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实验六 实验报告表
实验六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含量均匀度检查(实验报告)
实验六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含量均匀度检查一、 实验目的1、掌握片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方法、结果计算和判断标准。
2、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含量均匀度是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等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中国药典》规定,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10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其他制剂中每个标示量小于2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以及透皮贴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对于药物的有效浓度与毒副反应浓度比较接近的品种或混匀工艺较困难的品种,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 者,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
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片剂标示量小于10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应该检查含量均匀度,而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规格为4mg ,故应该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
每片的标示含量(X ): X %100⨯=标示量每片的实际含量%100101001%113⨯⨯⨯⨯⨯=-SE V A cm %1002171020010013⨯⨯⨯⨯⨯=-SA 平均表示含量(X):X10∑=X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 A --=X100标准偏差(S ):S 112-⎪⎭⎫ ⎝⎛-=∑=-n X X ni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容量瓶(200mL)、台秤、量筒(10mL)、烧杯、分析天平、漏斗、铁架台、铁圈、滤纸、剪刀等。
2. 试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稀盐酸。
四、实验内容:取本品1片,置200ml量瓶中,加水约50ml,振摇使崩解后,加稀盐酸2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滤过,取续滤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64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吸收系数(E1%1cm)为271计算每片的标示量。
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另外9片的含量。
五、数据结果及分析项目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吸光度(A)CXX的平均值A=100-xSA+1.80S根据实验结果,与下列中国药典规定比较,得出药物是否合格的结论。
实验六实验报告模板 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周期实验(1)
实验六实验报告模板 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周期实验(1)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名称 CPU组成与指令周期实验专业:计算机班级:3 学号:105032021118 姓名:林加明实验日期 2021 年 6 月 10 日报告退发 (订正、重做)实验六 CPU组成与指令周期实验一、实验目的1.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数据通路,将相应的信号线连接,构成一台能运行测试程序的模型计算机。
2.执行一个简单的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
3.理解计算机如何取出指令、如何执行指令、如何在一条指令执行结束后自动取出下一条指令并执行,牢固建立的计算机整机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说明1.实验电路及说明ZMS0S1S2S3CINC数据总线DBUSINS7―INS0ABUSALUA端口A7―A04选1选择器ARD0RD1B端口B7―B04选1选择器B LDCLDZT3MBUSMEMWT2D7L―D0LD7R―D0R双端口RAMA7L―A0LA7R―A0RPC7―PC0CLR#PCADDLPCPCINCT3IR3―IR0IRBUSRS0RS1AR7―AR0CLR#L ARARINCT3DBUSRD1RD0LR0LR1LR2LR3SWDRD0RD1RS0数据开关SD7―SD0A组控制信号B组控制信号独立K15-K0IR7―IR4RS1W3INTQW1W2T1T2T3ZCCLR#T3ZCCLR#T3MFCLR#QDSTOPDPINTENINTDIINTPSHOR T LONG本实验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所有电路,包括时序发生器、通用寄存器组、算术逻辑运算部件、存储器、微程序控制器等模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能够运行程序的简单处理机。
数据通路的控制由微程序控制器完成,由微程序解释指令的执行过程,从存储器2―4译码器ARPCR0DBUSSBUSLR0DRWT3R1LR1DRWT3R2LR2DRWT3R3LR3DRWT3LIARIABUST3IARIRPC7―PC0LIRT3控制信号控制信号切换电路控制转换微程序控制器硬连线控制器W3―W1IR7―I R42选1选择器IR3―IR0SELCTLSEL3―SEL0IRBUS时序发生器SWC―SWA图6.1 TEC-8模型计算机框图1取出一条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是由微程序完成的,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序列。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六 实验报告
鲁迅-朝花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oc
D:\文档\鲁迅-朝花夕拾.doc
13
13 14 15 16
实验报告表6 -3删除文件过程实验记录表
删除的文件名
是否删除文件目录项
是否删除文件索引序列
flowers
是
是
D:\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mp3
9
9 1 12 25
第3次操作
flowers.png
D:\多媒体\图片\flowers.png
7
7 21 22
第4次操作
野生动物.wmv
D:\多媒体\有声读物\野生动物.wmv
4
4 10 23
实验报告表6 -2创建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创建的文件名
文件路径
分配的物理首地址
实验六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姓名史逸帆班级:********实验时间:2015年12月4日
实验报告表6 -1打开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操作序号
文件名
文件路径
物理首地址
文件索引序列
第1次操作
朱自清-匆匆.doc
D:\文档\朱自清-匆匆.doc
19
19 8 2 27
第2次操作
命运交响曲.mp3
实验六报告-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乌氏粘度计测定粘度的方法
测定聚乙二醇的粘均分子量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的分子量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是表征化 合物特性的基本参数之一。 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粘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在流 动时存在的内摩擦。分子量越大, 内摩擦越大,溶 液粘度越高。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设备简单,测定技术 容易掌握,实验结果有相当高的准确度,目前应用 比较广泛。
五、数据处理
1.将所测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表中
原始溶液浓度c0 0.1 (g· cm-3);恒温温度 30 ℃ 溶剂流出时间t0 60.8、 60.9 、 60.8 s
c(g· cm-3) c1 t1/s t2/s t3/s t平均/s ηr lnηr ηsp ηsp/c lnηr/c
c2
c3
5. 松开B管,使毛细管以上的液体下落,当液面流 经a刻度时,立即按停表开始记时,当液面降至b 刻度时,再按停表,测得a、b刻度之间的液体流 经毛细管所需时间t1,重复3次,算平均值。
6. 依次用移液管由A管加 入 5mL 、 10mL 的溶 剂(水),将溶液稀 释,溶液浓度分别记 为 C2 、 C3 ,同法测定 每份溶液流经毛细管 的时间t2、t3 。
高聚物溶液粘度
增比粘度
0 sp r 1 0
纯溶剂粘度 相对粘度
s p ln r lim [ ] 在无限稀释溶液中: lim c 0 c 0 c c
特性粘度
[η]与高聚物分子量M的关系可用经验式表示为:
[ ] KM
粘均相对分子量
本实验条件中30℃时聚乙二醇: K=6.65×10-2 dm3· kg-1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六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四二叉树的操作题目:对于给定的一二叉树,实现各种约定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表示,学会建立一棵特定二叉树的方法;(2)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先序、中序、后序遍历算法)的思想,并学会遍历算法的递归实现和非递归实现。
二、实验内容:构造二叉树,再实现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最后统计二叉树的深度。
三、实验步骤:(一) 需求分析1. 二叉树的建立首先要建立一个二叉链表的结构体,包含根节点和左右子树。
因为树的每一个左右子树又是一颗二叉树,所以用递归的方法来建立其左右子树。
二叉树的遍历是一种把二叉树的每一个节点访问并输出的过程,遍历时根结点与左右孩子的输出顺序构成了不同的遍历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按照不同的遍历的方法,先输出根结点还是先输出左右孩子,可以用选择语句来实现。
2.程序的执行命令为:1)构造结点类型,然后创建二叉树。
2)根据提示,从键盘输入各个结点。
3)通过选择一种方式(先序、中序或者后序)遍历。
4)输出结果,结束。
(二)概要设计1.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结点存储类型定义typedef struct Node{DataType data;struct Node *LChild;struct Node *RChild;}BitNode,*BitTree;2.建立如下图所示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
3.本程序包含四个模块1) 主程序模块:2)先序遍历模块3)中序遍历模块4)后序遍历模块4.(三)详细设计1.建立二叉树存储类型//==========构造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char ch;ch=getchar();if(ch=='.')*bt=NULL;else{*bt=(BitTree)malloc(sizeof(BitNode));//申请一段关于该节点类型的存储空间(*bt)->data=ch; //生成根结点CreatBiTree(&((*bt)->LChild)); //构造左子树CreatBiTree(&((*bt)->RChild)); //构造右子树}}2.编程实现以上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操作,输出遍历序列1)先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re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Visit(root ->data);PreOrder(root ->LChild); //递归调用核心PreOrder(root ->RChild);}}2)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In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InOrder(root ->LChild);Visit(root ->data);InOrder(root ->RChild);}}3)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ostOrder(BitTree root){if(root!=NULL){PostOrder(root ->LChild);PostOrder(root ->RChild);Visit(root ->data);}}4)计算二叉树的深度算法如下:int PostTreeDepth(BitTree bt) //求二叉树的深度{int hl,hr,max;if(bt!=NULL){hl=PostTreeDepth(bt->LChild); //求左子树的深度hr=PostTreeDepth(bt->RChild); //求右子树的深度max=hl>hr?hl:hr; //得到左、右子树深度较大者return(max+1); //返回树的深度}else return(0); //如果是空树,则返回0}四、调试分析及测试结果1. 进入演示程序后的显示主界面:请输入二叉树中的元素;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分别输出结果。
实验六 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 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生物111 杨明轩 1102040128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对于那些生物体内含量高、易于分离结晶获得纯品的蛋白,可以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借助各种氨基酸的分子量求出蛋白的分子量,并与质谱等手段相互结合,得到精确可信的分子量。
但对于那些含量少,不易分离的蛋白,无法实现结晶,就必须借助其他手段测定其分子量。
要找到能够测定分子量的实验手段,首先要考虑那些能够将不同分子按照其各自的分子量分离的技术。
在众多的技术当中,密度梯度离心、层析、电泳都与物质的分子量有关。
其中,超速离心机造价高,使用过滤层析色谱测分子量要做标准曲线,柱长要求高,且这些方法不够准确。
因此,电泳技术成为了实现分子量测定这一目的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活性电泳中,影响蛋白前迁移率的因素有蛋白质的电荷性质、分子大小和形状。
要测定分子量,就要消除电荷、分子形状对蛋白迁移率的影响,即使得各种蛋白的电荷、形状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电荷,使各分子不带电违背电泳的基本原理,而使各分子带点完全相同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考虑使其带上大量电荷,从而让分子之间的电荷差异可以忽略。
在活性电泳中,改变样品的带电情况依靠的是缓冲液pH的变化,显然不能够使分子大量带电,这就表明必须向电泳体系中引入其他物质,与蛋白分子定量等量结合,且不改变分子量差异造成泳动差异。
对于分子形状,考虑到功能性蛋白大多是球形粒子,要保持形状不变,就要实现对蛋白的包裹性结合。
而蛋白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千差万别,依靠电荷性质无法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考虑到蛋白质中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可以通过疏水作用结合,这就要造成蛋白变性,是疏水基团充分暴露出来,分子不能在维持球型而变成棒状,因此,所选择的物质还需要能够维持复合物形状的统一。
基于以上考虑,科学家选择了双亲性物质,既能通过疏水作用与蛋白定量结合成牢固的复合物,又能借助亲水性在溶液中良好分散。
新技术的发明常以原有技术作为基础。
实验六 触发器实验报告
实验六触发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触发器在数字电路中的功能和特性。
二、实验原理触发器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基本逻辑单元,能够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
常见的触发器类型有 SR 触发器、JK 触发器、D 触发器和 T 触发器等。
以 D 触发器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将输入数据D 传递到输出端Q。
在没有时钟脉冲时,输出状态保持不变。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数字电路实验箱2、 74LS74 双 D 触发器芯片3、示波器4、导线若干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用 74LS74 芯片搭建 D 触发器电路将芯片插入实验箱的插座中,按照芯片引脚功能连接电源、地和输入输出引脚。
使用导线将 D 输入端连接到逻辑电平开关,将时钟输入端连接到脉冲信号源,将 Q 和 Q'输出端连接到发光二极管或逻辑电平指示器。
2、测试 D 触发器的功能置 D 输入端为高电平(1),观察在时钟脉冲作用下 Q 输出端的变化。
置 D 输入端为低电平(0),再次观察时钟脉冲作用下 Q 输出端的变化。
3、观察 D 触发器的异步置位和复位功能将异步置位端(PRE)和异步复位端(CLR)分别连接到逻辑电平开关,测试在置位和复位信号作用下触发器的状态。
4、用示波器观察时钟脉冲和 Q 输出端的波形将示波器的探头分别连接到时钟脉冲输入端和 Q 输出端,调整示波器的设置,观察并记录波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在 D 输入端为高电平时,每当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到来,Q 输出端变为高电平;在D 输入端为低电平时,每当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到来,Q 输出端变为低电平,验证了 D 触发器的正常功能。
2、当异步置位端(PRE)为低电平时,无论其他输入如何,Q 输出端立即变为高电平;当异步复位端(CLR)为低电平时,Q 输出端立即变为低电平,表明异步置位和复位功能有效。
3、从示波器观察到的波形可以清晰地看到时钟脉冲与 Q 输出端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触发器的工作特性。
电路实验六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六: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概念。
2. 通过实验验证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串联电路:当电阻或其他电子元件按照一定顺序连接在电路中,形成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仅有一条路径可供流通,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在每个电阻或元件上都保持不变。
2. 并联电路:当电阻或其他电子元件以不同的路径连接在电路中,形成的电路称为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可以分流到各个电阻或元件中,但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流电流的和。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直流电源、电阻、导线等。
实验步骤:1. 将实验桌面上的电源适配器接通电源。
2. 将电源适配器正负极分别与电路板的两个接线柱上接线。
3. 将两个电阻按照串联和并联的方式连接在电路板上。
4. 打开电流表和电压表,将电流表接到串联电路最后一个电阻的两端,将电压表逐个接到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之间的两端。
5. 依次读取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值,并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串联电路:电流表读数:I(串联)电压表1读数:U1(电源与第一个电阻之间)电压表2读数:U2(第一个电阻与第二个电阻之间)并联电路:电流表读数:I(并联)电压表1读数:U1(电源与第一个电阻之间)电压表2读数:U2(电源与第二个电阻之间)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串联电路:根据串联电路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U1 = I * R1U2 = I * R2根据实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计算得到电流I,电源电压U和总电阻R的关系:U = U1 + U2I = U / (R1 + R2)2. 并联电路:根据并联电路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I = (U1 / R1) + (U2 / R2)根据实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计算得到电流I,电源电压U和总电阻R的关系:I = U / (1/R1 + 1/R2)通过对比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电流在各个电阻中是相同的,而电压在各个电阻中会根据电阻值分配。
实验六实验报告
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背景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某种物质的性质、结构或变化规律。
背景方面,可以简要介绍该物质的相关知识、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实验二:实验步骤和材料在此部分,需要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所需的材料。
步骤应按照实际操作顺序进行描述,并包含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验后的处理步骤。
材料方面应列出所有使用到的实验器材、试剂及其他相关物品。
实验三: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应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数据。
如果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原始数据,需要将其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图像等形式进行展示。
对于定性数据,可以使用文字描述。
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图像拟合或其他分析手段。
实验四:实验讨论和结论实验讨论部分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涉及对理论的讨论,与先前研究结果的对比,或其他相关内容。
同时,也可以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误差或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意见。
最后得出结论,简要概括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
实验五:实验总结和反思在实验总结部分,可以回顾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总结实验的主要特点和发现,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可以对自身的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计划或建议。
实验报告附录在实验报告的末尾,可以附上相关的数据表格、图表或其他原始数据,以供评阅人或其他读者参考。
附录部分通常不计入正文的字数限制。
以上为对实验六实验报告的大致写作框架和内容要点的描述,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验的具体情况,你可以在每个部分进一步展开和详细描述。
同时,请注意在整个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确保语句通顺、逻辑清晰、排版整洁美观,以提高阅读体验和内容的质量。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和理解[具体科学原理或技术],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该原理或技术的认识。
实验材料:
1. [列出所有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例如:示波器、电脑、特定化学物质等]
2. [列出所有使用的软件工具,例如:数据分析软件、编程环境等]
3. [列出所有使用的材料,例如:化学试剂、样本等]
实验方法:
1. 准备工作: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软件工具安装并配置正确,材料齐全。
2. 实验步骤一:[详细描述第一步实验操作,包括设置参数、实验条件等]
3. 实验步骤二:[详细描述第二步实验操作,注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4. 实验步骤三:[继续描述后续步骤,确保每一步都清晰、准确]
实验结果:
1. 数据记录:[提供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
2. 结果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其科学意义,验证实验目的是否达成]
3. 结果对比:[如果有预期结果或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任何显著的差异]
实验讨论:
1. 结果解释:[讨论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包括任何异常或未预期的观察]
2. 实验限制:[讨论实验设计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3. 后续建议:[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或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重申实验目的是否已经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并强调实验结果对该领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确保遵循适当的引用格式]
附录:
[包括任何额外的数据、计算、图表等,这些内容对理解实验报告有帮助,但不适合放在正文中]。
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6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6-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作者:————————————————————————————————日期:实验6 离散时间系统的z 域分析(综合型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z 变换及其反变换的定义,并掌握MAT LAB实现方法。
2) 学习和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系统函数的定义及z 域分析方法。
3) 掌握系统零极点的定义,加深理解系统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特性的关系。
二、 实验原理与方法 1. z 变换序列(n)x 的z 变换定义为(z)(n)znn X x +∞-=-∞=∑ (1)Z 反变换定义为11(n)(z)z 2n rx X dz jπ-=⎰(2)MA TLA B中可采用符号数学工具箱z trans 函数和iz trans 函数计算z 变换和z 反变换: Z=ztran s(F)求符号表达式F的z 变换。
F=iztra ns(Z)求符号表达式Z 的z 反变换 2. 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H(z)定义为单位抽样响应h(n)的z 变换(z)(n)znn H h +∞-=-∞=∑ (3)此外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还可由系统输入与输出信号z 变换之比得到(z)(z)/X(z)H Y = (4)由(4)式描述的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时间函数可以表示为101101...(z)...MM NN b b z b z H a a z a z----+++=+++ (5) 3. 离散时间系统的零极点分析MATLAB 中可采用roots 来求系统函数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的根,从而得到系统的零极点。
此外还可采用MATL AB 中zpl ane 函数来求解和绘制离散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图,zp lane 函数的调用格式为:zplane(b,a) b、a 为系统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向量(行向量) zplane (z,p) z 、p为零极点序列(列向量) 系统函数是描述系统的重要物理量,研究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不仅可以了解系统单位抽样响应的变化,还可以了解系统频率特性响应以及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函数的极点位置决定了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的波形,系统函数零点位置只影响冲激响应的幅度和相位,不影响波形。
北京理工大学汇编实验六
一、实验目的1、认识文件、目录的概念,掌握利用FCB 进行磁盘文件读写的方法;2、掌握文件代号式文件存取方式;3、掌握INT 21H 的3CH、3DH、3FH、40H 号等功能调用;4、利用文件指针读取文件原理进行编程设计。
二、实验软硬件环境1、硬件环境:惠普64 位一体化计算机及局域网;2、软件环境:windows 8,红蜘蛛管理系统,MASM for Windows。
三、实验相关知识DOS 功能调用中断(INT 21H)磁盘文件管理功能有2 种方式:A、用文件控制块(FCB)方式;B、用文件标记式存取方式。
前者在读写文件时首先指定文件控制块,指明文件所在的当前磁盘的驱动器、文件名,同时需要指定读写文件所处的当前块号、记录号、记录长度等,还要设置磁盘传输区。
在写操作时,要写入的磁盘文件也需要先送入磁盘传输区,然后写操作。
目前常用后者方式。
同样文件的读写操作,DOS 设计了四种存取文件方式:顺序存取、随机存取、随机分块存取和代号法存取方式。
1) 文件读写操作流程A、写操作之前首先要建立文件,读操作之前首先打开文件;B、写文件结束后要关闭文件,使操作系统确认此文件放在磁盘哪一部分,保证文件完整。
2) 文件标记式存取方式A、打开或建立一个文件操作时,首先提供文件标记符,标记符用ASCII Z 字符串表示,串后面再加1 个“0”字符。
B、文件标记符串包括驱动器名、路径名和文件名。
C、格式如下:[d:][path]filename[.exe],其中d:驱动器名;path:路径名;exe:文件名后缀。
3)文件目录操作功能4表:文件句柄功能调用5) 文件操作A、建立文件(3CH)功能:按指定文件名建立文件。
参数:(AH)=3CH,DS:DX 指向ASCII Z 字符串的段地址和偏移地址,(CX)=文件属性。
结果:操作成功,则CF=0,(AX)=文件代号;操作失败,则CF=1,(AX)=错误代码。
B、打开文件(3DH)功能:打开由ASCII 字串指定的文件。
实验六共射极放大电路温度与频率响应分析实验报告
共射极放大电路的温度分析以及频率响应分析1.实验背景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温度上升时,BJT的反向电流I CBO、I CEO及电流放大系数β或α都会增大,而发射结正向压降V BE会减小。
这些参数随温度的变化,都会使放大电路中的集电极静态电流I CQ随温度升高而增加(I CQ= βI BQ+ I CEO),从而使Q点随温度变化。
负反馈电路:要想使ICQ基本稳定不变,就要求在温度升高时,电路能自动地适当减小基极电流IBQ 。
2.实验目标1.学习Pspice中的温度特性分析并掌握基极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与固定偏置电路的区别;2.学习交流扫描分析方法并了解共射极放大电路中旁路电容变化时的频率响应;3.熟练掌握万用电压源的使用。
3.实验方法1> 按所给电路画好电路图2> 按题所示选好选项。
3> 调整时间间隔,进行交流仿真。
如图所示。
题1题2题3-1题3-24. 实验设计1. 共射极放大电路分别为下图a 与图b 所示。
设两图中BJT 均为NPN 型硅管,型号为Q2N3904,Bf=50(Bf 为共射极放大系数)。
图中的C e 是R e 的旁路电容。
试用Pspice 程序分析:(1) 分别求两路电路的Q 点; (2) 作温度特性分析,观察当温度在-30度~ +70度范围变化时,比较两电路BJT的集电极电流I c 的相对变化量;(3) 是否可将图a 与图b 放在同一个窗口执行仿真并进行比较?Q1Q2N3904Cb110uCb210uRb133kRc 3.3kRb210kRe 1.3kRL 5.1kCe 50uVCC12VdcVCCVCCV1AC =TRAN = sin(0,10mv ,1khz,0s,0,0))DC =图a 基极分压式偏置的共射极放大电路Q2Q2N3904Cb420uCb520uRb3300kRc14kRL14k00Vi1AC =TRAN = sin(0,10mv ,1khz,0s,0,0)DC =VCC图b 固定偏置的共射极放大电路2. 仿真电路如下图所示。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探究SDS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并了解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电子天平、试剂瓶、磁力搅拌器、扩散管、毛细管- 试剂:SDS、高纯水、乙醇3. 实验原理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在水溶液中,SDS分子会聚合形成胶束,当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 实验步骤4.1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4.1.1 预处理检测毛细管- 用高纯水冲洗毛细管,确保其内外无气泡。
- 用乙醇洗净毛细管,提高其润湿性能。
4.1.2 制备一系列浓度的SDS溶液-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SDS,溶解于一定体积的高纯水中,得到不同浓度的SDS溶液。
4.1.3 填充扩散管- 将预处理好的毛细管插入扩散管中,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保持溶液的均匀性。
- 用一定质量的SDS溶液填充扩散管。
4.1.4 扩散实验- 在一个固定温度下,记录SDS溶液从毛细管开始扩散到溶液终点的时间。
-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1.5 绘制扩散时间与SDS浓度的曲线- 将浓度作为横坐标,扩散时间作为纵坐标。
- 根据曲线的拐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4.2 测定表面张力4.2.1 准备SDS溶液- 用高纯水配制一定浓度的SDS溶液。
4.2.2 表面张力计测定- 将表面张力计的叶片浸入SDS溶液中。
- 阅读并记录表面张力计上的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CMC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SDS浓度与扩散时间的曲线。
- 通过拐点的位置确定CMC的值。
5.2 表面张力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值,分析SDS溶液的表面活性。
6. 结论- 经过实验测定,确定了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 测定了SDS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了SDS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
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
实验六 牛蛙的解剖
实验六牛蛙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牛蛙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了解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学习牛蛙的处死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牛蛙外形观察
2.牛蛙处死:双毁髓法
3.牛蛙内部结构观察
三、操作观察
1.口咽腔
2.消化系统:肝脏、食管、胃肠、胰脏、脾
3.呼吸系统:喉气管室、肺
4.泄殖系统: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泄殖腔)
雄性(精巢1对、输精小管、输尿管、脂肪体)
雌性(卵巢1对、输尿管、脂肪体)
5.循环系统:心脏(心房2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静脉管)、动脉、静脉
四、实验作业
绘制牛蛙内部解剖图。
实验六栓剂的制备
实验六栓剂的制备实验六栓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熔融法制备栓剂的工艺。
2、掌握置换价的测定方法和应用。
3、了解评定栓剂质量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重量以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剂型。
它能发挥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目前常用的有肛门栓和阴道栓等。
栓剂的基质可分为油脂性基质,如可可豆脂、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等;水溶性基质,如甘油明胶、聚氧乙烯硬脂酸酯(S-40)和聚乙二醇类等。
某些基质中还可加入表面活性剂使药物易于释放和被机体吸收。
对于制备栓剂的固体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应制成全部通过六号筛的粉末。
栓剂的制法有搓捏法、冷压法和热熔法三种。
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流程为: 基质?熔化?混匀?倾入栓模?冷却(完全凝固)?削去溢出部分?脱模?质检?包装水溶? ?药物粉末涂润滑剂为了使栓剂冷后易从栓模中推出,模型应涂润滑剂。
水溶性基质涂油性润滑剂,如液状石蜡;油溶性基质涂水性润滑剂如软皂、甘油各一份及90%乙醇5份的混合液。
不同的栓剂处方用同一模型制得的栓剂容积是相同的,但其重量则随基质与药物密度的不同而有差别。
为了确定基质用量以保证栓剂剂量的准确,常需预测药物的置换价。
置换价(f)定义为主药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如碘仿的可可豆脂置换价为3.6,即3.6g碘仿与1g可可豆脂所占的容积相当。
由此可见,置换价即为药物的密度与基质密度之比值。
故只有当药物和基质的密度相差较大回严格限制栓剂的数量时应测定置换价。
(P125)当基质和药物的密度不知时,可用下式计算:(P125)式中:W—每粒栓剂中主药的含量G—每粒纯基质栓剂的重量M—每粒含药栓的重量根据求得的置换价,计算出每粒栓剂中应加的基质量(E)为:(P125)栓剂的质量评价包括如下内容:主药含量、外形、重量差异、熔变时限和体外释放实验等。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一)置换价的测定以甲硝唑为模型药物,用聚乙二醇(PEG)为基质,进行置换价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表6 -1打开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操作序号
文件名
文件路径
物理首地址
文件索引序列
第1次操作
命运交响曲
D:\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mp3
9
9 1 12 25
第2次操作
朱自清-匆匆
D:\文档\朱自清-匆匆.doc
19
19 8 2 27
第3次操作
野生动物
D:\多媒体\有声读物\野生动物.wmv
4
4 10 23
第4次操作
flowers
D:\多媒体\图片\flowers.png
7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22
实验报告表6 -2创建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创建的文件名
文件路径
分配的物理首地址
文件索引序列
鲁迅-朝花夕拾
D:\文档\鲁迅-朝花夕拾.doc
13
13 14 15 16
实验报告表6 -3删除文件过程实验记录表
删除的文件名
是否删除文件目录项
是否删除文件索引序列
flowers
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