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第3章

马克思主义第3章

2、政体: 政体:
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 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形式) 形式)
上层建筑
适应
阻碍
滞后
不适应
变革 发展
上层建筑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返回
二、生产关系系统
1.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 的、 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必然的、 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物质关系。 观物质关系。它所表明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的关系。
资本 共产 奴隶 封建 主义 主义 原始 制 制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其第一 阶段是 社会主 义社会
返回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 样性
1、统一性: 统一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 性
2、多样性: 多样性: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A. B.
C.
D.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 及相应的制度、 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 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 组成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 是核心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 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马原第三章第二、三节(附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第二、三节(附练习题)

­ ¾
à ¼
µ Ê
¦ Á
Ð Ö
ú ¹
Õ È
¾ ±
À Ã
ú ¹
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发展教育
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教育的功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 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 ★ 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教育的作用
★ 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
重要动力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 性,全局性作用
一七八九年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 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 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 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008年“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
鲁豫有约——对话袁隆平先生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如何发展科技?
Ð ¹ Ö ú Õ ± È ¾ À ¹ Ã ú
ó Ñ ´ §É ú Ê 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平 2008年8月,中国的粮价 油价肉价的胀势不仅得到 了控制,而且都在跌,中 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找到了 答案:农业丰收得靠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世界可以没有比尔· 盖茨, 不可以没有袁隆平。
走近袁隆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二三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二三节-
28
09单——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 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 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 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 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 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 会意识形态
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者的历史, “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 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 的行动,归结为那些蹂躏他国的‘侵 略者’和‘征服者’的行动,而首先 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 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
——斯大林
17
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所谓 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 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 动性的人。因此,要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 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1
10多选——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 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 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 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 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 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 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 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 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2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ppt
从1830年起,在英国和法国,工人阶级已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的第 三个阶级。恩格斯说 :“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 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 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 变化的。
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一切 阶级,它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 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消灭私 有制和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最 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 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 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 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 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 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 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 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 工人罢工 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 农民起义 这个轴心展开的。 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 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 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 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 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 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 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 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 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 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第三章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一、 (一)3、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
(1)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
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2)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 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1995:《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之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7页
一 (一)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
一 (一)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104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于 生产关系
一 (一)1(3)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 (一)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P108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
•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 → 上层建筑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 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 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 尺度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 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新版马原第三章部分

新版马原第三章部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 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新生事物成长的复杂性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倒退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所谓阶级是指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阶级斗争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和结果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斗争中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使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革命的实质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革命阶级推翻反动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历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决定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真题练习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构成的。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考公考研资料-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考公考研资料-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

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透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重要考点)(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1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原因在于第一,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第二,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第三,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四,这两对矛盾涉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三个方面,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囊括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第五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3.从地位和作用看,这两对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和全貌, 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4.从同其他矛盾关系看,这两对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
5.从它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这两对矛盾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 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所有形式
相互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 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945年,毛泽东在中 共七大上作报告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 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 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 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 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 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 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 力的。”
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
奴隶 社会
性与曲折性
原始
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本节要点: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 1.定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结构
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 (经济基 础)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 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两对矛盾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主 义’不是一种一成 不变的东西,而 应当和任何其他 制度一样,把他 看成是经常变化 和改革的社会。”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 指在保持社会的基本制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调 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 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 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 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 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 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的变更中寻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
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 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

专题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专题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根源
• • ①认识根源: 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如果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只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 就会片面夸大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 把它看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社会历史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出以前的历史时期,生产力 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发展缓慢,因 而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物质生 产以及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 中的作用。看到的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作用。 ③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偏见对历史发展真象的曲解。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含义: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 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表现:
•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性; •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 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
艺术: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意识形式。它靠形象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 、愿望和意志,按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 ,并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
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
宗教: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 虚幻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 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从其产 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思考题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 么同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 相反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与构成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哲-第三章

马哲-第三章

奴隶主
阶级专政
地主阶 级专政
资产阶 级专政
无产阶 级专政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实现自己的统治。 实现自己的统治。
科学技术是潜在的 生产力, 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 的渗透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力中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马克思说: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 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 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 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机等等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2)唯物史观 )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就是唯物史观 第一,它使唯物主义彻底化了 第一, 第二, 第二,它使社会历史理论科学化了 第三, 第三,它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决定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 决定 社会意识
马克思指出: 为了进行生产,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 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 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 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生产关系的性质由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 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 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 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 措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 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教学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 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 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 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 念。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名农民被秦朝征调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 屯守,陈胜、吴广是小队长。

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西南) 遇上大雨,耽误了报到期限。

秦朝法律规定,误期就要杀头。

于是陈胜、吴广杀死押送他们的官长,揭竿而起,发动了起义。

没过多久,就形成了数十万人的声势浩大的人民革命,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

秦王朝的最后灭亡,首功是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本来是种地的贫苦农民,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是阶级斗争把他们推上了领袖地位。

当时秦王朝对人民的残酷统治,人民早已忍受不下去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形成一触即发之势。

陈胜、吴广起义代表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人民群众愿望,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当时的革命形势要求有自己的领袖人物,如果没有陈胜、吴广,也必然会有别人被推上领袖地位。

假如没有人民大革命的形势,陈胜、吴广起义便不能成功,陈胜、吴广也仍然是普通农民,而不会成为杰出的领袖人物。

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案例讨论:(1)为什么说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2)怎样认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点评:(1)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社会的需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需要。

在中国历史上,适应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需要和国家统一的要求,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秦始皇;适应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需要产生了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适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产生了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

在世界历史上,适应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需要,产生了奴隶起义的领袖斯巴达克;适应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产生了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和罗伯斯庇尔。

如此等等。

总之,只要社会需要,时代发展需要,代表其需要的杰出人物就一定会出现。

普列汉诺夫说得好,倘若没有一定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杰出人物的出现就“永远也跨不过由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杰出人物的出现及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以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其历史作用。

恩格斯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

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说,恰巧这两个人在这个时候被推上领袖地位这当然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不曾这两个人和这个时机,那么他们的角色也是迟早会有另外的人来扮演的。

这说明,任何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也是这样。

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性;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这也是必然的,否则就不成其为杰出人物了。

然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不是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隐藏在许多表面现象背后并通过无数偶然性起作用。

马克思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

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杰出人物个人性格、机遇等偶然性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影响,但反对夸大这种影响的作用。

这是因为,这些偶然性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于历史必然性。

(2)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之间的斗争 ,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同一社会中存在的两个被剥削的劳动阶级(如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也有差别、有矛盾,但它们之间矛盾的解决,一般不采取阶级斗争形式。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剥削阶级是为了维护自己既得的物质利益,被剥削阶级则是为了从剥削阶级手中夺取自己应有的物质利益。

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伟大动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我们知道,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些规律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人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 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至爆发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 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把人类社会从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

其次,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量变过程中。

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群众,不仅无偿地剥削他们的剩余劳动,有时甚至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劳动群众无法生活下去,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起来反抗,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

例如,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帝国以后,结束了割据混战局面。

那时,封建制度刚刚建立,生产关系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但是,秦朝的暴政却把这种发展生产的可能性化为乌有。

当时全国人口总计二千万,被征去修骗山墓、建阿房宫、防御匈奴、戍守五岭、构筑长城、开通驿道以及从事其他杂役的劳动力至少在二百万以上,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占成年男子的三分之一。

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虽然已被剥夺,但却依然要交纳赋税。

在这种情况下,连简单的社会再生产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和破坏,当然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了。

这时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冲垮了秦王朝的暴政。

在农民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不得不面对现实,推行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

秦未汉初的鲜明对照,充分说明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再比如, 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

每当大量土地被地主兼并去,农民和中小地主失去土地的时候,生产都要遭到极大的破坏。

这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一个极大的矛盾。

只有通过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才能打击这种土地兼并,迫使地主阶级调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正是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不断打击土地兼并、调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情况下向前发展的。

案例2:048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难。

会后孙到美洲向华侨募款,黄兴则回香港主持军事。

1911年1月底在香港跑马地成立统筹部,由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下设出纳、秘书、储备、调度、交通、编制、调查、总务八课,各司其职。

又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三十八处,并组织“选锋”(敢死队)800人,由南洋华侨革命青年和国内闽、苏、皖、川、桂、粤各省抽调革命党人组成。

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由赵声、黄兴分任正、副总指挥。

总指挥部设于越华街小东营5号。

4月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决定13日起义,分兵十路攻城。

不料开会当天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省城戒严,被迫改期。

23日黄由香港到广州主持一切,因走漏风声,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黄被迫推迟起义日期,由赵率选锋300余人离省赴港暂避,以保存实力。

事后黄得到情况,若再推迟起义时间,则更为被动,遂决定27日起义,因起义人数锐减,临时改为四路进攻。

由黄兴、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各领一路,分别进攻督署、小北门、督练公所(今中山纪念堂所在地)、大南门。

后陈、胡均未发动,姚因领不到枪械无法发动,只有黄一路孤军作战。

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七日)下午5时30分黄率选锋约130人,臂缠白巾,从小东营直奔督署,杀死管带金振邦,冲入内堂。

张鸣岐闻变,潜入厚祥街逃到水师行台。

黄等放火焚烧督署后退出,在东辕门外与李淮卫队相遇,互有伤亡。

黄分三路突围,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终因孤军作战,伤亡甚重,坚持一昼夜而失败。

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86人死难。

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通过善堂出面,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红花岗,改名黄花岗。

故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孙在美国芝加哥得悉起义失败,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

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

1912年5月15日孙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

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

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又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还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浩气长存”四字。

1924年5月2日又发表《祭黄花岗烈士文》,应邀出席岭南大学举行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并发表演说,号召学习烈士的志气,“我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案例讨论: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案例点评: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同盟会骨干会,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1911年3月29日(农历)下午发动起义,黄兴率领130多名敢死队员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击毙卫队,焚毁衙署。

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

革命党人发动的 黄花岗起义成为辛亥武昌起义胜利的前奏。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黄花岗起义作为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奏,对我国由封建社会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转变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3:工人的觉醒20世纪初的上海,有一位摄影师拍摄了一段纪录片,他是一位信仰马克思潮起伏主义的德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