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学案1

合集下载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古诗教学设计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审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学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古诗《乞巧》《嫦娥》是经典之作,适合进行深入的教学。

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堂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乞巧》《嫦娥》的故事背景和作者;2.能够背诵《乞巧》《嫦娥》;3.理解古诗《乞巧》《嫦娥》的意境和情感;4.能够通过欣赏古诗《乞巧》《嫦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教学:古诗《乞巧》《嫦娥》;2.文学知识:了解古诗的背景故事、作者;3.语言表达: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诗歌背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乞巧》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关于七夕的习俗以及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乞巧》(15分钟)学生跟读《乞巧》,老师解释诗中的生字词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合作朗诵《乞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学习《嫦娥》(15分钟)学生跟读《嫦娥》,老师讲解诗歌的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5.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古诗《嫦娥》的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美妙旋律,畅想其中的故事情节。

6.诗歌背诵(10分钟)学生进行《乞巧》《嫦娥》的诗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朗诵技巧。

7.操练与展示(10分钟)学生自由操练古诗的朗诵,并由几组同学进行现场表演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古诗《乞巧》《嫦娥》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和朗诵古诗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
6
积累古诗抄写背诵(5分钟)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
活动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乞巧》,表演《乞巧》,背诵古诗。
解决问题
在朗读中感悟,了解乞巧节日的由来与背景
技术资源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规资源பைடு நூலகம்
生字词的卡片、多媒体
活动概述
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自主自动参与讨论
教与学的策 略
利用多媒体情景直观教学,教师情感朗读古诗,学生通过小组、全 班与分角色朗读合作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的策 略
利用多媒体情景直观教学,教师情感朗读古诗,小组合作读和表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馈评价
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全教学过程, 效果很好。
评价量规
其它
参考书
《鼎尖教学》三年级下册
备注
重点、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与学的媒 体选择
投影仪、PPT软件、音响
课程实施 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序号
1
活动导入(2分钟)
2
粗读古诗 读正确(3分钟)
3
细读古诗 会诗意(15分钟)
4
品读古诗悟诗情(10分钟)
5
深读古诗 领悟哲理(5分钟)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
课程标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分析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 精读课文,分别是诗人林杰和李商隐所作。这两首诗想象丰富,广为流传, 都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把孩子带回到儿时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快乐中 去。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29.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

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5分●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

准确朗读古诗。

10分●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0分●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教学设计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⑴齐读;⑵比赛朗读;(男女生)⑶同桌互读;⑷齐读;⑸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①自背;②互相抽背;③齐背。

五、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文化。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二、教学准备1.预先准备好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文。

2.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图表,用于辅助讲解。

3.打印教案,分发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在课堂开始前,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播放节日音乐来热身,引起学生对乞巧节和中秋节的兴趣。

2.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古诗《乞巧》的标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个诗的第一印象,并简单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

3. 阅读与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乞巧》这首古诗,并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是描写什么节日的?–诗中的“巧”指的是什么?–诗中提到的“女红”、“金钏”、“罗帷”等都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如何?有何感受?2.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与老师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文学创作1.学生以乞巧为主题,写一首自己原创的小诗。

2.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古诗《乞巧》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同时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引入新课《嫦娥》1.老师展示古诗《嫦娥》的标题,并与学生一同推测故事情节。

2.学生独立阅读《嫦娥》这首古诗,并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诗中的“广寒宫”和“嫦娥”是什么意思?–诗中的“洁白皓齿”和“清纯无僻”等形容词是为了突出嫦娥的什么特点?–诗中的“清光”和“琼树”有什么象征意义?3.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与老师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6. 分组朗读和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动作和情绪的表达,将诗歌形象地展现出来。

7. 总结与展示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诵读表演。

四、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课堂总结,包括以下内容: -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乞巧节和中秋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 你觉得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什么亮点和不足之处? - 在朗读和表演环节中,你对其他小组的表现有何评价?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文学创作以及朗诵表演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乞巧》与《嫦娥》这两首经典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林杰和宋代诗人苏轼之手,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乞巧》:诗中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纷纷向织女星祈求巧手和美满婚姻的情景。

2. 《嫦娥》:通过描绘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读、背诵两首古诗,把握诗意,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乞巧》和《嫦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b. 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c. 逐句解析古诗,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d.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意象:织女星、银河、鹊桥、巧手c. 修辞手法:比喻、对仗2. 《嫦娥》:a. 作者:苏轼b. 意象:明月、嫦娥、广寒宫、桂花c.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

b. 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需自行完成背诵。

b. 示例:在《乞巧》中,作者通过描绘织女星、银河等意象,表达了女子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在《嫦娥》中,作者通过描绘嫦娥、广寒宫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优质课

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优质课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一)初读全诗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二)品读第一个诗句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2.指名读第一句诗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理解和感受古诗意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验古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诗人李商隐。

2.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通过诗歌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感悟古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李商隐及其作品简介,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乞巧》和《嫦娥》的注释和赏析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感知:播放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模仿诵读,体会古诗韵律美。

3. 文意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讲解重点字词含义,梳理诗意脉络。

4. 情境体验: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情境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的理解与感悟。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绘画或短文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乞巧》和《嫦娥》的理解,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诗。

六、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学习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古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是乞巧和嫦娥两篇古诗,怎样讲解可以让学生更能理解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设计理念:《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们入学以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请大家回忆一下,脑海里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认识“乞、霄、渡”等几个生字,会写“乞、锦、渡”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七夕、浩瀚、银河、传说”等词语。

2.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能通过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表达对牛郎和织女的同情与祝福。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通过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表达对牛郎和织女的同情与祝福。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1.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跟“乞巧”有关的古诗。

二、学习《乞巧》1.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1)自由读诗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

借助字典认字。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3)班内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重点强调“霄”的读音及字形。

(4)指名读古诗,正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读古诗文,然后质疑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班内交流学习情况。

(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讲,学生互相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4)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书写生字1.学生观察生字,书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展示优秀作业。

四、作业设计:熟读古诗《乞巧》,试着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二、初读课文《嫦娥》1.学生自由读诗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

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教师重点强调“烛”字的读音及字形。

理解“碧霄”“碧空”的意思。

还有哪些词的意思与这两个词相近?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如果你实在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我来帮助大家解决困难。

(学生可能会提出“深”、“夜”、“步”、“轻”、“影”、“照”等词语。

)2.学生练习读古诗文,教师指导朗读。

指名读诗文,正音。

全班齐读诗文。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重点指导“嫦娥奔月”、“仙药”、“机”、“云母屏风烛影深”等词语。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两首》,具体包括《乞巧》与《嫦娥》两首经典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乞巧》: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向织女星乞求巧手艺的情景,以及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传说。

2.《嫦娥》:讲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乞巧》与《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 领会古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寓意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寓意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乞巧》为例,讲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嫦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寓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乞巧》《嫦娥》2. 内容:《乞巧》:七夕、乞巧、牛郎织女、浪漫传说《嫦娥》:嫦娥奔月、月亮崇拜、美好愿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乞巧》与《嫦娥》。

(2)分析两首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谈谈你对这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原文。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乞巧》与《嫦娥》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古诗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古诗《乞巧》和《嫦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背诵《乞巧》《嫦娥》两首古诗。

2. 理解和解读两首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背诵古诗《乞巧》《嫦娥》,理解意境和内涵。

难点:理解《乞巧》《嫦娥》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意象。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古诗《乞巧》《嫦娥》的文字和配图。

2. 音频:录制古诗《乞巧》《嫦娥》的朗读音频。

3. 素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节日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有关中秋和七夕节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

2. 学习《乞巧》(1)播放《乞巧》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讲解《乞巧》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习《嫦娥》(1)播放《嫦娥》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讲解《嫦娥》古诗的内容和传说,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

(3)分组表演《嫦娥》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比较思考让学生比较《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的异同之处,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5. 总结反思学生进行小结,回顾学习到的内容,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教学延伸1. 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乞巧》《嫦娥》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2. 制作手工:教学制作有关中秋和七夕节的手工作品。

3. 中外对比:让学生比较《乞巧》《嫦娥》与外国古诗的异同。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表现、作业和课堂互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引导。

七、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反思,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情感。

2.掌握两首诗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分析《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分析。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林杰。

(2)讲解“乞巧”的来历。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乞巧、灵巧、乞巧楼”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牵牛织女、乞巧楼、灵巧”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乞巧》。

第二课时:《嫦娥》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李商隐。

(2)讲解“嫦娥”的传说。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嫦娥》。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讨古典诗词的美。

2.诗歌创作(1)让学生模仿《乞巧》和《嫦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3.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将创作的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诵读并理解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诗词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借神话故事抒发情感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以及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并深入领悟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哲理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2. 与《乞巧》和《嫦娥》相关的神话故事资料;3.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字卡、图片等;4. 预设一些课堂活动题目及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七夕节的故事引入《乞巧》,介绍节日背景,引出诗题。

2. 诵读指导:带领学生朗读《乞巧》,指导注意平仄音韵,体会古诗韵律美。

3. 解析赏析:逐句解释诗句含义,描绘画面,揭示诗人对民间习俗的赞美与寄寓的情感。

4. 同样方式解析《嫦娥》,结合嫦娥奔月的传说,理解诗人借月抒怀的深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对比分析。

6.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作绘画,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寻找更多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乞巧》和《嫦娥》中所体现的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表现等;2. 作业检查:查看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查阅他们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成质量;3. 反馈评价: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心得和建议,以期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学习重点及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抄好古诗的黑板一、课前谈话我们中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你读过哪些?和大家说说二、揭题,比较,读好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9课《古诗两首》。

出示两首古诗。

自由读,指名读。

正音:烛(zhu),应(yīng)悔齐读,你发现了什么?1. 每行的字数相同。

是的,每行7个字也叫七言诗。

七言诗在朗读时是二二三的节奏,(课件出示,指名读)你能像这样给《嫦娥》这首诗也标上节奏号读一读吗?男女生读。

2.每首诗里都有一个神话传说。

一个是《牛郎织女》,一个是《嫦娥奔月》。

还真是,古诗里有写到神话故事的内容,我们是头一次遇到。

三、学习《乞巧》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乞巧》1. 乞字怎么记?吃-口,对,注意最后一笔横折弯钩,横折往左斜。

书空2. 乞巧是什么?读一读资料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交流:①乞巧是个节日。

(是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夕节)②传说……向织女乞取智巧。

(你知道织女吗?)生介绍织女。

小结:织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栩栩如生,她织的花,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像活了一样!乞巧原来是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取智巧。

③乞巧的方式很多。

对月穿针,正午观影乞巧节的习俗真有意思,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交流:1.体会想象丰富在七夕节的晚上,牛郎织女相会了。

(从哪儿读懂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从哪里读出是七夕节的晚上?(七夕今宵,)噢,宵就是晚上。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乞巧》、《嫦娥》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乞巧》、《嫦娥》导学案设计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乞巧》、《嫦娥》导学案设计
6月5日三(3)班主备人:王西茜上课教师:王西茜
课题:《古诗两首》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乞、霄、渡、屏”等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嫦娥》,,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乞巧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
乞巧
智巧
幸福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画、诗词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动画吗?…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熟悉的旋律。
(播放动画《但愿人长久》)
师:当优美的旋律响起,老师听到不少同学情不自禁跟着轻轻哼唱起来。这么美的词,知道是谁写的吗?…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我觉得牛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会怎么做?()如果他们一家能天天在一起,这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板书:幸福)。
(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指名读、齐读
4.小结,齐读。
师:李商隐这夜夜难眠的心似乎只有深居广寒宫里孤独的嫦娥能读懂,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齐读全诗
四、想象补白,感受经典。
1.想象补白
师:当长河、晨星都渐渐退去,只有碧海青天仍在。如果你是这清晨里最后一丝投进这云母屏风来的月光,你想对此刻的李商隐说些什么呢?
师:把你的想法带进诗中,再读----(齐读诗)
3.揭题。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总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所以千年流传,家喻户晓。不仅仅是苏轼,早在他之前,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借着月亮上的神话作了一首诗《嫦娥》。
二、了解诗作,走进作者。
1.课件出示李商隐图
师:对于李商隐,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
2.师小结,读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3.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一组诗,感受李商隐幽怨绵长的情怀。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3)师:老师也想把自己的感受读进诗里边,想听听吗?
师配乐范读。
(4)师:听出老师的一些感受了吗?大家也用心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出我们常有的节奏“前四后三”
(5)师:这一回,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读一读,看谁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分角色,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换过来再读一遍。
2、“乞巧”什么意思?(乞盼有一双巧手)像谁一样的巧手?(织女),传说中的织女心灵手巧,织的锦缎又光又亮,织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少女们个个羡慕,羡慕什么?(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这一天,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来乞巧,(板书:穿红丝)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来看看人们是怎么“乞巧”的(课件9、10:乞巧图),从图上你能感受到乞巧的人特别(多)家家的少女都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场面很(热闹),(课件11:三、四句诗)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这热闹的场面吗?(家家……几万条),再热闹一点的场面(再读三四句)
乞巧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
乞巧
智巧
幸福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画、诗词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动画吗?…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熟悉的旋律。
(播放动画《但愿人长久》)
师:当优美的旋律响起,老师听到不少同学情不自禁跟着轻轻哼唱起来。这么美的词,知道是谁写的吗?…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热闹的乞巧场面,同学们,你们能从诗中再找出表现人多的词吗?(家家、几万条、尽)为乞巧少女们穿了多少条?(几万条)真有几万条?()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泛指很多很多,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对幸福的渴望和乞求是多么强烈!用你的朗读把少女们强烈的愿望表达出来吧(家家……几万条)。在月光下乞巧的人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啊,再读(“家……条”)。
2、(课件7:一、二句诗)一年三百六十四天,牛郎织女在银河两边遥遥相望,只在“七夕”晚上鹊桥相会,想到这儿,你的心里(伤心),带上你此时的心情读(“七夕……河桥”),也只有在这一天,织女才能见上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孩子,两个可爱的孩子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想到这儿,再读(“七夕……河桥”),经过三百六十四天等待,七夕这晚,牛郎就要见到心爱的妻子了,孩子们就要见到自己亲爱的妈妈了,你的心里特别(高兴),带上这份喜悦,再读(“七夕……河桥”)。
2.读组诗,了解“明月”意象,感受经典魅力。
师:孤独的时候,思念的时刻总让人不禁抬头望月,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写了了许多借明月抒情怀的诗。
课件出示诗组---《静夜思》《中秋》《枫桥夜泊》《八月十五夜月》
师生配乐同吟诵,感受经典的魅力。
五、拓展训练,回归文本。
1.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播放视频音乐《明月几时有》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节课下来,我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学得相当认真,但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课件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①师:他都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字能读懂他的心情?
②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③读这两句诗(个别读、齐读)
(2)师:惆怅无眠的李商隐望着高挂夜空的明月,他仿佛看到了谁?
齐读诗句(课件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师:你能感受到嫦娥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字或词中读出她的心情?
师:神秘莫测的月亮啊,你承载了多少代人的飞天寻梦之旅呀。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是千百年来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的话,那么,如今,我国的“神州5号”飞船已经实现了这个梦,而“神州6号”“嫦娥1号”又把我们的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假如你登上了月球,来到了月宫,又会续写怎样的神话故事呢?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续写神话故事
2、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和p124面的资料袋,试着自己理解诗意,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儿大家讨论交流。(学生自学)
3、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交流吗?(学生提问)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4、让我们再一起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的时候思考:这首诗该如何划分节奏更合适?(课件4:划分节奏后的古诗)(师范读、生跟读,师生读,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考虑删减)
1、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通读顺了,那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平时都用了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意思吗?(指名说:多读几遍,看注释,查字典,问同学,教师)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1)师:读了李商隐的诗,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2)师:诗中哪些字或词令你有这样的感受?
读诗要有一颗敏锐的心。请你再静静地反复默读,用笔作上记号。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画、交流、汇报;齐读全诗
3.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心境(从字、词到句)。
(1)师:这个夜晚,作者睡着了吗?哪句诗写出了他此刻看到的景象?
出示悲情诗组,师生配乐吟诵。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乞巧》浅显易懂,《嫦娥》却内涵丰富,虽然它们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但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把《嫦娥奔月》讲给他人听。
《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它写出了诗人的一种情绪。诗的前两句表现了嫦娥面对烛影,彻夜不眠的情景。通过用“深”、“渐落”、“沉”三个词将屏风、烛影、长河、晓星这四样事物串联起来,使我们感受到了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触摸到了诗人孤清凄冷,不堪忍受的寂寞情怀。诗的后两句借用嫦娥偷吃灵药奔月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放音乐,课件出示词
师:让我们轻轻读一读这首词。
师生配乐读苏轼这首词
师:读着这首词,相信你跟老师跟苏轼一样,都被与月亮有关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所吸引着,是什么故事?(《嫦娥奔月》)
2.了解《嫦娥奔月》故事。
师:谁知道《嫦娥奔月》这个故事?
学生说。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清楚些?
课件出示故事,指名一个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把故事说完整。
二、导入、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课件2:课题)出示课题、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在书写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乞—气)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乞盼巧手),人们在什么时候会“乞巧”?(七夕节)这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5、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案设计流程:
个人补充: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诵读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我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同学们能想想这些古诗中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指名读、齐读《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除夜作》)。
3、我觉得牛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会怎么做?()如果他们一家能天天在一起,这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板书:幸福)。
(二)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人们在乞盼牛郎织女过上幸福日子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在七夕这天晚上,人们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乞巧)(课件8:三、四句诗)读三、四行。你能从这两句诗中找出动词吗?(望、穿)谁望?(家家)望哪儿?()望着秋月干什么?(乞巧)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一首关于七夕节的古诗。(课件3:古诗)请同学们把书拿好,把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评价是否字正腔圆),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