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高三物理教学总结8篇
高三物理教学总结高三物理教学总结8篇高三物理教学总结1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多轮复习,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和公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训练,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上,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按知识板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训练,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板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基本规律在小综合中的运用。
因此,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综合范围内较复杂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进行大综合(包括学科内综合和理科综合)复习训练,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内各个核心知识点间和理、化、生各学科之间知识点进行大综合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第一阶段:以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
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解题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但训练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
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对另个两个目标却容易忽略。
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五步分别是情境激趣-问题驱动-活动探究-交流表达-练习评价。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
五步教学法既渗透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又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教学方法。
关健词课程标准;概念和规律;五步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32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新课标一般要求应用科学探究法。
但有的教师怕麻烦,简化探究过程或根本上就不探究,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训练学生解题。
这样做实际上是没有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
现在考试也越来越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查。
没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没有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考试中也考不出好成绩。
笔者在开始新课程改革时,也有这种错误认识,多年的习惯很难改过来。
笔者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经过总结反思,逐惭形成自己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在教学设计和备课时,严格按照五步教学法的五步设计教学和准备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亦严格执行。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课堂中采用该模式组织教学,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在全镇和市的统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面,作者就以《光的反射》和《摩擦力》为课例,对该模式的教学环节展开说明。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情境激趣。
由于现在90后的学生社会实践少,见识少,很多物理现象根本没见过或稍微听说过,感性认识太少。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再过度到理性认识,才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
因此,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一看就明,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健。
物理现象选取的原则应尽量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
这样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学生上学每天都要骑单车。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三)、理解物理规律,明确使用条件(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教学案例:牛顿第一定律(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导入新课的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每一组桌上都有一些图片(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资料),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们看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学生1:人骑自行车时,用力蹬,车就走;不蹬,车就要停下来。
学生2:工人用力推箱子,箱子就运动;不推,箱子就不动。
教师:如果工人再推一下呢?学生2:箱子又会运动起来。
学生3:火车在进站时,离站台很远就已经关闭了发动机,火车没有动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滑一段距离。
学生4:在溜冰场运动员用力蹬一下地面,就可以在溜冰场滑行很远。
教师:在滑行过程中,运动员还用力吗?学生4:不用力了。
教师:这个例子是不是可以说明力和运动没有关系?学生4:好象也不是,因为如果运动员不蹬,最后他会停下来。
教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能够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5:用锤子往木板中钉钉子,拿锤子用力敲钉子,钉子就向下运动;不敲,钉子就停止运动。
教师:谁能够根据上面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概括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实验分析: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作匀速运动。
迪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课程教案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科学。
学习物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初中物理课程教案。
二、教学目标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素养。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思维层面。
在知识层面,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物理概念和原理;在能力层面,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思维层面,学生应该培养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应包括力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领域的知识。
在力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力的概念、质点运动、牛顿三定律等内容;在光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内容;在声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声的传播、声音与物体的关系等内容;在电学方面,学生可以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物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课堂练习,还可以采用实验演示、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在实验演示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和解释实验原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在实践探究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五、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的教材、教辅书和参考书。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准备实验器材、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提升教学效果。
六、课堂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浅谈物理课的“规律”教学
教规律、找规律、用规律——浅谈物理课的“规律”教学作者:岳宁汉凡红旗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2016年第4期湖北省天门市汪场中学岳宁汉凡红旗【摘要】物理、物理,遇物述理,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教师要严谨、准确地教好现成的规律,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发现规律,寻找规律,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只有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规律;找规律;应用规律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9-0124-02物理、物理,遇物述理。
意在言明学习物理,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物理概念,理解一些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检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坏,应该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一些物理问题——既能“遇物述理”。
因此,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不仅仅是介绍和讲述物理规律,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物理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严谨、准确地教好现成的物理规律“物理规律”在内容上受多种条件限制,内涵非常丰富,应该细心分析,严格定论,准确讲授,方可使学生做到认知和理解。
现行教材对物理规律用“黑体字”、“波浪线”明确标示。
应采取如下步骤施教。
即:“述”、“剖”、“考”、“练”四字方针。
①“述”:阐述原理。
阐述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如“理论推证”、“实验结论”等,讲清物理原理,给学生以宏观印象。
②“剖”:剖析实质。
剖析物理规律的实质,分析内涵,注重疑点和难点,正反对比推敲。
③“考”:考察运用。
对剖析出的各知识小点,设计题型,考察出重点知识是否掌握。
④“练”:归类练习。
把属于同一规律的物理现象归类在一起,让学生多次反复训练,加深、巩固、提高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的能力。
例如,对《光的反射》一节中“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教学。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赵春子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
(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
(三)理解物理规律明确使用条件。
(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教学用具: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引入请同学们看这四副美丽的图画,它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历史上有多位科学巨匠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三位代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对这个物体停下来问题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学习目标:1、阅读书本,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了解推理的科学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学习研究。
4、通过阅读课本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过渡:下面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继续探讨《为什么会停下来》书写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活动一:阅读书本,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请大家阅读阅读书本P44面,找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图片,请学生回答各自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动力消失物体停止伽利略:阻力使物体停止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得出了2个不同的推论。
(请学生回答)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师:对于两位巨人之争归结到一点就是:运动的物体是否需要力来维持(教师出示问题)师: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点在哪里?(学生回答是否考虑了摩擦力)书写《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师:你认为谁的正确?(学生回答伽利略)师:假如你是伽利略如何通过实验辩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讨论回答)生:设想一种没有摩擦阻力的情景,看物体是否运动持续。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侯翠华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的主体。
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消除思维障碍学习物理规律,二建立思维方法理解物理规律,三联系实际应用掌握物理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二、过程与方法l.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怎样?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行走?如果不受重力,抛出去的石块还会不会落下来?二.新课教学1.阅读书本,找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各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回答: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动力消失物体停止;伽利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阻力使物体停止。
问:(1)运动的物体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学生回答:不需要。
(2)这个问题的分歧点在哪里?学生回答:是否考虑了摩擦力。
(3)你认为谁的正确?学生回答:伽利略。
(4)假如你是伽利略如何通过实验辩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回答:设想一种没有摩擦阻力的情景,看物体是否运动持续。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问:(1)阻力大小如何改变?学生回答:改变接触面(2)我观察什么?学生回答:观察物体运动的远近2.验探究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巡查,并请一组同学展示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中学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思考
中学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思考内容摘要古往今来,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一直都息息相关,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普遍的、基本的规律,因此它成为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本文是对物理规律的教学研究,物理规律作为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中学物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学习物理规律不仅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牢固,还能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艰苦作战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文包含了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基本物理规律的地位、价值、特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步骤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规律教学设计案例,使人充分认识到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如何用物理规律教学方法解决中学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今年后的教学工作更为方便!【关键词】基本物理规律物理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Abstract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physics and our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physics is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world universal, basic rules, therefore it becomes the other natural sciences foundation, the article is on the laws of physics teaching research, the laws of physics physics a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asks, and studies the physical rule is not only the student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ore comprehensive firmly, can rais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practical, moving mouth, thinking, active explor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Enable students to gradually form a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 hard fight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the correct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related concepts, basic physics law status, value,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quirements, teaching procedure and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nd related law teaching design case, make people fu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s disciplinarian teaching and a good grasp of how to use the laws of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to solve the middle school law problems in teaching, let this year after the teaching work more convenient![ Key words ] Basic Law of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of physics science inquiry ability中学物理基本规律的教学思考一、选题意义从远古就有了物理教育,17世纪牛顿力学的出现,18世纪热力学推动了欧洲社会工业革命,19世纪电磁学理论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的时代,20世纪40年代,原子物理、核物质把我们带入“原子时代”,50-60年代的激光在当今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物理使我们走进21世纪的“信息时代”,物理一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新课程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
因此,在学习任何物理知识前,都要先讲解物理概念和揭示物理规律。
学生如果不能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将直接关系到其对物理学习的结果。
可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主要包含下四个环节。
下面笔者拟从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
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
例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分子热运动等,这样的内容很抽象,也不容易理解。
这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并没有获得过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所以学习起来很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是基础。
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例如,我们在讲解重力知识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把物体从高处释放,它必将下落,但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一现象,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
这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当然,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
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谈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四步
一
、
先 需要 引导 学生在 物 理世 界 中发 现 问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
一
g
。
蠢 一
. 。
人 天 与 科 荨
谈 中学物理规律 教学 的四步
0 5 0 河北省霸 州市第一 中学 670 李 辉
再运用理论推导 出结论。如对 电磁 感应 定律 、动量 守恒定律 的研 究等 。 2 、在观察 实验 和 日常经验 的基础 上,经研 究理想 实验 ,通过推理 、想象, 得 出结论 。如对牛顿第一定律 的研 究。 3 、根 据 已有的知 识,结合数 学方 法,进行演绎 、归纳推理 ,得 出结论 。 如动量定理 、动能定 理、气态方程等。 4 运用物理量的定义或 函数 图象, 、 二、 带领学 生在 物理环 境 中按 导出表达物理规律的数学形 式。如
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一般来 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加 以综合 ,得 图像 ) 的物理意义, 包括对文字表述含
出几个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 义 的推 敲 ,对 公 式 和 图像 含 义 的 明确 。 法。如欧姆 定律 、牛 顿第 二定律 、焦耳 ( )讨论 和 明确规 律 的适 用 二 定律 的研 究等等。 条 件和 范 围 5 、限于实验条件 ,先介 绍前人通 ( ) 三 讨论 这 一规律 与有 关概 过实验得 出的结论 ,再通过对实验 结果 念 、规律 、公 式 间的关 系 创设便 于发 现 问题 、探 索 的分析 , 出结论,如对光电效应方程, 得 在 讨 论 的 过程 中 ,应 当 注 意针 对 学 规律 的物理 环境 以及近代物理 中的一些规律 的研究等。 生在 理 解 和 运 用 中容 易 出 现 的 问题 , 以 教师 要 带 领 学 生 学 习 物 理规 律 , 首 ( ) 用 已有知 识 , 过理 便 使学 生 对 这 一 物 理 规 律 获得 比较 正确 二 运 通
初中物理几个阶段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几个阶段总结归纳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探究物质的本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了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逐渐形成了科学思维和实验观察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归纳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阶段。
一、初识物理知识阶段在初中物理学习的最初阶段,学生对物理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他们开始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运动等,并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建立起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
二、物理实验能力培养阶段随着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的了解,他们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物理规律,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三、理论知识学习深化阶段随着实验能力的培养和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更深入的理论知识。
他们学习到了一些物理定律和原理,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物理思维培养阶段初中物理学习的最终阶段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方法。
通过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和设计创新性的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学习可以总结为几个关键阶段:初识物理知识阶段、物理实验能力培养阶段、理论知识学习深化阶段和物理思维培养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初中阶段学生物理学习的完整过程。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验观察的能力。
初中物理学习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三个阶段
法” 。就 是 假 定 混 合 物 3 克 全 部 为某 一 金 属 . 算 完 全 反 应 . 4 计
由 方程 式 可 知 。这 是 一 个 反 应 前 后 气 体 体 积 无 变 化 的 放 出H是 大 于22 升 还 是 小 于 2 4 2 . 4 . 升,最 后 用 大 于 22 升 的 2 .4 反 应 , 论 反 应 进 行 的 程 度 如 何 , 不 管C 2 : 者 过 量 , 金 属 与 小 于 2 4 的 金属 进 行 组 合 。 无 也 S和0 何 . 升 2 即为 正 确 答 案 。答 案 是
浅 谈 初 中物理 概 念军规 口 掌教 学 的 兰 个 阶 段
徐 国 义
( 凉州 区吴 家 井 乡 中学 甘 肃 武 威 73 O ) 3 0 0
物 理 概 念 和规 律 是 构 成 物 理 知 识 体 系 的 基 本 元 素 . 物 结 点 , 们 的 认 识 就 是 一 个 反 复 如 此 的过 程 。 我 理概 念 和 规 律 在 初 中 物理 教 学 中处 在核 心 地 位 ,建 立 概念
那 么 。 何排 除这 些 干扰 . 如 建立 科 学 的概 念 和 规 律 呢? 1 设 问题 情 境 , 确建 立 概念 和 规 律 的 需 要 和 意 义 。 . 创 明
“ 在学 生 的相 异 构 想 与新 的物 理 知 识相 冲 突 时 . 样 才 能 促 怎 体 成 认 知 结 构 的 顺 应 ,从 而 实现 由前 概 念 向科 学 概 念 的 转 变 呢 ? 键 是设 法 给学 生一 个 巨 大 的 ‘ 颤 ’ 以动 摇 其 顽 固 信 关 震 ,
一
、
概 念 的 建立 和 规 律 的 形 成 阶 段
探索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精选教育文档
探索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人类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也相当于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过程。
因此 , 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物理规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 物理规律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 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 ,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
因此 ,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 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
创设物理环境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 , 或者借助于演示实验 , 也可以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 使他们置身于物理世界中 , 获得感性知识 , 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供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 , 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例如 , 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 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 ; 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
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总结物理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归纳法。
例如 , 通过利用杠杆、轮轴、滑轮等多种机械提升重物与直接用手提升相比较 , 归纳出功的原理。
对于多因子的物理过程 , 运用单因子实验法。
例如 , 欧姆定律的教学中需要先保持电阻不变 , 研究电流强度随电压变化的规律。
再保持电压不变 , 研究电流强度随电阻的变化的规律。
最后综合为一条定律。
限于中学的实验条件 , 有些定量的实验不易成功。
因此 , 可以在观察定性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推演或分析介绍。
在初中阶段 , 也有少量的物理规律运用演绎法得出较方便。
例如 , 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式。
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三个阶段
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三个阶段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所以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认为这类知识的教学宜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具体阐述如下:一、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
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
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
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
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
浅谈物理规律教学
浅谈物理规律教学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环境,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物理规律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规律的内涵,首先必须确定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为了形成科学问题,教师需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即充分展示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确定出想要认识和解决的科学问题。
所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尽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环境的创设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
例如磁生电。
(二)情境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或视频来创设情境,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
(三)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
(四)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这几种手段也可以结合使用。
二、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探索物理规律,促进知识构建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的组织,首先要确定建立规律的基本途径,即“实验归纳”或“理论演绎”,并在探究过程中恰当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猜想、计划、操作、推证、评价、交流等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不宜一味地强求探究模式的完整。
对科学问题的研究要重视定性探讨,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规律教学要尽可能结合物理学史做一些拓展,并在评价环节反思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
学生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探究要解决多个问题的情况。
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先分析、讨论该探究要解决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选择哪几种方法好,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操作步骤。
当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找到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如实验是否精确,器材是否普及,操作是否简单等。
对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几点想法
对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几点想法北师大二附中常宏霞【摘要】本文叙述了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告知、扶持、注视三个阶段,并提出了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解决的四个问题,这对物理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计划一、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 以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为主线的阶段——“告知”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特点,就是以教师讲授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线,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是告诉学生,物理学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清楚并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规律。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了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特点。
2.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心的教学阶段——“扶持”阶段这一阶段的物理教学,认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突出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解决物理问题。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并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批量生产”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的教学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又给学生划了一个统一的能力标准,客观上要求学生“齐步走”,甚至于跟着教师走。
3. 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培养能力、自主提高修养为目的的教学阶段——“注视”阶段——“研究性学习”阶段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目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和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种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对物理规律教学主要阶段的认识物理规律反映物理现象及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来考察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维加工甚至创造性构想,使用科学概念进行表征的结果。
任何物理规律都有其历史演进过程,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与物理世界反复作用而获得规律认识的科学探究特征,进而为物理规律学习与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物理规律教学需要考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要遵从学习与发展的心理学原理,要让学习主体经历现象考察、问题研究、科学表征等科学探究过程。
规律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七个探究环节(实际上还有多种不同方式,如物理定理的教学过程设计),而是如何帮助学生在前认知基础上,发现和形成物理问题,自主展开探究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物理规律有其自身独特的本质特征,要做好物理规律的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
物理规律所涉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种类繁多的,物理规律的教学形式也应是灵活多样的。
但是作为一类联系特殊教学内容的典型教学活动,总是有其内在的特征和可以把握的规律。
许多教师对于物理规律教学的相关理论也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大部分理论的实践可操作性较差,同时由于有些教师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和主动探索的意识,所以,现实的物理规律教学活动往往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种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物理过程的必然性。
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本人就教材的研读,物理规律教学基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要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加强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指导体现物理规律教学主要阶段的教学案例: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分析《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8年级第一章、第一节。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复习题
《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试题 ( A )一、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1·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 )、( )、( )。
2·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有( )、( )、 ( )等。
3·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为( )、 ( )、 ( )、 ( ) 。
4·物理复习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 ( )、 ( )。
5。
教材分析的依据是( )、 ( )、 ( )、 ( )。
6·备课包括备教材、( )、 ( ) 。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8分)1·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性是指( )A、讲授的物理内容必须是正确无误 。
B、讲授任何一个物理问题都必须讲深、讲透、讲全 。
C、对任何一个物理问题或原理的表述都必须是十分严格 。
D、所有的物理实验都必须是高度精确的。
2·下列属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着重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A、发展性原则B、双边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教育性原则3、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的方法是( )A、复习旧知识法B、讲故事法C、实验法D、举例法4·下列测验属于目标参照测验的是( )A、期末考试B、升学考试C、分班考试D、竞赛考试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1·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分别是哪几个方面?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什么是物理规律?它可分为哪几类?4·简述物理习题课的基本结构。
5·为什么备课必须‘备学生’,备学生的含义是什么?6·简述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的结构及知识容量。
四、论述题(共24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实,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1。
为什么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教学中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举例说明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突出重点。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 》 试题 (B)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1、物理基础知识可分为(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环节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常见方法有:A.观察法B.联想法C.比较法D.推理法E.实验法如学生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时,就用到:实验法—联想法—推理法实验是发现规律的基础,先让他们作实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启发他们从实验中发现问题。
教师实验后可提问:“如果不受力将怎么运动,可以展开联想。
如学生在实验后进行合理的推导。
没有阻力运动物体将一直运动下去。
(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总结规律主要运用了实验归纳法、逻辑推理法、理想实验法、图像法以及假说等方法。
其中又以实验归纳法最为普遍。
实验归纳法:所谓归纳法,是从一些特殊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共同点的过程。
(1)实验归纳法:物理学中运用归纳法的基础主要是实验,因为实验不但能够重复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准确地反映事物各个部分或物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相互联系,而且运用实验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中学,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物理规律应用最多的便是实验归纳法。
运用实验归纳法时,常常借助于图像,即把实验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画点、连线,从分析图线中,总结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2)逻辑推理法:就是在已有的定律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概念,运用数学知识推证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如,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计算公式,就是利用欧姆定律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实验关系,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推得的。
有一些定性描述的规律,限于实验条件,不易做演示实验,因此可采用定性演示结合理论推导的方法而得出。
(3)理想实验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在人们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一般地讲,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做成的,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法,属于假说推理的范畴。
中学物理教材中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此法。
伽利略首先提出运用理想实验的方法总结出了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详细内容。
(4)假说方法,即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假定性的科学解释,它是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研究方法。
当真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种新的事实、运用现有的真理无法解释时,人们常常提出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的新的解释,这就是说,假说被证明是对的就成为理论。
假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分子运动论假说等。
2.总结物理规律要遵循简单性原则,这也是物理学的美学原则之一物理学史表明,科学家都十分注意用最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客观规律。
例如,牛顿只用了几条简洁的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伟大综合。
( 三 ) 、理解物理规律 , 明确适用条件在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
具体来讲,要做到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含义和物理意义。
中学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都要用文字语言来表示,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达即反映了规律的物理含义,是规律的语言表述和表达式中显含的内容。
必须引导学生对规律的表述认真分析,真正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物理含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
对物理规律的含义的理解要注意三方面:条件、结论、关键字。
如,牛顿第一定律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结论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关键字是“或”。
如果条件不满足,结论就不成立,“或”字的含义是指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将保持这种运动状态,如果原来是静止的,它仍将保持静止。
物理规律的意义和含义是不同的,含义是规律的语言表述和表达式中显含的内容,而意义是规律所反映的本质联系,有时并不显含在规律的表述中。
要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首先应该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然后再认识物理规律反映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怎样联系,这就是它的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不同。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变化、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是遵照不同规律的。
学生只有明确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否则,学生就会出现乱用,乱套公式的现象,导致错误结论。
理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总结出来的。
因此 , 也只能在这个条件下 , 这个范围内才成立。
有些规律在文字叙述中就已阐明了适用范围和条件。
例如 , 牛顿第一定律。
因此 , 这一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 四 ) 、运用物理规律 , 解决物理问题学习物理的过程是认识物理世界,改造物理世界的过程。
物理知识来源于物理实践,运用知识再回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又是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所必须的过程。
因为运用的过程是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深化和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同时,学生运用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学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发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
所以,在物理规律建立之后,教师要恰当地选择物理习题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实现物理规律教学的最终目的。
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规律教学的第四阶段——运用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1 .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 .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 .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 1 )利用其它知识为本规律提供条件;( 2 )运用本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梯度二和三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规律教学到规律的应用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规律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规律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和规律的再认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在此阶段的教与学的主要要求有:一是教师做好再认识示范,并长期坚持,教给学生方法.二是要重视学生的再认识,并做好方法指导。
三要教给学生运用提纲进行结构性回忆的复习方法,让他们尝到再认识规律的好处。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结束后,要分析其内容: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改变。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研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牛顿第三定律是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即力在物体之间是如何传递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在整个力学知识体系中,再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地位,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进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系统化、程序化,形成持久的认知和能力。
回过来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会事半功倍。
牛顿第一定律的规律教学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1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2 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3 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
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
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
等等)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1 历史的回顾:(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说明: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
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索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判断。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组学生代表发言)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2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侦察”方法:理想斜面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
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
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视频观看:目前的一项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