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下6.3 不等式的证明4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6章不等式6.3基本不等式课件理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6章不等式6.3基本不等式课件理

第二十七页,共61页。
2.(2018·广西三市调研)已知 m,n 为正实数,向量 a =(m,1),b=(1-n,1),若 a∥b,则m1 +2n的最小值为_3_+__2__2__.
第二十八页,共61页。
解析 ∵a∥b,∴m-(1-n)=0,即 m+n=1,又 m,
n






1 m

2 n

=fa+2 b,Q=f(
ab),R=f
a2+2 b2,则(
)
A.P<Q<R B.P<R<Q
C.R<Q<P D.R<P<Q
用导数法.
第三十页,共61页。
解析 f′(x)=x+1 1-1=x-+x1(x>-1),由 f′(x)>0 解 得-1<x<0,由 f′(x)<0 解得 x>0,所以 f(x)在(-1,0)上单调 递增,在(0,+∞)上单调递减.
∴存在 m=± 3使得△ABF1 的面积最大.
第四十页,共61页。
方法技巧 基本不等式的综合运用常见题型及求解策略
1.应用基本不等式判断不等式的成立性或比较大小, 有时也与其他知识进行综合命题,如角度 1 典例,结合函数 的单调性进行大小的比较.
根据题意得出三角形面积表达式,求最 值时,用基本不等式法.
第三十六页,共61页。
解 (1)易知直线 l:x=my+2 与 x 轴的交点坐标为 (2,0),∴椭圆 C:ax22+y2=1(a>0)的一个焦点坐标为(2,0),
∴c=2,∴a2=c2+1=4+1=5. 故椭圆 C 的方程为x52+y2=1. (2)存在. 将 x=my+2 代入x52+y2=1 并整理得(m2+5)y2+4my- 1=0, Δ=(4m)2-4(m2+5)×(-1)=20m2+20>0,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3. 不等式的解法4.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和答案3.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传递性、同向可加性等。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不等式的运算规则(15分钟)1. 介绍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等。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四、不等式的解法(15分钟)1. 介绍不等式的解法,如移项、化简等。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五、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介绍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优化问题、经济问题等。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估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运算规则和解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教案(续)六、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5分钟)1. 介绍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如直接证明、反证法等。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七、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15分钟)1. 介绍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不等式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数学《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数学《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数学《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1、数学《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的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数学教案-不等式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等和不平等。

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公式(老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两组公式)。

请观察,哪些是方程?什么是不平等?第一组:1+2=3; a+b=b+a; S =ab; 4+x =7.第二组:-7 < -5; 3+4 > 1+4; 2x ≤6, a+2 ≥0; 3≠4.生:第一组都是等式,第二组都是不等式。

老师:那么,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不平等?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表示不等式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师:在数学炽,我们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用不等式号“〈”、“〉”或“≠”表示不等关系,其中“>”和“<”表示大小关系。

表示大小关系的不等式是我们中学教学所要研究的。

我们以前研究过这个方程。

你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生:方程有这样的性质,方程两边加,或减,或乘,或除(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还是方程。

师:很好!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是否有与等式相类似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经(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将会如何呢?让我们先做一些试验练习,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不等式基本性质》。

练习1 (回答)用小于号“<”或大于号“>”填空。

(1)7 ___ 4; (2)- 2____6; (3)- 3_____ -2;(4)- 4_____-6练习2(口头回答)从练习1的四个不等式出发,进行如下操作。

(1)两边加(或减)5。

结果如何呢?等号的方向变了吗?(2)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3)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生:我们发现:在练习2中,第(1)、(2)题的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第(3)题中,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老师:学生们观察得很仔细。

高二数学教案大全七篇

高二数学教案大全七篇

高二数学教案大全七篇高二数学教案大全七篇高二数学教案都有哪些?数学古称算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教案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二数学教案大全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

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3.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问题6]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要证只要证2要证,只要证2要证,只要证显然,是成立的。

当且仅当a=b时,中的等号成立。

4.理解升华1)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符号语言叙述: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问题7]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当a=b时,取等号,即;仅当a=b时,取等号,即。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

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CD⊥AB,AC=a,CB=b,[问题8]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教师演示,学生直观感觉)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即CD=.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4)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从形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具有特定的几何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揭示了“和”与“积”这两种结构间的不等关系.[问题9]回忆一下你所学的知识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和”与“积”的结构归纳得出:均值不等式的代数解释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它们的等比中项.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四)体会新知,迁移应用例1:(1)设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2)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设AC=a,CB=b,,过作交于,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吗设计意图:以上例题是根据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高中数学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教案(含解析)5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教案(含解析)5数学教案

一 比较法1.作差比较法(1)作差比较法的理论依据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b .(2)作差比较法解题的一般步骤:①作差;②变形整理;③判定符号;④得出结论.其中变形整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形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直接判定差的符号,常用的手段有:因式分解、配方、通分、分子或分母有理化等.2.作商比较法(1)作商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①b >0,若a b >1,则a >b ;若ab <1,则a <b ;②b <0,若a b >1,则a <b ;若ab<1,则a >b .(2)作商比较法解题的一般步骤:①判定a ,b 的符号;②作商;③变形整理;④判定与1大小关系;⑤得出结论.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例1] y 3.[思路点拨] 因为不等式两边是同一种性质的整式,所以可以直接通过作差比较大小.[证明] x 3-x 2y +xy 2-(x 2y -xy 2+y 3)=x (x 2-xy +y 2)-y (x 2-xy +y 2) =(x -y )(x 2-xy +y 2)=(x -y )⎣⎢⎢⎡⎦⎥⎥⎤⎝ ⎛⎭⎪⎫x -y 22+3y 24. 因为x >y ,所以x -y >0,于是(x -y )⎣⎢⎢⎡⎦⎥⎥⎤⎝ ⎛⎭⎪⎫x -y 22+3y 24>0, 所以x 3-x 2y +xy 2>x 2y -xy 2+y 3.(1)作差比较法中,变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变形的目的在于判断差的符号,而不用考虑差能否化简或值是多少.(2)变形所用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配方,可以因式分解,可以运用一切有效的恒等变形的方法.(3)因式分解是常用的变形手段,为了便于判断“差式”的符号,常将“差式”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几个因式积的形式,当所得的“差式”是某字母的二次三项式时,常用配方法判断符号.有时会遇到结果符号不能确定,这时候要对差式进行分类讨论.1.求证:a 2+b 2≥2(a -b -1). 证明:a 2+b 2-2(a -b -1) =(a -1)2+(b +1)2≥0, ∴a 2+b 2≥2(a -b -1). 2.已知a ,b ∈R +,n ∈N +, 求证:(a +b )(a n+b n)≤2(an +1+bn +1). 证明:∵(a +b )(a n+b n)-2(an +1+bn +1)=an +1+ab n +ba n +bn +1-2an +1-2bn +1=a (b n -a n)+b (a n-b n) =(a -b )(b n-a n).①当a >b >0时,b n-a n<0,a -b >0, ∴(a -b )(b n-a n )<0.②当b >a >0时,b n-a n>0,a -b <0. ∴(a -b )(b n-a n )<0.③当a =b >0时,(b n-a n)(a -b )=0.综合①②③可知,对于a ,b ∈R +,n ∈N +,都有(a +b )(a n+b n)≤2(an +1+bn +1).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例2] 设a >0,b >0,求证:a a b b≥(ab )2.[思路点拨] 不等式两端都是指数式,它们的值均为正数,可考虑用作商比较法.[证明] ∵a a b b>0,(ab )a +b2>0,∴a a b b (ab )a +b 2=a a -b 2·b b -a 2=⎝ ⎛⎭⎪⎫a b a -b 2.当a =b时,显然有⎝ ⎛⎭⎪⎫a b a -b2=1;当a >b >0时,a b >1,a -b2>0,∴由指数函数单调性,有⎝ ⎛⎭⎪⎫a b a -b2>1;当b >a >0时,0<a b <1,a -b2<0,∴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有⎝ ⎛⎭⎪⎫a b a -b2>1.综上可知,对任意实数a ,b ,都有a a b b≥(ab )a +b2.当欲证的不等式两端是乘积形式或幂指数形式时,常采用作商比较法,用作商比较法时,如果需要在不等式两边同乘某个数,要注意该数的正负,且最后结果与1比较.3.已知a >b >c >0.求证:a 2a b 2b c 2c>a b +c b c +a c a +b.证明:由a >b >c >0,得ab +c b c +a c a +b >0.作商a 2a b 2b c 2c a b +c b c +a c a +b =a a a a b b b b c c c ca b a c b c b a c a cb=aa -b a a -c b b -c b b -a c c -a cc -b=⎝ ⎛⎭⎪⎫a b a -b ⎝ ⎛⎭⎪⎫a c a -c ⎝ ⎛⎭⎪⎫b c b -c. 由a >b >c >0,得a -b >0,a -c >0,b -c >0,且a b >1,a c >1,b c>1. ∴⎝ ⎛⎭⎪⎫a b a -b ⎝ ⎛⎭⎪⎫a c a -c ⎝ ⎛⎭⎪⎫b c b -c>1. ∴a 2a b 2b c 2c >ab +c b c +a c a +b.4.设n ∈N ,n >1,求证log n (n +1)>log (n +1)(n +2).证明:因为n >1,所以log n (n +1)>0,log (n +1)(n +2)>0, 所以log (n +1)(n +2)log n (n +1)=log (n +1)(n +2)·log (n +1)n≤⎣⎢⎡⎦⎥⎤log (n +1)(n +2)+log (n +1)n 22=⎣⎢⎡⎦⎥⎤log (n +1)(n 2+2n )22<⎣⎢⎡⎦⎥⎤log (n +1)(n +1)222=1. 故log (n +1)(n +2)<log n (n +1), 即原不等式得证.比较法的实际应用[例3] 一半时间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以速度n 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 行走.如果m ≠n ,问甲、乙二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思路点拨] 先用m ,n 表示甲、乙两人走完全程所用时间,再进行比较.[解] 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 ,甲、乙二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 ,依题意有t 12m +t 12n =s ,s 2m +s2n=t 2.∴t 1=2s m +n ,t 2=s (m +n )2mn.∴t1-t2=2sm+n-s(m+n)2mn=s[4mn-(m+n)2]2mn(m+n)=-s(m-n)22mn(m+n).其中s,m,n都是正数,且m≠n,∴t1-t2<0.即t1<t2.从而知甲比乙先到达指定地点.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如何把等量关系、不等量关系转化为不等式的问题来解决,也即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最后利用不等式的知识来解.在实际应用不等关系问题时,常用比较法来判断数的大小关系,若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则可用特殊值加以判断.5.某人乘出租车从A地到B地,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乘起步价为10元.每千米1.2元的出租车,第二种方案:乘起步价为8元,每千米1.4元的出租车.按出租车管理条例,在起步价内,不同型号的出租车行驶的路程是相等的,则此人从A地到B地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合适?解:设A地到B地距离为m千米.起步价内行驶的路程为a千米.显然当m≤a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便宜.当m>a时,设m=a+x(x>0),乘坐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费用为P(x)元.乘坐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费用为Q(x)元,则P(x)=10+1.2 x,Q (x )=8+1.4x .∵P (x )-Q (x )=2-0.2x =0.2(10-x ),∴当x >10时,P (x )<Q (x ),此时选择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较为合适.当x <10时,P (x )>Q (x ),此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较为合适.当x =10时,P (x )=Q (x ),两种出租车任选,费用相同. 1.下列关系中对任意a <b <0的实数都成立的是( ) A .a 2<b 2B .lg b 2<lg a 2C.ba>1 D.⎝ ⎛⎭⎪⎫12a 2>⎝ ⎛⎭⎪⎫12b 2 解析:选B ∵a <b <0,∴-a >-b >0. (-a )2>(-b )2>0.即a 2>b 2>0.∴b 2a2<1.又lg b 2-lg a 2=lg b 2a2<lg 1=0,∴lg b 2<lg a 2.2.已知P =1a 2+a +1,Q =a 2-a +1,那么P ,Q 的大小关系是( )A .P >QB .P <QC .P ≥QD .P ≤Q解析:选D 法一:Q P=(a 2-a +1)(a 2+a +1)=(a 2+1)2-a 2=a 4+a 2+1≥1, 又∵a 2+a +1>0恒成立, ∴Q ≥P .法二:P -Q =1-(a 2-a +1)(a 2+a +1)a 2+a +1 =-(a 4+a 2)a 2+a +1,∵a 2+a +1>0恒成立且a 4+a 2≥0, ∴P -Q ≤0,即Q ≥P .3.已知a >0,b >0,m =a b +ba,n =a +b ,p =a +b ,则m ,n ,p 的大小关系是( )A .m ≥n >pB .m >n ≥pC .n >m >pD .n ≥m >p解析:选A 由m =a b +ba,n =a +b ,得a =b >0时,m=n, 可排除B 、C 项.比较A 、D 项,不必论证与p 的关系.取特殊值a =4,b =1,则m =4+12=92,n =2+1=3,∴m >n ,可排除D ,故选A.4.设m >n ,n ∈N +,a =(lg x )m +(lg x )-m ,b =(lg x )n+(lg x )-n,x >1,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B .a ≤bC .与x 值有关,大小不定D .以上都不正确解析:选A a -b =lg mx +lg -mx -lg n x -lg -nx =(lg mx -lgnx )-⎝ ⎛⎭⎪⎫1lg n x -1lg m x=(lg m x -lg nx )-lg mx -lg nx lg m x lg n x=(lg mx -lg nx )⎝ ⎛⎭⎪⎫1-1lg m x lg n x=(lg m x -lgnx )⎝⎛⎭⎪⎫1-1lg m +n x .∵x >1,∴lg x >0. 当0<lg x <1时,a >b ; 当lg x =1时,a =b ; 当lg x >1时,a >b . ∴应选A.5.若0<x <1,则1x 与1x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解析:1x -1x 2=x -1x2.因为0<x <1,所以1x -1x2<0.所以1x <1 x2.答案:1x < 1 x26.设P=a2b2+5,Q=2ab-a2-4a,若P>Q,则实数a,b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解析:P-Q=a2b2+5-(2ab-a2-4a)=a2b2+5-2ab+a2+4a=a2b2-2ab+1+4+a2+4a=(ab-1)2+(a+2)2,∵P>Q,∴P-Q>0,即(ab-1)2+(a+2)2>0,∴ab≠1或a≠-2.答案:ab≠1或a≠-27.一个个体户有一种商品,其成本低于3 5009元.如果月初售出可获利100元,再将本利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5%,如果月末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成本的2%的保管费,这种商品应________出售(填“月初”或“月末”).解析:设这种商品的成本费为a元.月初售出的利润为L1=100+(a+100)×2.5%,月末售出的利润为L2=120-2%a,则L1-L2=100+0.025a+2.5-120+0.02a=0.045⎝ ⎛⎭⎪⎫a -3 5009, ∵a <3 5009, ∴L 1<L 2,月末出售好.答案:月末8.已知x ,y ∈R, 求证:sin x +sin y ≤1+sin x sin y . 证明:∵sin x +sin y -1-sin x sin y=sin x (1-sin y )-(1-sin y )=(1-sin y )(sin x -1).∵-1≤sin x ≤1,-1≤sin y ≤1.∴1-sin y ≥0,sin x -1≤0.∴(1-sin y )(sin x -1)≤0.即sin x +sin y ≤1+sin x sin y .9.若a >0,b >0,c >0,求证:a a b b c c ≥(abc )a +b +c 3.证明:不妨设a ≥b ≥c ≥0,那么由指数函数的性质,有 ⎝ ⎛⎭⎪⎫a b a -b 3≥1,⎝ ⎛⎭⎪⎫b c b -c 3≥1,⎝ ⎛⎭⎪⎫c a c -a 3≥1. 所以a a b b c c (abc )a +b +c 3=a a -b 3+a -c 3b b -c 3+b -a 3c c -a 3+c -b 3 =⎝ ⎛⎭⎪⎫a b a -b 3·⎝ ⎛⎭⎪⎫b c b -c 3·⎝ ⎛⎭⎪⎫c a c -a 3≥1. ∴原不等式成立.10.已知a<b<c,x<y<z,则ax+by+cz,ax+cy+bz,bx +ay+cz,bx+cy+az中最大的是哪一个?证明你的结论.解:ax+by+cz最大.理由如下:ax+by+cz-(ax+cy+bz)=(b-c)y+(c-b)z=(b-c)(y -z),∵a<b<c,x<y<z,∴b-c<0,y-z<0,∴ax+by+cz-(ax+cy+bz)>0,即ax+by+cz>ax+cy+bz.ax+by+cz-(bx+ay+cz)=(a-b)x+(b-a)y=(a-b)(x -y)>0,∴ax+by+cz>bx+ay+cz.ax+by+cz-(bx+cy+az)=(a-b)x+(b-c)y+(c-a)z=(a-b)x+(b-c)y+[(c-b)+(b-a)]z=(a-b)(x-z)+(b-c)(y-z)>0,∴ax+by+cz>bx+cy+az.故ax+by+cz最大.。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全套教案

课 题: 第01课时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不等关系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基本数学关系。

《列子•汤问》中脍炙人口的“两小儿辩日”:“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就从侧面表明了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广泛存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如“自来水管的直截面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呢?”、“电灯挂在写字台上方怎样的高度最亮?”、“用一块正方形白铁皮,在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小正方形,制成一个无盖的盒子。

要使制成的盒子的容积最大,应当剪去多大的小正方形?”等,都属于不等关系的问题,需要借助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才能得到解决。

而且,不等式在数学研究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专题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柯西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等)和它们的证明,数学归纳法和它的简单应用等。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现出不等的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

还可从引言中实际问题出发,说明本章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为什么糖水加糖甜更甜呢?转化为数学问题:a 克糖水中含有b 克糖(a>b>0),若再加m(m>0)克糖,则糖水更甜了,为什么?分析:起初的糖水浓度为a b ,加入m 克糖 后的糖水浓度为m a m b ++,只要证m a m b ++>ab 即可。

怎么证呢?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大于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从实数的减法在数轴上的表示可知:0>-⇔>b a b a0=-⇔=b a b a 0<-⇔<b a b a得出结论: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①、如果a>b ,那么b<a ,如果b<a ,那么a>b 。

高中数学教案pdf百度云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pdf百度云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pdf百度云 [高二数学教案][高二数学教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xx-10-3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2。

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3。

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教学重点分析法教学难点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阅读全文]·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解法举例xx-10-3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不等式;在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础上,掌握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将较复、、、、[阅读全文]·数学教案: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xx-10-3教学目标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学会一般不等式的证明的基础上,学会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过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证明中、、、、[阅读全文]·数学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xx-10-3教学目标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

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阅读全文]·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xx-10-3教学目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

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阅读全文]·数学教案: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xx-10-3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阅读全文] ·数学教案: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xx-10-3教学目标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能运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不、、、、[阅读全文]·数学教案:不等式的性质2xx-10-3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不等式的证明(4)全面版

不等式的证明(4)全面版

ab2 ab
2 a b ab 2 ( ) 2 2
ab 2 ab ( ) 2
( )
a b c3 abc ( a 、 b 、 c R ) 3
放缩法
代换法
例 题
关于解不等式
1. 对选择题多用分析淘汰法
2. 以性质作保证,实施等价变换
解下列不等式 ①2x-a<bx+3; 分b>2;b<2; b=2三种情况
分析:用放缩法
广东碧桂园学校
陟乃赋
例1.证明下列不等式 (1)若abc=1,则(2+a)(2+b)(2+c)27;
1 (2)若a+b+c=1,则 a b c ; 3 2=1 (a+b+c) 分析一 分析二
2 2 2
分析三
2 2
设a
1 t1 (均值代换) 3
2 2
2a 1 2 a 3 3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书 山 路 勤习,老 为纪、自 径,学 崖 苦作舟 成功 少 小 =有 艰苦的劳动 不 学 +正确的方法 来海 徒无 伤 + 少谈空话 悲 勤 奋、守 强、自 律!
制 版 权 作 所 : 有 陟 , 违 乃 者 不 赋 究
22.05.2019
广东碧桂园学校 陟乃赋
1 1 1 22 ab 2 , 的最小值为 42 . ab a b
1 1 1 解法三: 2 ,当且仅当 ab 时 " " 成立 , a b ab 1 1 1 1 又 a2 b 1 , ab , 2 6 . 1 3 a b 9
正确解法一 正确解法二 “1”代换法 三角代换法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比较法)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比较法)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现实世界中的量,相等是相对的、局部的,而不等的绝对的、普遍的。

不等式的本质是研究“数量关系”中的“不等关系”。

对于两个量,我们常要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或者证明一个量大于另一个,这就是不等式的证明。

不等式的证明因题而异,灵活多变,常常要用到一些基本的不等式,如柯西不等式、平均值不等式等等,其中还需要用一些技巧性高的代数变形。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法一般而言,比较法有两种形式:(1)差值比较法:欲证B A ≥,只需证0≥-B A 即可; (2)商值比较法:若0>B ,欲证B A ≥,只需证1≥BA即可。

注意在利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时,常需要对所要证明的不等式进行恰当的变形,如因式分解、拆项、合并项等。

一.差值比较法要证明b a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证明0>-b a ,即把不等式的两边相减,转化为比较差与0的大小问题。

这种方法称为差值比较法,有时也叫做比差法。

差值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为了便于判断符号,往往把差式变形为积的形式或完全平方形式。

例1.已知b a ,都是正数,且b a ≠,求证:2233ab b a b a +>+。

分析:可以把不等式两边相减,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一个能明确确定正负的代数式。

证明:)()()()()()(b a b b a a b ab b a a ab b a b a ---=---=+-+2232232233=222))(())((b a b a b a b a -+=-- 因为b a ,都是正数,所以0>+b a ,又因为b a ≠,所以0)(2>-b a从而0))((2>-+b a b a , 即0)()(2233>+-+ab b a b a 所以2233ab b a b a +>+。

评注:此题是不等式证明的典型题目,其拆项是有一定的技巧的,需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

高中数学_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1不等式及其性质(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能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体验认识、广泛参与等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主动积极地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体会数学推理的严谨美。

二、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三、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证明。

四:教学方法:本节通过类比、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按照由易到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不等式各个性质的应用范围及会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五、教学过程:首先由教师讲故事引入课题,故事内容如下:两个小男孩,一个5岁,一个7岁,在一起玩游戏,突然小弟弟对哥哥说:“哥哥,三年后我就比你大了,我就是哥哥了。

”哥哥想了想说:“不是的,我永远是你的哥哥。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隐含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一)温故知新:⑴⇔>b a ⇔<b a ⇔=b a ⑵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是什么?步骤是什么?(3)若p ⇒q ,则p 是q 的 条件,q 是p 的 条件 活动: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上节知识,为不等式性质的证明做好铺垫。

学生口答,师生共同完成。

以旧引新,自然过渡。

(二)、自主探究:自学课本p64页回答以下问题,总结性质1、2、3及推论:(1)a>b 与b<a 是否等价?(2)若a>b ,b>c 则a>c 是否成立?(3)若a>b ,那么a+c>b+c 是否成立?若a+c>b+c ,那么a>b 呢?(4)若a>b ,c>d ,那么a+c>b+d 一定成立吗?反之呢?若不成立,请举一反例。

(5)若a>b ,c>d ,那么a -c>b -d 成立吗?试举例说明。

不等式的证明(四)

不等式的证明(四)

教师: 学科: 年级: 学校:
邱小宁 数学 高二年级(上) 安远县第二中学
让学生分三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
师:请甲组同学做(1)题,乙组同学做(2)题,丙 组同学做(3)题.(学生板书证明过程) 。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练习) ,请三位同学板演,
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正确的证法给予肯定,对偏差及 时纠正.点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的在于 (学生活动)在笔记本上完成练习,三位同学板演。 激活学生思 维,提高学生 (过程 略) 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灵活 应变能力。
九 、 板书
不等式的证明(四)
设计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1、基本原理 2、应用 例题 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课时小结
十 、 教学 本节课在形成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认知结构中,教师提出问 反思 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智 慧,求得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解决后,及时地提出新问题, 按认识规律,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逐步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由 由表面到本质,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完成本 易及难,逐渐 节课的教学任务.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是让学生的思 展开教学内 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容,让学生形 本节课练中有讲,讲中有练,讲练结合.在讲与练的互相 成有序的知
[投影]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 (见课本)
例1
求证
[分析]此题用比较法和综合法都很难入手,应考虑用 分析法.
证明: (见课本) 理解分 析法与综合
法的内在联 系,说明分析 例 2 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 法在证明不 截面(指横截面,下同)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的水 等式中的重 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要地位.掌握 [分析]设未知数,列方程,因为当水的流速相同时, 分析法证明 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 不等式,特别 重视分析法 ,则周长为 的圆的半径为 ,截面积为 ;周长为 证题格式及 的正方形边长为 ,截面积为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 格式中蕴含 的逻辑关 系.灵活掌握 证明: (见课本) 分析法的应 用,培养学生 (三) 课堂练习 应用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打出幻灯片§A,

高二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分析

高二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分析

高二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分析高二数学《基本不等式》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一般中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探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与几何意义。

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驾驭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绽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与运用,探讨最值问题奠定基础。

因此基本不等式在学问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与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化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探讨。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特确定如下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驾驭基本不等式,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运用基本不等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使学生体会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情感与看法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相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育学生擅长思索、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驾驭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驾驭.二、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纳视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动身,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

利用多媒体协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绽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三、学法指导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主动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实行以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学问,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

认识不等式教案

认识不等式教案

认识不等式教案
教案如下:
1.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

- 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 学生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 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的理解。

-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教材和练习题。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例如:已知小明的年龄大于10岁,用不等式表示出来。

(2) 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不等式的定义和符号的含义。

例如:不等式是用大于号、小于号等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解决不等式: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如
何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如:解决不等式2x - 5 > 10。

(4) 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

例如:解决不等式3x + 2 > 8。

(5) 综合运用: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不等式
解决。

例如:小明考试成绩大于60分才能参加班级活动,小
明考了多少分才能参加活动?
(6) 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

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6. 课堂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练习题的答案,并共同纠正错误。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不等式的知识。

8.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所学内容。

9.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便在下一节课中做出相应调整。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代数》(下册)第五章“不等式”§5.1 不等式的概念§5.2 不等式的性质§5.3 不等式的证明二. 重点、难点:本周我们将来研究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这种不等关系是通过不等式体现的。

在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中,不等是绝对的,而相等则是相对的。

因此研究不等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等式的概念包括:(1)不等式的定义;(2)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的定义;(3)不等式的分类;(4)不等式与实数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是我们进一步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证明、解法的基础。

不等式的性质有很多,但基本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五个定理及三个推论,不妨将它们分别称之为对称性、传递性、加法单调性、乘法单调性、开方法则。

这五个定理是我们进行不等式的证明、解不等式的依据,其中定理1、定理3、定理4、定理5都是不等式同解变形的基础,由它们还可推出不等式的运算法则:如移项法则、乘方法则、倒数法则、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同向不等式相乘法则,在使用时,要注意它们的成立的条件,切勿生搬硬套。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基本的还是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这几种证明方法需通过练习熟练掌握,而诸如放缩法、代换法、反证法等方法虽不是学习重点,但若适当了解,则能提高证明技巧,本次课我们主要学习比较法。

下面将重点知识方法介绍如下:1. 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连接两个算式,这样所得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如a2+1>2a,3x-5<2x2,| a |<0,(a-b)2≥0,……都是不等式。

2. 同向不等式:指用相同的不等号连接的两个不等式,如a2+1>2a与3x>9-x是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指用开口方向不同的不等号连接的两个不等式,如a+2>a+1与x2<a则是异向不等式。

3. 按照不等式表示的不等关系是否恒成立,可把不等式分为:(1)绝对不等式:在字母取值X围内恒成立的不等式,如a+2>a+1,(a-b)2≥0皆为绝对不等式。

高二数学教案设计5篇

高二数学教案设计5篇

高二数学教案设计5篇高二数学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二数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选修Ⅱ1.概率与统计(14课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

总体分布的估计。

正态分布。

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1)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通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7)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

(8)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极限(12课时)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

极限的四则运算。

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3.导数与微分(16课时)导数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复合函数的导数。

基本导数公式。

微分的概念与运算。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目标:(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 sin x, cos x, ex,ax, ln x, 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高中数学 2.4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四:放缩法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4-5

高中数学 2.4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四:放缩法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4-5
五、课后作业:课本29页第2、3题。
教学札记

∴1 < m < 2即原式成立。
例4、当n> 2时,求证:
证:∵n> 2∴

∴n> 2时,
三、课堂练习:
1、设 为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
2、设 为自然数,求证
四、课时小结:
常用的两种放缩技巧:对于分子分母均取值的分式,
(Ⅰ)如果分子不变,分母缩小(分母仍为正数),则分式的值放大;
(Ⅱ)如果分子不变,分母放大,则分式的值缩小。
课题:第04课时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四:放缩法
教学目标:
1.感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2.探索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和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证明不等式的两种放缩技巧。
2.体会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放大或缩小的“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所谓放缩法,即是把要证的不等式一边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使之得出明显的不等量关系后,再应用不等量大、小的传递性,从而使不等式得到证明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证明不等式中的常用方法,尤其在今后学习高等数学时用处更为广泛。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简单例证体会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典型例题:
例1、若 是自然数,求证
证明:
=
=
注意:实际上,我们在证明 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一个更强的结论 ,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放缩法的基本思想。
例2、求证:
证明:由 ( 是大于2的自然数)

例3、若a,b,c,dR+,求证:
证:记m= ∵a,b,c,d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不等式的证明(4)
教学目的:
1. 掌握换元法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换元法实质;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教学难点: 三角换元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重要不等式:
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2.定理:如果a,b 是正数,那么).""(2
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3:ab ≤222b a +,ab ≤(2
b a +)2 4. b
a a
b +≥2(ab >0),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5.定理:如果+∈R
c b a ,,,那么abc c b a 3333≥++(当且仅当c b a ==时
取“=”)
6.推论:如果+∈R c b a ,,,那么
33abc c b a ≥++ (当且仅当c b a ==时取“=”)
7.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与0的关系——结论 比较法之二(作商法)步骤: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关系——结论
8.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12n A B B B B ⇒⇒⇒⇒⇒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
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12n B B B B A ⇐⇐⇐
⇐⇐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
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要证明命题B 为真, 只需要证明命题1B 为真,从而有……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2B 为真,从而又有……
……
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
而已知A 为真,故命题B 必为真
二、讲解新课: 1
若0≤x ≤1,则可令x = sin θ (20π≤
θ≤)或x = sin 2θ (22π≤θ≤π-) 若122=+y x ,则可令x = cos θ , y = sin θ (π≤θ≤20)
若12
2=-y x ,则可令x = sec θ, y = t a n θ (π≤θ≤20) 若x ≥1,则可令x = sec θ (2
0π<
θ≤) 若x ∈R ,则可令x = t a n θ (22π<θ<π-) 2
“整体换元”,“均值换元”,“设差换元”的方法
三、讲解范例:
例1 求证:2
11212≤-≤-x x 证一:(综合法) ∵212)1()1(1|||1|2222222=⎥⎦
⎤⎢⎣⎡-+≤-=-=-x x x x x x x x 即 21|1|2≤-x x ∴2
11212≤-≤-x x 证二:(换元法) ∵11≤≤-x ∴令 x = cos θ , θ∈[0, π]
则θ=θθ=-2sin 2
1sin cos 12
x x ∵1sin 1≤θ≤- ∴211212≤-≤-x x 例2 已知x > 0 , y > 0,2x + y = 1,求证:22311+≥+y
x 证一:22323)2(11+≥++=+⎪⎪⎭
⎫ ⎝⎛+x y y x y x y x 即:22311+≥+y x 证二:由x > 0 , y > 0,2x + y = 1,可设α=α=
22cos ,sin 21y x 则)tan 1()cot 1(2cos 1sin 2112222α++α+=α
+α=+y x 223)tan cot 2(322+≥α+α+=
例3 若122≤+y x ,求证:2|2|22≤-+y xy x
证:设)10(,cos ,
sin ≤≤α=α=r r y r x , 则|sin sin cos 2cos ||2|2222222α-αα+α=-+r r r y xy x
2242cos 2|2sin 2cos |222≤≤⎪⎭⎫ ⎝
⎛π-α≤α+α=r r r 例4 若x > 1,y > 1,求证:)1)(1(1--+≥y x xy 证:设)2
,0(,sec ,sec 22π<βα<β=α=y x 则xy y x =βα≤βαβ-α=
βα+=--+cos cos 1cos cos )cos(tan tan 1)1)(1(1 例5已知:a > 1, b > 0 , a - b = 1,求证:11110<⎪⎪⎭
⎫ ⎝⎛+⎪⎪⎭⎫ ⎝⎛-<b b a a a 证:∵a > 1, b > 0 , a - b = 1 ∴不妨设)2
0(,tan ,sec 22π<θ<θ=θ=b a
则⎪⎭⎫ ⎝⎛θ+θ⎪⎭⎫ ⎝⎛θ-θθ=⎪⎪⎭⎫ ⎝⎛+⎪⎪⎭⎫ ⎝⎛-tan 1tan sec 1sec sec 11112b b a a a θ=θ
θ⋅θθθ=sin tan sec sec tan sec 1222 ∵20π<θ<, ∴0 < sin θ < 1 ∴11110<⎪⎪⎭⎫ ⎝⎛+⎪⎪⎭⎫ ⎝
⎛-<b b a a a 例6证明:若a > 0,则21212
2-+≥-+a a a a 证:设)2,2,0(,1,122≥≥>+=+=y x a a
a y a a x 则211222222=⎪⎪⎭⎫ ⎝⎛+-⎪⎭⎫ ⎝
⎛+=-a a a a y x 221122+≥+++=+a
a a a y x ( 当a = 1时取“=” ) ∴222
2222-=+≤+-=-y x y x y x 即22-≥-x y ∴原式成立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 :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