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e9a4cc6137ee06eff918f5.png)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第一章美学美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美学美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d161c5be518964bce847c0f.png)
医学人文基础教案课题:医学人文基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美学基础课时:2学时教学目标1.说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美育的特征、作用3.说出青年的审美特征4.审美标准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第2节美学思想的发展一、美学的产生二、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3节美育的基本特征第4节青年的审美特征第5节学习美学的方法一、掌握基本理论与积极参与实践相结合二、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三、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第二章美学基础第一节什么是美美,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这是每个人的天性(除不正常人外)。
美------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带来快乐、带来理想、带来希望等。
1、自然美2、青春美3、艺术美4、建筑美尽管人们都从自己的经验中感到美的存在,接触到各种美的事物,但是,若再问一句美是什么?这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了。
这个问题无数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家探索和争论了几千年,至今还没有定论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认识出发,给美下了无数种定义。
美的产生在人类形成之初,对原始人来说,荒山野林,虎狼成群,怒吼的狂风以及日月星辰,对他们都是那么的神秘而可怕。
因为他们觉得随时都会被食肉的野兽吃掉。
在他们眼里自然界无美可谈。
[`他们还是处于狩猎阶段]植物对于他们的生存还无任何关系。
所以当自然纯粹是自然物的时候是无所谓美与丑的。
他们更不会去欣赏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花草鱼虫,只有当他们与人类发生了这样与那样的关系,从而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时有美。
人类的祖先度过了与自然搏斗的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彻底改造了自己,从而作为真正的人类告别了动物界,人类产生了意识,人类不断进步,随着认识的产生。
例(图片)1.周围的植物------花草等。
2.狩猎3.自然界--------火山喷出、用粘土植物汗液来涂身可防晒、油脂可点灯、用鲜花装扮自己。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对象的不断丰富,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从注重实用,讲究功利的基础到讲究美观,注重情感的愉悦,人类的审美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
第6章美学基础
![第6章美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4e04db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c.png)
● 突出重复性
■ 把多个形态一致或相近的对象在画面上进行规则排列。 目的——产生整齐划一、规则的效果。
● 突出交错性
■ 当多个对象排列时,为了寻求变化,避免呆板格局,采用交错排列。 目的——使版面错落有致,形成视觉上的变化和新意。
6.1 什么是美学
● 美学是由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绘画、色彩和版面 展现自然美感。
美学的目的
美学设计三要素
6.1.1 美学的作用
● 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 内容表达形象化 ● 提升产品的价值
产品价值 美学应用程度
6.1.2 美学的表现手段 ● 美学设计三要素
● 绘画 手工绘制、电脑绘制
明度对纯度产生 不可忽视的影响
黑、白、灰没有纯度
6.3.4 颜色的关系
冷色
相邻色 暖色
中性色
冷色 暖色
冷色 暖色
6.3.5 颜色搭配要点 ● 三色法提高醒目程度
● 双色
● 三色边框
● 使用颜色条和中性色装饰
颜色关系 COLORS
颜色关系 COLORS
● 三色阴影
● 三色渐变
颜色关系 COLORS
颜色关系 COLORS
6.3.6 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
直接联想
● 太阳、旗帜、火、血
象征意义 热情、奔放、喜庆、幸福、活力、危险
● 柑桔、秋叶、灯光
金秋、欢喜、丰收、温暖、嫉妒、警告
● 光线、迎春花、梨
光明、快活、希望、帝王专用、古罗马高贵
● 森林、草原、青山
和平、生意盎然、新鲜、可行性
● 天空、海洋
● 一般形式
大一美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美学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c13d4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9.png)
大一美学基础知识点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审美和美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创造和美的体验。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和审美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学生应该了解的美学基础知识点。
一、美学的概念和来源美学是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Alexander Baumgarten)于18世纪首次提出的概念。
这个词的根源是来自希腊语的“aisthesis”,意思是“感知”或“知觉”。
美学研究的是感知和知觉的特点,以及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体验。
二、艺术的定义和分类艺术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
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方式。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形式来表现。
根据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等不同的分类。
三、审美的概念和特征审美是指对于美的感知和判断。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审美价值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所进行的美的评价。
四、美的本质和特征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美的本质和特征。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有多种观点,如形式美、内在美和功能美等。
美的特征通常包括对称、和谐、统一、变化等。
五、美学理论和学派美学发展了许多理论和学派。
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包括唯美主义、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等。
每个美学理论都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的表现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和侧重点。
六、美学与文化的关系美学与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审美的偏好。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艺术和审美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七、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美学不仅仅限于艺术领域,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美学的理论和原则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设计、建筑、服装等。
通过运用美学的知识和原则,我们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体验。
结语:大一美学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美学的概念和来源、艺术的定义和分类、审美的概念和特征、美的本质和特征、美学理论和学派、美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
基础美学知识介绍
![基础美学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aedd8c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6.png)
基础美学知识介绍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涉及到我们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等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基础美学知识。
一、美的概念美,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
它既是一种主观体验,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在美学上,我们通常把美分为美的主体和美的客体两个方面。
美的主体是指对美的感知体验,它是非常主观的。
而美的客体则是指那些使我们感到美的事物,比如说艺术品、景色、人物等等。
二、审美的基本特征在美学中,审美是我们欣赏和评价美的过程。
它包含着很多的基本特征,如下:1.主观性由于每个人所接受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都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感受和评价也会不同。
这就导致了审美的主观性。
2.客观性虽然审美是主观的,但是对于某些艺术作品和事物,我们会有相同的评价标准和感觉,这就体现了审美的客观性。
3.规律性审美有一定的规律,比如说色彩搭配、构图规律、音乐节奏等,这些规律是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而形成的。
4.历史性审美的标准和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它是具有历史性的。
三、美的表现方式美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和表达。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美的表现方式:1. 视觉美视觉美是最常见的一种美的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色彩、形状、比例、构图等因素来表达。
2. 音乐美音乐美是通过声音的节奏、音调、旋律、和声等来表达的。
3. 文学美文学美是通过文字的表述、句式、形式等来表达的。
4. 舞蹈美舞蹈美是通过身体的动态和节奏来表达的。
四、艺术品的分类艺术品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并通过某种形式表达的有意识的创作。
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创作方式的不同,艺术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绘画艺术绘画艺术以平面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油画、水彩画、素描等等。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是通过刻制、塑造等手段创作的三维艺术品,包括石雕、木雕、塑像等等。
3. 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品,它包括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城市规划等方面。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83db52026fff705cd170a15.png)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开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根底。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肯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有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无视物的缺乏,充实了社会美的根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缺乏;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制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无视社会变革的缺乏。
两汉在先秦根底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开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涉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开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开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6481c89ec3d5bbfd0a746a.png)
3。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内容相一致,文艺学研 究的重点是各种艺术作品的具体构成规律,美学重点分析人类审美意 识活动的特征
第一章 美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 美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4万 年以前法国有了象牙女头像,1。8
万年以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开始使用
装饰品。而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的出现是在18世纪中叶,至今有 200多年的历史。
• 一、美学的概念与学科的性质
• 1、美学的概念:普遍认为有三种说法: • A。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说的是,美学把
•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⒈美学的研究对象,归纳为以美为基础, 以美感为中介,研究美、美感、艺术和 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当然 随着美学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还会发 生变化)。 ⒉美学的研究范围基本上是: ①美的哲学(主要是研究美的根源、 本质和规律)、 ②美心理学(研究人们的审美意识、 审美心境的科学,或者是研究审美经验、 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心理状态的特征、 构造作用和功能的科学) ③艺术社会学(审美和艺术作为文化 现象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
• 2、美的学科性质
• 美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方式对人进 行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它是一门人文 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一种知识体系。
• 二、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 ⒈中国古代典籍的“无害为美”及孔子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及“尽善尽美”的观点,魏晋之后提出的意 想、神韵、意境等都是美的见解。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https://img.taocdn.com/s3/m/6c4a1f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5.png)
美学基础_第⼀章_什么是美《第⼀章什么是美》教案教学⽬标:让学⽣了解西⽅和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美的产⽣和本质教学重点:美的本质教学难点:美的本质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或专题设计。
?教学过程:简语导⼊,介绍课程安排提问:⼤家认为什么是美美是难的----柏拉图《⽂艺对话录》美是不可⾔说----哥德⼀、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中国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三、美的产⽣四、美的本质⼀、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作为哲学的⼀部分,三⼤范式转变(本体论、认识论、语⾔学)●本体论阶段(古希腊——16世纪)●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语⾔学阶段(19世纪末——)★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16世纪(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为核⼼的思想阶段,诞⽣了哲学。
这⼀时期美学思考独⽴的“美”,视之⼀切审美现象的根源)(⼀)古希腊:理念本体论美学代表:柏拉图、亚⾥⼠多德(⼆)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艺复兴:⼈本主义美学代表:达·芬奇●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切事物的美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
美与艺术截然分开。
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美的理式--美的事物(对理式的模仿)--艺术作品(对理式模仿的模仿)等⽽下之亚⾥⼠多德: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式”“美本⾝”不存在,美在事物本⾝之中,在“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主要靠事物“体积与安排”,整⼀性和⽐例关系。
《诗学》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
从⽽提⾼了艺术的地位,影响了从中世纪到⽂艺复兴、到⼗七⼋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中世纪美来⾃神,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 430)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是最⾼的美、绝对的美,⼀切事物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哲学的重要代表⼈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和圣师.美是分等级的,最⾼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美学常识
![美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6cc5a2f2f90f76c661371a14.png)
美学常识一1、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的美学专著《美学》(Aesthetik)等卷的出版,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学科。
2、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3、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两条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4、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说”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苏格拉底、孟德斯鸠——“美在典型说”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5、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6、为什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正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
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
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会依据。
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7、为什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在对象世界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示了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0d90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3.png)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包括对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原则、美的功能和美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的探讨,是人们认识、欣赏和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美学以美为对象,是关于美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所进行的审美活动。
从广义上讲,美学研究人类对世界的整体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和审美行为;从狭义上讲,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条件的理论。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最一般、最根本的特征。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据,也是美学问题的核心和总纲。
美的本质是一种与情感和心境密切相关的精神境界,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是个体心境领悟力的具体表现,它是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心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表现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审美客体中的人情精神境界和审美主体心境中的内在需要与要求、主观期待与观念标准的统一。
美的本质即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心境和审美品位的共性特征。
美的本质既是美学哲学的对象,又是审美教育的目标。
三、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指美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
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多姿多彩的审美形象、多种多样的审美结构、多样性的审美关系和多重性的审美要素。
美的形式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现在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中,例如美的文学形式、美的绘画形式、美的音乐形式、美的雕塑形式等。
审美形式在审美对象中表达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需要,是文明进程的审美象征,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审美趣味的审美追求。
四、美的原则美的原则是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的原则包括:自然的美的原则、自然世界的美的原则、自然界的美的原则、人类审美的原则和审美活动的原则。
美的原则是审美理论和审美批评的基本依据,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的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普世原则,它成为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的基本规范。
美学基础
![美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37c058dec3a87c24028c47f.png)
1美学基础--美的本质1●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只有“全面”,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举、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与艺术”●“哈佛的传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习美学:通过领悟历代哲人、美学家的智慧之思,通过考察美的来源、性质和形态等问题,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感受美追求美思索美创造美美学基础基本框架:一、美论:6美的本质和特征(美是什么?)、美的产生二、美的形态论:12美的形式(形式美)、美的分类(自然、社会、艺术、科学、技术美)、美的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三、美感论:4美感特征、审美心理(感知、联想、体验、玩味)四、美的创造:10美的生活(服饰、居室、饮食、人之美)、美的艺术(各类艺术美)1、美学释义●生活与美●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探讨1.1 生活与美1)、生活与审美的距离生活的功利性、审美的非功利性1.2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美学”一词的产生,汉语中有美和学,但是直到现代才产生美学一词。
它是日本人对德语“Aesthetik”的翻译。
美学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Aesthetik)这门学科,他因此而被成为“美学之父”。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美学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分支。
这是基于西方对人的知、情、意/真、美、善划分的结果。
美学对应的是情和美。
哲学:逻辑学——真——知伦理学——善——意美学——美——情1.3 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k),作为一门美的科学,把情感和感性认识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
2)把艺术为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3)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审美现象。
4 )归纳●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美学知识点
![美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ac303703d8ce2f0066235f.png)
美学原理选择题第二章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1、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美是属人的现象。
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1)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2)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
(3)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
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1、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1、定义: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
2、特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就是庄子的“逍遥游”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1、色彩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1)表情性(2)象征性。
2、线条被抽象出来的观念意义。
3、形状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而且本身具有表情性。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
(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
2、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一、理论概述1、游戏说(1)代表人:席勒(2)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
美术基础知识大全
![美术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3c32e29866fb84ae45c8df0.png)
二. 判断题1.唐代的王维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观。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认为美的本质与理念有关的美学家有柏拉图、黑格尔。
----- 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三.名词解释1.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2.抽象表现主义 :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
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3形式美 :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中国部分一、填空(1)长沙楚墓中出土过两幅战国帛画,一幅是《人物龙风帛》。
另一幅是 __人物御龙帛画_______。
(2)南朝画家、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是:____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样式的创造者分别是 __吴道子______和__曹仲达______。
(4)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品是 _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_;《挥扇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5)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分别创造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人称“黄家富贵,__徐熙野逸_______。
”(6)“元四家”是指: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7)清初画坛上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人称“四僧”他们是:八大、___石涛____髡残、弘仁。
(8)明清时期,全面形成了三个最大的年画中心,它们是:天津的___杨柳青,____;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涨县的杨家埠。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形象性)。
填空1、“似与不似之间”是现代画家齐白石提出的绘画理论。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
3、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是指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它们分别位于甘肃省、山西省、河南省和甘肃省境内。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a8266631ed9ad51f01df2bf.png)
1、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著有《美学》,他被称为“美学之父”,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确立。
2、美学研究是三种范式:①以美的本质为核心来研究审美对象②以审美心理为核心来研究美感③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3、美学定义: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一门科学,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研究对象分别是美、美感和艺术。
4,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一,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美的哲思,人的赞颂)二、十七、十八世纪美学(转向内心,深入心灵)三、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登上高峰,走向繁荣)四、西方美学的现当代发展(斑驳陆离,异彩纷呈)西方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⑴区分现象和本质,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重心)⑵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础结构,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注重人与物的对应和美感的研究(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重心)⑶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5,美与真,善:道家美学从精神的角度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构成了中华古典美学的一个主体。
飘在虚处,落在实处,是对宇宙人生真谛的一种研究。
比德理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论观点,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6,魏晋南北朝至明(转折期:①研究中心的转折:审美意象→审美和文艺本身特征②审美理想(风尚)的转折: 错彩镂金→初发芙蓉中国古典美学小结:研究侧重点:体验论基本品格:从主客合一的角度去研究、探讨艺术创造,将情感的激活与情感的造型放在关键地位。
基本模式:气动—物动—生情—舞咏中国艺术哲学的核心就是意境。
近现代美学:鸦片战争—1949年梁启超《饮冰室全集》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鲁迅《摩罗诗力说》1949~1976年美学大讨论⑴主观论吕荧、高尔泰⑵客观论蔡仪⑶主客统一朱光潜⑷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1976年~至今强大学术声势美学学科美学原理著作7,黑格尔:代表作品:《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哲学史讲稿录》《美学》⑴、黑格尔美学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本源,是概念与现实的统一。
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652d3e62cc58bd63186bd5a.png)
粗细
重复
镜像
大小
2.2
构图应用
● 多媒体软件界面设计规范 (1) 根据用途确定界面类型
● 自学类型的界面
(文字多,菜单详尽)
● 演示类型的界面
(图片多,菜单精炼) (2) 利用构图原则设计界面
● 自学类型的界面
(各对象交错变化)
● 演示类型的界面
(突出演示对象,可采用
悬挂式菜单,不占空间)
● 网页构图
“面”现象的研究。
2
平面构图
■ 艺术性 —— 追求感觉、时尚与个性
■ 装饰性 —— 追求效果、夸张、比喻
2.1 构图规则 ● 艺术性与装饰性
艺术性
装饰性
● 整体性与协调性
■ 整体性 —— 追求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性 ■ 协调性 —— 强调版式、内容的协调统一
整体性作品 整体性作品
协调性作品
● 点 、线、面的构图规则
4
多种数字信息的美学基础
4.1 图像美学 ● 要点1 —— 图像色调
● 正常色调
● 单色调
具有真实感,常用做反映 现实生活
老旧、单一,常用做背景 或刻意表现某一主题
● 要点2 —— 图像清晰度
清晰度
300dpi
● 颜色数量、分辨率
96dpi
与清晰度的关系
颜色数量 28 216 224 232
224彩色 300dpi
■ 点 —— 局部效果
CAMERA
突出主题
视线集中
● 点、线 、面的构图规则
■ 线 —— 分隔效果
空间分隔
有形分隔
无形分隔
● 点、线、 面 的构图规则
■ 面 —— 整体效果
占据空间
美学常识知识点
![美学常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86d80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e.png)
美学常识知识点美学常识知识点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对美的定义、美的本质、美的特征、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研究。
美学常识是美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知识,必须掌握作为美学入门的基础。
一、美的概念美是一种人类感觉经验,描述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特征时,表达的是一种美的感觉。
美是一种产生于观察和感知的审美现象,是人们发现事物中的一种品质。
它可能是某种形式上的优美或是某种情感上的美感满足。
尽管各个学派对于美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在总体上,美是指一种与本质相对立的、主观性的审美特征。
二、感觉经验审美本质上是一种感觉体验,感官也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媒介。
对某种事物产生感觉体验,通常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个感觉器官。
要领略艺术品或美景的美,人们必须把握这些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产生不同感觉的途径,从而形成了美学感觉知识。
三、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研究作为审美特征的对象和主体的一种领域。
美学理论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评判以及艺术观念和创造等方面。
审美价值和评判标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于美来说,美学家认为评判标准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普遍性评判标准指的是所有人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相同的美,而相对性评判标准则指的是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四、艺术与美学艺术和美学关系密切,毕竟,在艺术和美学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美学是研究创造美的科学,而艺术具有创造美的特质。
艺术是一种对美的创造性的表达和再现,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质量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
因此,艺术和美学往往被视为相互依存的学科。
五、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的特征之一,艺术家会在创作之中表达自我,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的研究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时代的审美观念,从中洞见出美的多元特征。
六、美学史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这个时期美学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美之本质。
民族、文化、哲学和艺术共同塑造了历史中不同国家的美学。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4c802afc4ffe473368ab59.png)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
第一章 美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美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cf981fa9e31433239689390.png)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及其活动 及其规律的科学
以叶郎,蒋培坤为代表的美 学家的观点
这样可以突破以往种种观点的狭隘性, 把美学研究的天地得以拓展。
美学是对生命的最高阐述
以杨春பைடு நூலகம்,潘知常为代表的美学 家的观点。
生命及审美,审美及生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进而叶郎将美学研究范围定为审 美形态学、审美艺术学、审美心 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 审美设计学、审美发生学、审美 哲学八个分支学科构建了现代美 学体系。
(1)新生力量的悲剧。
如 戊戌变法
(2)源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如《红楼梦》
(3)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如 《孔乙己》
(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
(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
(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喜剧:
不同于作为戏剧 种类之一的喜剧,泛指 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 形式中一切滑稽的因素, 即一切荒谬背离、显得 可笑的现象。当然,作 为戏剧种类之一的喜剧 是滑稽最集中的表现形 态。
悲剧不是单纯的悲,而是充满了强烈的伦理追求 或者积极的真理探索。
一方面,在悲剧冲突中,伦理的因素占有非常突出 的地位,它把善恶、美丑的尖锐冲突直接呈现,当 正义的力量受到摧残的时候,反而激起人们对于善 的同情、热爱和崇敬,对丑恶的憎恨。
另一方面,悲剧发人深思。为什么会造成悲剧?为 什么会失败?引起人们的反思。 这两方面使得悲剧具有“净化”作用,所以悲剧一 直被视为具有崇高地位的美学范畴。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 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个体的人提升为 一个为普遍性的精神存在。” ——黑格尔(德国)
第一、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
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
神者自然之根也。
”“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
”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
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三)唐至明时期的美学思想唐、宋、元、明、清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丰富期。
唐代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不同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入仕、归隐、内地、边塞、庙堂、社会、自然……方方面面都引发艺术创作,也凝结为各种理论,如张彦远画论、孙过庭书论、韩愈文论、白居易和司空图的诗论等都表现出儒、道、释的相映生辉。
宋代美学明显地表现为越来越浓的道释思想,宋画追求远与逸,宋诗讲究平淡,宋词也崇尚清空。
宋代美学总体风格从唐的雍容大度转为远、逸、平淡。
市民阶层和市民文艺的兴起,是一个新的背景,从宋发展到晚明,形成了具有独立形态的美学思想:即以李贽、徐谓、汤显祖、袁宏道所代表的以“童心”、“至情”、“性灵”、“俗”、“真”为主要概念的美学思想。
(四)清代的美学思想清代美学思想是我国明代以前的美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代表人物有金圣叹、李渔、王夫之、袁枚、叶燮、郑板桥。
王夫之主张作家要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他要求“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做到心、意、情、才与物辩证统一。
他说“物生而形形焉,形者质也;形生而象象焉,象者文也”“统文为质、建质生文,文如其文而后质如其质。
”有不同的质就有不同的文,物的多样性必表现为文的多样性。
王夫之著有《古诗译说》“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既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王夫之把情与景从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角度上加以认识,并与“意境”相结合。
叶燮著有《己畦诗文集》、《原诗》等,他认为美有客观性、相对性、多样性,美感有差异性等;他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遵循自然规律而生长的,不是人主观观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对象,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交会的过程。
叶燮美学理论最有创造性的是他关于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他说:“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
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之后,无事无物不然。
……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有恶所偏于一者也。
其间堆生死、贵贱、贫富、人皆美生而恶死,美香而恶臭,美富而恶贫贱。
然逢比之尽忠,死何尝不美?汇总之白首,生何尝不恶?幽兰得粪而肥,臭以成美;海木生香则萎,香反为恶。
富贵有时而可恶,贫贱有时而见美,尤易以明。
”在创作方法与规律方面,叶燮认为:“在物者而言,有理、事、情;在我者而言,有才、识、胆、力;必须‘以在我三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作者之文章。
”关于文学与朝代的关系,继承与创新方面他指出:“时有变而诗因之”,“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时代是发展和变化的,反映时代的诗当然不能凝固不变。
文学总处于“相禅相续”、“生生不息”的发展中。
续即继承,禅即变化,指出:“故不读《明良》、《击壤之歌》,不知《三百篇》之工也;不读《三百篇》,不知汉、魏诗之工也;不读汉魏诗,不知六朝之工也;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也,不读唐诗,不知宋与元诗之工也。
夫惟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广大之。
”(五)中国近代美学思想晚清,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传入中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
梁启超重视文学和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
他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说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提供“小说界革命”与“诗界革命”。
提供“美术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认为趣味产生有三个方面:是产生于“对境之赏会与复兴”。
即把自然美映入眼帘,在脑海中不时复现,重新加以领略,产生兴趣;二是“心态之抽出与印契”,通过发泄保持心理平衡、和谐;三是对“他界之冥构与蓦进”,精神生活是人的自由天地,可以超出肉体的生活。
他认为文学、音乐、美术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三利器’”。
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培养高尚趣味。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以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哲学为理论基础,最早把西方文学介绍到中国。
他对美的性质、范畴、审美心理、美育进行论述,突破了旧传统、旧方法,体现近代资产阶级美学的特点。
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
只有美和艺术可以使人暂时摆脱痛苦。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主要受康德美学理论的影响,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审美社会功用的思想,提倡美学为改造人的精神服务。
认为世界观和美育能引导人们看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美思想,吸收梁启超强调美的现实性和艺术性的价值观点,也吸收了王国维重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从理论上扭转了资产阶级的“超功利”的审美观,提出真善美统一于艺术的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是资产阶级美学的批判者和无产阶级美学的奠基人。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
他在其《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他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美都是经过心灵的创造。
”全国解放后,朱光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写道:“如果把‘美’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全形象的那种性质。
”换句话说:“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美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可以分为四大学派:一是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强调人的作用;二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强调美的客观性;三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四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强调美的社会实践性。
二、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就其存在形式而言,大致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三种,不同的美学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不同的哲学导致不同的美学。
(一)古希腊罗马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基础(二)18世纪不同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三)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哲学基础(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美学概念?何谓非审美意义上的美审美意义上的美?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何谓美的规律?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美学是一门研究美与审美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关于美的含义,往往被分为非审美意义上的美和审美意义上的美两种。
(一)非审美意义上的美生理快感: 生理快感与美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科学仍然承认美离不开生理快感,这些联系曲折地保留在概念中,使“美”有时直接用来表示某些生理快感,表达于生理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舒适感、愉快感。
社会快感: 它是由于社会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感。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有各种生理需求,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还有种种社会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渴望友谊,需要爱情,需要肯定自身的价值。
伦理赞赏: 这里的“美”主要表达对某人品质、行为、功业的伦理赞同。
(二)审美意义上的美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被称之为美。
但在围绕审美对象展开的长期讨论中,又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主观论把美、审美和审美对象看成一回事,审美对象是由人的主观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创造出来的。
客观论则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最终还是决定于客体的审美性质(素质),所以他们把美主要作为审美性质来看待,于是产生了“美的形式说”。
美,有三种基本含义: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
美作为审美对象:指的是人类生活中和艺术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美作为审美性质:指的是现实的和艺术的审美对象本身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审美属性。
美作为美来看:是指美的本质、根源。
美的本质、根源是美的现象、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的深层、本质,是决定事物的形式规律具有审美性质,并最终成为审美对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