对'空山松子落棋盘'有少许印记。

但是,暑期在广州再次欣赏这首诗时,感觉特别强烈,仿佛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只有'松子落棋盘'的声音。

(一)原文
《题画》
苍雪大师
松下无人一局残,
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
毕竟输赢下不完。

【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
画面的意境。

(二)苍雪大师
苍雪禅师,云南呈贡人,字见晓。

于昆明妙湛寺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儒全侍者,掌管书记。

被誉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

(三)度娘中介绍的是输赢
度娘中介绍这首诗的核心内容是人生如残棋,输蠃无定论。

争什么,人生就是一盘下不完的棋,人生总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无法达到目标,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一步,便不是死局。

(四)其实应该是人生的清静
1、佛教,讲求的不是输赢,而是清静。

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2、诗中前两句'松下无人'、'空山松子',描述的是'棋手'身处环境的幽静。

'松子落棋盘'虽然瞬间打破了宁静,但是,转眼间更是万籁俱寂。

3、诗中后两句'神仙'、'下不完',表面上看描述的是争夺输赢,'争什么,神仙也下不完',实则,劝慰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

音乐:《云水禅心》王珣
图片来自网络。

经典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题画古诗赏析大全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本文概要】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下面是本文分享的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竹石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鉴赏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简单赏析: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
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 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 的画作里。故C错误。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 有什么样的评价?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高中语文三年级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赏析题画诗 1、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2、学会鉴赏题画诗
2019年全国卷一: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 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 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唐朝诗人李唐的古诗作品《题画》,其诗全文如下: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释】①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②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③燕脂:即胭脂。

一种红色的颜料。

燕,一木作“胭”。

后亦泛指红色【翻译】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少艰滩。

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

【鉴赏】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

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

“云里烟村雨里滩”才七个字,就把一幅生动的画境形象地凸现出来。

画面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上方是云烟缭绕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滩,一静一动,相互映衬。

画中的景色是朦胧的,但画面是清晰的,山村隐约可见,滩声仿佛可闻,不给人任何晦涩的感觉。

这幅画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

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

”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

但常人往往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少真正的审美能力。

对这种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

诗人写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意思是说如果画牡丹花,施以浓色重彩,定会大受时人欢迎。

这自然是反话,这种既饱含着带泪的幽默,又喷射出愤世的怒火。

亦庄,亦谐,痛快,淋漓。

这种风格,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

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口下,人心不古。

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李唐在山水画和人物画方面都很有造诣。

特别是他的山水画,构图精炼,用笔有力,着重创设意境。

如此诗首句”云里烟村雨里滩“,就显示了李唐在创造意境和构图方面具有高度的才能。

著名的题画诗鉴赏

著名的题画诗鉴赏

著名的题画诗鉴赏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诗人以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

它一竦劲身要攫获狡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

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呼之欲出。

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全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

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

怀素《题张僧繇醉僧图》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这首诗名为题古人画图,实际上是诗人自己醉酒狂书的浪漫性格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诗人在末句已经明白说出:完全可以把自己画入《醉僧图》中去,或者说《醉僧图》所画的便是自己的形象。

诗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此词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

语淡情疏,清丽简约,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元末明初)倪瓒《题画》赏析意境解读

(元末明初)倪瓒《题画》赏析意境解读

(元末明初)倪瓒《题画》赏析意境解读《题画》倪瓒萧萧风雨麦秋寒①,把笔临摹强自宽。

赖有俞君相慰藉,松肪笋脯劝加餐②。

【注释】①麦秋:农历四月麦收季节。

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②松肪:即松脂,松树分泌的胶汁。

笋脯:笋干。

【评说】本诗选自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二。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一录此图此诗为黄鹤山樵王蒙作,实非。

卞氏录黄鹤山人《乔松绝壑图并题》,题下注:“一本作至正十三年二月晦日作,倪瓒写,题诗与此同。

”卞氏已疑之,因附记。

细味王蒙识语云:“甲寅四月廿三日风雨中,达侯茂异相访於晚节轩中,因为写《乔松绝壑图》,并赋题,黄鹤山樵王蒙。

”王蒙题倪瓒诗于自己的《乔松绝壑图》上,后人遂误以此诗为王蒙作。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引《池北偶谈》云:“往见倪云林小画,自题诗云(略)。

”又引《居易录》云:“先从兄太液(士鹄)藏倪云林画小幅,极潇洒,上有自题诗云(略)。

予少时极爱之。

康熙甲辰,在扬州题程孟阳画和之矣。

适观卞中丞(永誉)《书画考》,有王叔明自题《乔松绝壑图》绝句,一字不异,第三句缺处是'俞’字,题下又注云:'一本作至正十三年二月晦日,倪瓒写’题诗与此同。

味此诗风致,断是云林作,然叔明何以剿袭不易一字,殊不可解也。

”王士禛曾亲见倪瓒此图,其判断是可信的。

题画诗而不干画面,不涉画理,却从自己作画时的环境氛围、心理状态落笔,极写友朋情谊,便是倪瓒这首题诗的艺术特征。

四月乍暖还寒时节,风雨萧萧,添人愁思。

首句着意烘托气氛,为次句的诗意蓄势。

次句写画家勉强宽慰自己,把笔摹写,排遣心头的郁闷。

诗到第三句,转出别意,推己及人,描写俞君善解人意,劝我努力加饭餐,给我以莫大的安慰。

一、二句写自我宽慰,三、四句写友人慰藉;前一层诗意为第二层诗意服务,突现朋友的深情厚谊。

题画诗有借题发挥一法,倪瓒运用此法写成本诗,比较典型地体现出这种写法的艺术特色。

王士禛精谙诗学,他对本诗能说出“予少时极爱之”的话,作出“极潇洒”的品评,足见这首题画诗确是一篇佳作。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题画清·郑板桥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是幽香的兰花,窗外(山上)有修长的竹子。

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景,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

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

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评析:元结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

面对这样一片幽眇芳洁之景,元结并不像高人逸士那样纵情山水,潇洒出尘,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独赏的感慨,别具贞静幽闲的情致,而是成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

他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伸屈,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也是为人。

写山水游记,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题发挥,抒发牢骚,这正是唐人作品独具的特色。

作者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题画》原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题画》
[宋]李唐
云里烟压雨里滩①,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人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②!
【注释】
①烟村:指云雾烟霞缘绕的山村。

②燕脂:即胭脂。

【赏析】
李唐为北宋与南宋之际的画家,晚年画江南山水,笔力益壮,画水有盘涡动荡之势。

本诗除首句再现画面景色,余皆为议论。

三四句正话反说,实际上是与流行的俗艳风立异,对崇尚称丽的花鸟画表示鄙弃。

其实,扩而大之,这也是在标举一种超脱流俗、不以富贵荣华为尚的审美与人生境界。

《题画》沈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画》沈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画》沈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题画》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

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品原文:
题画
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作品译文: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

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作品赏析: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

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者简介: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清郑燮《题画》翻译及赏析

清郑燮《题画》翻译及赏析

清郑燮《题画》翻译及赏析原文:《题画》清·郑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翻译: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

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

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

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赏析:题画着眼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依次说明四个问题:一、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得“眼中之竹”,次是凝思,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成“手中之竹”。

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

三、“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

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

四、“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

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

“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一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和才养,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郑板桥的这则题画中,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原理,所以倍受后人赏识。

晚唐的题画诗

晚唐的题画诗

晚唐的题画诗
1.《题画鹭鸶兼简孙郎中》——齐己
1.原文:
曾向沧江看不真,却因图画见精神。

何妨金粉资高格,不用丹青点此身。

蒲叶岸长堪映带,荻花丛晚好相亲。

思量画得胜笼得,野性由来不恋人。

2.译文:曾经在沧江边看鹭鸶看得不真切,却因为这幅图画
看到了它的精神气质。

不妨用金粉来衬托它的高雅格调,
它不需要用普通的丹青来描绘。

蒲叶长长的岸边与它相互
映衬,傍晚的荻花丛是它适宜亲近的地方。

思量起来画中
的鹭鸶胜过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生性自由野性,向来
不眷恋人间的繁华。

2.《金陵晚望》——高蟾
1.原文: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2.译文:曾经伴随着浮云回到傍晚青碧的山色中,还陪着落
日泛起秋天的声音。

世间有无数的丹青高手,但是一片伤
心之情是无法画出来的。

3.《金陵图》——韦庄
1.原文: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2.译文:谁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画家们的心是追逐着世人
的喜好之情的。

您看看这六幅关于南朝的画作,古老的树
木和寒冷的云朵布满了旧时的城池。

题画原文_翻译及赏析

题画原文_翻译及赏析

题画原文_翻译及赏析不写晴山写雨山,似呵明镜照烟鬟。

人间万象模糊好,风马云车便往还。

——清代·江世铨《题画》题画清代江世铨碧山丹房早起翠蓬一壶天地小,又是邯郸道。

寻真客到来,梦短人惊觉,冷冷玉望松月晓。

张子坚运判席上三首功名壮年今皓首,拣得溪山秀。

清霜紫蟹肥,细雨黄花瘦,床头一壶新糯酒。

去来去来归去来,菊老青松在。

生前酒一杯,死后名千载,淮阴侯不如彭泽宰。

云岩隐居安乐窝,尽把陶诗和。

村醪蜜样甜,山栗拳来大,梅窗一炉松叶火。

——元代·张可久《【双调】清江引_碧山丹房早》【双调】清江引_碧山丹房早元代张可久展开阅读全文∨ 碧山丹房早起翠蓬一壶天地小,又是邯郸道。

寻真客到来,梦短人惊觉,冷冷玉望松月晓。

张子坚运判席上三首功名壮年今皓首,拣得溪山秀。

清霜紫蟹肥,细雨黄花瘦,床头一壶新糯酒。

去来去来归去来,菊老青松在。

生前酒一杯,死后名千载,淮阴侯不如彭泽宰。

云岩隐居安乐窝,尽把陶诗和。

村醪蜜样甜,山栗拳来大,梅窗一炉松叶火。

▲叹世名利相签,祸福相兼,使得人白发苍髯。

残花雨过,落絮泥沾,似梦中身、石中火、水中盐。

【么】跳下竿尖,摆脱钩钳,乐天真休问人嫌。

顾前盼后,识耻知廉。

是汉张良,越范蠡,晋陶潜。

【乔木查】尽秋霜鬓染,老去红尘厌。

名利为心无半点,庄周蝶梦甜,疏散威严。

【搅筝琶】君休欠,何故苦厌厌。

月满还亏,杯盈自灩,荣贵路景稠粘。

沾惹情忺,把穿。

绝业贯休再添,徒尔趋炎。

【拨不断】弃雕檐,隐闾阎。

灰心打灭烧身焰,袖手擘开锁顶钳,柔舌砍钝吹毛剑。

旧由绝念。

【离亭宴带歇指煞】无钱妆富刚为僭,有财合散休从俭。

狂夫不厌,为口腹遥天外置网罗,贪贿赂满肚里生荆棘,争人我平地上撅坑堑。

六印多你尚贪,一瓢足咱无欠。

君子退谦,把两字利名勾,向百岁光阴里,将一味清闲占。

供庖厨野齑香,忘宠辱村醪酽。

无客至柴荆昼掩,卧松菊北窗凉,躲风波世途险。

——元代·曾瑞《【双调】行香子_叹世名利相》【双调】行香子_叹世名利相元代曾瑞展开阅读全文∨ 叹世名利相签,祸福相兼,使得人白发苍髯。

历代题画诗赏析·雪柏霜松不记年,从教千尺郁参天·明·董其昌

历代题画诗赏析·雪柏霜松不记年,从教千尺郁参天·明·董其昌

历代题画诗赏析·雪柏霜松不记年,从教千尺郁参天·明·董其昌
《题画》明·董其昌
雪柏霜松不记年,从教千尺郁参天。

过来灌莽丰茸甚,画史难回造化权。

诗解:松柏虽历尽雪霜,却从不记流年岁月,季节交替,自从明白苍翠茂盛般的参天松柏成长的过程,就不难想象草原的茂密与旺盛、与初生细草的成长都是因灌溉而来,不管画家怎样用心用画来表述历史,也难改变岁月的痕迹与自然规律。

赏析:这首题画诗意寓深厚,诗人托物言情,塑原表理,并有意在此借助于自然界规律,阐明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托不能分割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诗:不仅仅是一般的深意,是诗人通过对宇宙与自然的满腔感慨,委婉地说明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恩惠是无限的,不管历史如何发展,
岁月如何变迁,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会改变,所以;我们人类一定要加倍珍惜,遵循自然,千万不要破坏生态的自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篇一】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金陵图朝代:唐朝|作者:韦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韦庄这首《金陵图》载于《全唐诗》卷六九七。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

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

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

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

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韦庄想:真个是画不成么?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意思是说: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这篇《金陵图》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

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二】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画朝代:唐朝|作者: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篇三】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墨梅朝代:元朝|作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篇四】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题葡萄图朝代:明朝|作者: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赏析徐渭有一副水《墨葡萄图》是他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那副画水墨离主城至距上端1/3处漆笔支支叶叶向下翻批,吹的可以看出用,比如风雨之疾咒显现狂放的韵律。

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痛苦和傲然不可及乐的精神。

就在这副画的上端空白出。

用了狼藉之也的字体体有上面所录的一首诗。

这幅画和题画诗的创作年代,大约是万历初徐渭的年纪是五十三四岁。

在此之前,他走过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他虽有字又富有神童之名,长成之后却勉强才中了秀才,屡次映香是始终没有壮举。

他那败落的官僚家庭的有限财产在他年轻时被乡里豪绅所侵占,他以热心于抗倭战争,应邀参加了东南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府。

而胡宗宪在朝廷的权力倾轧中失败被捕之后,幕府中人缘无辜受到牵连,是他深感恐惧,他以精神病发作而自杀,虽未死成,却成重伤。

同样饮狂病的缘故,他杀死了自己的继室被捕下狱。

六七年牢,这时刚刚释放。

首句半生落魄已成翁,就是概括了数十年来,灾难重重,九死一生的经历。

这里不仅饱含着以往生活的辛酸,因为“已成翁”也包涵展望未来生活的辛酸。

读书做官吧,但年龄已老,而且连秀才的功名也在下雨时被革去,根本就谈不上了,隐居山林吧,他又没有尺寸处土地一贫如洗,又哪里蹈的起来。

在常人,落到如此境地也许早就颓唐萎靡,然而徐渭依旧很倔强,不肯向压迫她的社会低头。

独立书斋啸晚风。

写出一派狂傲猖狂的气概。

举两个实例,我们对这句诗会理解的更具体。

在入狱之前。

徐渭城在礼部尚书李春芳那里做门客,帮助处理完书。

李春发,字是为尊纶高弹门客如奴,普又让徐慧带他写清词。

皇帝用于道教斋黵的颂文徐卫一怒之下部经理是准许便拂袖而去。

出狱之后,不仅和学位,又曾应翰林修撰张元汴之邀去北京帮他处理文字事物。

张家与徐家原是世交。

张元忭在徐伟下狱时还曾出力救援,但是当张元汴企图以封建礼教约束自由放浪的徐渭时,徐卫便怒不可遏,同张氏大骂一场,傲然而去。

作为明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独立书斋啸晚风可以视为学位的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自我写照。

可以做的事情实在不多,画画是其中之一,既可自我排遣,也多少卖几文钱糊口。

但这大就是大,不是正经行当,不是一个读书人的理想的寄托。

后两句就把话中的葡萄语委明珠,这明珠又象征自己的超人才智,说世俗庸众既用不着他,那就任由他随便抛掷了。

简单的说,这也是向来就有的怀才不遇的牢骚,但是这里丝毫没有可怜巴巴期待恩遇的情态,只有对待荒唐的社会的傲视与嘲弄。

题画诗不太容易写,弄得不好便成为对画面可有可无的说明,充其量多几分文雅意味。

徐渭是绘画名家,他的诗,袁中郎赞为明代第一,所以画上题诗不但两臻奇妙,而且相得益彰。

有了这首诗,画的内在情绪,被揭示出来了,有了这幅画,诗不但可以从文字上感受它,还能从线条上感受它。

两者的统一,则在作者的人格。

清代王夫之颇喜爱徐渭的诗,对他的七绝尤为欣赏,认为它自然宏放。

在本篇中,我们能体会这一特点。

至于徐渭的笔底明珠,乃是后人非常珍视的东西,终究不是闲抛闲执了事。

引郑板桥《贺新郎》词句,乃是“只有文章书画笔,无今无古独逞”如果徐渭的才智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说做官,他未必能在后人心目中占据像现在这样重要的地位。

【篇五】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画鹰朝代:唐朝|作者: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