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教案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精品教案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活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木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出行时可以坐火车。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上述文字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5%~1%。

在土地比较辽阔的地方,如北美的新英格兰和俄国,人口增长率要超过1%,但人口已经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在法国,则低于0.5%。

有的年份,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造成了人口大幅度下降,比如遇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代。

材料二: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特别像英、法、北美、爱尔兰、意大利、俄国……欧洲人口在1750年时有1.4亿,到1780年时达1.88亿,1850年达2.66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约40%。

设问1: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不断,医疗卫生条件不好。

设问2: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的稳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搜集相关资料,做好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工业化国家的崛起,那么,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有哪些社会变化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6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各个方面,如工业化的推进、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的普及、科技的突破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阐述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如: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是什么?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科技的突破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追问:都有哪些变化?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说说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的时间、目的、推广的状况及意义是什么?。

时间、目的:19 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概况:系统教育体系——19 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 年)免费义务教育——1870 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意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这种变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卫生、居住状况差。

例如:垃圾多、住房拥挤。

总结:随着城市的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讨论:看相关史事: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有什么共性?这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加快。

现象: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上升。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工业化进程中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何?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而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总结: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看教材第26页的相关史事并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和人类生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应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

从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角度理解大众教育的推广。

对城市化,教师应从工业革命导致大量工厂出现,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的角度,讲解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

从人口增加和城市缺乏统一规划两个角度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问题,教师应运用图片、影像资料、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新课导入】世界史的轮廓是“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期?什么时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观察图片,说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在1801年时,法、德两国的人口增长较快,分别达到2735万和2400万。

英、美两国增长较慢,分别是889万和530万。

到1851年时,法、德两国人口依旧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超过英国,达到2319万人。

到1881年,美国人口增长超过德、法、英三国,达到5016万,德、法、英三国分别达到4523万、3740万、2597万。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和人类生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应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

从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角度理解大众教育的推广。

对城市化,教师应从工业革命导致大量工厂出现,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的角度,讲解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

从人口增加和城市缺乏统一规划两个角度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问题,教师应运用图片、影像资料、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新课导入】世界史的轮廓是“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期?什么时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观察图片,说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在1801年时,法、德两国的人口增长较快,分别达到2735万和2400万。

英、美两国增长较慢,分别是889万和530万。

到1851年时,法、德两国人口依旧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超过英国,达到2319万人。

到1881年,美国人口增长超过德、法、英三国,达到5016万,德、法、英三国分别达到4523万、3740万、2597万。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现代生活的含义,感受现代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现代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

三、教学难点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史的轮廓是“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材料:工业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欧洲人口在19世纪约为人增长。

从1800-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发展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加到约1亿人。

与人口成长紧密相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西方社会不断城市化。

在德国,1840年人口有10万左右的城市只有两个,到1910年则达48个。

英国190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工业企业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

美国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业地区。

问题:从材料中能找到哪些工业革命后的变化?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多媒体展示马尔萨斯图片师讲述人口增长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展示“英国女工”图片。

师讲述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和代表国家。

过渡: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

师讲述大众教育出现时间、原因、代表国家、产生过程和意义。

二、城市化多媒体出示19世纪英国城市图片师讲述城市化出现的时间、原因和代表国家。

多媒体出示图片,展示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

师讲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师讲述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进行讲述,包括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工业化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变化。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4.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讨论。

4.视频资料:准备与发达国家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这些国家在战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特点。

2.难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国家?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学。

科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材料、图片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工业化。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辩证思维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展示北京雾霾和伦敦雾都的图片,解释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工业化国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__生产力__的发展,促进了__人口__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__工人阶级队伍__不断壮大。

__劳动力结构__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__工业和商业__。

同时,越来越多的__妇女__走出家庭,成为__工业劳动者__,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__社会地位__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__工业化发展__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__大众教育__,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__国家教育体系__。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__文化水平__,促进了__社会发展__。

4.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__城市__。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__规划__。

城市的环境__很差__。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__改善__。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__生活方式__也在发生着变化。

5.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__问题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知道城市化和工业化密不可分,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很多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从而理解是工业革命带给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生活。

【教学重点】从现实出发,通过列举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工业革命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教学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工业化的烙印,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新的痛苦。

工业革命到底让这些工业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的呢,还是有害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学生讨论:为什么工业革命能够促进人口增长?(生产力、医疗等方面)2.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大众化教育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二)城市化1.概念解释: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历史上城市的形成。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

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二、教具:PPT三、教法:讲述法、讨论法四、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相关内容。

2.掌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了解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剧,学会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3.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与我们如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科学地看待工业文明的影响。

六、课前导入通过一组北极地区的动物生存现状对比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工业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本节课的学习。

七、新课讲述教师: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化浪潮席卷全世界。

工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社会面貌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呢?探究一:工业化与人口变化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020年,世界人口总数已经接近76亿。

学生:工业化带来大量人口增长探究二: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出示图表,从图一图二上来看,英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开始出现转型。

教师:英国习惯法规定:妇女没有财产权,没有离婚权,妇女挣来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丈夫,丈夫拿出去喝酒、赌博,妻子也不能有任何抱怨......工业革命后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程标准】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和材料的拓展,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形成。

结合对本课的学习清楚知道今天城市病及文明生活的由来。

2.通过思考、讨论、材料阅读,从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工业化的影响。

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导入新课展示:伦敦图片设问:伦敦曾经是世界著名的“雾都”,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现在的伦敦成功地治理了污染,基本告别了“雾都”形象,成为一座洁净的城市。

由伦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探究新知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展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图(见课本P24)设问:从1801年-1911年,英、法、德、美四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产品,进而带动科学和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展示:马尔萨斯像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口增长到生活资料仅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极限时,社会就出现饥馑、战争和疾病。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学生:阅读P23人物扫描,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设问:阅读P24第一段正文,回答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预设: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业劳动力人数超过农业劳动力人数;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

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

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

从上世纪初至今,全世界发生公害事件60多起,公害病患者达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提示:(1)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2)由于环境污染而形成的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生态文明、倡导“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查找历史资料的方法与途经。

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体会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

通过将工业革命的影响与现实社会比较,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过去、认识今天、认识社会、探索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评价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工业革命的了解,感受它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人口增长的原因,大众教育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教学难点】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表现。

一、新课导入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
多新的痛苦。

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简要讲述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的观点,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提醒人们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有积极的一面。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师呈现图片和材料,学生分析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原因。

3.学生根据课本和相关资料归纳19世纪中期以后,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表现和影响等。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教师介绍城市化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第25页的“相关史事”来体会城市化对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标导学三:社会问题
1.呈现相关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第26页的“材料研读”“相关史事”和第27页的“知识拓展”,让学生分析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问题,有何影响,以及当时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又是如何改善的。

2.目前我国也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请大家谈一谈周围环境的变化或家庭生活有哪些变化。

如果有消极的影响,请说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开放性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与探究,知道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人类的文明步伐急剧加快。

我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看到的机器设备,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

工业革命也使工人遭受更大的剥削,工人们更紧张地工作,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工业革命还造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使得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让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是感知历史的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做出更深刻、更理性认识的学习方式。

所以这节课可以通过学生搜集、分析、整理资料、讨论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对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作深
刻的探讨,来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