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说课讲解
初中物理人教版说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教案《温度和温度计》说课稿一、说教材《温度和温度计》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温度概念,知道生活中的一些温度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学生感知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能够正确地使用温度计,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有所了解。
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已经能够对温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生活中见到过温度计,但是对温度计的具体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对温度计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更不熟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途径,对温度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说教法针对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向学生展示与温度计相关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分析,对温度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自主探究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温度概念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探究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使用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法:在学生对温度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将对温度计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温度计内部结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温度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四、说学法针对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外部形状、内部结构以及温度计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表现,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对温度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操作法:在学生对温度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将组织学生对温度计进行实际的操作,通过对温度计的操作,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课,在整个物理课程体系中,处于测量这一节的开篇位置,起着引领和奠定基础的作用。它是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过渡到抽象的物理概念的重要桥梁,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清晰性、简洁性和知识结构的把握。布局上,我会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课程标题、主要知识点、实验步骤和练习题等。主要内容将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单位换算方法等核心知识点。风格上,我会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表,以及生动形象的符号和图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教学辅助,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事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进行调整。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刻度尺、停表、秒表等实物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资源。刻度尺、停表和秒表等实物教具能够直观地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则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物理概念和原理,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实验视频则能够将实验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2.教学难点:停表和秒表的精准使用,长度和时间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
针对这些重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示范、演练、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掌握。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比赛计时、制作物体长度测量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其次,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最后,通过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与评价,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策略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结构,巩固知识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收获。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2.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进行现场演奏,观察和分析乐器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具体策略如下: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结合实验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具体内容包括:
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乐器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了解乐器发声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效果。
3.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如何被人耳感知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分辨率。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实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
【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上方点燃一只蜡烛,观察蜡烛的像。
2. 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记录此时未点燃蜡烛的位置。
3. 重复步骤1和2,观察不同位置的蜡烛像。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为虚像。
二、实验2: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1.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学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烧杯、水、细线、物体。
【实验步骤】1.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量水的质量。
3. 将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用天平测量物体和水的总质量。
4. 计算物体的体积。
5.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实验总结】物体密度= 质量/ 体积。
三、实验3:制作太阳能小车【实验目的】1. 了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原理。
2. 学会制作简单的太阳能小车。
【实验器材】太阳能电池板、小车、电线、灯泡、电池。
【实验步骤】1. 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小车上。
2. 将电线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和灯泡。
3. 将电池连接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反面。
4. 把小车放在阳光下,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总结】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将其转化为电能,从而使灯泡发光。
四、实验4: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实验目的】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木块、毛巾、斜面、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1. 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2. 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3. 将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教案名称: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实验演示和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本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2. 知识讲解:在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时,我注重了语言的简明扼要和逻辑性。
我力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物理概念,比如我会用“想象一下,当你推动一辆停在坡上的汽车,你会感觉车比平地上更难推动,这是因为坡上的车受到了重力的分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整合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提供评估反馈等多重优势。
它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和参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4.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学习法则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想法、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3-1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规律。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实验操作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习惯。
3.应用题练习:设计一些与凸透镜成像有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反馈: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实像与虚像的概念。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最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班级:教师:学校: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提出问题】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设计实验】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
(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课本的长(cm)课本的宽(cm)课本的厚(cm)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次数 1 2 3【评估与交流】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实验二、用停表测量时间一、实验目的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二、实验器材秒表一块,实验用小车一个三、实验步骤:1.看清秒表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并观察检验秒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秒表调零;2.在水平桌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并做标记,终点处要有障碍物;3.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从起点开始运动并通过终点,同时利用秒表开始测量小车从起点开始运动并通过终点所用的时间(不需估读)并读数、记录;4.仿照步骤3,改变小车运动的快慢,再做两次,并记录测量结果;5.整理实验器材。
四、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数据记录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结论实验三、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实验课题】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仪器和器材】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实验一:声是怎样产生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
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
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
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二:声音怎样传播的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
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1.54-2),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
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厘米的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厘米)如图1.54-3所示。
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注意事项】1.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
2.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3.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干燥处保存。
并注意防止受压变形。
4.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实验课题】声音的特性【目的和要求】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发音齿轮(齿数为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
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轮的锯齿,如图1.55-1所示。
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
转速越大,音调越高。
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一、力的概念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
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1、学生拉弹簧。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测量长度1.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2 实验原理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物体的实际长度与刻度尺读数的关系。
1.3 实验器材刻度尺。
物体(如直尺、铅笔等)。
1.4 实验步骤1. 观察并了解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2. 将刻度尺放置在物体上,使刻度尺与物体平行。
3. 读取物体两端在刻度尺上的对应数值。
4. 计算物体的实际长度。
1.5 实验注意事项刻度尺要放置平稳,避免倾斜。
读数时要保持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第二章:测量质量2.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2 实验原理天平的读数方法。
物体的实际质量与天平读数的关系。
2.3 实验器材天平。
砝码。
物体(如书籍、金属等)。
2.4 实验步骤1. 调节天平平衡,确保天平指针指向中央刻度线。
2. 在天平的两个盘子上放置相同数量的砝码。
3. 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上,砝码放在右盘上。
4. 调整砝码的数量,直到天平平衡。
5. 读取砝码的总质量,即为物体的实际质量。
2.5 实验注意事项天平使用前要检查是否平衡,不平衡时要进行调节。
放置物体时要轻拿轻放,避免对天平造成冲击。
第三章: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3.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
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2 实验原理重力的定义和方向。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落规律。
3.3 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物体(如不同重量的球体)。
实验台。
计时器。
3.4 实验步骤1.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
2. 启动计时器,记录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时间。
3.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每次的时间。
4. 分析时间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5 实验注意事项确保物体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以排除高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物体撞击地面造成损坏。
第四章:制作简易指南针4.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指南针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使用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声波的传播和反射。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刻度尺、频率计、声源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波的特性。
2.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声波的传播过程。
3. 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液体和固体等。
三、声音的三个特征(10分钟)1. 音调:讲解音调的定义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讲解响度的定义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 音色:讲解音色的定义及其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四、声音的测量(5分钟)1. 介绍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演示实验:使用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个特征。
2. 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
教案章节:第二章光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学会使用光具座、凸透镜等器材进行光的实验。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
2. 光的折射和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推导。
2.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平面镜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反射。
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2.2声音的特性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实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 实验目的(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学习使用刻度尺、三角板等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3)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交点即为像点,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光屏、直尺、三角板。
4.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一侧放置蜡烛A,另一侧放置光屏。
(2)调整蜡烛A的位置,使其成像在光屏上,记录蜡烛A和成像的位置。
(3)将另一只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使其成像在光屏上,记录蜡烛B和成像的位置。
(4)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蜡烛A和蜡烛B的成像距离,比较两者大小。
(5)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
5.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了解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2:测量小球的滚动摩擦系数(1)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
(2)学习使用斜面、小车、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
(3)培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原理滚动摩擦系数:物体在滚动过程中,摩擦力与正压力的比值。
3.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小球、刻度尺、细线、弹簧测力计。
4. 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桌子上,调节斜面角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上,使小车与小球接触,用细线连接小球和小车。
(3)用弹簧测力计向上拉小车,记录测力计示数。
(4)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距离。
(5)根据公式计算滚动摩擦系数。
5.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测量,学生可以了解到滚动摩擦系数的概念,掌握测量滚动摩擦系数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三、实验3:制作简易指南针1. 实验目的(1)了解地磁场对指南针的影响。
(2)学习制作简易指南针。
(3)培养动手制作、观察能力。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使磁体指向地磁南北方向。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一、新课内容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演示玻璃瓶的形变。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3了解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2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三个特征。
2.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机制,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导入老师播放一段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流水等,让学生聆听并说出自己听到的声音。
2.声音的产生2.1学生分组实验:用钢尺在桌面上振动,观察钢尺与桌面接触处产生的声音。
3.声音的传播3.1学生分组实验:在空气中敲击音叉,观察声音的传播。
第二课时:声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1.1老师展示不同频率的音叉,让学生分辨音调的高低。
1.2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频率的音叉敲击,观察音调的变化。
2.响度2.1老师展示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分辨响度的大小。
2.2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响度的变化。
3.音色3.1老师展示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分辨音色的差异。
3.2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乐器的音叉敲击,观察音色的变化。
第三课时:声音的应用1.声音的传递信息1.1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传递信息作用,如电话、对讲机等。
1.2老师讲解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
2.声音的利用2.1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利用,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探伤等。
2.2老师讲解声音的利用原理。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我们还了解了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五、作业1.复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
初中八年级物理实验说课稿
初中八年级物理实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八年级物理实验课,课程的主题是《光的折射现象》。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原理,了解折射定律,并能在实验中准确测量光线的折射角。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理。
2. 教学难点:折射定律的应用以及实验中角度的准确测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包括半圆形玻璃棱镜、激光笔、白纸、量角器等,并预先设计好实验步骤和指导问题。
2. 学生准备:学生需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并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为什么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引起学生兴趣。
- 简要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 详细解释光的折射现象,阐述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原理。
- 介绍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并解释斯涅尔定律。
3. 实验操作-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配实验器材。
- 指导学生使用激光笔照射半圆形玻璃棱镜,观察光线在进入和离开玻璃棱镜时的偏折现象。
- 引导学生使用白纸记录光线的路径,并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斯涅尔定律。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折射率。
-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原因。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进行解答。
5. 课堂小结- 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理,强调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说课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平定县立璧学校实验目录: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5)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7)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实验五、水的沸腾 (12)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3)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9)实验汇总: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提出问题】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设计实验】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
(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评估与交流】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将小车置于斜面上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往下运动,小车将在平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2>.用刻度尺测量出这段直线距离的长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3>.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平定县立璧学校实验目录: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5)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7)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实验五、水的沸腾 (12)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3)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9)实验汇总: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提出问题】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设计实验】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
(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评估与交流】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将小车置于斜面上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往下运动,小车将在平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2>.用刻度尺测量出这段直线距离的长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3>.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S= , t= ,v =2.测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1>.用刻度尺测出某同学一步的距离,用以步代尺的方法测量操场跑道的实际长度;2>.在操场的跑道上,测量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3>.仿照前面,记录数据,利用公式计算出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甲学生姓名:走一步的距离:;绕操场跑道内道走一圈用多少步:;操场跑道内道一圈的长度:。
乙学生姓名:走一步的距离:;绕操场跑道内道走一圈用多少步:;操场跑道内道一圈的长度:。
操场跑道的长度:。
(取平均值)丙学生姓名:跑步绕操场跑道内道一圈所用时间:;他(她)跑步的平均速度:。
丁学生姓名:图1骑自行车绕操场跑道内道一圈所用时间: ; 他(她)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
问题与思考:你能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吗?请在下面画出来。
[解疑释惑] [当堂训练]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本实验的原理: ;2>.本实验除图2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 ,用停表测出t=2S ,则的平均速度= m/s 。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
则小球从A 点运动到D 点用时_____s ,平均速度为__ _m/s ,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评估与交流】1、 实验中的斜面为什么要缓一些?2、 选择在斜面上滚动的物体重量为什么要小一些?实验三、声音的特性【提出问题】图2图3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或假设】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实验方案: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
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
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
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实验次数伸出桌子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第一次第二次(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音叉振动的幅度实验次数音叉发声的响度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第一次第二次【分析和论证】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评估与交流】1、在本次探究中,你的猜想与结论是否相同?如有出入,原因何在?2、还可以利用哪些器材完成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有很多物质在熔化时是先变软后再慢慢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如蜡、橡胶、沥青等;而有些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变软、变稀的过程,而是直接变成液态,如冰、海波、铁、锡等,那么: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熔化时的熔点是否一样?3、物质由液态变化为固态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猜想或假设】1、不同物质在熔化时虽然状态变化过程有些不同,但要加热温度都会上升。
2、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3、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有无规律可循,取决于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1、把一定量的海波和蜡分别放入试管中后,放在火焰上加热,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把海波已熔化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所需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进行实验】1、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2、如图5-2、图5-3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
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3、研究液态的海波和蜡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和论证】1、分析实验1中的数据,得出结论是:2、分析实验2中的图像,比较得出结论是:3、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发现:时间/min2030 40 50 图5-3记录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图5-2记录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时间/min2030 40 50实验五、水的沸腾【提出问题】 1、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 3、水的沸点是否是个定值?【猜想或假设】 1、 水沸腾时,伴随着大量气泡上升。
2、 水沸腾前温度一直上升,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3、 水的沸点可能与大气压强有关系。
【设计实验】为了证实上述猜想1、2,设计如图6-1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一);图6-2所示的实验装置(二)是为了验证猜想3而设计的。
所需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小孔的纸板、钟表【进行实验】1、用实验装置(一)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
从9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它填入下表中,然后在方格纸上作出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6-3。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水的温度/℃2、用实验装置(二)甲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T 1= ℃;移走酒精灯,观测到水停止沸腾后,再换上如图乙设备。
拉伸活塞,立刻又观测到烧瓶中的水发生沸腾。
温度/℃时间/min9095100105图6-3记录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分析和论证】1、水在沸腾时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上升,并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给它加热,但是水的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汽化存在两种方式:和。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和②继续吸热。
5、液体的沸点还与液体上方的气体压强有关。
【评估与交流】1、如何缩短水加热至沸点温度的时间?2、水沸腾时和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沸腾前气泡少且上升变小,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且变大了?3、水沸腾时,为何烧杯口出现大量的白气?是否为水蒸气?4、气压对水的沸点影响关系是什么?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提出问题】用激光对平面镜照射,正对着照射、斜着照射,观察反射后的激光亮点,提出以下问题:1、射向镜面的光反射后将沿什么方向射出?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在同侧、异侧还是重合?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一定相等吗?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猜想或假设】1、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在正对镜面的身前,表明反射后的光线一定是沿原路返回。
2、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位置不固定,表明反射后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出,无规律可循。
3、激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可能与激光向镜面入射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
4、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设计实验】A.如图2-1所示,取一个平面镜M,一张可以绕轴ON水平转动的纸板E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保持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
B.在A实验基础上,让一束激光沿着纸板斜射向O点,同时把纸板F向后转动,观察反射光线,重复几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