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vi. 房屋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营造。
4. 元大都布局特点
i. 总体布局
1.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 个城门
2. 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3.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4. 中心之巅,钟鼓楼。 ii. 街道系统 1. 街道整齐,呈棋盘状 2. 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 水系 1. 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 2. 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 居住 1. 50 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5. 规划特点总结 i. 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她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的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 ii. 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划 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而北京城市规划的最终奠定是明清时期。 1. 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州对
置,地下发现大批陶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2. 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
i. 辽南京
1. 五代时,北方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将幽州改称为南京,定为陪都。
2. 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
3. 宫城大内在城内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门。
1.
北京简史
i. 千年古都
ii. 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燕国国度
iii. 辽、金、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
iv. 曾经称谓: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8、近代城市建设史
8、近代城市建设史近代社会经济背景一、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1.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分期i.春秋至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完整意义的城市,北部中国的城市体系已建立。
ii.三国至宋辽金时期。
城市发展中心南移。
城市中的市坊制度从开始设置到走向瓦解,这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会有所增强。
iii.元朝至清朝中后期。
形成以省会为中心的地方城市体系,工商业城市有很大发展,出现脱离于政治中心之外的新的经济中心城市。
2.封建社会两种基本城市类型i.都城及各级行政区划的中心,这类城市也有经济基础,但政治职能尤为突出。
ii.另一类城市为数不多,至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是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镇。
3.19世纪中叶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i.1842年《南京条约》同意英国租借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口通商。
ii.1843年《虎门条约》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1.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i.沿海沿江近代工商业城市,以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发展ii.传统城市的衰退,由此导致中国东西部城市发展的不平衡2.按城市变化过程来分i.突变型(沿海,沿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ii.渐变型(内陆、西部)后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程度,太远,南昌,长沙,兰州等。
3.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i.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是随着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而形成发展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和用地不断扩大;由于工业革命,造就了铁路与远帆船舶……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同时叶缠上了一系列恶果,如地价上升、贫民窟、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城市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试图以改善物质环境与结构而达到改造人类社会之目的的欧美近代城市规划。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思考题
1.城市形成的评定标准1、聚集性2、经济性第二、第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3、社会性----------一定的复杂社会关系所组成2.早期城市产生的基本条件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前提)b)3.城市的本质特征分析a)以人为主体i.任何城市都是人建造的ii.任何城市都是由人管理的iii.任何城市都是为人类服务的b)高度集中人口稠密、活动频繁、物资雄厚、文化荟萃c)中心作用磁力、吸引力、与辐射力d)多样性、复杂性4.殷周时代城市的特点1.商代商代都邑都邑都邑的特点的特点a)人口众多,密度大,遗址范围大,各种建筑多。
b)城市外围有规模巨大的夯土城墙,垣曲,殷墟有壕沟。
c)尸乡、郑州两座商城基本可划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d)城内有大量的手工作坊e)城内有排水设施2.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a)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3.周代城市的特点a)b)丰京、镐京:西周的都城(今西安)c)王城、成周:(今洛阳)d)已经有一定的规划5.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1.春秋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a)b)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c)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d)水陆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e)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改建影响大。
6.周代的营国制度、产生原因以及其对于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a)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米),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倍,约18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同济大学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6
2、明朝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明代中叶——近代 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经济 票号、典当大量出现——晋商、徽商等 行会、会馆建筑的出现
3、明清城市的概况
城市数量的增多 城市类型的多样:手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政中 心、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 市政建设加强
4、明清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金中都、元大都、明 清北京位置关系图
北 京 城 址 变 迁 大都……经过周密的设 计,充分利用了原有条 件和地理特点,具有一 套完整的布局。
——陈高华
元大都平面 复原想象图
北 连 朔 漠 。
幽 燕 之 地 , 龙 蟠 虎 踞 , 形 势 雄 伟 , 南 控 江 南 ,
元 大 都 城 图
光熙门 崇仁门 齐化门 文明门 丽正门 顺承门 平则门 和义门 肃清门
郝 经 《 与 宋 国 两 淮 制 置 使 书 》
国 吾 民 将 膏 斧 钺 、 粪 土 野 , 其 无 孑 遗 主 也 。 士 于 此 时 而 不 自 用 , 则 中 则 , 道 之 国 中 行 能 而 , 士 之 用 能
日 兵 乱 四 十 余 年 , 而 孰 能 用 士 乎 ? 今
郝经《复与宋国丞相论本朝兵乱书》
改建要点 北京的特点 清北京的变化
明、清北京城的改造与规划定型
明北京城(1420-1644)保持元大都城市中轴线,洪武年间,废弃元大都北墙,南移五里至坝河,今德胜、安 定门一线;永乐十七年南墙亦南移二里至今前三门一线。城市中心落于元代大内,堆筑镇山(今景山)以象征压胜 前朝,在镇山的正南方新建大内紫禁城,并包筑皇城;嘉靖三十二年再加筑外城。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城的中轴线 并有所延伸,北端起自钟、鼓楼,经万岁山、皇城六大宫殿,午门、承天门、正阳门,及后建的永定门,均在一条 中轴线上贯通,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帝王意识的象征性。明北京中轴线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 城规划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职能建筑均在中轴线两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城市重心也一改 元大都的坐南朝北而成为坐北朝南。明初北京城午来自——承天门—— 大明门 仪礼路线图
中国城建史4-7
4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本时期是我国多方面都发生相当大变化的一个时期。
城市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元代开凿大运河,建制了以“省”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4.1城市发展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我国又出现一个短期分裂的局面。
黄河流域五代十国。
宋与辽、西夏的对峙。
北宋王朝从一开始建立就缺乏隋唐那种高度统一的政治局面。
南北对峙的局面。
政治上是我国中古短期分裂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但在经济上仍然有所发展,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都有不程度的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水利事业大发展、推广优良稻种和扩大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手工业:采矿、冶炼、纺织、制瓷、造纸、印刷、造船等方面出现新的发明创造商业:在商品流通上,开始产生了纸币(交子);在政府财政收入上,开始在大小城市和大小市镇征收商税;南北农村中,出现许多定期的集市;在城市中商业既要突破以前“市”的限制,商业可以随街布置,也突破了时间限制,店主可以昼夜营业;在商业和手工业中,行会组织增加。
元代:行中书省。
定都北京。
开凿南北大运河。
隋唐运河东南——西北向。
元代运河南北向。
4.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4.2.1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延续(南方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快于北方)4.2.2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首先宋代出现的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以经济职能为主。
宋代设镇均为“建制镇”,是宋代基层行政单位。
出现定期的集市。
4.2.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
4.2.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4.2.5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本期是我国封建都城变迁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期,即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经济原因),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政治军事因素)转移的过程,并且初步确立了北京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
近代以来的城市变革
西化影响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城市建设受到 了西方的影响,如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区,出现了西式建筑 和城市规划风格。
城市化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城市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 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这些问题在当今的城市建设 中仍然存在。
要的影响。
公共空间设计
园林设计
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风格独特,注重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 公园、广场、街道景观等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街道布局
明清城市的街道布局具有明确的规划,对现代城市街道布局的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公共设施
明清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寺庙、戏台、会馆等对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 的借鉴意义。
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绿色生态
未来城市建设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
理念,构建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文化传承
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挖掘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打造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
科技创新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 化和精细化水平,优化城市交通、能源、 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清朝时期城市建设
1 2 3
满族特色
清朝城市建设中融入了满族的特色,如沈阳故宫 的设计,体现了满族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思想。
商业发展
清朝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许多城市如扬州、 苏州等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城市的商业街区和市 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园林建设
走进历史——探究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变化
走进历史——探究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个简单的集市,直到明朝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迎来了一次空前的机遇。
随着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城市。
本文将探究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变化。
一、城市布局城市的发展需要成规模的城市布局,明清时期城市布局分为两种,一是最先的夷洲布局,二是后来的中轴线布局。
夷洲布局是指以自然河水、陆地形态作为导向,形成由堤状筑土、护城河流、淤水景观组成的城市布局。
以南京为例,夷洲布局塑造了奇怪的城市形态,主要体现为江南城市,即东西城区平行,南北丘陵,夷洲、河流缠绕,环城公园围城而建。
而中轴线布局是指在城市的东西两端建立“宫城”和“庙城”,通过一条北南的中轴线连接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布局。
这样不仅实现了天子权威的彰显,还方便于政治掌控。
二、城墙城墙是古代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明清时期,城墙的形态比较多样化,有方形的,有六角形的,还有三角形的。
在明代,由于火器的兴起,城墙的厚度加厚,以抵抗火器的炮击;而在清代,城墙的高度逐渐增加,以增加城市的防御能力。
三、街道布局在明清时期,城市街道布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街,一种是弯街。
直街一般是建在城市中轴线上,是主要的商业街。
而弯街则是用来连接各个街区,通向市郊。
四、寺庙明清时期,寺庙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寺庙规模不断增加,样式繁多,其中以妙应寺、汉费街天后宫、千佛山万佛寺、布达拉宫等寺庙著名。
寺庙建筑与民居建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明清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民居民居是城市舒适度的保证,明清时期的民居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四合院、商业民居、平房、里弄。
四合院是指四面围墙,有门、耳房、正房、配房围成一个院子。
六、宫殿和园林在明清两代,宫殿和园林建设更加重视人们的思想感受和艺术欣赏,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宫殿风格,比如恭王府、颐和园、西湖等。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3.交通枢纽城市:
位于水系或水陆交汇处,特别是大运河开通以后,沿线有几座城市发展很快,如;杭州、扬州、临清、等, 为地区物资集散地、转运地,因此仓库、码头、商业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对外服务业,城 市相当繁华
4.港口城市:
处于江河入海口,交通条件优越,腹地广阔,经济发达,如:泉州、广州、扬州等。城市形态多不规则,道 路网也较自由,一般具有向海和溯河而上两个发展方向,外贸是城市的主要职能之一,有些城市建有外 籍居民居住的“藩坊”
宋代以后,由于居民生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坊里指某一居住地 段,起一定的管理作用,坊墙荡然无存,坊门成为一种标志或代号,纵横 的街巷形成狭长的地带,沿街巷布置基本统一的住宅。
“市肆入坊”——我国古代坊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十三、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城市水系
由于农业灌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交通运输和城市防御的需 要,我国古代城市和水系有密切的关系。黄河流域、江淮流域以及大 运河沿线是我国古代城市最密集的地区。
我国古代有临水筑城的传统,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沿
河流一侧发展、跨河发展、与水系相结合发展等。
水系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
供支持;供给城市生活用水、满足城市排水、满足城市物资供应、城
市内部交通运输线、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城市等
十四、城市总体布局艺术特点
☆ 封建社会早期,道路宽度大都按照营国制度的规定确定。
☆ 隋唐时期为了突出政治的要求,城市道路宽度非常大。
☆ 封建社会后期,道路性质出现了变化,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街道,道路宽度根据
实际需要确定。
4.居住区内的道路:隋唐时期居住里坊的规模扩大,里坊内部的道路多为一字形和丁字形, 通车的宽度约10米,不通车的道路称为“曲”,宽度更窄。宋元以后居住区内的道路为巷 和胡同,道路直接到达院落的入口。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七章
10
1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及城市概况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 •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农业在明清时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 期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
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在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的典型。 •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市镇发展很迅速。 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出现了 厢坊制。其次,城市商业的布局更灵活。 •明清时期,随着火药在军事上较为普遍的使用,各 城市普遍加固改建城垣,新建一些设防城市。 •成就: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又一大突出成就是城市 园林的建设。
护城河。
4.明北京的特点:既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称为 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又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
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清北京的变化
明亡后,情场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
局无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清北京
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
唯居住地段有改变。
明清北京城建设特点
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 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 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主次分明,形成宏伟壮 丽的景象; 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 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 业相对集中,城内的一些地区还形成了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 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 四合院; 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为掘井取水; ⑦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变革
宋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变革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变革之后,中国城市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城市发展对中国城市的历史以及现代城市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城市发展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这个时期,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市场,市场周边是商业街区和居民区,周边是城市的城墙。
市场上有各种商品,包括丝绸、盐、布料等,同时还有许多小商铺和摊位,城市的街道也十分繁忙,人们在这里进行交流和交易。
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粮食生产的高度发展,粮食作为主要的区域性特色商品,一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
同时,宋代还有很多盐井和煤矿,还有大量石灰和木材等建筑材料。
这些都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是,宋代的城市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规划混乱、城市管理不善、城市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宋代城市的发展。
元代城市发展元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时期,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元代的城市规划更为清晰,城市规模也更大。
同时,元代还刮起了一股城市建设的浪潮,在这个时期,大量公共建筑和官方衙署得到了建设。
元代还加强了对城市环境的管理,一些规定和法律被颁布,城市的卫生情况得到了改善。
而且,元代的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如制糖和造纸业等。
元代的城市发展还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波斯和伊斯兰文化等,这些文化在元代的城市中得到了传播。
明代城市发展明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管理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也推动了明代城市的繁荣发展。
明代的城市规划更为完善,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市场得到了精心设计和规划。
同时,明代的城市环境管理和卫生标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城市的街道和市场更加整洁和有序。
此外,明代城市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如城堡、街道、街市等。
元明清三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元明清三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文化活动等方面分述元明清三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元朝时期,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市规划成网格状,街道宽敞,挥洒着独特的和谐气息。
在大都城内,有许多雄伟的建筑,如皇宫、寺庙等。
而且,元朝还积极引进了外来文化,大规模修筑宫殿、园林和陵墓,犬牙交错的园林设计成为了元朝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
明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首都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城市规划更加规范有序。
明朝修建了北京城墙,城内有几十个街坊,各街坊之间宽敞通畅。
明朝还开展了许多城市建设工程,如修筑水井、河道、堤坝等,提升了城市的水利设施。
此外,明朝还修筑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紫禁城、天坛等,体现了明朝的宫廷建筑风格。
明朝还发展了许多传统的市场,商业繁荣,市井文化兴盛,文人雅士云集于此,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清朝时期,城市建设与文化进一步发展。
清朝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更加规范有序,城市剖面呈现出改善过的状态,主要道路宽敞平直,交通便利。
清朝还修建了许多汴京运河、运河码头和水井,完善了城市的交通和水利设施。
此外,清朝还注重优美的城市景观,修筑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体现出清朝园林建筑的特色风格。
除了城市建设,元明清三代的城市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元朝是中央集权的时期,文人雅士齐聚于大都,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大都成为了当时最具文化氛围的城市之一。
明朝时期,文人开设了许多书院,传播儒家文化,书院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文化中心。
清朝推崇儒家文化,修建了许多学府,如昆明池、荆州书院等,培养了许多才子佳人,推动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总结而言,元明清三代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再到文化活动,这三个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城市建设史同济考研题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003年一填空题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几个朝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从传统的都市形态逐渐转向了更加规范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
本文将就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进行探讨。
元代是元明清时期城市建设与规划的起始点。
元朝帝都大都(今北京)就是当时最为典型的都市,其布局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规划原则。
这一原则使城市的南北两部分相互呼应,中轴线上有大量宏伟的建筑,如皇宫、寺庙、钟楼等等。
这种规划理念在后来的明清时期仍然延续,并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与规划发展最为充实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都市多采用“方格”式的街区规划。
这种规划使得街道与街道之间呈现出井然有序的格局,且交通流畅。
这种规划形式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在明代得到了更加广泛地运用。
此外,明代城市还着重注重城市的防御体系建设,如城墙和城门的修建,使城市更具安全性。
与明代相比,清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变革更为显著。
清朝治理下,多个新的都城建立,如北京、扬州、南京、杭州等等。
这些城市的规划更为精细和宏大。
以北京为例,清代的北京城采用了“三坊一照壁”的规划模式,形成了一个紧凑的城市中心和以此为核心的四环六纵七横的街道网。
这种规划不仅仅体现了城市的结构紧凑和交通便捷,同时也凸显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权力。
清代还在城市的绿化和市政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清朝统治者注重对导游山色的整治以及河岸的堤防加固。
此外,他们还推行了一系列市政设施建设,如水井、排污系统等,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这些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为后来的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都对中国历史上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规划理念和布局模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也为后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城市规划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并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明清时期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明清时期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经历了许多重要变革,为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城市的布局、街道的特点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首先,明清时期的城市布局以“方块制”为主,这与古代中国的“城池制”有较大的不同。
方块制的城市布局更加规整、整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在城市规划中,明清时期注重城市内外的联系,修筑了众多城门和城墙,使城市更具有封闭性和安全性。
在城市的布局中,明清时期的街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街道的特点之一是宽阔,主要是为了便于交通流动和商业活动的开展。
在规划中,街道的功能分化明确,分别为商业街、居住区等。
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统一,建筑高低适度,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注重起居环境的舒适度和建筑的艺术性。
在城市规划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建筑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注重建筑的整体协调性和美感。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明清时期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园林设计,使得城市的建筑更加独具特色。
在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如北京的紫禁城、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完美的工艺,成为了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亮点之一。
这些建筑不仅为中国古代城市创造了独特的景观,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方块制的城市布局、宽阔的街道设计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中国古代城市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这不仅为中国古代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也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建设和扩张过程中,稍显急躁,导致一些古都的保护不够到位,造成了文化和历史的损失。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中的不合理和局限性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有着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艺术品。
其中,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值得我们探讨和了解。
一、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1. 城市规划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和南北地区的交替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
这些城市在规划上通常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以河流为中心、仿古建筑风格等。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城和苏州城。
北京城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杰作,它以紫禁城为中心,四周分别为皇城、市城和外城。
这种“三城一墙”的建筑结构,在中国历史上颇为罕见。
同时,北京城内的各个建筑物,也都是按照严格的规律和等级来修建的,如天坛、天安门、五塔寺等。
苏州城则是贯彻了“水乡城镇”风格的典型代表,以河流和小桥为主要景观,建筑多数为庭院式和垂直式。
苏州的园林也是备受称赞的代表,如拙政园、留园等。
2. 城市建筑与城墙明清时期的城市建筑主要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北京城内的戏楼、戏台、扇楼等建筑都是出色的代表。
与此同时,城市建筑防御性也明显的增强,因此城市的围墙也越来越高大,如南京城的城墙高达40米。
此外,城市内的街道也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极大的扩展。
二、明清时期的城市文化1. 文化活动在明清时期,城市文化活动非常丰富。
许多城市常年都会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戏曲表演、杂技、民间歌舞、与绘画、书法等活动。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社交生活,也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
其中,京剧就是明清时期的代表之一。
2. 商业文化明清时期的商业文化也非常活跃。
城市内的商铺和市场,成为了知识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商业文化活动以纸醉金迷和耳目一新为主,如杂志报纸的出现、曲艺、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兴起等。
3. 宗教文化在明清时期,中国宗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市内众多的寺庙和道观,成为了人们信仰和宗教修行的场所。
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尤其在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公元前 3 世纪的《周礼》对周王城格局的描述对中国历代城市的规划和营建产生了持
久的决定性的影响。
2. “中央宫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左右民廛”等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
历代城市的建设思想当中。
iii. 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城市建设思想比较
古代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古典文明,其城市建设思想都受到各自的宇宙论和文化背景的影
七、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小结
1.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
i. 天地对应的宇宙论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天地对应的宇宙论的影响
2. 根据“天圆地方”之说,天园的中心为“天极”,天子位于大地的中心,两者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宇宙轴心,天子站立处即为王都的位置。城市也因此具有四方的构型。
ii. 礼制思想、周礼
2. 扬州城地处江南富庶之地,手工业发达,又依托运河漕运优势,城内地主,富商、文
人集中、由此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高度发达。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居住区建筑密度甚
高,最高达 500 人/公顷。
3. 扬州的居住区,又许多厅堂式的民居组成,多呈长条形。
v. 平遥
1. 平遥城是清代票号业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
型。现平遥城为明洪武三年扩建,城垣Leabharlann 存完整。城市基本呈正方形,南侧边缘呈不
规则曲线。
2. 平遥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因金融业而繁荣的城市,但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并设有
突破一般封建城市的布局。
2. 明清州府县城
i. 总体特征
1. 明清时代的府州县城很多,其中绝大多数为前代设置,新设置的州府县城多位于边疆
vi. 房屋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营造。
4. 元大都布局特点
i. 总体布局
1.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 个城门
2. 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3.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4. 中心之巅,钟鼓楼。 ii. 街道系统 1. 街道整齐,呈棋盘状 2. 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 水系 1. 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 2. 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 居住 1. 50 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5. 规划特点总结 i. 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她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的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 ii. 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划 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而北京城市规划的最终奠定是明清时期。 1. 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州对
置,地下发现大批陶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2. 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
i. 辽南京
1. 五代时,北方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将幽州改称为南京,定为陪都。
2. 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
3. 宫城大内在城内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门。
iii. 中轴线上的建筑
4. 北京典型街坊布局
i. 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的居住地段,间距约 70 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想并联,大
多为南进口,庭院内植树木。
五、明清南京城
1.
历史沿革
i. 明代南京城即晋及六朝时代的建康城,历史上曾多次成为都城,并屡次易名。朱元璋建立
明朝后,定都于此,明成祖迁都北京。
ii. 山海关
1. 山海关扼守东北通向华北平原的狭窄通道,依山傍海而建,山、还之间距离仅 15 华
里没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2. 明洪武 15 年开始筑城,并构筑了包括一些列城池,关隘在内的一整套城防体系,作
为帝国东北边防要塞。 3. 满清入关后,山海关的防御意义下降,成为帝国内部的交通要道和贸易物资集散点。
ii. 金中都
1.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辽国。将都城迁至辽南京,改成中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2. 中毒改建前,曾派画工至汴梁,测绘宋代都城及建筑的图样,参照其形制建设。
3. 城为两套方城,城内中部偏西为皇城,每边有三门,道路呈井字形。
4. 历代都城中轴线布置,到金中都有了新的发展。
3. 元大都建设过程
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一、元代城市发展背景
1. 城市建设背景 i. 公元 1206 年,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铁木真为大汗(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并向中 原地区扩展。 ii. 1218 年蒙古灭西辽,1219 年西征中亚,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1227 年 6 月灭 西夏,1234 年灭金朝,1241 年逼近东欧腹地,1246 年招降吐蕃,1253 年灭大理。 iii. 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iv. 1279 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i. 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了
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ii. 城市经济职能增加: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加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iii. 城市类型多样:手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政中心城市、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
iv. 市镇迅速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尤其以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最为明显。
来不便,胡同多为东西向
iv. 居住: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的居住地段,内城多为官僚,贵族等,外城多为一般市民。
v. 商业:城市商业繁荣,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商业区,行会发展,同类商业
相对集中,有些地区形成定期交易的市。
vi. 中轴线:北墙起自钟、鼓楼,经万岁山,皇城六大宫殿,午门、承天门、睁眼门,及后建
称的布局。 2.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 完善的上下水道 4. 规划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三、明清城市发展背景
1.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i. 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个朝代统治中国 500 多年,是一个智力有序、社会稳
定的时期。
ii. 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社
业会馆明显增多,城市商业的布局更加灵活自由。
2. 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完善,明代出现大规模的筑城热潮。 3. 园林建设成就卓越,艺术水平高。
四、明清北京城
1.
明代北京城的改建
i. 轴线延伸,明北京城保持元大都城市中轴线并有所延伸。
ii. 重心南移,将元大都城北较荒凉的部分划出城外
iii. 面南而王:城市中心落于元代大内,堆筑镇山(今景山)以象征压胜前朝,在镇山的正南
响,两者既有惊人的相似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基本构思
同心城圈
南北条纹
各向同性
的永定门,均在一条中轴线上贯通,其 8 公里长,从形象上强化了“西南而王”,唯我独尊
帝王一时的象征性。
vii. 明北京中轴线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城规划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智能建筑均在中轴
线两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城市重心也一改元大都的坐南朝北而成为
坐北朝南。
3. 清代北京城的改建
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iii.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地方性商业活跃,尤其以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最
为明显:异地商业兴旺,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商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票号,
典当大量出现,行会,会馆建筑出现。
iv.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传统的封建统治势力继承并巩固了既有的社会结构。
2. 城市发展特征
i. 命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及建设,欲望 267 年进行修建,1271 年完工。
ii. 事先进行严密的计划和准备,首先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总体规划。
iii. 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iv. 东西 6635 米,南北 7400 米,约 50km²
v. 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的海子地区包括了进去
2. 并非地区中心城市但由于资源、交通区位等隐私而发展起来的额专业化较强的工商业
城市,一般次来城市规模较小或行政等级较低,但区专业职能在全国或较大范围的地
区内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如江西的景德镇、四川的自贡、广东的佛山镇等。
iv. 扬州
1. 扬州城在唐代就是中国的商业城市之一。后因战乱,城市基址及形态多有变迁。
2. 城市建设背景 i. 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9 年,窝阔台罕建都哈刺和林 ii. 1263 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2012 世界遗产) iii. 1267 年,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大都(今北京),1271 年完工。—— 改国号“大元”,成为中国皇帝。
二、元大都
ii. 清兵入关后,南京有一度作为南明福王政权的统治中心。
六、明清其他城市:工商业城市、州府县城,边防城市
1.
明清工商业城市
iii. 总体特征
1.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由于中国城市发展中行政因素的
影响力十分强大,许多工商业城市同时也是地区的统治中心城市,此类商业发达的城
市往往是作为地区性的商业都会,城市规模一般较大,具有发达的工商业
3. 城市建设特征
i.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有封闭型的前期封建城市向开放性的后期封建城市转
化,明清时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在城市建设上存在
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a) 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主体结构上理智规划手法仍占主导地位。
b)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了更为自由的不拘形式。厢坊制普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