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新闻传媒考研试题及答案

新闻传媒考研试题及答案

新闻传媒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项?A. 新闻传播的技巧B. 新闻传播的媒介C. 新闻传播的过程D. 新闻传播的效果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传播媒介的类型?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广播答案:D3.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不包括以下哪项?A. 及时性B. 重要性C. 接近性D. 趣味性答案:D4. 在新闻报道中,以下哪项不是新闻来源的类型?A. 第一手资料B. 第二手资料C. 匿名消息源D. 虚构消息源答案:D5. 新闻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项?A. 新闻真实性B. 新闻客观性C. 新闻公正性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新闻传播的功能包括以下哪些?A. 传递信息B. 引导舆论C. 教育公众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7. 下列哪些属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环节?A. 采集B. 编辑C. 发布D. 反馈答案:A, B, C, D8. 新闻报道的原则包括以下哪些?A. 真实性B. 客观性C. 中立性D. 独立性答案:A, B, C, D9. 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速度加快B. 信息量增大C. 互动性增强D. 传统媒体的消亡答案:A, B, C10.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实证研究B. 理论研究C. 历史研究D. 比较研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新闻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

答案:新闻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渠道和受众。

传播者是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者,信息是传播的内容,渠道是信息传递的途径,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

12. 描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包括:即时性,即新闻可以实时更新和传播;互动性,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的讨论和传播中;个性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新闻内容;多媒体性,新闻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

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新闻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新闻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在考研中,新闻传播学是一个重要的科目,涉及到很多理论和实践知识。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研究方法以及考研真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关注的是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新闻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新闻价值、传播效果、媒介选择等。

通过研究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模型。

新闻传播学有很多经典的理论模型,如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型、门捷列夫的传播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描述和解释新闻传播的过程,帮助我们理解新闻传播的机制和规律。

在考研中,对于这些理论模型的掌握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考题中常常会涉及到对于某一模型的应用和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实证数据进行研究,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来研究某一问题。

案例研究是指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件或现象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在考研中,对于这些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考题中常常会涉及到对于某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分析。

最后,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考研真题中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问题。

考研真题中的新闻传播学部分主要涉及到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有一道题目是关于新闻价值判断的,要求考生根据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某一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

又如,有一道题目是关于传播效果评估的,要求考生根据传播学的理论模型,设计一个传播效果评估的研究方案。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总 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总 论)【圣才出品】

第1章总论1.1 考点难点归纳一、口语传播1.口头传播口头传播又称口语的传播,是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的一种传播方式。

古代口头传播的方式包括“井户端会议”(日本),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行吟诗人的说唱等。

2.语言产生的意义(1)人们能够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2)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

简而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3.标记传播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

标记传播包括结绳、实物借代、珠贝传令等方式。

4.声光传播声光传播是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

其表现方式主要有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5.图式传播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表现方式包括土人画鱼、埃及古墓和纪念碑上刻画的狗头猴身动物、古罗马庞贝古城废墟的墙壁上的战士图画等。

6.音讯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任作解释。

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是指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音讯可转化为新闻。

二、文字传播1.文字的产生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中国、埃及、印度和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分别出现了早期的象形文字。

2.苏美尔文字苏美尔文字是指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当笔,刻在泥版上的文字,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因此又被称为楔形文字。

3.书写材料的改进在古埃及,尼罗河畔野生的纸莎草充当了书写材料;美洲玛雅人将无花果树的树皮制成书;公元以后,萨克森人开始在用羊、兔等动物皮制成的羊(兔)皮纸上书写。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8.1 考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1.概要及特点(1)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 E. 麦库姆斯和D. L. 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主要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

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理论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

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

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很重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8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8.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1.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历史发展(1)1644年,约翰·弥尔顿出版了《论出版自由》,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

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三个时期(时间有交叉):①第一时期(16世纪到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②第二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③第三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2)资产阶级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大致可分为争取出版自由权利、争取言论自由权利、争取新闻自由三个阶段。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政府先后采取的扼制新闻出版自由的方法有: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②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制定煽动法、诽谤法等扼制出版物;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4)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2.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1)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民有知的权利和知的自由,新闻应向人民提供事实和信息。

(2)人是有理性的,能够辨别真伪和是非,应当让人民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接触和发表各种思想,人民能够凭借理性在真实和虚假的各种意见之间作出判断与选择;真理也可以在各种思想的公开竞争中自我校正,最终战胜谬误,为人民所接受。

(3)新闻事业应成为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企业,按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其兴衰成败取决于社会和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程度。

(4)新闻自由是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寻求真理、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好办法。

通过不受政府干涉而自由发行的报刊,人民可以了解关于国家事务的全部情况,监督政府的行动,防止政府损害人民的利益。

二、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的内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历年真题解析

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历年真题解析

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历年真题解析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如果你有意向考研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了解历年真题的解析将是一种很重要的备考方法。

本文将针对历年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真题进行分析和解析,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考试重点和备考方向。

Part 1:综述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真题的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在备考阶段,我们务必全面掌握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确保能够准确理解和回答各类题型。

Part 2:选择题解析选择题是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选择题需要对相关知识点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注意排除干扰项。

历年真题中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到新闻传播的理论、法律法规、新闻业务等方面的知识。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这些领域的系统学习和复习,以便解答选择题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正确的答案选择。

Part 3:名词解释解析名词解释题是考察候选人对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术语、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我们需要通过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相关术语的定义和意义,以便准确解答名词解释题。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提炼和总结各类术语的定义和解释,形成属于自己的笔记体系,便于复习巩固。

Part 4:简答题解析简答题是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中考察候选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题型,一般要求候选人回答问题并提供相关案例和论证。

在回答简答题时,我们要先明确问题的关键点,逐一进行回答,同时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提升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Part 5:论述题解析论述题是新闻学与传播学考研中的一大考点,主要考察候选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回答论述题时,我们要严格按照论述文的格式,明确论点和论据,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同时,我们需要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证据,以便得出合理的结论。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与2021考研真题解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与2021考研真题解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与2021考研真题解析第一部分新闻理论第1章绪论1.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新闻学的含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事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特征、作用以及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2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①最初的新闻学即“报学”。

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报纸的采写和编排方法与技巧。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闻学在西方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一批现代新闻教育院校出现,一些新闻学研究所成立,同时还诞生了一批源于新闻实践、以理论研究为重要内容的新闻学著作。

③20世纪40年代至今,新闻学在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十分丰富而庞杂,开始注重综合性的宏观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闻理论,主要有:新新闻主义、调查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倡导新闻学、多视角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公共新闻学(公民新闻学)等。

此外,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其在总结反思中前行,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构建新的理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

目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已成为新闻学关注的新焦点。

(2)西方主要新闻学专著包括:①《德国新闻事业史》。

1845年由德国人普尔兹撰写,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标志着世界上新闻学的形成。

②《实用新闻学》。

1903年由美国新闻记者休曼撰写,涉及新闻采写编辑、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

作为美国第一本实用性新闻学专著,该书建构了新闻实务与新闻理论、新闻历史相结合的新闻学研究体系。

③《舆论学》。

1922年由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撰写,该书将舆论过程作为新闻现象的本质,阐明了舆论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揭示了舆论的形成与新闻学的深刻内涵,为新闻学拓宽了研究视野。

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涵盖广泛、深入浅出的学科,考研复习时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备考,下面将从传播理论、媒体运营以及新闻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整理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复习要点。

一、传播理论1. 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介绍主要的传播理论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理论观点,如拉斯韦尔德、香农-韦弗模型、门罗-利斯伯格模型等。

2. 传播理论的主要范式:介绍不同的传播理论范式,例如决策媒介、符号学、效果研究等,了解各范式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3. 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源、信息、媒介和受众等,并了解传播效果的相关评价标准。

4. 媒介与社会影响:掌握媒介与社会影响的关系,了解新闻传播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介环境对新闻传播的作用。

二、媒体运营1. 媒体规划与传播策略:了解媒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媒体传播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2. 媒体运营管理:熟悉媒体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媒体资源管理、媒体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等。

3. 新媒体与社交媒体:了解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熟悉相关平台的特点和运营策略,掌握互联网传媒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

4. 媒介经济与商业模式:了解媒介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研究媒体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演变,掌握媒介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三、新闻专业知识1. 新闻报导与写作:熟悉新闻报导的要素和结构,掌握新闻写作的规范和技巧,了解新闻编辑过程和要点。

2. 新闻采编与报道原则:理解新闻采编与报道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等,熟悉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和写作风格。

3.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了解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掌握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4. 新闻法律与法规:熟悉新闻法律与法规的相关内容,包括新闻法、著作权法、信息安全法等,了解新闻从业者的权利和义务。

山东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媒体传播学重点归纳

山东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媒体传播学重点归纳

山东省考研新闻学复习资料媒体传播学重点归纳一、导论媒体传播学是新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和影响。

本文旨在为山东省考研新闻学考生提供媒体传播学的重点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复习。

二、媒体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输、交流和交换的学科,主要关注信息的传递路径、传递方式以及传递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媒体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聚焦于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 媒介和媒体媒介是指信息传递的中介物,而媒体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传播信息的机构或组织。

媒介可以是有形的物体,如纸张、电视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语言、符号等。

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三、媒体传播的基本要素1. 发送者发送者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机构。

作为信息的源头,发送者通过选择和加工信息,将其传递给接收者。

2. 接收者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个体、社会群体或大众。

接收者通过媒体接受、解码和理解信息,并产生反馈。

3. 媒体内容媒体内容是信息传播的核心,是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信息。

媒体需要选择、编辑和加工信息,以适应不同接收者的需求和解码能力。

4. 媒介媒介是传输信息的载体,它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还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四、媒体传播的功能与效果媒体传播具有多重功能和效果,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功能和效果。

1. 信息传递功能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可以传递各种类型的信息,如新闻、科普知识、文化娱乐等。

通过媒体,人们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了解社会动态。

2. 社会影响功能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会对公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3. 文化传承功能媒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传播和弘扬各种文化形式,如语言、音乐、绘画等。

媒体还能够帮助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认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圣才出品】

第9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9.1 考点难点归纳一、舆论监督与舆情引导相辅相成(1)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公开揭露、批评政党、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一切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言行。

(2)舆论引导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德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形成共同行动。

(3)舆论监督的主要监督对象是政府和政府的公职人员;舆论引导的主要引导对象是一般公众。

一种是自下对上的行为,另一种是自上对下的行为,二者相辅相成。

(4)我国党和政府既重视舆论引导又重视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与其他的监督方式是要消除党内、政府内的腐败、不正之风。

舆论引导和其他的引导方式是要让大众认识真理,认清方向,认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决策。

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同德,形成促人奋进、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二、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1)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必需的自信和实力。

(2)公开信息、揭示真相是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3)相信大众、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态度。

(4)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是舆论引导的基本方法。

①紧贴社会热点,新闻媒体不失语。

②先发制人,抢占舆论制高点,抢占公众的“第一印象”。

三、舆论监督1.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违法乱纪者不得不收敛,或改过自新,促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

(2)新闻的舆论监督是把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有利于防止、克服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

(3)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对于我国新闻工作来说,是否敢于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否敢于公开揭露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人和事,这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强弱的一个尺度。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5.1 考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媒介控制(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而服务。

其内容包括:①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④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等)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在许多方面对受众的社会权益产生影响,因而广大受众对媒介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

其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几种: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

包括制定媒介编辑和报道方针以服务于媒介的政治立场,对传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二、媒介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理论极权主义理论又称威权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这一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技术发明不久后的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现代仍有残余。

其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必须为统治者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新闻传播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新闻传播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新闻传播学考研知识点归纳一、新闻媒体与社会1.新闻媒体的定义、特点及历史发展:新闻媒体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需要掌握各类媒体的特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如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功能,并了解媒体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

二、新闻传播理论1.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各类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如信息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等。

还需了解传统传播理论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论发展。

2.传播效果理论:包括媒介效应、观众接受与反应、信息辐射等理论,了解媒介对观众的影响以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失真。

3.传播模式与策略:了解传播的各种模式(如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和策略(如激励策略、行动策略等)。

三、新闻与传媒法律法规1.新闻自由与监管:了解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媒体的法律地位,以及新闻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机构。

2.意识形态与媒体:了解媒体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媒体的意识形态及其影响力,并了解媒体的舆论导向与言论自由矛盾的关系。

3.传媒法律法规:了解有关新闻从业者应当遵循的法律法规,如新闻法、互联网管理法等。

四、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1.媒介经济学:了解媒体的经营特点,媒体经济模式和盈利方式,如广告、赞助、订阅等渠道的运作。

2.媒介管理与市场竞争:掌握媒体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包括媒体经营策略与规划、市场调查与营销。

3.媒介融合与跨文化传播:了解数字化时代的媒介融合现象,不同文化间的媒介传播与交流,及其对媒介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五、新闻采编与写作1.新闻采编基本原则:包括客观、真实、准确、全面等原则,还需掌握常规新闻稿件的编写格式。

2.新闻语言与写作:了解新闻写作的具体技巧和语言特点,如新闻标题的撰写、段落结构的安排、信息的层次安排等。

3.新闻素质与伦理规范:了解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职业道德,如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能力、写作技巧,以及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受众与新闻传播效果)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受众与新闻传播效果)

第六章 新闻受众与新闻传播效果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受众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对这个概念的使用中,却延伸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关键问题:①如何看待接收新闻信息的社会人群?即如何确定它的性质?②如何看被动的新闻受众 主动的新闻受众新闻受众观 作为市场的新闻受众 作为主体的新闻受众 客观存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新闻受众需要 永不满足的无限多变性 与社会变化密切关联 新闻受众需要 主动反馈渠道 与受众调查 新闻受众调查 被动反馈渠道“前馈” 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效果理论概略 适度效果论新闻传播效果 强大效果论认知效果 新闻传播效果 态度效果 行为效果 新闻传播效果的产生机制 产生机制新闻受众与新闻传播效果待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担当的角色?它与传播者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如此复杂且富有争议,对它们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新闻传播观念,联系着不同的社会、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一、新闻受众观1.被动的新闻受众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社会理论”出现,这一理论将大众(Mass)置于精英(Elite)的对立面,将其描述为规模巨大的、分散的、异质的、匿名的、流动的、无组织的、易受影响的“乌合之众”或“群氓”。

这一理论视野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受众具备大众的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1)内涵在“大众社会理论”精英和大众的框架下来看待受众,意味着新闻受众在接触和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和被操纵的地位,具体表现为:①由于生活环境日益扩大、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社会生活趋于间接化,新闻受众只能根据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无法直接接触现实。

②大众传播结构中的新闻报道通过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塑造受众的需要,使受众对大众媒介(包括新闻媒介)的生产形成依赖,进而受到控制。

③新闻媒介总是操控于强势集团的手中,新闻报道总是渗透着、反映着象征性权力的意识形态,但受众却不可能对此作出直接的回应。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6章新闻事业6.1 考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决定了媒介的管理方式、与政府关系以及媒介运作方式。

各国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基本上有三种: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和国营媒介。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传媒多样化。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二、新闻事业的性质1.新闻事业的特点(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报道面最广,时效最迅速,影响极大。

(3)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2)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3)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4)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对新闻(也包括对事实)的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的;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倡导还是贬斥……此外,新闻标题字号的大或小,新闻所放位置的高或低,新闻所占栏数的多或少,直至版面中心思想的凸现或分散……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新闻工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感情。

(5)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这样表述有三点好处: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②强调了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特点是:通过特殊的新闻手段反映和形成舆论;③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阶级性,是代表一定阶级公开发言的机关。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1)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2)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新闻传播学考点归纳历年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第9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9.1 考点难点归纳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的概念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以及个人。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

2.全球传播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其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媒介仍然是大众媒介,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国际传播关注国家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不同,全球传播关注的是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

全球传播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跨国界、跨文化交往和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也日益重要。

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1)经济全球化。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模糊;②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异文化间的交流、摩擦和碰撞的日常化。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论争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现行的全球性信息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状况。

主要表现在:(1)“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2)少数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世界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不平等结构。

(3)这种结构维护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及其发展阶段“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整理版)

北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整理版)

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2001年一、填空题1、“社会雷达”是传播学者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一种概括。

1957年,学者赖特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

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学说。

1964年,学者鲍尔提出著名的“固执的受众”的观点。

2、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功能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全球化加速、文化交流融合全球化。

3、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称信息环境为虚拟环境英文为 Pseudo-environment 。

4、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一般认为应以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大约在 19 世纪 30 年代。

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三个要点,即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二、名词解释1、传播学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符号可以分为信号与象征符,信号具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

语言是一种包含语音系统和意义系统,以口语为根本渠道,文字为辅助手段,用于人类交际的符号系统,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其作为从劳动中演化出来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非语言传播一般而言指除语言传播外一切交流形式。

严格地说,是具有社会性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地或解释为有目的地发出,被有意识地接受者反馈的,除使用言辞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动。

其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又称副语言,体态符号以及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物体语言符号等。

2、编码和解码编码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解码则是传播对象对接受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编码与解码是传播的基本环节。

在传播的巴克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以及施拉姆德大众传播模式等模式中都有所体现。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编码与解码行为可以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并且受传者在还原具体讯息内容,重建定义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加入新的解读。

霍尔即将自己著作命名为《编码与解码》。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关于2025考研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充满活力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

对于准备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全面总结。

一、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它具有隐蔽性、内省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传播方式。

其特点包括双向性、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

群体传播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则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一模式明确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概念,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

(三)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受双方互动的结果。

3、适度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二、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点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4.1 考点难点归纳
一、作为工具或技术的传播媒介
1.传播媒介的含义
(1)含义一: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含义二: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这两种含义中媒介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即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即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太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接收者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3.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电视人”的概念
①“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②“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其父辈弱。

(2)“容器人”的概念
①“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时代特别是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②“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③这一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3)“媒介依存症”
“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有:①过度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4)“他律性欲望主义”
“他律性欲望主义”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因此,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和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5)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①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

它是一种媒介病理现象。

②王冲在《网瘾症的基本问题探析》一文中归纳了网瘾症的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

同时,他也分析了网瘾症带来的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4.当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1)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
①当代新媒介技术又称新传播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领域:a.数字技术——传播
资源丰富化;b.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c.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d.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

②“4C”趋势:a.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b.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多地融合成多功能媒体;c.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d.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2)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的社会意义
①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②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③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④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5.“电子乌托邦”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
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二、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1)传播者是指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机构或组织。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其为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特点:①地位稳固;②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③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3)大众传媒的优势:①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②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③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这是维持传媒组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①宣传目标是一种非经济收益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产生社会影响力等。

②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得到实现,一是言论活动,二是报道活动。

(3)公共性与公益性
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②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③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例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1)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①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②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③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