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抗癌机理研究进展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在人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IFITM3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IFITM3参与癌症细胞的转移和浸润。
在肿瘤细胞转移和浸润过程中,IFITM3在细胞中表达水平增加。
通过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导,IFITM3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能力。
2. IFITM3参与抗氧化应激反应。
肿瘤细胞的生存环境相对复杂,常常处于细胞应激状态。
IFITM3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IFITM3可以参与肿瘤细胞的抗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IFITM3不仅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作用,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IFITM3可以调节白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反应中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抗击能力。
4. IFITM3的抗病毒作用。
除了在肿瘤发展中发挥作用外,IFITM3在抗病毒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IFITM3可以通过抑制病毒的侵袭、繁殖和传播,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总之,IFITM3是在干扰素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蛋白质。
在肿瘤发展和机体免疫反应中,IFITM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节细胞的生理过程,从而实现抗肿瘤和抗病毒的目的。
但是,IFITM3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
干扰素研究进展
蛋 白质 为干 扰 素 (ne eo , ) 。现定 义为 : 扰素 诱 导 itr rnI ] f NF 干 剂 作用 于 活细胞 后 , 由细胞 产 生 的一 种蛋 白质 , 当它 再作 用 于其 他 细胞 时 .使 其 他 细胞 立 即获 得抗 病 毒 和抗 肿瘤 等 多
方 面 的 免 疫 力 l。近 半 个 世 纪 以 来 , 扰 素 的 研 究 一 直 是 病 3 ] 干
毒 学 、 胞 学 、 子 生 物学 、 细 分 临床 医 学 、 免疫 学 、 瘤 学 等 相 肿 关领 域 的热 点 .特别 是 近几 年来 ,随着 干 扰素 在 一些 疾 病 ( 肝 、 肝 ) 肿 瘤 的 治疗 方 面取 得 了较 好 的效 果 [6, 乙 丙 及 4]人 -
K e rd :ntreo dee to r s a h p gese y wo s i e r n; tc in;e e r r r s s f e o
干 扰素 是一 组 具有 多 种功 能 的免 疫 活性 蛋 白质 ,主要 是 糖 蛋 白 , 抗 病毒 、 有 抗肿 瘤 和 免疫 调 节等 作 用 …。早在 2 0
Ab t a tI tr r n wi n i v r s n n i t mo n t e n t n . o o ie s s a eb t t ame t u c me . t a e o s r c : e f o t a t iu da t u r do h r u c i s f r me d s a e v etr r t n to s i h sb c me n e h - a — a f o . s h e e o aI s ac os o . h e e r h p o r s f n ef r n w 8r v e d i h s a e . e r h h t t T eI s a c r g e s I t r o a e iwe t i p p r e l p _ c e n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
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
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
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
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
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
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
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
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
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转自:江西猪网摘要: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因子,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是一个大的基因家族,可分为3型,主要包括IFN-α、IFN-β和IFN-γ等。
基因工程干扰素已广泛地应用于病毒和肿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
科研工作者在研究其作用机理及治疗效果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途径,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
干扰素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
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现已经证明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
干扰素在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方面疗效显著,为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研工作者除研究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2017 Sep;33(9) :1195 ~9•1195 •网络出版时间:2017 - 8 - 20 16 :47 网络出版地址:http ://k n s. cnki. net/kcms/detail/34. 1086. R. 20170820. 1647. 006. html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张擦擦1,仲金秋1,曹玉珠1,吴佳伟1,陈文星,王爱云,陆茵(南京中医药大学1.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2.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doi:10. 3969/j. issn.1001 - 1978. 2017.09.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1 -1978(2017)09-1195 -05中国图书分类号:R-05; R341.1; R730. 22; R730.51;R977. 6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之一,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
近年来研究发现,IF-NS能够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转移及血管新生、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
将其与其他 肿瘤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抑制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 的发展进程。
同时,采用IFNs诱导剂或将IFNs与新兴免疫 疗法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加肿瘤治疗效果。
该文综述了近几 年报道的IFNs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为后续 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干扰素;肿瘤;分子机制;转移;免疫;临床治疗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肿瘤具有高度复杂性、可变性和 多样性的生物学特征,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有效合理的 治疗方案仍是目前科学研究的重心。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 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显示出较好疗效但均存在诸多弊 端。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缪晓辉2007年是干扰素发现50年周年。
有关干扰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尤其是干扰素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彻底打破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无药可治”的局面,使得大量患者获益:或痊愈,或延长了寿命,或改善了生活质量。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非常广泛,临床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文对干扰素的研(究)发历程和临床应用价值作简要评述。
一、病毒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干扰素的发现病毒是一种最微小的生命物质,早年曾被定义为“可过滤因子”。
1892年Ivanowsky 发现了病毒颗粒,此后证实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寄生于细胞的微生物。
1935年Magrassi描述了一种现象:可引起脑炎的疱疹病毒株在家兔体内能够干扰同型脑炎病毒株的生长;同年Hoskin报道猴子感染黄热病毒亲神经株后能够免除同一病毒嗜内脏株的致死作用。
此后,上述“干扰现象”不断被发现,并确认非抗体和病毒本身所为。
1957年英格兰Mill Hill实验室的Isaacs和一位瑞士访问学者Lindenmann,发现鸡胚细胞与加热灭活的流感病毒一起处理后对活的流感病毒有抵抗能力,继而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在干扰现象(interfere)的基础上命名其为干扰素(interferon)。
从此,干扰现象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从干扰素的发现和早期的研究历程,不难理解为什么干扰素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抗病毒因子。
二、干扰素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在内的许多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质曾一度被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后来发现这些所谓淋巴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故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淋巴因子逐渐被细胞因子取代,而在当时,干扰素是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979年至1987年间,Gresser担任主编,先后出版了9集《Interferon》年系列丛书集。
1980年,国际干扰素研究协会还创办了一本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Research》的期刊,至1994年更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 Cytokine Research》,可见干扰素的地位。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综述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作者:ZJJ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化学学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Auth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研究报告
干扰素研究报告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其被发现以来,干扰素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干扰素的发现与分类干扰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在研究病毒感染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偶然观察到一种能够干扰病毒复制的物质,这便是干扰素的雏形。
根据其来源和分子结构的不同,干扰素主要分为三类: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IFNβ 等)、Ⅱ型干扰素(即IFNγ)和Ⅲ型干扰素(包括IFNλ 等)。
Ⅰ型干扰素是最早被发现的类型,由多种细胞在病毒感染等刺激下产生,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IFNα 是其中的代表,常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Ⅱ型干扰素IFNγ 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产生,其免疫调节作用较为突出,在抗细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Ⅲ型干扰素则在黏膜免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抵御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原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发挥作用的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毒作用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会产生并释放干扰素。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如蛋白激酶R(PKR)、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等。
这些抗病毒蛋白能够抑制病毒的转录、翻译和复制,从而阻止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2、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吞噬作用,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促进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成熟和功能发挥,以及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等。
通过这些作用,干扰素有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维持免疫平衡。
3、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doc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秋霞张国祖李荣誉来源:《农家科技》2011年第04期自Issaca等于1957年发现干扰素(Interferon,IFNl以来,已经证明不论高等动物还是低等动物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产生。
干扰素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病毒学、肿瘤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进展,IFN在一些畜禽病毒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干扰素的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一、干扰素诱导剂和作用特点1.干扰素诱导剂。
干扰素属于诱生蛋白,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干扰索基因去抑制而获得表达。
干扰素的细胞来源冈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导剂的性质和诱导条件而异。
常见的诱导剂有以下8种:①各种病毒:最常用的是仙台病毒和新城疫病毒(NDV)。
②人工合成的聚核昔酸f PolyI:C1:系聚肌昔酸(P0lvi-nosinicacid)和聚胞峻吮fPolycytidvli—cacid)共聚物的简称。
PolyI:C诱生性很强。
③胞内寄生菌:包括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以及原虫感染(如疟原虫)。
④细菌产物:如细菌脂多糖(LPs)、葡萄球菌肠毒素A、真菌多糖。
⑤多聚物:如多梭基聚合物(毗喃、聚丙烯酸)、聚硫酸盐、聚磷酸盐等。
⑥低分子物质:如环已亚胺、卡那霉索、梯洛龙(Tilor-one)及其衍生物,二节吠喃、碱性染料等。
⑦致裂原(丝裂原):如植物血凝索(PHA),刀豆球蛋白AfCon-A)等。
⑧特异性免疫诱导。
2.作用特点。
①干扰素属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不自发产生,受诱生剂(病毒、细菌和某些化学合成物质)激发后,干扰素基因去抑制而表达。
②干扰素是目前所指的发挥作用最快的第一病毒防御系统,可在几分钟内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并且机体在1-3周内对病毒的重复感染有抵抗作用。
③干扰素不是直接与靶分子发挥作用,而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刺激细胞内多种效应蛋白质分子合成,从而发挥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张婷婷;仲金秋;曹玉珠;吴佳伟;陈文星;王爱云;陆茵【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s, IFNs)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IFNs能够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转移及血管新生、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将其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抑制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的发展进程.同时,采用IFNs诱导剂或将IFNs与新兴免疫疗法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加肿瘤治疗效果.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报道的IFNs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The interferons(IFNs) are a family of the multifunctional cytokines, which are a kind of highly active and multifunctional glycoproteins.Studies in recent years have shown that IFNs exert a powerful antitumor effect by regula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s, suppressing tumor 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 and activating antitumor immune bined with other tumor treatment methods, it can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blood system tumors and solid tumors.In addition, the use of IFNs inducers or IFNs combined with emerging immuno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umor therapy.This review focuses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titumor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FNs, and provides some guida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7(033)009【总页数】5页(P1195-1199)【关键词】干扰素;肿瘤;分子机制;转移;免疫;临床治疗【作者】张婷婷;仲金秋;曹玉珠;吴佳伟;陈文星;王爱云;陆茵【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41.1;R730.22;R730.51;R977.6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干扰素在胆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干扰素在胆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抑制细胞分裂等多种功效。
临床研究研究,将干扰素与其他抗肿瘤方式联合应用于肿瘤疾病的治疗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对抑制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的发展进展有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干扰素在胆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及治疗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胆系肿瘤;干扰素;作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003-02胆系肿瘤是一种发生于胆道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胆囊癌、肝外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等均为胆系肿瘤的常见类型[1-2];该类疾病具有起病隐匿、发展迅速、侵袭性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预后差等特点,极易导致患者死亡[3]。
有数据显示,胆囊癌患者的中5年生存率仅为1.0%~5.0%,而胆管癌的生存率则低于12%[4];且仅有少数患者确诊后能行手术治疗,但多数难以达到根治效果,且术后再次复发转移的几率较高。
因此,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尽可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文就干扰素的作用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1.干扰素的分类及抗肿瘤机制干扰素(IFN)为临床常用药物的一种,是一种多功能、高活性分泌型糖蛋白[5]。
以其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受体特异性等为依据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Ⅲ型干扰素[6]。
其中Ⅰ型干扰素具有一个共同的细胞表面受体IFNAR,主要由IFNAR1和IFNAR2两个亚基组成。
Ⅱ型干扰素只有一种,即IFNy,其细胞表面受体为IFNGR,主要由IFNGR1和IFNGR2两个亚基组成;Ⅲ型干扰素主要包括IFNy1、IFNy2、IFNy3、IFNy4.其中Ⅲ型干扰素目前仅应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治疗中,但相关基础实验已证实,该类型的干扰素也具有抗肿瘤功效。
干扰素的抗肿瘤机制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抗细胞增殖,干扰素可有效阻断肿瘤细胞周期,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果[7]。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福祉。
本文将就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探讨。
干扰素最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深入研究发现干扰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目前,干扰素已广泛应用于肝炎、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肝炎治疗中,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干扰素可以有效清除病毒,减少肝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乳腺癌治疗中,干扰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干扰素还被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研究发现,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不仅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体内干扰素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物体内干扰素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疾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其中,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药物,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能够通过多个途径产生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干扰素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特别是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干扰素能够调节多个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临床应用干扰素作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药物,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其主要的应用包括干扰素治疗乙肝、丙肝、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以及乳腺癌等疾病。
其中,干扰素治疗乙肝和丙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在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研究进展随着对干扰素作用机制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干扰素在生物体内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已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在疾病治疗领域,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展基于干扰素的药物开发。
这些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干扰素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例如,在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领域,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干扰素的特殊性质,开发具有更高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案。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在抗衰老和抗肿瘤等领域发挥作用,拓展了干扰素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结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药物,其具有重要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干扰素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未来,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完善,干扰素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干扰素抗肿瘤研究进展
作用 。 I F N诱导体液免疫反应的确切机制 , 包括增强抗
原 特异 性 B细胞 的增 殖 和 分化 以及 防止 B细胞 和 辅 助 T细胞 的凋亡 ,最终 将 加 大和 延长 抗 体 的产 生 , 尚
需研 究进 一步 验证 。
C D 8 6 和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 m a j o r h i s t o c o m p a t i —
免疫 记忆 。 当与 流感疫 苗混 合并采 用 肌 内注 射 时 , I型
I F N也通 常 是很 强 的佐剂 。小 鼠 I型 I F N的佐剂 活性
影响机体免疫调节和细胞生 长、 增殖和凋亡。
1 I F N与免 疫调 节
包括 对 B细胞 的直 接作 用 以及 对 T细胞 、大 多数
C D 4 + T细胞 的作 用 。B细 胞刺 激 因子 的产 生 ,如 I F N
b i l i t y c o m p l e x , MHC ) 抗 原 。一旦 被激 活 , D C s 就从 周边 组织 移 动 到外周 淋 巴器 官 ,从而 呈递 病原 体抗 原 到幼
嫩 T细胞 , 引发抗原特异性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 。 I
型I F N也能 够加 强 D C s 的运 输 , 增 加 多种 趋 化 因子 以
1 . 2 Ⅱ型 I F N 在 免 疫调 节 中 的作 用 I F N 一 ^ v 在 调 节 免疫 反应 方 面起着 关键 I 生作 用 ,包 括 T细胞 、 B细胞 、 自然 杀 伤 细 胞 ( n a t u r a l k i l l e r c e l l , N K) 和 巨 噬 细 胞 活 化、 分 化 。I F N 一- , /主要 是 活化 的 T细胞 、 N K细胞针 对
德发现_干扰素阻止肿瘤生长机理
科技日报/2010年/4月/8日/第002版国际新闻德发现β—干扰素阻止肿瘤生长机理李山本报讯德国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6日宣称,该机构的科学家发现β—干扰素分子能够通过阻止支持肿瘤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的形成,阻止肿瘤连接到血管系统,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临床检查杂志》上。
连接到血液系统是癌症发展的关键一步。
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吸引白细胞等从骨髓进入肿瘤组织,这些物质会刺激肿瘤血管的形成。
当肿瘤附着到血液循环系统后,就能得到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逐渐扩散到整个血液系统,形成癌细胞转移。
科学家一直努力研究如何阻止肿瘤组织与血液系统产生连接。
β—干扰素便是此类药物之一,只是人们至今仍不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而现在,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雅德维加・雅布隆斯卡弄清了其工作机制:β—干扰素通过阻止免疫细胞生长因子的形成来抑制新血管生成,从而防止肿瘤连接到血管系统。
科学家用两组患有皮肤癌的老鼠来进行实验:一组老鼠经过基因改造,免疫系统不能形成β—干扰素,另一组则可在体内正常产生这种物质。
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发现,不能形成β—干扰素的老鼠体内的肿瘤明显大于对照组的老鼠。
能产生β—干扰素的老鼠体内的肿瘤不仅生长较慢,形成的转移也较少。
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生长缓慢的原因在于血液供应不足,这是因为β—干扰素的存在使肿瘤内形成的血管较少。
β—干扰素通过阻碍细胞形成生长因子来限制血管的生成。
只要极少量的信使物质就足以保持细胞抑制生长因子并由此停止肿瘤的生长。
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分子免疫学”负责人齐格弗里德・韦斯认为,β—干扰素的这一作用机制是以往全然不知的。
这种信使物质实际上在病毒疾病和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
他们将继续研究肿瘤、免疫细胞和信使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找到癌症治疗的新靶标。
第1页共1页。
干扰素治疗肝癌的研究与应用
干扰素治疗肝癌的研究与应用肝癌作为一种凶险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位于较高的水平。
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治疗的效果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高的复发和转移率。
近年来,干扰素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已经在肝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干扰素治疗肝癌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上的疗效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干扰素治疗肝癌的基本原理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它可以通过与特定的细胞受体结合来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并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治疗肝癌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干扰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干扰素可以影响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促使其停滞在G0/G1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及其磷酸化,从而阻止其向其他组织器官的转移。
2、干扰素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干扰素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内部发生自我毁灭的生化调节过程,促使癌细胞发生凋亡,进而起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
3、干扰素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干扰素能够增强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增强肝癌患者的免疫力,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二、干扰素治疗肝癌临床应用上的疗效干扰素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其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
下面就干扰素治疗肝癌临床应用上的疗效进行介绍。
1、单独应用干扰素治疗肝癌研究表明,干扰素单独用于肝癌治疗,对于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不如早期肝癌,但是对于早期的肝癌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干扰素在治疗早期肝癌时,可以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力,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转移,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效果。
2、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肝癌干扰素联合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肝癌治疗方式之一。
通过将干扰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肝癌治疗的疗效。
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肝癌可以降低肝癌转移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干扰素的药理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药理研究进展冯盼盼;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摘要】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大类,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蛋白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方法的日益进步,干扰素被广泛用于药学研究和临床,其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一些病毒性疾病方面越来越被认可。
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发现干扰素具有抗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这为阻断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干扰素的药理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Interferon ( IFN ) is a member of multifunctional cytokine family and a kind of highly active functional protein. With the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recently developing,interferon is widely applied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he effect of interferon on antiviral,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activity,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hepatitis C and some viral diseases,has been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Other studies also show that interferon play a role on anti-angiogenesis,which provides a pave for blocking tumor angiogenesis. The progress of interferon 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will be reviewed in this paper.【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780-783)【关键词】干扰素;药理;进展【作者】冯盼盼;卢雪梅;金小宝;朱家勇【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所/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所/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所/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所/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120世纪初,病毒学家在研究2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现,宿主细胞感染某一病毒后,当另一种抗原性毫无关系的病毒再来感染这一宿主细胞时,2种病毒间会产生拮抗现象,由此产生了病毒干扰的概念。
干扰素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黄元桐【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年(卷),期】1993(022)005【摘要】干扰素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山西省中医研究所(030012)黄元桐干扰素是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防御性物质,可以抵抗病毒的感染,并有抗肿瘤作用和免疫调节功能,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最近已确认并批准干扰素可以应用于毛发样细胞白血病、尖锐湿疣、卡波济肉瘤、丙型肝炎和慢性肉芽肿等五种疾病的临床应用。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还推荐干扰素可以治疗基底细胞癌。
但其疗效尚未最后肯定。
此外,尚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皮肤T细胞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丁型肝炎、喉乳头瘤等几种疾病已被其他国家批准可以应用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或临床应用方面都有明显的进展。
干扰索的种类和特性干扰素由病毒感染等刺激因素刺激人体某些细胞而产生。
干扰素有甲乙丙三种,甲型干扰素有10多个亚型,而乙、丙干扰素都只有一个单型。
甲型干扰素由B淋巴细胞,无际记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乙型干扰素可由成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丙型干扰素则主要由T淋巴细胞产生。
K淋巴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产生丙型干扰素。
干扰素由基因合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生产出临床可使用的干扰素。
【总页数】3页(P364-366)【作者】黄元桐【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33【相关文献】1.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J], 王云;常志文2.干扰素口含片及其它非注射用干扰素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J], 王雪;陈泽莲3.干扰素-α及长效干扰素抗肝炎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徐丙发;范清林;魏伟;宋礼华4.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逃避宿主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朱红晓;王秋霞;李鹏;欧长波;胡会龙;魏小兵;张秀林;刘兴友5.干扰素在促进流感后细菌继发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李静云;白玉;连朋敬;张子卉;乔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扰素治疗肿瘤机制研究的进展
干扰素治疗肿瘤机制研究的进展
李海燕;尤艳;尤德渊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0)003
【摘要】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7年,Isaacs
和Lindermann首先发现了病毒干扰现象,即病毒感染细胞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因而命名为干扰素(intefferons,IFN)。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
本文就干扰素对肿瘤的作用机制作以综述。
【总页数】3页(P245-246,192)
【作者】李海燕;尤艳;尤德渊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皮肤科,哈尔滨,150081;哈尔滨医科大
学附属肿瘤医院皮肤科,哈尔滨,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J], 封安强;张南征;;
2.干扰素治疗肿瘤的进展 [J], 薛政国
3.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J], 张婷婷;仲金秋;曹玉珠;吴佳伟;陈文星;王爱云;陆茵
4.干扰素-γ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J], 朱颖慧;朱兰才;刘然义;黄文林
5.α-干扰素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J], 朱惠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干扰素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免疫干扰素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癌症认识的不断深入,癌症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
除了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方式外,免疫治疗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
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消灭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在免疫治疗中,免疫干扰素(IFN)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IFN 是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它由白细胞制造,并能激活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入侵。
IFN 可以帮助机体抑制病毒感染,抵抗癌症等慢性疾病,因此常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IFN 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IFN 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另一方面则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免疫治疗中,IFN主要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激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激活了机体其他的免疫物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最终形成控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免疫环境。
IFN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IFN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化,但是临床应用过程中,IFN本身并不是一个治疗癌症的好药物。
尽管 IFN 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的敏感性,但是 IFN 单独使用并不能对肿瘤产生直接杀灭作用。
因此,IFN 适用于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中。
例如,IFN 与化疗药物同用可以改善化疗反应,增强其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IFN 也可与免疫疗法结合。
免疫疗法主要是利用肿瘤细胞本身的抗原性,使机体产生对这些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IFN 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增强抗原的产生,同时也可以促进抗原特异性 T 细胞的杀伤活性。
因此,IFN 能够增强免疫疗法的效果。
IFN也可以通过促进Dendritic cell(DC)的诱导和成熟,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DC 是机体中免疫细胞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把外界的病原体和肿瘤抗原包装成DC 分子,引导细胞免疫杀伤这些病原体和肿瘤细胞。
IFN 可以激活DC 凋亡路径,促进 DC 的成熟、分化和杀伤活性,从而揭示肿瘤抗原,为机体的抗肿瘤细胞提供更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