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

语用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重点讲义资料语用学教程一、绪论(填空)1.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他于《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研究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1939年,于《美学和符号理论》一书中,将“解释者”改为“使用者”。

2.1954年,巴尔希勒尔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指示词)。

3.1955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哈弗大学《论言有所为》系列演讲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4.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于1969年出版《言语行为》、1975年出版《间接言语行为》,至此,“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1975年,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及其包括的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6.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

7.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具体表现:列文森的《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则》(优秀的语用学教材)的出版。

(二者代表了80年代出语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8.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并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

9.1987年,列文森提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10.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区分共时状态和历时演变)。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主要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11.1966年在波兰召开“国际语义学讨论会”。

12.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语用学重点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

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

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

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

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简论期末复习资料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规范。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意义和效果。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形式。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并且如何根据语境中的信息来理解和解释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

它认为言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了行为和目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而对方则根据语言行为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2. 合作原则与会话分析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交际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如说话人应该尽量做到真实、合理、明确和相关等。

会话分析则是通过对真实对话的分析来研究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1. 语料库语用学语料库语用学是一种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规范。

语料库语用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从而支持语用学的理论研究。

2. 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是语用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问卷和实验,研究者可以获取被试者对于语言使用的态度、理解和解释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分析语言使用规律。

四、语用学的实际应用1. 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规范和交际习惯,人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交际的兴起,语用学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网络上的语言使用往往与实际交际有所不同,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网络交际。

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一)

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一)

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一)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知识点整理一、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强调语言与上下文的关系,关注交际意义和信息传递二、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三要素:说话人、听话人、语言材料•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不直接表达的内容•语绩:语用言外之意的实现效果,即言外之意被听话人所理解的程度•语用推理:根据上下文和常识推断出的言外之意三、话语行为理论•话语行为理论:对话语的言外之意进行分析的理论•类型话语行为:常见的类型话语行为有陈述、命令、请求、劝说等•言外之意与行为意图:言外之意是指话语背后所表达的更深层的意图,与说话人的行为意图相关四、言外之意的推理•含蓄和虚化:通过不直接陈述言外之意,而采用隐喻、暗示等表达方式•猜测与推断:根据对话语上下文和背景知识的推理,获取言外之意•领域知识与语境:对言外之意推理的重要依据是对话语所在领域或语境的了解五、言外之意的跨文化差异•礼貌与文化:不同文化对待言外之意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跨文化误读和理解:言外之意容易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误读•适应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提高对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以上是对语用学何伟彭漪教程五单元相关知识的整理和详解。

语用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强调语言与上下文的关系,关注交际意义和信息传递。

在语用学中,关注的重点包括言外之意、话语行为理论、言外之意的推理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规则和意义,提高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言语行为和联邦关系•言语行为与社会关系:言语行为不仅仅是交流信息,还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礼貌和尊重:通过适当的言语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冲突和解决:言语行为中可能存在冲突,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解决来维护关系七、言语行为和权力关系•权力和影响:通过言语行为可以表达权力和影响力•政治正确和语言权力:言语行为中的政治正确与权力关系相互影响•欺骗和操控:言语行为可以用于欺骗和操控他人,需要警惕和辨别八、言语行为和媒体•媒体言语行为:媒体中的言语行为对舆论和观点形成有很大影响•公众舆论和倾向性报道:媒体的言语行为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倾向性报道有一定影响•网络言语行为:网络中的言语行为对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影响九、言语行为和社会变革•言语行为与社会变革:言语行为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和愿望•言语行为的积极作用:言语行为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反思和批判:言语行为也需要被反思和批判,警惕不良影响和言语暴力这些知识点涉及到言外之意的推理、跨文化差异、言语行为与社会关系、权力关系、媒体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用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现代汉语复习大纲(语法、语用部分)

现代汉语复习大纲(语法、语用部分)

现代汉语复习大纲(语法、语用部分)1. 引言1.1 汉语语法与语用的定义汉语语法是研究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学科,主要探讨词语如何组合成句子,句子如何表达意义,以及汉语的构词、词类、词序等基本规则。

语用学则关注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研究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利用语境和语言外的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1.2 研究语法与语用的意义研究汉语语法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内在规律,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语用研究则有助于提高交际效率,增进跨文化理解,对促进人际沟通、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3 本复习大纲的结构与目标本复习大纲分为八个章节,涵盖了汉语语法和语用的基本概念、关系、现象分析及实际应用等方面。

通过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巩固汉语语法和语用知识,提高汉语运用能力,为深入研究汉语语言学奠定基础。

2. 汉语语法概述2.1 词法2.1.1 词类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量词和数词等。

各类词在句中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了解各类词的特点对于掌握汉语语法至关重要。

2.1.2 词的构成与变化汉语词的构成主要有复合、派生、重叠等方式。

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尾、词缀等方面,如动词的时态、体态、语气等变化。

2.2 句法2.2.1 简单句简单句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

汉语的简单句具有灵活的语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

2.2.2 复合句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通过一定的关联词或关联手段组合而成的句子。

常见的复合句类型有并列句、主从句、递进句、选择句等。

2.3 语法范畴汉语的语法范畴主要包括数量、时态、体态、语气、情态等。

这些范畴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表达句子的意义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汉语语法概述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类词的特点、词的构成与变化、简单句和复合句的结构以及语法范畴等方面的知识。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

语用学期末复习

语用学期末复习

1、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

符号学包括句法学(研究符号和语义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

2、语用学的发展:1)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于1954年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

2)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做了题为《论言有所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3)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

4)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

5)1983年出版了语用学的两本优秀教材:列文森《语用学》、利奇《语用学原则》。

6)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在荷兰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作为学术刊物。

3、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4、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p95、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6、“语境”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

7、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学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该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

8、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语言交际的语言环境。

索振羽的划分p219、语境意义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说话人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

10、指示词语的组织形式:(自我—说话人为中心)1)中心人物是说话人;2)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3)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4)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5)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当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11、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1)指示用法:A、身势用法: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B、象征用法:只需要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文学语用学纲要

文学语用学纲要

文学语用学纲要
文学语用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效果和意义。

它是语言学和文学学科的交叉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语言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学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形式与意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如词汇、句法、修辞等)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会分析作品中的词义选择、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探讨其在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塑造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2. 读者与作品的互动:研究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过程,以及他们在解读作品时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研究者会考察读者的阅读体验、解读策略和文学鉴赏能力,探讨读者在作品中找到共鸣和意义的过程。

3. 文学语境与文化背景:研究文学作品所处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研究者会分析作品中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探讨它们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塑造作用。

4. 修辞手法与意义表达: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隐喻、借代等)对意义的表达和传递方式。

研究者会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和效果,揭示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性和感染力。

5. 文学批评与评价标准:研究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判断依据。

研究者会分析批评家对语言形式、意义和效果的评估,
探讨不同的评价观点和方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文学语用学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美学功能和审美效果,以及语言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用学整理——精选推荐

语用学整理——精选推荐

语用学第一章绪论本节主要内容: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2、关于语用学的定义;3、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4、语用学的分支领域;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语用学”的术语译自英语pragmatics一词,把pragmatics译为“语用学”只是对这个词的狭义理解。

“pragma-”这个拉丁词根具有“做、行动”这一意思,从广义上说,pragmatics指的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

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涉及人的所信、目的、筹划和行为。

Green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救生员朝一个在水中挣扎的游泳者投去一个救生圈。

救生员的这一行为无疑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一行为基于救生员的一个意图,就是救人,和至少三个所信,(1)他相信游泳者需要救助;(2)他相信游泳者知道朝他投去的救生圈是用来救他的;(3)他相信游泳者知道如何用救生圈。

人类的语言交际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怎样通过语言交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救生员怎么来达到自己救人的目的有共同的地方。

把pragmatics用来指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是对这一词语的窄义理解。

“语用学”就是很合适的了。

哲学家与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在哲学研究中最早使用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是本世纪的美国哲学家Morris。

Morris在对符号学的研究中介绍了这一术语,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

他总结了语言符号的逻辑——哲学研究方法,划分出了符号学研究的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语用学的历史虽然不长,一些语言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语言的语用侧面并开始进行认真的研究大概是在20世纪下半叶。

然而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它的崛起和发展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语言理论和对语言交际的解释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1)A:I could eat an ox.B: Dinner will be ready in a minute.(2) A: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B:你不是有词典吗?英语中的副词“well”,在实际使用的语言中,well出现在话语的开始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意义是“好”,确切意义要根据语境而定。

(完整word版)语用学期末复习

(完整word版)语用学期末复习

1、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先提出。

符号学包括句法学(研究符号和语义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

2、语用学的发展:1)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于1954年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

2)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做了题为《论言有所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3)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

4)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5)1983年出版了语用学的两本优秀教材:列文森《语用学》、利奇《语用学原则》。

6)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在荷兰成立,并决定把《语用学杂志》作为学术刊物.3、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4、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p95、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6、“语境”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

7、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学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该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

8、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语言交际的语言环境.索振羽的划分p219、语境意义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说话人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10、指示词语的组织形式:(自我—说话人为中心)1)中心人物是说话人;2)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3)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4)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5)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当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

11、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1)指示用法:A、身势用法: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语用学复习要点及习题

语用学复习要点及习题

语用学复习要点及习题1.Seman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literal meaning of a sentence (without taking context intoconsideration).Pragmatics---- the study of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a speaker (taking context into consideration)2.Pragmatics can make sense out of nonsense, given a suitable context.Appropriateness is very important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3.Deixis means “pointing via language”. Any linguistic form used to do this “pointing”iscalled a deictic expression.4.Classification of deixis5.Constatives (叙述句) ---- statements that either state or describe, and are thus verifiable;Performatives (施为句) ---- sentences that do not state a fact or describe a state, and are not verifiable.6.Locutionary act: act of uttering words, phrases, clauses;Illocutionary act: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Perlocutionary act: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 saying something, the consequence of the utterance7.Cooperative principle: Make y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bution such a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8.four maxi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9.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4 maxims of PPⅠ.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1. 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act share the same purpose or the same illocutionary act, and they are the same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ce.2. All the utterances that can be made to serve the same purpose may vary in the syntactic form.3. Conversation participants nearly always observe the CP and the maxims of the CP.4. .A sentence is grammatical concept, and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often studied as the abstract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a predication.5.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Ⅱ. There are four choices following each statement. Mark the choice that can best complete the statement.1. All the utterance that can be made to serve the same purpose may vary in their _________ form.A. syntacticB. semanticC. grammaticalD. pragmatic2.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s proposed by ________.A. John SearleB. John AustinC. Paul GriceD. John Lyons3. Linguists found tha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give an adequate description of meaning if the ________ of language use was left unconsidered.A. brevityB. contextC. accuracyD. none of the above4. Of the three speech acts, linguistic are most interested in the _________.A. locutionary actB. perlocutionary actC. illocutionary actD. none of the above5. The maxim of quantity requires: ___________.A.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d informative as required.B. Do not make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C.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D. Both A and B6. The maxim of quality requireds: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________.A. falseB. trueC. briefD. orderly7. Most of the violations of the maxims of the CP give rise to _______.A. utterance meaningB. speech act theoryC.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D. all of the above.8. The significance of Grice’s CP lies in that it explains how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peaker to convey _________ is literally said.A. more thanB. less thanC. the same asD. none of the above.Ⅲ.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as comprehensively as possible. Give examples for illustration if necessary.1. How does a sentence meaning differ from an utterance meaning?KeyF T F T TA CBCD A C AA sentence meaning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intrinsic property of the sentence itself in terms of a predication. It is abstract and independent of context.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The utterance meaning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For example, “There is a dog at the door”. The speaker could utter it as a matter-of-fact statement, telling the hearer that the dog is at the door. The speaker could use it as a warning, asking the hearer not to approach the door. There are other possibilities, too. 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There is a dog at the door”depends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ttered and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复习范围一、绪论1.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语用学”这个术语的提出;语用学成为新学科的标志);“语用学”(pragmatics拉丁词“行动、做”)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而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也在其后提出。

莫里斯的符号学包括句法学(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和语用学(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

而《语用学杂志》于1977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则是语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标志。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2.语用学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学背景;(索绪尔的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受其影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主张研究语言系统、结构,并尽力追求语言描写形式化。

50年代末,乔母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使语言分析高度形式化。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两大明显的缺陷,即忽视语言运用研究;语义研究薄弱。

而20C5/60年代,语言系统、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杰出成就,完全具备了重点地研究语言运用的条件和可能性。

而语义研究遇到了难于解决的新问题,为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4.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两者的中心问题都是语言运用。

●研究目的不同:修辞学要对语言运用的形式,判别好与不好的界限,注意力是修辞技巧。

而语用学则是解释性的,它的目的是分析语言运用活动,建立意义解释理论,寻找语言运用的规律。

●理论基础不同:修辞学基础薄弱,基本上是一门纯经验的学科,而语用学理论基础雄厚。

●研究方法不同:修辞学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而语用学不排斥归纳,但主要方法是理论解释和推理分析。

●研究兴趣和学科传统不同:修辞学以辞格、句子、词语的交际特色、语体风格为具体研究对象;而语用学以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等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5.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语用学》复习提纲

《语用学》复习提纲

《语用学》复习提纲本次考试共四种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填空题:(举例如:)(每空1分,共10分)1.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语用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的。

2.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新兴学科”最终得到认可。

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境: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指示词语: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隐性施为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实际上更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

优选结构:相邻对中所有可能跟始发语配对的应答语并不具有同等地位,有一组优选结构在起作用,即各种可能的应答语中至少有一类是“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能满足说话人发话的期待),有一类是“不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

预示序列: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用以探听虚实的一类话语。

说话人使用这类话语的主要动机是考察有无向听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可能性,即说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能否从听话人那里得到“期待的”反应。

会话含义:格赖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

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直接言语行为:字面意义和说话意图相吻合,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间接言语行为:人们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实现说话的意图,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分支系列:一种打断某话轮的系列,常由一个相邻对或者“疑问+澄清+结束语”单个话轮的组合形式充当,后者的作用在于提请说话者修正或者重复他正在说的话语。

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复习题

《语用学》复习范围一、绪论1、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语用学”这个术语的提出;语用学成为新学科的标志);2、语用学产生分和发展的语言学背景;3、语用学的三种研究方法;4、语用学的研究内容;5、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语境6、语境的定义;7、语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8、研究语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三、指示词语9、为什么指示词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指示词语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类?四、会话含义10、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以及四条准则的相关内容;11、什么叫会话含义?格赖斯把会话含义分为哪两类?12、举例说明会话含义的推导。

13、会话含义的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4、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的内容。

15、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内容。

16、礼貌准则的特征五、预设17、第一位探讨“预设”这类问题的哲学家是谁?18、什么是广义的预设和狭义的预设?19、预设有哪些特性?20、举例说明预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六、言语行为2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施为句理论)22、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主要内容。

23、塞尔主要在哪些方面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24、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

25、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依靠什么推导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26、为什么说塞尔对发展完善言语行为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七、会话结构27、语用学为什么要研究会话结构?、28、会话结构所涉及的几个概念:A、轮流说话B、相邻对C、修正机制D、预示序列E、总体结构(开端、本体、结束语)考试题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二、名词解释(4个,每个5分,共20分)三、简答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四、分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语用学第十一章(模因-复习)

语用学第十一章(模因-复习)
语用学研究的是句子在使用中的意义,研究句 子在语境中的合适性。
“他在睡觉呢。” 语义学:报告大家,有个人在睡觉。 语用学:没想到吧,上课的时候他居然还睡
觉。
整理ppt
2
4、判定是否为语用学问题: 1. 是否考虑了说话人或听话人? 2. 是否考虑了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
理解?
3. 是否考虑了语境? 4. 是否考虑了通过语言而实施某种行为?
E. 一致准则:减少与别人观点的不同。
(1)减少分歧,(2)增加一致。
F. 同情准则:减少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1)减少双方的反感,(2整)理增ppt 加双方的同情。
8
(1)违反量准则(p. 105 推荐信) (23) XX大学中文系:
XXX同学选修了我的课程,课程论文涉及合 作原则与会话含意;此外,他还完成了语料搜 集任务。学习之余,该同学喜欢踢足球,是校 足球队队员,参加过省高校大学生足球比赛。
总复习
1、语用学的定义
语用学是研究人用语言传达意义,并利 用语境理解语言意义的学问。
2、语用学涉及到:
(1)说话人传达意义;
(2)听话人通过语境推理得到意义;
(3)语境; (4)说话人与听话人、话语和语境的互
动。
整理ppt
1
3、 语义学和语用学区别:
语义学指的是狭义的语义学,即逻辑语义学, 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假设条件, 研究句子的认知意义。
“我每天去公园跑步。” 施为句:说话的同时,也在做事(言有所为)
甚至成事(言有所变) (无真假,只有合适与否) “请把门关上。”(命令) “不还钱,就没收房子。”(威胁) “食在湛江。”(夸奖)
很多时候,语言除了陈述功能,还有行事功能。

语用复习

语用复习

【词语的锤炼】
1. 掌握口语表达的要求和方法;
2. 掌握书面语表达的要求和方法;
3. 掌握词语锤炼的要求;
4. 掌握词语锤炼的方法(具体配】
1. 掌握句子调配的任务与要求;
2. 掌握各种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熟悉教材上的实例以及《白杨礼赞》
中的运用情况)
• 目标要求:回顾后半期所学内容,了 解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查漏
补缺,以期在期末考试中 取得理想的成绩。 • 教学要点:语用知识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语用知识复习
【概说】
1. 掌握语用、语用学的定义及与与其他学 科的关系; 2. 掌握话语交际的过程; 3. 掌握话语交际的原则; 4. 掌握话语交际的制约因素; 5. 能结合实例分析话语交际的过程、原则 及制约因素。
【话语的理解】
• 掌握言内意义理解的途径(语境的利用、指
示语的把握、前提的推知);
2. 掌握言外意义理解的途径(言内意义的推导、
违约话语行为的判定、准语言的暗示);
3. 能够具体分析话语的意义。
【语体风格】
1. 掌握语体的类型和特点;
2. 掌握不同表现风格的特点;
3. 能够具体分析语段的语体和风格。
B卷
填空 15
概说 词语的锤炼 句子的调配 辞格的选用 语篇的组织 话语的理解 语体风格 2 3 2 4 4
判断 选择 分析 阅读理 写作 10 20 21 10 解24
2 2 1 2 1 1 1 4 4 2 4 2 4 6 6 9 7 7 7 3 2.5 2.5 2.5 2.5
全面复习语用知识。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 A卷
填空 判断 选择 分析 阅读理 写作 15 10 20 21 10 解24

《语用学》备考

《语用学》备考

语用学A填空:1、“语用学”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并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符号学包括: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2、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标志:1977《语用学杂志》3、80年代语用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为1983年两本优秀语用学教材:列文森《语用学》(第一本系统的)和利奇《语用学原则》。

4、语用学研究方法的三种类型:纯语用学(形式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5、“语境”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意义的意义》提出,他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6、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是由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创立的。

他把语境分为:上下文(由语言因素构成)、情景上下文(由非语言因素构成)7、韩礼德从弗斯的“情景语境”得到启示,1964提出“语域”,并分为三个方面: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

8、我国传统与文学注意到的语境和语境的重要作用:唐孔颖达《正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9、20C30S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情境理论,即““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理论”,从修辞学的角度促进了语境研究的发展。

该书还提出了“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事何如。

10、指示词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因为它直接涉及到语言结构和语境的关系。

(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提出)11、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

12、格赖斯《逻辑与会话》提出: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

13、格赖斯把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其中非自然意义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理论。

14、话语含义中以会话含义最为重要。

15、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三原则16、列文森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是:量原则(Q-原则),信息原则(1-原则),方式原则(M-原则)17、语义预设理论遭受失败的因素是预设的两个基本特性——可取消性和投射的特殊性质。

18、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开创,由塞尔补正、完善的,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考试共四种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应用题
填空题:(举例如:)(每空1分,共10分)
1.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语用学”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的。

2. 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新兴学科”最终得到认可。

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境: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指示词语: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


•隐性施为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实际上更经常使用一些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

•优选结构:相邻对中所有可能跟始发语配对的应答语并不具有同等地位,有一组优选结构在起作用,即各种可能的应答语中至少有一类是“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能满足说话人发话的期待),有一类是“不合意的”(即听话人的应答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

•预示序列:说话人在以言行事之前用以探听虚实的一类话语。

说话人使用这类话语的主要动机是考察有无向听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可能性,即说话人实施某一言语行为能否从听话人那里得到“期待的”反应。

•会话含义:格赖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

一般性会话含义: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特殊性会话含义:需要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直接言语行为:字面意义和说话意图相吻合,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间接言语行为:人们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实现说话的意图,也可以说句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关系
•分支系列:一种打断某话轮的系列,常由一个相邻对或者“疑问+澄清+结束语”单个话轮的组合形式充当,后者的作用在于提请说话者修正或者重复他正在说的话语。

•预设触发语:有些词,它直接联系的词语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话语的预设,这些词叫预设触发词?
•话轮:会话局部结构中的最小单位,它指一个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从开始说话起直到停止说话或者被别人打断、替代为止所说出的一席话。

•话轮对:由不同的交际者各自所说的两个或多个话轮交替组合构成的一个引答结构。

最典型的话轮对是相邻对,它是会话局部结构的基本单位。

简答题:(每个10分,共30分)
1.简述语境的类别。

(幻灯片22)
语境可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其中上下文语境又分为口语和书面语;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以及价值观。

2.简述指示词语的分类。

(幻38)
指示词语传统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后又增加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两种。


3.简述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幻109)
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通过使用一定的规约手段来实现的,依据施事行为的构成规则即合适条件可给以解释,听话人是根据语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规约习惯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没有明显的句法标记,要给以充分的解释,听话人必须联系语境依据说话双方共有的知识、言语行为理论和某些会话原则才能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4.简述格赖斯会话原则的四准则。

(幻49)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1)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量的信息。

2)不要提供比需要更多的信息。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 方式准则: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

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
3)简练;4)有条理。

5.简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幻104)
述事行为: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其功能是“以言指事”
行事行为: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即语力;
其功能是“以言行事”
成事行为: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

“以言成事”
6.简述相邻对的特征。

(幻121)
相邻对指一前一后两轮话,这两轮话的特征:
A、由两个话轮组成;
B、它们先后相邻;
C、由两个交际者分别说出;
D、先说的话轮是始发语,后说的话轮是应答语;
E、引发语和应答语有一定的配合关系,形成相应的配合类型。

始发语要有特
定的应答语相匹配。

有一条规则支配相邻对:在说出相邻对的始发语后,该说话人必须停止说话,下一个说话人此时必须说出这个相邻对的应答语。

7.简述预示序列的基本类型。

(幻140)
1、邀请预示序列:说话人的发话是探听有无向听话人发出邀请的可能性。

听话
人理解说话人发的话是个邀请预示序列,因此,听话人的回答必定尽量跟说话人接着可能发出的邀请相协调。

2、请求预示序列:说话人想凭借它来探听即将发出的请求能否得到“合意的”
反应(不被听话人拒绝)。

3、宣告预示序列:由两轮互相交迭的相邻对组成,第一轮相邻对的应答语跟第
二轮相邻对的始发语重合为一轮话。

8.简述会话含义的特征。

(幻58)
1.可消除性:如果在原初的某一话语上附加上某些前提,某种会话含义就会被
取消。

2.不可分离性:同义词语替换不会使会话含义产生变化。

这是因为会话含义依附
于所说话的语义内容,不依附于语言形式。

在等义或近义的前提下,改变话语的形式,不会改变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3.可推导性:听话人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结合说话人是否遵守合作原则,
就可以推导出他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

4.非规约性:即会话含义和字面意义无固定的联系,它必须由推导而获得。

5.不确定性:在字面意义上看无歧义的话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可能产生不同的会
话意义。

9.简述预设触发语的含义及种类。

(幻87)
定义:?
A、动词性预设触发语
B、副词性预设触发语
C、代词性预设触发语
D、修饰性、限定性预设触发语
10.简述话轮对的四种主要形式。

(幻123)
1.顺接:话轮对的常见延续形式是一个个相邻对按时间顺序衔接,可称为顺接。

2.转接:话轮对的另一种常见的延续形式是答话者在回答之后又转而成为主动
的说话者,说出引发语,使原先的主动方成为被动方。

3.递加:如果话轮由陈述句构成,则应答语和引发语常常融为一体。

这时候除
去第一个说话者所说的是引发语外,底下的每一个话轮都可以一身两任:既是应答语,又是引发语。

4.内包:一般认为相邻对是会话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

但是,话轮对本身可以
复杂化,其基本形式是一个插入序列插入了原本可以相邻的话轮对中间,使它分为两个遥相呼应的部分。

如在一问一答之间插入另一个一问一答。

11.简述礼貌原则及其次准则。

(幻71)
得体准则,即不通过说话去麻烦或损害他人,应该反其道行之。

宽宏准则,即情愿说些对自己无益甚至有损的话。

赞誉准则,即多表扬他人,少批评他人。

谦虚准则,即多批评自己,少表扬自己。

同意准则,即缩小与他人的分歧,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

同情准则,即减少与他人的感情对立,增加彼此间的感情和谐。

次原则:赞誉次原则: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赞誉
谦虚次原则: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谦虚
一致次原则:减少分歧或对立,力求一致,至少达到部分一致
同情次原则:减少反感,增进谅解,加深情谊
宽宏次原则:得理让人,给别人留面子
恰当的称呼次原则
应用题:(40分)
自拟文题,联系言语实际,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语境、指示词语、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设、会话结构)写一篇1200字以上的小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