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丧失与哀伤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丧失与哀伤辅导的综述
摘要:丧失与个体成长共存,丧失发生给个体带来影响。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是个体从丧失中恢复过来的有利促进措施。本文简要介绍了丧失定义及类型,探讨丧失发生对个体心理感受上造成的影响,同时提出丧失应对的哀伤辅导策略。
关键词:丧失哀伤哀伤辅导
1.丧失定义及其类型
丧失,简单地说,就是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失去有两种含义,一是死亡,二是离开,没有联系,或者感到被对方拒绝,遭到遗弃。丧失一般可分为三类:成长性丧失,源于生命规律和人在生活中作出的选择取舍,如搬迁、转学、离婚等;创伤性丧失,源于生命中一些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的事件,如亲人去世、失恋、身体伤残、社会联接破坏、财产损失等;预期性丧失,源于人的预期,并没有真正发生,也不一定真正出现。如失去未来各种可能性——升学、恋爱、不能生育、信任、安全、控制、稳定和支持的丧失等。
2.丧失对当事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丧失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过程,当丧失发生时总会给个体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有些会给人带来创伤感受,如创伤性丧失和预期性丧失。但有些可能不会,如成长性丧失。下面重点探讨创伤性丧失发生后个体的心理反应。
2.1 内疚感
在天灾人祸的突然丧失中,幸存者大多会有很深的自责与内疚情绪。面对亲人突然离开,幸存者在无法接受事实的同时,会联想起许多以往生活中自己没有好好对待、照顾亲人的往事从而更加觉得自己对不起逝者,让自己陷入内疚的自我折磨之中。“如果当时我……,逝者就不会……”似乎是自己的错误导致了亲人的死亡。
2.2 失控感
丧失导致丧失客体与当事人联系中断,即日常生活陪伴的中断和心理依恋关系的中断。尤其在意外、被动丧失发生后,当事人心理将体验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无力感。失控感源于当事人生活规律、节奏、习惯被迫遭到扰乱,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无力感源于面对失控的现实局面以及与自身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导致的被抛弃感。
2.3 孤独感
孤独感乃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孤怜苦闷的情感。亲人离去或恋人离开会导致当事人将原本投注于外部(丧失客体)的情感因无处投放而收回,失去希望的丧失会导致当事人出现强烈的挫败感,此类指向自身的负面情感将会共同造成当事人心理封闭,孤寂倍增。
3.哀伤辅导
香港学者陈维将哀伤(bereavement)定义为: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grief)与哀悼(mourning)的反应。
3.1 哀伤理论
3.1.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哀伤是对失去过去(客体)的一种纪念方式。哀伤及其过程是涉及到思想、情绪、行为和躯体感觉的整体过程,它对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同身体创伤要承受创痛、以及要有一个恢复的过程一样,不可能回避,不可能不表达,心理丧失也要有一个逐渐恢复功能的过程。从表达、面对,到重建平衡,是人面临亲人、健康和幸福的破损要做的一项工作。所以当丧失发生时,我们要注意增强当人事哀伤能力的培养及表达。
3.1.2阶段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为Bow lby和Kubler- Ross。Bow lby 强调丧失后哀悼过程
中的四个阶段: 震惊、寻找、沮丧、重组或恢复。他指出, 动物界包括人类, 在与其父母断绝依附关系的时候都经历着分离焦虑。并将这种依附关系扩展到成人与其所爱的人之间。Kubler- Ross 提出个体在面对丧失的时候,经历了否认、愤怒、争论、沮丧和接受五个阶段。
3.1.3应激理论:根据这种理论, 哀伤本身是使人产生压力的,因为它需要丧失者必须应对其他生活事件做出更多的自我调节。这种应激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如大脑的生理机制反应,复合胺的释放,从而导致抑郁和焦虑。间接影响是通过认知和行为,一个人在应对压力时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本人对压力事件的评估和处理这些事情的感知能力去预测,将这些事件评估为很受压力的人将会感受更多的负面结果。
3.1.4社会支持理论: 将哀伤定义为一个人的家庭和朋友关系网络重要部分的丧失。如伴侣的丧失经常界定为情绪、经济等社会支持方面的丧失。所以, 哀伤导致的社会支持网络上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将直接和间接影响着丧失者的身心健康。
3.2 哀伤辅导过程与任务
哀伤辅导的目标是协助当事人在恰当的时间内以恰当的方式引发正常的哀伤,让当事人体验失落感,正确处理已表达或潜在的情感,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以健康的方式坦然的将情感投注在新关系里,逐渐地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辅导过程和任务具体如下:
(1)接受丧失。当丧失发生时,当事人第一反应通常是否认,包括否认事实和这一事实带来的影响,表现出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症、认知回避等),言语上表现为“这不可能……”等一系列否认的话语。同时有些当事人虽然接受失去这一事实,但否认失去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说“失去了,我不在乎……”。此否认反应是真实的、正常的第一反应,但只允许短时存在,若一直持续则为异常,即表现出明显的防御机制,很不利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此时辅导者要引导当事人面对现实,接受丧失不可扭转的事实及其带来的影响。(2)经历悲伤的痛苦。丧失意味着失去,失去必然痛苦。所以经历丧失后,哀痛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当事人要接触哀痛、感受哀痛、表达哀痛,而不应该压抑哀痛。所以经历丧失后,恰当做法是承认、面对并适当表达由丧失导致的各种情绪感受。
(3)重新适应环境和自我世界。丧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生活节奏与习惯被打乱,自我形象遭到动摇。如亲人或好友的去世将导致他们在当事人生活里角色位置的缺失,故适应生活中的缺少是当事人经历丧失后一项艰巨任务。若是身体伤残、希望等丧失,将直接导致当事人自我形象、自我认识的颠覆。此时树立新的正面自我形象、意识、生活观等非常重要。(4)将情绪活力重新投入其他关系和事业上。当事人接受丧失事实,体认丧失情绪,重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和自我世界后,应将情绪活力重新投入到其他关系和事业上。此阶段未完成的典型表现是不再去爱。真正完成哀伤过程的当事人对生活应重新充满希望、用心构建自我世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哀伤辅导中情绪处理策略
丧失发生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身心冲击,同时导致各种困扰和问题发生,如现实生活问题和情绪困扰问题。哀伤辅导的重点则是处理当事人的情绪困扰,相应心理技术如下:(1)倾诉宣泄式空椅技术。此技术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当事人面前,假定丧失客体(亲人、朋友或希望等)坐在/放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内心里想对他/它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这个过程帮助当事人完成了与丧失客体没有来得及的告别,宣泄了当事人的思念与哀伤,处理其内心的自责与歉疚。
(2)角色扮演。让当事人扮演丧失客体的角色,通过扮演,换位思考,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深深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想法,体会到丧失客体对自己能够好好生活的期望,以此作为调节消极情绪、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3)仪式活动。仪式活动通常代表结束一个活动,同时开始新的活动。哀伤辅导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