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统疾病详解演示文稿
脾胃系病症PPT课件
一、 诊断依据 1.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8
二、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常用药: 加减:
18
7.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19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14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23
[预防调护] [结 语 ]
24
25
疼痛病位
主要症状特点
胃 痛
真心 痛
胁痛
上腹近心窝 处胃脘部
心,痛常及 心下
胁肋
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多为隐痛、 胀痛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痛引 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 情危急
胁肋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 肤黄,或胸闷太息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
中医脾胃病PPT课件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胃病辨证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B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嗳气,恶 心,泛呕
C胃虚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色萎黄, 气短懒言,神疲倦怠。
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
四 气滞胃脘证
涵义:指胃脘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 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 内伤情志、饮食
外邪或病理产物内 扰
临床表现:
A气机阻滞:脘、腹胀痛走窜,或便秘 B气机走窜:嗳气,肠鸣,矢气 C舌脉:苔厚腻,脉弦
辨证要点:胃胀痛以及气机走窜症状为主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 + 脾气虚见症
三 脾不统血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表现·分析
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拒按、口臭 + 实热见症
脾胃病讲座ppt课件
先贤云:“形不足者,调之以甘药”,治用小建 中汤或黄芪,桂枝,当可归编辑,课件白PPT芍,乳香,没药等。 25
6.胃脘嘈杂,灼热:
法宜清热温润,用川连5g,酒干姜3g,蒲公英20g, 加九香虫5g,酌用连翘,百合,芦根等。
7.脘腹隐痛:
宜温通降气,用白术,元胡,当归,没药,蚕砂等。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13
证治分类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柴胡疏肝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21
证治分类
本方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
黄芪健中汤: 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 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可编辑课件PPT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 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之 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脏 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可编辑课件PPT
3
脾胃系病证 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 PPT
腹痛 胃 脘 部 以 下 , 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
耻 骨 毛 际 以 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上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常用药:
加减:
谢谢聆听
疼痛病位
主要症状特点
胃 痛
真心 痛
胁痛
上腹近心窝 处胃脘部
心,痛常及 心下
胁肋
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多为隐痛、 胀痛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痛引 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 情危急
胁肋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 肤黄,或胸闷太息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二、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脾胃病PPT课件
病案6
姜某,男,28岁,199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闷热,烦渴,全身发黄1周。 病史:患者于 10 天前割禾时,为暴雨淋湿全身,当 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意。 1 周 前又添发热,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 馨,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 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查:发热38.2℃,面黄垢, 白睛及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断为急 性黄疸型肝炎。 ( 1 )患者 10 天前属何证?与现证病机上有何联系? (2)找出并分析临床主症,并判断其证型。
脉
细数 滑数 迟或 弦紧 滑 弦
舌淡 沉弦 苔滑
病案1
项某,女,12岁。1992年3月25日初诊。 主诉:神倦乏力,细差,便溏15天。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稍进油腻则大便泄泻。近15 天来,精神倦怠,乏力,汗出,纳差,腹胀,大便 泄泻,形体日见消瘦。曾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 病症无明显缓解,要求中医治疗。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思考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的病机特点。
病案2
唐某,男,70天,1975年2月12日初诊。 主诉:食少,多啼,斜疝下坠70天。 病史:患儿自生后,食量较少,面白唇淡,经常食 后吐乳,大便色绿,状若蛋花,夜间多啼。啼则右 侧腹股沟侧疝下坠人阴囊,静卧时则可自动回纳腹 中。 检查:脉弱小,指纹淡,苔薄白润。 思考讨论题: (1)此属何证?辨证依据是什么? ( 2)患儿疝气啼则下坠,静则回归,说明什么问 题,有无手术的必要?为什么?
疼痛口味饮食呕吐干呕呃逆炽盛灼痛拒按泛酸便秘齿龈肿痛呕吐清水泄泻胃脘胀痛拒按口气酸腐酸腐食物饮食诱因舌苔厚腻胃脘气滞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气机泄泻眩晕心悸17病案1病史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系病症
类证鉴别
胃脘痛
真心痛
腹痛
胁痛
病位 胃脘(胃)
胸(心)
胃脘以下,耻骨 两胁(肝胆) 毛际以上
病机 胃失和降
心脉痹阻
腹中气机紊乱 少阳枢机不利
症状
胃脘疼痛,伴 嗳气、反酸、 上腹痞闷或饿 痛或饱痛
胸前闷痛,压 榨感伴心悸、 气促、手足青 至节、脉结代
脐周或少腹、小 腹疼痛伴肠鸣。 大便失常(或腹 泻或便秘)
两胁胀痛或窜痛刺痛, 或见积块,或见发热、 黄疸,多由气滞、血 瘀、湿热所致
治疗 重调和胃气 重宣痹通阳 重调畅肠道气机 重调达少阳,治从肝 胆
辨证论治
辨寒热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辨虚实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预防与调摄
胃脘痛患者,要重视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 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
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寒凉、辛辣食物,切忌暴 饮暴食,或饥饱无常。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
病案分析
黄某,女,53岁,公务员,已婚。 主诉: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 现病史:患者自绝经二年来,情绪不稳,容易发
火,心烦焦虑,面部烘红,口干口苦,夜寐不安, 早醒梦多,时觉胃脘灼痛,痛势急迫,伴嗳气泛 酸,喜喝冷饮,胃纳尚可,大便偏干,三、五日 一行。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五年,常服降压药物。
病案分析
体格检查:T:37℃,P:96次/分,R:20次/分, BP:120/80mmHg。面红目赤,腹软,中上腹剑突 下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墨非氏征(—),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数。未见其它阳性体征。
脾胃病辨证ppt课件
17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鉴别
证候 病机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脾气虚 脾气亏虚,运化
证
失职
或浮肿,或消瘦
舌质淡或胖 嫩有齿痕,
苔白润
脉缓弱或沉 细弱或虚大
脾阳虚 证
中气下 陷证
脾阳虚衰,失于
腹痛喜温喜按,肢
温运,阴寒内生
冷尿少等
纳呆腹胀,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30
一 寒饮停胃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
机制
饮食生冷 脘腹受凉
31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时常拒食,不必勉强之,待病情缓解
41
脾胃病护理 3饮食调护
3.1脾胃虚弱者食补气健脾食物,忌食油 腻,生冷,硬固,壅阻气机之品
3.2湿热蕴脾宜且清热除湿之品,如赤豆, 绿豆等,忌食酒,辛辣,油腻之品
3.3寒湿困脾宜用健脾化湿之品,如山药, 扁豆等
42
脾胃病护理 3饮食调护
3.4胃寒者饮食宜温,忌食生冷瓜果,可饮 用生姜红糖茶,做菜时可适当多加生姜、
Client 제작물 컨펌
4
实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5
胃的生理功能: 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主降、喜润恶燥
概述
6
胃气虚
胃阴虚
虚证
胃阳虚
7
胃热炽盛
寒饮停胃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胃痛,隐痛,饥不欲食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 汤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黄蓍建中汤
往年考题
治疗胃痛饮食停滞证,应首选
A. 良附丸
B. 理中汤
C. 保和丸
D. 小建中汤
E. 大建中汤
胃痛的治疗,主要是 A. 调肝理气止痛 C. 理气和胃止痛 E. 调肝理脾止痛
B. 调肝和胃止痛 D. 调理脾胃止痛
治疗胃痛脾胃虚寒证,应首选
A. 小建中汤
B. 理中丸
C. 附子理中丸
D. 良附丸
E. 黄芪建中汤.
患者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
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
A. 理气消胀
B. 消食导滞
C. 理气和胃
D. 消食健脾
E. 和胃止呕
患者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
痛减,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谈苔白,脉
辨证
• 2、痰湿中阻 • 典型症状:痞闷,身重,苔白厚腻 •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 方药:二陈平胃汤
辨证
• 3、湿热阻胃 • 典型症状:痞闷,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 •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 方药:泻心汤合连朴饮
辨证
• 4、肝胃不和 • 典型症状:痞闷,胁胀,太息,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 方药:越鞠丸合枳朮丸
辨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外邪犯胃 • 典型症状:突然呕吐,恶寒发热 •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 方药:藿香正气散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一、病因: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二、病机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三、相关检查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饮食伤胃证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脾胃湿热证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5.瘀血停胃证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演示文稿
第12页,共47页。
二、辨脾不统血证
(一)、含义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 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第13页,共47页。
(四)、辨证要点
本证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为主要病机
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
有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 、脉细弱等脾气虚的定位症状
厚朴、杏仁作为基础方,再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第19页,共47页。
下现之子 ,在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陷脘,汤 面临倦
(
之 证 。 其
腹 重 坠 ,
数 剂 即 效
党 参 、
色 萎 黄 ,
床 上 , 每
太 过 , 或
治便。白 舌见吐
当意上术 淡饮下
补频证、 苔食后
中频若茯 薄减,
之 可 效 。
益 气
, 升 举
, 或
久 泻 、
它脏者。治法各别,
贪凉饮冷,或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滞脾, 其证临床常见腹胀腹痛,纳少便溏,口淡不 渴,面色萎黄,舌淡而胖,苔白腻,脉濡缓 等。应温化寒湿。用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 炙甘草)合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藿香
、茯苓、白蔻治之,甚验。
第18页,共47页。
寒湿滞脾,久而不解,化生湿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 ,恣心湿热,蕴结于脾,即成脾脏湿热之候。其证常见大便溏而不爽 ,或下痢赤白,小便短黄,口苦心烦,口渴饮少,甚则身热起伏,不 为汗解,或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身目发黄,苔黄腻,脉滑数等 。当清利湿热。大便溏而不爽者,用平胃散加葛根、黄连;下痢赤白
失 治
脾胃系统疾病PPT课件
呕吐
定 义
历病 史因 沿病 革机
诊 查 要 点
辨 证 论 治
预 防 调 护
[概述]
一、 定义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 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 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 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 合称为呕吐。
二、文献摘要
病名: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病机: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二)、治疗原则 治以和胃降逆为原则。
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分别采用解 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
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分别采用健 运脾胃、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 标本缓急主次而治之。
(三)、证治分类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
主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 兼证:头身疼痛, 舌脉: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加减: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气
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病后体虚
伤胃滞脾 食滞不化 痰饮停积
肝逆犯脾 脾失健运
脾陷胃逆 胃阴不足
胃气壅阻 和降失司 (实)
无力和降 不得润降 (虚)
气逆于上 呕吐
三、病因病机小结 1、病变脏腑
4月9日:治疗以来,只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 痰涎,仅夹少许饭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巳除,但时清涎 自涌,肢末欠温,大便正常,小便仍清长频多,唇舌色正 常,苔薄自而滑。上热巳清,宜专温其中下。
破故纸、炒白术、菟丝子各9克 吴茱萸、煨肉蔻 各 4.5克
干姜、炙甘草各3克 明党参15克 生姜6克
脾胃病辨证演示文稿
舌淡苔白
脉细弱
五 寒湿困脾证
概 念 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之证
机制
外感寒湿
饮食不节
第十九页,共45页。
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纳少便溏 -- 脾运不利 呕恶身重 -- 寒湿中阻,脾胃失和
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 -- 寒湿中阻,胆汁泛溢 或浮肿、尿少 -- 寒湿内盛,气化不利
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寒湿
概 念 胃火亢盛,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嗜食辛辣 情志不遂
外感
(火)热
胃 和降失职
第三十三页,共45页。
表现·分析
胃脘灼痛,拒按 --- 胃火亢盛,气血壅滞
口 臭 --- 胃火熏蒸浊气上犯 或消谷善饥 --- 胃纳腐能力过亢
或齿衄,牙龈肿痛 --- 胃火灼伤龈络 实热证 : 渴喜冷饮,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胃胀痛以及气机走窜症状为主
第三十八页,共45页。
脾病的护理
生活起居 : 室温宜略高而干燥。起居有节,动静结合。
情志护理: “忧思伤脾”,故脾病患者应减少思虑,对 “苦思难释”者应注意转移其注意力。
辨证施食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病患者进食
一定要定时、定量、有节制。
对症处理 :腹胀腹痛者按摩,或药熨腹部及中脘穴;
脾胃素弱,久病失养
第二十九页,共45页。
表现·分析 A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脘痞,泛吐清水 或不消化食物 B胃阳虚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 C阳虚证:胃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第三十页,共45页。
一 寒饮停胃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当 2.情志不遂 3.体虚病后
病因病机
生胃
饮 食 因
冷 寒 凉
阳 被 遏
素辛
燥
胃
热
热
气
温
内
上
燥
盛
逆
气 逆
情 恼情 肝气 志 怒志 气逆 因 气抑 犯痰 素 逆郁 胃阻
上
冲
动膈 于 喉
呃逆
间
久 病 体 虚
久或 病吐 及下 肾太
过
冲肾 气失 上摄 逆纳
三、病因病机小结
1、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 肺、肾诸脏腑有关。
2、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 胃气上逆动膈。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 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 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 致。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主证
诊断依据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
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 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7月18日(三诊):据述服药尚安,惟不能平睡,睡下 则胃部发梗而气不通。气食两滞,均尚未化,当依法 再进。
空沙参12克 山楂炭9克 青木香6克 藿香梗6克 鲜荷梗1尺
姜川朴3克 焦槟榔9克 炒稻芽9克 焦鸡金9克
六神曲9克 盐砂仁6克 黄郁金6克 佛手片9克
3、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4、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主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空沙参12克 焦冬术9克 炒枳壳9克 川朴3克 黄郁金9克 制乳没各9克 沉香曲9克 生熟稻芽各9克 佛手片9克 焦鸡金9克 白蔻仁9克 甘草梢6克 鲜荷梗1尺 生荸荠3枚捣
7月13日(二诊):腹痛巳愈,惟尚作呃逆,咽物下胃, 尚微作痛。肝胃未和,当依法再进。
南沙参12克 槟榔9克 郁金9克 炒枳壳9克 焦鸡金9克 佛手片9克 蔻仁6克 六神曲9克 炒稻芽 9克 杭芍9克 甘草3克 鲜荷梗1尺
相同
不同
病机特点
主证
呃逆 两者同属胃气上 逆的表现
嗳气
气从膈间上 逆
胃气阻郁, 气逆于上
呃呃连声,声 短而频,不能 自制。
沉缓的嗳气声, 常伴酸腐气味, 食后多发
三、相关检查
1、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 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炎、胃扩张、 胃癌等。
2、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 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以及胸腹 腔肿瘤等。
旋复花9克 代赭石9克 公丁香3克
大黄6克
芒硝9克 柿蒂5只
复诊:服药1剂,呃逆即停,今日胃痛减, 排便三、四次,稍里急。
川朴9克 川连3克 广木香
陈皮6克 黄芩6
二剂停诊。
例二 邵X X,男,63岁。初诊7月11
食物下胃不化,呃逆时作,滞而作痛, 入腹之后,其痛更剧。此乃肝脾不和,气 食两滞为患。业经月余,亟当和化,勿使 成为膈证。
2.胃火上逆证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3.气机郁滞证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红活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4.脾胃阳虚证 主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 兼证:面色咣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5.胃阴不足证 主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 兼证: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统疾病详 解演示文稿
(优选)中医内科学脾胃系 统疾病
概述
一、定义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
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素问·宣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病深者,其为哕。” (二)治疗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 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 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 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 颇有参考价值。 (三)治则 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对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 “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虚而夹热者,当凉补。”
预防调护
1. 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 等不良情志刺激。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 之品,避免饥饱无常,发作时应进食易 消化食
例一 王X X,男,31岁。 呃逆连连,巳达八日之久。便秘亦巳
数日,上次排便干结,致肛痛出血甚多, 脐右侧如拳攻起,胃脘亦痛。
兼证 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 状。
诱因 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 较急。
二、病症鉴别 呃逆与干呕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制。
呃逆与嗳气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分清生理现象、病理反应
虚: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 实: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 寒: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 热: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二、治疗原则
1、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2、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 补虚、泻实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