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不失志

失意不失志
失意不失志

失意不失志

郭佳怡

北宋末年,社会动荡,朝廷腐败,奸佞当道,百姓涂炭,社会黑暗。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绿林好汉揭竿而起,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聚义水泊梁山,演出了一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农名起义。

梁山好汉个个是被逼上梁山,宋江,武松,个个是被社会黑暗所迫,而林冲正把这个“逼”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林冲出生枪棒家庭,它原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过着安分守己的小康生活。然而,一个偶然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林冲妻子被高俅义子高衙内看中,林冲因为身份低微不敢得罪高氏父子。但高俅父子泯灭人性,未达到霸人妻室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要人性命。林冲再三忍让也不罢让,非把他至于死地不可。于是,一连串打击倾泻到林冲头上。林冲上山经历了一个十分痛苦的曲折历程。

但他并没有低头,而是迎难而上,最终成为梁山泊的一员。

人生难免有挫折,但也不会总在黑暗,坚持下去,总会看见柳暗花明。

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人生难免不如意,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碰上湍流和险境,如果低下头,看到的只是险恶与绝望,而我们若能抬头,看到的则是一片辽阔的天空,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天地。

在成长、学习、工作、生活诸事中,我们不可能总是花好月圆,一帆风顺,而没有失意和挫折。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失意,倘若我们在失意时浑浑噩噩、一蹶不振,只会失意有丧志,最后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如果我们能从中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完善自己,避免今后再走相同的或相似的弯路,那你已实实在在地踏上了成功的路。

其实,失意不是人的必须,而是人的必经。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没受过风浪的冲击,你的意志就得不到锻炼,心灵就承受不了艰难困苦的洗礼。俗话说“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任何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迎接生活风浪,笑傲风云,因为有挫折才会奋起,不要因一次的挫折而折断人生奋进的脊梁,也不要为一次的失意而放弃人生的追求,而应“吃一堑,长一智”,在痛苦的磨难和调整中向新目标冲刺。

面对失意,不能失志。就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校正人生的坐标和航线,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创伤就是前进的动力,挫折就是生命的财富。

智者,就是懂得欣赏身边的美景,把握眼前的机遇,珍惜脚下幸福的普通人。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或作刘邵、刘卲,字孔才。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四库总目》卷117杂家类作“卲”,并加以考证道:“别本或作刘劭,或作刘卲。此书末有宋庠跋云‘据今官书,《魏志》作勉劭之劭,从力。他本或从邑者,晋邑之名。案字书,此二训外别无他释,但俱不协孔才之义。《说文》则为卲,音同上,但召旁从卩耳,训高也。李舟《切韵》训美也。高美又与孔才义符。杨子《法言》曰:周公之才之卲是也’。所辨精核,今从之。”又李慈铭《桃华圣解盫日记·甲集》六七也持此说。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作刘劭,故从之。 刘劭是三国时期魏国学者、文学家,广平郎郸(今屑河北)人。汉建安时为太子舍人、秘书郎。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苟洗、庾嶷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善于品鉴人物,重视发掘人的才能,著《人物志》。刘劭的遣世著作,除《人物志》单行外,残存辑文均收入《全三国文》。 《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卷上有《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有《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有《七缪》、《效难》、《释争》三篇。南北朝时凉儒林祭酒刘昞为之作注。宋人阮逸为刊书并广泛流行。现在通行

的刊本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结印明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任继愈断句本。这部著作不仅包含了刘劭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汉魏之际的学述思想内容及其变迁,而且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四库提要》说:“其书主于辨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其理弗乖于儒者。”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人物志》“以人之材器志尚不同,当以‘九征’,‘八观’审察而任使之’。袁本《郡斋读书志》题解为“以人物性情志气不同,当审察材理,各分等列云。”《人物志》即依照人的才能不同,把人分为‘三材’及‘十二流品”,并集中讨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等理论问题,对于人物评论的由具体到抽象,对开启魏晋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有深刻的影响。郑旻在《重刻人物志跋》中指出:“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踰之矣。”“后世欲辨官论材,恶可以不知也。”可知其对后世人才评价与选拔的影响。 阮逸《人物志序》评价《人物志》的内容和意义道:“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析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取之轻重,无铢发蔽也。”综观《人物志》,其人才品鉴的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力图从现实及物质条件出发解释人才的本质问题 刘劭认为:“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九征》)从《人物志》全篇来看,这段话有如下意义: 1.人是禀“元一”即元气以为质的。就具体而言,他认为人

《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邵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颇具借鉴价值。曾国藩不吝置之案头,朝夕研磨。如果说《论语》为处世之书,《孙子兵法》为战伐之书,《韩非子》为统治之书,那么《人物志》即可当之而无愧为识人之书。 刘邵,字孔才,中国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则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纂为《皇览》。又与议郎庚嶷、荀诜等共同制订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魏废帝时,专事执经讲学。刘劭对于古代的法律制度比较熟悉,魏明帝时和陈群制定《新律》18篇,又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受诏作《都官考课》72条,另外尚有《法论》、《乐论》等著作,但多已散失,现仅存《人物志》,还有若干散篇收入《全三国文》中所著《人物志》,讨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问题,以为人“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从人之形质,可观察其才性。对人性、才能和形质等分析甚详,反映汉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趋势,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著《人物志》,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问题。他还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东汉末年,因社会变乱,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出现了儒、道、名、法竞起与合流的趋势。魏初,继承了汉末评论人物的习尚,又受到曹操好法术、重刑典的影响,因而评论人品均重视综核名实。汉代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由战国晚期《吕氏春秋》,以至汉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属于此一大脉络。而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架构,经王充等人质疑消解后,魏晋时期,转为自然无为也无可干预的天命观点,人性论则重视自然的“才性”层次。所谓“才性”或“情性”是人禀之自然的材质,展现于具体生命的型态,有各种不同的情态或姿态,可以品鉴。 这种品鉴人物的着作,在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已可见其基本样貌。三国以后,则有曹丕《士操》、卢毓《九州人士论》等作品,然皆已亡佚。《人物志》形成于黄初一青龙之际,是为了配合选举制度改革而作,保留了有关曹魏九品中正制草创时期的宝贵信息。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中和型人才系统,反映了在黄老道家“因循”政治哲学指导下,曹魏前期官方人才思想与选举政策从“赏功能”到“重德行”的变化趋势。《人物志》为现存可见最具系统之作。汉代选官采取“察举”及“徵辟”,两者都需过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渐为世家所垄断,名不副实。汉末大乱,群雄争起,积极网罗人才,魏朝后采取“九品中正制”,透过州、郡大小中正品评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择用。刘邵是第二代建安名士中的曹丕太子党

人物志读后感--2018年

人物志读后感 这本古籍,虽然刚开始阅读起来由于一些古文字词较生硬,但是细究下来,发现真的受益良多。本书作者名叫刘劭,是一名三国时期魏国的哲学家。他所著的这本《人物志》是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对于人性、才能和形质等种种表现分析甚详。知人善任,治平之基,认识人才,等第任用。 读后,让我体会最深的是那种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那种浑然天成的品性与德行。以书中的观点论述,便是:“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论著。整篇文字不多,但可体味的内涵以哲学的本质贯穿了人性方方面面。 根据书中大致内容,依照不同的才性,作者刘劭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而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过往也接触过我国一些流程深远的古书,往往断章取义而沦为看客,不得要领。最近几年常常焦虑多因未有人文思维看待事物的本质。从人物志的三类十二才的方法论及突破之道,

我感觉首先将自己的偏才发挥极致正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融合跨界多才而往兼才上进步,通过构建人文思维往兼德上修身立业创新。我作为信息化创新之路从业者,急需构建出人文思维架构:包裹了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商业思维而串起来的思维认知多维度。 在《人物志》中,刘劭创造性地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澹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 此外,卷中的“接识篇”:“推己接物,俱识同体。兼能之士,乃达群材。”这乃是一语天机,瞬间洞悉了世间如何待人接物的贤达之礼。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礼仪,仍不失为字字珠玑。反观如今我自己,自私自利,恃才傲物等等不良风气仍存心魔,许多潜在隐患也必然由此滋生,这对我是一个警示作用,并且要求我时刻居安思危,刻苦保存忧患意识,才能唯贤是举,长治和谐发展。另外通过赋能而连接跟多的人才做更多连接产业的工作。 《人物志》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故知新的理念,可作为每日背包中或书架中随时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示成长之良药。

人物志设计方案

人物志设计方案 一.整体布局 (I)标题 每个人想出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用话作正标题,副标题为“记武汉大学社团联合事务部XXX”,副标题也可以选择不加。 (II)序 鉴于由标题直接到内容过于单调,建议在此加一段对各位读者想说的话语,也可以以微短片的形式。(III)大体内容 推荐使用百度百科人物简介那样的模板格式,即配上人物图片及条列式信息,这样显得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有序。 (IV)结尾 结尾处可写上一段对社团未来的祝福,也可以是想对社团成员们说的话。 二.介绍内容 (I)基本信息 人物基本信息,应包括 1.姓名 2.外号 3.故乡

4.院系 5.兴趣爱好 6.特长 7.职务 8.身高及体重(可写可不写) 9.星座 10.喜欢吃的食物 11.口头禅 (II)深入了解 此栏内容大多将由编者采访时以提问方式来咨询,分两部分,一是对人物直接的采访,二是对人物朋友同学的采访,撰写文本内容时可以适当吐槽。(i)对人物的采访 1.对自我的评价 2.对自我性格的描述 3.生活过或去过的地方,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及为什么(这一条很重要,环境塑造人,由此基本能看出性格) 4.自曝怪癖 5.自曝糗事 6.最想见的人(明星,政要,运动员或身边的人) 7.浅谈三观

8.理想型 9.印象最深的电影,音乐及书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条也是,反映人的性格的) 10.对社团的想法,三段式:来之前的看法,参与其中时的想法,对未来的畅想。 11.目前感情状况 12.最崇敬的人 (ii)对朋友的采访 1.曝人物黑历史 2.人物的花边新闻 3.对人物的看法(各方面如生活,学习皆可) 4.描述下社团里的Ta,网上的Ta,日常中的Ta 采访时可应气氛、时机等临场发问。 (3)小编直感 采访完毕后,小编可写一段话,来描述采访时对人物的感受、评价等,以采访者的视角来给大家呈现人物。 武汉大学社团联合社团事务部 罗煜 2014.10.4

如何写好人物志

如何写好人物志 仓修良 一、上传的标准 人物传是一部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在修志中,哪些人物该写传,哪些人物不该写传,似乎成了一个难以处理的大问题,实际上涉及上传的标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先明确一下司马迁创造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目的,是他重视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可以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突出人物在物质文化创造上的功绩,特别是突出每个人的功或过,从中总结出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说,写人物传记,是要总结他对人类社会、对国家民族作过何种贡献,使人们可以知道他有那些功或过,既然如此,方志人物列传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笔者认为,凡是写入列传者要以其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否贡献为标准,贡献大的立大传,贡献小的立小传,无贡献的一律不立传,不是以官职的高低大小为标准。对此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对于人传人物要求提出了明确标准,事迹必须具体,贡献必须明显,方得立传。他说:“邑志尤重人物,取舍贵辨真伪。凡旧志人物列传,例应有改无削。新志人物,一凭本家子孙列状投柜,核实无虚,送馆立传。此俱无可议者。但所送行状,务有可记之实,详悉开列,以备采择,方准収录,如开送名宦,必详曾任何职,实兴何利,实除何弊,实于何事有益国计民生,乃为合例。如但云清廉勤慎,慈惠严明,全无实征,但作计荐考语体者,概不收受。又如卓行,亦必开列行如何卓,文苑亦必开列著有何书,见推士林,儒林亦必核其有功何经,何等著作有关名教,孝友亦必开明于何事见其能孝能友。品虽毋论庸奇偏全,要有真迹,便易采访。否则行皆曾、史,学皆程、朱,文皆马、班,品皆夷、惠,鱼鱼鹿鹿,何以辨真伪哉。”又说:“其例得立传人物,投递行状,务取生平大节合史例者,详慎开载,纤琐订短,凡属浮文,俱宜刊去。…如职官而无可纪之迹,科目而无可著之业,于法均不得立传。盖志属信史,非如宪纲册籍,一以爵秩衣冠为序者也。其不应立传者,官师另立历任年谱,邑绅另有科甲年谱。年经月纬之下,但注姓名,不得更有浮辞填入。”在封建时代,对于“名宦”,还要考察其“实兴何利,实除何弊”,“实于何事有益国计民生”,这些条件具备,方才“合例”给以立传,否则仅能列入表中。我们社会主义时代修的新方志,就更加应当以对社会贡献大小作为立传的衡量标准。事实上封建时代修正史时,对那些官位很高而无政绩表现者亦不予立传,而仅列入史表。因此我们今天修志亦必须坚持这样一条。 另外,对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以及有特殊贡献的能工巧匠,都应视具体情况而予以立传。因为他们当中有的是为了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是为了保卫祖国的独立而英勇献身,有的则是在生产上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他们立传,对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劳动模范的立传,则更要注意立传的目的,通过对他(她)们的立传,旨在总结他(她)们劳动生产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如江苏农民出身的小麦专家陈永康,他在培育小麦优良品种、创造小麦高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为他立传过程中,很自然地也就总结他创造小麦优良品种的经验。能工巧匠,如东阳的黄杨木刻,青田的石雕,以及其他各种艺人,只要有贡献都应为之立传。 再者,人物立传,应以近现代为主,对于古代人物原则上一律不必立传,因为许多古代人物各种史书旧志上都已有传,只要在人物表中注明某书有传则可。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在编修新方志中有理由要为他(她)们树碑立传;而对于那些一心为民的好干部自然更不例外,应当热情地加以歌颂,诸如为改变兰考贫穷面貌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深受藏族人民爱戴的援藏干部孔繁森、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市委书记牛玉儒等等,他(她)们都是为人民利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当然都应当为他(她)们立个大传,对他(她)们生前一心一意执政为民的感人事迹,要大书而特书。而有些历史人物史书、旧志上均未作过传,但却有人为其作过墓志铭和行状,这类文字实际上是变相的传记,大多保存在文集之中。这种情况亦只要在表中注明便可以。 二、生人不宜立传

刘劭《人物志》

刘劭《人物志》 《人物志》魏•广平刘邵撰。 《人物志》十三 《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 《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

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2008-11-12 14:09:01 作者:罗毅来源:山东省情网 一、人物志常用体裁 对于人物志体裁的探讨已有很多。在续志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有传或传略、简介、表或录等。 人物传或人物传略,是人物志的主体部分,主要收录本地有重大影响的已故人物。一般收录政绩显著的军政要员,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和革命烈士以及社会各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传是用来记述人物生平和事迹的一种文体。传略也是传的范畴,但是篇幅比较短,只是简记人物事迹而不详于生平,或者只是记述人物一生中的主要片断。 人物简介,出现于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的后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现实考虑,对人物志的创新内容,主要收录在世的社会各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人物简介可以说是动态的把握生不立传的原则,记述有重大影响的在世人物。一般对所录人物简历只作极简记述,主要记其成就、事迹和影响。 人物表或人物录,在续志大多数志稿中所记内容和作用比较相似,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革命烈士表(烈士英名录)、知名人士表(录)、先进模范人物表(录)等。表或录是人物志不可缺少的部分,收录的人物比传、简介广泛得多,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或传略、简介、表或录是人物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三者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人物志的有机整体。 二、人物志收录标准和范围 人物志的收录范围非常广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都可以收录。什么样的人可以入人物志,是人物志编写中的关键,也是争论最多的。先谈与人物志收录范围和标准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人物志收录的地域范围。要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旧志所载人物以本籍为主,客籍人物在“名宦”、“流寓”中也有收录。新编志书人物更应以本籍为主,兼收在本地工作生活较长时间且成绩突出影响较大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对此也有明确规定:“立传人物以原籍(出生地)为主。非本地出生,但长期定居本地并有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刘劭)《人物志》的作者是三国的刘邵。隋唐志都把它列为名家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礼官,《隋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孙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尹文子》一书也属名家,但现在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汉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说:“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检形定名,就是名家学说的核心理论,所以名家学说也称为刑(即形)名学。刘邵这本书,对人物进行分类,讲述人物的识鉴、任用,因此,把这本书列入名家也是合适的。 但是,刘邵的思想绝不只是刑名之学,他这本书实际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学说。品鉴人物,论其所宜,综核名实,考校功绩,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刘邵在这本书中最推崇“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具备中庸至德,因而能够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说:“凡人之质素,中和最贵”,“中庸之德,以达为节”,又论述臣主异德,臣任其事,主总其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也”。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刘邵的思想更倾向于老子,这不但在这本书前面品评人物的部分中显示出来,而且他还专门写了一章《释争》作为全书的总结,其中说:“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又说:“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的。所以,刘邵这本书也显示出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 刘邵,字孔才,建安年间开始做官,并得到荀彧的赏识。他后来一直在魏朝做官,干出很好的成绩,《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记载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议,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写《许都赋》与《洛都赋》,陈寿也说他“该览学籍,文质周洽”。《人物志》这本书是他晚年写的,它的特异之处在于,这本书不但学有渊源、文理严密,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经验,并且许多问题正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写的,因此,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在三国之后一直没有受到注意,直到现代才得到重视,钱穆、汤用彤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它,而有人更称之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 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把人分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间杂的级别,再进而根据人的质素,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对这一程序的论述以及对这种程序在政事上的得失的讨论,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识别人的过程的,既讲方法,这就是《接识》、《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也讲了在识别人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七缪》、《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材理》篇中说:“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又讲了构成人们之间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这一内容的总结则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释争”的人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自序 圣贤所赞美者,首先在于耳聪目明。

人物志译文

人物志译文 自序 圣贤所被赞美的,首先在于聪慧明达;聪慧明达中最可贵的,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能鉴识人的诚信与智慧,则能使各种人材各有适当位置,从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会兴旺发达。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则确立了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言辞;阐发《诗经》的情志,则可分别出风俗与雅正的行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则可考究六经中恭敬和中庸的品德;身为君王,则应选用杰出而清逸的辅佐国政的人材。这些能达到使所有人向善的目的而成为最伟大的功业。 最伟大的功业完成,则一并获得相应的名份与荣誉。因此尧帝凭借任用高尚品德的人而著称,舜帝凭借提拔任用十六贤材(八恺与八元)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于渭水边垂钓的姜太公受到人们尊重。由此得到结论,圣人具有兴旺发达的品德,每一个都是用尽聪明才智在寻求贤人,让被任用的贤人获得安宁闲逸呀~ 因此孔子没有官职,没有办法可以举荐及升用人才,只有将门下弟子按适当职位排定,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表明他们所擅长);广泛论定各种人材,将其辨别为三等人。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的德行;崇尚道德,作为劝勉好学上进的人的论据。训示因不学而形成的“愚、荡、贼、绞、乱、狂”六种蔽端,用以警戒偏材之人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人与有所不为的人,使拘谨与高亢的人材各用其能。疾恨外表憨厚而内心却不诚实的人,用以阐明似是而非是难以有保证的。又说:了解其所心安的东西,观察其行事的途径,就清楚其平时立身处世的品行。对人物的观察,要如此详备。因此斗胆依照圣人教诲记述论定各种人物,希望借此弥补遗忘与疏漏,但愿见识广博的君子剪裁审视其中的义理吧。【说明】六蔽: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十三 《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

刘劭《人物志》 人物志翻译 刘劭

刘劭《人物志》人物志翻译刘劭 《人物志》魏•广平刘邵撰。 《人物志》十三 《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 《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35人物志(全译)@d

6《人物志》 [原创] 刘劭 人物志 人物志,魏刘邵撰述,《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 )。作者在自序中阐述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魏时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十六国时刘昞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词简括”。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今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其书自《隋唐。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杂家类一。 《隋书?经籍志》列入列为「名家类」,具体呈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理论,为魏晋玄学中的重要面向。 作者 刘邵,字孔才,魏朝广平邯郸(今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年-172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240年-249年)。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则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编有类书《皇览》,参与制定《新律》。着有《乐论》、〈许都赋〉、〈洛都赋〉等,着作多已亡佚。目前仅见《人物志》、〈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 思想背景 汉代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由战国晚期《吕氏春秋》,以至汉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属于此一大脉络。而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架构,经王充等人质疑消解后,魏晋时期,转为自然无为也无可干预的天命观点,人性论则重视自然的「才性」层次。所谓「才性」或「情性」是人禀之自然的材质,展现于具体生命的型态,有各种不同的情态或姿态,可以品鉴。 这种品鉴人物的着作,在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已可见其基本样貌。三国以后,则有曹丕《士操》、卢毓《九州人士论》等作品,然皆已亡佚。《人物志》为现存可见最具系统之作。 汉代选官采取「察举」及「徵辟」,两者都需过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渐为世家所垄断,名不副实。汉末大乱,群雄争起,积极网罗人才,魏朝后采取「九品中正制」,透过州、郡大小中正品评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择用。因此三国魏晋以来,才性品鉴与拔选人才,极受关注。 锺会总结此一时期对才性的争论,作《四本论》,归结为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等四种观点。刘邵《人物志》则为此一争论的重要论述。 内容简介 刘邵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而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表现为「五德」。换言之,自然的血气生命,具体展现为精神、形貌、声色、才具、德行。内在的材质与外在的徵象有所联系,呈显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是为「九徵」,这相当于所谓「气质」的层次。 依照不同的才性,刘邵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 在《人物志》中,刘邵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刘邵的品评,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所谓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澹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除中和外,其馀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阴阳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称为圣人,是君王之才;具体而微,称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于一才的人,称为偏材,是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无恒等级别。 对于甄别人才,刘邵进而提出「八观」、「五视」等途径。「八观」由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反应、心理变化由表象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劭)《人物志》的作者是三国的邵。隋唐志都把它列为名家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礼官,《隋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文子》一书也属名家,但现在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汉朝的作品。《文子》中说:“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检形定名,就是名家学说的核心理论,所以名家学说也称为刑(即形)名学。邵这本书,对人物进行分类,讲述人物的识鉴、任用,因此,把这本书列入名家也是合适的。 但是,邵的思想绝不只是刑名之学,他这本书实际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学说。品鉴人物,论其所宜,综核名实,考校功绩,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邵在这本书中最推崇“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具备中庸至德,因而能够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说:“凡人之质素,中和最贵”,“中庸之德,以达为节”,又论述臣主异德,臣任其事,主总其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也”。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邵的思想更倾向于老子,这不但在这本书前面品评人物的部分中显示出来,而且他还专门写了一章《释争》作为全书的总结,其中说:“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又说:“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的。所以,邵这本书也显示出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 邵,字孔才,建安年间开始做官,并得到荀彧的赏识。他后来一直在魏朝做官,干出很好的成绩,《三国志.王卫二傅传》中记载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议,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写《许都赋》与《洛都赋》,寿也说他“该览学籍,文质周洽”。《人物志》这本书是他晚年写的,它的特异之处在于,这本书不但学有渊源、文理严密,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经验,并且许多问题正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写的,因此,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在三国之后一直没有受到注意,直到现代才得到重视,钱穆、汤用彤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它,而有人更称之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 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把人分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间杂的级别,再进而根据人的质素,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对这一程序的论述以及对这种程序在政事上的得失的讨论,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容。 另一部分容就是讲识别人的过程的,既讲方法,这就是《接识》、《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也讲了在识别人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七缪》、《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另一方面的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材理》篇中说:“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又讲了构成人们之间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这一容的总结则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释争”的人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自序 圣贤所赞美者,首先在于耳聪目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聊城大学校史》人物志撰写要求.

《聊城大学校史》人物志撰写要求 1、以第三人称撰写稿件。首先依次书写以下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政治面貌。出生年月一定要写清楚并与身份证一致;籍贯要求一般写省、市、县。(如:山东省临清市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 2、其次书写学习与工作经历,一般从高中写起,无高中学历者从参加工作写起。 3、以时间先后为序,重点撰写对学校的贡献,包括所获奖励及荣誉称号(校级及以上)、主要成就与科研成果等。行政干部以工作业绩为主,教学科研人员以教学科研成就为主(如主要研究领域、学术专长和重大学术活动、主讲课程、科研立项、学术成果等)。 4、凡是涉及时间(如任职、晋升职称、获奖、调动、退休等)一定要与上级或学校文件公布的时间一致。 5、要求语言精炼流畅,叙事明确真实。 6、每个人物的写作篇幅为800--1000字。 7、为保证内容的真实可靠,每篇文稿都要由各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 8、在2006年9月15日前将单位负责人签字的打印稿交校史办公室.同时将电子文稿发致wangyun@https://www.360docs.net/doc/1818342783.html,.

附件样本: 王世舜 王世舜,男,1935年5月生,安徽省灵璧县人。1944—1950年在江苏睢宁桃园小学读书。1950年秋考入徐州三中,因生活困难,两月后辍学。1951年7月参加工作,任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区人民政府文书。1955年9月,通过自学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9月毕业分配到聊城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1962年8月调入聊城一中,1978年4月调入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4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系山东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文史学专家。 王世舜自糼受家庭影响,热爱学习,稍长则酷爱古典文学。大学学习期间,深受业师庄维石教授的厚爱,钟情于中国古典哲学。1960年,在聊城师范工作时,考取山东大学函授研究生,导师为著名文史专家高亨先生。在高先生指导下,重点研读先秦时代儒、道两家经典,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王世舜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挫折。1962年调入聊城一中,开始研究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1966年春写出《尚书译注》初稿,“文革”中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打入牛棚,经历了长达7年的折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尚书译注》的手稿也随之发还,1982年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中国1983出版年鉴》发表专论给予较高评价。以后,为多部学术专著引为重要参考书,1983年被评为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5年5月,第二部专著《庄子译注》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评为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2年初,受命担任《汉语大词典》聊城师院编写组业务组长,参加该词书的编写及复审工作。1994年5月10日,作为编写代表参加了《汉语大词典》编撰出版庆功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此外,他还主编《先秦要籍词典》(已出版九部),其中亲撰《老庄词典》,于1993年10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发表论文20余篇,学术价值很高。其中《试论周易产生的年代》一文,发表于1981年《齐鲁学刊》第二期,同年《新华文摘》第六期摘要介绍,1987年被收入《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一文发表不久即被人大资料中心复印再次发表。《论孔子的君臣观》、《论孟子的君臣观》、《齐物论发微》等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应邀为《中国史学名著评价》所写《尚书评价》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六期《近年史学史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的述评中,认为该文提出了经学史上的一个新见。由于在学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影响较大,1988年1月被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聘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1993年5月被安徽大学道家文化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1994年被聘为《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约编委,从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世舜从事教育教学和历史研究40多年,工作认真,学术造诣较深,成就突出,为聊城的教育事业和中国的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完整word版,《人物志》(Word打印版)

《人物志》 魏-广平-刘邵-撰 本书介绍了识别各种类型人物性格、才貌的主要方法,以根据能力量才授官,达到科学用人。 附录 人物志简介 刘邵传 目录 自序 卷上 九征第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卷中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卷下 七缪第十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人物志简介 《人物志》三卷十二篇,魏.刘邵撰。案:隋、唐〈经籍志〉篇第皆与今同,列于名家。十六国时,炖煌刘[日丙]重其书,始作注解。然世所传本多谬误,今合官私书校之,去其复重、附益之文,为定本,内或疑字,无书可证者,今据众本皆相承传,疑难辄意改云。愚谓明砭都无意义,自东晋诸公草书启字为然,疑为简畅而明启耳。文宽夫题。(取自世界书局《人物志》后注文。) 刘邵(刘劭)传 《三国志.魏书.刘劭》: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一] [一] 晋永和中,廷尉王彪之与扬州刺史殷浩书曰:「太史上元日合朔,谈者或有疑,应 却会与不?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合朔,庾车骑写刘孔才所论以示八座。于时朝议有谓孔才 所论为不得礼议,荀令从之,是胜人之一失也。何者?礼云,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 礼而废者四:太庙火,日蚀,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寻此四事之指,自谓诸侯虽已入门而 卒暴有之,则不得终礼。非为先存其事,而徼幸史官推术错谬,故不豫废朝礼也。夫三辰 有灾,莫大日蚀,史官告谴,而无惧容,不修豫防之礼,而废消救之术,方大飨华夷,君 臣相庆,岂是将处天灾罪己之谓?且检之事实,合朔之仪,至尊静躬殿堂,不听政事,冕 服御坐门闼之制,与元会礼异。自不得兼行,则当权其事宜。合朔之礼,不轻于元会。元 会有可却之准,合朔无可废之义。谓应依建元故事,却元会。」浩从之,竟却会。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 。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

《人物志》教你如何识人

《人物志》教你如何识人? 在我国国学典籍中,专门介绍如何品鉴人才的有两本书,一本是今天要推荐阅读的《人物志》,作者是三国时期的刘劭,全书除自序,共十二章(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谬、效难、释争),约14000字。另一本是大家都知道的曾国藩著的《冰鉴》,约3000字。 为什么要学习《人物志》呢,刘劭老师在其“自序”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后面又列举了尧、舜、汤、文王等例子,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高手从来不自己干活,只要能够找出会干活的人就行,只要掌握了这个技术,不光能成就事业,别人还不会说他懒,还会赞美他特别贤能。所以说掌握这种技能特别重要,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初“大耳”能够立蜀称帝,除了桃园结义之前会编织草鞋凉席外,与其会识人用人的能力分不开的。 (文章稍长,耐心阅读,文中有惊喜,结尾有彩蛋。) 那如何品鉴人才呢? 第一章《九征》。根据人的生理体质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性情,通过“九征”表现出来。“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彊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总结九征为:筋骨、精气神、声色仪容。 这九个方面是有优劣之分的,如果这九个方面都优秀,就是兼材,“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作者认为“中和为贵”,因为均衡具备九种资质,所以又会让人感觉“平淡无味”。刘老师描述为: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kui(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这也是我们内在修身的目标。 兼材分两种,一种是九个方面都优秀,就达到圣人的标准了;如果各方面做的合格,不缺不漏,也可以称为“大雅”。如果仅一方面优秀,就是“偏才”;仅有一个方面合格,就是“依似”,仅有一个方面,有时优秀,有时很差,不稳定,就是“间杂”。“依似”、“间杂”属于风人末流,没有详细讨论。 我们都知道兼材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而九征又是根据身体特征而表现的,生理与生俱来,那么我们还能去改善吗?刘老师在第二章《体别》对偏才做了解释。他认为通过学习和调整自己的心胸可以去改善,但偏才的性情,很难用外力去改变,也最好不要去改变,因为偏才的优势是一方面特别突出,特别有个性,如果加以教育,优势就失去了;另外,因为性情都从内心而发,加强心境培养也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