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秦朝开始于哪一年?是哪一年结束的 ?算一算秦王朝共存在了多少年? 项羽和刘邦争权夺利的战争史称什 么? 西汉是哪年建立的?由谁建立的?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阅读材料
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 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 · · · 人相 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 醇驷( chún sì马车), 而 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强
结合材料,分析王国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 淮南王(刘)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 擅为法令,与人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 ——《史记·孝文本纪》 吴王„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淄 川王„胶东王„反,发兵西乡。 ——《史记·孝景本纪》
叛
西汉的诸侯国 势力真的很大,汉 武帝该怎么办呢? 真伤脑筋啊!
拓展延伸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和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谈 谈对我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1、统一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统 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国家强盛更能促进国家的统一 3、 要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西汉建立(刘邦、定都长安)
• 文景之治
物 质 基 础
(政治、思想、
经济、军事、)
汉朝的大一统
巩固统一
汉武帝
西汉鼎盛
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刘秀、洛阳)
1、辨识图: 下列表示西汉与东汉关系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请说明理由? 西 东 汉 汉 西汉 东汉 西汉
前202-9年
东汉
25-220年
前202-220年 前202-220年
2、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处于鼎盛时期
A、汉高祖 C、汉文帝
课堂总结
基础
政治:颁推恩令 加强集权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程。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水平,.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
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
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水准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有着一定的掌握,1、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这些措施有哪些呢?2 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点,来表现当时增强集权的措施。
3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4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但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
但我在本节课中也存有着一定的不足1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2、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3、对于班超部分,使用的时间有点过多,因为是小字部分,能够让学生大体的了解一下就可以。
初一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发 展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1
02
03
豪门贵族的崛起
汉朝时期,豪门贵族逐渐 崛起,掌握了大量土地和 财富。
农民阶级的地位
农民阶级是汉朝社会的主 体,承担着主要的生产任 务,但生活较为贫困。
商人阶级的地位
汉朝时期的商人阶级逐渐 崛起,对经济社会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04
汉朝的文化与科技
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儒学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官方推崇的学术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以儒学经典为主要教 材,培养官吏和学者。
征辟制度
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召有名望的人 士担任官职的制度
03
汉朝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的发展
80%
铁犁牛耕的普及
汉朝时期,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逐渐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 率。
100%
水利工程的修建
汉朝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如 灌溉渠道的修建和维护,保障了 农业生产的稳定。
80%
农作物的多样化
汉朝时期,农作物种类增多,如 稻、麦、粟等,丰富了人们的饮 食来源。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汉朝时期,手工业技术不断进 步,如冶铁、纺织、制陶等, 产品品质和产量均得到提升。
商业都市的出现
汉朝出现了以长安、洛阳等城 市为中心的商业都市,促进了 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
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
汉朝政府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制度,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和规范。
社会阶层与阶级关系
太尉
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三公九卿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统治清明,历 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4.正确看待“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 亡教训,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的结果。这种治世 局面只是统治的相对清明。在封建社会,地主对 农民的剥削是必然的,即使是在“文景之治”时 期,也只是把剥削限制在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 内而已。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时期) 贞观之治(唐代唐太宗时期) 开元盛世(唐代唐玄宗前期)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七岁 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历五十四年, 是第三个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与另外两位即位最长的皇帝 康熙和乾隆一樣,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继承了文 景之治遗留下來的富強基础,即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內揽人 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 汉王朝推向极盛。这位富创造力的皇帝 曾创立多项制度及纪录, 影响延及后世逾千年.
注意:最终解除了王国对中央威胁的是汉武帝。
(2)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 跃。诸王门下的宾客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 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统治者需要以思想上的 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 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A. 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 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汉武 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 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 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B. 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设立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员,负责监督和检查各 级官员的行为。此外,汉朝还通过派遣使者巡行、设立监郡 官等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察和管理。这些监察制度有 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公正。
03 汉朝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的发展与土地制度
01
02
03
铁犁牛耕的普及
汉朝时期,铁犁牛耕的耕 作方式逐渐普及,提高了 农业生产的效率。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阶级矛盾逐渐激化。 农民起义和豪门贵族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 对汉朝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造成了威胁。
农民阶级的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阶级内部出 现了分化,一部分农民通过努力逐渐富 裕起来,而另一部分农民则陷入贫困。
04 汉朝的文化与科技
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01
02
03
04
儒学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成为官方学说和主流
意识形态。
汉朝的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 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汉儒学派。
汉儒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核心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秩序 和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汉朝, 还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乃至 东亚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政治
制度。
文学艺术的繁荣
汉朝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战争与反击
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汉武帝时 期开始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策 略,通过多次战争,成功削弱了 匈奴的势力。
对西域的经营与丝绸之路
开拓西域
汉朝通过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 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加强了 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丝绸之路的繁荣
随着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加深,丝绸之 路逐渐繁荣起来,成为连接东西方的 重要贸易通道。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新人教版七年级上)1PPT课件

知识点三 东汉的统治
34
东汉的统治
1、东汉的建立
公元_9__年,西汉灭亡。
公元_2_5_年,刘__秀__称帝,
定都_洛__阳,史称_东__汉_。 刘秀就是_光__武_。帝
“光武中兴”
35
东汉的统治
2、外戚宦官专权
政治黑暗 统治腐朽
这副图反映了 什么问题?
36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
37
秦始皇
“文景之治”
历史意义: “文景之治”使西汉初的社会经济得 到了恢复发展,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 的雄厚基础,使中国出现第一盛世局 面.
14
知识点 二 汉武帝的大一统
15
请说说你所知道的 汉武帝的事情!
雄 才 大 略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16
汉武大帝
汉武帝刘彻, 7岁被册立为太子, 16岁登基,在位54 年。以其雄才大略、 文治武功使汉朝成 为当时世界最强大 的国家。
40
1、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它的主要教材是(
)
A、儒家经典 C、法家著作
B、道家经典 D、墨家著作
41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2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3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 的。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 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 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4
长
期
汉初经济萧条,
辩一辩:秦始皇与汉武
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 大?(提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要求: 1、时间10分钟 2、组内统一 【合作探究】 讨论 疑难,组长统计组内解决不了的 疑难问题,各小组展示时,注意 及时订正。全员参与、各抒己见、 全力以赴 3、红笔纠错,标明重点和疑惑, 并等待展示与点评
我参与,我快乐
任务分工
你了解我建立西 汉初期所面临的困难 吗? 导学案四、1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文 景 之 治
汉 武 帝 大 一 统
:
政治
思想
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 也是中国 封建时代 第一个鼎 盛局面
1、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处于鼎盛时期
A、汉高祖 C、汉文帝
B、汉景帝 D、汉武帝
2、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它的主要教材是( )
A、儒家经典 C、法家著作
B、道家经典 D、墨家著作
你知道我和 景帝又采取了怎 样的政策巩固国 家吗?
导学案四、2,四、 3
汉文帝刘恒
文帝、景帝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 施:
1、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关心农桑 2、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3、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都城和边境粮食满仓,京城 的钱,积累达数百亿,府库里 的钱,由于多年不用,穿钱的 绳子都腐烂了,钱撒了一地, 多的无法数的清,朝廷仓库的 粮食一年一年的堆积起来,逐 年增加。
3.以下四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 汉文帝 A.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5、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是( B ) A.贾谊 C.东方朔 B.董仲舒 D.主父偃
讨论归纳:
•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 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 2、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关心农桑 • 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 4、以德化民 •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 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在长安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 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诗》、《书》、《礼》、《易》、《春秋》 五经:
你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好不好?(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
进步性:
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 即位年龄
和帝
殇帝 安帝
10岁
1岁 13岁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 的年纪很小,这样权力往往落在 母亲或妻子的亲戚(外戚)手中。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权力旁落, 又依靠身边最亲近的人宦官(太 监)夺回权力。这就造成了东汉 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 治特点。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 的五经为教材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军事 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南
统一东南、岭南。修灵 渠
西汉
东汉
前202-9年
25-220年
西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都由刘氏所统治。 但在西汉与东汉之间权力一度落入外戚王莽手 里。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今天的西安),东汉 的都城在洛阳,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
汉初经济萧 条,国家贫困的 荒凉景象是怎样 造成的?
的赋 一 战税 、 乱、 秦 刑的 法暴 )政 二( 、徭 长役 期、
经济萧条贫困 休养生息 吸取秦亡教训
汉 高 祖
①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 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 文 帝
汉 景 帝
想一想:文帝、景帝时又采 取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你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 好不好?
进步性:
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巩固。
局限性:
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 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盐铁专卖
背景:
措施:
作用:
如何评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盐铁专卖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人民思想
1、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消减诸侯国的数目 嫡 长 子 长 子 次 子
儿 子
儿 子
儿 子
诸 侯 王
儿 子 儿 子 儿 子
作用 削弱 了诸侯国的 势力,加强 了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采取这个措施?
儒 家 道家 家法
轻徭薄赋 仁政治国
董仲舒 罢黜百家
韩非子 顺其自然 实行法治
独尊儒术
无为而治
反对仁义
主要措施:
1、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 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使 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 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 的《诗》《书》《礼》《易》 《春秋》(五经)作为教材
影响:使得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功大于过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都 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思想上: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设太
学,以儒学经典为教材,
经济上: 1.统一铸币(五铢钱)
2.盐铁官营
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董仲舒说上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于是上从其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方面
采纳主父偃的建 议 推恩令
建议内容:下令
主 父 偃
允许诸侯王将自 己的封地分给子 弟,建立较小的 侯国。(削弱诸侯 的势力)
王国问题
中 央 统 辖
皇帝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中 央 统 辖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侯 侯 侯 侯 侯 侯 侯 侯 侯
主父偃 “推恩令”
“推恩令”妙在哪儿?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 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 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 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 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 恩戴德,从而培养起了侯国的忠诚。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又称两汉,分指西汉和东汉)
西汉初年 经济形势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
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或乘牛车。”
(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 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什么社会状况?
汉朝初年,经济萧条。
“光武中兴”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一节 础
政治 “推恩令”,削
弱王国势力。
思想 “罢黜百家,
汉武帝的大一统
独尊儒术”
经济
西汉 进入 鼎盛 时期
军事
1.汉朝,颁布“推恩令”的帝王是 C (
)
A.汉文帝 C.汉武帝
B.汉景帝 D.汉高祖
2.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开始于 ( D )
我用哪种思想来 治理国家最好呢?
道家
儒家
法家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轻徭薄赋 仁政治国
实行法治 反对仁义
思想方面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 统思想。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 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董仲舒,出生年代
(前179一前104)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6岁的刘彻登基大汉帝国宝座, 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 。 可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 心充满了烦恼。
烦恼一:
烦恼二:
烦恼一
材料一: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的势力虽然有
所削弱,但是依然威胁着中央政权的安全。有的 诸侯王骄奢淫逸,“杀人取财物以为好”,破坏 封建法制;有的设法谋害朝廷命官,企图摆脱中 央制约。
请回忆一下上堂课的内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
秦朝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如果你是当时 的皇帝你会怎 么做?
那么西汉 初年的统 治者具体 是怎样做 的呢?
材料二: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 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 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他们提倡节 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从中看出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 取了哪些措施? 吸取秦亡的教训;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德 化民
材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
天子一样的威风。他还自造弓箭十万,府库的 “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烦恼二
材料一: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学派的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 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 央集权很不利。
材料二:
董仲舒说:“现在,每个经师传授的道不同,每个 人的观点各异……因此,君主没有办法实现思想的统 一,法令制度多次变更,臣民不知应该遵守什么。”
请大家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制订解决 问题方案。 活动要求: 1、活动内容:制定解决四个烦恼的方 案 2、方式:以4人一小组讨论 3、要求:①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 负责组织、督促本组同学发言 ②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本组方案 ③讨论协商时间约5分钟 ④活动结束后,小组代表说明本组方 案,陈述时间不超过2分钟
——《汉书•董仲舒传》
儒家经典《诗》、《书》、 《易》、《礼》、《春秋》
经济和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收归铸币权,实现盐铁
国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大 一统。 军事方面: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遣为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 “漠北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巩固 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
结果(意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 在政治、经济、军事 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 采取的措施 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景帝后期 经济形势
他们的措施有何效果及影响?
材料三: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实,新 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 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 钱多得无法计算。 材料四:“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反映措施有何效果及影响? 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经济发展,出现了 “文景之治”。
A.春秋后期 C.秦朝初年 B.战国时期 D.西汉盛期
3、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C ) A.贾谊 B.东方朔 C.董仲舒 D.主父偃
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B
A.法家和墨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诸子百家 D.道家和兵家
)
政治上: (主父偃) 颁布推恩令 削弱各诸侯的
思想上: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经济上:
收归盐铁 和铸币经营权
军事上: 北击匈奴
势力
兴办太学
三、东汉的统治
1、外戚宦官专权
这副图反映了 什么问题?
政治黑暗
统治腐朽
三、东汉的统治
2、东汉的建立
公元___年,西汉灭亡。 9 刘秀 25 公元___年,____称帝, 洛阳 定都___,史称____。 刘秀就是____。光武帝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