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乌头,附子有剧毒

合集下载

世界上流传的几大毒药

世界上流传的几大毒药

世界上流传的⼏⼤毒药⼈类发现毒药是⼀种偶然,可能是在做饭的时候发现了某些植物含有剧毒。

然⽽具有毒药知识的⼈在那个时候被尊为是部落的术⼠。

第⼀份下毒杀⼈的记录出现在基督时代的罗马帝国,但据说在之前,印度⼈、中国⼈、希腊⼈、埃及⼈早已开始使⽤毒药。

1、断肠草缠绕常绿藤本,枝光滑。

叶对⽣,卵形⾄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全缘。

聚伞花序顶⽣或腋⽣;花淡黄⾊;花冠漏⽃状,内有淡红⾊斑点。

蒴果卵形。

种⼦有膜质的翅。

花期8~11⽉;果期11⽉⾄翌年2⽉。

全株有剧毒,根、嫩叶尤毒。

本植物在我国历代本草中均列为毒品,剧毒,并可迅速致死。

⼀般不作药⽤,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

据记载,吃下后肠⼦会变⿊沾粘。

⼈会腹疼不⽌⽽死。

⼀般的解毒⽅式是洗胃,服碳灰,再⽤碱⽔和催吐剂,洗胃后⽤绿⾖、⾦银花和⽢草急煎后服⽤可解毒。

断肠草还有⼀说是雷公藤(《中药⼤辞典》)绿⾖、⾦银花和⽢草实际上是万⽤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浆等。

雷公藤⽣于⼭地林缘阴湿处。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

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另两种断肠草:雷公藤:雷公藤⽣于⼭地林缘阴湿处。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

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功⽤】雷公藤有杀⾍、消炎、解毒之效,是我国江浙⼀带菜园中⼴泛使⽤的杀⾍剂,有祛风,解毒,杀⾍功能。

也⽤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风等。

其根、叶、花均可捣烂外敷,但⽤根敷后,过半⼩时须取去,否则起泡。

【中毒症状】潜伏期⼀般2⼩时左右如煎服或同时饮酒的症状就出现更早,且更严重。

⼀般死亡时间约在24⼩时左右,最多不超过4天。

中毒开始出现头晕头痛、⼼悸乏⼒、恶⼼呕吐、腹痛腹胀、肌⾁疼痛、嚎叫挣扎、四肢⿇⽊或抽搐、肝肾区疼痛。

⾎便、少尿、浮肿,偶有⾎尿、尿储留、⾎压下降、唇甲发绀,严重时有脱⽔、电解质紊乱及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偶因⼼肌损害并发⼼律失常、⼼源性脑缺⾎综合征、⿐出⾎、吐⾎⽔、全⾝及寒丸疼痛,后期⽑发脱落,⽪肤接触时可引起炎症。

1957年资料12 乌附剂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

1957年资料12 乌附剂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
6.附子羚羊合剂 江育仁大夫在江苏省卫生厅召开的防治乙型脑炎专业座谈会上提出,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个患者:“高热抽搐,舌白气急,面色苍白,细按脉搏,浮数无力,用炮附子三钱、西洋参一钱、羚羊角三分而愈。”说明治病不当拘执病名,死守成规,脑炎虽属热症,但一旦进入心脏衰弱阶段,则非附子不救。作者亦常以附子配合羚羊角、全蝎、归、芍、地黄等药,治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后期病例,主要症状,为高度衰弱,神志迷蒙,痉挛搐搦,汗多肢冷,脉来细数,以解痉药与兴奋强壮药合用,不但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得益彰。章次公先生说:“热性病,先本烦扰不宁,妄言怒骂,忽然意识模糊,呢喃郑声,此脑之机能,陷于痹钝,用附子得以刺激之。”认为附子不但强心,又可激脑,真是阅历有得之言。
王氏究原方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 疾即用乌头。”因此中医在习惯上认为乌头治风,当作镇痉镇痛药,赏用于偻麻质斯、神经痛等症,附子治寒,当作强心强壮药,赏用于贫血衰弱、循环障碍、慢性下痢、冷脓肿等疾患,但考诸实际,乌头和附子,是同种植物的球根,不过乌头是母根,附子是幼根,它们有效成份的含量,容有不齐,但是性质应无二致在仲景的处方中,并不能证实乌头与附子,对治风治寒上,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例如:历节属风,篇中乌头汤,用的是乌头,而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的却是附子,寒疝属寒,篇中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用的都是附子,而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用的却都是乌头。药物既可通用,其性效理当相同,再从使用的剂量来研究,仲景用生附子,不超过大者一枚,炮附子不超过三枚,而乌头则可以用至五枚,其中虽关联着配伍方法和治疗目的等几种不同的因素,但药物成份的浓淡,也无疑的决定着用量的多寡,因此主观地认为乌头和附子的区别,是在量而不在质,李时珍说:“乌头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他也早已抱着和王氏不同的见解了。

一起食用草乌造成1人死亡中毒事件调查

一起食用草乌造成1人死亡中毒事件调查

一起食用草乌造成1人死亡中毒事件调查一、草乌及用量相关介绍草乌(Scientific Name: Aconitum kusnezoffii)、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根茎的加工品,草乌、川乌是乌头的母根,附子是乌头的子根,都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对人体毒性极强,0.2毫克的乌头碱就能让人中毒,3毫克就能致人死亡,中毒过重或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呼吸衰竭或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

因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毒性较强,容易使人中毒,国务院已将其列入《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购买和使用。

药用川乌、草乌、附子时一般炮制为制川乌、盐附子、白附片等才使用,目的是大幅降低其毒性,减少用药风险[1]。

《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药用炮制后的川乌每次用量限于1.5-3克、附子每次用量限于3-15克,而且必须先煎久煎。

但民间家庭煮食草乌、附子的量往往超过此规定,而且煮食的多是未经炮制的生草乌、生附子,毒性更强,发生中毒风险更高。

草乌是毒性较强中药材,不是食品,不能作为食品食用,应谨遵医嘱,慎用此药。

二、食用草乌造成中毒死亡概述草乌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常被用于治疗风湿痛、关节炎等疾病。

然而,草乌含有毒性成分,主要为脱乙酰乌头碱(Deethylaconitine)和乌头碱(Aconitine)等多种生物碱,这些成分具有强烈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

当草乌被食用后,毒性成分会迅速吸收到血液中,中毒症状通常从口服后数分钟到几小时内出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口腔和咽部灼烧感和疼痛,继而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消化道中毒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全身麻木和蚁走感、头昏、头疼、口舌麻木、肌肉紧缩感。

皮肤感觉先减退后消失,瞳孔先缩小后扩大,出现复视、耳鸣,严重者出现意识神志异常。

呼吸系统症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呼吸肌痉挛,甚至窒息死亡。

心血管系统:血压下降、心悸、胸闷、心慌、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体温下降、脉搏细弱。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

1.2鉴 别
必须严格 遵守炮制及 煎煮方法 ,口尝 无麻辣感 时方 可服用[41。
1.2.1毒性 反应 以身 体麻 木 为首 要表 现 ,可逐 渐扩 展 到全 身 .
f参 考 文 献 】
常 于 服 药 后 数 分 钟 内 即 出 现 :排 病 反 应 以 头 昏 为 首 要 症 状 . 一 般 没有 或 轻微 麻 木感 ,常出 现 于服 药 1 h以后 .且无 进 行 性 加重表 现 。 1.2.2毒 性 反应 发 生 后 ,身体 衰 弱 ,病情 不 见 好 转 ;排 病 反 应 过后 ,身体强壮 ,病 情 明确改善 。 1.2-3毒 性 反 应 基 本 都 发 于 炮 制 、煎 煮 方 法 不 当 的 情 况 下 ,是
过 医生及患者 的反 馈情况 来看 ,排 病反应 最常见 的症状 是一 证分 析 ,可 以判 断 ,并及 时更方 ;如果 明确判 断为排病 反应 ,应
过性 头 昏,可持续 数分钟 到半小时左 右 ,可 问断 出现 。
嘱咐患 者静养 ,药势 过后 ,身体 自然平稳 。最后 ,应用 附子 时 ,
术 附子 汤 ,方后注 说 :“三服都 尽 ,其 人如 冒状 ,勿怪 ,即是术 、 附子所 引发 的诸 如恶 心 、烧 心 、心烦失 眠 .而无身体麻 木感 .既
附并 走皮 中 ,逐水气 ,未得 除故 而。 ”从 本 院的临床应 用 中 .通 不是 排病 反应 ,也 不是 毒性 反应 ,而是药 误所 致 ,经 过再 次辨
效 :回阳救 逆 ,补 火助 阳 ,散寒 止痛 ,有 升压 及 弱 的强 心作 用 乌 头胺 。如继 续水解则 又失去 一分子苯 甲酸 ,生成 毒性更小 的
等 ,对 于元 阳不 足所 致 的各种 病症 是不 可 缺少 的重要 药 物 , 不 带酯键 的胺 醇类碱乌 头胺 、中乌头胺 和次乌头胺 。因此炮 制

又一味中药附子被骂!多地药房禁止销售:你吃的大部分药方里都有它!

又一味中药附子被骂!多地药房禁止销售:你吃的大部分药方里都有它!

又一味中药附子被骂!多地药房禁止销售:你吃的大部分药方里都有它!今天师兄想和大家聊一味饱受争议的药材。

是附子。

小顾(化名)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他读了很多关于中医的文章,自己判断觉得自己是阳气不足。

他了解到附子是补阳的好药材,就擅自去当地的医药房抓了点附子煮汤喝。

小顾从拿到附子的第二天早晨开始喝,期间他多少感到不舒服,有点动摇,但出于对中医的热爱和信任,也硬生生喝到第四天了。

然而就在第四天上午喝了半杯药之后,就觉得舌头发麻,期间伴着头晕、眼花、偶有耳鸣。

小顾深感恐慌就跑去当地的医院看病,果然不出所料医生说附子是毒药,让他立马停下服用。

这使得他多多少少有点怀疑中医。

其实针对这个事情呢,有两大误区。

首先他在没有看过专业中医的前提下擅自用药就是不对的,任何药剂的把控都不是随意而来的。

其次咱们也经常说,药是有偏性的,大家也都知道有了阳气,人才是活人,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就像大自然有了太阳,才会繁衍出各种生物,而阳气就是我们人身体的太阳。

人之所以生者,阳也,亡阳则死。

而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味中药就是我们的附子,就是补助回阳的主药。

附子是中医四大主药之一,足矣见到它在中药材里面的地位。

它的主要作用则是大热,破寒,能够帮助沉衰的身体振奋机能,破除脾胃寒凉之气。

我们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把我们的药材分为了三品,上品无毒像大米,山药等,可以理解为药食同源,日常都可以食用。

但是上品药的药性是非常平的,可以理解为它几乎没有偏性。

而像附子,乌头,半夏等就是下品,下品的偏性大,偏性大就可以理解为是毒性。

我们治病时用的正是药的偏性,用偏性去纠正我们身体阴阳的偏差,打个例子,你身体偏性本身大,那你喝大米汤就是没有用的,就必须要用偏性大的下品药去治疗。

毒性其实就是药的偏性,是药三分毒说的就是所有的药都是有偏性的。

其实是药三分毒也可以说是药三分偏。

身体生病就是阴阳的失调,所以用药去纠正身体阴阳的偏差。

前面也有说到附子的性质是大热的,所有就可以用来纠正身体寒的偏性。

附子 毒成分

附子 毒成分

附子毒成分
附子,又称附子毒,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中药材。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雄萜类物质,包括附子碱、附子酯等。

然而,在合适的使用条件下,附子也可以发挥药效,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本文将从附子的毒成分、使用条件、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是由于其中的附子碱。

附子碱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收缩的作用。

因此,附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使用附子的条件非常苛刻。

通常情况下,附子需要经过炮制处理,去除其中的毒性成分,使其能够发挥药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

此外,使用附子的剂量也需要严格控制,以避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附子具有较多的药理作用。

首先,附子能够温阳散寒,特别适用于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寒性胃痛、寒痹等。

其次,附子具有麻醉
作用,可用于镇痛和局部麻醉。

此外,附子还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对一些慢性疾病与癌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附子的毒性成分较多,使用时需要格外慎重。

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强烈建议患者在使用附子前,要咨询医师的意见,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综上所述,附子作为一种有毒中药材,在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

尽管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效果,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大家在选择中药疗法时,一定要谨慎,避免对自身健康造成损害。

附子慢性蓄积中毒案例

附子慢性蓄积中毒案例

附子慢性蓄积中毒案例附子,又名砒霜,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然而,由于其毒性较大,若使用不当或超量服用,容易导致中毒。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起附子慢性蓄积中毒的案例,以警示大家正确使用中药材。

患者李某,男,45岁,因患有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中药治疗。

其中,一名中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多次开具了含有附子的中药方剂。

由于患者对药物的效果不满意,他在未经医嘱的情况下增加了药物的剂量,并长期服用。

渐渐地,患者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

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询问,医生得知患者长期服用含有附子的中药,怀疑其患有附子中毒。

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附子的毒性成分——砒霜碱。

诊断结果证实,患者患有附子慢性蓄积中毒。

医生立即对患者进行了解毒治疗,并告知患者家属停止使用含有附子的中药。

经过数日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但由于长期服用附子,患者的肝肾功能已经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害。

这起案例引起了人们对中药使用的关注。

中药材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其毒性也不可小觑。

特别是像附子这样的高毒性中药材,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因此,我们呼吁广大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更换药材。

同时,中医师在开具中药方剂时,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慎重选择药材,并告知患者正确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总之,中药虽好,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希望这起附子慢性蓄积中毒案例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中药使用的重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让我们共同呵护健康,正确使用中药,远离中毒风险。

专家谈药“夺命”中药附子,乌头也能治病.

专家谈药“夺命”中药附子,乌头也能治病.

各有妙招来解毒
这些“毒”中药是可以通过加工来“解毒”的。炮制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附子,就需要经过复杂的炮制工艺加工之后,才能入药。常用药半夏也需用生姜、白矾水浸泡,制成清热止呕的姜半夏。若再加以甘草汤、石灰水炮制,便是温燥化痰之功略胜一筹的法半夏了。
避免中药中毒,还要严格控制剂量。如细辛、苍耳子等,前者内服用量最好不超过1—3克,后者也应控制在10克以内。而且可以采用煎服,通过长期持续地加热,以挥发去除一部分毒性,尽量避免冲泡。
而最为巧妙的解毒方法当属药物配伍。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医生会利用药材的配伍来制约毒性、提升效果。如经典名方四逆汤,方中以大辛大热的附子为主药,辅以温中散寒的干姜,既协助附子回阳之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附子之毒。另外佐以甘草调和药性,缓和姜、附子过于燥烈之性,共同制成回阳救逆的方剂。另外,大乌头汤中利用白蜜久煎,可缓和乌头的烈性和毒性。在很多药方中,常同时使用生姜和半夏,也主要是利用生姜可增强半夏的降逆止呕功效,同时又可降低半夏的毒副作用。
提醒大家,在服用中药等安排处方。切勿轻信某些验方、秘方、偏方,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很多中药都有毒
除了草乌头,砒霜等也是著名的“毒”中药。砒霜大家比较熟悉,在各种戏曲小说中,常以“杀手”身份出现。它白色无味,有截疟、杀虫、去腐肉的功效。毒性较强,误食易致死。古代多外用以治疗皮肤病。现代医学有研究报道,通过特殊工艺提取的砒霜注射液可治疗某些肿瘤,例如白血病。
中药附子也有剧毒。传说汉朝大将军霍光之妻想让自己的女儿作皇后,串通宫廷女医将捣好的附子掺入皇后服用的药丸中,皇后很快就昏迷死亡了。此外,半夏、朱砂、天南星、巴豆、细辛、苍耳子、蟾酥、马钱子等,也都具有一定的毒性。
乌头虽然有毒,但只要炮制得法和用量适宜,就能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祛风散寒的功效非常独到,因此常为医家所用。如果内服,用量应控制在1—3克以内,一般多外用。药物过量会出现呕吐、腹泻、昏迷、肢体发麻、呼吸困难、脉搏血压体温下降、心律紊乱等中毒现象。李教授说,曾经有一个颈椎病患者用乌头泡白酒涂抹患处,却因求愈心切,每天涂抹过多,结果脖子不疼了,但胸闷、憋气等心脏疾患接踵而来。原来是乌头透过皮肤被身体吸收,因为使用量过大,逐渐累积的毒性表现了出来。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一般说来,中药毒性是由于药物所含有毒性成分引起的毒性反应,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及毒性反应的表现亦不同。

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

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

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

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

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

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

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6 ] 。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中毒后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又称乌头、续断。

其学名为Aconitum,属毛茛科植物。

附子生长在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四川等地。

附子长有一根类似红肉的根状茎,因此得名“附子”。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同时也有一些禁忌,需慎用。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事项。

一、附子的功效与作用1. 具有麻醉作用:附子中含有一种剧毒的生物碱——乌头碱,它能够诱导麻醉状态。

因此,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创伤缝合等医疗行业,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少痛。

2. 增强免疫力:附子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附子还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3. 治疗风湿痛: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痛的治疗。

它能够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缓解关节肿痛、骨痛等症状。

附子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部的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4.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附子中的乌头碱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附子能够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增加心脑血流量,减少心脏负荷,从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5. 镇痛作用:附子中的乌头碱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传递,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附子不仅可以缓解急性疼痛,还可以减轻慢性疼痛,如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尽管附子有许多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禁忌事项。

1. 剧毒:附子中含有大量的乌头碱,它是一种剧毒物质。

使用附子前必须经过精细提取和加工,去除大部分乌头碱,以减少毒副作用。

不要随意使用未经处理的附子,以免中毒。

2. 孕妇禁用:附子具有刺激子宫的作用,容易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

孕妇应避免使用附子及相关产品。

3. 心脏病患者禁用:附子中的乌头碱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加重心脏负荷。

附子有五名功效各不同

附子有五名功效各不同

附子有五名功效各不同用过中药的人,大多都知道附子是知名“毒药”——乌头的块根,被称为中药里面的“回阳救逆第一品”。

除了功效,在名字上还可以看出它的特殊性,同样是一味中药,附子却拥有生、盐、黑、白、炮附子(片)5个名字。

虽然本是同根生,“五兄弟”的“性格”却各不同。

生附子毒性最大附子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也就是说,附子是提升阳气的绝佳药材。

附子里药效最大的就是生附子,其毒性也是最大的。

如今除了癌症,其他疾病很少用生附子。

因为生附子毒性大,对细胞很容易产生损害,医生正是利用这个特点来治疗癌症。

附子里面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适用于消化系统的癌症,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

盐附子是一种常用药在附子家族里面,乌头是他们共同的“母亲”,盐附子就是经过盐的浸泡之后,个头较大的乌头块根。

盐附子主要用来治疗手脚冰冷的阳虚患者,是医院里常用的附子种类之一。

如果一个人冷汗淋漓,除了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发手足发冷,出汗多而脉搏微弱,可以用人参、附子,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盐附子制作成本较低,因此比较便宜。

黑附子可减轻肝肾损害顾名思义,黑附子就是黑色的附子,是盐附子的升级版。

盐附子是用盐水浸泡晒干而成,而黑附子是盐附子和甘草、黑豆炮制而成。

在功效方面,它和盐附子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既然功效相同,为什么又分出一个种类呢?中医师解释说:“这种炮制方法是为了降低生附子的毒性,与盐附子比较,黑附子加入了甘草和黑豆,可以减少对肝肾的损害。

”白附片不是白附子在炮制方法上,白附片是最简单易行的了,选择乌头块根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晒干即可。

因为经过浸泡,所以毒性也不如生附子大。

医生提醒,在中药材里,要注意白附片和白附子的区别,因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如果用错,可能会导致药物中毒。

白附子是独角莲的块茎,主要用来祛风,可散寒,治疗头痛。

而白附片主要是提升阳气的,可治疗阳虚。

附子副作用

附子副作用

附子副作用
附子,又名乌头、乌头附子,为忍冬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根茎,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毒性强大的草药。

从古代开始,附子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具有温阳、祛湿、驱邪的作用,被用来治疗风湿、痺痲等病症。

然而,附子具有极强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首先,附子的毒性主要来自其中的一种生物碱,即乌头碱。

乌头碱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果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就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的情况。

其次,附子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乌头碱可以引起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律不齐等症状。

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使用附子更容易引发心脏问题。

同时,长期使用附子也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损害,引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此外,由于附子具有温阳作用,因此不宜在热病或有内热症状的人群中使用。

使用附子可能加重热病症状,导致发热、口渴、口干等症状加重。

另外,孕妇、儿童、老人、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尤其慎重使用附子。

因为这些人群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于附子的毒性反应也更为敏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附子是一味具有显著毒性的草药,慎重使用十分重要。

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可以发挥其医疗作用,例如温补肾阳、祛寒湿等。

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宜过量使用附子,也不宜长期使用。

过度使用附子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谨慎对待附子的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使用。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附子炮制方法与标准附子,又称为砒霜、乌头、百草枯等,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毒性较强。

在中医药中,附子有一定的应用,但需要非常小心使用,且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下是附子的炮制方法和一些标准:1. 附子的炮制方法:附子的炮制主要是通过烘炙、蒸馏等工艺对其进行处理,以减轻毒性。

以下是一般的炮制步骤:1.去毛炙制:将附子去除表面的毛发,然后进行炙制,以减轻毒性。

2.蒸馏:将经过炙制的附子进行蒸馏,以进一步减少其毒性。

3.精制:对蒸馏后的附子进行精制,提取其有效成分。

2. 附子的质量标准:附子的使用必须符合相关的药典和法规,而具体的质量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一般的质量标准和要求:1.外观特征:附子应具有一定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对于经过炮制的附子,其外观应当符合规定的标准。

2.理化指标:包括含水量、灰分、挥发物等指标的检测,以确保附子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符合标准。

3.毒性指标:对附子中的毒性成分,如砒霜等,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4.有效成分含量:检测附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以确保其药效符合要求。

5.微生物限度:附子作为药材,微生物的限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以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附子的质量标准通常由国家药典或相关的药物法规规定,因此在实际使用前,需要查阅相应的法规文献或向专业机构咨询,确保附子的采购和使用符合法规和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附子是一种有毒药材,非常容易引起中毒。

在使用附子之前,患者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不得擅自使用附子,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关于附子类药

关于附子类药

关于附子类药关于附子类药附子品种混杂,名称不规范。

各地叫法也不一样。

生附子其实应该叫生川附子,四川产的效果最好,入药用的制附子最好的叫川淡附子,黑附子因为用胆巴制,过制则味极苦,极易引起肾功能衰竭,很多人用过,同样一个方子换成川淡附子,肾功能就会复常,很多人吃了我开的方子而抓的药是黑附子就会出现全很乏力的现象,而换成川淡附子就会力气大增,不能不引起注意,川淡附子的作用是固表阳。

真正的生川附子是生在川乌头上,是川乌头的子根,呈椎体形,炸碎后成灰白色粉状,麻辣味极重,极易中毒,需要严格配伍应用,作用是去沉寒痼冷,回阳救逆。

另有一种叫白附子,制过的作用几乎全部丧失,我刚行医时用过,而生的很多药商也叫生附子,其实应该叫生白附子,这种药象芋头模样,炸开后里面雪白,口尝后刺口,多吃则封喉,以其色白入肺,辛辣刺口极热入肾可暖寒水,凡是肺肾有寒之人,也就是阴病十八可以选而用之,我用这种附子治疗一切属于寒凉疼痛拘引的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颈肩腰腿疼痛效果显著配合干姜、生白芍、生甘草应用。

关白附没用过,因为产量极低,对其不了解。

乌头分川乌头草乌头两种,川乌头炸开后灰白类似生川附子,草乌头很难炸开,属于草本。

乌头治疗类风湿效果显著,配伍要合理,否则极易中毒。

煎煮方法:经多年时间研究出附子类药用高压锅煎煮既省时又省气,并且不用单独煎煮,煎药方法:先将诸药用冷水泡透,若用高压锅煎煮,水没过药即可,盖上阀门煎煮,开锅后计时间,7分钟停火,待压力减下来后,倒出来,再加上水水没过药即可,如此煎三遍合在一起分三餐后服用,这样煎取的药浓度高,气味俱全。

川乌头(侯宁极《药谱》)【异名】川乌(《金匮要略》)。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块根。

【植物形态】乌头(《本经》)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

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6厘米。

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

附子有剧毒,为什么四川人却敢拿它当菜吃?

附子有剧毒,为什么四川人却敢拿它当菜吃?

附子有剧毒,为什么四川人却敢拿它当菜吃?看过《三国演义》人都知道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当年关羽在攻打樊城的时候被悍将曹仁用毒箭射中臂膀,幸被华佗救治才得以脱险。

关羽当时所中之毒不是别的,就是乌头毒,《三国演义》七十五回中有记载:“华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

”,关羽后来败走麦城,怒火攻心,以致毒性发作,臂膀无力,被无名小卒俘获,乌头毒性之大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味剧毒药,四川人却常常拿来当菜吃,能够补阳祛湿,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乌头和附子都是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乌头是主根,附子是侧根,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南、湖北、云南、山东等地,但以四川江油所产最为地道。

江油是李白的故里,江油附子在中医界也很有名气,业界有:“世界附子在中国,中国附子在四川、四川附子在江油”的说法。

附子是一味常用中药,性大热,味辛甘,有毒,能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风寒湿邪,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可用于急危重症的抢救以及虚寒性疾病和风湿性疾病的治疗。

附子同时也被称为“百病之长”,和熟地,人参,大黄共同称为“药中四维”,大家都知道礼义廉耻是国家之四维,为治国安邦的根本,而药中四维是中医治病之根本药物。

附子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其内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具有神经毒性,能兴奋迷走神经、损害周围神经,中毒症状多为口、舌头及四肢麻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等,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死亡。

附子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毒,但运用得当可治病救命,像中医界的火神派,其代表人物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唐步祺、李可等都喜欢用大剂量的附子,少则几十克多则两三百克,救治了不少疑难重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其根本原因在于正确运用附子,也就是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对附子减毒,首先在炮制上要通过胆巴水浸泡、盐以及高温进行去毒,其次要在煎服法上特别注意,乌头碱是惧怕高温的,在服用附子前必须先煎一到三个小时。

附子在经过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成乌头原碱,毒性大大降低。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乃至寿过百岁者。

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适应。

假设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终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平安性,应无可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非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

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样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

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确信远高于仲景时期,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乃至有所谓积存性中毒的报导。

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映的中毒表现所苦。

乃至因此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

近日引发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样反映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最近几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医治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进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

另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

故于今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切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实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直至笔者多次说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乃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刻,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

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

其间之切身见闻,惊心动魄!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缘故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掉队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先向大伙儿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进程。

乌头为附子之母——“母子”同入药

乌头为附子之母——“母子”同入药

乌头为附子之母——“母子”同入药附子以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较优,乌头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见长。

乌头、附子为“母子”同入药,乌头祛风除湿,附子回阳救逆,但生药均含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

中药中存在着许多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入药现象,比如植物宁夏枸杞的果实为中药枸杞子,其根皮做为地骨皮入药。

再如,植物桑的树叶为中药桑叶,根皮为中药桑白皮,果穗为中药桑葚。

而药用部位同为一根,却作为两种中药使用的则只有乌头与附子。

一、乌头与附子同根乌头与附子首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因其有毒,均列为下品,。

2010版《中国药典》记载乌头(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即乌头与附子来源于同一植物乌头的根,前者为母根,后者为子根(侧根)。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乌头与附子同根”,《本草纲目》也记载“初种为乌头……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由此可见,古今用药证明乌头为附子之母,“母子”均入药。

当今乌头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四川江油为道地产区。

二、同属一物,性状各异1.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性状与功效均有差异。

乌头,“形如鸟之头也”,故名“乌头”。

其呈不规则的圆锥形,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质坚实,不易折断。

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气微,味辛辣而麻舌。

2.附子有生、制之别。

生附子为乌头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的子根,习称“泥附子”。

泥附子可以加工制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3.盐附子是泥附子经食用胆巴、食盐的浸泡处理至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而成,呈圆锥形,表面灰黑色,质重坚硬,难折断,受潮会变软,味咸而麻,有刺舌感。

4.盐附子煮透、切片、调色、蒸透后称“黑顺片”。

盐附子剥去外皮、切片称“白附片”。

黑顺片与白附片呈不规则的纵切片,上宽下窄,气微味淡。

但黑顺片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呈半透明状;白附片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

中药乌头与附子的区别

中药乌头与附子的区别

中药乌头与附子的区别
中药乌头与附子的区别
乌头与附子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陶弘景曰∶乌头与附子同根。

附子八月采,八角者良。

乌头四月采。

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

有两歧共蒂,状如牛角者,名乌喙。

取汁煎为射罔。

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乃至三、四寸。

侧子即附子边角之大者。

并是同根,而《本经》附子出犍为,天雄出少室,乌头出朗陵,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也,今则无别矣。

[3]
韩保升谓:;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

苏颂谓:;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亩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

《本草纲目》载:;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说乌头,附子有剧毒
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谈附子毒性的监制及安全
应用之法
薛盟举李永勤
【关键词】中药;附子;毒性监制;安全用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药,若临床运用得当往往立起沉疴。

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毒之品。

历代医家在用附子之时,每每慎之又慎不无顾忌。

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

在临床上虽有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

陕西省是附子的产地之一.1。

周至县,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秦岭北麓,盛产附子。

当地人称附子为“乌药”。

每年秋冬季节,附子收后,很多人便日食附子碗余(约200—400 g),连食数月至来年开春。

笔者也系陕西省周至县人,自幼随乡俗,喜食附子,每食也以斤计。

至于该县人从何时开始食用附子,已无从考证,据一些老人
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吃过。

为何要吃
附子,当地老人们的说法是:“乌药”是一味中药,常吃可以令人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个虱子都不生。

故人多喜食之,以致该县产生了一种当地独有的小吃生意,即将附子煮好后沿街叫卖,并美其名日“甜乌药”,生意甚好。

买食者多是妇女和老人。

所谓“甜乌药”,未食过之人初尝之,实在苦不堪食,刚一人口,便难忍其苦,随即吐出。

但隔日再食,数日后就不觉苦,半月过后便觉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则数思之。

附子有毒,当地人也都知道,但为何如此大量久食而不会中毒?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过程:当地一般于10月前后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当地称为“乌药母枝”),去须根,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

待立冬后天气渐冷,再拿出煮食。

具体煮法为:晚饭后约21时,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人干净的附子,水约没附子20 cm,然后加人甘草(甘草与附子的比例约1:10)。

煮约2 h后,向灶中加人几根大柴(未劈的直径约10 cm粗的树枝),让其慢慢燃烧(约能燃烧2 h),整个煎煮过程中不能再向锅中加人生水。

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

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汤呈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黄褐色。

吃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

由于知道附子若煮不好,吃了会中毒,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老人们便
先尝。

1 h后无事,晚辈们始可大胆食之。

也有过在尝附子后中毒死亡的老人,笔者周围多年来仅发生过1例。

每次煮附子的量大约在t0 kg以上,以后吃时随量加热就行。

煮好的附子小t2,储存,当地人不分老幼,多把其当作早餐,连日食用。

成人每食约250 g。

以上便是陕西省周至县人食用附子的情况。

今由周至县人如此大量食用附子而不中毒的事实,来分析一下对附子毒性的监制。

1 煎煮时间长
周至县人所吃的附子,一般都是要经过4 h以上长时间煎煮。

当地人认为生附子有毒,又不易煮
熟,故煎煮时间特别长。

附子人药要先煎、久煎,这是古今医家均遵从之法。

现代药理试验也证实附子中所含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毒性较大,但毒性成分遇热能分解,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能将其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a—CO.nine)类生物碱,进而分解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Aconine)类生物碱2,从而降低其毒性。

2 与甘草配伍
周至人煮食附子时加甘草的原因,一是附子食之味大苦,加味甘之甘草以调和其味;再是认为甘草可以解附子之毒;也有人认为加入甘草还可以增加食附子的功效。

甘草味甘,生用偏凉,炙用偏温,可调和药性,素有“国老”之称。

《本草正》记载甘草:“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

”历代医家也多用甘草以监制附子之毒: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之时也常配伍甘草,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等。

张景岳在《本草正》中又言:“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言附子的制法为:“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

甘草对于附子毒性相制作用之机理也已被现代实验研究所
证实。

小鼠毒性实验表明,单用一定量
的附子能引起动物死亡,但附子与甘草配伍煎煮,则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

对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所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发现,甘草可以减少附子中所含2种有毒乌头生物碱含量;并且随甘草用量增加,乌头生物碱含量相应减少_4 J。

又有实验发现:其解毒机理是由于甘草中主要解毒成分甘草酸可
以与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结合成难溶的盐类,从而使之含量减少[5J。

还有人经研究认为,甘草缓解乌附毒性的机理在于:一是甘草水解后释放出葡萄糖醛酸与乌附毒素结合而生成
无毒的新物质;二是甘草甜素有类似药用炭作用,可以吸取存于胃内的乌附毒素_6 J。

3 忌食生冷
在服中药的饮食禁忌上,寒性病多应忌食生冷,一些含有附子的方剂在服用时也应忌食生冷。


《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服法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即应“禁生冷、粘滑..”。

但是这些禁忌都是从病情性质的需要考虑的,并未曾闻食生冷会增加药物的毒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从周至县如此众多的人长时间大量食用附子的历史经验和对生冷重视程度看,周
至人认为食附子中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吃附子后再食生冷,或是在附子煎煮时或熟后保存时与生水接触。

所以他们在煮附子时先要把水烧开再向锅里下附子,期间又不能继续
向锅中加人生水;吃附子前都必须把盛附子的碗先用开水冲烫一下;小孩吃后,大人定要再三叮嘱其一日之内勿食生冷。

生冷是否会增加附子的毒性,当地人们的说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从当地吃附子的其它几个流传下来的习俗(久煎,伍甘草,禁生食)和其重视的程度来看,这一说法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4 未大剂量用过之人应从小剂量用起
附子味太苦,第一次吃任何人都难以忍受其苦,故食不到一小枚就随口吐出。

如强忍其苦,坚持少量吃(一次一两枚小附子),五六次后就不觉苦,能一次吃十余枚。

在当地也有很多人不吃附子,原因就是过不了苦这一关。

但是已吃惯附子之人,次年秋冬再食,首次也不觉苦,唯感其“味美”而能多食之。

这个过程也提示我们在用附子、特别是大剂量应用附子之时,应从小剂量用起。

以上4点便是周至县人食附子而不中毒的原因,亦是附子毒性监制和安全应用之法。

笔者认为,附子虽为有毒之品,但实为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要药”。

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配伍精当,遵循久煎、伍之以甘草、从小剂量开始的原则,附子的毒性是能够得到很好的监制的,其运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大剂量安全
应用。

作者单位:1.730000,甘肃中医学院2004级研究生
2.730000,甘肃省兰州市公An局医务科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191.
2 李荣宗.附子、JII乌、草乌的合理炮制经验.海峡医学,2001,12
(2):59.
3 张银梯,吴润宇,刘天培.附子毒性的研究.药学学报,1966,13
(5):350.
4 裴妙荣,粱秀和,寥辉,等.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
用的化学
分析.中成药,1993,16(6):33.
5 杨仓良,程方,高渌纹,等.剧毒中药古今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1991.113.
6 张毓汉,魏大章.金匮监制乌附毒性的配伍规律的体现.四川中
医,1995,6(1):17.
(收稿日期:2006—05—1
北京中医2006年l2月第25卷第l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