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合集下载

学校教育中的“从众”心理

学校教育中的“从众”心理

研读“从众心理”后的反思心理学定义认为: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

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阿希(Asch)曾经做过一个有关“长度判断与从众”的实验。

他准备了一张卡片,上面画有长、中、短三条线段,并且标有a、b、c,受试者看过后收起来,然后再提供另一张卡片,询问受试者卡片上的线段应该是属于有a、b、c中的哪一条?参与实验的一共有5位大学生,其中有4人是捣蛋分子。

刚开始,4个人都不捣蛋,大家(包括唯一的受试者)几乎每一题都能答对。

但是几道题之后,4个捣蛋分子开始故意大声地说出错误的答案(虽然错误,但是4个人错误答案完全相同),借此观察受试者是否会因此更改自己的答案?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配合其他人说出了错误答案,也就是说发生了从众现象,而且概率还挺高的。

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笔者认为为求安全吧?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蛮荒时代,我们的先民个体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存活下来,在数万年的集体生活中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从众心理潜意识,就像当今社会男女购物一样:女人对于商品总是千挑万选,一如原始社会女性采摘野果一样;男性却没有那个耐性,就如其原始先祖打猎一般合适就拿走。

人们不希望自己在团体中被视为特异分子,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相对就会安全许多。

因为“从众”现象的客观性,所以我们教育者在看待班上出现的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也许我们男同志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和别的学生一起“恶搞”,有时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被“群体”所“绑架”了,如果这时老师部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犯错误的学生集体处罚,很容易使得那些“非本心”的学生坚定了向那个“小团体”靠拢的决心。

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从众”的历程,赫伯特(Herbert)经过试验提出几个阶段: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包括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判断以及行为,并且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效应可以是因为对方“人多势众带来的气场上的压迫感”,也包括有对方“有权威性或者领导性”,迫于对这些非本直接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从众。

比如,在大学课堂上教授拿出一个瓶子,说是某种名贵的精油,在点燃后,教室里有同学说闻到了花香,还有同学说是玫瑰花香,后来几乎所有人都闻到玫瑰花香。

最后,教授说这只是一瓶普通的自来水。

所以,第一个说闻到玫瑰花香的同学也许是一种联想导致的错觉,而后边说闻到玫瑰花香的同学是追随他人所产生的趋同性,如果说第一位同学是心理暗示起了作用,那么后边的一众同学是受了从众心理的影响。

而这种从众心理效应本质上没有侵害任何一方的利益,所以最后同学们呵呵一笑,这个课题小测式就结束了。

众效应产生的原因1.当个体在群体中,为了适应环境,融入集体,个体会倾向于跟从大众的一致性喜好。

2.当个体担心自己偏离群体,不想被突出,被独立,于是选择从众。

3.当个体对某个问题、事件缺乏自己独立见解时,或者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时,个体特别容易倾向于对照群体其他大多数的意见,选择从众。

4.当个体对群体认可度高,经常会过滤自己的观点,出现盲目从众。

5.还有,当群体中有权威人物时,个体也会倾向于相信群体的意见,看法,于是也陷入从众效应。

再深入的分析,有些从众行为也只是表现上的从众1、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2、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3、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与其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幼儿,青少年比成人容易从众,缺乏自信的比自信的人容易从众。

顺便分析一下类似的一个心理学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它属于群体心理学的领域,在某个场景或某个事件中,单个个体的责任感会很强,会对情况做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是处于群体中,个体责任感就会减弱很多,往往会不采取行动或比较懈怠,它也叫做旁观者效应。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

浅谈学生从众心理生活中很多人会受群体的影响,不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或立场,最终选择随大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事实证明,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低,很容易“人云亦云”,甚至会不自觉的选择从众。

本文主要谈一谈学生中常见的从众现象,如何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以及克服从众的消极作用。

一、常见的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学生的从众倾向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同学都会举手,但是有的孩子被叫起来,却不会回答;老师提出问题后,如果有个别孩子说出答案,其他孩子连想也不想就会跟着重复这个答案,如果老师再问:“是这样吗?”马上又会有孩子说:“不对!”;当老师表扬一个同学的良好行为时,马上会有很多同学向他学习。

第二,学生的从众倾向表现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有学生为了能跟大家玩,而压抑自己的主观意愿,心甘情愿的接受别人的领导或做出不正确的行为。

第三,表现在语言上:学生中一些具有号召力的孩子一旦说出新奇、有趣甚至是粗鲁的语言,如“哇塞”、“我去”等,都可能成为大家模仿的内容。

除了以上几点,小学生随大流的现象还有很多,年级越低,这种想象就越明显。

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利用从众号召大家像好的模范学习;也有消极的一面,上课不假思索的说答案或举手,容易影响教师讲课的顺畅性。

二、学生从众行为的原因首先,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容易从众。

有的孩子由于学习不好,经常受老师的批评,渐渐地变得越来越没自信,他们为了少挨批评,会选择跟大多数人相同的行为,即使有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是对的,也会保留自己的想法,不会提出来。

第二,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容易从众。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较容易受到有形或无形的规范的压力,遵从既定的准则或规范。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偏离群体后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心理。

他们只有遵从群体的规范,才有被认同感和归属感。

怎样看待从众现象

怎样看待从众现象

怎样看待从众现象怎样看待从众现象咋听“从众”这个词,大学生似乎很陌生,一番解释后,认同的话题便多了起来。

1、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2、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

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

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3、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

“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

”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

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4、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谁将你拉入“围城”?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论从众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论从众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论从众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一、问题的提出情景一:一个寝室的五个女孩说好了一起去逛街的。

在一家大的商店里,A看中了一件漂亮的风衣。

式样和面料都不错,A觉得就是自己一直想要买的那种,怎么看怎么喜欢。

试穿的时候,其他同学都说不好看,不适合A,可是A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件衣服,然而,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呀,A犹豫了……情景二:班长开会回来后,向全班同学传达了开会的主要内容——向云南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

大家纷纷往捐款箱里扔自己的“爱心”,物质形式表现为“5元”、“10元”的人民币。

某同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本来打算只捐1元钱的,后来发现同学们最少也是捐“5元”,因此,他也苦闷了……上述两种情景看似平凡,但却折射着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社会从众心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提出人类有11种本能,其中两种本能“屈从本能”(自卑感)和“群居本能”(孤独感)就是从众心理的根源之一。

不只人类,在动物界,如牧群、鸟群也可以发现这种“从众”的现象。

人类的从众既有由于恐惧孤独而产生的本能成份,也有其社会属性的作用。

所谓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因此,在我看来,从众是一种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随大流”或“人云亦云”、“意志不坚”的心理现象,它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人际交往间,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当今社会新一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的另一种解释是: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过程。

它是指在团体或媒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

有时,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

有时,个体只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里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从众”心理点亮数学高效课堂

“从众”心理点亮数学高效课堂

“从众”心理点亮数学高效课堂摘要:从众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从众心理在数学课堂中也很常见,但在很多时候却被忽视了。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课堂的常见的从众现象,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

发挥从众的正效应,用群体压力营造民主的数学氛围,在课堂实践中积极应用,变“负效应”为正效应。

让“从众”心理点亮数学课堂,构建出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从众心理数学课堂心理学一、发挥正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群体压力营造民主的数学氛围。

1.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想这可以成为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第一步:真正使每个学生“动”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2.“导学小老师”让尊从有榜样。

从众的学生,大多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其中女学生从众多于男学生;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基础差的学生多于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

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成绩好、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大家,这类现象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较为明显;还有一类是,即有的同学将大多数同学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或虽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别人挖苦,从而表面从众,内心保留自己的看法。

这样两种情况,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搭建小组竞争的平台。

挖掘出小组学习过程中涌现的“导学小老师”,让这些“导学小老师”导引着他们的小组合作、竞争,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的活动中。

3.从众心理培养科学的数学观。

数学教学中所学习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推论等基础知识,是已经被数学共同体证明了的真理。

对这些真理的认同、服从,是对“科学法则”、“科学规律”、“科学真理”的从众,这种从众是必须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从众效应分析

从众效应分析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conformity):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众现象表现形式: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

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以上来自于百度
看了逻辑思维的20150423期,我想对以上三种类型的从众现象进行一下分析。

1 心服口服型,是对于外界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从众,这是对正确判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经历、逻辑思维做出的判断,与从众无关。

2 心口不一型,同心服口服型,只是判断的结果与之相反,面对群体的压力,从个人的利益角度考虑,最后决定与众人一致,所以我也不认为这是从众。

3 随大流型,这种分为2方面,一个是没有具体的判断过程,感觉随大流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简单判断,选择从众,这种不是从众。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外界信息以后,用自己的现有的知识,无法做出判断,选择从众,只有这一种,我认为是真正的从众行为,目前环境下的从众行为。

(之所以加上目前环境,这一限制条件,是因为所有的认知都是基于利益,用从众这个词描述这一现象有助于大家的交流和人类的利益,以为分析只是进一步认识这一现象的本质,从而对应用的结构能进行更准确的估计。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众效应,只能用来形容人以外的动物,对于人,这个词不合适。

从众效应是什么

从众效应是什么

从众效应(一)定义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

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二)启示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

这时候,由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倘若你还留在原地,不但别人会说你傻,恐怕连你自己也会这样认为了,这就是被称为“从众效应”的现象。

一件事情,首先不论好坏,只要由人敢做,其他人便蜂拥而至。

“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多,谁怕谁?于是生活中由许多的现象由于众人的参与而被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譬如随地吐痰,随处小便,随意跨栏……若是不幸被人逮着,却极为愤愤不平了:凭什么单抓我了?由本事你把所有xx的全都抓来?尽管如此,“随意”仍在继续。

大家只是想:被逮着了算倒霉,这等方便,不干白不干。

中国人是很会图方便的,于是我们贪图小利的心理在这里暴露到极致。

我们常常认为大众承认的东西就是好的。

对于每样新鲜事物,一个人做,那叫“傻子”;两三个人做,被称为“从众”;十几个人乃至百千人做,则可以称之为“流行”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无法自已,我们很难自已,因为谁都不愿搞特殊,受嘲讽,到头来闹个“傻子”的“罪名”。

那么,同样的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又是怎样呢?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中国人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

中国人习惯性地穿越马路,走到一半突然发现前后没人,回头望去,外国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中国人脸刷地红了,羞愧地退回到人群中。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作者:许莎莎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1期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课堂气氛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课堂的研究以课堂气氛为出发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从众效应与课堂气氛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综述的方法探讨了课堂气氛中从众效的原因及其对课堂气氛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提出如何对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进行调控,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课堂气氛从众效应作用调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 1)01-0078-02中小学教学通常都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因此课堂气氛是促进或抑制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好坏。

许多教育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还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并陶冶情操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但并没有系统的从众的角度来研究。

教育学家认为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当多数学生具有一致的态度与情感时就会形成具有优势的课堂气氛。

因此,存在于班级的从众效应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参考各种文献和名家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从现实的角度来考察从众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对当代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

1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类型的课堂气氛,有的课堂气氛积极热烈,有的则拘谨沉默,死气沉沉。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在不同的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也是大不相同。

实践表明,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可以影响课堂气氛,其中隐含着一种心理学效应——从众效应。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群体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多种人际关系、社会气氛、行为规范等等,日常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进行,学生处于这种封闭的集体环境中很容易彼此影响形成群体压力。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
维上的从众定式 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 心理。
越轨的集群行为
法不责众的心理。 哄抢财物、集体盗墓、球迷闹事等。 相对自发,主要由于人们之间的互动、模仿、感 染而形成的。
从众效应
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 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 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众效应的表现为“别人怎样,自己也怎样” 从众效应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从众效应的发生
一般认为有两种压力导致了从众效应的发生,一种是群体 规范的压力,另一种是群体信息的压力。 来自群体规范的压力:任何与群体规范相违背的行为都会 受到群体的排斥,个体由于惧怕受到惩罚,或者为了表达 自己归属于群体的愿望,就会做出从众行为。 来自群体信息的压力: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多数人 是信息的正确来源,从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从众的行为更容易发生,因为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失去判断自己行为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常常可以看到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影响,有时会随多数人的倾向而随波逐流。

这种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行为科学称之为从众行为,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从众行为可以出现在各类人群中,但在初中学生中更为常见,前一时期校园里出现的“追星族”、“还珠格格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很大。

因此,研究初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对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任何一个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都想让自己得到群体的承认,为此作为个体总想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自己认可的群体一致起来,这种趋群心理是产生从众行为的根本原因。

当然,从众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为,它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归纳起来主要是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个方面:情境因素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事情的性质。

问题复杂,情况不明,判断又缺乏标准时,人容易从众;二是团体的声望。

如果为人们所认同并使大家乐于参加的团体,个人在团体中容易从众;三是群体人员的成份。

如果群体成员的地位与能力多数高于自己,个人也易于从众;四是群体的情绪气氛。

群体内多数人对某一问题,意见一致,气氛热烈或气氛紧张时,个人容易从众;五是群体外的社会关系。

有社会背景的人,不易于屈服于群体的压力,因有群体外社会压力的助长作用。

这种情形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在初中学生身上也有反映。

如有个别学生不听老师的批评,说他爸爸是老师的领导。

个性因素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智力程度。

一般说来,智力低者易受群体的压力的影响,从众者较多;二是情绪的稳定性。

胆小、顾虑多,易焦虑,意志弱者,容易从众。

反之,情绪稳定,不易波动的人,一般不盲从;三是自我概念。

自卑感重的人容易从众,自信心强的人,不易从众;四是人际关系。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破窗效应。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在教学中,如果班级有部分行为习惯差、经常违规违纪的学生,如果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纠正过来,那么就可能会有很多人效仿,最后使的整个班级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变差。

相反,如果整个班级班风优良,学生团结友爱,学习氛围浓厚,那么这就好比人们走在一个非常干净、整洁的街道,你不会、也不忍心随意吐痰和扔垃圾,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所以在建班初期,一定要重视教育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能怀着“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学习就好”的心心理,不然,破窗户会越来越多,我们老师看到破窗就应该立马想办法去修补它。

从众效应。

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跟破窗效应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当一个集体氛围不好、习惯差的话,那么其他本来习惯没那么差的同学也开始慢慢变差,不然就成了集体的“另类”存在,这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教育教学中,班上会形成不同的群体,一定要教育多数人,最后让这多数人发挥影响力,让少数人自觉地想要跟从,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带领学生。

从众可以分为从众“好的”和从众“差的”,只要我们能使得集体形成良好的氛围,自然就能给少数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反之,如果整体氛围差,习惯差,那么行为习惯差的人只会变得
越来越多。

教育要从大多数人入手,形成良好的集体,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应。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关 键 词 : 堂 气氛 课
从 众 效应
作 用 调 控
中图 分类 号 :G6 2 4
交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6 2 1 7 (O 10 — 0 8 0 1 7 — 5 8 2 1 )1 0 7 — 2
不愿 意 因 为过 分 与 众 不 同而 被 视为 越 轨 者 . 而被 大 家 非议 , 从 鄙 视甚 至 逐 出群 体 22获得 正 确 信息 的愿 望 和对 他 人 的信 任 .
课堂பைடு நூலகம்氛, 又称 班 风 , 常指 伴 随 师生 之 间 的人 际 互 动 而形 通
成 的某 些 占优 势 的态 度 和情 感 的 综合 状 态口。在 实 际教 学 中 . 我
的反 馈 时 , 们就 获 得 了 一些 正 确 的信 息 以 指导 自己 的行 为 。 他
23寻找 行 为参 照 _
众行 为就 越 明显 。 于 身心 快 速 发展 时 期 的青 少 年 , 方 面强 烈 处 一
希望 独 立 和 自由 .另 一方 面又 深感 自 己的 知识 与 经 验不 足 。 因
此 , 们 倾 向 于彼 此模 仿 与依 赖 , 同 伴 中得 到正 确 的信 息 , 他 从 当
他们 随 从 多数 同学 上课 的行 为 表现 后 获得 老师 或 同学 彼 此 之 间
正 是在 这 样 一个 相 对封 闭 的 教学 系 统 中进 行 .学 生 处 于 这 种封
从 众 的积 极作 用 克 服其 消 极 作 用 。
指 导 下也 是 大 不相 同。 实践 表 明 。 学生 之 间 的 相互 感 染 可 以影 响 课 堂气 氛 , 中隐含 着 一 种 心理 学 效应 —— 从众 效 应 。 其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在新课改教学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心理却影响着其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下面就如何解决学生的课堂从众心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众心理与课堂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上的大量实验表明,在个人受到外界人群普遍行为的影响时,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由于多数人的看法和行为往往比个人的看法和行为更合乎实际需要(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所以通常情况下,个体服从多数对个体有诸多好处,如可以避开危险,可以免除犯错误,使行为处事更有效等等,这是从众心理积极的一方面。

从众心理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单就对人的意志品质的消极影响来说,长期的“盲目跟风”会造成人们的思想僵化,缺乏主见,自信心丧失,意志薄弱,创造力低下等等。

课堂从众心理即是从众心理在课堂这一环境下学生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通常我们说“人云亦云”或者“随声附和”。

同样,课堂中的从众心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效果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因为学生不从众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而是学生过于从众,盲目地迷失自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故而克服课堂过分从众心理对课堂教学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过分从众心理的形成机理从学生产生过分从众心理现象的成因来看,客观因素和群体因素有极大的影响。

课堂学生多,如果问题的答案又不开放,通常情况下每一个问题都导向比较固定的答案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过分从众心理。

除了课堂这一客观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个体方面,一是学生不自信,常见的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内倾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即使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也不表达出来,生怕在别人看来是犯“低级错误”而被嘲笑,也就是“不敢发自己的言”。

从众教育案例心得体会

从众教育案例心得体会

一、引言从众教育是一种基于群体心理现象的教育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从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一则从众教育案例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学习体会,谈谈从众教育的心得。

二、案例介绍某中学在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时,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讲话、走神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班主任决定开展一次从众教育,以期改善班级风气。

1. 课前准备班主任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其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从众心理的原理及对策。

2. 课堂教育(1)案例导入:班主任以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导致成绩下降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从众行为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2)从众心理解析:班主任向学生讲解从众心理的原理,指出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3)树立正确价值观:班主任强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树立远大理想。

(4)案例分析: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规范。

3. 课后落实(1)班主任定期检查班级纪律,对违反公约的学生进行教育。

(2)组织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从众教育成果。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减少从众行为的发生。

三、心得体会1. 从众教育的重要性从众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从众心理无处不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有助于他们抵制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从众教育的方法(1)案例导入: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从众行为的危害,激发他们的兴趣。

(2)心理解析:向学生讲解从众心理的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3)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4)制定班级公约:通过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规范。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从众效应的成因及对策摘要:从众属于心理学范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倾向。

一直以来,人们对从众效应的评价褒贬不一,教师研究从众效应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从众效应的积极影响,防止消极作用。

关键词:从众效应成因对策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正效应,又可以产生消极的负效应,主要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从众行为的正效应而有效规避其负效应的影响,就必须对从众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功能作深入的研究。

一、从众效应的影响因素1.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个体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是为了寻找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对偏离的惩罚制度,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就接纳、喜欢和优待,对背离者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2.个体人格因素(1)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个体的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个体独立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个体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

3.情景的明确性情景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会减少;情景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会增加。

4.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众效应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受惩罚、被孤立,碍于情面和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特定场合表现出假从众行为。

教师(特别是学生管理者)要做有心人,用心管理,细心观察,注意风平浪静的湖面下可能涌动的“暗流”,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将问题巧妙地加以解决,做到防微杜渐。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加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七:教室布置的“从众效应”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七:教室布置的“从众效应”

从授课效果上来看,大班授课,那么多学员,讲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员,促动每个学员的学习,只管自己演讲得效果不错就可以了,至于学员学了多少,那取决于学员的吸收能力。

但小班授课就不同了,讲师要照顾到每个学员,要促动学员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员不但从讲师身上学到东西,从其他学员身上也可以学到东西,这才是小班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小班的内训授课,讲师有更大的压力,还要在这个压力下,带动大家参与,其实对讲师的授课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下面专门说说,讲师如何靠分组,引导授课气氛,促动学员交流的办法。

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讲师授课时,当学员人数众多时,分成10个人小组,当学员人数较少时,就分成3个或4个人一个小组,其实这些做法,违背了学习规律,都不利于小组研讨达成一致。

心理学家阿希,在1955年做了关于“从众心理”的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P402页)。

实验材料是18对卡片,每对左边的一张画有一条线段,右边画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其中有一条同左边卡片上的等长。

被试坐在一群人当中,辨认哪两条线段一样长。

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错误概率小于1%。

但是,当其他人纷纷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时(这是实验者的安排),被试就显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样连续试验了几组,统计结果表明,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后来他把这种“从众”做出判断的行为,叫做“从众效应”。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三人成虎”,也是“从众效应”的典型案例。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从众倾向性随着团队规模的提高而增加,但这仅仅限于,人员数量在6-7人的团体。

其规模超出这个数字时,从众的水平不会增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降低。

阿希声称,随着团体成员的增多,人们开始怀疑其他成员,有目的地影响自己的行为,并开始抵抗这种显而易见的压力。

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运用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需要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比如,一些同学看到别人通过努力,有了成绩,心里很是羡慕,于是也会仿效,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影响。

因此,当你情绪低落、神情涣散的时候,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时间的利用,甚至学习环境的选择等等,都可以成为你最直接的参照物。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讲课的重点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对试卷的讲评,大多数同学都能与老师的合拍。

在这种课堂教学教与学的氛围中,大家都会受到感染,和同学们一起大声讨论、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千万不要错过这些机会,因为这可以加深你的记忆和理解。

作为教师需要利用从众行为做好教学工作,防止出现负效应。

从教学角度分析,对从众行为不能抽象地泛泛而论。

因为它们都具有两重性,既有正效应也有反效应,主要看其方向和客观效果是否能为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正确引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其充分发挥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1、发挥数学教师的示范效应第一,数学教师自身形象不仅表现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而且也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作用,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就会成为学生从众的榜样。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要融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影响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群体内部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

它的作用是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措施来形成良好的规范。

如: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倾向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在个别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苗头,及时正确诱导,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以促进正确群体规范的积极形成。

从众与从众效应

从众与从众效应

从众与从众效应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一场辩论赛结束时,前排的观众们起立鼓掌。

接着,紧邻观众后面的人也起立鼓掌。

现在,起立鼓掌的浪潮彰响了后面较冷静的观众,他们也从舒适的椅子上站起来,给予了礼节性的喝彩。

可是,你还想坐着,也许你在心想:这位演讲者根本就不代表我的观点。

但是,当起立鼓掌的浪潮扫过时,你还会独自坐着吗,成为少数与众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

除非你真的非常厌恶刚才听到的内容,不然你真的很可能会随着人群起立,至少短暂地应和鼓一下掌。

年底了,公司开年度大会,你坐在靠前中间的位置。

台上领导讲话热情洋溢充满激情,虽然你时不时走神,偶尔还看看手机。

突然,领导声调加重,身边、前后都传来了热烈的掌声,这时,你也来不及思考,本能地开始使劲鼓掌。

项目沟通群里,一共才十个人,领导发了一条小通知,说了件不大不小的事,你看看就放下了手机。

可接下来的几秒钟,让你非常纠结。

因为群里除你之外的其他人,都相约好了一样,齐刷刷的“收到!收到!收到!……”这时的你,用了半秒钟皱了一下眉头,赶紧回复一个“收到”!。

这一从众的场面引发我们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从众都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形式?·从众效应指的是什么?·个体如何避免因从众效应而造成的损失?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做出探讨,同时,还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一下从众的形成原因及从众效应如何影响个体决策和行为。

一、什么是从众?从众就是根据他人而做出自己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以保持跟群体一致的行为。

先回答一个问题:从众到底是好还是坏?从众一词其实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消极的价值判断。

如果你经常听到用“从众效应”来说一个人是无脑盲从,说一个人是一个彻底的从众者,说一个人总是随大流,你会有何感想?我估计大部分人多少会有点伤感,因为这种情绪源自西方文化,在西方的个人主义语境中,屈从于同伴的压力并不值得赞赏,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种个体主义文化在很多影视文化作品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课堂气氛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课堂的研究以课堂气氛为出发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从众效应与课堂气氛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综述的方法探讨了课堂气氛中从众效的原因及其对课堂气氛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提出如何对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进行调控,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课堂气氛从众效应作用
调控
中小学教学通常都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因此课堂气氛是促进或抑制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好坏。

许多教育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还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并陶冶情操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但并没有系统的从众的角度来研究。

教育学家认为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当多数学生具有一致的态度与情感时就会形成具有优势的课堂气氛。

因此,存在于班级的从众效应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参考各种文献和名家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从现实的角度来考察从众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对当代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

1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类型的课堂气氛,有的课堂气氛积极热烈,有的则拘谨沉默,死气沉沉。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在不同的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也是大不相同。

实践表明,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可以影响课堂气氛,其中隐含着一种心理学效应——从众效应。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群体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多种人际关系、社会气氛、行为规范等等,日常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进行,学生处于这种封闭的集体环境中很容易彼此影响形成群体压力。

当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同学迫于群体压力或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也积极思考这样全班就会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就会不
知不觉使学生乐于学习,发挥自身的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反之也是如此。

可见,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成绩等。

2
课堂气氛中从众效应发生的原因
在课堂气氛中发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2.1安全、归属和被同伴认可的需要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归属和被他人认可的需要。

中学生从进人学校成为学生开始,便从家庭这个重要的交往圈子转到了由年龄、身份、经历与他们相似的个体组成的集体当中,成为“同辈社会”的一分子。

但是离开家庭开始独立面对班集体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对自身发展的不明确性,因此就自然而然的就趋向于群体。

学生为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接受,满足安全和归属的需要,会按同辈群体的准则行事。

课堂中,倘若多数同学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那么那些懒惰爱捣乱的学生会为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而自觉的听讲不再做小动作,否则他们将得不到同班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就会被孤立,他们不愿意因为过分与众不同而被视为越轨者,从而被大家非议,鄙视甚至逐出群体。

2.2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和对他人的信任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都有获得正确信息以确定恰当行为方式的愿望[引。

我们所需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都是别人提供的,别人常常会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像别人一样行事往往可以扩大知识视野,从而逐渐形成相信和依赖别人的心理,渴望融人到特定的群体中。

个体对群体越信任,越觉得群体是可靠的信息来源,他的从众行为就越明显。

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强烈希望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不足。

因此,他们倾向于彼此模仿与依赖,从同伴中得到正确的信息,当他们随从多数同学上课的行为表现后获得老师或同学彼此之间的反馈时,他们就获得了一些正确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2.3寻找行为参照
每个人都会以身边的人为参照,学生之间容易互为行为参照体,从大多数人那里寻找行为的参照点,跟随众人的做法去做,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法不责众”。

3
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从众效应也不例外,从众对课堂气氛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3.1从众的积极作用
从众行为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从众行为表明他们对班级群体的依附和依恋,群体对其有吸引力,个体对群体有向心力。

因此,会导致高度统一的意识和行为,当班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积极进取,求知好学则会带动整个班级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习热情,即使个别行为懒散、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影响下也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遭到同伴的排斥。

3.2从众的消极作用
第一,导致个别学生对老师消极情绪的泛化到全班,形成消极对抗的课堂气氛。

师生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教师也意想不到的矛盾,导致个别或部分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厌恶情绪,由于情感的迁移,进而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厌恶反感。

如果这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就可能使其他同学产生从众行为。

导致这种消极情绪情感的泛化弥散。

第二,使部分学生养成思维依赖性和惰性,不利于师生互动,产生消极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容易从众的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中差生以及自卑感强的学生。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他们尚未思考全面、思考准确,就顺从了他人的意见而获得安全感,久而久之就形成思维的依赖性,养成思维惰性。

因此,老师讲课或提问问题时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馈也就影响了积极课堂气氛的形成。

如何调控课堂中的从众效应
4.1运用奖励性手段,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从众导向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从众行为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群体对从众者多加奖励时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现象。

因此,要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要使学生导向积极的从众。

当学生倾向于导向积极的回答问题时,老师要给予奖励以加强其从众行为。

这就要求老师有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班级中的从众导向并加以引导,注意运用榜样、班会等形式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从众的对象,使学生按老师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趋于一致。

4.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敢于怀疑。

敢于发表己见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随大流的学生往往是智力低、胆小、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和依赖他人者。

有这种个性的学生对比自己强的人深信不疑,而对自己的见解缺乏自信,从而喜欢随大流懒于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精神,对于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的同学,哪怕是错误的、片面的,我们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对于不爱动脑思考的学生给予提问等关注手段,打消他们依赖与集体回答问题而产生从众,从而保护和激发他的积极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积极独立思考才能与老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

4.3在教学过程中给中差生以特殊的关注
中差生占班级中的大部分,对课堂气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他们给予特殊的关注,促进他们产生积极的从众,随从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或使他们尽量不产生从众行为。

如:(1)优先提问中差生,减少优等生的信息诱导,迫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2)对中差生积极的从众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5
课堂气氛中从众效应对教师的启发
上述分析了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充分利用从众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因势利导促进积极课堂气氛的形成。

第一,由于学生会发生从众行为,因而教师通过倡导正确的课堂气氛,对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按照正确的课堂气氛的要求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态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个别后进生,也可以把他们调入先进的班集体,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体验到群体压力,促使他们产生积极从众,转向进步。

但是也要注意,有的班集体涣散,课堂气氛不好,不良行为也会通过从众而像瘟疫一样在班级里蔓延起来,使一些学生随波逐流。

这种消极的从众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及时进行遏止。

第二,集体的成员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成员间的观念、规范、舆论都趋于一致。

舆论可以为个人指示行为的方向,增加个人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教师在课内和课外要有意识的培养健康的群体气氛,形成系良好的群体舆论。

让学生在良好的群体气氛中导向积极的从众。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322.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367.
[3]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M]_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0.
[4]许其端.中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229.
[5]杨商新.社会心理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P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