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耐力训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每次训练作l 0组练习。每次训练共作l 00次,累 计1000 s的等长收缩练习。 多角度等长练习:克服等长练习的角度特异性,扩大等 长练习的作用范围。即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 30度作一组等长练刁。
19
短暂最大收缩练习(brief maximal exercise,BME)
Rose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配合应用的一种肌力练习方法。当时主要用于股 四头肌训练。其方法是在最大负荷等张抗阻力伸 膝后维持等长伸膝5s,重复5次,其阻力逐步增 加。(0.25~0.5kg/天)
方法是:先测定连续重复10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值,称为10RM值(10 repetion maximium)。练习时作三 组各10次的运动练习,依次用l/4、1/2及I 的10RM值 的阻力负荷,前两组用作准备活动,后一组是主要练习。 每周重复测定10 RM值,据此修正练习时所用负荷量, 使其随着肌力的增长而增加。
15
渐进性抗阻练习法
等张练习增强肌力的关键在于用较大的阻力,作最大收 缩或接近最大收缩的练习。重复较少次数即可引起肌肉 疲劳,这是遵循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
l 945年,Delorme根据此原则提出一种渐进性抗阻练习 法(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PRE),取得良好 效果。
16
向心练习与离心练习
等张练习时,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 靠近,称此为向心练习(concentric exercise);
相反,由于阻力大于肌力,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仍 被被动延长,致使两端互相分离,称此为离心练 习(eccentric exercise)。
离心运动与向心运动同样为日常活动所必需,故 进行相应的离心或向心练习有其实际意义。
水平,以后又再下降到运动前水平。超量恢复是 肌肉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5
超量恢复示意
6
超量恢复规律
肌肉练习引起一定的肌群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 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肉练习也难以取得 明显效果。
要掌握适宜的练习频度,尽量使后一次练习在前 一次练习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
7
肌肉练习主观用力程度与练习效果关系
缺点是被认为主要增强静态肌力,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 调性,同时有显著的角度特异性,故一般认为只对增强 练习角度附近约20度范围内的肌力有效。
18
基本方法
每天作一次持续6s的强度为最大收缩力的2/3以上的等 长练习,即可增强肌力。
20次各持续6s的等长练习。 “Tens”法则:即收缩10 s后休息10 s,重复10次为一组
10
肌力为1—2级时
肌肉电刺激疗法。 肌电反馈训练。 肌电反馈训练和肌肉电刺激相结合 助力运动练习,即在肌肉主动收缩的同时施加外力帮助,
以便完成大幅度的关节运动。注意强调主观用力,仅给 予最低限度的助力,避免以被动运动替代助力运动。助 力可由治疗师或患者的健肢提供,也可由患者用健肢通 过棍棒、滑轮或特殊器械提供。 肌力达2级时,可进行免负荷运动,即减除重力负荷的 主动运动。
3
肌力练习的机制和基本原则
肌肉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肌红蛋白增加 酶蛋白增加 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结缔组织量增多。
4ຫໍສະໝຸດ Baidu
运动时和运动后肌肉的即时变化
肌肉疲劳时:肌肉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下降, 肌肉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与酶蛋白消耗。
休息过程消耗获得补充,生理功能恢复 超量恢复阶段: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
11
免负荷运动
带子、滑轮悬挂肢体 肢体放在敷有滑石粉的光滑平板上,在水平面上
运动 温水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消除部分肢体自身
的重力,使运动易于完成。
12
肌力为3—4级时
主动运动训练 抗阻运动训练
13
等张练习(isotonic exercise)
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抗阻练习。练习时,肌肉 克服阻力作大幅度关节运动,故又称为动力性练 习(dynamic exercise)。运动过程中肌肉产生的 张力视阻力大小而定,在收缩过程中大致稳定不 变。
8
肌力练习基本方法的选择
必须先行肌肉功能测试 根据原有肌力水平来选择肌力练习方式。
9
肌力为o时
电刺激以延缓肌萎缩。 传递神经冲动的练习,即作主观努力,试图引起
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 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直 至神经轴突再生达到瘫痪肌群。这种主观努力, 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 神经本身的再生。 传递冲动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
20
21
等速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等速练习用专门的等速练习器进行。运动时,肢 体带动仪器的杠杆围绕着与关节运动轴心相一致 的机械轴心运动。此机械轴心的运动速度事先设 定,在运动中不能超过,即肢体启动达到设定速 度后不会再产生加速度,肌肉收缩产生的运动力 矩由仪器产生同样大小的阻抗力矩加以抗衡,此 力矩大小可由仪器作同步显示。
肌力耐力训练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 江医院康复科
汪孝红
1
肌力训练的定义
恢复肌肉功能 增强肌肉力量
2
肌力训练的应用
1.防治废用性肌萎缩。 2.防治疼痛所致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 4.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5.选择性增强肌肉、调整肌力平衡。 6.增强躯干肌肉和调整腹背肌力平衡。 7.增强肌力和改善拮抗肌平衡。 8.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
14
等张练习的基本方法
该法是直接或通过滑轮举起重物的练习,如举哑 铃或沙袋、拉力器等练习。其特点是所用重物的 绝对重量不变,但由于运动中肢体杠杆位置的改 变,阻力和肌力作用于关节旋转中心的旋转力臂 部有所改变,而二者的改变往往不一致,故实际 上当某些运动环节的肌肉收缩处于相对不利条件 下,常可使当时的抗阻能力减弱。为了完成全过 程运动,只能选用较小的阻力。这种阻力对其它 环节来说可能偏低,因而有可能影响训练效果。
17
等长练习(isometric exercise)
利用肌肉的等长收缩进行的肌力练习。等长练习不引起 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为静力练习(static exercise)。
等长练习中肌肉张力大幅度升高,可产生明显的训练效 应,同时操作方便,可在肢体被固定、关节活动度明显 受限或存在某些关节损伤或炎症等情况下进行,及时预 防肌萎缩或促进肌力恢复。
19
短暂最大收缩练习(brief maximal exercise,BME)
Rose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配合应用的一种肌力练习方法。当时主要用于股 四头肌训练。其方法是在最大负荷等张抗阻力伸 膝后维持等长伸膝5s,重复5次,其阻力逐步增 加。(0.25~0.5kg/天)
方法是:先测定连续重复10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值,称为10RM值(10 repetion maximium)。练习时作三 组各10次的运动练习,依次用l/4、1/2及I 的10RM值 的阻力负荷,前两组用作准备活动,后一组是主要练习。 每周重复测定10 RM值,据此修正练习时所用负荷量, 使其随着肌力的增长而增加。
15
渐进性抗阻练习法
等张练习增强肌力的关键在于用较大的阻力,作最大收 缩或接近最大收缩的练习。重复较少次数即可引起肌肉 疲劳,这是遵循大负荷少重复的原则。
l 945年,Delorme根据此原则提出一种渐进性抗阻练习 法(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PRE),取得良好 效果。
16
向心练习与离心练习
等张练习时,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 靠近,称此为向心练习(concentric exercise);
相反,由于阻力大于肌力,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仍 被被动延长,致使两端互相分离,称此为离心练 习(eccentric exercise)。
离心运动与向心运动同样为日常活动所必需,故 进行相应的离心或向心练习有其实际意义。
水平,以后又再下降到运动前水平。超量恢复是 肌肉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5
超量恢复示意
6
超量恢复规律
肌肉练习引起一定的肌群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 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肉练习也难以取得 明显效果。
要掌握适宜的练习频度,尽量使后一次练习在前 一次练习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
7
肌肉练习主观用力程度与练习效果关系
缺点是被认为主要增强静态肌力,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 调性,同时有显著的角度特异性,故一般认为只对增强 练习角度附近约20度范围内的肌力有效。
18
基本方法
每天作一次持续6s的强度为最大收缩力的2/3以上的等 长练习,即可增强肌力。
20次各持续6s的等长练习。 “Tens”法则:即收缩10 s后休息10 s,重复10次为一组
10
肌力为1—2级时
肌肉电刺激疗法。 肌电反馈训练。 肌电反馈训练和肌肉电刺激相结合 助力运动练习,即在肌肉主动收缩的同时施加外力帮助,
以便完成大幅度的关节运动。注意强调主观用力,仅给 予最低限度的助力,避免以被动运动替代助力运动。助 力可由治疗师或患者的健肢提供,也可由患者用健肢通 过棍棒、滑轮或特殊器械提供。 肌力达2级时,可进行免负荷运动,即减除重力负荷的 主动运动。
3
肌力练习的机制和基本原则
肌肉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肌红蛋白增加 酶蛋白增加 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结缔组织量增多。
4ຫໍສະໝຸດ Baidu
运动时和运动后肌肉的即时变化
肌肉疲劳时:肌肉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下降, 肌肉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与酶蛋白消耗。
休息过程消耗获得补充,生理功能恢复 超量恢复阶段: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
11
免负荷运动
带子、滑轮悬挂肢体 肢体放在敷有滑石粉的光滑平板上,在水平面上
运动 温水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消除部分肢体自身
的重力,使运动易于完成。
12
肌力为3—4级时
主动运动训练 抗阻运动训练
13
等张练习(isotonic exercise)
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抗阻练习。练习时,肌肉 克服阻力作大幅度关节运动,故又称为动力性练 习(dynamic exercise)。运动过程中肌肉产生的 张力视阻力大小而定,在收缩过程中大致稳定不 变。
8
肌力练习基本方法的选择
必须先行肌肉功能测试 根据原有肌力水平来选择肌力练习方式。
9
肌力为o时
电刺激以延缓肌萎缩。 传递神经冲动的练习,即作主观努力,试图引起
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 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直 至神经轴突再生达到瘫痪肌群。这种主观努力, 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 神经本身的再生。 传递冲动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
20
21
等速练习(isokinetic exercise)
等速练习用专门的等速练习器进行。运动时,肢 体带动仪器的杠杆围绕着与关节运动轴心相一致 的机械轴心运动。此机械轴心的运动速度事先设 定,在运动中不能超过,即肢体启动达到设定速 度后不会再产生加速度,肌肉收缩产生的运动力 矩由仪器产生同样大小的阻抗力矩加以抗衡,此 力矩大小可由仪器作同步显示。
肌力耐力训练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 江医院康复科
汪孝红
1
肌力训练的定义
恢复肌肉功能 增强肌肉力量
2
肌力训练的应用
1.防治废用性肌萎缩。 2.防治疼痛所致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 4.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5.选择性增强肌肉、调整肌力平衡。 6.增强躯干肌肉和调整腹背肌力平衡。 7.增强肌力和改善拮抗肌平衡。 8.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
14
等张练习的基本方法
该法是直接或通过滑轮举起重物的练习,如举哑 铃或沙袋、拉力器等练习。其特点是所用重物的 绝对重量不变,但由于运动中肢体杠杆位置的改 变,阻力和肌力作用于关节旋转中心的旋转力臂 部有所改变,而二者的改变往往不一致,故实际 上当某些运动环节的肌肉收缩处于相对不利条件 下,常可使当时的抗阻能力减弱。为了完成全过 程运动,只能选用较小的阻力。这种阻力对其它 环节来说可能偏低,因而有可能影响训练效果。
17
等长练习(isometric exercise)
利用肌肉的等长收缩进行的肌力练习。等长练习不引起 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为静力练习(static exercise)。
等长练习中肌肉张力大幅度升高,可产生明显的训练效 应,同时操作方便,可在肢体被固定、关节活动度明显 受限或存在某些关节损伤或炎症等情况下进行,及时预 防肌萎缩或促进肌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