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网络舆情分析师》教学大纲 -2012-08-23
网络舆情 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教学大纲网络舆情教学大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信息,它可以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为了提高公众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制定一份网络舆情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信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特性使得舆情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
2. 匿名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进行发言,这样就给了一些人散布谣言和恶意攻击的机会。
3. 传播范围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影响力更大。
二、网络舆情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1. 对个人的影响:网络舆情可以对个人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2. 对组织的影响:网络舆情对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影响组织的形象、销售和业绩。
三、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1. 监测和预警:组织应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网络舆情风险。
2. 快速回应: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后,组织应该及时回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舆情,避免舆情进一步扩大。
3.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组织应该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增强公众对组织的信任感。
4.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团队:组织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团队,负责监测、分析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四、网络舆情教学的目标和内容1. 增强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学生应该了解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影响,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水平。
2. 培养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学生应该学习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培养分析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
3. 培养网络素养:学生应该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参与恶意攻击和散布谣言的行为。
五、网络舆情教学的方法和形式1. 理论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指为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专业网络舆情分析、预测舆情走势、提供网络舆情处理意见的专业网络舆情管理人才。
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懂得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有效应用网络监测软件和分析工具,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监控、管理、分析应对和进行有效的舆情管理服务工作。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了近一步充实和完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岗位技能水平考试科目体系,面向网络舆情的从业人员,开展基于网络舆情相关能力的水平等级考核和培训工作并对“网络舆情分析师”进行培训、考核认证等工作。
2013年9月5日,网络舆情师纳入官方培训。
新兴职业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现代社会一种崭新的职业,他们活跃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以及专业学术机构中。
他们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如数家珍,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迅速把握热点,准确分析舆情,预测舆情走势,有效化解危机。
[1-2] 迅速发展
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在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舆情分析师也开始大规模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朝阳职业。
截至2011年5月26日,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舆情监测”,相关网页高达153万多条。
含有“舆情分析师”的网页也多达70多万条,“舆情分析师招聘”网页42万条,由此可见,中国舆情分析市场已经大行其道。
《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课程编号:WX051026课程名称(中文):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名称(英文):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学分:2总学时:32(实践学时:12适应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舆情学等主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熟悉网络舆情的监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最终能够用网络舆情分析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1)讲授网络舆情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熟悉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背景、规律,能整理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以专业视角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研判。
(2)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识和,在网络信息监测和分析工具的支持下,为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的监测、分析和咨询服务。
(二)基本要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传播场域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舆情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舆情及其实践分析技术方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具体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与难点1、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论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第一章网络舆情信息源第一节互联网言论第二节传统媒体网络版第三节无线/即时通讯第四节新兴社交型媒体第二章网络舆情选题第一节舆情选题类型第二节舆情选题标准第三节舆情选题定位第四节网络舆情选题途径第三章网络舆情抽样第一节舆情抽样搜索工具第二节舆情样本内涵标准第三节舆情抽样外延标准第四章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第一节舆情样本分析工具第二节舆情抽样分类统计第三节舆情图表分析模型第四节舆情分析偏差校正第五节网络舆情报告文案第五章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第一节网络舆情周期第二节网络舆情宏观研判第三节政务舆情应对指标第四节企业舆情应对指标第五节网络舆情应对点评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有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统计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设计、采集和分析应对,理解并确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和处理机制。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
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网络舆情概论》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网络舆情概论》是文化学院传播学、广告学的专业选修课,是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要求掌握网络舆情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讲练结合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网络舆情在网络环境治理与引导中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与规律,掌握舆情研判与引导的最基本的业务技能。
适应择业、就业的要求。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衔接关系】本课程是在本专业已上过的《传播学导论》、《舆论学》、《新媒体概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相关知识略讲或不讲,重点讲学生未接触过的知识及训练作为一名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应当掌握的业务技能。
【教学内容及教学主要方式】教学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二是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使用的基本业务技能。
教学方式主要为讲练结合。
【教学时间】一个学期。
每周2学时,学习16周,32学时;复习一周,。
【考试要求及主要内容】按学院要求,本课为考查课(结课论文);主要内容为二部分:一是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结课论文,占70%;二是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课堂互动),占30%。
【主要参考书目】1.《舆论学》,李普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乌合之众》,勒庞,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3.《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蒲红果,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目录说明第一章导言一、网络舆情概念二、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三、网络舆情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一、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二、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三、网络舆情与谣言四、网络舆情与意见领袖第三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一、网络舆情传播源(一)传统媒体(二)网络媒体(三)个体网民二、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一)新闻资讯门户网站(二)互动社交平台(三)移动社交应用三、网络舆情传播渠道第四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一、网络舆情的正面效果(一)网络舆情正向传播效果表现(二)网络舆情产生正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二、网络舆情的负面效果(一)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表现(二)网络舆情负向传播效果的原因(三)网络舆情负面效果在传播时可能存在的社会风险三、舆情传播效果的反转(一)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典型案例乌坎事件(二)网络舆情效果反转的原因(三)网络舆情效果多次反转现象的应对措施第五章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一、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一)数据采集基本技术(二)数据采集原理(三)数据采集常用方法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一)数据分析基本技术(二)数据分析原理(三)数据分析常用文本挖掘算法三、网络舆情监测可视化技术(一)数据可视化技术介绍(二)数据可视化原理(三)数据可视化常用工具四、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遇到的挑战(一)大数据的由来(二)大数据的特征(三)大数据对舆情的价值和影响(四)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五)大数据下的解决方案第六章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搜集一、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要素二、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操作流程四、舆情信息的搜集五、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机制第七章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一、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二、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基本程序三、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的基本方法四、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的指标体系第八章网络舆情报告一、网络舆情报告概述二、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三、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第九章网络舆情信息的分发与报送一、分发与报送的概念和意义二、分发与报送的基本要求三、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渠道四、分发与报送的主要方式第十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二、网络舆情应对思路三、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技巧四、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启示第十一章网络舆情信息的经营一、网络舆情的商业价值二、网络舆情产业的经营三、网络舆情产业的发展第十二章网络舆情的管理一、网络舆情管理的目的与意义二、网络舆情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三、网络舆情管理的国外经验第十三章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一、突发事件概述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第十四章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一、网络舆情与国家形象二、网络舆情与机构形象三、网络舆情与地区形象四、网络舆情与个人形象第十五章网络舆情与政府决策一、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二、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三、网络舆情与社会和谐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网络舆情概念(一)舆情概念辨析(二)网络舆情的概念二、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类型(一)网络舆情的特征(二)网络舆情的类型三、怎样学(一)教师精讲(二)在实践中训练基本技能【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网络舆情的重要作用;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本课课程、学什么、怎么学。
《网络舆情监控》实验教学大纲 .doc
17汽车电子技术1
班级
18网络工程
18数字媒体技术
18机电一体化技术(专)1
18建筑设计(专)1
18财务管理2
18财务管理(对口)
18动漫制作技术(专)
18表演(专升本)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
17计算机网络技术1
17物联网工程1
17模具设计与制造1
17新能源汽车技术1
班级
18计算机应用技术(专)2
附件1:各班级培训课表
2019年11月2日(8:30-11.30)
指导教师
王静波
荣磊
王磊
葛盼盼
冯文奎
张为民
刘春阳
侯皖东
刘欢
宴国良
何子谦
汪圣旺
袁梦坤
班级
18软件工程1
18软件技术(专)1
1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
18土木工程(专升本)
18会计学1
18电子商务1(专)
18舞蹈表演
16表演1
17数字媒体艺术设计1
18应用电子技术(专
17软件技术1
17应用电子技术1
17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1
17风景园林1
18建筑工程技术(专)
班级
17建筑工程技术1
17会计3
17电子商务(商务方向)1
17播音与主持艺术1
16视觉传达设计2
16播音与主持艺术1
16商务英语1
1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18电子商务
18动画(专升本)
班级
17通信工程1
17通信技术1
1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
1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
《网络舆情管理与新媒体传播》课程大纲
《网络舆情管理与新媒体传播》课程大纲【课程背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己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其极强的渗透力和不可控性,使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无法忽视的地步。
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为背景的互联网时代,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如何认识媒体、了解媒体、引导媒体、与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舆情的管控?这些已成为公司网络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课程特色】1、课程内容融合近200家运营商企业、70家电力企业、40家银行企业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经验,有很强的指导性、实战性;2、授课通过案例分析、视觉呈现、思维导图、世界咖啡等引导技术,课程参与性更强,更容易转化为行动,辅助培训落地;3、讲师近15年专注危机公关、市场营销活动策划、新媒体传播管理研究及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课程收益】1、更好的、全景式的了解网络宣传;2、提升对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及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3、掌握新媒体的内容选择、编辑、发布、互动等方面的方法;4、掌握网络宣传领域的主要发展规律,驾驭网络宣传空间,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凝聚力量,增强公司整体形象和公信力。
【实施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情境化体验、多媒体视频演示、PPT演示(含图表、图片、流程图等)【课程对象】网络通讯员、网络评论员等【课程时长】2天【课程大纲】一、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特点1、网民一生气,后果很严重2、网民的特点与分类3、网民上网习惯的变化4、秒新闻时代的到来5、什么样的舆情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6、影响网络舆情的环境因素7、新媒体给公司带来的机会8、新媒体给公司带来的挑战二、网络舆情传播管理机制的建立1、如何建立舆情防范意识2、舆情传播管理流程事前:居安思危(信息监控)、防微杜渐(危机预备)、未雨绸缪(危机准备)事中:临危不乱(危机处理)事后:转危为安(复原与重建)、前车之鉴(学习)3、网络舆情处理的F4原则(1)Forecast事先预测【案例分析】一场新闻发布会(2)Fast快速反应【案例分析】SARS-禽流感-甲型H1N1(3)Fact尊重事实【案例分析】躲猫猫事件(4)Flexible灵活变通【案例分析】四川柑橘事件4、网络舆情传播管理案例剖析四川什邡群众集会事件、郭美美事件、动车事故、家乐福事件、分众短信门、华为门、摩托罗拉爆炸事件、惠普电脑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等5、网络舆情传播管理类型(1)文化冲突传播管理(案例)(2)广告宣传传播管理(案例)(3)某一行业传播管理(案例)(4)突发事件传播管理(案例)6、网络舆情传播管理团队的组建7、网络舆情传播的总结及预测8、网络舆情传播的全员培训9、网络舆情管理与新闻传播三、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的信息监测体系1、建立舆情监测体系(1)上升到制度层面(2)有专人负责(3)改人工监测为机器监测(4)定向监测与全网监测(5)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6)解决部门多头管理2、发现筛选(1)发现与筛选的标准(2)发现与筛选的主要方式(3)发现与筛选的“四眼法”3、动态跟踪与分析研判(1)动态跟踪的对象(2)动态跟踪的方法(3)分析研判的基本要求(4)分析研判的主要方法4、传递报送(1)传递报送的具体要求(2)传递报送的主要方式(3)传递报送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传递报送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的信息隔离体系1、时间(1)多久反应比较合适(2)对内或者对外(3)原因还没调查清楚要不要对外做出回应(4)如果回应,怎么回应(5)回应的最快渠道是什么2、现场(1)设置隔离带(2)现场隔离的三大要点(3)隔离记者(4)现场能拒绝媒体采访吗?3、网络(1)删帖(2)沉帖(3)网络分流(4)网络发言人(5)屏蔽4、受害人(1)危机一开始向受害人道歉(2)对受害者不承诺?过度承诺?(3)要不要拿钱出来(4)足够的倾听(5)给尊严给台阶(6)大事化小小事化了(7)最好不要打官司(8)合作而非对抗(9)关爱弱者(10)先示弱后逞强(11)擒贼先擒王、各个击破5、责任人(1)处理责任人的步骤(2)临时工(3)编外人员(4)问责(5)放大抓小(6)戴罪立功6、原因(1)内因隔成外因(2)大事化小小事化了(3)及时主动告知7、信息(1)谣言止于智者(2)谣言止于公开(3)了解媒体的需求(4)媒体在传播中坚持的价值排序(5)媒体最关心的问题五、新媒体传播文稿写作前的准备1、为谁写?微信、微博、博客读者群界定2、为了什么?是为了记录公司发生的各类事件,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为了学习知识、技术,为了分享思想、经验,为了影响别人,还是为了休闲、娱乐?3、分析那些人气最旺的企业微博,看看他们为什么那么火4、不要像打流水仗似的来写微信、微博、博客5、选头像时,要能抓住客户眼球6、发微信、微博、博客宁缺勿滥,不要发质量太低、根本没人在乎的内容六、新媒体传播文稿写作内容筛选1、写公司发生的有趣事、新鲜事2、参与某个热门话题的讨论3、转发并评论别人的有趣微信、微博,或网上看到的有趣图文4、发布消息,直播突发事件5、传播思想,教育和影响他人6、发表文章或其他作品7、推销品牌或产品七、新媒体传播文稿写作提升技巧1、了解大众喜欢什么2、随时留意、随时积累3、如何写好字数限定的微信、微博、博客4、图片的正确使用5、如何发广告6、如何吸引粉丝7、如何转发微信、微博、博客8、微信、微博、博客最佳发布时间9、微信、微博、博客最佳发布频率10、充分利用节假日效应11、如何与粉丝互动。
网络舆情 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教学大纲网络舆情教学大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舆情信息,它可以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舆情意识和应对能力,制定一份网络舆情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引言网络舆情的定义和背景介绍,以及网络舆情教学的重要性。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1.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对个人和组织产生重大影响。
2.信息真实性难以辨别:网络上的信息来源繁多,真实性难以判断,学生需要学会辨别真假信息。
3.信息泛滥和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信息数量庞大,传播范围广,学生需要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三、网络舆情教学的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舆情意识:学生需要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存在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学生需要学会辨别真假信息,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3.培养学生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学生需要学会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避免自身受到负面影响。
四、网络舆情教学内容1.网络舆情概述:介绍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对网络舆情有全面的了解。
2.信息辨别能力培养:教授学生辨别真假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如查证来源、多方求证等。
3.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介绍学生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如积极回应、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等。
4.网络舆情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网络舆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实际影响和解决方法。
5.网络舆情伦理与法律:教授学生网络舆情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引导学生遵守相关规定。
五、网络舆情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和应对方法。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网络舆情的看法和经验。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网络舆情中的不同角色,让他们亲身体验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对能力。
六、网络舆情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网络舆情意识、信息辨别能力和应对能力进行评估。
网络舆情概念教学大纲及教案 2023年9月
网络舆情概念教学大纲及教案 2023年9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的网络舆情意识和分析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网络舆情概念的基本要素和分析方法。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2. 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网络舆情意识和信息素养;4. 提高学生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5. 培养学生的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周: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定义与特点- 网络舆情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现实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第二周:网络舆情分析理论- 传播学理论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第三周:网络舆情管理与危机处理- 网络舆情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实例分析:网络舆情危机案例研究第四周:实践案例分析- 分析网络舆情案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 学生小组分组讨论与展示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网络舆情相关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框架。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网络舆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与展示:学生分组讨论网络舆情案例,分享归纳分析结果,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4. 个案研究:通过个人或小组完成网络舆情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调研能力。
五、学术要求1. 学生应认真研究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2. 学生应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和实践案例分析,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3. 学生应独立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案例研究报告,注意学术诚信。
六、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案例分析报告:对所分析的网络舆情案例进行撰写并展示。
3. 个人或小组案例研究报告:对研究的网络舆情案例进行完整的报告撰写与演示。
《网络舆情监测》教学大纲
舆情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
舆情管理的大格局观
网络舆情信息源
BBS和论坛、互联网网站、SNS社交网站
网络舆情数据挖掘与分析
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意义
统计抽样方法
舆情评估指标体系
舆情分析偏差校正
舆情研判及舆情工作体系
舆情工作机制
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
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
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18学时,实践/实验18学时,共36学时,2学分。
XXXXX专业, 三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码:KY1810D14
教 学 安 排 小计
1版
、《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与实践》,郝晓伟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年6月第1
执笔人:审批人:年月日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义
XXXXX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讲练结合等教学方式,
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
XXXXXX学院XX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XXXXX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
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掌握网络舆情的
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网络舆情的客观法则和重要
讨论 实验 实践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4 4
“大智移云”开启微传播时代 4 8
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舆情应对 4 4
网络舆情数据挖掘与分析 6 4 10
舆情研判及舆情工作体系 6 4 10
动 2 2 4
计 26 10 36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
《网络舆情监控》实验教学大纲 .doc
《网络舆情监控》实验教学大纲编制说明《网络舆情监控》是按照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舆情概论、舆情收集与处理方法、舆情引导与控制方法、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应用、舆情报告写作。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更好的掌握网络舆情的收集处理,熟练使用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与控制的策略。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上机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公安特色。
本大纲由刘磊起草,刘琦审核,经杜庆灵批准,于2015年9月实施。
一、课程代码:05139二、课程名称:《网络舆情监控》三、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四、适用对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五、课程学时:34,讲授学时:26,实训学时:8六、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舆情基本概念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度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掌握舆情的起源、定义、舆情的组成要素和舆情的作用,掌握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熟悉舆情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舆情监管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部分学生自学知识一、网络中一些热点事件的起因和发展第二部分教师讲授部分一、舆情的概念(一)舆论、舆情的起源(二)舆情的内涵及特点(三)舆情的构成要素(四)舆情的作用二、网络舆情(一)什么是网络舆情,构成要素(二)网络舆情的特点(三)网络舆情的分类三、涉警舆情(一)涉警舆情的特点(二)涉警舆情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思考与练习1.舆论、舆情、网络舆情的特点?2.涉警舆情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第二单元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处理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的收集方法和内容;掌握网络舆情处理流程和一般方法;了解舆情预警产生流程。
第一部分学生自学知识一、一般信息的收集渠道,搜索引擎的使用第二部分教师讲授部分一、网络舆情的收集(一)网络舆情收集内容(二)网络舆情收集方法二、网络舆情的处理(一)网络舆情处理流程(二)网络舆情处理方法三、网络舆情预警第三部分实训项目一、舆情的收集与处理目的:使学生掌握舆情收集范围和收集方法等基本技能,了解舆情处理流程,具备基本的舆情信息处理能力,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网络舆情 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教学大纲网络舆情与教学大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舆论和情绪,它可以对个人、组织甚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教学大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文件,也需要关注并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
首先,网络舆情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调整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教学大纲主要是由教育部门或学校制定,内容相对固定且相对独立。
然而,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得教学大纲的制定者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他们需要通过了解网络舆情来了解社会上的热点和关注点,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目标。
例如,网络上某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时教学大纲制定者可以考虑在相关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一事件。
其次,网络舆情也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影响。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使得学生们对于某些话题或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力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和观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学大纲也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
另外,网络舆情也对教学大纲的评估和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大纲评估主要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师的评价,而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得评估的范围更加广泛和复杂。
教学大纲制定者需要通过了解网络舆情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评价,从而对教学大纲进行改进和优化。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网络舆情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然而,网络舆情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网络舆情的信息量庞大且复杂,教学大纲制定者和教师需要具备辨别和分析网络舆情的能力。
其次,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快,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调整需要更加灵活和及时。
网络舆情监测教案模板及范文
#### 教案模板课程名称:网络舆情监测课程目标:1. 理解网络舆情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 学会分析网络舆情,提出应对策略。
4. 培养学生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教学对象:大学生、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公关从业者等教学时长: 2课时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网络舆情监测相关案例- 网络舆情监测工具介绍-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一个热点事件引入话题,提问学生:“这个事件为何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二、理论讲解1. 网络舆情定义:解释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对特定事件或现象表达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集合。
2. 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讲解网络舆情监测对政府、企业、个人等的重要性。
三、网络舆情监测方法1. 案例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方法。
2. 工具介绍:介绍几种常用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如百度指数、新浪舆情通等。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使用监测工具对某个热点事件进行监测。
第二课时一、案例分析1. 各组展示监测结果,教师点评。
2. 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网络舆情应对策略1. 危机公关:讲解在发生负面舆情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公关。
2. 舆情引导:讲解如何通过正面信息引导网络舆情。
三、总结1. 总结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及应对策略。
2. 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 范文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 培养学生分析网络舆情,提出应对策略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以“滴滴出行”事件为例,提问学生:“这个事件为何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2. 理论讲解:讲解网络舆情定义和重要性。
3. 网络舆情监测方法:通过案例讲解和工具介绍,让学生了解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使用监测工具对“滴滴出行”事件进行监测。
网络舆情分析教案
教案促成事件的圆满解决,或对事件的负面影响推波助澜。
因此,舆情预测分析时应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关注,后期可以通过对这些用户情感传播行为的方式与内容加以监管和引导,规避网络谣言的产生,避免舆情危机爆发而扰乱网络秩序。
讲授法、实验法第五节 舆情分析报告(一)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类型网络舆情报告主要分为专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
针对每日、每周、每月、每个季度、每半年或年度的舆情动态,可分别采取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或年报等报告形式,呈现当前的舆情走势、情感倾向、信息来源、代表性媒体、网友观点等,并总结舆情应对,判断下一阶段的舆情风险,提出应对建议。
(二)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结构及撰写本节内容以“湖南精准扶贫”话题为例,来讲述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的常见结构及撰写方法。
本报告以“湖南+精准扶贫”为组合关键词对2019年度全网数据进行抓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生成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1、事件概述2019年“湖南精准扶贫”事件走势如图所示。
2、传播分析(1)传播趋势以2019年“湖南精准扶贫”为例,其传播趋势表现为:总量上升,声量增大,多平台齐聚发声。
总体和各媒体形式传播趋势如图所示。
(2)传播路径2019年度“湖南精准扶贫”事件传播路径如图所示。
(3)传播节点下面以2019年度的数据搜索节点为例,来分析2019年度“湖南精准扶贫”事件的传播节点,如图所示。
3、媒体来源分析“湖南精准扶贫”数据的有关媒体来源,如图所示。
4、话题分析(1)热点分析2019年度“湖南精准扶贫”热点词云图如图所示。
2019年度“湖南精准扶贫”热点信息如表所示。
(2)观点分析观点分析可从专家、名人、大V、普通网民等不同来源进行分析,也可以从不同媒体来源进行分析。
(3)代表性报道分析对于“湖南精准扶贫”话题,其代表性报道言论大致可分为三类: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和消费扶贫。
5、情感属性分析情感属性分析,也称为情感倾向性分析,可从正面、中性、负面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从敏感、非敏感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NPST)-《网络舆情分析师》教学大纲简介NPST网络舆情分析的内容及其对应的考试是为了考核评估一个网络舆情专业人员进行舆情监测和分析技能的有效性及舆情应对方案的解决能力。
这些技能包括以下内容:网络舆情理论与定义、网络舆情调查、采样和收集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发现和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分析与预测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等。
NPST分析师分为三级,分别为:网络舆情助理分析师、网络舆情分析师、网络舆情高级分析师。
范围和比例与NPST网络舆情分析对应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9个方面(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各部分内容比例如下表:NPST网络舆情分析教学内容将会每年更新,以确保培训内容为当前普遍运用,及具前沿性的知识。
每年的重大变更,相关机构都将发布这些调整。
培训和教学目的●网络舆情助理分析师(一级)1.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和定义;2.掌握舆情信息采集与分析、情报信息及数据库技术应用;3.了解我国互联网的政策法律规,及网络信息安全、用户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4.掌握基础网络技术、信息检索、分析与预测技能,收集并监测有效的网络舆情;5.掌握网络舆情领域的数据机密性、有效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的信息资源保护原则及相关政策;6.灵活运用舆情数据的结果,评估分析并编制评估分析报告;7.舆情相关软件的了解及实际操作能力。
目的:了解网络舆情理论、相关法规及基础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师(二级)1.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和定义;2.掌握舆情信息采集与分析、情报信息及数据库技术应用;3.熟悉我国互联网的政策法律规,及网络信息安全、用户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4.掌握网络舆情网技术、信息检索、分析与预测技能,收集并监测有效的网络舆情;5.掌握网络舆情领域的数据机密性、有效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的信息资源保护原则及相关政策;6.灵活运用舆情数据的检索采集、抽样、监测和分析研判的概念和方法、原则,评估分析,编制评估分析报告;7.掌握网络舆情数据研判及应对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8.掌握企业和政府网络舆情的工作体系;9.舆情相关软件的部署及实际操作能力。
目的:网络舆情研判及应对分析。
网络舆情高级分析师(三级)1.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和定义;2.掌握舆情信息采集与分析、情报信息及数据库技术应用;3.熟悉我国互联网的政策法律规,及网络信息安全、用户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4.掌握网络舆情网技术、信息检索、分析与预测技能,收集并监测有效的网络舆情;5.掌握网络舆情领域的数据机密性、有效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可用性的信息资源保护原则及相关实事政策;6.灵活运用舆情数据的检索采集、抽样、监测和分析研判的概念和方法、原则,评估分析,编制评估分析报告;7.制定网络舆情数据研判及应对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8.掌握企业和政府网络舆情的工作体系,针对性的分析方案;9.舆情相关软件的部署及实际操作能力;10.实际案例的剖析及讲解。
目的:网络舆情研判、策略分析及危机实施。
教学重点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有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统计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设计、采集和分析应对,理解并确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和处理机制。
教学难点信息分析与预测,舆情的检索分析技术,舆情研判和应对方法说明:所有知识点及教学内容讲解均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方面加以列举。
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针对业已提出的特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选择合理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和解决方案予以实现,并具备撰写相应文档和分析报告的能力。
培训对象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系统工程师,网络舆情分析人员,网络舆情审计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分析决策人员、信息中心人员及信息咨询人员等。
前备知识与技能1.理解网络舆情的基本定义、概念和术语;2.熟练操作Internet、 Windows2000、office的安装和使用方法;3.掌握多种常见的广域网连接,以及互联网的新知识;4.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和数据库的基本知识;5.掌握基本的舆情编写方法;6.参加NPST网络舆情管理培训者应具备NPST软件开发的知识技能水平或同等学历。
第二部分各章简介第一章网络舆情理论和定义网络舆情的起源、类型、特点和结构,掌握网络舆情的辨别技术,理解网络舆情定义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的网络参与主体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交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它由网络参与主体、网络载体、倾向性言论、扩散和反馈五大基本要素构成,体现了空间的虚拟性、系统的开放性、主体的隐匿性、事件的突发性和传播的交互性五大特点。
第一节网络舆情的信息源第二节网络舆情的定义第三节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类型第四节网络舆情的表现途径第五节网络舆情的结构和变动第六节网络舆情的特性和环境因素第七节网络舆论的形成与演变第二章互联网政策法规及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互联网无处不在,要想完整地描绘出网络法律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无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必须进行系统的划分,才能尽量做到全面。
我们把互联网、信息、信息服务及网络应用中的法律问题作为网络法律问题、电子政务与信息化的法律问题、信息安全的法律问题等第一节我国互联网政策法律法规第二节我国互联网行政许可一览表第三节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基本知识第四节网络用户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基本政策第三章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信息分析与预测概念信息分析的含义:是对已知信息的分析,即观察现象,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目的是揭示规律。
信息分析与预测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的采集、组织、开发、分析和利用,信息分析与预测在其中属于关键因素,处于关节点的地位。
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又广泛渗透到其他环节。
第一节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功能、作用和特点第二节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信息搜集第四节信息整理、评价和分析第五节信息价值评价、信息分析预测第六节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产品第七节信息采集、信息收取技术及舆情技术第四章网络舆情的传播网络舆情传播首先是网络媒体按照信息来源方和信息接收方的区别,进行细分为新闻类、论坛式和社会性网络媒体;进而结合几个舆情热点事件的实例,对不同类别网络媒体在报道显著性,时序变化上的差异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比,特别针对论坛式媒体传播报道数量特征分析,发现不同论坛传播量随时间变化的相似性与论坛作者发表量上的不平等特征。
各种传播途径介绍研究(网络媒体、网民、微博、意见领袖等)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和特征网络舆情规律研究(舆情高发行业、地域、时间、舆情升级规律、舆情热点的预判)第五章网络舆情抽样和监测舆情抽样环节,媒体评论和网络言论的抽样质量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需要十分重视。
舆情抽样的方法,是通过舆情抽样工具,抓取不同背景和来源的言论媒介上的第一手样本数据。
舆情抽样的标准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有所差别,但一般分为内涵性标准、外延性标准和数量性标准,分别从内容分析、媒介形式和样本数量方面加以界定。
第一节舆情抽样搜索工具第二节舆情样本内涵标准第三节舆情抽样外延标准第四节舆情信息采集和分类第六章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技术舆情分析是一项高难度的统计、研究与编辑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基本的新闻学、传播学、统计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舆情分析实务是“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人工分析与软件应用相结合,舆情分析师基础工作与专家委员会舆情研判相结合。
这是舆情分析的基本工作模式。
第一节舆情样本分析工具第二节舆情抽样分类统计第三节舆情图表分析模型第四节舆情分析偏差校正第五节网络舆情报告文案第七章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分析技术网络舆情宏观研判主要包括时空研判、民意研判和社会研判三个主要方面。
三项指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是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舆情事件的综合考察。
其中任何一个指数出现大幅度攀升迹象,都可能带动整体舆情压力的迅速上升。
网络舆情宏观研判,是舆情监测人员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重大舆情危机应对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也是贯穿于舆情发展与应对全过程的常规性工作。
第一节网络舆情周期第二节网络舆情宏观研判第三节政务舆情应对指标体系建立网络舆情可测量的理论分析网络舆论热点衡量的基本指标建构第四节企业舆情应对指标体系建立第五节网络舆论的应对策略与技巧方法第六节网络舆情应对点评第七节网络突发、敏感事件的处置与应对第八节分析报告第八章网络舆情经典案例剖析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从舆情源头、传播路径、发展进程、分类、媒体观点、意见领袖、官方回应、网民、应对建议等做一个定性分析和剖析。
案例一:“5·12”汶川地震案例二:“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案例三:武汉大学劫持人质事件案例四:石首事件第九章利用软件平台解读网络舆情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以及微博、SNS媒体的兴起,互联网上个人发布的信息迅速增多,企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与用户和公众如此之近。
把握企业和政府前途的决策之匙,不仅握在管理者决策者手中,也同时握在用户和公众手中。
如何从互联网获取的海量信息中提取用户或者公众的情感倾向、以及针对某事物的正负面评论,可以为企业把握用户的消费态度,为政府把脉公众的情绪提供重要的依据,促成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第一节舆情系统的整体结构与通俗原理第二节平台的介绍与基本使用方法第三节数据的来源与区分第四节事件的搜索与分析第五节数据与图表的解读第六节自动报告分析第十章网络舆情工作体系从2008年开始,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开始大量出现。
“网络舆情”也慢慢成为被各级政府、大型企业、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和公众入物提及较多的新名词,舆情业务领域的人才也成为稀缺资源。
舆情工作基础知识较容易掌握,但舆情工作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一节舆情信息的报送与反馈机制第二节舆情信息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第三节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第四节网上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机制第五节舆情处置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