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
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在他看来,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社会世界,其本质就是各种关系。
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布迪厄超越了古典社会学的实体主义方法论,而且也使他论述场域结构和实践逻辑等方面问题时展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体现
①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
布迪厄认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的两种方式:“初级的客观性”和“次级的客观性”。
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和图式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简言之,初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物质构成或物质关系,次级客观性实质就是社会世界中的意识因素或意识关系。
②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3)社会学研究中的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
根据关系主义方法论,布迪厄还提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研究现实社会问题不能脱离历史,应当在历史过程中把握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因为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历史则是现实的过去,不仅历史作为过去展开了今天的现实发生过程,而且现实作为即存也展开了过去的历史。因此,只有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才能更丰富、更具体地开展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
(4)社会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
①布迪厄指责在跨时空的长时段历史研究中过度追求历史演化的普遍规律的倾向,也反对仅仅注重对个别事件实地考察的孤立个案研究。因为前者因单纯追求普遍性而流于抽象的空疏,后者因单纯关注个别性而陷入片面琐碎,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无法把握实质作为复杂关系存在的社会世界。他通过场域理论,来解决这种虚假对立的,亦即揭示社会生活中普遍蕴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关系,必须坚持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矛盾分析方法才能理解社会现实。
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社会学中还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布迪厄看来,理论
同实践的关系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种相互蕴含的关系。从实践方面看,任何一种层面或一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论观念规定下进行的,实践包含着理论;从理论方面看,没有哪种理论是离开特定实践条件形成的,理论中包含着实践条件的制约。
3.如何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学术贡献和方法论创新?
答:(1)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①场域的概念:场域是贯穿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各种层面的一个核心概念。用布迪厄自己的话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②场域的构成要素:网络、位置和构型
a.网络是从网络结构理论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网络结构理论用这个概念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都解释为关系网,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通过信息沟通、交往互动和社会资本的占有,利用、创生、展开、涉取和改变着各种社会网络及其资源。
b.位置有三层含义:第一,位置是客观的,它是场域中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结,在同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行为选择的关系中,位置起着客观前提或社会规定性作用;第二,位置含有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并且,他们也只有获得某种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才能占有某种社会位置;第三,因为位置含有资源和权力成为场域内矛盾冲突的焦点,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位置处于持续的变易之中。
c.构型概念说明场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用自身的特殊结构重新构造各种进入其中的关系或力量。场域被喻为一种引力场,尽管不同位置以及占有不同位置的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有其自身的能力,但是在场域中,这些能力要经过场域结构调整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③场域的特点
a.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