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科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一、教材分析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能根据参加反应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升降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本节内容在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这一节内容是中学化学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高考备受青睐的热点,它贯穿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化合价、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知识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学习了许多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合价并不陌生,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对于知识的前后链接能力有所欠缺。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从不同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理解;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难点:氧化还原的本质。
四、教学目标1、能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根据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2、能够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有益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利用所学知识避开氧化还原对人类的有害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
•能够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化学物质的定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2.2 化学物质的变化过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化学反应的常用实验现象和规律2.3 化学实验•安全操作和实验规范•常用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技巧3. 教学方法3.1 演讲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达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用图表、实例等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理解和记忆。
3.2 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增强实验探究意识。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总结,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3.4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化学原理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4. 教学评估4.1 学生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
•根据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2 知识考核•定期进行知识考核,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随堂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实验操作技能评估•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估。
5. 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高中化学教材中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编写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2 实验器材和试剂•配备实验所需的基本器材和试剂,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5.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图表、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展示。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3.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过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2. 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理解;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物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4.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变化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背后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九、教学评价:1. 巩固性评价:课后作业考核;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学设计
《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内容和知识体系】1.本章单元内容: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第二节是离子反应,主要介绍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第三节是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两部分内容。
作为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初中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初步建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个重要视角——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
2.本章知识体系:本章以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研究作为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本单元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单元作为高中化学的第一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复习了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展,从而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所介绍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以及本章初步建立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个重要视觉——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行性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既是对初中内容的复习,又是对高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一步提高认识。
【单元的重难点】1.重点: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特征及本质。
2.难点: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并知道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从化合价变化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理解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试剂、教学课件、学生笔记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出物质的变化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
1. 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之间的转化过程。
2.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介绍化学反应的物质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探究
进行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过程,体会物质的变化。
四、知识巩固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深化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1物质的分类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元素、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生活事物的常用方法。
在本节内容中,需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元素的、物质、反应的分类认识。
该节内容可安排2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分类观,认识元素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及分散系的分类,分散系实际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状态,属于混合物中的一种类别,区别于简单的混合,分散系的混合状态是复杂的常见的混合状态,因此,学习认识分散系实际是对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从孤立认识到系统认识的过程,也是生活事物学科化的过程。
1、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类法的应用。
(2)通过初中学习的元素分类,化合物分类,化学反应分类初步形成分类的观点。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及混合物模型认识分散系的概念。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从状态和分散质粒子直径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并列举相应的例子。
(5)通过生活常见的胶体以及阅读书本、课外资料、视频资料认识胶体的特征。
2、评价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诊断并发展学生分类的意识水平(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2)通过化学中的分类应用(已学的知识),从元素类型、价态、物质组成、物质性质的角度对元素和物质进行分类,诊断发展学生分类法的应用水平。
(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3)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的分散系实例列举的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水平以及宏观辨识的能力(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4)通过对分散系的分类以及实例的列举,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认识水平(宏观物质角度、微观粒子角度)。
(5)通过信息的阅读整理归纳,诊断并发展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水平和对胶体特征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重点:1.常见分类方法2.同素异形体、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3.分散系的分类及丁达尔效应难点: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2.Fe(OH)3胶体的制备印发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演示实验【展示】图书馆分类陈列的图书;智能机器人对快递物品进行分拣【引入】大家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如何能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呢?【学生活动】讨论【教师】其实在图书馆中,工作人员摆放图书之前,已经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高一化学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主题进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基本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知识,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但由于化学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深度,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拓展视野,培养化学思维。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
(3)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变化的观察和记录,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5)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逻辑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4)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之心。
(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任的实验态度,提高他们的实验安全意识。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1.3.1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册化学教案
【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之小船创作核心微网络素养新目标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偏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预习新知]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特征实质: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特征: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三、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即学即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 )(2)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只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而无元素化合价的降低。
( )(4)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得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失电子的原子被还原。
( )(5)当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 )(6)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 )(7)某元素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该元素一定被氧化。
( )(8)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一定是还原剂。
( )答案:(1)×(2)×(3)×(4)×(5)×(6)√(7)×(8)×2.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是( )A.分析是否发生了化合反应B.分析是否有氧气参加反应C.分析是否有单质参加反应D.分析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答案:D3.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CaCO3+2H+===Ca2++CO2↑+H2OB.OH-+H+===H2OC.HCO-3+H+===CO2↑+H2OD.2Na+2H2O===2Na++2OH-+H2↑答案:D4.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CuSO4===FeSO4+CuB.AgNO3+NaCl===AgCl↓+NaNO3C .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 D .MgCl 2(熔融)=====电解Mg +Cl 2↑ 答案:C技 能 素 养目标一 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辨析[例1] 某国外化学教材中有一张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插图: 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是( )“电子的转移”是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最实质性分析。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是肤浅的、模糊的。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的基础相结合,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
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也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N 2、O 2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不是化合物,胆矾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 项错误;故选C 。
活 动活活动二、认识树状分类法和交【过渡】物质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化学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有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问题1】阅读教材P7页内容,结合图13思考什么是树状分类法?尝试对HCl 、CO 2、CaO 、NaOH 、Na 2SO 4、CaCO 3、Ca(OH)2、H 2SO 4进行树状分类法分类。
【学生1】①定义:树状分类法是指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学生2】②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按照层次一层一层分,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叉,各物间有子概念和母概念的包含关系,即“并列”和“包含”关系。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与高一化学学习方法《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同学熟悉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学校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进展同学的科学素养,引导同学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盼望能关心到您。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1、主要内容(1)熟悉“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讨论的作用。
(2)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依据分类标准把握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4)以是否有离子参与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5)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分类方法的应用2、内容结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同学熟悉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学校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进展同学的科学素养,引导同学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便利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讨论化学当中有不行替代的作用。
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在高中化学的其次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同学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学问的学习既源于学校又高于学校,既有利于初、高中学问的连接,又有利于同学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洁物的分类在学校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同学的学问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在学校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学问。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上科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word学案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学习要求: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2.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3.明确液体的蒸气压、液体沸点的含义及应用;4.学会盖斯定律及应用;5.会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明确其含义;第一节 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它们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但物质是由无数个分子、原子聚集而成,对于单个的分子或原子没有什么状态可言。
在常温、常压下,物质通常有气体(gas ),液体(liquid )和固体(solid )三种存在状态,通称为物质的“三态”。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可以相互转化。
此外,现已发现物质还有第四种存在形式―等离子体状态。
物质的存在状态主要由其组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决定。
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来看,一般来说,气体微粒间的作用最弱,液体微粒间的作用较强,固体微粒间的作用最强。
物质的每一种聚集状态有各自的特征。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参加化学反应,对于某一特定的反应,由于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其反应的速率和能量关系也不同。
在化学反应中,气体物质与其它反应物接触面积大,使得反应能充分进行,例如液体燃料燃烧时尽量使之气化,以便燃烧完全。
一、气体的一般性质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物质处在气体状态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分子间的引力非常小,各个分子都在作无规则地高速运动(布朗运动),因此,可认为气体的存在状态几乎和它们的化学组成无关,致使气体具有许多共同性质,主要是扩散性和可压缩性,这对于研究气体的存在状态带来了方便。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将气体引入任何形状和体积的容器中,由于它可向各个方向运动,都能自动扩散并均匀地充满整个容器(扩散性);又由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所以气体又很容易被压缩(可压缩性),这给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有关气体的研究,对于原子论和近代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理想气体的经验公式气体的存在状态主要由四个因素决定,即体积、压力、温度和物质的量。
上科版高一化学《物质的变化》word教学设计
上科版高一化学《物质的变化》word教学设计1.3物质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差不多特点。
2.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判定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方法。
2.体验对各种观看的体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增加学习化学的爱好,感受化学世界的奥妙。
2.认识观看与摸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不多特点。
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喷雾写字”,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看完那个实验,你一定会感到:化学真奇异!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往这奇异的世界漫游吧!【板书】1.3物质的变化【观看活动】小组合作,依次观看五个变化,联想,及时填空。
(1)火柴梗被折断(2)水的三态变化(3)玻璃破裂(4)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5)食盐溶解在水中,在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盐【提问】这几个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解析。
【板书】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列举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小组交流,看哪一小组所举例子最多、最准确。
【过渡】除上述的物理变化,还有许许多许多的变化,我们接着观看【观看活动】学生观看,讨论,交流,填写18页表格。
学生归纳化学变化的概念。
(1)火柴梗燃烧(2)镁条燃烧【板书】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阅读】“长话短说”【观看活动】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钠遇酚酞的变化。
学生观看,谈论交流,作出判定。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相伴某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提问】蜡烛燃烧时,有物理变化发生吗,其中有化学变化吗?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解析。
【学生活动】“检查站”【提问】判定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谈论、交流。
【小结】学生总结学习收成【板书设计】1.3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二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上科版高一化学《物质的变化》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1.3物质的变化(第1课时)执笔人:郝从兵教学目标:1.体验对各种变化的观察过程2.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教学重点:观察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实验、讲解、分析、小结、举例教学器材:玻璃棒、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火柴、石蜡、食盐、烧杯、稀盐酸、碳酸钠、试管(8支)、氯化镁溶液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在化学实验中会看到各种奇妙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这些现象,通过现象来认识变化的本质。
【趣味实验】喷雾写字(从现象中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实验1:火柴梗折断(填写课本空格)讨论实验2:水的三态变化(填写课本空格)实验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填写课本空格)讨论实验4:玻璃破碎(填写课本空格)实验5:食盐溶解在水中,加热蒸发掉水后得到食盐(填写课本空格)【小结】在上述实验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的变化,有的只发生状态的变化,有的形状和状态都改变,但它们的本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板书】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提问】你们能举出物理变化的例子吗?【板书】实验6:火柴梗燃烧实验7:镁条燃烧【小结】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大量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板书】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铁锅生锈(2)蜡烛燃烧(3)气球爆炸(4)锅炉爆炸(5)铁丝折弯(6)钢铁熔化(7)生铁铸成锅(8)春蚕到死丝方尽(9)矿石粉碎(10)铁矿石炼铁(11)面包发霉(12)药物中毒作业:试卷★祝学习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科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案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要求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掌握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及其计算。
2.会利用理想气体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3.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相关概念。
4.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
5.掌握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反应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及有关计算。
教学时数6学时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存在的。
常温、常压下,通常有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各具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气体(g):分子间作用力小,无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2、液体(l):分子间作用力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有一定的体积,无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固体(s):具有一定体积、一定形状,及一定程度的刚性。
1.1气体气体的存在状态主要由体积V、压力P、温度T和物质的量n四个因素决定,称为气体的状态函数。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只有位置而没有大小,且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显然理想气体是一种假设的情况,真实气体当压力不太高且温度不太低时可看作是理想气体。
描述理想气体体积、压力、温度和物质的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当体积和温度一定时,理想气体的压力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n p ∝; 当压力和温度一定时,理想气体的体积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n V ∝; 一定物质的量的理想气体的压力或体积都与温度成正比:n p ∝;或n V ∝。
我们将这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得:nRT pV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式中:p (压力) V (体积) n (物质的量) T (温度) R (常数)标准单位 Pa m 3 mol K 8.314R 是一个与气体种类无关的常数,称为摩尔气体常数或简称气体常数。
当式中各量单位取国际单位制:压力(Pa )、体积(m 3)、n (mol )时,R 数值可由标准状况下1mol 理想气体的状态函数值求得:2.气体分压定律1)混合气体(如空气)和组分气体(如组成空气的氧气、氮气等):2)分压力:各组分气体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的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该组分气体的分压力(p i )。
混合气体的压力称为总压。
3)道尔顿分压定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801年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i p p p p p +⋅⋅⋅+++=321混合气体的状态同样可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来描述:RT n V p 总总=对于每一种组分气体,都有RT n V p i i =则== 8.314 N ·m ·mol -1·K -1 R == == p V nT 101325 Pa ×22.414×10-3 m 3 1.000 mol ×273.15K == 8.314 J ·mol -1·K -1总总n n p p i i =总总n n p p i i ⨯= 我们把总n n i 叫做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i 的摩尔分数,总p p i 叫做组分气体i 的压力分数。
例1.在0.0100 m 3 容器中含有 2.50×10-3 mol H 2,1.00×10-3 mol He 和3.00×10-4mol Ne ,在35℃时总压为多少?解:p 总 == p (H 2) + p (He) + p (Ne) ==640 + 256 + 76.8 == 973 (Pa)3.气体的分体积定律当组分气体的压力和温度与混合气体相同时,组分气体单独存在时所占有的体积称为各组分气体的分体积,则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体积之和。
V = V 1 + V 2 + V 3 + …+V i则V i / V 总=n i /n 总V i = V 总×n i /n 总P 总可通过压力表测出,Pi 则很难被直接测出,可通过分析、计算求得:P i V = n i RT (1) P 总V = n 总RT (2)由(1)÷(2), 得:P i / P 总 = n i / n 总 = X i (摩尔分数)∴P i = X i P 总计算分压的关键在于如何求得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求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混合气体进行气体分析,测得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总V V i 。
p (H 2) == == == 640 Pa n (H 2)RT V 2.50×10-3 mol × 8.314 J·mol -1·K -1×(273 + 35)K 0.0100 m 3p (He) == == == 256 Pa n (He)RT V 1.00×10-3 mol × 8.314 J·mol -1·K -1×(273 + 35)K 0.0100 m 3 p (Ne) == == == 76.8 Pa n (Ne)RT V 3.00×10-4 mol × 8.314 J·mol -1·K -1×(273 + 35)K 0.0100 m 31.2液体1.液体的蒸汽压:当液体的蒸发速率与其气体的凝聚速率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
此时,液面上方该种液体的蒸汽为饱和蒸汽,饱和蒸汽的压力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与液体的性质有关,可表示液体挥发能力的大小。
饱和蒸汽压越大,液体的挥发能力越强。
饱和蒸汽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越大。
如水的饱和蒸气压在0℃为61.3 Pa ,在室温25℃为3.173 kPa ,在100℃时为101.325 kPa 。
例2.如果在25℃时用排水集气法由锌和盐酸制备氢气:Zn(s) + 2H + == Zn 2+ + H 2(g),总压(实验室大气压)为98.6 kPa (已知25℃时水的饱和蒸汽压为3.17 kPa),收集的气体体积为 2.50×10-3 m 3。
求:(1)试样中氢的分压;(2)收集到的氢的质量;(3)若经干燥剂干燥后能得到多少体积的干燥氢气?(由学生自己做)(4)干燥剂共吸收了多少体积的水蒸汽?(由学生自己做)解:(1) 在实验室中用排水集氢法收集的气体的总压等于氢气的分压与水蒸汽的分压之和,同时也等于实验室的大气压。
所以:p 总 = p (H 2) + p (H 2O)p (H 2) = p 总 - p (H 2O) = 98.6 kPa - 3.17 kPa = 95.4 kPa(2)(3) 此问题可有多种解法:m (H 2) = p (H 2)V M (H 2) RT 95.4×103 Pa × 0.00250 m 3 × 2.02 g·mol -18.314 J·mol -1·K -1 × 298 K= = 0.194 g V(H 2) = m (H 2)RT Pv 0.194g ×8.314 J·mol -1·K -1×298 K 98.6 ×103 Pa ×2.02 g·mol -1= = 2.41×10-3 m 3(4) 水蒸汽的摩尔分数:n(H2O)/n(总)==p(H2O)/p(总)==3.17÷98.6==3.22%V(H2O) ==2.50×10-3 m3× 3.22% == 8.04 × 10-5 m3在这个问题中已经使用了一个混合气体的分体积概念。
当组分气体具有与混合气体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时的体积就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体积,上题中氢气的分体积是2.41×10-3 m3,而水蒸汽的分体积是8.04 × 10-5 m3。
并且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体积之和。
V(总)==V1 + V2 + … +V i并且: V i/V(总)== n i/n(总)2.液体的沸点:当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为沸点。
外压降低,沸点也降低。
在101325 Pa的大气压下,液体的沸点为正常沸点。
如水的bp为100℃,乙醇的为78.4℃。
3.固体固体的升华及气体的凝华(下霜)晶体的特征:有一定的几何外形、固定的熔点、各向异性。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2.1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2.2反应的热效应:焓变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会有能量变化,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
键的断裂需吸收热量;而键的生成会放出热量。
一般的反应常在恒压条件下(在敞口容器中)或恒容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
在恒温下不做非体积功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热)。
在恒容条件下的反应热是与体系的内能的变化有关:U U U Q V ∆=-=21在恒压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可用体系的一个状态函数——焓(H )的变化值来表示:H H H Q p ∆=-=反应物生成物当0>∆H 时,为吸热反应,当0<∆H 时,为放热反应。
2.3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及其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
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标出热效应外,还应注意:1. 注明各物质的温度和压力,在298K 下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力不同,反应热数值也不同。
2. 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液、固。
如: 2Fe(s)+1.5O 2(g)→Fe 2O 3(s) △r H m Θ(298K) =-8241 kJ ·mol -1式中的“r ”是指“reaction ”,以区别于某种物质的焓变;右上标表示“标准”是指标准压力100KPa ;右下标“m ”是指反应进度是以摩尔为单位的。
在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还应注意: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有关。
如: 2H 2(g) + O 2(g) → 2H 2O(g); △r H m Θ(298K) == - 483.6 kJ ·mol -1H 2(g) + 1/2O 2(g) → H 2O(g); △r H m Θ(298K) == - 241.8kJ ·mol -12.4热化学定律1.化学反应热与反应的方向有关。
在相同情况下,正、逆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2.黑斯(Hess )定律: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反应的热效应总是等于各分步反应的热效应之和。
实质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可以把一个总的变化看成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