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科普:量子通信与波粒二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科普:量子通信与波粒二象性
从什么是量子开始。量子,本意是指微观世界中【一份一份】的不连续能量。这是本书中写明的定义,它的前提条件是微观世界。
接下来,他说明了一下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的百年之争。粒派支持者包括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认为光是一颗颗光滑的小球球构成的;波派支持者包括惠更斯、杨、麦克斯韦、赫兹,认为光是一圈一圈的水波纹构成的。
粒子和波二者区别:
1. 粒子可以分成一个最小单位,单个粒子不可再分;波是连续的能量分布,无所谓【一个波】或者【两个波】;
2. 粒子是直线前进的,波却能同时向四面八方发射;
3. 粒子可以静止在同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波却必须动态的在整个空间传播。
科学家们在思考为什么光不能两者都是呢?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双缝,就是在一块隔板上开两条缝。用一个发射光子的机枪对着双缝扫射,从中露出的光子,打在缝后面的屏上,就会留下一个光斑。
第一次实验,把光子发射机对准双缝发射,结果是标准的斑马线,证明光是纯波。第二次实验,把光子机枪切换到点射模式,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结果依然还是斑马线。第三次实验,在屏幕前加装两个摄像头,一边一个左右排开。哪边的摄像头看到光子,就说明了光子穿过了哪条缝。同样还是点射模式,发射光子。结果,每次不是左边的摄像头看到一个光子,就是右边看到一个,从来没有发现哪个光子分裂成半个的情况。
这里先把书里的例子提上来。你在屏幕面前看球员起脚射门时,立马按了暂停键,那么你预测下一秒球是否会踢进?在球迷看来,球能否踢进跟射手是谁,对方门将状态有关;在科学家看来是否射进同射门的角度、速度、力度、方向、摩擦力等有关系。大家公认的,不管球最终是否射进,它和一件事情绝对无关,那就是你家的电视。常理来说,射球的动作和结果在你看视频之前就已经完成,它不受你家电视的影响。但双缝干涉实验的第三次实验则证明了,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形况下,球进还是不仅,直接取决于射门的一瞬间,你看还是不看电视。
双缝干涉实验带来了观察者魔咒,引发了一些人的三观崩塌,许多科学家针对双缝干涉实验的结论产生了争议。尼尔斯玻尔认为,将宏观世界的经验常识套用到微观世界的科学研究上,纯属扯淡。他认为量子力学存在三大原则:态叠加原理、测不准原理和观察者原理。
态叠加原理:在量子世界,一切事物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叠加态),各种可能性并存。
测不准原理:叠加态是不可能精确测量的。
观察者原理:虽然一切事物都是多种可能性的叠加,但我们永远看不到一个既左且右,又黑又白的量子物体,只要进行观察必然看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果。
波尔认为,在实验观测的一瞬间,光子会蜕变成为多种可能中的一种,他将这个过程称为“坍缩”。
针对波尔的理论,薛定谔提出了假设进行反驳——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把一只猫关在封闭的箱子里。和猫同处一室还有个自动化装置,内含一个放射性原子,如果原子核衰变,就会激发α射线,射线触发开关,开关启动锤子,锤子落下打破毒药瓶,于是猫当场毙命。
在这个机关当中,猫的死活取决于原子是否衰变,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衰变,是我们无法精确预测到的随机事件。只要不打开盒子看,我们就永远无法确定猫是死是活。
按照波尔的哥本哈根解释,箱中的猫是不死不活、又死又活的混沌之猫,直到打开箱子那一瞬间才会“坍缩”成一只死猫或者活猫。
薛定谔的猫不仅冲击了波尔的理论,也引发了针对唯物和唯心思想的辩论。作为一个文科生看书时看到唯物唯心之争,有些惊异,不禁感慨科学是相通的,是交叉融合的,没有明确的边界。在这里我对于唯物和唯心这两种哲学思想又有了新的感悟。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提出,如果世间的一切都是幻觉,那至少还有一样东西绝对不是幻觉,那就是“我在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我在思考,至少说明我还是个东西。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你未见此花时,花的存在是不确定的叠加态,在起心动念的那一刻,花才会“坍缩”为确定态,你观察的世界因此而呈现。
将哲学思想与严谨的物理学理论结合起来去理解,呈现的视窗角度多了一些,也更有趣味了。
虽然薛定谔的猫只是一种假设,但后世为了探索是否真的有这样一只猫做了许多实验。2004年潘建伟团队首次实现了光子的薛定谔猫态(宏观量子叠加态),它被称为“薛定谔的小猫”。
爱因斯坦在完成广义和狭义相对论之后四十年,一直在纠结量子力学,他认为薛定谔的猫否认了物质的实在性,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一只又死又活的猫。在现实情况下,要找出影响物质存在状态的背后原因,也就是“隐变量”。当时包括爱因
斯坦在内的许多人认为,一旦我们揪出了隐变量,量子力学那些混沌不清的阴暗角落,就会被照亮的一览无余。
除了薛定谔的猫假设之外,薛定谔又提出了“孪生粒子”的思想实验:两个相聚万里的粒子,观测出A的状态,也就知道B的状态,因为A和B都是一个母粒子分裂而成,B的状态一定和A相反。A、B两个粒子命运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薛定谔称之为“量子纠缠”。由于A、B相反,在知道A的状态,立马就会知道B的状态,所以量子纠缠存在着超距超光速的特性。而这两个特性也是让爱因斯坦陷入疑惑不解的缘由之一。
首先,是瞬时传送,意味着超光速。但是在宇宙中针对存在超光速吗?不要说超光速,就是试图接近光速的行为都会引起时空的畸变。
其次是超距作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前提是局域性,如果量子纠缠能够允许超光速,那么是量子力学错了,还是相对论错了。
约翰·贝尔作为爱因斯坦的狂热粉丝,一心想为爱因斯坦证明量子力学是错的,但结果确实证实了量子力学的正确。他在36岁提出贝尔不等式。
众所周知,粒子A的自旋一定和B相反,但贝尔发现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自旋在三维空间是有三个分量。
A在X轴的自选分量Ax如果向上,B在x轴的自旋Bx一定向下,但是B在y 轴和z轴上的自旋By、Bz呢?
如果爱因斯坦的局域性理论是对的,By、Bz应该和Ax没有关系,但是用量子力学算出来的结果,却有着微妙的区别:在某些情况下,By、Bz和Ax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