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doc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Web1.0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的技术构想;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创建“博客中国”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Web 2.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互动,去中心化、去层级化;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六度分隔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站SNS借鉴了六度分隔理论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 Site 翻译成“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络”长尾理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更多关注重要的人或事,而在网络时代,关注“尾部”成为可能;长尾理论用来描述亚马逊之类网站的商业模式;Web3.0 精准性个性化智能性互联网起源拉里路线:拉里•罗伯茨阿帕网ARPA项目负责人;用秒表对五角大楼内部所有走廊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各个办公室之间最快的行走路线,被称为“拉里路线”;最早的阿帕网由4台计算机连接组成,成为互联网的雏形;1969 渔网理论:美,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又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来源于人类数千年“渔网”的经验;主要是去中心化,扁平化,实现机机平等,机机相互直接传输不需要经过中心;而且机越多,速度越快,力量越强;可以接纳无限大;分组交换理论:美,伦纳德.克兰罗克,发明“分组交换理论”;将大块信息切成小块,传输到指定地点后,再复原合成信息;三条理论实现了:大信息切成小信息,以最短的路线,经任意机传输到指定机,再复原大信息;TCP/IP协议:罗伯特•卡恩和温顿•瑟夫发明了TCP/IP协议即计算机相互间交流连接,需要有规则,制定的规则即为协议;互联网的TCP/IP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标志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1983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万维网:蒂姆·博纳斯·李万维网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加速器;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概念 ,使得互联网技术平民化;1989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1.开放性2.交互性3.虚拟性4.超时空新媒体艺术的分类技术1.远程通信艺术2.网络广播艺术3.视频联通与远程临场艺术4.网络艺术5.计算机媒体艺术6.虚拟现实艺术7.基于人机交互的装置艺术艺术1.新媒体语言艺术2.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3.新媒体视觉艺术4.新媒体影视艺术5.新媒体音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意义1.新媒体技术拓展艺术的空间手绘时代、照相时代、数字合成时代2.新媒体技术促进艺术的传播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互动性3.新媒体技术创新艺术的形式沙画艺术、虚拟现实技术4.新媒体技术带来艺术的“异化”大众化、生活化、商业化新媒体政务意义1.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2.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少政府层级3.拓展政治活动的时空范围、促进公众政治信息获4.推动政府结构和功能转变、推进政治管理现代化新媒体政务功能1.扩大政务信息公开2.增强政府治理能力3.拓展宣传渠道4.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特点1、真实化的虚拟服务2、沟通形式的平等性3、信息沟通的有效性4、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5、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性舆情信息的研判1.舆情研判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深度分析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2.舆情研判的方法相关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统计分析法舆情信息的回应1.快速回应热点舆情2.正面引导负面舆情3.科学化解突发舆情舆情收集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舆情搜集的方法人工法浏览、搜索和调查、自动搜集法快速回应热点舆情回复制度化、解决常态化正确引导负面舆情一、做好利益相关方沟通互动、控制事态发展,防止舆情恶化;正面引导舆情方向;二、及时做好新闻发布、消除噪声、杂声影响;争取媒体支持;三、通过负面舆情利益相关方发声,及时化解不良情绪;科学化解突发舆情有效处理与有效评估新媒体产业构成要素: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媒体营销:是指利用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在带来巨大革新的时代,营销方式也带来变革,沟通性communicate、variation、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体验性experience、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微博、微信、TAG、、、WIKI等这些新;新媒体治理网络问题1.网络成瘾2.网络侵权3.网络诈骗4.网络暴力5.网络色情治理手段1.法律法规2.技术手段3.宣传教育4.网友自律5.媒体监督媒介融合形态1.业务融合:媒体间的壁垒被打破;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渠道融合:网络成为媒介产品的主要发行渠道;4.产业级整合:新的传播平台诞生;5.资本融合:并购以及组建合资公司;媒介融合定义1.媒介融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相互融合发展出新的媒介形态;2.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产生出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平台;3.媒介融合强调信息的整合,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全方位的渗透;媒介融合条件1.技术条件: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2.用户条件:由“受众”向“用户”转变3.产业政策条件:大数据特点1.容量大2.类型多3.快速化4.应用价值大价值密度低5.3 I特征大数据与云计算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云计算让普通人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而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大数据应用大数据预测当选纸牌屋大数据4V“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但价值巨大”就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或者说,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数据,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AI的诞生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工业机器人之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2016,AlphaGo战胜李世石腾讯写稿机器人 2015年9月发布处女作2018,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播阿里鹿班系统2019,央视新闻新媒体首次将AI剪辑技术应用到短视频剪辑当中图灵测试1950年,阿兰·图灵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的开篇说:“我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机器能思考交流吗’”它指的是让实验者和黑箱中的机器对话实验者不确定对方是机器还是人;如果在一番对话后,实验者无法判断对方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拥有了人工智能;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特征1、沉浸性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2、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赵兰溪:如使用者接触到虚拟空间中的物体,那么使用者手上应该能够感受到3、多感知性多感知性表示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4、构想性构想可以理解为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5、自主性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或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应用360全景VR 摄像机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除以上罗列出来的已实现科技产品外,面部识别、语音命令、眼球追踪和手势控制等技术正也在发展中;Augmented Reality技术:增强现实,简称ARAR技术是计算机在现实影像上叠加相应的图像技术,利用虚拟世界套入现实世界并与之进行互动,达到“增强”现实的目的;由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知道,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并且可以把我们的感官带入这个世界;而AR是利用虚拟世界来加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M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混合现实MR的实现需要在一个能与现实世界各事物相互交互的环境中;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那就是VR的领域了;如果展现出来的虚拟信息只能简单叠加在现实事物上,那就是AR;MR的关键点就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和信息的及时获取;VR与AR区别VR设备:因为VR是纯虚拟场景,所以VR装备更多的是用于用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交互,更多的使用是: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5DT之类的、动捕系统、数据头盔等等;AR设备:由于AR是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所以基本都需要摄像头,在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基础上,结合虚拟画面进行展示和互动,比如GOOGLE GLASS这些其实严格的来说,IPAD,手机这些带摄像头的只能产品,都可以用于AR,只要安装AR的软件就可以;从概念上来说,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而AR虚拟数字画面加上裸眼现实,MR是数字化现实加上虚拟数字画面;VR 是AR的子集,AR是MR的子集;区块链定义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可能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或者部分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大型数据库;点对点技术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连接来连接节点;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文件共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共识机制所谓“共识机制”,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对一笔交易,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就可以认为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识;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中国一名微博大V、美国一名虚拟币玩家、一名非洲留学生和一名欧洲旅行者互不相识,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你是个好人,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这人还不坏;提出2008年由中本聪第一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为了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块链进化区块链1.0——数字货币区块链2.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区块链3.0——各种行业分布式应用落地区块链2.0它们被用来使人们远离全球化经济,使得隐私到保护,使人们“将掌握的信息兑换成货币”,并且有能力保证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得到收益;第二代区块链技术使存储个人的“永久数字ID和形象”成为可能,并且对“潜在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提供解决方案;特征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是无需信任的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应用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打击假新闻智能交易与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广告精准投放舆情分析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用户信息保护物联网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作用1.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来源2.扩大了新闻生产的主体3.传媒表现形式更多元化5G的特性1.高传输速率、2.时延更短、3.超低能耗、4.超大系统容量、速度快5.大规模设备连接、5G时代的传播1.全时空传播;2.全现实传播;3.全连接传播4.全媒体传播2.5G的下载速率最高可达到10Gbps移动互联网特征1.接入移动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用场景动态变化;2.时间碎片性:终端的移动性决定了使用时间和内容的碎片性;3.位置相关性: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服务LBS进入人们生活;4.终端多样性:各手机厂商拥有不同操作系统和类型多样的硬件终端;5.用户普及性:H5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2014年10月29日制定完成;HTML5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多媒体;支持拖拽、离线应用和桌面提醒支持地理位置定位,适合移动应用开发使用语义化标签,标签结构清晰,便于SEO搜索引擎优化使用CSS3层叠样式表,减少页面对图片的使用兼容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尺寸、不同浏览器的浏览Android与iOS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非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2010年6月,苹果公司将“iPhone OS”改名为“iOS”;开发难度大于Andriod;移动互联网应用资讯类娱乐类交流类学习类生活类商务类工具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新媒体大一知识点归纳
网络新媒体大一知识点归纳一、网络新媒体概述网络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和服务的新型媒体形态。
它包括数字内容生产、传播、交互和分享等多种功能,涉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领域。
网络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生活、传媒行业、商业运作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新媒体的技术基础1.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包括传输协议、IP地址、域名系统等。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为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是指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获取的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
三、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与作用1. 多样性网络新媒体以其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广大用户。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得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2. 交互性网络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行为参与到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中。
3. 即时性网络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用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消息和资讯。
4. 高度可定制化网络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推送相应的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5. 影响力网络新媒体在舆论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引导和影响公众的意见和行为。
四、网络新媒体的应用领域1.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网络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等平台。
社交媒体强调用户间的交流互动,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感受,与他人建立联系。
2. 在线媒体在线媒体是指通过网络发布新闻和信息的媒体形式。
包括新闻网站、视频网站、博客等。
在线媒体提供了更广泛的报道范围和更快速的发布速度,成为了用户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
3.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实现的艺术形式。
通过网络新媒体,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交互性强的艺术作品。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移动互联网
网络视频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更个性、更智能、更精准
门户、资讯网站
WIKI、BBS、Blog、IM、SNS
个性文化,开创定制时代
基于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的聚合 可锁定目标的网络媒体
微博客、网络电视、手机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发展
➢最典型的新媒体是网络。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特性
交互性与个性化传播 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两大特性
Value 价值
Originality 原创性
Effect Life
效应 生命力
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 多媒体与超文本; 个性化与社群化;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 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常局限于当地,而网络传播到自己关心的新 闻信息。国人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得到国际国内的消息,不受地域 限制,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得到信息, 在国内获得信息的途径也主要是因特网。
3、多媒体与超文本
♦ 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 多媒体传播 。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 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 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 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 、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 。在芬兰、瑞典,电 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 、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 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 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 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 传输。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进行数据交流和传输的一种连通系统。
而新媒体则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传播信息和媒体内容的方式。
网络和新媒体的结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高效和便捷,使人们能够更加广泛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首先,网络和新媒体可以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涵盖了新闻、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网络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和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一个多元、平等的交流环境。
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可以迅速地达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
这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飞速扩散和舆论场的迅速形成,对社会和政治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和开放,促进了民主与自由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讨论和参与,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经济方面,网络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电商、网络广告、在线支付等新兴产业的涌现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商品交易和经济活动。
同时,网络和新媒体也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在文化方面,网络和新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新媒体概论部分重点知识
新媒体概论部分重点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飞速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了解和掌握关于新媒体的概念和重点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新媒体概论的部分重点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媒体。
一、新媒体概念新媒体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传播工具,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和内容的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智能性等特点。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输,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
2. 网络化: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突破了时空限制。
3. 交互性: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和反馈。
4. 个性化: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
5. 多媒体性: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
三、新媒体的应用领域1. 新闻传媒: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和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实现了新闻的即时更新和个性化推送。
2.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 在线教育:新媒体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4. 市场营销:新媒体为企业提供了更便捷和精准的营销渠道,可以通过推广活动和社交媒体广告来吸引潜在客户。
5. 文化传承: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得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四、新媒体的影响与挑战1. 信息过载:新媒体时代,用户面临大量的信息,如何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一个挑战。
2. 知识产权问题: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数据和内容的盗用和侵权现象普遍存在,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隐私泄露:新媒体的互联互通性质,使得个人隐私面临潜在泄露的风险,个人信息安全成为新的挑战。
(完整word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新媒体概论是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新媒体的定义、起源与发展、新媒体技术与工具、新媒体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本文将对新媒体概论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复习,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起源新媒体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备实时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起源于20世纪末2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新媒体技术与工具1. 网络技术: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基础设施,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球传播。
2. 移动技术: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
移动应用程序和移动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媒体内容的主要途径。
3.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脸书等极大地推动了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评论和转发信息,从而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4.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使得新媒体内容可以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三、新媒体的社会影响1. 信息传播与获取: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得信息自由流动、全球传播成为可能。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地与他人交流。
2. 社交互动与网络社区:社交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扩大了社交圈子。
此外,新媒体也形成了各种虚拟社区,让人们能够在线上进行交流、分享兴趣和知识。
3. 公众参与与分权:新媒体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渠道。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诉求,实现对传统媒体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4. 商业与经济变革:新媒体促进了商业和经济的转型。
通过新媒体平台,企业可以进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创新模式,实现市场规模的拓展和利润的增长。
综上所述,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深入了解新媒体的定义与起源、技术与工具、社会影响等核心知识点对于掌握当前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新媒体概论重点
新媒体概论重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媒体、在线新闻、网络直播还是移动应用程序,新媒体都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和娱乐。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和影响。
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信息以多媒体形式传播,并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的媒介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通过新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互动,参与内容创作,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流动性。
二、新媒体的特征1.互动性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性,使用户能够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评论、点赞、分享、转发等多种交互方式,使用户成为信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2.即时性新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即时。
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实时了解新闻事件、时事热点和朋友动态。
3.多样性新媒体提供了多种形式和媒介来传播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和方式进行获取信息和互动。
三、新媒体的影响1.社交互动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同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交关系。
2.信息获取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不论是阅读新闻、寻找资讯,还是学习知识和培训,新媒体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机会。
3.商务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通过网络购物平台、微信支付等工具,人们可以在线购物、支付账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
4.文化传播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音乐、电影、游戏等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网络新媒体知识点总结
网络新媒体知识点总结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发展新媒体是指传播、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新的传媒形态,它融合了传统传媒、通讯产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
新媒体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媒体日新月异。
它已经成为促进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及经济活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平台、直播平台、电商平台等。
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这些平台推动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内容平台包括知乎、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这些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内容,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直播平台包括斗鱼、虎牙等,这些平台让用户能够亲身感受到直播内容的魅力。
电商平台包括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这些平台改变了人们购物的方式。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包括即时性、互动性、随时性和多样性。
即时性是指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互动性是指传播双方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用户可以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随时性是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
多样性是指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
四、新媒体传播效果新媒体传播效果主要包括信息传播效果、社交效果和商业效果。
信息传播效果是指信息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扩散开来,使得消息能够广泛传播。
社交效果是指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商业效果是指新媒体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营销渠道,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目标。
五、新媒体的应用领域新媒体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新闻传播、广告营销、娱乐文化、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等。
在新闻传媒领域,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提升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在广告营销领域,新媒体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推广渠道,帮助企业实现品牌推广和销售目标。
在娱乐文化领域,新媒体推动了文化内容的传播,提升了人们的娱乐体验。
在教育培训领域,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全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2.印刷术发明3.电报发明4.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1.信息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2.“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3.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一)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二)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个人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六、计算机诞生的标志计算机诞生的标志是-阿帕网,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整个世界开始普遍采用这一系统结构,这标志着全球互联网的正式诞生七、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门户Yahoo!,我国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均在1998年前后相继成立。
web2.0时期的网络应用是“一对多”与“多对多”并立,出现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形式,互动性加强,容生产包括信息交互与行为记录。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5G)八、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1.信息传播的通道2.知识生产的平台3.人际交往的平台4.娱乐新天地5.商务活动的平台〈B2B(Business_Business)〉、〈B2C(Business_Customer)〉、〈C2C(Customer_Customer)〉6.意见自由市场九、从受众到用户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3.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容4.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5.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服十、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小众化的积极面向1.文化发展的新方向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小众化的消极面向1.“信息茧房”的扩(信息茧房概念-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久而久之,会置身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介绍和分析新媒体的发展、应用和影响的课程。
下面是新媒体概论中常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1. 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它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
2. 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实时性、个性化和多媒体等特点。
它们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灵活和快速。
3. 新媒体的历史: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它们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简单的网页到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
4. 新媒体的应用:新媒体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娱乐、教育、商务、新闻等。
它们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5.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社交行为和价值观念。
6.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影响和融合。
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进行转型和创新,而新媒体也受到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
7.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领域发展迅速,未来的发展趋势
包括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等。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也将给新媒体带来更多可能。
以上是对新媒体概论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改变人们生活和社会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本文将对《新媒体概论》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媒介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信息传播、交流和互动的全新平台。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可互动性: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和产生内容,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2. 可延展性:新媒体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可以无限扩展内容容量。
3. 可个性化: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4. 可多媒体:新媒体具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表达手段。
5. 可实时性: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几乎可以即时发布和获取。
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诞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可以将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 Web1.0时代: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媒体得到了新的传播渠道,但用户的参与度较低,信息发布主要由传统媒体掌控。
2. Web2.0时代:随着社交媒体、博客、维基百科等平台的兴起,用户开始主动参与内容的创作和共享。
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去中心化。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移动应用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4. 新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传媒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跨界融合成为趋势。
三、新媒体的应用领域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并且在各行各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列举几个新媒体常见的应用领域:1. 新闻媒体:互联网技术使得新闻传播更加直观和快速,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样的表达方式。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Web1.0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创建“博客中国”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Web 2.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互动,去中心化、去层级化。
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
六度分隔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交网站(SNS)借鉴了六度分隔理论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 Site 翻译成“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络”长尾理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更多关注重要的人或事,而在网络时代,关注“尾部”成为可能。
长尾理论用来描述亚马逊之类网站的商业模式。
Web3.0 精准性个性化智能性互联网起源拉里路线:拉里•罗伯茨阿帕网(ARPA)项目负责人。
用秒表对五角大楼内部所有走廊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各个办公室之间最快的行走路线,被称为“拉里路线”。
最早的阿帕网由4台计算机连接组成,成为互联网的雏形。
(1969)渔网理论:美,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又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来源于人类数千年“渔网”的经验。
主要是去中心化,扁平化,实现机机平等,机机相互直接传输不需要经过中心。
而且机越多,速度越快,力量越强。
可以接纳无限大。
分组交换理论:美,伦纳德.克兰罗克,发明“分组交换理论”。
将大块信息切成小块,传输到指定地点后,再复原合成信息。
三条理论实现了:大信息切成小信息,以最短的路线,经任意机传输到指定机,再复原大信息。
TCP/IP协议:罗伯特•卡恩和温顿•瑟夫发明了TCP/IP协议即计算机相互间交流连接,需要有规则,制定的规则即为协议。
互联网的TCP/IP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标志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
(1983)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万维网:蒂姆·博纳斯·李万维网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加速器。
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概念,使得互联网技术平民化。
(1989)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1.开放性2.交互性3.虚拟性4.超时空新媒体艺术的分类(技术)1.远程通信艺术2.网络广播艺术3.视频联通与远程临场艺术4.网络艺术5.计算机媒体艺术6.虚拟现实艺术7.基于人机交互的装置艺术(艺术)1.新媒体语言艺术2.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3.新媒体视觉艺术4.新媒体影视艺术5.新媒体音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意义1.新媒体技术拓展艺术的空间手绘时代、照相时代、数字合成时代2.新媒体技术促进艺术的传播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互动性3.新媒体技术创新艺术的形式沙画艺术、虚拟现实技术4.新媒体技术带来艺术的“异化”大众化、生活化、商业化新媒体政务意义1.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2.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少政府层级3.拓展政治活动的时空范围、促进公众政治信息获4.推动政府结构和功能转变、推进政治管理现代化新媒体政务功能1.扩大政务信息公开2.增强政府治理能力3.拓展宣传渠道4.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特点1、真实化的虚拟服务2、沟通形式的平等性3、信息沟通的有效性4、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5、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性舆情信息的研判1.舆情研判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深度分析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2.舆情研判的方法相关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统计分析法舆情信息的回应1.快速回应热点舆情2.正面引导负面舆情3.科学化解突发舆情舆情收集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舆情搜集的方法人工法(浏览、搜索和调查)、自动搜集法快速回应热点舆情(回复制度化、解决常态化)正确引导负面舆情一、做好利益相关方沟通互动、控制事态发展,防止舆情恶化;正面引导舆情方向;二、及时做好新闻发布、消除噪声、杂声影响;争取媒体支持;三、通过负面舆情利益相关方发声,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科学化解突发舆情(有效处理与有效评估)新媒体产业构成要素: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媒体营销:是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
在web2.0带来巨大革新的时代,营销方式也带来变革,沟通性(communicate)、差异性(vari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体验性(experience)、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微博、微信、TAG、SNS、RSS、WIKI等这些新媒体。
新媒体治理网络问题1.网络成瘾2.网络侵权3.网络诈骗4.网络暴力5.网络色情治理手段1.法律法规2.技术手段3.宣传教育4.网友自律5.媒体监督媒介融合形态1.业务融合:媒体间的壁垒被打破。
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3.渠道融合:网络成为媒介产品的主要发行渠道。
4.产业级整合:新的传播平台诞生。
5.资本融合:并购以及组建合资公司。
媒介融合定义1.媒介融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相互融合发展出新的媒介形态;2.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产生出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平台。
3.媒介融合强调信息的整合,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全方位的渗透。
媒介融合条件1.技术条件: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2.用户条件:由“受众”向“用户”转变3.产业(政策)条件:大数据特点1.容量大2.类型多3.快速化4.应用价值大(价值密度低)5.3 I特征大数据与云计算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
云计算让普通人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
而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大数据应用大数据预测当选纸牌屋大数据4V“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但价值巨大”就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或者说,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数据,才是大数据。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AI的诞生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工业机器人之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2016,AlphaGo战胜李世石腾讯写稿机器人 2015年9月发布处女作2018,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播阿里鹿班系统2019,央视新闻新媒体首次将AI剪辑技术应用到短视频剪辑当中图灵测试1950年,阿兰·图灵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的开篇说:“我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机器能思考(交流)吗?’”它指的是让实验者和黑箱中的机器对话(实验者不确定对方是机器还是人)。
如果在一番对话后,实验者无法判断对方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拥有了人工智能。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
特征1、沉浸性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2、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赵兰溪:如使用者接触到虚拟空间中的物体,那么使用者手上应该能够感受到3、多感知性多感知性表示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
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4、构想性构想可以理解为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
5、自主性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或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
应用360全景VR 摄像机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除以上罗列出来的已实现科技产品外,面部识别、语音命令、眼球追踪和手势控制等技术正也在发展中。
Augmented Reality技术:(增强现实,简称AR)AR技术是计算机在现实影像上叠加相应的图像技术,利用虚拟世界套入现实世界并与之进行互动,达到“增强”现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