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If you are proud, you should have extra steps in everything you d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大学生《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
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胡总书记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
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济学。
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
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经济专著读书笔记6篇
经济专著读书笔记6篇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导论》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其中包括了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重要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并且学会了如何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与政策的影响。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领域的基础教材,主要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书中包括了供求关系、成本与利润、市场结构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个体经济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市场现象和经济决策。
第三篇:《金融市场与机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包括了证券市场、银行体系、保险市场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学会了如何分析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
第四篇:《国际经济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包括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汇率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且学会了如何分析国际经济的影响因素和政策调整。
第五篇:《发展经济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体制、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第六篇:《经济学家谈经济学》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家的集体访谈录,涵盖了各个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意见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经济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学者们对于经济学发展的思考。
书中提供的不同观点和思路为我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参考。
以上是我对于经济专著的读书笔记总结,这些书籍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与机构、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对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非常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五篇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五篇《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领悟1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
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
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
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
《微观经济学分册》中,*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
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
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
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研究了经济增长、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对于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了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的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
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提高,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有效地调动资源,促进生产和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企业进行竞争,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同时,市场机制也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供求关系,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因此,经济发展理论提倡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再次,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能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节市场经济的失灵,解决市场的不足,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还能够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训等手段,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积极参与和引导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使得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技术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济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 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_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 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经济学读后感2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曹诚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还是想继续就昨天提出的那个荒谬的比喻来絮絮叨叨,因为尽管我嘴上说着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在我的内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纠缠.辩驳,就能收获些什么.我看到过的每一本经济学相关教材在讲到供给需求的时候总会提到房价这个例子,殊途同归也好还,异曲同工也罢,这本书也没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其实挺想知道,那些写书的经济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们,他们真的完全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比如说,有没有谁能准确地告诉我,现如今北京的房价将何去何从,亦或再直白些,什么时候买个房子最合适?读后感·当然,不会有人来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么大经济学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个师长听到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我并不同意〝需求是刻画人性的〞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复杂得多.这个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实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说服自己的方式,一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说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结合〝愿望和结果没啥关系〞来看,才算完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是个有用的工具: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这提醒我,工具变量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具体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我还没有想明白.经济学读后感3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经济学读后感4从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定了岛上的经济.经济学读后感5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 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字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下面是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 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篇二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00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1.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其中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
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新技术进步理论。
这些理论探讨资本积累、劳动力
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发展经济学模型:
3.发展政策和策略:
4.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
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经
济学研究这些领域的理论和政策,包括对外援助、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
让等问题。
5.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研究农村发展、城
市化和城市贫困、社会保障等问题。
此外,发展经济学也研究了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
6.发展经济学的历史: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践中,发展经济学家还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和计量技术来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实
地调研来获取经济数据和情报。
通过这些研究,发展经济学为制定经济政
策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经济体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一理论,我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经济发展理论的学习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受到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影响。
资源的配置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和规模,而生产要素的配置则决定了生产的成本和效益。
其次,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而市场机制则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和生产的组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依赖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
最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和风险性也比较大。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地区间和城乡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其次,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再次,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发展经济学学习心得
发展经济学学习心得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发展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
在学习发展经济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学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通过学习发展经济学,我了解到经济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减少贫困非常重要。
经济发展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等。
因此,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其次,我认识到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过学习发展经济学,我了解到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外部环境等。
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和生产实现的,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等。
因此,促进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并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外,我也认识到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学习发展经济学的过程中,我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如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模型、经济计量等。
同时,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等,以全面把握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
跨学科的学习使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最后,我还学到了探索创新的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学习发展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可以带来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利用,并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
因此,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就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为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政策。
总的来说,学习发展经济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学会了从多个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也认识到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精选8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篇1从中小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出发,根据杨教授《学校常规管理学》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智慧,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下六大原则,紧紧地抓好常规管理学在实践创新主要方面的问题解决。
一、贯彻思想领先的原则,总览学校常规管理规划。
一是要坚持学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校管理工作应保证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育人场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合乎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合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管理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三是要坚持思想领先。
学校管理要自始至终加强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贯彻内外协调的原则,开展学校公关常规管理。
要把学校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必须通过内外协调,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尽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内外交互影响作用中不断提高。
注意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五种关系:一是学校管理工作与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关系。
要正确贯彻有关政策法规。
二是学校管理工作和社会各条战线的发展水平、工作状况的关系。
要采取措施,使之相互协调。
三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机关的关系。
学校要主动利用校外的条件,统一校内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
四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校所在地周围环境的关系。
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协助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与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
三、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应以教学为主,因为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在完成育人任务中是一条基本途径,它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章读书笔记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章读书笔记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了解盛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员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
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到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瑕疵。
主要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犯罪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化解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设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与实验观测与实验就是科学研究的已经开始,其中,“观测”就是所指在不能展开人为干涉的前提下,将实际出现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则就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范围演示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展开分析和推测。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就是推而广之,声援社会各界农民纷起效仿,结果并不能并使所有农民都生财,而是引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上涨,大家都赔本。
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展开实验。
比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播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展,结果许多农民都跟著盛了出来。
经济法学读书笔记
经济法学读书笔记经济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对于规范经济活动、保障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读了一些经济法学相关的书籍,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经济法学所涵盖的范围极广,包括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等多个重要板块。
在宏观调控法中,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等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财政法旨在规范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税收法则是调节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税收公平和税收效率;金融法则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
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反垄断法的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形成垄断地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反不正当竞争法约束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保障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法学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与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
经济活动是复杂多变的,而法律则需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互联网经济为例,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传统的法律规则在某些方面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
这就需要经济法学及时跟进,制定出符合互联网经济特点的法律规范,以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同时,经济法学中的法律责任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些责任形式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是通过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方式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行政责任则是由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刑事责任则是对于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公正。
在经济法学的研究中,还需要关注国际经济法律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国际规则对于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关于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篇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
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篇二:《巧克力经济学》读书笔记在书店买了本叫《巧克力经济学》的书,读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才明白原来经济学课也可以像巧克力一样甜。
《巧克力经济学》的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傅颂,书的原名就是《写给我女儿的经济学》。
作者通过运用轻松、幽默而富有温情的口吻,讲述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念,如“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规律”等,并分析宏观经济方面的通货膨胀、货币与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尝经济增长、失业、国际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等重大议题。
在最后一部分“与生活相关的经济学”中,作者还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婚姻与犯罪问题,非常生动、形象。
记得这学期教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刘秀琴老师讲过:“作为领导干部,需学会健康工作,健康挣钱,健康生活。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读后感大全]
经济学读后感[经济学读后感大全]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
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
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经济学读后感2《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本,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中给出一个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不要只盯着钱,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自由不等于免费,想象力决定生产力,好钢用在刀刃上,谁的话语权更大,为何同工不同酬,众人如何彼此影响等。
书中的一些小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如马粪到处都有,有人在马路上捡拾马粪,并把这些马粪归到一堆,但当时并没有拿走,也没有标记,结果第二天被人拿走了,等于一天的工作白干了,结果诉诸法庭。
如果法官支持了财富创造者(捡拾马粪人),就会鼓励人们去努力创造财富。
经济学读书笔记4
首先关于希克斯和斯勒茨基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前学习高鸿业老师那本书的时候,由于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只知道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商品需求的两方面变化,一种就是替代效应,一种就是收入效应。
这个学期,经过更进一步的阅读,对这俩个效应的由来也有了些了解。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之一是研究价格变化与消费者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属于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的配置效应。
并且我们不是因为知道了这俩个效应,才发现了类似于吉芬物品的特殊现象,而正是由于经济学家发现了吉芬物品这种现象,才引致我们去发现了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在一般的需求理论中,关于消费者,我们往往假定他拥有的仅仅是货币,这样当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对于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下降,但是有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生产这种商品的消费者,那么由于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你可能会消费更多这种商品,区别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就是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概念我就不说了,首先是俄国经济学家斯勒茨基的几何方法,这个方法相比希克斯的方法更早提出,在分离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方面,斯勒茨基认为实际收入不变, 是指原有的商品组合不变, 即消费者在价格变动后刚好能够买原来的商品组合。
因此首先为了得到替代效应,剔除收入效应的方法是:假如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同时调整货币收入使购买力保持不变;第二步,对购买力进行调整,同时使相对价格保持不变。
这里,学生借用一个图来说明,图中AB , I 1与E 1 分别表示价格变化前的预算约束线、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最初的最优选择组合,当商品1的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由OX’ 1增加为OX’’’1 ,这里我们为了得到替代效应,要使实际收入不变,则使AB绕E 1 转动到CD,其中CD与AB’平行,这里我们要注意AB和CD代表的货币收入不同,只是拥有相同相对价格。
同时,原消费束(X’ 1,X’ 2) 还在CD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不变,。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增订版)》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搭建了一个骨架但是没有血肉或者血肉只有一点点,新结构经济学还有待后来者来完善。
理论框架次要,最精彩的部分还是林毅夫与其他经济学家的辩论部分。
能大致上看清楚新结构经济学的含义就可以了,具体的理论还不完善,更多的是以中国的成功经验在为这个 理论背书。
基于对张维迎老师部分著作的系统阅读,吸收代表性观点并尝试提炼与思辨,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形成 知识框架。
对增长的探索:一段 未终结的旅程
增长报告的独特贡献
对增长报告的新结构 分析
辩论发展中国家的产 业政策应该遵循还是 违背比较优势——林 毅夫和张夏准的辩论
张夏准 林毅夫 张夏准 林毅夫 张夏准
结构变迁,有效市场 及因势利导型政府
选优还是选劣:历史 教训
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 框架
评论与回应
引言,德克·威廉·特威尔德 苏雷什·坦杜尔卡 爱丽丝·阿姆斯登 阿莫亚科 霍华德·帕克 林佑赫 林毅夫和蒙加的回应
目录分析
关于经济结构及其 变迁的新古典框架
对经济发展思潮和 发展经验的简要回
顾
新结构经济学“新” 在何处
评论与回应1
评论与回应2
安妮·克鲁格 丹尼·罗德里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回应:发展思维3.0:未来的路
韦森:探寻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与未来道路 余永定:发展经济学的重构 张曙光:市场主导与政府诱导 黄少安:《新结构经济学》侧评 张军:“比较优势说”的拓展与局限 林毅夫:评论回应
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 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增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经济发展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经济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不断涌现,为我们解释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路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的著作,深受启发和震撼。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经济发展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经济发展的因素简单地归结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几个方面,但实际上,经济发展受到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路径。
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时,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其次,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吸取各国的经验,借鉴各种理论,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
最后,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发展已经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因此,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次阅读,我对经济发展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书笔记:经邦济世之学——“经济学”
读书笔记:经邦济世之学——“经济学”经济“经济”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中的“经世济俗”,意为治理天下,救济百姓。
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礼乐篇》则将提出了“经济”一词:“皆有经济之道,谓经世济民”。
《文中子》卷六“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
《晋书纪瞻》:“识局经济”。
“济世经邦”一词,出于明·屠隆《彩毫记·知几引退》:“此行指望济世经邦”。
明·洪应明《菜根谭》:“进德修行,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可知“经济”原为动词,意指“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等,也即是儒家文化“修、齐、治、平”中“治国、平天下”之意,后人以“经济”作为“经世济民”的省略语,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同义词。
(如此大气,可见中国古圣先贤是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研究经济社会的,呵呵)。
清末戊戌政变后,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就是沿用了“经济”的本义。
明清之际,政治秩序的巨大变动使得以以王夫之、陆象山、黄梨洲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学者开始理论反思,批判程朱理学和心学末流,提出学术要“经世致用”的口号。
这种学术思想传播到了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学术,“经世论”开始在一部分学者中流行。
江户后期,日本学者开始用经济一词指代货币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活动,并有了“经济指维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产、消费、交易等的活动”的提法。
这种与金钱、财物等实际问题相关的定义逐渐在日本流行,同明清时期中文语境中的“经济”的用法有了日渐明显的区别。
明治时期,欧美思潮涌入日本。
神田孝平在《经济小学》中用“经济”一词翻译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
日本人首先用汉字“经济学”翻译“economics”,这种译法后来被孙中山先生引入中国,为汉语所接纳,进而逐渐在整个汉字文化圈内取代了“经济”一词的原本含义。
economy英文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ία(家政术)。
《发展经济学学科地图》札记
《发展经济学学科地图》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发展经济学概述 (3)三、学科地图概览 (4)四、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5)1.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7)2. 结构主义理论 (8)3. 人力资本理论 (9)4. 制度变迁理论 (10)五、发展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11)1.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发展经济学 (13)2. 城市化进程与发展经济学 (14)3. 可持续发展与发展经济学 (15)4. 技术创新与发展经济学 (17)六、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趋势与挑战 (19)1. 最新研究趋势分析 (20)2.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探讨 (22)七、发展经济学的未来展望与反思 (23)1. 发展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5)2. 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批判分析 (26)八、读书笔记与个人感悟总结 (28)1. 本书主要观点梳理与理解 (29)2. 个人感悟与心得体会分享 (30)3. 对发展经济学的认识深化与拓展思考 (32)一、内容概括《发展经济学学科地图》是一本关于发展经济学的系统性著作,主要涵盖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全球和区域性的发展实践等内容。
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将围绕该书的主题进行概括。
书中首先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让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演变历程和现状。
详细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结构理论、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知识体系。
书中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式。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于理解和分析发展经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书中还介绍了发展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如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展示了这一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在探讨发展实践方面,书籍聚焦于全球及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案例。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书籍展示了发展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中的情况。
这不仅包括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更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篇一:《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近期拜读了张培刚教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颇有感触,现将张培刚教授的学术和主要背景,《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的主要观点,以及个人的一点感悟付之于笔端。
一、张培刚教授简介1913年7月,张培刚出生在有“将军县”之称的湖北省红安县。
16岁,他成为武汉大学招入的唯一一个文科预科生。
在以经济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后,张培刚被选送至由陶孟和先生主持的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后又拿下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
1941年前往哈佛大学学习。
张培刚在哈佛大学所学的,是哈佛大学最好的专业——工商管理。
通过3个学期的学习,他感到仅利于个人,却无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和农民困苦的现状,于是转到经济系,苦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和民富国强的可行路径。
他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投入农业国家工业化的学术研究中。
1945年,张培刚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不到6平方米的空间里完成在世界经济学界具有拓荒意义的《农业与工业化》这部20多万字的英文论文。
同年冬天,他仅用1个小时就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前,世界上尚无一本系统著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1946年,时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的张伯伦教授邀请张培刚留校任教。
而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坚持回国,回国后,他应母校——武汉大学邀请担任该校经济系主任。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随之,当代西方经济学说陆续、系统地被引进来,国人逐渐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一股学习和研究的热潮。
然而此时的西方学术界,包括一些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却对这门学科的前景持悲观的看法,有学者提出,发展经济学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甚至认为发展经济学快要死亡了。
对此,张培刚根据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尚未发展起来的现状,张培刚认为发展经济学大有可为,并锐意创新,全面提出了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
1992年,张培刚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出版。
年近八旬的他,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并将其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新发展经济学》概要本书共分为九篇三十三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篇总论,第二篇工业化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第三篇工业化与现代经济的兴起,第四篇现代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五篇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换,第六篇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七篇工业化的国际条件,第八篇工业化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第九篇工业化过程中的调节机制。
本书概括了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导致贫穷和落后的原因;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制定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战略与对策。
重点是结合发展中大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把发展经常学的研究范围予以扩大,包括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锐意加以改进和革新,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经济方面,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书中对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现状及前景。
工业化之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工业化的含义及其发动因意与限制因素,现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工业化的国际条件,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和调节机制等重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其中有些问题是以往发展经济学没有涉及或论述不详的。
正如张培刚教授在《原版序言》中指出的:其一是要扩大研究范围,包括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其二是要改进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
具体地说,包括下列四点内容:(1)以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论它是实行市场机制的,还是实行计划体制的。
当然,也包括研究中、小型的发展中国家。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溯源。
因为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和发展问题,不能只就经济谈经济,而应当联系历史、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综合地进行探讨。
(3)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
就中国而言,更应当顾及各个地区间在发展层次上的不平衡,它们不仅有“二元经济”的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元经济”的特色。
(4)近些年来,有不少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已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国有或国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计划体制,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却已经发展了一部分私营和个体成分,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在新型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2001年的《增订版序言》中,张培刚教授又指出了以下四点:第一,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这是现代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前无古人、石破天惊的崭新思想,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根据当时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版“初始资本形成”、“外资利用”等章,特添设篇幅,除充实原来的内容外,还专门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三,增加了新近出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知识经济”问题的论述,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两节。
第四,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客观经济状况的演进与有关理论的进展,增加了“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或企业家气质”、“中国乡村工业的成就及展望”、“稳定中实现经济起飞”、“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等章节。
总而言之,《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立足于传统的经典理论,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审时度势,提出了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观点和看法,为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读后感读完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之感。
2010年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
在国人沾沾自喜(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睥睨傲视,甚至有点找不着北的时候,我读了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发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少原来早就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且大有扩大化的趋势。
不可否认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但是张培刚老师一书让我清醒得看到在早前20年前就已经存在并发现的问题现在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记得有人说过,谁能为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成功地完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肯定能获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何其艰巨的工作和任务。
张培刚老师一书中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显性方式,以及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形式,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但是没有针对中国现当代的国情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为止,中国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公平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现今的中国贫富差距悬殊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
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富人手里,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贫富差距,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是建立在总体小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地区差距极大,很多中西部地区的人民食不果腹或者勉强糊口,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这种贫富悬殊也日益扩大,如果再不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理措施,必将酿成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此外,现在的用人选拔制度也早已脱离了公平的轨道,“任人唯亲”取代了“任人唯贤”,导致大多数学生都在鼓吹“读书无用”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仅仅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中国还远非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这样的社会风尚导致了人才的大量外流,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
第三,政府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在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重建新中国。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大量汲取了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也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丧失了中国特色,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每一个理论都有它运用的背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在西方理论和观点的轮番轰炸下,我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崇尚孔孟之道的今天我们仍然强调西式化的教育方式,西式化的管理模式。
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难道就没有义务再重新审视我们现存的发展模式?如今的中国大陆改变的远非城市的面貌,还有我们的社会文化,我们的心。
怪不得有人疾呼“怀念老毛”,这不是没有道理,对外开放本不是坏事,可是把我们的本质都丢了,那就不是好事了。
立足于本国国情,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和理念,只有这样我们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更广。
读完《新发展经济学》一书可以说是获益匪浅。
张培刚教授的真知灼见让人钦佩,看问题的角度广泛而深远,以致十年甚至二十年后阅读仍然经典,这本书贯穿了古今中外许多名家理论,结合发达国家发展中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不过,在本书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理论的串讲,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的阐述还不是很明确,还有待后人的理解补充。
【篇二: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向主流经济学宣战》读书笔记摘要:由于本书的目的在于彻底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重新建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经济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在主要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上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展开争论,我认为作者并没有达到此目的。
作者试图要“颠覆”西方经济学大厦,但书中举例却大量使用中国的例子,导致其“颠覆“的力量很差。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自己遇到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理论也确确实实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了一些重大的实际问题,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与西方经济截然不同的背景和过程(甚至是畸形的),导致这些理论有不少部分不能解释中国的特例,发展经济学的出现正是要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而作者却对发展经济学仅是轻描淡写了几句,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貌似有哗众取宠之嫌。
我认为其中有的论点是非常正确且新颖的,而且也确实指出了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弊病。
本文首先回顾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综述了该书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对主流经济学的看法。
一、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1、1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指我国目前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所列的以马歇尔经济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凯恩斯理论、新古典综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