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我国培智学校的教学计划它强调了对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正常化。
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培智学校的学生学会怎样进入社会,怎样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处、交往,学会怎样用钱购物,要比学会1+1=2、背诵课文等重要得多。
由此可见,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智力水平低下,学习速度慢,注意力集中困难,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差,学习动机低,学习兴趣较少。
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必须从学生最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入手,采取最符合其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在培智学校中语文课、口语训练课的课时数占的比例最大———33℅,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大部分要从语文课上来获得。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若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下面笔者就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一些方法作以介绍.
一、情景化教学法
弱智儿童的生活经验特别贫乏,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生活为依据,通过学习来丰富学生感性的生活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中只有注意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的创设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把书上所描述的内容变为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情景,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识、适应社会生活。
如学习
《精彩的马戏》一文,在讲解“熊踩木球”一段时,孩子们由于思维再现的局限性大部分对跷跷板不怎么了解,这时老师做了跷跷板的模型,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它有一个中心点,一边高,一边低。
然后再拿做好的木球让玩具熊去踩,让同学们亲眼看到玩具熊踩木球滚过跷跷板中心点的一刹那,那种紧张的心情与动作完成的难度。
最后,同学们亲自踩上篮球进行试验,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同学们对熊当时的紧张心情体会得淋漓尽致。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涨。
课后再带学生到游乐场亲自实践一下,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还参与了社会活动。
二、游戏法
由于弱智儿童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学习,游戏就是教育,为了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我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一些新颖、有趣的游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如:低年级识字是个难点,为使孩子们很好的记忆,采用“找朋友”、“编儿歌、顺口溜”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字。
如教“对”字和“灯”字时,我把它们用硬纸片剪成“又”和“寸”、“火”和“丁”,教他们唱找朋友的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又”“寸”“对”,“火”“丁”“灯”,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
教“告”字时,我教学生念“一口咬掉牛尾巴。
”教“亮”时,这个字比较难写,我教学生念“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秃宝盖儿下是个几---亮亮亮”。
教“左”、“右”时我教学生读“小朋友,上学、放学回家靠右走,右字下边是个口。
小朋友们别忘记,左字下面是个工。
”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开动脑筋掌握识字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三、实践操作法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教师要充分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让生活成为学习知识的教材,引导学生投身学习实践,让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社会。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
如在教学《赶时间的孩子》一文时,讲的是一位小女孩赶着去学校参加升国旗的事,文中有一段小女孩升旗时的动作描写,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孩子们没有亲手操作过,即使操作过由于思维的缺陷,也很难再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时逢轮到我班升国旗,周六降旗后我让每个学生做一次旗手和护旗手,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很容易的理解了,之后,让学生说出做旗手的心情,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又如带学生煮饺子、切萝卜丝、到邮局寄信、学填汇款单等,都是在生活中使学生理解知识,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四、实物教学法
弱智儿童的思维概括水平低,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很难有抽象思维。
借助实物教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如《种蓖麻》一文,我先带学生到种子店购买蓖麻籽,教给他们怎样花钱,而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外形并表述出来,使他们初步了解蓖麻的用途:可做药、可榨油等。
再讲解种蓖麻的过程,让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对种蓖麻的先后顺序及“整、挖、放、盖”等动词很容易的理解了。
最后让学生亲自在
校园的花池里种,学生对亲手种下的蓖麻仔细观察,看蓖麻发芽究竟需要多长时间,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一记录下来。
为绿化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
这样一课下来,既教给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学校的情感。
使学生感到一种做中学的愉悦。
五、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寓教育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儿童的肌肉紧张度、感觉灵敏度关节灵活度等得到锻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偿与康复作用。
同时,活动自身具有的娱乐性,使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欢快,使儿童能够轻松的学习。
组织团体的活动更有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协作精神。
如:带学生春游踏青、游园、看电影、放风筝、识站牌等。
学校搞的各种活动,助残日、庆“六一”、庆国庆等都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会后让他们谈谈活动的内容及感受并写下来。
通过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敢于接触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有花大力气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将来“回归主流”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