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3)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水调歌头·沧浪亭[宋代]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及赏析(3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译文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唯恐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调歌头赏析(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爱。
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特别惦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愁闷,心情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特别现实而详细的人之常情。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奇颜色的探究和思索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冲突与波折,人生体验与熟悉。
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脱化而来的。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率真的性情,也隐蔽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憧憬之情更推动前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肯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怪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冲突心情。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原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精品教案
《诗词三首》教学方案第3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了解双调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
2.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月亮在中国人的眼中,从来都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它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
它既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饱含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那么恰逢月圆中秋夜,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往千年之前,去听听苏轼的月下吟唱。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谥号“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最高官至礼部尚书。
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
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第3单元苏轼《水调歌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5
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是 写中秋的诗词里最好的一首,诗人 是在对亲人抒发怀念之情,也可说 是在中秋之夜,对天下一切人所表 示的美好祝愿。
分析﹕
写这首诗时,苏轼任密州(山 东诸城)太守,与其弟苏辙已有 六七年未见面了。「每逢佳节倍 思亲」上闕抒写对明月的身世之 感,下闕写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写这首词时,正是苏轼政治 失意,仕途挫折之时,但是他没有 陷在消极悲观的 歌 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2021-2022学年
1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浪漫的 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 间的矛盾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 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 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天上的月宫,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宫阙:宫殿。
夕:晚。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砌成的楼宇,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 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就让 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背景,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
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 八大家”之列。他是在散文、诗、词、书、 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引领豪放一派, 豪壮雄浑,其诗清新雄健。诗文有《东坡七 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水调歌头》全诗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全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
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合作探究
怎么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富有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 然。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 遗憾;世上没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课堂检测
3、《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 寞,满腹疑问无人问询,乘着酒兴,质问青 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 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 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 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同样 表达出挥洒自如的气派。
作者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 藉,表现了旷达的胸怀。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 美好月光。表பைடு நூலகம்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 愿和乐观的情怀。
这两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成为中秋祝福的千古名句。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 人,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 的怀念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课堂检测
1、填空。 (1)这首词中“_无__眠__”一词照应小序中的 “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 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_人__生__。
(2)词的上阙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 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 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_又__恐__”、一个是“_何__似__”。
比喻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 还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 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 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3)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辛弃疾)(3)赏析|全诗|原文翻译过片笔锋所及转为抚今。
上片结句才说到年少,这里却继以今老矣一声长叹,其间掠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
老少,对比强烈叹中之愁闷顿显突出。
这里的叹老又不同一般文人叹老嗟卑的心理,而是类乎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属于深忧时不我待、老大无成的志士之愁苦。
南渡以来,作者长期被投闲置敬,志不得伸,此时翘首西北,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真有不胜今昔有别之感。
过片三短句,情绪够悲怆的,似乎就要言及政局国事,但是欲说还休。
接下来只讲对来日的安排,分两层。
第一层说自己,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
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在龙阳县汜洲种柑橘,临死时对儿子说: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见《三国志》)颇具风趣又故意模仿一种善治产业、谋衣食的精明人口吻。
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
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为将来打算第二层是劝友人。
杨济翁原唱云: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其彷徨无奈可谓与弃疾相通。
作者故而劝道:您二位(二客)乃东南名流,腹藏万卷,胸怀大志,自不应打算像我一样归隐。
但有一言还想与君等商议一下:且莫效李广那样南山习射,只可取富民侯谋个安逸轻闲。
最后二句,南山虎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富民侯语出《汉书食货志》。
李广生不逢高祖之世,空有一身武力,未得封侯,而富民侯却能不以战功而取。
二句暗指朝廷偃武修文。
放弃北伐,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其意不言自明。
要之,无论说自己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也好,劝友人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也好,都属激愤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者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 简 介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
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
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成就很高。其词开创了豪放派
的先河,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有
《东坡全集》传世。
预习资料速查
知
苏东坡改对联
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课文整体感知
2.诗人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围绕“积极乐观”的主题来写,表现了作者由心有郁
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上
水阕 调 歌 头
下 阕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 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 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 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 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4 水调歌头
预习资料速查
课文细读品味
2.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这三句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的悲 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表现 了作者心胸开阔、胸怀旷达的一面。
课文全篇探究
1.《水调歌头》中,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词中哪两句 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预习资料速查
背
景
资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
水调歌头 (3)
《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运用朗诵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通过朗诵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技巧,反复诵读,由浅入深,由句到篇,逐步提高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要求: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词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后,师:伴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
刚刚王菲用她那空灵的歌声向我们展现了《水调歌头》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用诵读的方式来呈现《水调歌头》的别样风采!希望大家能够做到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水调歌头》——苏轼,齐!二、初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宫阙( ) 不胜()寒绮( )户师:好,现在能不能有谁从“读准字音”的角度点评一下我们刚刚的朗读呢?愿意的请举手!如果没有的话,那有个字的读音老师倒是想强调一下,就是“胜”这个字在我们这首词里应读作“shēng”, 是“能忍受”的意思。
大家在书本上做一下标记。
针对刚刚指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苏轼,齐!三、再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
划分朗读节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实,作为一首词,想要读出韵味,还必须要把握好节奏。
接下来,大家自由朗读,并根据你的理解用铅笔在书上划分好朗读的节奏,2分钟后我请人说说他的观点。
时间到!上片,谁来?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就举手说出你和他划分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你这样划分的理由。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3)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3)赏析|全诗|原文翻译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来养育了华夏子孙的祖国大地,在这里主要是指北中国。
尧、舜、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
都、壤、封就是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
面对着大好河山,作者激愤痛心地问道: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如此惨状。
作者因此发出一连串责问,完全是针对朝廷上的主和派而发,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
最后两句,总挽全词。
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
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信心。
全词不是孤立静止地描写人和事,而是把人和事放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加以表现。
这样的立意,使作品容量增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从本是有失民族尊严的旧惯例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受敌中,表现出打败的必胜信心。
马卡连柯说过:过去的文学,是人类一本痛苦的老账簿。
南宋爱国词的基调,也可这样说。
但陈亮这首《水调歌头》,由于立意高远,在同类豪放作品中,要高出一筹。
它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充满了昂扬的感召力量,使人仿佛感到在暗雾弥漫的夜空,掠过几道希望的火花。
这首词尽管豪放雄健,但无粗率之弊。
全篇意脉贯通,章法有序。
开头以否定句式入题,比正面叙说推进一层,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而又拓开意境。
中间十五句,两大层次。
前七句主要以直叙出之,明应开头;后八句主要以诘问出之,暗合开篇。
上下两片将要结束处,都以疑问句提顿蓄势,形成飞喷直泻、欲遏不能的势态,使结句刚劲有力且又宕出远神。
词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殊艺术形式。
词的过片,是音乐最动听的地方,前人填词都特别注意这关键处。
陈亮在这首思想性很强的《水调歌头》中,也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技巧。
他把以连珠式的短促排句领头的、全篇最激烈的文字: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适当地安插在过片处,如高山突兀,如利剑出鞘,因而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火一般的感情,突出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3)
“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 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 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朗读指导
朗读应做到
1、语速缓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 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读出停顿和句调。 3、要有感情,读出重音,变换语调。
激情朗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平缓深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
惠州一绝(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 4、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情感? 6、从这首词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朗读指导
全词押平声韵(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宜用平缓深沉的音调诵读,且适当拖长,而不押韵句的尾 字为仄声,音调宜高,短促。这样交替变化,音节和谐, 刚柔相济。
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笔力奇崛,读时 宜用较高的音调,吐字有力。上片结尾两句宜用升调。下 片感情由深沉到豁达,诵读时音调由低——较高——高, 速度宜由慢——较快,以表达引人向上的意蕴。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中秋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人间哪里比得上?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词句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退休感言水调歌头(3篇)
第1篇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步入人生的暮年。
退休的日子,如同一杯香醇的茶,慢慢品味,滋味悠长。
在此,我想以这首《水调歌头·退休感言》,抒发我此刻的心情。
上片:回首往事,恍若昨日。
青春岁月,风华正茂。
激扬文字,挥洒豪情,为国为民,矢志不渝。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退休。
昔日战友,如今散落天涯。
战友情深,永记心间。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战友情深似海。
今朝重逢,把酒言欢,畅谈人生,共话桑麻。
退休生活,悠然自得。
晨起练剑,暮投诗赋。
琴棋书画,陶冶情操。
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退休的日子,如同一幅画卷,色彩斑斓。
下片:退休虽好,心中仍有遗憾。
我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然而,世界风云变幻,国家安全仍需关注。
愿为国家安宁,尽我绵薄之力。
退休之际,感慨万千。
感谢组织培养,感谢领导关怀,感谢同事支持,感谢家人相伴。
退休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我将带着一颗赤子之心,继续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
退休后,我要关注健康,注重养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幸福的基础。
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享受退休生活的每一天。
退休后,我要关注家庭,关爱子女。
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我要陪伴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让子女在爱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退休后,我要关注社会,关注公益。
人生短暂,光阴似箭。
我要珍惜时光,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注弱势群体,关爱孤寡老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退休后,我要关注自己,不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我要充实自己,丰富人生。
阅读书籍,充实头脑;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
退休生活,如同一幅画卷,色彩斑斓。
我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每一天,享受退休生活的美好时光。
退休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福祉,关注社会公益,关注家庭和谐,关注自己的成长。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
退休的日子,是我人生新的篇章。
我将以一颗赤子之心,迎接未来的每一天,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3年《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优秀范文】
2023年《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优秀范文】《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翻译赏析1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宋朝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译文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
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
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
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
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
却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
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扑灭了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注释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暮秋景物渐呈苍老深暗之色,菊花开时报来了将要降霜的信息。
黄花,指菊花。
小窗低户:指简陋的房屋。
微路,小路。
敧(qī)斜:倾斜,歪斜。
山翁:《晋书·山简传》载山简好酒易醉。
作者借以自称。
何事:为什么。
坐看:空看、徒欢。
流年:指流逝的岁月。
拚(pàn判)却:甘愿。
华:同花,指在闲居中空白了鬓发。
徙(xǐ)倚:徘徊,流连不去。
沧海:此指临近湖州的太湖。
作者时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昔:往日。
遍:这里是“走遍”的意思。
天涯,天边,喻*生飘荡之远。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辞官归隐家园。
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庭院间的小路。
据晋代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记载,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
后来遂以“三径”作为隐士居所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理念:《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
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1、导语设计: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集体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一首唐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
(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1)上半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
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
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
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
(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可能有(适当出示课件):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
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
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第一步: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
(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