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卷

合集下载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一轮

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一轮

5.(2009年湖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 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 一部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消 极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表 现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
思想 政治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探究学习 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 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 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 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 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 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 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 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知识拓展题
•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 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 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达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的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C.无为而治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选D。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D。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

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着名的“天人三策”。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017年题组1.(2017.11·浙江高考·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4年题组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九年级历史单元测试卷答案

九年级历史单元测试卷答案

九年级历史单元测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 A. 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2. B.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3. C.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对外交流广泛。

4. D.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5. E.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填空题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7.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他在618年建立了唐朝。

8. 明朝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由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

9.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国家疆域达到最大,经济文化也达到了高峰。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唐朝的文化特点。

答:唐朝文化多元开放,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

同时,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2. 请简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答: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经济,但长期来看,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使得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处于劣势。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明清。

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公正性。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提高了社会文化水平,同时也为后世的考试制度提供了借鉴。

五、材料分析题14.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材料:《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

分析:《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检测卷——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检测卷——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21·石家庄质检)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为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2.(2021·宜昌联考)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3.(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

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

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4.(2020·扬州模拟)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一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

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集权政治加强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社会变革转型5.(2020·内江模拟)《道德经》第38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 )A.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C.主张“道”是宇宙万物根本D.客观解释了社会变乱的原因6.(2021·辽宁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2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2

《作业推荐》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单选题(共90 分)1.汉元帝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元帝下诏指责大臣失职,于是丞相于定国便以灾异引咎辞职。

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A.深入人心,为君臣所接受B.论证了皇权的合法性C.减少了灾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D.内容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早期“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的目的是劝诫皇帝的行为,限制皇帝的权力,而汉元帝将“天人感应”学说作为强化皇权的工具,说明“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中“深入人心”的表述绝对,材料不能体现;B选项错误,论证了皇权合法性的是君权神授;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天人感应”学说减少了灾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

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初《诗》、《公羊春秋》等儒家经典被作为皇帝任命官职的依据,由此可见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途径,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品行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黄老之学;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传授五经,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皇帝的圣旨诏书开头语也常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说明汉代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借天的权威树立皇帝权威C.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D.儒家天道观得到皇帝认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汉代通过神权来强化君权,B选项符合题意。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练)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提升版)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练)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提升版)

【知识精练】一、选择题1.(山东省潍坊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答案】A2.(2016-2017学年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

题干反映出A。

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

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

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

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答案】D【解析】汉代儒学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据材料“西汉”“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奠定儒学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也可以运用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礼法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表达错误,仅是不适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 3.(2016—2017学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秦始皇“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尊儒”则采用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都表明统治者A. 打击或扶植儒家思想B. 为选拔知识分子扫清障碍C. 打击思想领域内的敌对势力D. 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答案】D【解析】秦始皇“坑儒”、汉武帝“尊儒”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都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D正确;AC不是材料反应的实质;B与材料无关.4.(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单选题1.《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B.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2.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B.“仁”的学说C.心即理性D.“心性论”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

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包括①开始设立官立学校②设置十三部刺史③表彰六经④重用儒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

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A.“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B.“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C.“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D.“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5.“亭林(顾炎武)既愤慨当时学风,以为明亡实由于此,推原祸始,自然责备到阳明”。

这句话指出A、顾炎武认为当时的学风与王阳明有关B、顾炎武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C、顾炎武开创了朴实学风D、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6.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也无需依靠运气。

……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

”“某学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A.百家争鸣B.独尊儒术C.维新变法D.五四运动8.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已经转化成为时代优秀的价值原则或精神的有:① "自强不息" ②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③"天不变道也不变" ④"天下为公"⑤"慎言力行"A.①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9.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选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选题

单选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2.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④兵家⑤阴阳五行家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李斯秦始皇B.萧何汉高祖C.董仲舒汉武帝D.魏征唐太宗4.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由此可见,董仲舒()A.主张以德治国少刑罚B.宣扬阴阳家的学说C.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D.摆脱先秦儒学影响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来源:学,科,网]6.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7.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下面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①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②感叹人性本恶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③④能力提升8.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人教版高二历史同步检测::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同步检测::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2、《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朝国力的强大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C.太后景帝的去世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6、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7、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同步练习:“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同步练习:“1.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在()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2.“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该言论产生的背景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B.汉初休养生息,政权稳定C.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D.两宋儒学融合佛道思想,理学产生3.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B. 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C. 为贵族官僚所垄断D. 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D.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5.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6.有学者说:每一次人类文化的交流,都会带来一次文化发展的机遇。

比如说,我们遇到了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很大的幸运。

以下事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A.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B. 程朱理学的创立C. 吴道子创作《送子天王图》D. 敦煌莫高窟的兴建7.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8.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A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

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答案:D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儒学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较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汉代儒学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了新儒学。

由此可知,本题选C项。

答案:C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X的影响()A.“大一统”的主X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C.“天人感应”学说D.“三纲五常”学说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大一统”的主X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三纲五常”学说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时提升卷(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时提升卷(1)

“免除百家,独尊儒术”(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4分,共32分)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那么民家给人足”。

上述经济状况的转变为以下哪一种思想的实施制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大一统”思想2.(2021·揭阳高二检测)《汉书·董仲舒传》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3.(2021·郑州高二检测)有人以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代儒生进展而成。

这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别离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4.(2021·临沂高二检测)《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表现了( )A.天人感应思想B.君权神授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品级思想5.夏曾佑指出:“中国之①,得孔子后而立。

中国之②,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③,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因此为中国也。

”在标出的空格中正确的应是( )A.①政、②教、③境B.①教、②政、③境C.①教、②境、③政D.①政、②境、③教6.(2021·临沂模拟)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这种现象最先显现是在( )A.春秋战国B.汉代C.隋朝D.唐朝7.儒家思想之因此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因为(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它适应了增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取得人民的拥护8.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慢慢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全然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显现倒退B.中国由割裂到统一C.商品经济进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二、非选择题(18分)9.(2021·南京模拟)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2020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作业35“废黜百家,独尊儒书”

2020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作业35“废黜百家,独尊儒书”

作业(三十五)“废黜百家,独尊儒书”1.“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解析:A项仅是关于西汉诸侯王的相关内容,不合材料内容。

材料“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而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同样也有影响,D项正确。

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B、C两项不合题意。

答案:D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汉代儒学是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排除A项;董仲舒借助神化君权以巩固统治,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的学术构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先秦时期,孔子对于君主是“事君”,孟子对于君主态度是“民贵君轻”,而董仲舒对于君主是绝对服从。

可见,汉代儒学思想是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取舍和创新,故D项正确;哲学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儒学不管是汉代和先秦时期本质相同,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元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1.C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奉为官方教义,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这与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如出一辙。

2.《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反映出西汉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特点主要是A.实行仁政 B.严刑苛法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2.D “霸王道”就是加强王权统治,是法家思想的运用,而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答案选D。

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3.B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是因为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4.D 选项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选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

故正确选项是D。

5.“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这段话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5.A 材料表达了君权来自上天的赐予,君主命运对国家、民众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

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7.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B.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C.其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董仲舒A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发生在唐宋,故答案选A。

8.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

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存天理,灭人欲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B 根据“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

”可知是天人感应。

9.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长江流域的苏州等地的。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D.无为而治C 根据“皇天见异,以戒朕躬”可知是天人感应。

10.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C 经过蕉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才成为了统治思想。

11.有史学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某一时期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该时期应该是A.战国 B.秦朝 C.汉朝 D.魏晋南北朝C 根据“以儒学为正宗”可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始于汉武帝时期,C项符合题意。

12.冯天谕等人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①“克已复礼”主张②“独尊儒术”主张③“大一统”学说④“三纲五常”学说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B “克已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①要排除。

1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里的“道”是指A.封建统治秩序B.封建统治原则C.自然规律D.道家思想.B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

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故答案选B。

14.在下图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法家学说B.儒家学说C.道家学说D.佛教学说.B 汉代学说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故答案选B。

15.(密码原创)《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

讲述了晋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A.说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于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B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孝道。

16.《中国文化概论》认为,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

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在春秋乱世,维护礼教纲常不被统治者所接受②“一手伸向过去”体现儒家学说的复古性、守旧性③“一手伸向未来”体现儒家学说维新、开明的特点④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因适应统治者需要而成为正统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解析:儒家思想初创时因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体现出保守性,汉代时经董仲舒的改造而被汉武帝接受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说明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7、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18、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韵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19.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20.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21.《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A.三纲五常的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C.无为而治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22.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23. 2015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24.下图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班师生身穿博士服的合影照片,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B.儒家学派的弟子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25.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10、《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