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钢铁的发展历史解析

合集下载

连铸技术的发展状况及高效连铸

连铸技术的发展状况及高效连铸

机作业率大大提高(≥80%)。
1.2高效连铸的主要作用
1.2.1
连铸坯产量大幅度提高
004
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连铸坯产量由1
投资3~4亿元。
万t增加到12 000万t以上,连铸比由16.3%提高 到87.5%。如果只靠投资新建铸机,而没有连铸机 的高效化,新建和原有铸机都是那样的低生产率,要 想达到这样的总产量是不可想象的,无论资金投入、 场地占用等许多方面都是难以承受的。高教连铸技 术为钢铁行业的调整结构降低成本作出了贡献。 1.2.2 实现炼钢车间的炉机匹配 我国的转炉车间炉容从几吨到200 t都有小方坯 生产。由于小方坯铸机生产能力低,3台转炉配4、5 台甚至6台连铸机,匹配关系复杂混乱,工艺制度不 能保证。这反过来又影响了铸机生产和铸坯质量。 经过连铸机的高效化改造,设备可靠性增加,浇 铸速度提高,连铸机的台时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各 种模式的炉机匹配生产。如原3炉4、5机全连铸炼 钢车间只需要3台铸机.1炉对1机生产。原来炉容 较小的3炉2机加模铸的车间可实现3炉对2机的 全连铸生产。 炉机匹配后的最大好处全车间生产顺行,工艺制 度得以执行。钢水的温度、氧化性、到位时间都可保 证。这又促进了铸机生产的稳定、高速、优质。 1.2.3经济效益 实现高教连铸使各项技术指标提高,消耗下降, 铸坯质量改善,可使企业降低成本节省投资,获得很 大的经济效益。 连铸直接效盎首钢三炼钢厂统计,由于提高合 格坯收得率、节省备件费用、减少耐材消耗等可降低 连铸坯成本约7元/t。广钢转炉厂节省中间包材料 及提高铸坯收得率可降低连铸坯成本10元/t。 综合经济效益包括降低冶炼消耗、降低连铸成 本、提高综合成材率等,见表4。
450
mm,带厚度2.3~3.2
mm,拉速达35~70 m/rain,该生产线计划于2001年

连铸技术在钢铁冶炼中的应用

连铸技术在钢铁冶炼中的应用

连铸技术在钢铁冶炼中的应用现代钢铁冶炼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连铸技术。

连铸技术是将液态钢浇注到连续铸机冷却结构上,形成连续的厚板、薄板、管材、工字钢等钢材产品,从而取代了以往钢液在浇铸过程中结晶、凝固而产生的不纯物及疵点,提高了钢材的质量。

连铸技术应用于钢铁冶炼中,提升钢材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逐步普及和发展,成为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连铸技术简介连铸是指将钢液在连续铸造机上,通过机械力使钢液流动的同时,紧靠着冷固结构快速凝固并形成的成品钢材。

同时,连铸设备和工艺连续化,无须在冶炼配料和成品钢材之间的中间过程转化步骤,从而提高了钢材质量,减少了能源消耗。

连铸技术的主要优点是:1. 避免了钢液在浇注过程中,由于结晶、凝固而产生的不纯物和疵点,提高了钢材的质量。

2. 减少了钢材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3. 减少了外观质量的不良因素,提高了铸造钢材的质量。

二、连铸工艺流程连续铸造过程中,首先将液态钢从钢包中送往浇注站,然后将钢液引入下垂式浇注管中,通过支撑装置的各种动作使钢液保持稳定的流动,进入连续铸造机,与冷却结构接触而凝固。

连续铸造过程中,一般采用感应加热方式加热钢水。

加热后的钢水通过调节水冷却器的水流,以达到理想的冷却速度,从而产生所需要的微观组织。

连续铸造机的工作原理是,将钢水通过下垂管输入机器,快速冷却成铜片,然后通过机器的牵引链条拖动,继续冷却、成型、切割制成成品钢材,整个过程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极大提升了生产力。

三、连铸技术应用案例1. 小排钢坯连铸小排钢坯连铸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钢铁连铸生产工艺。

它的工艺流程与传统的结构光从钢水到钢坯形成的连铸工艺相同,但采用了先进的成杯技术,将定径后的小排钢坯成杯装载上车架,经热处理后直接送往轧机生产线,大大缩短了连铸生产过程,同时也减少了钢坯形变和凝固的不正常现象,大大提高了钢坯的质量。

2. 大直径碳素钢连铸大直径碳素钢连铸是在特别条件下,通过添加稳定剂、合理调整冷却条件来控制晶粒尺寸,使连铸坯疏松度降低,提高了连铸物质的牢度和成品合格率,在保证钢质量同时,也增加了生产量。

连铸知识概述技师教程(二)

连铸知识概述技师教程(二)

第九章连铸知识概述9.1 连铸简介连铸即连续铸钢,就是将钢包内注入中间包,减压、稳压后不断地通过水冷结晶器,凝成坯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经气雾/喷水冷却,全部凝固后切成定尺坯料的铸造工艺。

连铸成上启下的作用,其将合格的钢水转变定尺钢坯,为轧钢提供原料。

9.1.1 连铸原理金属凝固:在一定过冷度和结晶核心存在的条件下,液态中无规则的原子集团转变为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固体结晶体的过程。

凝固需要两条件:过冷度、有结晶核心(形核粒子)。

过冷度越大,形核粒子越多,结晶过程越易进行。

连铸过程的热量传输:要将钢水的显热(从浇注温度到凝固点温度需放出的热量)和结晶潜热(在凝固点由液态转变为固态须放出的热量)释放到冷却介质中去。

热量的传导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三中传热方式。

连铸工艺中的传热也就是以上三种方式。

9.1.2 连续铸钢的发展历史最早提出连续铸钢:1886年美国炼钢工程师B·Atha和1887年德国工程师R·M·Dlaelm。

并进行相关的工业性试验。

20世纪40年代试验开发。

20世纪50年代,连续铸钢开始步入工业生产。

20世纪60年代,弧形连铸机问世。

20世纪80年代,连续铸钢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马钢84年分别在二钢、三钢各建设1台小方坯连铸机起步,经过近18年的发展,三个炼钢厂实行了全连铸,现在马钢四个炼钢厂连铸坯产量达到1500万吨规模。

9.1.3 连铸坯质量9.1.3.1 铸坯质量表面急冷层:细等轴晶,中间枝状晶(比较发达)、中心等轴晶。

连铸坯轧出的钢材: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韧性与模铸锭经开坯、轧制的钢材相当,甚至略有提高。

随着结晶器、结晶末端电磁搅拌、连铸坯轻压下技术的应用,连铸能生产几乎所有的钢种。

9.1.3.2连铸坯的压缩比对一般要求的板带材,连铸坯的压缩比4~6就可满足。

对特殊要求的板带材和表面缺陷敏感的钢种,连铸坯的压缩比要相应提高。

在保证一定压缩比的情况下,满足钢材性能要求,连铸坯的厚度减小,可减少轧制道次,提高轧制生产率,节约能源。

连铸工艺知识点总结

连铸工艺知识点总结

连铸工艺知识点总结一、概述连铸是指在一台设备上同时进行浇铸和凝固过程的一种工艺。

它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浪费,提高产品质量。

在现代工业中,连铸工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钢铁、铝、铜等金属的生产中,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工艺之一。

二、连铸的原理连铸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连铸机,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将金属液直接浇注至坯料模具中,然后通过顺序凝固、切割、堆垛等工序,最终产生坯料产品。

整个连铸过程中,金属液会先经过结晶器的处理,实现坯料的凝固,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拉伸、抽拉和冷却等操作,使得坯料的形状和尺寸得以控制和稳定。

三、连铸的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相对于传统浇铸工艺,连铸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因为它可以在同一个设备上连续进行浇铸和凝固过程,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空闲时间,从而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2. 减少材料浪费:连铸工艺可以减少金属的二次加工过程,大大减少了金属的浪费,减少了材料的消耗,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 提高产品质量:由于连铸工艺可以控制金属的凝固过程,使得坯料的材料结构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4. 节省能源:相对于传统的浇铸工艺,连铸工艺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利用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

四、连铸的工艺流程1. 铸坯模具的准备:连铸的第一步是准备好适用于连铸工艺的铸坯模具,通常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铸坯模具,可以确保坯料的形状和尺寸的准确度。

2. 结晶器处理:在连铸的过程中,金属液会通过结晶器进行处理,实现坯料的凝固。

3. 拉伸、抽拉和冷却:在结晶器处理完后,金属液会经过一系列的拉伸、抽拉和冷却等操作,以控制坯料的形状和尺寸。

4. 切割和堆垛:最后,坯料会被切割为所需的尺寸,然后进行堆垛,完成整个连铸工艺的过程。

五、连铸的应用领域1. 钢铁生产:连铸工艺在钢铁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高效地生产出各种规格的钢铁坯料。

2. 铝合金生产:在铝合金生产中,连铸工艺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铸造简史及发展简介

中国铸造简史及发展简介
人类冶金技术的第二次大发展是: 发明了生铁铸造、生铁柔化和生铁炼钢技术。这次大发展的技术原 因是中国充分运用鼓风炉炼铜和热处理的技术优势。
人类冶金技术的第三次大发展是: 发明液态炼钢、机械化冶炼和加工技术。这次大发展的技术原因是 欧美等国家充分利用蒸汽机、电动机和机械装置的技术优势和金属理论 优势。
商代时期的青铜冶铸场景
冶 铜 从 公 元 前 五 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 开 始
古代三大铸造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金属铸造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古代劳动人 民通过世代相传的长期生产实践,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 传统铸造工艺,其中以泥范、铁范和熔模铸造最重要,称为古 代三大铸造技术。
泥范铸造 我国在夏代已能用石范 (范,模子) 铸造青铜器,但石 料不易加工,也不耐高温,在制陶术发达的基础上,很快就改 用泥范。用泥范铸造器物,是我国古代最主要、应用最普遍的 铸造方法。 商代早期的泥范,有两合范、三面范和内范,用以铸造凿、 锛、爵等小型生产工具和日用器具。
熔模铸造工艺精细,能铸造用一般方法无法得 到的艺术铸件。
熔模铸造精品

•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尊盘,研究发现是失蜡法所铸, 说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发明这种技术。
二. 青铜发展史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 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 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 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 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的“赐金”、 “受金”,即指青铜。
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的考古学家 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 念。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 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在青铜时代(距今约 4000年至 2200年)创造了独步 世界的青铜文化。

连铸连轧知识点

连铸连轧知识点

连铸连轧知识点一、连铸工艺的发展连铸是钢铁生产中重要的工艺环节,其发展历程与钢铁工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自20世纪50年代初连铸技术诞生以来,它一直是提高钢铁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连铸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二、连铸工艺的基本原理连铸是一种连续铸造的工艺,其基本原理是将熔融的钢水通过结晶器冷却并形成凝固的铸坯,然后将铸坯连续地从结晶器中拉出,通过轧机进行轧制,最终得到所需的钢材。

三、连铸工艺的特点1、高效性:连铸工艺可以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2、节能性:相比传统的模铸工艺,连铸工艺可以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3、灵活性:连铸工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钢材。

4、环保性:连铸工艺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

四、连铸工艺的应用范围连铸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种钢铁产品的生产,包括板材、带材、型材、管材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连铸工艺也逐渐应用于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领域。

五、连铸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连铸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2、绿色化:进一步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生产过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高效化:研发更高效的连铸技术,提高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

薄板坯连铸连轧轧制区组织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是一种高效、节能的钢材生产工艺,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轧制过程中,钢材的组织形态和性能特点对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薄板坯连铸连轧轧制区组织模拟成为了一个备受的研究领域。

通过组织模拟,可以深入了解轧制过程中材料的组织变化和性能特点,为工艺优化和产品性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薄板坯连铸连轧轧制区背景及基础概念薄板坯连铸连轧是指将液态钢水倒入薄板坯连铸机中进行连续铸造,然后将连铸坯送入轧机进行连续轧制。

绪论

绪论

1.绪论1.1连续铸钢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1.1.1 连续铸钢生产工艺在国外的发展情况早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贝塞麦就提出了连续浇铸液态金属的设想,随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是终因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低,限制了连铸的成功。

现代连铸工艺的奠基人——S.荣汉斯提出并发展了结晶器振荡装置之后,才奠定了连铸在工业上应用的基础。

1950年荣汉斯和曼内斯曼合作,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浇铸5t 钢水的连铸机。

19世纪60年代后,连铸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70年代以来,连铸生产技术围绕提高连铸生产率,改善铸坯质量,降低连铸能耗这几个中心课题,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80年代连铸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对铸坯质量设计和质量控制方面到一个新的水平,已逐步实现连铸坯热送和直接轧制,由于这一新工艺能够大幅度地降低能耗,缩短生产周期,因而已成为目前连铸发展的主要方向。

1.1.2 连续铸钢生产工艺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和应用连铸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就进行过连铸方面的试验研究。

进入20世界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来,宝山钢铁公司和鞍山钢铁公司分别在1989年和1990年投产了从日本引进的大型双流板坯连铸机。

国家对发展连铸技术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连铸生产和建设成为我国钢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政策。

1.2连续铸钢生产工艺1.2.1 连续铸钢生产工艺简介连续铸钢与普通模铸不同,它不是把高温钢水浇铸在一个个钢锭模内,而是将高温高水连续不断地浇铸到一个或一组实行强制水冷带有:“活底”的铜模内。

待钢水凝固到具有一定厚度的坯壳后,则从铜模的另一端拉出“活底”,这样铸钢坯就会连续从铜模下口被拉出来。

这种使高温钢水直接浇铸成钢坯的新工艺,就是连续铸钢。

它完全改变了在钢铁生产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模铸—开坯”工艺,大大地简化了从钢水到钢坯的生产工艺流程。

1.2.2连续铸钢的工艺流程连续铸钢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是由炼钢炉炼出来的合格钢水,经盛钢桶运送到浇铸位置,通过中间罐铸入强制水冷的铜模—结晶器内。

连续铸钢技术项目设计方案

连续铸钢技术项目设计方案

连续铸钢技术项目设计方案1.1 连铸技术的发展概况连续铸钢是钢铁冶金领域内发展最快、最受重视和最为成功的技术之一,其原因在于连铸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越性,是钢铁生产流程中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

转炉的发明者亨利·贝塞麦(Herry Bessemer)于1846年首先提出了连续浇注的概念并于1857 年获得专利权。

从那时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上的一些冶金工作者在连续浇铸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世纪三十代,德国人容汉斯开创性的提出结晶器振动法,浇注铜铝合金获得成功,使有色合金的连续铸造应用于生产,金属(铜、铝)的连续铸造获得了工业应用。

但钢液的连续浇铸却始终没有获得工业化[1]。

钢的连铸取得突破性进展是由1945 年,容汉斯(S.Junghans)及其合作者罗西(I.Rossi)采用了振动式结晶器代替以前的固定式结晶器,解决了固定式结晶器拉坯漏钢的难题,钢水的连铸才首次获得成功。

1950 年容汉斯和曼内斯曼(Mannesmann)公司合作,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浇铸 5 t 钢水的连铸机[2]。

钢水连铸获得巨大成功的另一重要的技术关键是英国人哈里德(Halliday)提出的“负滑脱(Negative Slip)”的概念。

“负滑脱”能够有效地防止了凝固壳与结晶器的粘结和更好地改善润滑。

20 世纪40 年代,德国建成了第一台浇注钢水的实验性连铸机。

连铸技术在20 世纪50 年代初开始步入工业应用阶段,70 年代以后钢的连铸技术迅速发展,80 年代连铸技术日臻完善,一个国家的连铸技术水平的高低己成为衡量其钢铁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钢的连铸技术的日益成熟,连铸技术又有新的重大发展。

从那时以来,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世界上获得了重大发展;薄带连铸技术也受到广泛重视,进行了深入研究;高效连铸技术随之出现,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今天,钢的连铸技术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20 世纪80年代的水平。

特殊钢连铸技术的发展及关键技术研究

特殊钢连铸技术的发展及关键技术研究
日本大同知多厂不同钢材的压缩比
结晶器液面自动控制 结晶器自动加渣 结晶器漏钢预报 结晶器振动在线检测
3、特殊钢连铸关键技术
3.1 全程保护浇注
全程保护浇注:连铸过程中 为避免钢水二次氧化而采取的 保护措施。钢水运行轨迹为:
钢包-中间包-结晶器 具体环节包括:
——大包液面的保护 —— 大包至中包间注流的保护: —— 中包液面的保护 —— 中包至结晶器间注流的保护 —— 结晶器液面的保护 全程保护浇注示意图
连铸技术优化发展阶段(1980~至今)
主要技术包括: 间包冶金技术 结晶器冶金技术(流动控制、空心保护渣) 结晶器热流成像及漏钢预报 非正弦振动技术 连铸机辊列设计技术(液芯压下、末端压下) 现代电磁技术应用(电磁制动、电磁搅拌) 无缺陷铸坯生产技术等。
1.2 特殊钢模铸与连铸生产流程的比较
—— 能源消耗解析
省去了脱模、整模、钢锭均热、初轧开坯等 工序。由此可节省基建投资费用约40%,减少占地 面积约30%,劳动力节省约70%。

提高了金属收得率 采用模铸工艺,从钢水到钢坯,金属收得率 为84-88%,而连铸工艺则为95-96%,金属收得率 提高10-14%。
—— 连续铸钢的优越性

降低了能源消耗
采用连铸工艺比传统工艺可节能1/4-1/2。
装备; 科技前沿:航空航天、核能、海洋开发。
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现状:生产装备进步,产能大国,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主要问题:
—— —— —— —— ——
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品种不足; 工艺技术差距明显,产品质量欠稳定; 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制约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中度与专业化程度低,缺少规模经济效益 基础研究薄弱,共性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冶金论文

冶金论文

钢厂全连铸的实现是连铸技术成熟发展的体现。

建立在炼钢一钢水炉外处理一连铸组合优化基廷上的全连铸生产体制已成为高水平现代钢铁工业生产的综合标志。

进入年90以来,各工业发达国家达家国的连铸比(除美国和苏联以外均超过或接近90%。

90年代初世界上已经有两个国家和地区的连铸比超过了90%,其中有9个达到100%。

据权威人士测试,世界连铸比2010年将达到98%。

仅有一些大型锻件、大口径无缝管,小批量用户或者某些特殊钢种仍将沿用钢钉生产。

这说明;世界钢铁工业实现全连铸已经为期不远了。

1 国外全连铸的发展情况国外最早实理全连铸的炼钢车间是前苏联的新里另茨克钢铁厂的电炉车间(1959年)。

1966年该厂新建了第一转炉车间,并最早开创了连铸与氧气转炉相配合的先例。

1977年,该厂新建了第二转炉车间,并配置了弧形连铸机,使两个转炉实现了全连铸。

年产量达到800万吨。

此外,前苏联新图拉钢铁厂也于70年代实现了全连铸。

但是,由于前苏联的炼钢生产一直以平炉为主,氧气转炉炼钢发展迟缓,因此,限制了连铸的发展。

70年代以后,日本、德国等等工业发达国家后来居上。

尤其是日本,60年代后期才从前苏联和德国引进连铸技术,接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进行消化、吸收和科研开发。

但是,日本在70年代以前,连铸机主要设置在电炉钢长,以生茶去年小方坯为主,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几乎还没有连铸机,因此。

连铸比很低,1970年仅为5.5%。

70年代以后,经过两次能源危机,使连铸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1980年,日本连铸已经达到59.5%。

在经过十年的发展,到1992年日本连铸比已经达到95.4%。

据1991年统计,日本4家最大的钢铁公司的连铸比都创历史最高,其中:新日铁为98.9%,日本钢管98.7%,川崎制铁97.7%,住友金属94.7%基本实现了全连铸。

法国也是开发研究连铸技术比较早的国家。

但是在70年代以前发展非常缓慢。

70年代以后发展加快,连铸比迅速提高。

连铸设备基础知识12-6

连铸设备基础知识12-6

结晶器
1#机结晶器
结晶器
结晶器窄边夹紧装置
结晶器
结晶器调宽
结晶器振动
结晶器振动在连铸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 色。结晶器的上下往复运行,实际机上起到了 “脱模” 的作用。由于坯壳与铜板间的粘附力 因结晶器振动而减小,因而防止了在初生坯壳表 面产生过大应力而导致裂纹的产生或引起更严重 的后果。当结晶器向下运动时,促使保护渣进入, 防止初生坯壳与铜板粘连,同时“负滑脱”作用, 可“愈合”坯壳表面裂痕,并有利于获得理想的 表面质量。
连铸的发展情况
钢的连铸工业应用相比铝、铜受制于其熔点高、比 热大、导热系数较少。 一项最重要的开拓性工作是如
何提高一台连铸机的浇铸能力,最关键的是浇铸速度。
1933年德国人容汉斯(S.Junghans)开发了结晶 器振动系统,为钢的连铸奠定了基础。1950年德国曼内 斯曼(Mannesmann)公司将其投入工业生产。
钢包回转台
升降装置:通过升降油缸实现叉臂的上下运动, 主要方便长水口的安装和操作人员烧氧。升降行程一 般700~900mm,速度一般30mm/s左右 回转锁定装置:回转锁定装置有插销式和摩擦式 两种形式。主要是使钢包在受包或者浇铸时叉臂保持 不位移,起到准确定位同时保护回转驱动装置。 称量装置:主要称量钢包内钢水重量。
中间包及其运载设备
主要作用
• 中间包运载装臵一般为中包车,主要用来将中间罐 从预热位运送至浇铸位,或者将中间罐从浇铸位送 至渣盘位或预热位。主要作用是支撑、运输、对中。 主要参数
承载重量、走行速度、升降速度、对中速度等
中间包及其运载设备
中间包车类型:(按轨道布臵及水口相对主梁位臵)
门型中间包车(常用)
3、按结构形式分:整体式、套管式、组合 式、水平式

薄带连铸现状及发展_王定武

薄带连铸现状及发展_王定武

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6月/28日/第012版轧钢工艺薄带连铸现状及发展王定武早在1856年德国科学家就提出用铸造工艺直接浇铸出薄带的构想,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由研究、试验中试工厂进入半工业性生产。

最早投入半工业性生产的是日本新日铁光厂,随后是德国的蒂森、美国的纽柯、中国的宝钢和韩国的浦项等。

日本光厂和德国蒂森虽然已建成并投产了40万t/a半工业性生产装置,但因种种原因已暂停了实验和生产,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实验和半工业性生产的主要是美国纽柯(项目名为Castrip)、韩国浦项(项目名Postrip)和中国宝钢(项目名Baostrip)。

其中尤以美国纽柯公司的Castrip工艺进展顺利。

该公司一条生产线已成规模的进行商业化生产,另一条生产线也已投产。

韩国浦项在进行半工业性生产的同时,已把该项目列入国家科学发展计划,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开发。

1日本新日铁光厂的薄带连铸装置新日铁光厂薄带连铸生产线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半工业性生产的薄带连铸设备,早在1991年新日铁和三菱重工合作建立了双筒式带钢连铸中试工厂,并开始了实际操作。

在中试工厂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光厂新建成设计能力为月产不锈钢带3500t的半工业性工厂。

该厂设计生产钢带宽760-1330mm,厚2.0-5.0mm,铸速30-75m/min,从浇铸到卷取生产线全长68.9m,投资为110亿日元。

后来在铸机后增加了单机架四辊轧机和剪切装置等,铸机主要用来生产奥氏体不锈钢。

光厂在进行不锈钢带钢连铸过程中遇到了两个主要困难:一是关键部件(如浇铸辊、侧封装置、陶瓷刮板)的寿命不长,需要经常更换,陶瓷刮板用来保持浇铸辊(直径1200mm)表面清洁。

浇铸辊是不锈钢制成的水冷辊,外面是可以平衡的铜合金套管,套管表面镀镍,浇铸辊两端是陶瓷制成的侧封装置。

钢液通过有足够宽度的浸入式水口送入双辊之间,在钢液运行阶段和带钢出口的初期均用惰性气体进行保护。

二是浇铸出的带钢边部较中部薄,为了生产合格的带钢,每边要切去10mm,因而成品率低。

连铸发展史

连铸发展史

连铸发展史
连铸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制造工艺,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的手工连铸到现代的自动连铸,连铸技术在金属加工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最早的连铸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的古埃及,当时人们利用铜制造铸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铸技术逐渐扩展到其他材料,如铁和钢。

在中国古代,连铸技术在唐代得到广泛应用,铸铁技术在宋代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连铸技术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进展。

19世纪末,英国工程师索尔·白朗宁提出了连铸连轧的概念,这一概念奠定了现代连铸技术的基础。

20世纪初,德国工程师奥古斯特·拜尔开发了连铸机,实现了连续铸造钢铁的可能。

这一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连铸技术不断创新。

引入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减少人工操作。

此外,连铸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展,不仅局限于铁和钢的生产,还包括铝合金、铜合金等材料的连铸工艺。

总之,连铸作为一项重要的金属制造工艺,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代的手工工艺到现代的高度自动化系统,连铸技术在金属加工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连铸技术仍然在不断创新,为各行各业的金属加工提供了更高效、更精确的解决方案。

新编连续铸钢手册 01第一篇 总论

新编连续铸钢手册 01第一篇 总论

表 1-3 20 世纪 70 年代大型转炉炼钢厂实现全连铸工厂
国别 工厂名
投产 年份
美国
麦克劳斯公司特 伦顿厂
1969
机型 铸机数 流 弧形 4 双流
铸坯断面 mm 230×(910~1524)
转炉 年产量 数量×吨位 万 t
5×110t 240
法国
敦刻尔克厂二转 炉车间
1972
弧形
3 双流
250×1650
追溯连铸技术发展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 世界连续浇铸技术的发展经历 1.1.1 连续浇铸方法的提出
最早提出将液态金属连续浇铸成形的设想可追溯到 19 世纪 40 年代,1840 年美国的塞 勒斯(G.. E. Sellers),1843 年莱恩(J. Laing)以及 1846 年英国的贝赛麦(H. Bessemer)提 出了各种连续浇铸有色金属的方法,贝赛麦获得用双辊法浇铸可锻铸铁的专利(1856 年),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连续浇铸只是在有色金属中应用,例如低熔点金属铅、锌,也有用于 浇铝、铜的。
表 1-2 世界主要工业国 1970-1980 年间连铸坯产量与连铸比上升情况
国家
连铸增长
1970 年
连铸坯产量 万t
连铸比 %
1980 年
连铸坯产量 万t
连铸比 %
连铸坯平均年增长量 万t
连铸比平均年增长 %
日本 527 5.6 6627.1 59.5 610.0 5.39
德国 372.6
8.3 2016.2 46.0 164.4 3.77
由德国人德伦提出立式连铸机的雏形和 S. 容汉斯的结晶器振动技术组合。在 1933 年 容汉斯在德国建成一台浇铸黄铜的立式连铸机,并取得成功。1943 年容汉斯又建了一台浇 钢的试验机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各主要工业国都对连铸技术进行研究,在 1946~ 1947 年间,第一批连续铸钢试验装置分别建于美国的巴布考克和威尔考克斯公司(Babcock & Wilcox)、英国的劳莫尔公司(Low Maor)、日本尼崎钢管厂,以后奥地利的布雷坦费尔 德钢厂、英国钢铁学会(BISRA)和美国阿·勒德隆(Alleghenyludlum)钢公司都建设了试 验设备。在此基础上,第一台生产型立式连续铸钢机于 1950 年在德国曼内斯曼(Mannesman) 建成。随后,1951 年原苏联红十月冶金厂建成一台浇铸不锈钢的立式半连续铸机,往后英 国巴路厂(Barrow)、加拿大阿特拉斯厂都建造立式连铸机,中国也于 1958 年在重庆第三钢 铁厂建成一台工业生产用双流矩形坯立式连铸机,当时德国、苏联是建设立式连铸机的积极 者。

连铸历史简介。

连铸历史简介。

亨利?贝塞麦是提出连铸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1858年钢铁协会伦敦会议的论文《模铸不如连铸》中提出了这一设想,但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连铸工艺才实现工业应用。

在这一段时间内,由于钢的高熔点和高导热率等原因,研究人员遇到了许多问题。

在连续铸钢开始出现时,最先使用的是立式连铸机。

这种连铸机有一个用弹簧固定的结晶器,产量通常很低,且因为钢与结晶器粘结,漏钢并不少见。

振动结晶器的想法应归功于德国人SeigfriedJunghans,他首创了有色金属的连续铸造。

1952年,英国巴罗钢厂将这个概念引入炼钢领域,当时使用的是德国曼内斯曼提供的直结晶器立式连铸机。

这便是工业化连续铸钢的开端。

???? 由于技术上的缺陷,连续铸钢长期以来一直局限在电炉钢厂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70年才开始生产连铸板坯。

借助科学理论对凝固现象的深入了解推动了连铸的发展。

炼钢技术在同一时期内的发展也是连铸工业化的一个先决条件。

低成本的电炉炼钢和联合钢铁厂的碱性氧气转炉炼钢比平炉更能保证连铸钢水的供应。

今天,在这些炼钢工艺中,比重最大的是氧气炼钢,占到了63.3%,相比之下,电炉和平炉分别占33.1%和3.6%。

???? 连铸工艺的主要优势可概括为:收得率比模铸提高10%~12%,成本降低20%;由于从钢水到终产品的生产环节减少了,所需人时降低;取消了脱模、加热和初轧,设备投资低;有实现全连铸和高度自动化的可能性。

???? 由于这些固有的优点,随着浇铸产品质量的提高,连铸延伸进了模铸的领域,普及度迅速提高。

???? 全球情况???? 1970年,连铸钢仅占粗钢产量的4%,而到今天,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8%。

世界钢铁供大于求的形势即将消退,供需平衡即将恢复,粗钢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4%。

2001年连铸钢产量8.503亿t;2002年增长了6.2%,达到9.036亿t。

2003年粗钢产量为9.648亿t,较前一年增长了6.8%;而2004年的粗钢产量达到了10.5亿t,增幅8.8%,该年连铸产量达到9.37亿t。

钢铁冶炼技术发展历程

钢铁冶炼技术发展历程

钢铁冶炼技术发展历程钢铁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筑材料,而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段令人瞩目的科技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以更高效、更经济、更节能的方式冶炼钢铁。

本文将从钢铁冶炼技术的起源开始,梳理其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一、钢铁冶炼技术的起源钢铁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了悠久的历史。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且在周朝时期还发明了鉴定钢铁质量的“鉴铁法”。

但当时的钢铁产量较低,为手工制作。

直到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化设备,在此期间,钢铁冶炼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二、传统的钢铁冶炼方法1. 铁水法铁水法是早期钢铁制造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高炉内进行还原性反应,将铁矿石还原为铁水。

但该方法制造出的钢铁质量较为低劣,含有较多的杂质,且制造成本较高,限制了钢铁行业的发展。

2. 单炉法单炉法原本是一种生产铸铁的方法,后来在炉料、燃料和反应条件等方面作出改进,成为生产优质钢铁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特点是生产设备简单,投资成本较低,产品质量稳定,缺点是生产效率不高,能源消耗较大。

3. 暴露法暴露法也是早期钢铁制造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钢水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然后剥离这层氧化物,将氧化物与外来杂质一起去除,达到提高钢铁质量的目的。

但该方法需要人工进行操作,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操作繁琐。

三、现代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1. 转炉法转炉法是一种在工业应用中非常成功的钢铁冶炼技术,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工艺之一。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大量生产高质量的钢铁,同时还能实现钢铁冶炼的自动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 电弧炉法电弧炉法是20世纪初开发的一种钢铁制造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高强度电弧穿过钢铁熔体,以产生高热能并使杂质被氧化并消除。

这种方法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的特点,并且获得了过去无法预见的高品质优质钢铁。

3.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铁矿石还原为铁水,主要原理是在还原气氛中将铁矿石还原为铁水。

连铸技术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铸技术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铸技术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铸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钢铁生产工艺,旨在提高钢铁生产效率与质量。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连铸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当前,连铸技术已成为钢铁工业中的主流生产工艺之一。

国内,随着钢铁行业的不断发展,连铸技术也发展壮大。

目前,国内的连铸机数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同时,国内企业也在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国内的连铸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微量元素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为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国外,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连铸技术的领先地位。

他们在研究和应用连铸技术方面投入巨大,不断创新。

如今,一些新的连铸技术已经应用于生产中,比如脱氧合金化技术、超细化技术等。

同时,在连铸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国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钢铁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连铸技术已经成为了钢铁生产的主流工艺之一,国内外的企业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不断发展,连铸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和智能化,为钢铁生产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 1 -。

连铸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铸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连铸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连铸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成熟。

本文主要介绍了连铸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用到电磁冶金、终形连铸、中间包的加热、结晶器液压振动、在线调宽、摩擦力监控和中间包连续测温等技术,在介绍技术的同时,又联系现实的生产状况,分析了它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连铸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一、近终形连铸技术的介绍近终形连铸技术就是一种集连铸、轧制和热处理为一体的可以生产特殊新材料的一种技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凝固,这样可以生产出传统轧制工艺无法生产的材料。

连铸技术分为多种,下面介绍薄板坯连铸和薄带连铸技术。

对于薄板坯连铸技术,薄板坯连铸技术早在1989年就开始投产,在美国最先兴起,结合了德国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薄板坯连铸技术也日渐成熟,早先只有国外公司拥有这种生产技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薄板坯连铸产能最大、生产线最多的国家。

对于薄带连铸技术,它相对于其它连铸技术更为先进,它属于冶金领域中一项前沿技术。

它又分为前期传统的技术和现代薄带连铸技术,区别于以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薄带连铸技术更加综合,它集连铸、轧制和热处理技术为一体,生产的薄带坯更加精细,并且可以一次成型。

现在的连铸技术中最受关注还有就是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它广受关注的原因就是此种高效的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高额的经济效益[1]。

双辊薄带连铸这种工艺非常复杂,所以至今没有完全掌握,虽然近些年有些突破性进展,但是,想要达到商业化量产阶段是不可能的,还是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

其中有几大问题,第一就是生产中的裂纹,这是制约此项技术发展的重大原因之一。

第二就是厚度不均匀的问题,现在能实现的厚度就是在小范围内波动,但还是不利于冷轧过程的进行。

第三就是连铸的速度,上面也提到,现在的技术不足,生产成品的速率低下,不能满足商业化需求。

第四就是薄带的宽度小,并且侧封还不理想。

剩下的还有铸辊的材质问题、钢液的氧化问题、二次冷却问题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连铸的完美解析连铸即为连续铸钢(英文,Continuous Steel Casting)的简称。

在钢铁厂生产各类钢铁产品过程中,使用钢水凝固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模铸法和连续铸钢法。

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出现的连铸技术是一项把钢水直接浇注成形的先进技术。

与传统方法相比,连铸技术具有大幅提高金属收得率和铸坯质量,节约能源等显著优势。

中文名称:连铸外文名称:Continuous casting连铸流程连续铸钢的具体流程为:钢水不断地通过水冷结晶器,凝成硬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经喷水冷却,全部凝固后切成坯料的铸造工艺过程。

如果连铸生产薄板坯,那么还可以进入连铸连轧工艺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连铸除了铸钢之外,还可以铸造铝、铜制产品。

发展历史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连铸这一项生产工艺开始在欧美国家的钢铁厂中,这种把液态钢水经连铸机直接铸造成成型钢铁制品的工艺相比于传统的先铸造再轧制的工艺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到了八十年代,连铸技术作为主导技术逐步完善,并在世界各地主要产钢国得到大幅应用,到了九十年代初,世界各主要产钢国已经实现了90%以上的连铸比。

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了对国外连铸技术的消化和移植;到九十年代初中国的连铸比仅为30%。

连铸民企WAM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的一家民营专业化连铸技术公司,从1992年成立起就致力于中国连铸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推动国内连铸钢铁业的迅速发展,提高国内连铸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连铸课题铸铁水平连铸课题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铸铁经过水平连铸方法生产的型材,无砂型铸造经常出现的夹渣、缩松等缺陷,其表面平整,铸坯尺寸精度高(土L 0mm)无需表面粗加工,即可用于加工各种零件。

特别是铸铁型材组织致密,灰铸铁型材石墨细小强度高,球铁型材石墨球细小园整,机械性能兼有高强度与高韧性结合的优点。

目前国际上铸铁型材已广泛运用到制造液压阀体,高耐压零件,齿轮、轴、柱塞、印刷机辊轴及纺织机零部件。

在汽车、内燃机、液压、机床、纺织、印刷、制冷等行业有广泛用途。

连铸机械连铸机主要由中间罐、结晶器、振动机构、引锭杆、二次冷却道、拉矫机和切割机组成。

中间罐是装盛钢水的部位,加热成液态的钢水首先装在钢包中,由天车拉运至中间包上方,并把钢水倒入中间包中。

中间包中的钢水再经由管道进入结晶器。

液态金属的温度可以随合金大幅增加严格控制。

结晶器结晶器是连铸机的核心部件,连铸生产的主体思想是把液态的钢水直接铸造成成型产品,结晶器就是把液态钢水冷却出固态钢坯的部件,它是由一个内部不断通冷却水的金属外壳组成,这个不断输送冷却水的外壳把与之相接触的钢水冷却成固态。

另一方面,结晶器的形状还决定了连铸出的钢坯外形,如果结晶器的横截面是长方形,连铸出的钢坯将是薄板坯;而正方形形状的结晶器横截面拉出的钢坯将是长条形,即方坯。

与结晶器相连的部件是振动机构,该机构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振动带动结晶器一同振动,排除液态金属中的气体,帮助凝结成固态外壳的钢坯从下方拉出。

引锭杆引锭杆在连铸机刚开始生产时起拉动第一块钢坯的作用。

在液态钢水在结晶器中凝结之后,引锭杆将钢坯从下方拉出,同时拉开连铸生产的序幕。

在拉出钢坯之后,第一个经过的区域是二次冷却道,在二次冷却道中向钢坯喷射冷却水,将钢坯将逐渐从外表冷却到中心,沿着辊道进入拉矫机。

拉矫机的作用是将连铸坯拉直,以便于下一步工序的进行。

拉矫机的后方是切割机。

对于生产出不同形状的钢坯,使用的切割机也就不同。

连铸薄板坯多用大型飞剪,而条状坯则多使用与钢坯同步前进的火焰切割机。

主要问题虽然高度的自动化有助于生产出无收缩铸件,但如果液态金属事先不除尽杂质,在铸造过程中会出现问题。

氧化是液态金属杂质的主要来源,气体、矿渣或不溶合金也可能卷入液态金属。

为防止氧化,金属尽量与大气隔离。

在中间包,任何夹杂物包括气泡,其他矿渣或氧化物,或不溶合金也可能被夹杂在渣层。

一个主要的连铸问题是连铸坯的断裂。

如果凝固的金属外壳过薄,有可能导致钢坯在拉出一定长度后下方的金属将上方正在凝结的金属拉断,导致钢水泄露,进而破坏其他机器而发生事故。

通常情况下,断裂是由于过高的拉出速度,使凝固的外壳没有足够时间来产生所要求的厚度;也有可能是拉出的金属温度仍然过高,这意味着最终凝固时间大大低于矫直辊和地方链断裂整顿期间,由于应用的压力。

阿突破,也可能发生,如造成撕裂。

如果传入的金属过热,可以通过减慢拉出速度来防止断裂。

另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碳化物,钢铁与溶解氧反应也可能产生碳化物。

由于金属是液态,这种碳化反应是非常的快,同时产生大量高温气体,如果是在中间包或者结晶器中发生碳化反应,氧元素还会反应生成氧化硅或氧化铝,如果产生过多的氧化硅或氧化铝将有可能堵塞中间包与结晶器中间的连接管,进而导致破坏生产。

优越特性连铸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当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动向,连铸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它与传统的钢锭模浇铸相比具有较大的技术经济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化生产工序由于连铸可以省去初轧开坯工序,不仅节约了均热炉加热的能耗,而且也缩短了从钢水到成坯的周期时间。

近年来连铸的主要发展之一是浇铸接近成品断面尺寸铸坯的趋势,这将更会简化轧钢的工序。

(2)提高金属的收得率采用钢锭模浇铸从钢水到成坯的收得率大约是84~88%,而连铸约为95~96%,因此采用连铸工艺可节约金属7~12%,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日本钢铁工业在世界上之所以有竞争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钢铁工业中大规模采用连铸。

从1985年起日本全国的连铸比已超过90%。

对于成本昂贵的特殊钢,不锈钢,采用连铸法进行浇铸,其经济价值就更大。

我国的武汉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用连铸代替模铸后,每吨钢坯成本降低约l70元,按年产量800万吨计算,每年可收益约13.5亿元。

由此可见,提高金属收得率,简化生产工序将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节约能量消耗据有关资料介绍,生产1吨连铸坯比模铸开坯省能627~1046KJ,相当于21.4~35.7kg 标准煤,再加上提高成材率所节约的能耗大于100kg标准煤。

按我国目前能耗水平测算,每吨连铸坯综合节能约为130kg标准煤。

(4)改善劳动条件,易于实现自动化连铸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连铸过程已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使操作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也用于连铸生产的控制,除浇钢开浇操作外,全部都由计算机控制。

例如我国宝钢的板坯连铸机,其整个生产系统采用5台PFU一1500型计算机进行在线控制,具有切割长度计算,压缩浇铸控制、电磁搅拌设定、结晶器在线调宽、质量管理、二冷水控制、过程数据收集、铸坯、跟踪、精整作业线选择、火焰清理、铸坯打印标号和称重及各种报表打印等3l项控制功能。

(5)铸坯质量好由于连铸冷却速度快、连续拉坯、浇铸条件可控、稳定,因此铸坯内部组织均匀、致密、偏析少、性能也稳定。

用连铸坯轧成的板材,横向性能优于模铸,深冲性能也好,其他性能指标也优于模铸。

近年来采用连铸已能生产表面无缺陷的铸坯,直接热送轧成钢材。

连续铸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炼钢,轧钢,耐火材料,能源,备品备件,生产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的工序。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只有树立"连铸为中心,炼钢为基础,设备为保证"的思想,才能较好地掌握现代连铸技术,连铸工艺的采用,改变了传统的工艺要求、操作习惯和时间节奏。

这就要求操作者和技术人员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连铸新技术的发展,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制造方法1、Al-Pb合金-钢背轴瓦材料的水平连铸复合方法2、csp薄板坯连铸结晶器保护渣3、把钢连铸成方坯和初轧坯的结晶器4、把液体金属引入金属连铸模具的喷嘴5、板坯连铸电磁搅拌辊6、板坯连铸机的结晶器铜板上电镀镍铁合金的工7、板坯连铸机结晶器铜板上电镀镍-铁合金的方法8、板坯连铸机切割车同步器9、板坯连铸结晶器窄边铜板10、板坯连铸结晶器中的电磁搅拌装置11、板坯连铸浸入式水口在线快速更换装置12、板坯连铸拉矫辊13、板坯连铸拉矫机14、半连铸铸态球铁管制造方法15、包覆连铸产品的生产方法和设备16、包含外表面上的金属镀层的铜或铜合金冷却壁的金属连铸结晶器部件以及镀层的方法17、包晶体钢连铸法18、保持连铸拉速与结晶器振动频率相匹配的方法19、表面无裂纹连铸坯和用该铸坯的非调质高张力钢材的制法20、表面质量极好的奥氏体不锈钢带的双辊连铸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带材21、薄板还连铸用浸入式水口及其制造方法22、薄板连铸用结晶器用粉末23、薄板坯、带坯或小方坯连铸装置24、薄板坯连铸保护渣及制造方法25、薄板坯连铸结晶器26、薄板坯连铸连轧的方法及设备27、薄板坯连铸楔形结晶器28、薄板坯连铸用浸入式水口29、薄板坯连铸用浸渍喷嘴30、薄板坯连铸用特种水口31、薄带连铸方法及装置32、薄带连铸结晶辊冷却水槽堵头33、薄带连铸用结晶辊34、薄带连铸用异形布流器35、薄带坯水平连铸机36、薄带铸片连铸方法及装置37、薄钢板连铸机的侧壁38、薄金属产品的连铸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设备39、薄型金属产品的连铸方法及设备40、步进槽式连铸机41、采用带坯连铸生产(110)[001]晶粒取向电工钢的方法42、采用两个水口进行板坯连铸的方法及装置43、测定数据以便自动运转连铸机的方法和装置44、长形产品的连铸方法和相应的连铸生产线45、超薄板坯专用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及其生产工艺46、超低碳钢用连铸保护渣47、超低头连铸机的矫直辊列布置形状48、垂直连铸装置49、大方坯和板坯连铸机的一种快速连接更换定位装置50、大管径铜管坯上引连铸机51、大口径铜管连铸工艺52、带材连铸53、带材连铸设备54、带钢连铸的方法55、带钢连铸的方法及装置56、带钢连铸机的引出头57、带坯连铸设备58、带式连铸机的改进的冷却衬垫装置59、带有多功能搅拌器的连铸生产线60、带有钢坯储存和定序的中厚钢坯连铸机和多炉加工作业线61、带有后置炉子、粗轧机和一个精轧机列的连铸机62、带直通式结晶器和铸坯导辊装置的板坯连铸设备63、电热法矿冶连铸工艺64、调节用于金属且特别是钢材的连铸设备的一个或多个辊道段的方法和装置65、调整金属连铸模构件的铜或铜合金外表面的方法66、调整连铸机注口位置的方法和设备67、调整连铸坯支承元件位置的调整装置和连铸坯导轨68、断面小于90方连铸机的结晶器69、对辊连铸胀紧密封式结晶辊70、多功能组合式连铸管结晶器71、方坯连铸电磁搅拌器72、方坯连铸机铸坯导向喷水装置73、方坯连铸结晶器用振动装置74、防止连铸件的带边缘区的不希望的冷却的方法和装置75、非均等分瓣体软接触电磁连铸结晶器76、非均等缝隙软接触电磁连铸结晶器77、分瓣式水套电磁软接触连铸结晶器78、封闭金属带材双辊连铸机铸腔的侧壁和配有该侧壁的连铸机79、复合式电磁连铸结晶器80、复合式连铸长水口81、改进的连铸生产无氧铜杆的设备82、改善连铸板坯表面质量的方法83、钢带的立式连铸的方法84、钢的连铸方法85、钢的连铸用铸型粉末86、钢的连铸铸件的制造方法87、钢连铸用的铸型保护粉料以及钢的连铸方法88、钢坯、板坯或薄板坯的连铸方法和装置89、钢坯的连铸法和用于该方法的铸模90、钢坯连铸机自适应导向机构91、钢坯连铸中间罐盖92、高保温、快速定位连铸钢液容器93、高耐磨连铸结晶器94、高速连铸设备的运行方法及其实施系统95、高温连铸坯表面缺陷涡流检测装置96、高压水平连铸法及其设备97、铬锆铜质连铸结晶器铜板熔铸成型工艺98、工频有芯感应加热连铸中间包99、管式连铸结晶器100、管式连铸结晶器水套安全规程1、巡查维护和修理工作,必须在停浇时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