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ltf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 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 为一体并兼有咨议机构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
1.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学术自由、兼 收并蓄。
2.待遇优厚: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一)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 发展
(二)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 性和创造精神
(三)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第三节 墨子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 墨子先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 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 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 墨翟作为首任“钜子”,一生“上说下教”, 宣传“兼爱”主张,建立了有政纲、有领导、 有组织、有纪律的墨家学派。“徒属弥众,弟 子弥丰,充满天下”,其弟子180人,“皆可 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足”。
三、论教育内容
(一)政治和道德教育
“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 衣”、“劳者不得息”。
“三务”:“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刑政之治”。
措施(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兼爱、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 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二)科学和技术教育 这方面包括了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和自
(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这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
目的在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形成雄辩的本领, “上说下教”,推行“兼爱”的政治主张。 ▪ “三表法”:即衡量人的认识和言谈正确与否 的三条标准。“有本之者”,即“上本之古者 圣王之事”;“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 耳目之实”;“有用之者”,即“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三表法虽然具有 尊重实践和民众的意愿,表现出进步性,但仍 具有经验主义的特点。 ▪ 思维和辩论的法则(形式逻辑):掌握根据 “故”进行类推的方法,提出要“察类明故”。 事物的类,是由事物的故(内在根据)决定的。
三、私学发展 儒家私学:创始人是孔子,后“儒分为 八”,
▪ 最有影响的是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 (思孟学派:子思之儒、孟氏之儒 、乐正 氏之儒)和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 思孟学派对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教育理论 方面的造诣最高。 墨家私学:墨家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的 一个学派,创始人为墨翟。之后,“墨离 为三”。
▪ 墨家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理 想出发,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墨家 首领称为“钜子”,其私学既是教学团体, 也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
道家私学:老聃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主要分 为老庄派和黄老派。
▪ 庄周为代表的道家是道家的正宗,与儒墨相抗 衡。主张出世。有《庄子》一书。
▪ 黄老派百度文库在稷下发明黄老之术而成名,尊传说 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假托黄帝和 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 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主张入世, 对世事采取积极干预的态度。
▪ 《墨子》为其弟子和后学所作,近代才得以研 究。
一、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
▪ 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提出了“兴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思想,主张通 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实现“兼爱”社会的 理想。
▪ 推行教育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手段。 “天下匹夫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者功亦 多”,如反对善于耕种者“独耕”。(理 想的社会应该人人受教育)
然科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 “各从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如关于圆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圆,一中同长 也。” 这和我们现代的科学定义是很相近的 了。又如力的概念为“力,形之所奋也。”
(三)文史教育 墨翟“通六艺之论”并读过“百国春秋”,
最后“背周道而用夏政”,并没有完全抛 弃儒家的“六艺”,只是不重视。 他批评儒家六艺教育具有腐朽、寄生的特点, 如他主张“非乐”,反对乐教,认为乐教 不仅糜费人力财力,还消磨人的意志,使 人懈怠职业。 评论:他的主张有批判儒家六艺教育脱离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际的针对性,却表现出某 种片面和狭隘性。
(二)教育的对人的作用
“素丝说”:墨翟批判儒家“教人学而执有 命”的矛盾的人性观。他以素丝和染丝为 比喻,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染 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 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 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
他从人性平等的立场论述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说明:白色为战国七雄,红色为春秋时期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田恒:“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
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 二、百家争鸣 学派: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诸子 百家通常指“九流十家”,包括儒、墨、法、 道、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家。之 外还有兵、医等。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 系密切的是儒、墨、道、法诸家。儒、墨并 称“显学”。 意义:影响社会变革; 繁荣文化;丰富教育思 想,促进私学发展。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因设学宫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的稷门(城西南门)而得名。 稷下学宫历经齐桓公、威王、宣王、齐湣王、 襄王、齐王建六代,历时约150年。稷下学 宫是战国时代养士之风走向制度化的产物, 也是各学派展开思想论战的园地。
▪ 教育的目的:“兼士”或“贤士”。 ▪ “兼士”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
乎德行。即知识技能、思维辩论、道德的 要求。 ▪ 与“兼士”相反的是“别士”:别士自私 自利,而兼士无私地兼爱所有的人。儒家 主张爱有差等,对父母妻子之爱怎么可能 与爱一般人一样呢?而墨家认为,爱有差 别,实际上还是自私。
法家私学
▪ 法家早期: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 申不害代表,源于儒家。子夏到魏国的西 河讲学,产生了“西河学派”,李悝、吴 起都是子夏的弟子。
▪ 法家成熟期:以商鞅(李悝的弟子)为代 表,他以重“耕战”和“燔诗书而明法令” 指导秦国变法。
▪ 法家后期:以韩非和李斯为代表。韩非是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将法家的 思想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