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件(下)

合集下载

2024版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PPT课件

2024版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内容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用的对象,它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教育者通过选择、加工 和组织教育内容来影响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则通过接受、理解和内化教育内容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内容的制定者和传授者,他们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组织和传授教 育内容。同时,教育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 审美情趣。
26
智育内容体系构建方法论述
系统性原则
智育内容应涵盖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多个领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发展性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设置相应的智育内容;
2024/2/2
27
智育内容体系构建方法论述
• 生活化原则:将智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相结合
14
当代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课程改革背景
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
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目标调整
2024/2/2
15
当代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课程改革趋势
课程结构综合化、多样化
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
2024/2/2
16
当代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课程实施个性化、探究化 课程评价多元化、发展化
2024/2/2
2024/2/2
学员B
课程中介绍的教育评估和改进方法 非常实用,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有 很大的帮助。
学员C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政 策,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多 元的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47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绪论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绪论

随着社会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增加,教育 学将更加注重研究和推进个性化教育,以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在未来的教育学发展中,教育公平和教育 质量将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以实现教育 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03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育
01
广义的教育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
教育学原理
目录
• 教育学原理概述 • 教育学原理的发展历程 •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01
教育学原理概述
教育学原理的定义
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探讨教育的基 本理论问题,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进一步探 讨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等基本问题,从而形成对教育的全面、深刻的 认识。
的紧密结合,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具体包括教 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范围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包 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此外,教 育学原理还涉及到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以及教育的历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域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教育学原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
教育学将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 进一步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域和视野。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教 育学将更加注重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提 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

主观条件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相关学科的成熟:哲学、心理学
教育家的不懈努力:培根、康德
11
二、在教育学创立中做出贡献的人物
(一)培根 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纳 入人们的知识领域。《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1603年 2、提出了一般的方法论基础:归纳、 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7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教育学的研究 对象有教育现象、 教育事实、教育问 题和教育规律等认识。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8
首先,“教育现象”中只有被关注的、 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对象, 而不是笼统认为教育现象都是教育学 的研究对象。
其次,“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 目的,而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再次,“教育事实”也不是教育学的 研对象,即只有哪些被认为具有重要 研究价值的事实才作为研究对象。
(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26
• 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 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教育学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14
(四)赫尔巴特:《康德论教育》
1、教育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科学教育学 的奠基人。 2、教育学的第一个基础是心理学,其次是 哲学,还需要其他基础。。 3、确立了理性教育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概 念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15
(五)裴斯泰洛齐:西方教圣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观点: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其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还是教育 现象?我们认为不应该把研究教育现象和研究 教育问题对立起来。

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定义为把握教育的规律,其
目的是指导教育实践,应当是合乎逻辑的。

研究教育现象和研究教育问题,仅就词义
学前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社会教育学 终身教育
3、理论基础方面学科的发展
教育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它要以其 他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 学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杜威则在 其实用主义的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基础 上建立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哲学、教 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都已成了相对独立 的学科。
可以称为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科学。”
(2)日本学者的观点: 唯有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教育学
才能成为科学。

日本学者村井实在《教育学的理
论问题》一书的序章《什么是教育》
中认为:唯有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教育学才能成为科学。 “教育问题”
是随着“如何教育”的发问才发生的。
有了教育问题,才有教育的常识,而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知识 结构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
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对其他门类专业则可做
为拓宽知识面或调整知
识结构的一门人文学科。
教育学科
第一章 导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功能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面临的挑战

教育学原理全套精品课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全套精品课ppt课件

课件•教育学概述与发展历程•教育目的、功能与价值取向•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德育、美育和体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目录01教育学概述与发展历程教育学定义及研究对象教育学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发展历史与流派发展历史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科学化发展阶段等多个时期。

在古代,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哲学、政治、伦理等著作中;近代以来,随着教育实践的丰富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教育学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主要流派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如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

这些流派和理论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丰富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关注教育公平与质量当代教育学研究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探讨如何消除教育不平等现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跨学科研究当代教育学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国际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国际化趋势,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技术革新当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对教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不断涌现,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

当代教育学研究趋势02教育目的、功能与价值取向1 2 3培养人的总目标,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的定义包括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与价值
应用领域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等。
价值体现
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等方面具有重 要的价值。同时,教育学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02
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关系
内容选择依据
依据德育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 品德发展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 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论述和案例分析
德育方法论述
阐述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常用德育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使用要求 。
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德育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要点一
环境优化
要点二
政策支持
社区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安全环境等 ,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
社区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教育优惠政策、教育资源共享政 策等,鼓励和支持家庭、学校参与社区教育,形成协同育 人的良好机制。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 对象和任务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 育内容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
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 人特点也会影响教育者的教学效果和 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 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要考虑受教 育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教育者 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 育内容的理论和实践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12
PART 03
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分 析
REPORTING 13
教育制度类型及其特点比较
01
02
03
学制类型
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 支制等,各种类型学制在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育行政体制
包括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和教育行政合作制等, 各种体制对教育政策制定 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加强国际化协同育人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33
主要流派
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实证主义教育学、解释主义教育学、批判理论教育学和 建构主义教育学等。这些流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 异。
5
教育学核心思想及理论框架
核心思想
教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 教育个性化等。这些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平等性和多样性, 以及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学校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0
社会在协同育人中支持网络构建
社会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承担着 提供实践平台、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责任。
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 长的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 会和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学生积
教育功能的特点
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
10
价值取向在教育中作用探讨
价值取向的定义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 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一) 中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教”和“育”
两个字,而且是独立运用的两个词。 • “教”的词义有以下七个:教育;教导、
二、凝练教育艺术
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指向是凝练教育的艺术。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在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 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 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 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 和美感。
三、总结教育经验
1、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
职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 方面: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 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 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 正常履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功效。
• (1) 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 个求知者
• (2) 受教育者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 (3) 受教育者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 (4) 受教育者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 • (5) 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
择性和创造性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意义:
(1) 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 中介;
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意大利的维多利 诺(Vittorino daFeltre,1378—1446)、法国的拉伯雷 (Rabelais,1483—1553)等都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 对封建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批判经院学派那种脱离实 际、摧残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他们主张热爱学生和尊 重学生,提倡采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教育内容 和方法,这些都为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 供了可能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环境 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 教育和主观努力,人的潜能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 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 给予人的发展 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深层结构(本质)
表层结构:教育现象 如:中考补课潮、高考移民大军、幼儿园收费、 校园暴力、国检、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等等。 中层结构:教育特征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机构、强制性、免 费性、民族性、民主性等等。 深层结构:教育本质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 教育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动,是对生命的的解读 和信仰 教育是幸福的必由之路等等

教育与人的自由、幸福


教育使人获得生存的技能,使人具有自我解放的意识, 给与人自我解放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自由 发展。 教育何以能促进人的幸福 幸福是个体生存和发展需要获得满足的客观状态,幸 福感则是对幸福的体验,即个体对生存和发展需要获 得满足的一种体验或者认知。 主体需要的复杂性和幸福观的多元性导致幸福感不会 是十全十美:有时起伏跌宕、“百感交集”;有时 “生在福中不知福”;有时会陶醉于小得,甚至沉迷 于病态虚幻,没有幸福却有幸福感。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苏联及我国部 分教育学者的观点。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 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 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 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 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 要有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哲学基础:恩格斯的劳动学说,马克思客观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17
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封建社会是继奴隶社会之后兴起的人类又一种古代社会历
史形态。世界上不同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以及封建社 会延续的时间各有不同。在欧洲,人们一般把公元5世纪末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成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其发展包括了 近千年的中世纪,200多年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直至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实际上,可以把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看成是欧洲古代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 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在中国,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战国 之交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了第一个 封建国家,其发展则延续了2 000多年,直至清朝的灭亡, 其间虽不断有朝代的更迭,但封建制度基本上没有改变, 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
欧洲封建时代具有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 就是形成了世俗封建主与僧侣封建主两个由不同的权力系 统构成的统治阶级。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但又有共 同的利益。在教育上,他们有着各自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目 的。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世俗封建主的“骑 士”,而僧侣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教权的“教士” 或“牧师”。由于文化教育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手中, 所以欧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是由教会来控制的, 骑士教育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中的重要属性。
16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原始社会中,教育过 程是与生产和生活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分离的。进入奴隶 社会以后,由于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他们是不 会允许在学校中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奴隶们才需要的生产知 识和技能的。他们要求自己子弟学习一些统治术、战争术、外交术 等等,从思想观念上教唆自己的子弟鄙视生产劳动和与之有关的知 识技能。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有关 这方面经验的传递主要是依靠生产过程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 行的。这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于保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经验,乃 至促进新技术发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教育学原理(PPT)

教育学原理(PPT)

2.六因素说
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
育手段就是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完成一 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 所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措施。教育手段主要 有语言、直观、训练、陶冶、评价等基本 类别。
2.六因素说
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培养人的渠道。教育要实 现一定的目的,不仅需要相应的手段,也 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教育的基本途径有教 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教学 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培养人的途径,人的 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等都 离不开教学这个途径。因此,学校工作必 须以教学为主。
1. 教育的词源(中国)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
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词语的出现: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府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三、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Charle Letourneau)
“从观察得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 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 本上有同样的基础;由人强加的人为的教育,可 以动摇甚至改变动物的,被称为本能的倾向,并 反复教它们具有一些新的倾向;为取得这一结果, 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 励也就够了。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 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 在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完整版
德育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等规 律。
德育的过程与规律
教育引导规律
德育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通过言传身教、 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
实践锻炼规律
德育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其道德品质。
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形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使学生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道 德观念。
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力, 以抵御不良诱惑。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培养其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和追求。
德育的过程与规律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
Chapter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 括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等,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教育制度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制度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等。 这些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有所体现。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内容和目标;另一方面,教 学通过对课程的实施和深化,不断推动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同时,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也为课程的 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05
德育原理
Chapter
德育的概念与任务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符合 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的教育过程。
教育学的发展

2024版教育学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2024版教育学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教育学原理概述•教育的基本要素与功能•教育过程的基本原理目录•德育原理及其实践应用•智育原理及其实践应用•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原理及其实践应用教育学原理概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流派发展历程主要流派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实证主义教育学、人文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它们在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

教育学原理的学科地位与意义学科地位学科意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与功能教育者及其角色定位教育者的定义与分类广义上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上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知识传授者、能力培养者、思想引导者、情感关怀者等多重角色。

教育者的素质要求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储备、精湛的教育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1 2 3受教育者的定义受教育者的特征分析受教育者的地位与权利受教育者及其特征分析教育内容及其选择与组织教育内容的定义与分类01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02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0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辩证关系教育过程的基本原理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的特点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的构建原则师生关系的实践策略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内涵01教学方法的分类02教学手段的内涵03教育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德育原理及其实践应用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德育过程中的原则与方法探讨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方法采用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情感陶冶、榜样示范等多种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德育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分析启示当前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挑战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网络信息泛滥等给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教育学原理》 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 PPT课件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词目释文
“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通常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 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 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 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 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 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 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 S. 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 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 纳(J. S. Bruner,1915—)出 版了《教育过程》。
布卢姆 布鲁纳
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 3aHkoB,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 发展》。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 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形态的学科。
赫尔巴特
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 阶段,是因为:
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 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 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 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 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 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 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我国 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作了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在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1、德育: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教 育
2、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和才能的教育。
3、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全 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 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
2.半日制学校,又称半工半读学校或半农半 读学校,学生一面参加劳动,一面接受学 校教育。
3.业余制学校,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完全在业 余时间内进行。
(四)受教育方式构成
1.面授教育:面授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确定的教 学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进 度,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
2.函授教育:运用通讯方式进行的教育。 3.远距离教育:凭借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媒
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1993年,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提出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对我国 的教育方针又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 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一)教育形式构成:
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
(三)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即教育要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反对将教育看做未来生活 的准备,认为这样必然要传递成人的经验, 忽视儿童当下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把儿童 置于被动的地位。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 就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实质和核心 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 统一和自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合。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 一般、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 要达到的教育总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 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它一旦提出,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培养目标则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灵活性 等特点。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家庭教育: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通过
言传身教或其他有意识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子女 及其他家庭成员实施的各种影响。
3、社会教育: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对人身
心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阶段构成
• 1、学前教育: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
(一)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
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 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 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学制的产生、发展、变化一般受到如下 因素影响: (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的直接制约。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 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 接制约。 (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取原有 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 有益经验。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培养目标的具体内 容
•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为学生 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 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 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 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 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 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成长,并为其进入更高 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 2、学龄教育:在学龄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
它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三个 阶段
• 3、继续教育:正规学龄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三)教育形式构成
1.全日制学校,有完备的课程,以教学为主, 学生一周五天全日在校学习。
二、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一)1951 年的学制: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
础,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批判地 吸取了旧学制中某些可用的因素,对发展我国的 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1958 年的学制改革:虽然经过一系列的
努力,使教育水平有所回升,但“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使教育事业整体陷入瘫痪。
育评估制度。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由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构成 的完整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构成了教 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的设立受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要考虑 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规律。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关 系和思想关系
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中的物质关系和思想 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社 会关系直接制约教育目的。
(三)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水平
✓ 第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 展程度。
✓ 第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 发展变化。
(二)学校制定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规范的学校培养目标应该具 有地域性、多样性、开放性、 创新性的特 点。
1.地域性 :在适应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迎 合当地人们的需求、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 体现本地区的特点。
2.多样性: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能够满 足受教育 者个性化的要求。
3.创新性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独特的 培养目标做指导。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
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相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指明了方向。
究生院等,也包括与成人继续教育相重合的各种成人高等 教育机构。 ③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 学校和专业技术学校。 ④ 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职工大学、农民大学、 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学院,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 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⑤ 党政干部教育体系:包括各级党校、团校,干部学校和管 理学院等。
✓ 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尤其具体培养目标的确 立也要符合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身心需要。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 历程回顾 1949年12月,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 针。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 出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性方针。 1958年9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确认1957年提出的 教育目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稳步实现
“两个增长” 2.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3.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
(二)我国现行教育的学历体系
我国学 校教育 系统
初等 教育
中等 教育
高等 教育
全日制 普通中

中等 专业 学校
职业中学、 农业中学 或半工半
读中学
专科 教育
本科 教育
研究 生教

三、我国现行教育的制度体系构成
1. 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 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 我国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 我国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 我国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 我国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
体,在较远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教学的一种 开放型教育形式。 4.自学考试:人们根据主观的需要,在自我计 划、自我制约下,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 的学习活动。
二、制度规定的教育体系构成
(一)我国现行教育的类别体系 ① 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② 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综合大学、专门学校、专科学校、研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表现为,教育 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 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 定。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相比是具体的,培养 目标则更为具体。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彼此是一般和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 的落实离不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更要体 现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一节 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一)培养目标的定义
①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 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②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③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