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

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环节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常见方法有:

A.观察法

B.联想法C.比较法D.推理法E.实验法

如学生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时,就用到:实验法—联想法—推理法

实验是发现规律的基础,先让他们作实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启发他们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教师实验后可提问:“如果不受力将怎么运动,可以展开联想。如学生在实验后进行合理的推导。没有阻力运动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总结规律主要运用了实验归纳法、逻辑推理法、理想实验法、图像法以及假说等方法。其中又以实验归纳法最为普遍。

实验归纳法:所谓归纳法,是从一些特殊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共同点的过程。

(1)实验归纳法:物理学中运用归纳法的基础主要是实验,因为实验不但能够重复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准确地反映事物各个部分或物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而且运用实验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中学,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物理规律应用最多的便是实验归纳法。运用实验归纳法时,常常借助于图像,即把实验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画点、连线,从分析图线中,总结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2)逻辑推理法:就是在已有的定律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概念,运用数学知识推证而得出结论的方法。例如,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就是利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实验关系,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推得的。

有一些定性描述的规律,限于实验条件,不易做演示实验,因此可采用定性演示结合理论推导的方法而得出。

(3)理想实验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在人们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理想实验。理想实验,一般地讲,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做成的,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法,属于假说推理的范畴。中学物理教材中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此法。

伽利略首先提出运用理想实验的方法总结出了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详细内容。

(4)假说方法,即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假定性的科学解释,它是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研究方法。当真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种新的事实、运用现有的真理无法解释时,人们常常提出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的新的解释,这就是说,假说被证明是对的就成为理论。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分子运动论假说等。

2.总结物理规律要遵循简单性原则,这也是物理学的美学原则之一

物理学史表明,科学家都十分注意用最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客观规律。

例如,牛顿只用了几条简洁的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伟大综合。

( 三 ) 、理解物理规律 , 明确适用条件

在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具体来讲,要做到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含义和物理意义。

中学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都要用文字语言来表示,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达即反映了规律的物理含义,是规律的语言表述和表达式中显含的内容。必须引导学生对规律的表述认真分析,真正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物理含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

对物理规律的含义的理解要注意三方面:条件、结论、关键字。如,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结论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关键字是“或”。如果条件不满足,结论就不成立,“或”字的含义是指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将保持这种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仍将保持静止。

物理规律的意义和含义是不同的,含义是规律的语言表述和表达式中显含的内容,而意义是规律所反映的本质联系,有时并不显含在规律的表述中。要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首先应该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然后再认识物理规律反映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怎样联系,这就是它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不同。这是因为客观事物变化、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是遵照不同规律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学生就会出现乱用,乱套公式的现象,导致错误结论。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因此 , 也只能在这个条件下 , 这个范围内才成立。有些规律在文字叙述中就已阐明了适用范围和条件。例如 , 牛顿第一定律。因此 , 这一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 四 ) 、运用物理规律 , 解决物理问题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认识物理世界,改造物理世界的过程。物理知识来源于物理实践,运用知识再回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又是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所必须的过程。因为运用的过程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深化和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学生运用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发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所以,在物理规律建立之后,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物理习题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实现物理规律教学的最终目的。

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规律教学的第四阶段——运用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 .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 .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 .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 1 )利用其它知识为本规律提供条件;

( 2 )运用本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梯度二和三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规律教学到规律的应用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规律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规律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和规律的再认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在此阶段的教与学的主要要求有:一是教师做好再认识示范,并长期坚持,教给学生方法.二是要重视学生的再认识,并做好方法指导。三要教给学生运用提纲进行结构性回忆的复习方法,让他们尝到再认识规律的好处。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结束后,要分析其内容: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改变。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研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