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元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1.C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奉为官方教义,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这与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如出一辙。
2.《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反映出西汉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特点主要是
A.实行仁政 B.严刑苛法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
2.D “霸王道”就是加强王权统治,是法家思想的运用,而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答案选D。
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3.B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D 选项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选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正确选项是D。
5.“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这段话
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
5.A 材料表达了君权来自上天的赐予,君主命运对国家、民众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7.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B.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C.其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董仲舒
A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发生在唐宋,故答案选A。
8.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B 根据“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可知是天人感应。
9.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长江流域的苏州等地的。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D.无为而治
C 根据“皇天见异,以戒朕躬”可知是天人感应。
10.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C 经过蕉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才成为了统治思想。
11.有史学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某一时期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该时期应该是
A.战国 B.秦朝 C.汉朝 D.魏晋南北朝
C 根据“以儒学为正宗”可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始于汉武帝时期,C项符合题意。
12.冯天谕等人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①“克已复礼”主张②“独尊儒术”主张③“大一统”学说④“三纲五常”学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克已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①要排除。
1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是指
A.封建统治秩序
B.封建统治原则
C.自然规律
D.道家思想
.B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故答案选B。
14.在下图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佛教学说
.B 汉代学说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故答案选B。
15.(密码原创)《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晋人郭
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价不
正确的是
A.说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于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B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孝道。
16.《中国文化概论》认为,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春秋乱世,维护礼教纲常不被统治者所接受②“一手伸向过去”体现儒家学说的复古性、守旧性③“一手伸向未来”体现儒家学说维新、开明的特点④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因适应统治者需要而成为正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解析:儒家思想初创时因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体现出保守性,汉代时经董仲舒的改造而被汉武帝接受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说明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7、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