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影像名解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学名词解释(一)影像诊断学总论1.数字化X线成像:包括CR和DR,成像过程中,均需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像素化和数字化,再经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处理,最后转换为模拟X线图像。
2.自然对比:X线检查时,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所形成的灰度对比,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人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4.X线造影检查:通过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即为X线造影检查。
5.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并于1971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扩大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6.体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7.像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予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8.CT平扫:指不用对比剂(不包括应用胃肠道对比剂)的扫描,常规先行平扫。
9.CT:对比增强检查: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常简称为CT增强检查。
10.CT动态增强扫描: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或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多期扫描(常用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主要用于了解组织、器官或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
11.CT灌注成像: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12.CT造影: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行扫描的方法,它能更好地显示结构和发现病变。
13.CT血管造影:采用静脉团注的方式注人含碘对比剂,当对比剂流经靶区血管时,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再行多平面及三维CT重组获得血管成像的一种方法。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解1.像素:数字矩阵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依其数值转为黑白不同的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2.体素:在CT扫描中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即基本单元,称之为体素.3.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4.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软骨板,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组成。
5.侧隐窝:呈漏斗状,其前方是椎体后外面,后方是上关节突,侧方为椎弓根内壁,其前后径不小于3MM,隐窝内有将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
6.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7.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盐含量减少。
8.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所引起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
9.骨膜异常: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是因骨膜受刺激后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10.C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还可被肿瘤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骨膜三角或~~11.骺离骨折:儿童长骨的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2.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3.骨气鼓:骨结核发生于短骨或长骨的骨干时,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又有骨囊样结核和骨“气鼓”之称。
14.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15.肺门:是一侧肺根的综合阴影,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和肺静脉构成。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4)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4)今天致力于为医疗卫生应聘考生提供最重点的考试信息及考试资料,其中医学影像学也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常考内容,今天我们总结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1.分叶征肿块的轮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状肿块,称分叶征,多见与肺癌。
2.空泡征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mm~3mm的低密度影,称空泡征。
3.毛刺征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4.轨道征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CT层面平行时表现为扩张增厚的支气管壁呈平行排列的轨道状称轨道征。
5.戒指征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和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6.空气半月征是指在肺曲菌球与空洞或空腔之间形似月牙的空气透明区,该新月形空隙总是位于空洞或空腔的最高位置,而曲菌球在洞(腔)内是移动的,总是处于近地位。
7.干酪性肺是指大量结核杆菌经支气管侵入肺组织而迅速引起的干酪样坏死肺炎,可表现为肺叶和肺段样的实变影,其内可见大小不等不规则透亮区(虫蚀空洞),还可见经支气管播散的病灶。
8.手套征是指发生在阻塞性支气管扩张时,引起一个肺叶或肺段范围内的带状及条状高密度阴影,从肺门向肺野方向分布,近端相互靠近,形态似手套状而称为手套征。
9.艾森曼格综合征开始为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当肺动脉高压严重,形成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临床上出现发绀者,称艾森曼格综合征。
10.法洛四联征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
医学影像名词解释
1.Barrett 食管考生答案:正确答案:90年英国的一位学者首先描述,它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取代,以食管与胃的连续线为界,在齿状线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即为Barrett食管。
2.Bennet 骨折考生答案:正确答案:为通过经第掌骨近端凹形关节面的骨折,骨折块留在原位,另一半基底及骨干向桡背侧脱位。
3.C-E 角考生答案:正确答案:画一条连接两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再画其垂线通过股骨头中心点,由中心点再画一条髋臼外缘的切线,后两条线的交角即为C-E角。
C-E角减小提示髋关节脱位。
R考生答案:正确答案:是指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异性,即CNR=SNR(A)-SNR(B)。
CNR决定着成像区内不同组织、结构以及病变的可辨认性,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5.Codman 三角考生答案:正确答案:引起骨膜反应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重新破坏,破坏区两端的残留骨膜反应呈三角形或袖口状。
6.CT表面遮盖显示考生答案:正确答案:是通过计算被观察物体的表面所有相关像素的最高和最低CT值,保留所选的阈值范围内像素的影像,但超出限定CT阈值的像素被透明处理后重组成三维图像。
7.CT薄层扫描考生答案:正确答案:是指扫描层厚Wmm的扫描。
8.CT窗口技术考生答案:正确答案:系指CT机放大某段范围内灰度的技术,即把人体中与被观测组织的CT值范围相对应的灰度范围定为放大的灰度范围,把放大灰度范围的上限增强为全白,把放大灰度范围的下限压缩为全黑,这样就放大或增强了局部灰度范围内不同灰度之间黑白对比的程度。
这个被放大或增强的灰度范围叫做窗口,放大的灰度范围上下限之差叫窗宽,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即所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叫窗位。
9.CT仿真内镜成像术考生答案:正确答案: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纤维内镜所见。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nxpdy
49. 放大率:放大的影像比实际肢体增大的倍数叫放大率或称放大倍数。 50. 第一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贴暗盒面或立位摄影架面板,或者是摄影床的床面。左侧远 离暗盒或床面,冠状面与暗盒面或床面倾斜一定角度。 51. 宽容度:是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52. 听眶线: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此线为解剖学上的颅骨基底线,或水平线。 53. 透光率:透过照片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54. 增感率:在照片上取得相同的密度值 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要的曝光量之比值。 55. 平均斜率:连接胶片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D1 和 D2 的直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56. 栅比:是铅条高度与铅条间距之比。 57. 定影:就是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掉的过程。 58. 时间减影:用作减影的两图像是在不同显影时期获得的。 59. 球管热容量:X 线管处于最大冷却率时,允许承受的最大热量。 60. 均匀度:主磁场的均匀性系指 B0 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的大小变化。 61. 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可辨认的邻接物体空间几何长度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率。 62. CT 值: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 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63. 时间飞跃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 MR 信号。 64. 进动:原子自旋轴与主磁场的轴线有一小角度不完全平行,并围绕主磁场轴作较慢的旋转。 65. 纵向弛豫:通常将 Mz 的恢复称为纵向弛豫,是自旋一晶格弛豫的反映,因此又称其为 T1 弛豫。 66. 螺距:定义为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值。 67. 像素:又称像元,指组成图像矩阵中的基本单元。 68.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探测其行踪, 达到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技术。 69. 放射自显影技术:利用射线能使感光材料感光的原理,探测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在生物组织中 分布状态的一种显影技术。包括宏观自显影、微观自显影、电子显微镜自显影等。 70.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通过显示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浓聚、排泄过程及分布的影像, 从而判断机体组织的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 71. 阴性显像:正常部位能摄取放射性药物,病变部位失去相应功能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72. 阳性显像:病灶部位放射性摄取高于正常组织的显像。 7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74.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75. 电子俘获:原子核中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 不稳定,多余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产生俄歇电子,或发射特征性 X 线。 76. 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77. 有效半衰期: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下减少一半的时间。 78. 韧致辐射:β-粒子与物质作用,部分能量变为 X 射线,发生率与受作用的物质原子序数成正比。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医学影像学》名解与简答
《医学影像学》名解与简答一、名词解释1、自然对比:人体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像影响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2、人工对比: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的引入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3、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血液在血管内快速流动时,在成像过程中,不能采集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的现象。
4、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5、肺野(lung field):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6、肺门(hilum of lung):肺根内肺动脉、肺段动脉、肺叶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的投影。
7、肺纹理(lung markings):充满气体的肺野中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静脉、肺动脉组成,主要是肺动脉,也有淋巴管、支气管和结缔组织参与。
8、肺实质(lung parenchyma):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和肺泡壁。
9、肺间质(lung interstitium):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小叶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
10、空洞(cavity):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形成。
11、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空气支气管征,当病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可见含气支气管影。
12、原发综合征:见于原发性肺结核,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所致,包括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少数为成人。
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
13、结核球(tuberculoma):圆形、椭圆形阴影,大小0.5-4cm不等,多为2.0-3.0cm,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常有斑点、层状、环状钙化。
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值性灶称“卫星灶”。
14、胸膜凹陷症: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成胸膜凹陷症。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导言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应用医学和物理学原理,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生成和解释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学科。
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医学影像学为医生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医学影像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X射线摄影(Radiography)X射线摄影,也称为放射线摄影,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之一。
它通过使用X射线穿透人体,然后在感光片或数字传感器上形成图像。
X射线摄影可用于检测骨折、肿瘤、肺部感染等疾病。
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的数字化X射线技术(Digital Radiography)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并提供更方便的数据存储和传输。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基于X射线的成像技术,它能够通过旋转的X射线束和敏感探测器来获取人体多个方向的横断面图像。
这些图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重建,形成一个连续的三维图像,可用于定位和评估肿瘤、脑出血、血管病变等疾病。
现代CT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功能性,能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核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MRI能够提供高对比度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信息,并广泛应用于心脏、脑部、腹部、骨骼等部位的诊断中。
MRI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种无辐射、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
四、超声成像(Ultrasound Imaging)超声成像是一种使用高频声波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的影像技术。
它通过声波在不同组织间的反射和回波来生成图像。
超声成像广泛应用于妇产科乃至心脏等各种领域,在妊娠期间的胎儿监测、器官肿瘤的识别和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核医学影像技术,通过记录和测量体内注射的放射性示踪剂产生的正电子和射线,来获得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信息。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性治疗的科2、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根底,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3、造影检查:将比照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比照,借以成像。
4、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鼓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5、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6、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7、骨质软化:指单位体积内类骨质钙化缺乏。
骨的有机成分,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
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未钙化的骨样组织增多,骨骼失去硬度变软、变形,尤以负重部位为著。
8、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9、骨膜三角:如果引起骨膜增生的疾病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叫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10、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阻塞后,肺局部或完全无气不能膨胀而导致的体积缩小。
11、肺实变: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组织或细胞所代替。
12、空洞: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坏死物质经支气管排出而形成的病变状况。
13、空腔: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总结
1. 螺旋CT(S 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CT 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 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 MR 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哈医大2009年复试题)5. MR C 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 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HR 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dn12. C 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 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使用各种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构造和疾病变化的学科。
它是通过获取和分析影像数据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2.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人体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旋转式X射线束扫描患者的身体,然后计算机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横断面图像。
CT可以提供直观的三维图像,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多种疾病。
3.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高强度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能够产生高对比度的图像,对软组织、神经系统和肿瘤等疾病的检测效果更好。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没有辐射风险。
4.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示踪剂来检测身体内部生物过程的影像技术。
它在检查过程中向患者体内注射特定的标记剂,然后通过探测体内放射性示踪剂的发射的正电子来图像。
PET 常用于癌症诊断和心脏病病灶检测。
5. X射线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力,可用于人体内部的二维影像。
它常用于检查骨骼和肺部疾病,并且通常是医学影像学的最初选择。
6. 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来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使用超声探头将高频声波发送到身体内部,然后根据回波信号图像。
超声波成像通常用于检查孕妇、心脏和肝脏等器官。
7.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共振信号来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将患者置于强磁场中,并向其体内输入无害的无线电波,再记录患者体内响应的信号来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有很高的分辨率,特别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检查。
8. 胸片胸片是一种常规的X射线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肺部和胸腔的正常解剖和疾病变化。
通过拍摄胸部前后两个方向的X射线照片,医生可以检测肺部感染、肺癌、肺水肿等疾病。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大全1.螺旋CT(SCT):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12.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 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 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如X光、CT扫描、核磁共振等,将人体内部的信息转化为图像,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X光X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通过人体组织产生阴影图像。
在医学影像学中,X光主要用于检查骨骼和某些软组织的异常情况,如骨折和肺部感染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横断面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图像,并可用于检查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情况,如肿瘤、血管疾病和脑部损伤等。
4.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高分辨率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检测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得图像信息,可以用于检查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情况,如脑部疾病、关节损伤和肌肉疾病等。
5. 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图像。
超声波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产科、心脏和器官的检查,可以检测胎儿发育情况、心脏功能和腹部肿块等。
6. 核素扫描核素扫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质来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功能的影像学技术。
在核素扫描中,患者会被给予服用或注射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然后使用专用的探测器来检测放射性信号,以获得图像信息。
7. 磁共振造影磁共振造影(MRA)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观察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常使用对血液有强磁性的药物作为造影剂,以增强血管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楚地显示血管的情况。
8. 数字化断层摄影数字化断层摄影(DSA)是一种将X射线图像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处理血管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DSA可以用于观察血管的狭窄、扩张和阻塞等情况,以辅助血管介入手术的规划和执行。
9. 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化合物来观察人体组织代谢活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PET扫描常用于检测肿瘤的活动程度、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和心脏血流等。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 均质影像均质影像是指图像中各个部分的密度或信号强度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或不均匀性的影像。
在医学影像学中,均质影像通常用于评估器官的大小、形状以及病变的分布是否均匀。
2. 强化剂强化剂是指在医学影像学中用于增强图像质量的物质。
常用的强化剂包括碘剂和钡剂,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被患者摄入或注射,从而使器官或组织在影像中更加清晰可见。
3. CT扫描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通过利用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来断层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影像,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
4. MRI扫描MRI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图像,用于检查和评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和清晰的图像,对于诊断各种病理情况非常有价值。
5. 造影剂造影剂是一种通过注射或摄入体内,使器官或组织在医学影像中更加清晰可见的物质。
常见的造影剂包括碘剂、钡剂和磁共振造影剂。
它们可以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观察和诊断病变。
6.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放射性衰变特性的同位素。
在医学影像学中,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在患者体内标记特定的分子或组织,从而观察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并用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
7. B超检查B超检查(ultrasonography)利用超声波产生图像,用于观察和评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B超检查无辐射,安全性高,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消化内科、心脏内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8. 摄影位置摄影位置是指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时,患者体位和影像设备相对位置的描述。
不同的摄影位置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和准确地诊断疾病。
9. 标准放射影像标准放射影像是指通过传统的射线成像技术(如X射线摄影)或各种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如CT扫描、MRI扫描等)获取的影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2017
影像名解1、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把X线直接转化成电信号或先转换成可见光,然后通过光电转换,把电信号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进行数字成像(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
缩短了成像时间。
2、CR——puter radiography计算机X线成像,用磷光体构成的成像板(image plate,IP)替代x线胶片吸收穿过人体的X线信息。
记录在IP上的影像信息经过激光扫描读取,然后经过光电转换,把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重建成数字矩阵,再显示出数字化图像。
3、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属于数字成像技术的一种,目前仍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4、USG——ultrasound 超声,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以上,超过人耳听觉围的声波。
5、Hu——CT值,CT图像测量中用于表示组织密度的统一计量单位,称为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Hu)。
体素的相对X线衰减度表示为相应像素的CT值;水0Hu;骨皮质1000;空气-1000;+5、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定义:图像对物体空间大小的分辨能力表示方法:lp/cm (每厘米线对)5÷lp/cm = 可分辨物体最小直径(mm);象素越小、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5、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定义:图像对组织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表示方法:例如,0.35%,5mm,0.35Gy表示物体直径5 mm、病人接收剂量为0.35Gy时,密度分辨率为0.35%.象素越大、层厚越厚, 密度分辨力越高。
+5、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phenomenon)同一扫描层面中,垂直厚度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组织时,所测的CT值是他们的平均值,不能如实反映其中的任何一种组织。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1.闪烁探测器(Scintillation Detector):一种利用闪烁材料检测和测量放射线活动的探测器。
T
1.肺部计算机辅助诊断(Comபைடு நூலகம்uter.ded Diagnosis,CAD):利用计算机自动辅助医生进行肺部病变诊断的技术。
2.透视器(Fluoroscopy):通过连续实时观察X射线图像的技术,用于检查和操作导管等。
F
1.肺通气灌注扫描(Lung Ventilation/Perfusion Scintigraphy):通过注射示踪剂,观察肺部通气和灌注情况的核医学影像学技术。
M
1.乳腺钼靶(mammography):一种通过X射线对乳腺进行检查的影像学技术,可用于早期发现乳腺疾病,如乳腺癌。
2.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和分析血管结构和血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B
1.B超(B.mode Ultrasonography):超声波显像仪的一种模式,利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观察和诊断,常用于孕妇产前检查、肝脏和胆囊检查等。
C
1.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的信号,获取人体各部位的详细内部结构图像,常用于检查脑、脊柱、关节等。
D
1.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化射线摄影,一种利用数字式平板探测器将射线图像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
2.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采用CT技术观察和分析血管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查动脉狭窄、血栓等。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X线片的密度:胶片中的感光乳剂在光作用下致黑的程度称为照片密度。
密度分辨率(CT):低对比度的情况下,图像对两种组织间最小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
空间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情况下,密度分辨率大于10%时图像对组织结构空间大小的鉴别能力。
康普顿效应:入射光子与原子外层轨道电子相互作用,光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获得能量后摆脱原子核的束缚,从原子中射出,而入射光子损失一部分能量后改变了频率和方向后散射了出去,这种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
X线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光子数目和能量总和。
IP板:是CR关键元件,是信息记录,实现模数转换的载体,代替传统的屏-片系统。
滤线栅的栅比:铅条高度和铅条之间间隔的比值,值越大,吸收散射线越好。
静脉肾盂造影(IVP):静脉注射造影剂,经过肾脏排泄至尿路使其显影,病人痛苦小,适合结石,结核,肿瘤,先天性畸形等。
mask像(DSA):不含对比剂的,在打入对比剂之前的摄片。
重复时间(TR):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个周期同样激励脉冲出现经历的时间。
回波时间(TE):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开始到采集回拨信号之间的时间。
反转时间(TI):指施加180度反转脉冲使磁化矢量反转到负Z轴方向到施加90度激励脉冲中间的时间段。
减影:通过计算机把血管影像上的骨与软组织影像消除而凸出血管的技术。
注射流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
T1加权像: SE序列中,通过采用短TR短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映组织T1特征的图像。
T2加权像: SE序列中,通过采用长TR长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映组织T2特征的图像。
质子密度加权像: SE序列中,通过采用长TR短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应组织质子密度特征的图像。
纵向弛豫:高能态自旋将能量传到周围环境中的过程。
横向弛豫:自旋质子自身产生的磁场相互干扰导致的彼此相位一致性丧失。
静态显像:显像剂在脏器组织和病灶达到分布平衡时的显像。
动态显像:显像剂引入人体后,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或间断地多幅成像,用以显示显像剂随血流流经或灌注的脏器,并被组织不断摄取与排泄在器官内反复充盈和射出的过程所造成的脏器内放射性在数量或位置上随时间发生的变化的显像。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利用不同的成像方法如X射线、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对人体内部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1. X射线:X射线是医学影像技术中最早应用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质,通过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和厚度来产生影像。
在X射线影像中,骨骼和金属物质会出现白色,而柔软组织则呈现灰色。
2. 超声:超声是一种使用声波来生成影像的成像技术。
通过向人体内部发送高频声波,然后根据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程度来生成图像。
超声在产科、心血管、肝脏和肾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3.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通过测量人体内水分子的反应,MRI可以提供对软组织的非常详细的图像。
MRI对骨骼影像的效果也较好。
4.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横截面图像。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人体内部结构。
5. 核医学:核医学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跟踪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进入人体,然后使用特殊的摄像机来记录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从而生成核医学影像。
6. 影像分析:影像分析是对医学影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
这包括测量、计算、对比等操作,以帮助医生对图像进行解读和诊断。
7. 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是通过将二维医学影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来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方法。
这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复杂的解剖结构。
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更方便的诊断手段。
它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A1.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________计算机断层扫描,采用X射线技术,通过计算机重建出身体的断层图像。
2.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________核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身体内部的详细影像。
3.PET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________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通过测量放射性标记物体内的放射性衰变来图像。
B1.B超(B-mode ultrasonography):________超声波检查,将超声波引导入人体,通过接受器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影像。
C1.CT增强(CT contrast-enhanced scans):________对CT扫描中使用的造影剂的注射,提高对比度以更清晰地显示异常情况。
D1.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________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通过数字处理的方法,将血管造影前后的图像进行减去重叠的部分,以突出显示血管的影像。
E1.ECG(Electrocardiogram):________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
F1.FDG(Fluorodeoxyglucose):________脱氧葡萄糖,一种放射性标记物,用于PET扫描中。
2.FNAC(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________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用细针抽取组织或细胞进行细胞学分析。
G1.Gd-DTPA(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________一种造影剂,常用于MRI扫描中,以改善对比度。
H1.HU(Hounsfield Units):________哈斯菲尔德单位,用于表示CT图像中不同组织的密度。
医学影像学名解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自然对比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3、造影检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以产生明显对比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4、CT:CT不是X线摄影,而是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5、DSA: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胳和软组织的减技术骨、关节系统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1克骨内的钙盐含量正常。
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在长骨松质内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密质骨表现分层,变薄现象在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形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2、骨质破坏:destructionofbone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
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早期在哈氏管周围,X线表现破坏呈筛孔状,骨皮质表层的破坏,则呈虫蚀状3、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其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骨皮质边缘模糊,骨骼可见到各种变形,及假骨折线等征象4、关节破坏:destructionofjoint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崐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其X线表现是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的骨破坏和缺损5、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与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
明显狭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
纤维性强直X线表现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并且无骨小梁贯穿,但临床功能丧失6、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死骨的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7、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5. 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3.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4. 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
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5. 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
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6. 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7. 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18. TR: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复时间。
19.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20.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21. 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22. 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23. 像素: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24.对比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的方法。
25. 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结合,使X 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
26.超声:振动频率在20000Hz以上,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
27.衰减:超声在传播的过程中因反射、折射、扩散及组织吸收引起能量逐渐减弱,称为衰减。
28.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29.弛豫:终止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弛豫,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30.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一些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缩短周围质子弛豫时间的现象称为质子弛豫增强效应。
31.PACS:即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由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获取、网络传输、存储介质存档和处理等部分组成。
32. 肺上沟瘤:又称Pancoast瘤是指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并与脏层胸膜接触,易破坏第1~3胸椎及相邻的肋骨。
可侵犯臂丛神经、迷走神经、颈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其中侵犯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下陷及额部无汗。
33. 空气支气管征:又称支气管气象,在X线胸片及CT片上,实变的肺组织中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和小肺癌中。
34. 肺门舞蹈征:肺血增多时,在透视下可见到肺动脉段及两侧肺门动脉博动增强,称肺门舞蹈征。
35.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36. 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正位胸片上,肺门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cm。
37. 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其主成分是肺动脉及其分支。
38. Kerley B线:是间质性肺水肿间隔线的其中一种,多位于两下肺野的外带,以肋膈角区多见,短而直,一般不超过2cm,与胸膜相连并与其垂直。
病理基础是小叶间隔水肿、增厚的结果。
39. 中心型肺癌:指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
40. 肺隔离征:又称支气管肺隔离征,为胚胎时期一部分肺组织和正常肺分离而单独发育,与正常支气管树不相通,而且其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分支,引流静脉可经肺静脉,下腔静脉或奇静脉回流。
41.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分局限性和弥漫性。
42.结核球:结核的干酪坏死灶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而成,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内部常见斑点、层状或环状钙化,周围常见“卫星灶”。
43.包裹性积液: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膜腔的某一部位,多见于胸下部侧后胸壁。
44.周围型肺癌:肿瘤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
45.磨玻璃样影:肺实变,渗出性病变的早期或吸收期,CT检查实变区表现为较淡薄的磨玻璃样影,其内可见肺血管纹理。
46.蜂窝样影:肺纤维化后期,在两中下肺野的胸膜下区可见蜂窝样影,并可向内向上累及肺中内带和上肺野。
47. 干酪性肺炎:是指大量结核杆菌经支气管侵入肺组织而迅速引起的干酪样坏死肺炎,可表现为肺叶和肺段样的实变影,其内可见大小不等不规则透亮区(虫蚀空洞),还可见经支气管播散的病灶。
48. 手套征:是指发生在阻塞性支气管扩张时,引起一个肺叶或肺段范围内的带状及条状高密度阴影,从肺门向肺野方向分布,近端相互靠近,形态似手套状而称为“手套征”。
49. 艾森曼格综合征:开始为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当肺动脉高压严重,形成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临床上出现发绀者,称艾森曼格综合征。
50.心胸比率: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心影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和,胸廓最大横径是在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之间的距离,正常成人心胸比率≤0.50。
51.肺门截断现象:肺动脉高压时,肺门动脉及其分支扩张,而外周分支变细,与肺动脉分支间有一突然分界,称为肺门截断现象。
52.心脏摆动:大量心包积液行超声检查时,在巨大的心包腔内,心脏前后壁同向运动,称为心脏摆动。
53.肺动脉栓塞: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综合征称为肺动脉栓塞。
54.主动脉夹层: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流经内膜破口灌入,使主动脉壁中膜分离形成血肿或“双腔”主动脉,即扩张的假腔和受压变形的真腔。
55. Monteggie骨折:尺骨上1/3骨折伴桡骨小头脱位,合并有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称为Monteggie骨折。
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
56.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
57.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58. 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
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致密影。
59. 骨膜三角:肿瘤浸润性生长侵犯骨膜,引起骨膜成骨,继而破坏骨膜成骨,使两端残存的部分在影像学上成三角形改变,称为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征象。
60.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61. 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
62. 棕色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骨内形成破骨细胞瘤,病理解剖上呈棕色,影像学上呈一个低密度影。
63.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为骨龄。
64. 肿瘤骨:出现于病变骨和(或)软组织肿块内的由肿瘤细胞形成的骨质。
65. 硬化性骨髓炎:又称Garre骨髓炎,特点为骨质增生硬化,骨外膜与骨内膜都明显增生。
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
66.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67.病理性骨折:已发生病变的骨骼在很小的外力情况下即可发生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68.骨性强直: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
69. 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阻塞或脑脊液分泌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同时积水,称为交通性脑积水。
70. 梗阻性脑积水:第四脑室出口以上阻塞所引起的脑积水限于脑室系统,称阻塞性脑积水或脑内积水。
71. 脑膜尾征:脑膜瘤增强扫描时,除了肿瘤本身明显强化外,还可以见到与肿瘤相邻的硬脑膜也线样强化,如同肿瘤的尾巴,称为“脑膜尾征”。
72. 腔隙性梗塞: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
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生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区。
73. 模糊效应:脑梗死2~3周,CT平扫显示病灶呈等密度,与正常实质难以辨别,称为“模糊效应”。
这是因为此时期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组织密度增大所致。
74. 基底节回避现象:大脑中动脉闭塞在豆纹动脉的远端,病灶多位于基底节以外的颞叶,不累及基底节区,呈矩形低密度区,称为基底节回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