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清朝) China and Japan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一、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主要以对抗、冲突为主具体史实: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大量赔款.3.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暂时独霸中国.4.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东北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5.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6.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二.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交往与冲突并存,曲折前进.具体史实:1.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3. 当前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出现了”经热政冷”(经济交往热,政治交往冷)的局面.中日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1) 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2) 日本首相、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4.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于2006年10月8日~9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5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
安倍晋三的访华活动被称之为“破冰之旅”。
5.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11日~13日对日本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
温家宝总理的访日活动被称之为“融冰之旅”。
三、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专题热点连接。
(一)据新华社2007年3月31日电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2008年将投入使用的高中教科书审核结果,关于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文部科学省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罹难者数字表述上作出修改,称“要考虑这一数字的多种学说”,这导致日本教科书中的数字与中国的统计数字相差甚远。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这些时间也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来从近代史看看中日关系演化吧。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
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
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
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现在中日在钓鱼岛事件的纠纷和这个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占领琉球群岛,离钓鱼岛的距离近了,就垂涎钓鱼岛。
当然这个事件也是日本想侵略中国的野心的开始,壮了日本人的胆。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人尝到了甜头,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人的士气。
同时日本占领了台湾岛,让台湾那一片区域暂时脱离了中国的管辖,这也成为了现在中日纠纷中日本的一个借口。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有日本的参与。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
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
《辛丑条约》基本挖空了中国所有的国力,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怒,爱国情怀高涨。
为后面的反帝反封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10月26日上午 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第二次就任日本 首相之后第一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也是 自小泉纯一 八、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中 国在引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自 身也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国 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未来 的历史趋势是,中国的整个国际地位将会 得到进一步跃升,中国在中日关系矛盾体 中处于主要方面的地位将会得到大大强化, 中日关系在又将如何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八个阶段
一、1871年—1888年,是近 代中日建交的试探时期,是 中国看不起日本,日本却在 积聚力量准备侵略中国的时 期。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成 军,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觉, 此后加快了日本准备侵略中 国的步伐;
二、1889年—1930年,是日本策划大举进攻中 国并最终形成大陆政策的时期,甲午战争发生, 《马关条约》签订,台澎被割让。日本加入八 国联军,是八国联军中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 占领山东,提出21条。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 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将中国东北 (所谓满蒙)与中国关内(所谓中国本土)相 分离的政策,决定经营满蒙,为下一步大举侵 略中国做准备。1928年发生济南惨案和皇姑屯 事件。这个时期是日本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的 时期,是中日关系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大举侵略 中国的时期;
七、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 网渔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 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 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 有领土”。2013年1月10日上午,中国10余 架战斗机飞近日本的所谓“防空识别圈”。 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出动了多架F-15战斗 机实施空中拦截,但双方没有发生空中摩 擦。这是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双方最接近 战争的一次。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当代中日关系
从中国近现代史看当代中日关系[摘要]:当今社会,对各个国家来说,最主要问题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外交关系,各国不能正常的发展自己的经济。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讨论的热点。
从近代到当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都是很复杂的。
日本和中国是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近年来,中日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话题。
两国的关系对世界各国有着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谈到日本时就愤愤不平,而我觉得,中国应该记住历史和耻辱,再去和平发展。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
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前提是互相收益,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主导地位,对中日的整体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中国近代史发生了许多事件。
而许多事件也使中日关系发生着变化。
例如: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合并琉球。
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
中日关系
2)历史问题产生的积极作用:
当时日本政界大多数对侵华战争抱有很强的负 罪感,这对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有利。当时对推 动中日关系发展持积极态度的力量,无论在日 本政界,还是学界、财经界,都绝对居于主流。 由此也可看出,在相关历史问题的态度,对于 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很大.
3)贸易支柱:
日本属于外向型,开拓海外市场对它的生存发 展很重要,而当时中国这一有待开发的市场显 然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当时白 费待兴,需要日本的官方援助、直接投资、技 术转让等。中日建交后,贸易额迅猛增长。
二、建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 1、1972-80年代初:蜜月期 奠基这种密切关系基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 1) 战略合作: 70年代,国际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霸权 主义随其1979年入侵阿富汗发展到了恶性膨胀的 程度,进而成为当时国际和平的重大威胁。作为 同与苏联存在领土问题的中国和日本,共同反对 苏联霸权主义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因而很自然 地成为双方合作的战略基础。当时,不仅限于中 日关系,中美关系也是,共同防苏和联手反苏都 是促进相互合作的一个重要战略条件。
三、其它问题
台湾问题
经济贸易摩擦 反恐怖主义 全球气候问题 政策上表现得亲中的首相执政时间都不长:
田中角荣、福田康夫、安倍晋三等都因丑闻 或其他而黯然下台。
四、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政治: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右翼
势力在日本政界的抬头,中日关系一波 三折,非常敏感。 经济:彼此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 的规模很大、领域很广,同时贸易摩擦。 文化:交流在不断发展,其中包括学术 方面,尤其是对于二战历史的认识上, 民间的学术交流在发展,这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大全]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大全]第一篇: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大全]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考点梳理】(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感悟】一.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败,试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妥协退让,经济和军事落后,而日本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1)结果:1937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2)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牵制了日本进攻。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二.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日本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等;三.如何正确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或对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日关系专题(1)
的深度)。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俄国、法国、德国三国干涉还辽(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时间:1895年5月;起义军:台湾义军(徐骧)黑旗军(刘永福)
编辑推荐:中日关系专题汇总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日关系专题(1)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理解):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
略中国,进而称霸世界。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朝出兵朝鲜。
2、性质:由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
3、爆发:1894年(甲午年),日军袭击中国运兵船
4、主要战役:①平壤战役②黄海大战(邓世昌致远舰)③辽东战役
的胜利。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双方代表:李鸿章(中)-伊藤博文(日)
3、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
本军费白银二亿两意:①增辟口岸,侵略由沿海扩展到内地,(反映了侵略的广度);
②在通商口岸允许开设工厂,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反映帝国主
(旅顺大屠杀)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5、结果:清朝完败于日本。
6、失败原因:(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①战前不作认真准
备,战争爆发后避战自保,贻误战机。②慈禧太后挪用军费大搞万寿庆典,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
后。
注意:清政府的失败是封建制度的失败,日本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制度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近代中日关系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动和事件。
本文将回顾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回顾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清朝王朝衰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日本以其现代化的军队和战略优势,迅速击败了当时的中国军队。
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衰落,继续扩展其势力范围。
日本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一些领土。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国内的不满和抵抗。
3. 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日本实施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这段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充满了敌意和冲突。
4.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展望1. 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双方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结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并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人文交流:文化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学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互访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
3. 领土争端解决: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如钓鱼岛问题。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这些争端。
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地区合作: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
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
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
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
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
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
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
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
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
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
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
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
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
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
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抵抗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国家的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动用军队对东亚地区实施侵略。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遂将台湾变为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又将韩国变成保护国;在控制大连、旅顺和库页岛等南部地区的同时,日本又开始加速对大陆进行侵略。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 中日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中日关系【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一)两汉时期:1、西汉: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来往2、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二)隋唐时期1、全方位交往:派谴使节和留学生、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2、著名人物:日—吉备真备;中—鉴真(三)明清时期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抗倭斗争清: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二、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1、清政府统治时期(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1900—1901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904—1905年,日俄战争特点:日本逐渐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1914年,入侵中国某某(2)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3)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迫于中国人民的斗争以及英美等国压力,将某某归还给中国。
特点:日本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3、某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5年,华北事变(3)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4)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特点: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最终失败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2、20世纪70年代: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和平友好交往时期。
3、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情况下发展。
【重点突破】一、中日关系的演变1、和平友好交往时期从秦汉到隋唐,中日关系始终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流,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友好交往。
2、日本侵华时期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强盛,对中国不断采取了野蛮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抹平的创伤;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抗日斗争,并在1945年取得最终胜利。
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
@马丁.内莫勒
时间
如从1894年算说,到1945年共有52个年 头,日本在中国动武共10次占35个年头; 也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半个 世纪内,有将近70%的年份日本在中国进 行武装侵略。
军国主义的下场
一个国家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主权 国家,不但在中外关系史上独一无二, 而且在全国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武力侵略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方式, 是侵略的最高最剧烈的形式。日本在中 国使用这种手段最多最频繁,有力地证 明了它的侵略最凶残最野蛮,充分反映 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特性。
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
“
“
侵略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后来居上。 《修好条约》——《马关条约》(24年)——《二十一条》 (20年)——“9.18”(16年)——“7.7事变”(6年)
侵略特点
2)侵略中国和侵略中国的领过仅仅联系在一起。日本主要通过秦 律朝鲜并于此相联系的中国台湾和东三省。另外,日本侵略中国 和侵略中国的领过的结合并没有局限于近代早期以及中国的东南 和东北边疆,随着他的侵略势力发展到东南亚,后来也扩大到了 中国的南部和根本目标,以割裂中国领 土分而治之为建立其霸权的基本形式。
谢谢观赏
当他们(纳粹)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 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中 在近代历史的关系 日
席凤义 高三历史讲义
中日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从1871年两 国订约算起,到1945年,共 有75个年头,期间日本对中国 动武,包括对中国发动战争或 者在中国同其他列强打仗,对 中国实行军事干涉,占领中国 领土等共11次,占36个年头 ,有将近一半的年份内日本队 中国实行武装侵略。 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对传统的日本人来
说,“永恒不变的目标是名誉”。为了名誉,可以不 顾
事实,不分善恶。它发展到极至,就是武士道拼命鼓
吹的“死亡哲学”——为了自己避免受耻辱,就选择 消
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
数。情人们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选择手拉手蹈海。
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杀,以避免失去信用。
耻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本土文化发育水平很 低的时代,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发达的中国古典文明, 变成一种“杂交文化”,“先进”和“落后”杂糅于
一体,显 得“矛盾”和“奇怪”。这种状况存在于日本文化的
许多领 域,如性文化。
尚 未真正摆脱功利主义和情绪化的弱点。
就中日关系而论,一方面,人们热衷于谈论日 本,而不愿认真了解日本,对日本的看法和策略难免 隔靴搔痒。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入 手,真正看清楚这个“讨厌”的邻居;另一方面,
“厌日” 的情绪更多像是爱国的pose,曾经的英雄和死难同胞 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和近纪代以念来中。日关这系 样的“民族主义”对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三、现代化视野下的中日文化
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启动力量都来自外部。在西
潮东渐之初,处于衰落期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极度腐朽
的满洲贵族的统治下,内向、自负而文弱,缺少学习
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中国的现代之路坎坷不平,经历
了一个长期的”反传统”过程。时至今日,能否找回 “自
我”仍是复兴道路上的头号难题。与中国相比,幕府 末
B、“他律”道德。道德不是靠“内心良知“的约 束而是 靠“外部”强制(如嘲笑和羞辱)加以保障。“耻辱感在 日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在一段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中,中日关系的演变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挑战。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处于一个由独立的两个国家走向紧张、对抗、战争乃至改良、理解、友谊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封闭、排他性的想法和行为导致了很多冲突,但现在中日关系已经历一个新的变化,并继续在适应时代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再次转向。
本文尝试系统性地回顾过去和解读当前中日关系的态势,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透视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狭义上的中日关系年代,通常是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和清朝洋务运动(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开始。
从这时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交流和对比。
但日本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也开始让中日关系呈现出暴力和冲突。
从京都条约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之间的这些血色冲突导致了中日关系的长期沉寂,但也同时催生了中日两国之间在某些领域上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推动了两国文化、人才、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经历一段多样而富有变革性的历史。
这也是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改良期。
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这些动荡的时期为中日关系开辟了不少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空间。
同时,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和摧残,中国也意识到日本国力的强大和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战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平和友谊为基调的时代,两国开始加强了政治、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但是,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问题依旧摆在中日关系的前沿。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领土和主权权益进行过严重侵略。
因此,中日洲际结构的为基础特殊关系自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历史剖析的进行,中日关系的历史难题也越来越多地涌现。
二、现状分析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处于波动、震荡的状态。
诸如因中国钓鱼岛和日本的主权争议,以及因“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而引爆的多事之澳,为中日关系带来了许多说情的分裂之感。
清朝与日本的关系
清朝与日本的关系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日本则是一个由名义上的天皇统治的岛国。
两国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既包括和平合作,也包括冲突和战争。
本文将探讨清朝与日本的关系,追溯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
一、早期接触与交流清朝对日本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明朝政府对日本采取封锁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商人和难民的私下往来,两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清朝政府采取了更加封闭的政策,禁止居民与日本进行贸易和接触。
到了19世纪中叶,速度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西方列强引入的商品对清朝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清朝政府开始放宽对外贸易限制,其中包括与日本的贸易。
自此,清朝与日本之间的贸易逐渐展开,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接触与交流。
二、文化交流与互动除了经济贸易上的接触,清朝与日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清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影响可在日本各个领域找到。
例如,日本的书画艺术、建筑风格等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中国的文化经典也被翻译成日文,传播到日本社会中。
此外,清朝与日本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上的互动。
19世纪末,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意味着这个国家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汲取了不少中国的经验和思想,其中包括在科学、教育、政治等方面。
可以说,清朝的变革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冲突与战争尽管清朝与日本在某些方面有着合作与互动,但两国之间也出现了一些冲突和战争。
作为岛国,日本处于欧洲列强的关注和争夺之中。
清朝也试图通过扩张势力范围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中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了明治维新。
此后,日本加快了现代化步伐,并迅速崛起为东亚的一股重要势力。
作为中央王朝,清朝对日本的崛起感到警惕,开始与其竞争和对抗。
1894年至1895年,清朝与日本发生了甲午战争。
中日关系 (1)
从局 部侵 华到 全面 侵华。 阴谋 破产
知识梳理
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冷战对立:(1949-1972年)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和平友好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关系一波 三折
合作探究:
考考你的分析总结能力:
2.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72周年,纪念 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回忆起战争给中国人民、亚洲 人民以至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 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只在阴天隐隐作疼。当我们用 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 口上撒盐:靖国神社、教科书、钓鱼岛、潜在的核大 国,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我们不能遗忘!请你 以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结合你所学所知的历史知识, 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劝戒他们“历史不容忘却”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古代、近代中日关系如何? 你能说说其中原因吗?
分析归纳
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是主 流。 古代中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先进的 科技文化对日本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 近代中日关系: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推行侵略扩张, 中国政府的腐败落后。中日关系恶化 1972年建交后: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 待。“摩擦中求发展”
我们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忘国耻, 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的现代化强国。
回眸中考:
难题真的没什么!
1(山东)日本的大化改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参照了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 B 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改革 C 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D 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ll attempts to achieve diplomatic contact were rejected. A fourth attempt was made by Lord Napier in 1834. He died without ever being permitted to deliver his credentials.
Attempts at Diplomacy
• Canton System was odious to the British and other trading countries. The British sent three embassies to Peking in an effort to negotiate changes:
America’s Role
• The Napoleonic Wars left the U.S. as Britain’s principal maritime trade competitor in Asia. • British trade was conducted under the umbrella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U.S. vessels were on their own. • U.S. trade was less than half that of Britain, but both dand Persian Opium. The Sea Witch China Tea Clipper.
China and Japan
Part V, Qing, China thru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Gov/Hist 352 Campbell University
Canton System
Emperor Qianlong restricted foreign trade to the factory (warehouse) district of Canton. Trade was limited to a chartered group of 7 or 8 Chinese merchants, called the Cohong, who were granted a monopoly on foreign trade.
Opium
• Opium was seen by the East India Company as the answer to the trade imbalance. It was a high value item which the company could grow in India. • Opium had been traded in small quantities since 900. In the 16th Century, trade became significant and by 1782, it was a major import item. • The Chinese prohibited the importation of opium in 1729, but enforcement was lax. Smuggling was facilitated by bribery. • By 1805, opium had reversed the trade imbalance. The surplus was 4 ½ million taels of Silver.
Conflicting Views (Cont’d)
• The Qing Dynasty feared that contact with foreigners could spark discontent and rebellion. The British demanded direct diplomatic & counselor representation and unfettered trade. • There was a great demand for things Chinese, porcelains, silk and especially tea. Qianlong asserted that China was self-sufficient and didn’t need trade, although it hardly minded profiting. • The balance of trade was heavily in favor the Chinese. The difference had to be made up in Silver.
Conflicting Views
• By the 19th Century, advances in European science and industry had led to great improvements in ship building and armament. Science was disdained by Chinese scholar officials due to its association with Daoism. • The Napoleonic Wars left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without serious competition in Asia. The British had conquered India and thought China would fall as easily. • The Chinese thought the British were western maritime barbar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