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祛湿剂综述

合集下载

祛湿剂

祛湿剂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 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 茵陈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 桂枝10克,猪苓10克 附子10克,干姜 6克。 初服日进两剂,三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一剂,三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阴黄”范畴。阴黄之因,或外受 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 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 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疽。方以茵陈蒿为主药,本 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 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附子、干姜以温 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脉络瘀滞之火疳。用 制川乌以祛风除湿止痛,并与威灵仙同用,其效更佳。川乌 毒性较大,用量不宜过重,以3~9克为宜,常用蜂蜜制并煎, 以解其毒,以防中毒。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蔻仁开中焦之湿 滞,薏苡仁利下焦之湿热,厚朴辅助杏仁、蔻仁先通上中焦, 滑石、通草以辅助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使温邪从小便除, 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药物直达病所,则诸病愈矣。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复感风寒。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吐泻腹痛,舌苔白腻。 3.本方重在化湿和胃,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亦可应用。 4.方中半夏用半夏曲,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二、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中焦气阻,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2.辨证要点: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3.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甘草炒用,旨在增强其和 中之力。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祛湿剂

祛湿剂
除了湿和饮之外,痰一般分为五类。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后面有祛痰剂。专门讨论这五类痰。分为五节,那是在后面讲。所以这个祛湿剂,主要讨论的湿邪为病,以及一部分治疗痰饮的方。以及治疗水肿病、水气病的方。
水一般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我们祛湿剂里治水,都是往往以治阴水为主。特别在温化寒湿这一节里边。
这里平胃散的胃,实际上是整个消化系统的意思。消化系统脾胃要恢复平衡。平胃,说明不平,怎么不平呢?古人举例子,把脾胃比喻为土,土生万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贱,就是脾。现在平胃散是说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实际上是脾低了,那相对胃高了。水往低处流,意思水湿,脾运化功能差了,水湿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称,实际上是用来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来消除水湿,因为消除水湿有助于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提高脾的运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湿,这相互影响的。脾主运湿,湿气归脾,湿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里,以这个基础方,体现出除湿而运脾的相互结合。
甘草是使药,它可以补脾,也可以调和诸药,所以整个这个方药味不多,配伍很精当,精练,它成为一个燥湿运脾,治疗湿困脾胃的一张基础方。也就是对后世的很多方剂,运用这些基本结构。
运用
随证加减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湿邪阻滞的部位是中焦,湿阻气机以后,脘腹胀满,是平胃散证往往出现的。要了解它湿邪阻滞气机,脾不健运,湿邪阻滞,那舌苔上面的厚腻,反应出湿浊阻滞的特点。)
方解
君 苍朮
臣 厚朴
佐 陈皮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苍朮是君药,苍朮有较强的燥湿作用,能运脾燥湿,既能燥内湿,也有辛温发汗,祛除表湿的作用。厚朴为臣,它是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厚朴也带一定的芳香特点,也能化湿。君、臣相配合,苍朮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陈皮为佐药,擅于疏理气机,理气又化湿。

祛湿剂.ppt

祛湿剂.ppt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发热倦怠肢酸—湿热交争湿邪重着 发热倦怠肢酸 湿热交争湿邪重着 颐肿咽重口渴—热毒上攻 湿 颐肿咽重口渴 热毒上攻 温 胸闷腹胀 湿热下注,湿遏清阳,气机阻滞 胸闷腹胀—湿热下注 湿遏清阳, 湿热下注, 身目发黄—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 时 身目发黄 热为湿遏不得发越,湿热熏蒸 舌苔黄腻—湿热疫毒之体征 疫 舌苔黄腻 湿热疫毒之体征 湿 热壅 疫遏 毒气 分
汗出恶风—表虚不固外受风邪 汗出恶风 表虚不固外受风邪 风 水 或 风 湿 身重浮肿—水湿停滞郁于肌 身重浮肿 水湿停滞郁于肌 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 舌淡苔白—气虚兼湿 舌淡苔白 气虚兼湿 脉浮—风邪在表之象 脉浮 风邪在表之象 表 虚 受 风 水 湿 郁 表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猪苓汤《伤寒论》 伤寒论》
小便不利 水热互结 口渴欲饮 水气不化津液不布 发热—邪从热化 发热 邪从热化 心烦不寐—邪热伤阴 邪热伤阴, 心烦不寐 邪热伤阴,阴虚邪热上扰神明 咳嗽—水气上逆于肺 咳嗽 水气上逆于肺 呕恶—水气中攻于胃 呕恶 水气中攻于胃 下利—水湿下渗于大肠 下利 水湿下渗于大肠 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阴伤有热之象 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阴伤有热之象 水 热 互 结 邪 热 伤 阴
外 有 表 邪 内 停 水 湿
或短气而咳 —水饮上犯于肺,肺失清肃 水饮上犯于肺, 水饮上犯于肺
五苓散《伤寒论》 伤寒论》
利 水 渗 湿 温 阳 化 气 泽泻—甘淡性寒 直达肾与膀胱, 甘淡性寒, 君 泽泻 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 猪苓、茯苓—淡渗利水渗湿 臣 猪苓、茯苓 淡渗利水渗湿 佐 白术 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 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 转输精津, 健脾而运化水湿, 使水精四布, 使水精四布,而不直趋于下 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 桂枝 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 一药二用 又内助膀胱温阳化气以行水

祛湿剂概述

祛湿剂概述

清热祛湿· 八正散
?八正散与小蓟饮子比较
均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作用, 均可治疗下焦热结之淋证 小蓟饮子主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药, 以凉血止血为主,且清利中寓以滋养, 适用于热结膀胱,损伤血络之血淋、尿血; 八正散主以瞿麦、扁蓄、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水通淋药, 以清利湿热为主,无补益之功, 适用于湿热内蕴膀胱之热淋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 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概述· 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概述· 使用注意
(1)调治肺、脾、肾;
(2)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利水渗湿
适应证:
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
配伍用药:
利水渗湿药
+健脾药+温阳化气药或养阴药
五苓散
(《伤寒论》)
利水渗湿· 五苓散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泽泻一两 六铢(15g),白术十八铢 (9g),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b.水湿内停证;c.痰饮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气化不利:渴欲饮水

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概述

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概述

祛风胜湿
腰膝冷痛,畏寒喜温
风寒湿邪痹阻气血 肝肾两虚 气血不足
痹 证
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独活寄生汤
方解
独活——祛风散寒胜湿
防、艽、辛——祛风散寒胜湿
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
祛风湿 止痹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归、芎、地、芍——补血和血
参、苓、草——益气健脾
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组成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主治 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鲜明,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黄疸证治要点如何?
证候特点 巩膜、皮肤、小便发黄。
病机要点
湿(无湿不成疸) 祛湿(令湿有去路)
寒湿——阴黄 湿热——阳黄
温化寒湿
清热祛湿
主治
食滞胃脘证
病机
食积内停,胃气失和
食积内停
胃气失和
症 状
脘腹痞满胀痛 嗳腐吞酸 厌食 呕逆 或大便泄泻 舌苔厚腻 脉滑
方解
君—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 神曲: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臣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 消 一切 食物 积滞
半夏、陈皮:理气化湿,和胃止呕 佐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散结以助消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
治燥剂
一、概念: 组成: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 作用: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
治证:燥证。
* 燥邪致病的特点:
1、干涩伤津
2、燥易伤肺
· 治燥剂·
温燥(热)— 因初秋感受燥热邪气而致。
外燥
凉燥(寒)— 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而致。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祛湿剂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祛湿剂

中医药学知识(二)之祛湿剂来源:智阅网今天我们就来熟悉一下祛湿剂的主要内容。

一、清利消肿剂肾炎四味片【功能】清热利尿,补气健脾。

【主治】湿热内蕴兼气虚所致的水肿,症见浮肿、腰痛、乏力、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肾炎康复片【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清解余毒。

【主治】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体虚浮肿、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目四肢浮肿、头晕耳鸣;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见上述证候者。

二、利尿通淋剂八正合剂【功能】清热,利尿,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

癃闭舒胶囊【功能】益肾活血,清热通淋。

【主治】肾气不足、湿热瘀阻所致的癃闭,症见腰膝酸软、尿频、尿急、尿痛、尿线细,伴小腹拘急疼痛;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三金片(颗粒、胶囊)【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急频数;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排石颗粒【功能】清热利水,通淋排石。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泌尿系统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癃清片(胶囊)【功能】清热解毒,凉血通淋。

【主治】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小腹坠胀。

亦用于慢性前列腺炎之湿热蕴结兼瘀血证,症见小便频急,尿后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少腹腰骶部疼痛或不适等。

三、清肝利胆剂茵栀黄□服液【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茵陈五苓丸【功能】清湿热,利小便。

【主治】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黄疸,症见身目发黄、脘腹胀满、小便不利。

消炎利胆片(胶囊、颗粒)【功能】清热,祛湿,利胆。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四、清热燥湿止泻剂香连丸(片)【功能】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主治】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祛湿剂
学习要点
①掌握羌活胜湿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真武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配伍意义。

②熟悉祛湿剂的概念、分类、使用注意事项;熟悉独活寄生汤、八正散、防己黄芪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小活络丸、二妙散、五皮散的功效和主治。

一、定义
祛湿法化湿利水和通淋泄浊水湿病
二、适应证治法配伍代表方剂
1.湿阻脾胃(湿邪内阻,脾胃失和)
化湿和胃+理气和中药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湿热证(外感湿热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清热祛湿+清热泻火药
三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二妙散八正散牛角散
当归拈痛汤
3.水湿壅盛(癃闭淋浊水肿泄泻)
利水渗湿法+理气健脾药
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4.湿从寒化(阳气不化,水湿内停)
温化水湿(温阳药+利湿药)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鸡鸣散
萆薢分清饮
5.风湿痹证
祛风胜湿+解表止痛补肝肾益气血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易耗气伤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水肿慎用.
2.配伍理气药?
3.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
第一节祛风湿剂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证:风湿在表(一身重痛)
法:祛风胜湿
方:二活-祛一身之风湿(君)
防风藁本-发散风湿止头痛
川芎蔓荆子-散风活血止头痛
甘草-调和
特点:风湿初起最适宜
应用: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证:痹证日久,肝肾阴亏,气血不足
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独活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君)
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疼痛
桂心-散寒止痛温通经络
杜仲牛膝-补肝肾强腰膝兼祛风湿
参苓草-补气
四物汤-补血
特点:1)扶正药与祛邪药相须配,相得益彰;
2)配伍理血药,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

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风寒湿痹。

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死血,而见腰腿疼痛。

法: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方:制川乌、草乌:辛热逐风邪、除寒湿而通络止痛,君药。

天南星:祛风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之风痰湿浊,臣药。

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使气血流畅,则风寒湿邪不复留滞,且两药均兼止痛之良效;
地龙:性善走窜,为入络之佳品,功可通经活络。

共为佐药。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陈酒:助药势,引诸药直达病所,又温散寒湿之,使药。

第二节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及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湿阻脾胃证(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苔白腻)
法: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方:苍术(重用)-燥湿健脾(君)
厚朴陈皮-理气化湿除满
姜枣草-调和脾胃
特点:苦辛芳香温燥
注意:失血过多孕妇不用
应用:急慢性胃肠炎消化系溃疡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1)香砂平胃丸
2)木香顺气丸+木香青皮槟榔枳壳
3)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半夏(霍乱吐泻)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藿香(君)解表散寒化湿和中升清降浊苏叶白芷-助主药外解风寒,芳香湿浊
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云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
姜枣草-调和脾胃
特点:1)选解表化湿双重作用药
2)藿香一药三用:解表化湿和中
3)集芳化苦温淡渗于一方
4)化湿行气相配升清降浊相配祛邪扶正
相配
应用:夏秋季感冒流感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
第三节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伤寒论》
证:湿热黄疸(阳黄)
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茵陈(重用)-既清热利湿,又解肝胆之郁,利胆
退黄
栀子-主茵陈导肝胆之热从三焦下行,增强清热利胆退黄作用
大黄1)利胆退黄
2)荡涤肠胃实热,通腑气,使湿热从大
便而去.
3)活血祛瘀,防止肝因瘀血而肿大。

特点:大黄在方中的意义
应用: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伤寒败血症等
加减:茵陈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治阴黄证
八正散(八正合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湿热下注之热淋石淋血淋
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木通(苦寒)车前子(寒)-清热利湿(君)
滑石瞿麦扁蓄-清热利水通淋(助君)
大黄-清热降火导湿热直下大肠
栀子-(苦寒下行)-清泄三焦湿热
甘草-调和缓急
特点:1)使湿热于前后二阴下泄;
2)甘草+滑石:利小便而不伤津
应用:急性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
附方:二妙散(黄柏苍术)-湿热下注证
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阴道炎等。

三妙丸(上方+牛膝)兼强筋骨清热燥湿
湿热下注,两脚麻木,如火烙。

四妙丸(上方+薏苡仁) 湿热下注,两脚麻
痹痿软肿痛。

第四节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伤寒论》
证:1)蓄水证“水逆”见小便不利,头疼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

(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上潮,故口渴;饮入之水下无出
路,内失转输,停蓄于中,故水入即吐)
2)水湿内停
3)痰饮
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方:泽泻(君)-甘寒直入肾与膀胱而利尿
二苓-利水渗湿
白术-健脾助运化水湿
桂枝-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要点:1)泽泻为方中主药
2)桂枝一药二用
3)茯苓的配伍作用有三.助主药加强利水;
助白术实脾而利水;助桂枝温化水饮,
通阳利水.
应用:慢性肾炎肝硬化水肿
加减:1)四苓散-桂枝
2)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
健脾和胃止泻利尿治疗中暑伤湿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证:风水(风湿)证(兼表虚)
除水肿外,必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利
风水证:表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经间所致身重,小便不利等.
法: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方:防己-祛风行水祛风不伤表
黄芪-益气固表固表不留邪共为主药
白术-健脾气祛水湿
配黄芪增益气固表之功;
配防己祛湿行水力强.
姜枣草-调和药性、调和营卫
应用: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降低血沉作著,优于强地松) 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
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证:水气停滞之皮水证
(由脾虚湿盛,水泛肌肤所致一身悉肿.)
法: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方:茯苓皮-利水渗湿健脾
生姜皮-辛散水饮
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
大腹皮陈皮-理气兼除湿
应用: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性水肿经行妊娠水肿等
鉴别:
五苓散重在化气利水,主入脾肾}利水渗湿{
五皮饮重在行气利水,主入脾肺
水肿小便不利
主治{
水肿偏面目四肢
第五节温化水湿剂
真武汤《伤寒论》
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之证
法:温阳利水
方:制附子-大辛大热入脾肾经
温补脾肾之阳(君)
白术-培土制水
茯苓-淡渗利水使水气从小便出
生姜-辛温,助附子温阳化气
助苓术温中健脾
白芍-敛阴护阳缓急止痛
特点: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是温阳利水的重要方剂.
应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肾积水肾结石心衰心律失常等
自学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证:阴水证(阳虚水肿)
阴水证:阳虚土败,土不制水所致腰以下肿,
手足不温.
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附子-温肾阳助气化以行水
干姜--脾----运----制- 共为主药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湿从小便出
木瓜1)酸收敛阴利水而不伤正
2)芳香醒脾化湿利水
朴木香榔草果-行气导滞化湿
姜枣草-健脾和中
应用:
[复习参考题]
1.试述祛湿剂的定义、适应范围、分类、配伍原
则和使用注意.?
2.使用祛湿剂为何必须配伍理气之品?为何要
照顾肺脾肾三脏的功能?
3.请写出平胃散、八正散、五苓散、真武汤.独活
寄生汤的主证立法和药物组成。

4.构成五苓散的主药是?四苓散的构成是?胃苓
汤的构成是?
5.独活寄生汤中配理血药意义是什么?与羌活胜
湿汤如何鉴别?
6.实脾散主治何证?请根据该方所给出的药物进
行方解分析
7.解释下列名词,并指出它们的治法和代表方
剂:水逆证阴水证皮水证风水证
8.试分析大黄在茵陈蒿汤中的作用。

9.请说出藿香正气散的组方特点,并举例说明
之。

10.写出二妙、三妙和四妙丸的药物组成和主证。

11.五苓散和五皮饮如何鉴别?
12.根据当归拈痛汤所给的药物(白术人参苦
参升麻葛根苍术防风知母泽泻黄芩
猪苓当归炙甘草茵陈蒿羌活),分析该方
的主治证,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