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摘要: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关键词:硬译复译文化解读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并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
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长达33年之久,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鲁迅本人也非常重视翻译,把翻译与创作同等看待,他痛恨轻视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媒婆”的言论和行为。
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时,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
”翻译研究在鲁迅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译家鲁迅的研究长期受到了冷落,研究成果显得相当薄弱。
可以说,目前取得的成绩和鲁迅在翻译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和鲁迅研究的其他课题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
一、直译的文化解读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
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硬译”的方法论,在与梁实秋的辩论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鲁迅的观点绝不是反对“信”和“顺”,相反,他强调需要兼顾两者。
只有当“信”和“顺”不能兼得时,才“宁信而不顺”。
原因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所说的“不顺”是容忍一些不顺,而不是刻意保留,以便把翻译装进不同的句法。
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永恒的,有的会从“坏”变成“好”,有的最终会因为“坏”而被淘汰,被踢走。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是一个独特的译论思想,具有至今尚未被取代的历史意义。
从鲁迅先生的一系列译论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极力提倡精准、逐句、直译的方法,他认为中外文之间的直接翻译会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有助于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早期的中文翻译中,译者们更加倾向于将作品大胆创造,融入自己的文化本土元素,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字面的表达而不是主旨的把握。
而鲁迅先生大胆提出的“直译观”,就是他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握意义、精准翻译上,实现原文风格与目标文风格,源文意义与目标文意义间的兼容性,重视汉译者文化特色和辩证思维能力,把译者置于文化异质性对话的中心。
在今天众多社会文化交融现象日盛的今天,鲁迅先生“直译观”在译学及社会中仍然具有高
度的参考价值,它的深刻的想法不但能够为当今的译论实践者提供很多灵感与启示,而且更加可以有效的影响着我们译论界对对于文化特色的理解与认知,真正的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总之,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理念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熟知,因
而深深地影响了今天中文翻译学会中不断进步中不断发展的职业素养。
从目的论视角剖析鲁迅的翻译思想
语言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剖析鲁迅的翻译思想陈炼【摘要】本文主要以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指导,以鲁迅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和解释的方法,将其置于中国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的翻译思想进行论述和剖析。
【关键词】目的论鲁迅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前言谈及鲁迅,众所周知,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实除此之外,他更是一名翻 译大家。
鲁迅于1903年开始从事翻译活动,从此便与翻译 结缘33年(1903 - 1936),期间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一共 多达200多种,总字数约500多万。
在他的文字生涯中,翻 译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类别包括各类小说、杂文、诗歌和 童话等等,而且他从事翻译早于写作。
本文将从功能学派 目的论出发,结合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对他的翻 译思想进行探析,以期能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二、目的论简介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一书 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她的学生汉斯•威米尔(H as Vermee)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摆脱了中心等值 论的束缚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目的 论有三个重要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 原则。
其中,目的性原则是所有翻译活动要遵循的首要原 则,即翻译的整个过程要由翻译的目的来指导和决定。
也 就是说,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活动,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要考虑目的语文本和译人语读者。
鲁迅的翻译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要通过翻译来救国 救民,所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必须结合鲁迅当时所处 的历史环境,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他所坚持的“直译”、“硬译”以及“宁信而不顺”。
三、 鲁迅的翻译思想对于鲁迅翻译时期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 方法,但殊途同归。
鲁迅翻译活动的早期阶段是从1903年 至1918年,也就是从他开始在日本学习直到5月4日运动 前夕的这个时期,这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反映了俄国、北 欧、波兰等国家的人民苦难和民族解放运动。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论鲁迅的翻译出版思想_吕明涛
总第 !$ 期
江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8# , !""! 29:;<= )&8!$
%&’()*+ &, %-*)./- ’)-01(2-34 &, ,-)*)51 *)6 15&)&7-52
论鲁迅的翻译出版思想
吕明涛 A,宋凤娣 !
( A8 中国工运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北京
@EB 他认为 “ 中国人现在应该赶紧读外国作品” ( 。随后,鲁迅撰 CEE )
的 ,一 个 是 坏 的 ,马 君 武 译 本 所 据 的 底 本 是 日 文 中 坏 的 版 本 , 实 在 有 重 译 的 必 要 ,但 译 后 ,出 版 者 出 于 利 益 的 考 虑 , 一 直 不 能 弥 补这一缺憾。 这 样 ,翻 译 事 业 遂 陷 入 一 个 前 所 未 有 的 低 谷 。 黄 源 在 《 鲁迅 先生与 〈 译文〉 》中描述了当时翻译界由混乱到萧条的境况: “ 在 一九三 " 年翻译曾经 ‘ 洪 水 泛 滥 ’过 一 时 ,但 被 一 些 投 机 者 不 负 责任的胡译、乱译、瞎译、赶译,乱来一通,读者上了几回当, 更 有 人 讲 冷 话 ,翻 译 马 上 被 摒 弃 ,被 轻 视 了 , 翻 译 的 ‘ 身价’因 之 也 跟 着 跌 落 了 ,甚 至 一 落 千 丈 ,大 有 无 法 挽 救 之 势 。 书 店 老 板 一 看 到 译 稿 ,也 就 不 管 好 坏 ,便 摇 头 叹 气 ,曰 : ‘ 翻译的书卖不 了,不要! ’每个杂志也都挂起了 ‘ 不收译稿’的牌子,译稿拒之
文阐明了创作与翻译的关系: “ 翻 译 和 创 作 ,应 该 一 同 提 倡 , 决 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因容纵而脆弱起 来” , “ 注 重 翻 译 ,以 作 借 镜 ,其 实 就 是 催 进 和 鼓 励 着 创 作 。 ” ( C##$ ) 二 就 在 翻 译 界 一 片 萧 索 的 局 面 下 ,鲁 迅 约 茅 盾 、 黎 烈 文 、 黄 源 等人创办了 《 译文》 。这是一个纯文艺的翻译杂志,鲁迅相信凭自 己 的 力 行 苦 干 终 能 在 译 界 闯 出 一 番 新 天 地 ,茅 盾 这 样 表 述 了 鲁 迅
论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美学原则
2162018年42期总第430期ENGLISH ON CAMPUS论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美学原则文/刘蕾 赵秀明一、引言鲁迅自1903年翻译雨果的随笔《哀尘》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共翻译了15个国家110位作家的244部作品。
直到今天,他所翻译的《毁灭》、《死魂灵》仍为学者所称道。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译论的精华,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译界学者对此翻译原则历来争议不断。
就文学翻译而论,“宁信而不顺”实在可称得上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翻译美学原则,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宁信而不顺”旨在通过直译,再现原文的异国情调,传达原文独特的艺术形象、呈现原文真挚的情感,以及展现原文新颖的语言形式等美感特质,体现了文学翻译的审美创造。
本文拟探讨“宁信而不顺”所蕴含的翻译审美思想。
二、“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美学观鲁迅处在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和翻译实践的黄金时代。
在文学翻译领域,译者都信奉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意译”,发展到后来,“曲译”、“胡译”等现象泛滥成灾,给译界和读者造成了无穷祸患。
针对这等不良风气,鲁迅以极具前瞻性的视角,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予正风气,开启了文学翻译的一派新风气。
鲁迅在与瞿秋白的回信中明确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对于具体的审美内涵,我们可以参照鲁迅在翻译《死灵魂》时的一番见解,摘录如下:“动笔之前,就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我的意见却是两样的。
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写,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
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象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辩起来,它就算不得翻译。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面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原作风姿。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从目的论的角度解析鲁迅的翻译策略
[3]刘文浩.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形象及精神[J] .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2007(7).
[4]司马晓雯.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J]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6(3).
[5]余秋雨.余秋雨文集· A 卷[M] .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3. [6]葛培贤.林语堂现代小品文创作渊源浅析[J] .中央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07(4).
难懂,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有清醒的意识,但他同时也明确阐明了 自己的目的。“固有的白话文不够用,便只得采些外国的句法。比较 的难懂,不像茶淘饭似的可以一口吞下去是真的,但补这缺点的是精 密”。“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 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这最要紧 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 所以从“益智、移情”与改造汉语的角度来 讲,这一方法是恰当的。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 思,勇于面对和承认本国文化的不足,极力想通过翻译来输入新鲜的 血液,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出于这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又何尝不应 肯定呢?
而老庄之精神在焉”的明证。“天人合一”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也 是林语堂最为推崇的,他用“性灵”来代替“天人合一”,强调了人对无 穷自然的认知的局限性和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还将明代公安派 的“性灵说”融入进来,讲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注重作者内心的 真情实感的表达,将传统“淡雅”进行了革新。
余秋雨所处的背景则不同,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对新中国 成立前后作家的美学理想和话语方式的清算之后,散文从原来的题 材、观念中走向新领地,转向抒发作家的自身观照和个人性灵,主张 精神和个性的解放。但又不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散文被等同于抒 情美文,认为散文就应精美、雅致、玲珑,拘泥于身旁琐事和个人隐私 的叙说,于是“小女人散文”大量涌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柔媚有 加、厚重缺乏,精英文化逐渐失落,知识分子阶层面临着人文精神的 失落和理想价值消解的危机。余秋雨感叹:“做不成现代人是悲哀 的,斩断了自己的生命根源的现代人,就更悲哀了。”他毅然辞去上海 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自觉肩负起一个文化精英历史的及现实的使 命:“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 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在那纷乱、喧嚣、浮躁的年代,他 将自己关在书斋,以古籍为伴,静心探寻民族文化的命脉,认真反思 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及其结构性缺陷,成就一系列“雅正”散文。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作者:黄梦贤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硬译”作为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鲁迅主张“硬译”与其翻译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希望通过翻译塑造国民精神,激励民族抗争,同时以翻译作为手段引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白话汉语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硬译;翻译目的中国近代时期能够同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屈指可数,鲁迅便是其中之一。
在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通过翻译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翻译思想。
近些年来,学界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愈发深入,探究最多且最为激烈的要数鲁迅提出的“硬译”思想。
一、“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鲁迅“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03年鲁迅以文言文翻译出首部作品《斯巴达之魂》,受西方小说与晚清译界翻译风格的双重影响,这部作品与其说是翻译,倒不如说是改写和创作。
在此之后鲁迅又陆续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风格无一不带有晚清林译小说的痕迹。
随着鲁迅对翻译文学和翻译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入,他逐步摆脱了最初“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①的意译翻译方式,转而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
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出版可谓鲁迅翻译生涯及整个中国近代译界里程碑式的事件。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明确写到此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
特收录至审慎,译亦期弗失文情。
”自此鲁迅确立了直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信念,为当时意译蔚然成风的译坛带来一股清流,同时也为其“硬译”翻译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鲁迅作为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翻译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苦闷的象征》等多篇作品的序言中阐述了其直译的翻译主张。
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的译者跋中写到“从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译如译者之心”。
下面我将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实实在在”。
他反对抽象、虚构的翻译,主张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实际意义,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不是扭曲和修饰。
鲁迅翻译的《呐喊》中,成功地将上帝之名“Yahweh”译为“又呕槽”,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二要义是“中外结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更是要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主张借用外国的词汇和文化载体,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例如,在翻译《蒙娜丽莎》一诗中,鲁迅用了“丽莎上学了天文学/看了星象/给我推断我应日夜勤劳/爱我时时关怀”等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外国诗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三要义是“译文通俗”。
他主张翻译要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翻译作品能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他反对翻译作品过于学院化,追求高深的学术性,只针对少数精英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中,大量运用白话文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
例如,他将外国小说的片段译成中国白话小说《风波》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四要义是“用译语言表达翻译心”的理念。
他主张译者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当代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和精神。
他反对机械地照搬外国作品的翻译语言,主张根据当代的背景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
他的翻译作品中,经常运用当代俚语和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翻译《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写道:“我看见大哥就问他:‘阿葛,你干什么呢?’他却总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呢’”,成功地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入翻译作品中。
鲁迅翻译思想的总结就是以上四个要义,他通过这些翻译思想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碰撞,融合,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鲁迅翻译思想
在《通讯一则》一文中,梁实秋假借与人探讨翻译为名,从七个方 面对鲁迅发难,指出在从事翻译时,“译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译”,“不 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句法词法之类”,“不以改良国文和翻译 搅成一团”等等,所言可谓是招招弹不虚发,矛头直接指向鲁迅。 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继续对鲁迅发起猛攻。例如他 在《论翻译的一封信》中指出:鲁迅的翻译,不仅有硬译,而且还有误 译,原因是鲁迅所依据的只不过是那些不可靠的重译本;鲁迅先生的 译文所以“令人看不懂者,是译文有毛病之故,和中国文有缺点那件 事是没有关系的”;鲁迅“以自己所不能懂的文字要读者‘硬着头 皮’读懂,这就是‘硬译’的本色”。文章结束时,他又指出了坏的 翻译所具有的三个条件: (一)与原文意思不符; (二)未能达出的“原文强悍的语气”; (三)令人看不懂。 并进而指出,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的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 翻译,言外之意,实指鲁迅先生的译文可谓是三条兼备了。
二是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所说 “我是 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的’ , 是强调尽量 忠于原文 : 强调 ” “信” 的 第一位 ,反对有人将 “信” 摆 在第二位 ( 第一要件是要 “ ‘达’ ) 的 ” 错误主张 。 他说 “译得 : „信而不顺’ 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 想一想 也许 能懂 ,译得 ‘顺而不信’ 的却令人迷误 , 怎样想也不会懂 , 如 果好象已经懂得 ,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 ” “宁信 而不顺” 这样的译本 ,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 精密了 , 作文的秘诀 , 是在 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 这就是话 不够用 ,” “要医这病 , 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 装进异样的句 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 外国的 ,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尊敬的同学们:
我报告的题目是《鲁迅翻译思想研究》,此题目主要探讨鲁迅在翻
译活动中的思想。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
文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鲁迅的翻译活动也是其思
想的重要体现之一。
因此,通过研究鲁迅的翻译活动,可以更全面地了
解鲁迅的思想、思路和哲学观念,充分展现鲁迅全面思想的内涵。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和意义。
作为文学大师的鲁迅,其在语文翻译
中的思想体现,对研究鲁迅全面思想、传承和发展语言文学、倡导跨文
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对于推
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和内容。
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是文本分析方法,通过研究鲁迅的翻译作品,分析其翻译时选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寻找其中的一些思想内涵和特点。
其次是对比分析方法,将鲁迅的翻译
与其他时期、其他人士的翻译进行对比,找出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探索其背后的思想或风格特点。
在研究内容方面,包括鲁迅翻译的主题、感受、表达方式、文化背景与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预期结果。
通过对鲁迅的翻译思想的研究,我们
可以更全面地展示鲁迅思想的内涵、传承和发展语言文学的理念,让更
多的人关注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并推进翻译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
在研究中发掘出鲁迅翻译中的精神和文化特点,为翻译工作提供新的视
角和策略。
以上是我的开题报告,谢谢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聆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的翻译思想lu xun (1881-1936)has been zhou shu-ren’s pen name since he published diary of a madman. hewas born into a declining feudal family. his extensive reading in youth enabled him to accumulate a great store of national culture.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he read translation work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and literature of the west,in which his favorite wa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entitled《天演论》.actually,evolutionary ideals used to be his spiritual weapon against feudalism. in 1902,his academic excellence won him an opportunity tostudy in japan where h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in japanese,german,english and russian. in 1906,he gave up medicine and began his lifelong literary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career. in chinesehistory,he is considered as a great man of letters,thinker,revolutionist as well as an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he devoted himself to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it is hewho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on account of his great contribution,h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ounder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lu xun’s literary activities began with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his whole life,he translated over 200 kinds of works written by 100 writers of 14 countries. hi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during the first period (1903-1919),he studied in japan and mainly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s from russia,poland and balkans. the first literary works he translated is a well-known scientific fiction,a journey to moon. at that time,he stood on the side of the weak and the oppressed and calledfor their fighting against injustice.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1920-1927),his belief was shifting from revolutionary democratic ideology to commu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ideological weapon for people,he translated a great deal of literary works,most of which were from russia,northern and easterneurope. he even published special issues on literature of the oppressed nations. the third period (1927-1936)is the most splendid one for him to translate foreign literary works. duringthis period,he had transformed from a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to a great communist. in 1935,he accomplished his last translation works-- deadsouls by gogol,a russian classicist.lu xun was ardent in translation and wasfaithful to it. he took translation ratherseriously and spared no effort in it. his main translation theories are as follows:on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his translation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first one includes scientific literary criticismand revolutionary literary works. the second one refers to those common works. as for translation of the former,he said that it directly served revolution just as if to transport ammunitions to uprising slaves. but for the latter,he managed to provide some useful and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people. he favored translation of various worksfor chinese readers’reference. he hoped that scholars took up translation of proletarian worksas well as those so-called proletarian workscolored with prejudice of capitalism. aftercritical judgments,readers can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m. of the value andfunction of translation,lu xun had a high evaluation. he said,“translation is not easier than creation. it has rendered servi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done much good to chinese writers and readers.”on translation standard: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this standard is the nucleus of luxun’s translation theory. in his opinion,there must be two thing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oneis to seek for understandability and the other i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flavor. actually,this standard inherits and develops yan fu’sthree-character standard (i.e.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n general,three-character standard aims at content,language and style respectively. lu xun’s theory aims at seeking for understandability and keeping theoriginal flavor. that’s to say,the translation vers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and smooth to the original. here,lu xun’s “faithfulness”means complete and thorough loyalty to the original from the content to the style. it also alludes to meaning of “smoothness”and “elegance”. in a word,translation works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inseparable unity of the original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form. what’s more,this standardsettled a dispute between domestication(归化)and foreignization(异化)in translation circle. according to him,with a view to fully preserving the originally exotic flavor,the translation version cannot be thoroughly adapted. as a matter offact,there is no translation version of full domestication in the world. he argued that what translators could do was change its clothes (i.e. transform the language form)instead of slicingoff its nose and gouging its eyes. (i.e. change its original flavor)on translation method:lu xun’s another contribution in modern translation history is onthe reform of translation method. he and zhouzuo-ren dauntlessly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method (i.e. translation from other versions)and adopted a new method--- literal translation. during the heated dispute of 1930s between the school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school of free translation,lu xun was a staunch advocate of literal translation. but he didn’t object to any unavoidable free translation. in fact,he proposed both 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as the main criteria to be observed intranslation. in his practice,as li ji(李寄)pointed out,lu xun did never set literal translation against free translation and repel it though heput emphasis on the former. just on the contrary,he held that the method of free translation might be used where and when necessary. and li jicited lu xun’s own words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entitled 《小彼得》as a convincing proof:“it’s not quite proper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to begin their translation withchildren’s stories,for they are apt to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dare nottranslate it in a free way so that thetranslation i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children to read. the manuscript of 《小彼得》had this kind of shortcoming. thus i revised it on a large scale while reading and correcting proofs. as a result,the translation became more smooth than before.”(the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vol.14,p.237)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his literal translation aims at attacking “bad translation”(歪译). just as jiang chun-fang,a scholar has pointed out here “literal translation”actually refers to “correct translation”. superficially speaking,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at the deepest level,literaltranslation means correct translation that includescorrect free translation. he held a ratherdialectical viewpoint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he also recognized those deviation caused by overemphasis 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eltregretful about it. in lu xun’s brief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the work on art,《艺术论》,in which he said,“if there is someone who devotes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the book,it’s better for him to reorganize the sentences,make the termseasy to understand and render it in such a free way that the translation may be close to interpretation.”(the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vol.175,p.175)anyhow,he advocated literaltranslation but didn’t want his translation to be obscure and unintelligible. in terms offaithfulness and smoothness,he preferred faithfulness. his open declaration that he would preferfaithfulness to smoothness was aimed to opposezhao jingshen’s one-sided advocation of “preferring smoothness to faithfulness.”he agued that while translating,translators should import not only newcontent but also the new ways of expression. readers’critical judgments can enable some expressions to become smooth and others to be washed away completely. he even said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learn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hose newly imported syntax may be unfamiliar to readers,but later they could become assimilatedinto readers’culture. those unaccepted would be got rid of as waste matters. as a matter of fact,he advocated not only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but also import of new ways of expression. this is the essence of his literal translation method. in lu xun’s translation,li ji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method of free translation were merged.he merely regarded the former as primary and the latter as supplementary. in a word,he was a successful practitioner who combined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on re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from otherversions:these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eory. they serve prosperity of our translation cause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with the west. as for translation from other versions,he maintained that ideal transl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directly from the original by translators wh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original. he also confessed great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 from other versions due to some limitations. he strongly disapproved of those who blindly looked down upon it. he even pointed out inconformity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translation by means of this method. in terms of concept and style,he held that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cannot be identical. (lu xun and translation,by xu guangping)he expected those who mastered danish language,norwegian and spanish to translate directly from the original.as for retranslation,he argued that there was no perfect translation version. by retranslation,translators could select advantages of the oldversion for learning and imit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add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in his opinion,retranslation was a good approach to defeat bad translation and serv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ure.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retranslation is very necessary.on translation criticism:though he is not the first who put forward translation criticism,he laid much emphasis on it. in his defense fortranslation (written on august 14th,1933),he pointed out that translation critic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defects of translation version besides translators. it’s critics’responsibility to give a credit to those versions with high qualities.if there was none,fairly good ones should also be given a note. in a word,he was undoubted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he also guid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on the equal status of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creation has been always overemphasized while translation has been ignored. liu yuxi(刘禹锡)in tang dynasty has warned people not to despise translation. it’s lu xun who first put forward that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should share equal status. in histitleless essay (1)in the second collection of qiejieting essays,lu xun says,“i have always thought that translation is easier than writing,for at least you needn’t work out a plot. but as soon as you put pen to paper,you meet with obstacles. for instance,you can avoid a noun or a verb you can’t make good use of in writing,but you can’t do so in translation. you will haveto rack your brains for it until you get dizzyas if you are feeling in your head for a keyto open a box,but in vain.”even when he came to his old age,he still felt it difficult to do translation. he ever said,“as if you were doing a mere drudgery and had a hard time of it.”(see the letter to xiao hong on march 1,1935)“i feltit to be a painful task to render gogol. it seems as if i had an attack of some illness whenever i finish translating two chapters.”(seethe letter to hu feng on june8,1935)from his experience above,we can see translation should deserve equal status with creation. it’s no exaggeration that lu xun has greatly elevated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ion in our culture.as a preeminent man of letters and translator,lu xun considered literature as a means to serve social reconstruction and liberation. he devoted himself to transporting nourishment for mind,awakeni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seeking for truth and exploring the way to save our country out of disaster. chairman mao ever said,“on the frontier of new culture,lu xun represents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nd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correct,courageous,staunch,loyal and passionate hero who charged directly at the enemies.”in a word,his translation theories occupy an important statu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in china.【bibliography】[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翻译研究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4]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