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2分)1. (6分) (2017高二下·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
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孙(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
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
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
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嬴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康等。
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
汉字的演变阅读题

汉字的演变阅读题以下是一个关于汉字演变的基本阅读题,以帮助您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历史:1. 汉字起源于何时?A. 商朝时期B. 秦朝时期C. 周朝时期D. 春秋时期2. 汉字经历了哪几个主要的演变阶段?A.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B. 甲骨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C. 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D. 甲骨文、金文、小篆、行书、楷书3.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哪个字体被视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A. 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4. 下列关于汉字演变的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和结构逐渐简化,便于书写和阅读。
B.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和结构逐渐复杂化,提高了文字的辨识度。
C. 汉字的演变不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始终保持稳定的形态。
D. 汉字的演变是自然的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无关。
5. 请简述汉字演变的趋势。
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汉字起源于商朝时期,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现。
因此,答案为A。
2.【答案】D【解析】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行书和楷书等几个主要的演变阶段。
其中,隶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因此,正确答案为D。
3.【答案】D【解析】隶书的出现被视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因为隶书改变了早期汉字的象形特点,使得文字更加符号化,更便于书写和传播。
因此,答案为D。
4.【答案】A【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和结构逐渐简化,便于书写和阅读。
这一趋势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书写材料的变化所驱动的。
因此,选项A正确地描述了汉字演变的趋势。
5.【答案】汉字演变的趋势是从繁到简,从难到易,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
这个趋势使得汉字更加容易学习和书写,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1年高一年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一年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2017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

2017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一、阅读材料一、二,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民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民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民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
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
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泰国姓赢。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
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赢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康等。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达标名校2025年秋学期初三期终调研考试卷语文试题卷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达标名校2025年秋学期初三期终调研考试卷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声情并茂大兵压竟血脉相成世外桃园诀择B.一如即往侃侃而谈举棋不定蜜不可分急躁C.大言不惭心有灵犀锲而不舍光宗耀祖娴熟D.后悔莫急五采缤纷万般无奈丝丝入扣署光2.《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达——大闹野猪林B.林冲——雪夜上梁山C.武松——威镇清风寨D.宋江——智取无为军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铭”、“歌”、“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语文让我们结识了诸多名家名篇:鲁迅·《故乡》(小说),司马迁·《史记》(史书),朱自清·《绿》(散文),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戏剧),雨果·《给巴特勒的信》(书信),诸葛亮·《出师表》(奏章)。
C.与少年鲁迅曾经拥有“百草园”一样,作家萧红在那段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也曾经拥有一个屋后的“大花园”。
她在散文《呼兰河传》中,写到了自己和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生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连鸟儿、虫儿、花儿都听“我”的。
D.苏联作家普里什文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写出了散文《林中小溪》;中科院院士侯学煜以森林和草原为例,向我们说明了维扩“生态系统”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泰州举办老街旅游文化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2020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解析版)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解析版)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判断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顺序通常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其中考查得最多的是时间顺序。
一般分值较小,一般在一至两分。
答此类题需要学生掌握这三种通常的说明方式及其作用即可拿到分。
常考形式一、此类题在考卷中通常出现形式:【一般直接提问式】例: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你可以说说选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吗?3.选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呢?4.本文用了空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是什么?5. 文中第3段和第4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二、根据以上说明顺序考题在考卷中出现的形式,可以看出此类题一般提问很直接,不会出现审题错误、身体模糊的问题,那么我们解此类题就需要掌握常考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及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抓表时间的词语。
如,年代:古→今;季节:春→冬将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作用:能够清晰说明事物在时间上面的发展变化。
2. 空间顺序——抓表方位的词语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展开,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等等,依次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作用:能够空间性的、有条理的说明某个说明事物的特点。
3. 逻辑顺序——抓思维的规律。
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由特点到用途等顺序。
作用:能够有逻辑的、清晰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注意】1.单一的问采用什么顺序,直接答“……顺序”即可。
2.有的文章不会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整体上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又交叉使用几种,使说明更透彻。
答题时要看清问的是全文的说明顺序还是某几段,某一段的说明顺序。
【分析步骤】第一步:解这种题之前,要了解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

重庆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二上·岳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
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5(课后习题):综合检测含答案

综合检测( 时间 :150 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此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 达成第 1~3 题。
( 导学号 56420046)我们所说的姓氏, 包含了“姓”和“氏”两个看法。
姓, 代表了氏族血统, 最早根源于氏族的图腾。
氏族在交往中经过显现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示其身份, 差别不一样的氏族和方向,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氏 , 是古代贵族标记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夏代中期开始, 氏成为姓的支系 , 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 表示功绩和地位。
一般以为中国人是先有姓, 后有氏。
事实上 , 姓和氏向来混淆使用, 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
在夏代以前 , 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结盟的称号, 这时姓是氏的分支。
比方: 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期间, 伏羲氏的后辈姓风, 是中国第一个姓。
夏代时, 氏的本义发生了变化 , 氏能够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 , 从头确定了姓、氏的关系: 姓明婚姻 , 世代不变 ; 氏辨贵贱 , 随时更移。
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 而姓不变 , 致使先秦时保存下来的姓不过在三十个左右,而保存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
到秦并六国 , 成立了中国第一此中央集权政权, 姓、氏也混而为一, 汉朝此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划分了。
观察一个地区姓氏数目的多少以及散布的集中程度如何, 能够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
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 他们拥有同样姓氏的概率, 这个值的大小能大概反应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
假如一个地区姓氏数目多 , 且散布不集中 , 则同姓率低 , 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剖析结果显示 ,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期间, 特别是在南宋 , 因为蒙先人入侵 , 人们向南迁徙 , 以闪避战争 , 逃至长江遇到隔断 , 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 , 便定居下来 , 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同; 同时 , 长江以南的人也常常会往北方迁徙,最后致使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淆, 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说明文“中国姓氏”阅读答案

说明文“中国姓氏”阅读答案说明文“中国姓氏”阅读答案说明文“中国姓氏”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和“相关链接”,完成第1~6题。
①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
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来探索和研究中国姓氏,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对祖先给我们烙下的血统记号的“姓氏”的了解和历史追思的兴趣。
②在130多年前,世界上发生了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
第一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了强国富民,日本新政府首先是调查日本的国情一一人口,但是日本人的名字重复得太严重了,于是政府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姓,以作区别,因为日本人在这之前是没有姓的,于是乎,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人出现了三万多个姓。
1875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那就是英国人乔治·迭尔文首次发表了用英国人在教堂中结婚名册中的姓氏研究近亲现象的文章,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
在那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到欧洲人姓氏分布与人类遗传特征之间的平行关系。
接着世界各地纷纷在种族、地域、家族疾病、人口迁移等等领域研究各自国家的姓氏。
到上个世纪60—80年代达到了顶峰,在美国俄勒冈州先后召开了两次以世界性数学和生物学研究姓氏为主题的会议。
③大家都知道,每一代子女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经过10代后,后裔中血液的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只有1/1024与第一始祖相同。
所以,社会上大家对姓氏寻根的科学性一直持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
恰恰就在这一非常通俗的常识上,大家忽略了一个生物进化上的重要现象一一Y染色体的遗传!Y染色体的遗传几乎是世代不变的,在人类中表现为生男孩子,这是人类进化中一条“铁”的法则。
我们定位姓氏作为生物学中的一项可以研究“材料”的原则就是:姓氏是父传子的,其传递方式类似Y染色体遗传的表现。
④姓氏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
中国姓氏源流及其演变

中国姓氏源流及其演变中国姓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姓氏的起源与演变,并简述几个典型的姓氏的特点。
中国姓氏的源流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
在古代社会,有人以先祖的名字命名作为姓氏,称为氏。
氏的来源多种多样,例如与自然、动物、植物相关,还有一些与祖先的职业、地理环境、思想信仰等有关。
这些氏后来演变为后来的姓氏。
随着中华文明的逐步发展,中国姓氏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原始社会,人们以母系氏族为主,以母亲的氏族为自己的姓氏。
然而,随着家族的融合和变革,姓氏制度逐渐转变为以父系氏族为主,子承父业的思想逐渐盛行。
这一时期,由于人口较少,姓氏较为简单,仅仅是以人的父亲命名为姓。
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的姓氏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一些姓氏是由人的职业或地理环境命名的。
例如,姓“张”的人多与掌管桥梁有关,姓“李”的人则可能与树木有关。
此外,一些姓氏是由祖先的字或名演化而来,这些姓氏一般都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例如,姓“孔”的人可能与孔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姓“杨”的人可能与杨贵妃有所渊源。
中国姓氏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历史变迁,还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姓氏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是人们身份和家族的象征。
姓氏的传承是家族观念和亲情纽带的重要表现。
除了传统的姓氏,如“张”、“李”、“王”等,中国还有一些独特的姓氏,如“赵”、“钱”、“孙”等。
这些姓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姓“赵”的人多与北方民族有关,姓“钱”的人多与商业交易有关,姓“孙”的人多与农耕生活有关。
这些姓氏承载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国姓氏的源流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不仅代表了个体的身份,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通过了解姓氏的源流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综上所述,中国姓氏的源流及其演变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话题。
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阅读题答案

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阅读题答案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
下面是网络整理的《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阅读原文:在远古时期姓氏的创立是以母系氏族的女姓为核心的。
姓是什么呢?汉代的许慎认为:姓从女,女就是母,“女”、“生”就是“生母”。
无论是谁,他的生命都是他的“生母”带来的。
因此,古人的姓应该随从“生母”,他的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
在家庭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生活在一种游猎和原始群居状态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女子往往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
男女不可能有固定的配偶关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只能知道“家中”有母,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在哪儿?所以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氏也就出现了,它和姓不同,再也看不到文字中的“女”字旁了。
根据史前的传说,黄帝和炎帝出生于姬水和姜水,也就有了姬姓和姜姓,但以姬为姓的黄帝却称“有熊氏”和“轩辕氏”,因为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就驻扎在“有熊”这个地方,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地而得名“有熊氏”。
“轩辕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说和有熊一样,也是地名,但我相信,黄帝因发明车而得“轩辕氏”的传说是千真万确的。
从黄帝在氏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理解:许多部族在选择氏名时,多以“图腾”为名。
有的以植物为自己的氏,如:蒲、柳、杨、梅等;有的以动物为自己的氏,如:熊、马、牛、羊等。
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这与母系社会高级阶段同姓不通婚一样,是为了族人的健康繁衍,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氏”和“姓”是不一样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是同姓衍生的一个个分支,本来是同姓部落的个体私有名称,到后来可能是专门指代部落的首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在我国古代,邦国和官职有些是可以世袭的,于是这些氏也就可以随之世袭了。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
”“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
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塬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最初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
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
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
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大约在泰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
2019学年语文必修5课后习题:综合检测含答案

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046)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
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
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
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
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
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
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
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
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中华姓氏响当当阅读理解

中华姓氏响当当阅读理解①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
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来探索和研究中国姓氏,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对祖先给我们烙下的血统记号的“姓氏”的了解和历史追思的兴趣。
②在130多年前(即1875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
第一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了强国富民,日本新政府首先是调查日本的国情一一人口,但是日本人的名字重复得太严重了,于是政府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姓,以作区别,因为日本人在这之前是没有姓的,于是乎,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人出现了三万多个姓。
1875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那就是英国人乔治·迭尔文首次发表了用英国人在教堂中结婚名册中的姓氏研究近亲现象的文章,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
在那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到欧洲人姓氏分布与人类遗传特征之间的平行关系。
接着世界各地纷纷在种族、地域、家族疾病、人口迁移等等领域研究各自国家的姓氏。
到上个世纪60—80年代达到了顶峰,在美国俄勒冈州先后召开了两次以世界性数学和生物学研究姓氏为主题的会议。
③大家都知道,每一代子女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经过10代后,后裔中血液的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只有1/1024与第一始祖相同。
所以,社会上大家对姓氏寻根的科学性一直持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
恰恰就在这一非常通俗的常识上,大家忽略了一个生物进化上的重要现象一一Y染色体的遗传!Y染色体的遗传几乎是世代不变的,在人类中表现为生男孩子,这是人类进化中一条“铁”的法则。
我们定位姓氏作为生物学中的一项可以研究“材料”的原则就是:姓氏是父传子的,其传递方式类似Y染色体遗传的表现。
④姓氏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
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自西周春秋以来,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
《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
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
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
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
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
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
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华姓氏文化的时候,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一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
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有些血缘非常遥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在我们姓氏文化的认识里边,还存在一个误区,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
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
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
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
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以为能够追忆.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红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其余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
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后代繁衍,人口增添,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移到不一样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差别于其余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红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所以能够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差别血统,氏差别后代。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先阶段的根本差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存那些原有的差别之外,又带上了浓重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
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记,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假如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随着变化。
这就是史册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此外,夏、商、周三代,严格推行“同姓不婚”的制度,所以,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注明血统,而在姓以前冠以孙(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
周朝的晋、鲁两国不可以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
这就是史册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秦汉以前,姓和氏在不一样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
汉代此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根源相当复杂。
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嬴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敬的反应,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物植物或其余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此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因为古代封爵官职名目众多,故此类姓好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先人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康等。
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忌.赐姓,因战乱人祸逃难而改姓,因特别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
《漫说姓名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
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
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
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
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
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
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
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
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
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华姓氏文化的时候,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一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
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
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有些血缘非常遥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在我们姓氏文化的认识里边,还存在一个误区,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
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
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
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
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
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
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
第三,兄弟民族改汉姓。
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
第四,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
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
第五,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
第六,因避讳而改姓。
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
第七,因入赘、过继、收养改姓。
……
总之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也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
(链接材料 1)
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
片段二: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还是回族,后来才被赐姓为郑。
这个当然很荣耀,一般的子孙也不会改回去的。
也就是说,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血缘关系。
片段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田完本名陈完,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八世孙田和夺取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
(材料链接 2)
在班会课上,满族的金姓同学说:“我祖上本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因为辛亥革命,当时爱新觉罗家族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改姓,其中很多就改姓为金了。
”此时,李同学很轻视不屑地小声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应该是准则,姓是不能变。
我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呢,比他高贵多了。
””
26.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华夏先民使用姓氏的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姓氏文化在中国历史十分悠久。
B.夏商周三代姓和氏的功能是有区别的,但此时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
C.同姓的人,他们也并不一定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D.中国姓氏制度在汉代才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27.下面原文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A.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
..(多数)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B.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
..(渐次)消失,合而为一。
C.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
...(不见得)祖先都姓刘。
D.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
..(估计)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28.阅读(链接材料 1),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列图表中的信息。
29.依据选文内容,请说说我们现在重视和发扬姓氏文化有哪些益处。
30.阅读(链接材料2),你认为李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请你运用选文知识,对小李同学的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
26.B
27.D
28.A姓是会改变的。
B因避讳而改姓 C因避祸或避仇改姓
29.姓氏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30.李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第一,姓是可以改变的,金同学改姓是因为先辈为了避祸。
第二,自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姓氏就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