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评课记录_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评课记录_青岛版

评课记录: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第一方面:成功之处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赵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1、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总之,这节课从学生的练习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希望赵老师今后继续发扬教学激情,发挥自己的个人专长,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

《圆柱的体积》教学评价

《圆柱的体积》教学评价

《圆柱的体积》教学评价鲁庄镇中心小学张扬博《圆柱的体积》教学评价1、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较充分的探索交流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求出圆柱的体积呢?引出本课題“圆柱的体积”。

此时已经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渴望获得正确地结果,并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这正是这节课成功的起点,也是教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

而一切又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露痕迹,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赵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1.让学生回顾“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

通过课件演示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转化后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

2.让学生迁移猜想:圆形摞成的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

3.再次让学生用学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4.教师出示一些字母,让学生用等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延伸了本课的知识,学生很快得出了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教师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发现其规律,加深学生的理解。

5.最后,利用体积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

3、帮助学生收获自主探究的果实一堂课虽然只有几十分钟,但孩子们是那么积极主动,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还找到了许多计算方法。

学生能有如此的表现和收获,与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赵老师课堂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心理,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当前问题,而且引发了下一个活动。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圆柱的体积说课稿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

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

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

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圆柱的体积评课

圆柱的体积评课

圆柱的体积评课评课标题:利用圆柱计算体积的教学评价评课内容:一、教学目标评价: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通过利用圆柱的公式计算其体积,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契合,设计合理。

二、教学内容评价:1.引入部分:通过引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计算圆柱形花瓶内能够装下多少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认知和兴趣,具有良好的教学启发作用。

2.知识讲解部分:教师对圆柱体积的概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并通过图示和实物进行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计算方法部分:教师以关键步骤和具体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操作规范,且通过实例演示了计算过程,方便学生理解和模仿。

三、教学方式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引入法、讲解法和示范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教学设计合理,步骤清晰,容易理解和操作。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言简练、准确,思路清晰,表达明确,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生表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后测验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

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节课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优质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圆柱的体积》观评课报告

《圆柱的体积》观评课报告

圆柱的体积观评课报告引言本次观评课的主题为圆柱的体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互动演示,我对圆柱的体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正文圆柱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圆柱的概念。

圆柱是由一个圆和与这个圆共面且两端平行的一对平行曲面组成的几何体。

其中,圆称为底面,连接两个底面的侧面称为侧面,侧面所包围的部分称为侧面积。

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是指圆柱所包含的空间大小,通常用立方单位来表示。

圆柱的体积公式如下所示:$V = \\pi r^2 h$其中,V表示圆柱的体积,$\\pi$表示圆周率约等于3.14,r表示圆柱底面的半径,ℎ表示圆柱的高。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可以分为两部分:底面和侧面积的计算。

底面积的推导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其面积公式为:$S_{底} = \\pi r^2$侧面积的推导圆柱的侧面是由所谓的侧面发生的一条曲线滑动而成的,形成的面积公式为:$S_{侧} = 2\\pi rh$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我们需要将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

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来,如下所示:$V = S_{底} \\cdot h + S_{侧} = \\pi r^2 h + 2\\pi rh$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圆柱体积公式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制造等各种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来计算某个圆柱形容器所能够容纳的液体的数量;在建筑中,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用来计算柱子的混凝土用量。

圆柱的相关例题例题1已知柱子的底面半径为8cm,高为15cm,求该圆柱的体积。

解: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可得,$V = \\pi r^2 h = 3.14 \\times 8 \\times 8 \\times 15 = 3014.4 cm^3$因此,该圆柱的体积是3014.4$ cm^3$。

例题2球形泳池的直径为12.8m,高为5m,池底离地面的高度为2m,已知水的高度为4m,求球形泳池装满水后所需的水量。

解:我们将球形泳池抽象成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的组合体。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用的圆柱体积公式是V=πr2h,老师应重点强调下,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校
@学校
评课组
高年级数学教研组
主发言人
@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紧紧抓住“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从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逐步归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七、不足之处:
1.让学生上台展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应指出先把圆柱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学具是自动分成的,老师应指出来),然后沿底面圆的直径分割成16等份,其中有一半其实是分成了9等份(如果不将第8等份再分成2小等份,那拼成的图形底面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长方形),这些过程老师应讲解详细些,以便学生理解并推导出体积公式。
三、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李老师通过设疑,指明探究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通过学习指南单,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圆柱底面积、高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交流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李老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首先通过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唤醒学生尝试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接着,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再启发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最后,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这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得到应有的渗透。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评课记录

《圆柱的体积》评课记录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课引入“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新课教学,教者积极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教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去,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教师虽然没有讲太多东西,但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评价,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

使学生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本节课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新课部分都恰当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充分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

同时,还合理的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有机的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想。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并计算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并计算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测量并计算圆柱的体积》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是适用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该教材对圆柱的测量和计算体积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次评课稿将针对该教材中的《测量并计算圆柱的体积》这一章节进行评估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圆柱的定义及其特点;•掌握圆柱的测量方法;•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2.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测量圆柱的高度、底面半径等参数;•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柱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圆柱的概念及其特点;•学生掌握圆柱的测量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并应用体积的概念;•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学生能够解决与圆柱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通过一个小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与圆柱相关的场景,例如圆柱形的杯子、筒形容器等。

并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2.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示•通过板书和教材对圆柱的定义及其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圆柱的概念;•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度、底面半径等参数,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学会从图中提取出所需的参数。

3. 公式推导与体验活动•导入圆柱的公式:V = 底面积× 高度,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原理;•进行一定数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不同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度,并进行体积计算;•引导学生探索公式中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4. 巩固与拓展•练习册中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与同学们分享解题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一些实际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一些与圆柱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

《圆柱的体积》观评课报告

《圆柱的体积》观评课报告

《圆柱的体积》观评课报告好问题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好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好问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即好问题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够给学生“跳一跳,摸得到”的感觉。

刘老师这节课的开始,水杯、橡皮泥、金属零件,三个物体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借这一素材,引领学生复习之前的知识,包括容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等,这些都是五年级上学期的知识。

之后,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计算方法。

前后知识相互勾连、贯通,学生才能学得更加系统、扎实。

刘老师十分注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数学知识的教学。

这节课从最初三个问题的解决,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直在运用和渗透着“转化”“极限”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节课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首先是课的开始,三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要依据物体的不同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引申,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只适用于个体,而不能解决有关圆柱体体积的所有问题,进而体现了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

没有有效的练习,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就成了天方夜谭。

刘老师从做作业实际的:高度、梯度、和广度这三个维度出发,精心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这四个练习题分别是出示了底面积、半径、直径、底面周长等数据,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不论给出的数据是什么,始终都要紧扣体积公式,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这样,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更加到位了。

最后是在课的拓展部分,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是一个知识——圆柱体积的计算,但却在学习的过程中联想到了一类知识——直柱体体积的计算。

这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而这一点也正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保证。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是最为基本的几何体之一,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水桶、水管等都是圆柱形状。

因此,对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是一个基本的数学问题,这也是中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圆柱的体积的计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圆柱的基本概念。

圆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圆面和它们之间的侧面梯形组成的几何体。

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R,高为 H,侧面积为 S,底面积为 B。

那么,它的体积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V = BH = πR²H
其中π 是一个常数,约等于 3.14159265。

这个公式其实也很好理解,可以将圆柱分解为无数个薄片,然后将各个薄片的体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整个圆柱的体积。

而每个薄片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以高度,也就是 BH。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必须使用相同的单位。

如果底面积和高度的单位不同,那么计算出来的体积就是一个不正确的值。

此外,还有一些圆柱的变形形状,比如有圆锥形圆柱、扭曲圆柱等,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与圆柱也是有所差别的。

但是,它们的基本思想都是分解成无数个薄片,然后将每个薄片的体积加起来,最终得到整个形状的体积。

综上所述,圆柱的体积计算是一个基本的数学问题,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而且在工程、科学等领域也有
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工程师、科学家,掌握圆柱的计算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圆柱的体积评课稿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体积评课稿,欢迎阅读。

星期二听了郭辉煌老师的公开教学课——圆柱的体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题4,并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是: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学。

听完这节课后,让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郭老师气质佳、形象美,课上得实实在在。

下面我就以以下两方面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方面:成功之处1、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为后面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埋下伏笔。

2、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郭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3、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安排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到一定技能。

4、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方面处:探讨之处1、课堂教学环节如能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再出示课题进而传授新知识,整堂课的结构应该会更完整一些。

2、本节课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如能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讨论”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而不是“已知圆的半径和高”,圆哪来的高,因此这里表述的不够准确。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圆柱体积的计算与评价。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圆柱体积的公式。

圆柱体
积公式是πr²h(其中,π为圆周率,r为圆柱的底面半径,h为圆柱的高)。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出圆柱的体积,这对于很多需要涉及到圆柱体积的工作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接下来,我们来评价一下圆柱体积这个概念。

首先,圆
柱体积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水杯、药瓶等等都是圆柱形状的,因此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其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比较简单,只涉及到了几个基本的数学概念,因此我们能够很快地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对我们在学习更高深的数学概念时也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圆柱体积等基本概念的掌握来解决。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圆柱体积这个概念的局限性。


实际应用中,圆柱体积的计算并不是万能的,有些特殊形状的容器无法通过圆柱体积公式来计算其容积。

此外,当涉及到圆柱的边缘部分存在弯曲和椭圆形变形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也难以精确计算。

综上所述,圆柱体积这个概念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是非常实用的。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避免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


时,掌握圆柱体积这个概念也有益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我们的数学素养。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上周星期四,听完刘丽峰老师的优质常态课——《圆柱的体积》,我收获很多,作为年轻教师,我觉得这节课有许多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以这节课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悟:1、刘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如:“下图的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带这个保温杯水够喝吗?”“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

)2、回忆旧知,激发探索新知的兴趣。

这节课的一开始,刘老师复习旧知,什么叫体积?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bh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h。

并向学生提问:这个统一的计算公式是否式v=a3,统一成一个计算公式v=s底也能用来求圆柱的体积?通过设疑揭题从而引入新课。

教者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

新课引入“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3、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中,刘老师首先把实物圆柱体模型进行分解,再叫同学上来组合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进一步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新课通过大胆猜想、探究新知、汇报交流、验证猜想,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平时注重严谨教学,上好每一节课。

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课堂上每一个同学的回答堪称“完美”,同学们自信、大胆、流畅的表达,思路条理非常清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学生们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与平时刘老师的认真严谨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而这种平时常态课的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正是我学习的榜样!刘老师的这节数学课,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新课部分都恰当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充分的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范文)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范文)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范文)大家好,今天我来评一下同学们关于圆柱的体积的课程设计。

首先,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对圆柱的体积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组长们的讲解也很清晰明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课程知识。

但是,我认为这个课程的设计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课时安排。

我觉得课程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因为太短的时间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难以让学生有时间做更多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所以,我建议下次可以在设计课程时考虑适当增加课程时间。

其次是练习环节。

我认为练习是巩固课程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本次课程中练习的数量可能稍显不足。

下次在设计课程时可以增加一些练习,例如题目数量增加或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从而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另外,在讲解课程知识时,有几个组长的语速较快,让有些同学可能难以跟上。

因此,我建议组长在讲解时可以注意语速和语音,尽可能地让同学们都能听懂。

同时,组长可以将一些难懂的概念或公式通过更形象、更生动的方式进行解释,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认为同学们在展示环节中的表现还有待提高。

下次的展示环节前,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PPT或其他展示工具,让展示更加完整和生动。

当然,展示时也可以加强语言表述的流畅性和条理性,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所展示的内容。

总的来说,这次课程设计还是做得不错的,同学们很努力地准备了,展示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考。

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谢谢大家!。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圆柱的体积》评课稿
聆听了梁老师的课。

下面就梁老师执教的《圆柱的体积》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梁老师这堂课紧凑有序,首先出示圆柱图形的冰淇淋包装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并尝试测算底面积进行复习,而后再用手比较底面积的大小。

教师提出够不够吃的问题,自然抛出计算冰淇淋体积的课题。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而且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所以引导学生将立体的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成为顺其自然的导出,进而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巩固练习环节,学生先从横摆竖摆两种方式展示圆柱的体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清圆柱。

再通过先计算两个长度不同粗细也不同的两个木棍的体积再对比大小。

最后出示一道以计算圆柱体积为背景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行画出图形,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学生在计算底面积时,有时定义π为3.14,有时定义为3,在最终结果上体现等于还是约等于出现问题。

另外,学生在计算底面积时分不清使用半径还是直径。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获奖说课稿范文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获奖说课稿范文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获奖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和圆周率的知识,并且掌握了计算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圆柱的体积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数学与空间思维的结合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圆柱体积的定义,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在计算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柱体积的定义,能够正确计算圆柱体积。

难点是: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

学生将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像、动画和实例来呈现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还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将分为如下几个环节:环节一、问题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和计算圆的面积的方法,然后我会出示一个圆柱体的图片,问学生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通过讨论,我将引出计算圆柱体积的概念和方法。

环节二、讲解和示范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介绍圆柱体的定义和计算体积的公式。

然后通过实例向学生示范具体的计算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原理和意义。

环节三、合作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我将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听课评语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听课评语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听课评语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他们的体积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么表示?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二、探索体验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1)是怎样拼成的?(2)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3)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4、交流展示(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_高(3)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v、s、h各表示什么?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1)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2)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三、课题检测1、判断(1)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2)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3)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4)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2)一个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南和县贾宋镇中心学校教师李立强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p《圆柱的体积》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第二阶段(四-六年级)中第二个版块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对《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3篇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3篇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3篇《圆柱的认识》评课稿1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但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想抓的内容太多,一节课40分钟,容量太大。

建议:1、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哪些新内容的教学需要用到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课伊始,老师课件出示的这些常见的物品中除了书中的圆柱形物品,还增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个人认为没有必要。

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于圆柱的初步认识,和长方体、正方体一定能区分开,做如此安排浪费了时间。

建议本换节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物品。

上课了,先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之后,让学生把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高高的举起来,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圆柱吗?然后找出不是圆柱的,说说原因,以此来导入新课。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目标指向,不做无用功。

3、探究侧面积公式环节,这节课看似学生在动手,实际是在教师的牵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缺少独立思考。

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课前让孩子准备圆柱形物品时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侧面容易剪开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2听了孙老师《圆柱的认识》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主动积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

1、不教之教,使学生得到满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时空,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心智凝固,表现欲锐减,创造性扼杀,怎能获得成功?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首先通过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尝试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接着,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再启发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最后,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这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得到应有的渗透。
一、展示导学提示,明确教学目标
李老师通过展示导学提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李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教具进行转化,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李老师觉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这样就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用的圆柱体积公式是V=πr2h,老师应重点强调下,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李老师通过设疑,指明探究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通过学习指南单,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圆柱底面积、高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交流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李老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 校
辽宁东戴河新区实言人
杨春月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紧紧抓住“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从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逐步归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李老师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生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
李老师的习题设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由已知底面积,半径、直径到周长,步步引申,提高学生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不足之处:
1.让学生上台展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应指出先把圆柱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学具是自动分成的,老师应指出来),然后沿底面圆的直径分割成16等份,其中有一半其实是分成了9等份(如果不将第8等份再分成2小等份,那拼成的图形底面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长方形),这些过程老师应讲解详细些,以便学生理解并推导出体积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