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防治措施墙体裂缝的出现是建筑物老化、地基沉降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墙体裂缝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对建筑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墙体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检查和修复建筑物结构: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发现裂缝及时进行修复。
使用专业设备和材料对受损部位进行修补,确保墙体结构的安全。
2.加固地基:如果地基沉降是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可以考虑进行地基加固。
可以采用加固地基的方法包括注浆、灌注桩和碎石桩等,对地基进行加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沉降带来的影响。
3.防止水分渗透:水分是导致墙体裂缝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采取防水措施,如涂刷防水涂料、安装防水层等,阻止水分渗入墙体,减少水分引起的膨胀和收缩。
4.增强抗震性能:地震是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考虑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增加剪力墙、加固柱子等。
通过加强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墙体的冲击,降低墙体裂缝的发生概率。
5.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会对墙体结构产生影响。
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如安装空调设备、加强通风等,避免墙体因温湿度变化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减少墙体裂缝的发生。
6.加强建筑监管: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达标。
建筑施工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严禁使用劣质材料和不合格施工工艺,避免施工质量不达标导致墙体裂缝的发生。
7.定期维护和检修:建筑物的维护和检修是防治墙体裂缝的长期措施。
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修,及时修复和加固受损部位,延缓建筑物老化进程,减少墙体裂缝的发生。
综上所述,墙体裂缝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地基、水分、温湿度等多个因素。
通过加强建筑监管、地基加固、防水防潮、增强抗震性能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防治墙体裂缝的发生。
同时,定期维护和检修建筑物也是防治墙体裂缝的重要手段。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注重预防和日常维护,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固。
墙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
墙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墙体裂缝是指在建筑物的墙体中出现裂缝现象,裂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墙体受到外部或内部的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裂缝可能会扩大,对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针对墙体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防治。
1.墙体抗裂技术墙体抗裂是指在施工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墙体裂缝的产生。
例如,在墙体砌筑前,可以在墙体上涂抹一层抗裂砂浆,增强墙体的抗裂性能。
同时,在盖梁、开窗等部位,应设置钢筋或加固措施,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和抗裂性。
2.墙体保温隔热墙体保温隔热可以有效降低墙体温度梯度,减少因温度差引起的墙体裂缝。
可以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即在外墙表面加装保温层,如聚苯板、岩棉板等,以降低墙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同时,保持室内外温度的适宜,避免热胀冷缩带来的应力集中。
3.墙体加固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墙体,可以采取加固措施,以防止裂缝扩大。
例如,可以在裂缝处进行钢筋加固,使用专用的粘结剂和钢筋将裂缝处的墙体重新粘结和加固。
如果裂缝较大且有危险性,可以采取加固带和加固网进行绑扎,以增加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墙体抹灰墙体抹灰是指在墙体表面涂抹一层抹灰砂浆,可以增加墙体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抹灰层的厚度一般为15-20mm,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在抹灰过程中,要注意抹灰层的均匀性和厚度控制,以确保墙体的整体性能。
5.墙体防水墙体防水是指在墙体表面施工防水层,以防止墙体受到水分的侵蚀和渗透。
可以采用涂刷型防水涂料或贴合型防水材料进行处理。
防水层的施工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施工工艺和规范进行,确保墙体的防水效果。
6.墙体维修及时对出现裂缝的墙体进行维修,以防止裂缝的扩大。
维修方法可以根据裂缝的性质和程度选择,可以采用填缝剂进行填缝,也可以采用灌浆等方法进行修补。
重要的是在维修过程中,要彻底清除裂缝处的松散物质,确保修补材料与裂缝墙体的粘结性和耐久性。
7.定期检查和养护定期检查墙体裂缝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墙体裂缝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防治措施墙体裂缝是房屋建筑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修补和防治,就会影响房屋的结构安全和美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墙体裂缝防治的措施。
1.检查和修复基础问题:墙体裂缝往往是由于建筑基础问题引起的。
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基础的检查,确保基础没有下沉或者变形。
如果发现基础问题,应该及时修复,以避免进一步的墙体裂缝。
2.加强墙体结构:在新建或者装修时,可以加强墙体的结构,减少裂缝的发生。
可以使用加固材料,如钢筋或者钢板,加强墙体的强度。
此外,还可以选择使用更坚固的材料,如混凝土或者砖石墙体,以增加其承重能力。
3.正确施工:墙体裂缝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施工不当。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墙体的稳固性和整体性。
例如,施工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水泥的含水量和浇筑厚度,以确保墙体的质量。
4.墙体裂缝处理:如果已经发生了墙体裂缝,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以避免进一步扩大和影响房屋结构。
处理的方法可以根据裂缝的大小和类型而定。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填缝剂,如聚合物水泥砂浆或者硅酮密封胶,将裂缝填平。
对于较大较严重的裂缝,可以使用钢筋加固、墙体剥离和重建等方法进行修复。
5.控制湿度:湿度是墙体裂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湿度会引起墙体膨胀和收缩,导致裂缝产生。
因此,应该采取措施控制房屋内部的湿度。
可以通过使用除湿器、保持通风和防潮的方式来控制湿度。
此外,还可以在墙体内部加装隔湿层,防止墙体吸湿。
6.维护和保养:墙体裂缝的出现也与房屋的维护和保养有关。
定期检查墙体是否出现裂缝和脱落,及时修复并维护墙体的状况。
此外,避免在墙体上进行过度挂载和敲击,以减少对墙体的负荷和冲击。
综上所述,墙体裂缝的防治需要从建筑基础、墙体结构、施工质量、墙体裂缝处理、湿度控制和房屋维护等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加强防治措施,及时修复裂缝,才能保证墙体的稳固和安全,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轻质隔墙开裂防治措施
轻质隔墙开裂防治措施一、轻质隔墙开裂原因1.板材不够龄期就送到施工现场、湿板上墙,安装后条板产生干燥收缩裂缝。
2.轻质隔墙板与板、板与墙之间嵌缝材料不饱满。
3.企口处或接缝处没有挂网就抹灰。
二、开裂防治措施1、设计防治措施(1)条板优先选用材料收缩率小的板材。
(2)设计单位应明确轻质隔墙板的防开裂措施。
(3)应明确轻质隔墙的吊挂重物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4)隔墙长度超过6m 时,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间距不应大于4m。
2、施工管理防治措施(1)施工单位不得使用不足龄期的板材。
(2)安装前应对安装工人进行培训,经过培训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岗。
(3)加强对进场板材的验收,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板材;材料转运过程中做好成品的保护措施。
(4)安装前,应绘制排板图,排板图应明确板材的种类、规格尺寸、门窗洞品等。
安装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排板图进行安装。
(5)不大于100mm厚的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3.6m;120mm、125mm厚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4.5m;150mm厚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4.8m;180mm厚板材接板安装高度不应大于5.4m。
(6)条板隔墙与结构梁、顶板的连接应采用专用金属卡件固定,固定应牢固、不得出现松动、变形情况。
钢卡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
(7)条板隔墙与主体墙、柱的接缝处,钢卡可间断布置,且间距不应大于1m。
(8)条板隔墙下端与楼地面结合处宜预留安装空隙,且预留空隙在40mm及以下的宜填入1:3水泥砂浆,40mm以上的宜填入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撤除木楔后的遗留空隙应采用1:3的水泥砂浆或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填塞,捣实。
(9)应在板与板之间对接缝隙内填满、灌实粘结材料,企口接缝处应采取抗裂措施;条板隔墙阴阳角处以及条板与建筑主体结构结合处应作专门防裂处理。
(10)板材接缝处应进行清理,去除表面的灰尘、油污,加铺玻纤网格布,最后抹抗裂砂浆。
(11)必要时可在隔墙墙面满挂玻纤网格布。
楼地面裂缝防治措施
楼地面裂缝防治措施楼地面裂缝是指建筑物地面或楼面出现裂缝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基沉降、温度变化、结构变形等原因引起的。
楼地面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楼地面裂缝进行修复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一、采用地基处理措施1.扎实地基:通过选址合理、土层加固、加厚填土等措施,确保地基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
2.加固基础: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增加基础承重能力的措施,如加固房屋基础、钢筋混凝土加固等,来修复和预防裂缝。
二、控制温度变化1.避免温度差异: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现象。
2.设置伸缩缝:在建筑物中设置合理的伸缩缝,使建筑物在温度变化时可以有一定的伸缩空间,减少裂缝的产生。
三、加强建筑结构的抗裂性能1.优化结构设计: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抗裂构造形式,如设置过渡板、收口板、变形缝等,提高结构的抗裂能力。
2.加固裂缝部分: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建筑物,可以采取添加钢筋混凝土补强、索网加固等措施,增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改善建筑物维护管理1.预防性维护:定期巡视建筑物,发现裂缝及时进行修复和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扩大。
2.合理使用建筑物:合理分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荷载,避免超载和过度振动,减少因荷载引起的裂缝。
五、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施工工艺1.选择优质材料:选用具有良好抗剪强度、抗压强度和韧性的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抗裂砂浆等,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因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
六、监测和及时处理1.定期监测:对于容易发生裂缝的建筑物,可以采用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裂缝的出现和扩大情况。
2.及时处理:一旦发现裂缝,应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修复裂缝并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
墙体裂缝预防与处理措施
墙体裂缝预防与处理措施墙体裂缝是常见的建筑物维修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会导致墙体结构的不稳定和安全隐患。
因此,预防和处理墙体裂缝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墙体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1.设计合理: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和计算,确保墙体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要注意墙体的布置和连接方式,避免出现局部压力集中的情况。
2.使用优质材料:选择质量好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墙体用的砖、石材、混凝土等,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3.控制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泥浆的浇注和固化时间,避免因固化速度过快或过慢导致的应力集中。
4.加强地基处理:地基的稳定性对墙体的稳定和承重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在建造过程中,要加强地基的处理,例如通过地基加固和深基础等方式,提高地基的承重能力。
5.控制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引起墙体裂缝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和使用环境中,要控制温度的变化,避免突然的温差对墙体产生影响。
处理措施:1.了解裂缝的原因:首先需要了解墙体裂缝的原因,是由于材料失去原有的强度和稳定性,还是受到外力的影响,例如地震、土壤沉降等。
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2.补强和加固:根据裂缝的大小和位置,可以采取不同的加固方法。
比如,在裂缝处加装装饰条或增加混凝土梁,可以有效地增加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浇筑填充材料:对于较细的裂缝,可以使用填充材料进行修补。
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例如聚合物修补剂、水泥浆等,填充进裂缝中,然后抹平表面。
4.进行监测和修复工作: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巡视和监测,发现墙体裂缝及时进行修复工作。
同时,要注意维护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例如避免有害物质的渗入和清理排水系统。
总结起来,预防和处理墙体裂缝需要从设计、施工、使用和维修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工作,及时采取措施修复裂缝,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墙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
墙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墙体裂缝是指建筑物外墙或内墙上出现的裂缝。
墙体裂缝会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美观性,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墙体裂缝防治技术措施:1.加强基础:扩大墙基宽度,增加地基承载力,提高墙体的整体稳定性。
可以通过加固地基或者进行地基改造来增强基础。
2.使用抗裂砂浆:在墙体砌筑或修补过程中,使用抗裂砂浆,可以有效减少墙体裂缝的形成。
抗裂砂浆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水泥基材料胶合力。
3.墙体加固:对已经出现裂缝的墙体,可以进行加固处理。
常见的加固方法有植筋加固和钢筋混凝土加固。
植筋加固是在墙体内部钻孔,注入混凝土,形成预应力,增强墙体的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加固则是在墙体上加贴钢筋网或者钢筋板,提高墙体的抗拉强度。
4.墙体防水处理:墙体渗漏是造成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进行墙体防水处理也是预防裂缝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采用的防水材料有防水涂料、防水胶带等。
5.适当的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墙体砌筑的厚度和强度,保证墙体的质量。
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快速干燥和收缩应力过大导致的裂缝。
6.加装防震设备:在地震活跃地区,可以采取加装防震设备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力,减少墙体因地震而引起的破坏和裂缝。
7.定期维护检查:定期对墙体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墙体裂缝。
特别是在新建的建筑物,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和观察,确保墙体的稳定性。
总之,墙体裂缝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如加强基础、使用抗裂砂浆、墙体加固、墙体防水处理、施工工艺、加装防震设备和定期维护检查等。
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墙体裂缝的发生,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路面纵向裂缝防治措施
路面纵向裂缝防治措施1.预防措施:-层压结构:在道路建设中采用层压结构,即在路面结构中设置多个层次,分担交通荷载,从而减少纵向应力,减缓纵向裂缝的产生。
-控制温度应力:在路面建设中,可以控制混凝土或沥青的温度,减少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路面纵向应力,避免裂缝的产生。
-振动压实:在路面施工后,采用振动压实的方法来提高路面的密实度,减少裂缝的产生。
-加强基层:在设计和施工中加强路面基层的支撑能力,提高路面的稳定性,减少裂缝的产生。
2.维护措施:-定期检查:对道路进行定期巡检,注意观察是否有纵向裂缝的发生,及时发现并采取修复措施。
-裂缝封填:对已经出现的纵向裂缝,可以采用裂缝封填的方法进行修复。
常用的填充材料有沥青胶、聚氨酯等,填缝后要进行压实处理,确保填缝材料的牢固性。
-加固处理:对于较宽的纵向裂缝,可以采用加固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加固措施包括夹填料法,即将填缝材料填充到裂缝中,并在上下两侧用夹填料固定住。
-进行路面翻修:如果纵向裂缝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可以考虑进行路面翻修。
翻修时需要彻底清除裂缝部分,重新铺设路面。
3.技术改进:-使用改性沥青: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裂性能,可以在路面建设中使用改性沥青,从而减少纵向裂缝的产生。
-硬化剂处理:可以使用硬化剂来提高路面的硬度和强度,减少纵向裂缝的产生。
-提高路面设计标准:在道路设计中,合理设置纵向裂缝的标准,避免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纵向裂缝的产生。
综上所述,预防和修复路面纵向裂缝的措施包括采取预防措施、定期维护和技术改进。
通过科学的设计、严格的施工和及时的维护,可以有效地减少纵向裂缝的发生,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楼地面裂缝防治措施
楼地面裂缝防治措施1.地基处理:裂缝的形成往往和地基的问题有关,因此,对地基进行加固和处理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灌注桩、增加钢筋等方式来加固地基,以增强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地基排水:地基过于湿润或水分不均匀会导致地基土体沉降不均匀,进而引起楼地面裂缝的产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地基排水是预防楼地面裂缝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来排除地基中的多余水分。
3.建筑物结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地基承载能力、抗震设计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裂能力。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环境条件,对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
4.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各项工艺操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特别是混凝土浇筑和固化过程中,要避免过早脱模或过早荷载,以免引起楼地面裂缝的产生。
5.维护保养: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于已经出现的楼地面裂缝,可以采用预测性纠偏和及时修复的方法进行处理,以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和破坏。
6.温度控制:建筑物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尤其是夏季和冬季,应采取相应的温度控制措施。
对于外墙、屋面等部位,可以采用绝热材料和隔热层来减少温度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减少楼地面裂缝的产生。
7.抗震设防:地震是导致楼地面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地震带和高地震烈度区域的建筑物中,应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和设防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楼地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楼地面裂缝防治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地基承载能力、施工质量控制、温度控制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修复裂缝。
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楼地面裂缝的发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六种裂缝及渗漏弊病的防治措施
六种裂缝及渗漏弊病的防治措施一、墙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1.设计(1)住宅工程地基应按变形控制设计,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变形计算,采用天然和复合地基的住宅工程平均沉降计算值不大于150mm。
(2)住宅长度大于4Om时,应设置变形缝,当有其它可靠措施时,可在规范范围内适当放宽。
(3)砌体工程的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Omm,纵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其它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房屋两端顶层砌体沿高度方向应设置问隔不大于1.3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
板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
(4)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墙体,应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为12O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的端部必须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应采取钢筋混凝土框加强。
(5)顶层圈梁高度不宜超过240mm。
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
(6)主体与阳台栏板之间的拉结筋必须预埋。
(7)在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应采用钢丝网抹灰或耐碱玻璃网布聚合物砂浆加强带进行处理,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
顶层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
(8)灰砂砖、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宜采用专用砌筑砂浆砌筑。
(9)顶层框架填充墙不宜采用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当采用上述材料时,墙面应采取满铺钢丝网粉刷等必要的措施。
(10)屋面应进行隔热保温设计,其传热阻不得小于1.26平方米.K/W。
2.施工(1)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粗砂,严禁使用山砂和混合粉。
(2)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釜停放期宜为45d(不应小于28d),上墙含水率宜为5%~8%。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龄期不应小于28d,并不得在饱和水状态下施工。
(3)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并问隔15d以后,方可将其补砌挤紧;补砌时,对双侧竖缝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嵌填密实。
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裂缝问题,这不仅影响其美观性,还会对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防治混凝土裂缝,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直接决定了其强度和耐久性,因此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特性合理设计配合比。
一般来说,增加水灰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但也容易导致裂缝的生成,因此需要在保证流动性和强度的条件下合理控制水灰比。
2.使用细粒骨料和增加粉状掺合料:细粒骨料可以填充混凝土骨架中的空隙,提高其密实性和强度。
粉状掺合料可以填充水泥颗粒之间的间隙,减少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和抗裂性能。
3.控制温度和湿度:混凝土在初始硬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导致温度升高。
如果温度升高过快或温度差过大,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因此,在浇筑混凝土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控制温度和湿度,例如采用遮阳、保温、保湿等措施。
4.加入抗裂剂:抗裂剂是一种能够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的添加剂。
它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伸缩应变,防止裂缝的生成和扩展。
抗裂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5.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施工工艺也会对混凝土的裂缝产生影响。
例如,浇筑时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避免过多的振捣,避免过早的拆模等。
同时,还需要遵循相应的浇筑和养护规范,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6.定期检测和维护:在使用阶段,需要定期检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情况,及时采取维护措施。
例如,对于已有的裂缝,可以采取填缝、压浆等方式进行修复,避免裂缝扩大和破坏结构的发生。
总之,混凝土裂缝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能、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定期检测和维护,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发生率,提高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地下室裂缝 防治
地下室裂缝防治措施
地下室裂缝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水灰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从而减少砼裂缝的发生。
2.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如合理的浇筑方式、浇筑顺序,养护措施等,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对结构产生的影响,减少砼裂缝的产生。
3.加强地基处理:可靠的地基处理可以减小地下室的沉降和变形,从而减少地下室的应力集中,降低砼裂缝的产生。
4.对于已经出现砼裂缝的地下室,可以采用适当的补强措施,如碳纤维加固、钢板加固等,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防止裂缝扩展。
5.在地下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材料、环境、温度等因素对结构的影响,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措施,从根本上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6.加强地下室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地下室裂缝的防治需要从材料、设计、施工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墙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墙体裂缝是指墙体表面或内部形成的狭长裂缝。
墙体裂缝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结构变形:建筑物由于负荷变化、温度变化或地基沉降等原因会导致结构的变形,使墙体受到拉力或压力,从而形成裂缝。
2.施工问题:施工过程中,如果墙体建造不规范、材料不合格或操作不当,会导致墙体产生裂缝。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地震、风力、潮湿等,也会对墙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墙体裂缝。
针对墙体裂缝,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治措施:1.加强设计和施工质量: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要合理设计和选用墙体结构,避免结构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
施工时要遵循规范,采用适当的施工技术和材料,确保墙体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2.加固墙体结构:对于已经发生裂缝的墙体,可以通过增加支撑结构、加宽裂缝部位的墙体等方式进行加固,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裂缝的扩大。
3.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变化是一个常见的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
如遇到泥浆地面或高温天气时施工,应加强温度和湿度控制,避免墙体因温度和湿度变化扩大而产生裂缝。
4.补强和修复:如果墙体出现裂缝,应及时进行补强和修复。
根据裂缝的情况,可以采用填补胶水或填补剂的方法修复,使裂缝处恢复原有的稳定性和强度。
5.墙体保养:墙体裂缝的预防也需要长期的保养工作。
保持墙体的清洁干燥,及时处理墙面漆层的破损等,可以有效减少墙体裂缝的产生。
6.建筑物监测: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和重要建筑,可以在建筑物内部设置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墙体裂缝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总之,墙体裂缝的成因复杂,防治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对于墙体裂缝,要加强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合理选择材料和施工技术,加固墙体结构,及时修复裂缝,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墙体,以减少墙体裂缝的发生。
外墙墙面裂缝防治措施
外墙墙面裂缝防治措施1.加强基础建设:外墙的稳定性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础承载力不足容易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因此,在建筑初期,需要根据地基情况进行合理的加固,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2.增加外墙墙体的柔韧性:外墙墙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为了防止外部因素(如温度变化、地震等)对墙体造成影响,可以在墙面材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柔性材料,如聚酯纤维、无机纤维等,增加墙体的柔韧性,减缓墙体的变形。
3.控制墙体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外墙墙面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选用适合的外墙材料,如具有良好热传导性的石膏板、复合材料等,来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4.合理设置伸缩缝:在墙体施工过程中,合理设置伸缩缝是减少墙体裂缝的有效方法。
伸缩缝能够吸收墙体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并减少墙体受力的集中,从而减少裂缝的发生。
5.加强墙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可以增加墙体的抗震支撑结构,如设置剪力墙、加固墙体连接等,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6.定期进行维护修补:定期对外墙墙面进行检查,并及时修补维护。
发现细小裂缝时,可以采用刮腻子、填充剂等进行修补,以防止裂缝扩大。
7.提高施工质量:墙体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施工质量不达标。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墙体的平整度和垂直度,减少墙体开裂的可能性。
总之,外墙墙面裂缝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但是通过合理的加强基础建设、增加墙体柔韧性、控制温度变化、合理设置伸缩缝、加强墙体抗震能力、定期维护修补以及提高施工质量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外墙墙面裂缝的发生。
同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外墙的检查和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墙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墙体裂缝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墙体裂缝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墙体裂缝是建筑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可能是由于材料质量差、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防止墙体裂缝的出现并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加强材料质量控制:墙体裂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因此应加强材料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由正规厂家生产,并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
特别是墙体用的砂浆和砖块等材料,要保证质量稳定,不得有裂纹、异物或混凝土不均匀等问题。
2.合理设计墙体结构:在墙体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地基条件、建筑物受力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墙体的尺寸、厚度和受力形式,以提高墙体的抗震和抗裂能力。
同时,在墙体布置上要避免大面积的水平或垂直连墙,以减少墙体受力集中的可能性。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首先,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合格。
其次,要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特别是在墙体浇筑、找平和封顶等工序中要保证施工工艺规范。
最后,要加强现场监理,密切关注墙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及时处理。
4.墙体裂缝处理技术:墙体裂缝出现后要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裂缝继续扩大。
可以采用以下技术进行裂缝处理。
首先,对于小型裂缝,可以使用填缝胶或填充剂进行填补,然后打磨平整。
对于较大的裂缝,可以采用植筋和封顶等技术,增加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墙体,如发现裂缝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大和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
总之,墙体裂缝是建筑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防治墙体裂缝需要从材料质量控制、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多个方面着手。
只有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墙体裂缝,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
底层地面裂缝防治措施
底层地面裂缝防治措施地面裂缝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它不仅会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损害,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进行底层地面裂缝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有效地防治底层地面裂缝,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地质调查和评估:在选址、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评估,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判断地面裂缝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并在设计中考虑裂缝带的布局。
2.合理地基处理:对于地基条件差、容易出现地面裂缝的场地,可以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如采用挖填、加固、夯实等方法,改善场地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地面裂缝的产生。
3.控制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是造成地面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合理管理和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有效减少地面裂缝的产生。
具体可以采取降低地下水位、加固含水层的方法,防止因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面裂缝。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地面裂缝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时,要合理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地震活动等因素,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减少地面裂缝的发生和扩展。
5.建立监测系统:建立地面裂缝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地面裂缝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治措施,减少地面裂缝带来的损失。
总之,底层地面裂缝防治措施必须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提高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加强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裂缝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治措施,是有效防治底层地面裂缝的重要手段。
只有综合运用以上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面裂缝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
楼地面不规则裂缝防治措施
楼地面不规则裂缝防治措施楼地面不规则裂缝是指建筑物地面出现的裂缝,其形状不规则,长度和宽度不一致。
这种裂缝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和使用功能,还可能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修复和预防楼地面不规则裂缝的产生。
一、裂缝修复措施1.检测和评估:首先需要对裂缝进行检测和评估,确定裂缝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结构安全隐患。
可以通过测量裂缝的宽度、长度和深度,以及进行裂缝成因分析,来判断是否需要采取修复措施。
2.清理和修补:首先需要将裂缝周围的杂物、灰尘清理干净,以便进行后续的修补工作。
然后,可以使用修补材料,如水泥浆、环氧树脂等,填充裂缝,修补地面的不规则裂缝。
修补后需要充分晾干,并进行表面修整,使修补处与周围地面平齐。
3.地面加固:对于一些较大且深度较深的裂缝,仅进行简单的修补可能无法解决问题。
此时,可以采取地面加固措施,如加设钢筋网格或地面加固板等。
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地面的承载能力,减少裂缝的产生。
二、裂缝预防措施1.施工质量控制:在建筑物的施工阶段,要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确保地面的平整度和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特别是在地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灰比、砂石比例等,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稳定。
2.充分浇筑夯实:在地面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充分的夯实工作。
通过夯实可以提高地面的密实度,减少施工时的缺陷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减少地面裂缝的产生。
3.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地面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较冷或较热的环境条件下,地面的温度变化会导致材料的收缩或膨胀,进而引起地面裂缝。
因此,在地面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避免地面快速干燥或过度潮湿。
4.定期维护和检查:一旦地面出现裂缝,应该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
此外,还需要定期对地面进行检查,发现裂缝或其他损坏情况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大和扩散。
总之,楼地面不规则裂缝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外观造成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不同材料交接部位开裂防治措施
不同材料交接部位开裂防治措施
一、不同材料交接部位开裂原因
1.混凝土墙与砖墙间拉结钢筋的间距、直径、伸入砖墙内的长度等
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在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变形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2.砌体后塞口砌筑不规范,存在与墙体同时砌筑,未等待足够时间;
后塞口预留高度不符要求,导致顶砖斜砌角度过小(小于45°),无法顶紧。
3.砌筑时未用砂浆砌紧,或灰缝不够密实饱满。
4.抹灰前未在梁与砌体交接部位做钢丝网加强处理,后期因不同材
料的收缩率不同而产生裂缝。
二、开裂防治措施
1、施工管理防治措施
(1)混凝土墙上植筋所用的钢筋规格、长度、间距、型号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后置拉结筋必须锚固可靠,锚固长度应不小于10d(钢筋直径)且不小于100mm。
伸入砌体墙内的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HPB级钢筋末端还应做180°弯钩。
(2)施工时通过立皮数杆并在墙上划线的方式确定砌体、及植筋的位置。
预留好顶部后塞口尺寸(采用200mm的砖时,应预留180~200mm高度),确保顶砖斜砌角度在45~60度。
底部不平整的应采用砂浆或细石混凝土进行找平。
(3)砌筑完成后应在墙上标明完成时间;后塞口的斜砖应在砌体完成14天后再补砌。
(4)后塞口砌筑时,砖应将上下顶紧,两侧应采用预制混凝土三角形块。
砖之间的灰缝应饱满,不得出现假缝、瞎缝、透明缝。
(5)不同材料交接处抹灰前,应采用钢丝网加强处理,钢丝网伸入两侧的宽度不应小于150mm,钢丝网宜采用专用固定片固定牢固,固定间距150~200mm。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1. 引言
本文旨在制定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以确保建筑工程的结构安全性和持久性。
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防治,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损坏和安全隐患。
因此,本规程将介绍裂缝形成的原因和分类,并提供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和技术要求。
2. 裂缝形成的原因
2.1 结构设计问题
2.2 材料问题
2.3 力学问题
2.4 环境和自然因素
3. 裂缝的分类
3.1 结构性裂缝
3.2 功能性裂缝
3.3 裂缝的宽度分类
4. 裂缝防治措施
4.1 结构设计和材料优化
4.2 施工过程控制
4.3 环境控制
4.4 监测和维修
5. 技术要求
5.1 裂缝宽度的限制
5.2 裂缝防治材料的选择
5.3 施工工艺和控制要求
5.4 监测设备和方法的要求
5.5 维修和补强的要求
6. 裂缝防治管理
6.1 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
6.2 监测和记录要求
6.3 防治效果评估和改进
结论
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旨在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持久性。
通过对裂缝形成原因和分类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技术要求。
建筑工程相关责任人应按照规程要求进行裂缝防治管理,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024年混凝土工程中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2024年混凝土工程中裂缝的预防与处理混凝土裂缝的预防:
1.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均匀、凝固均匀。
2. 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如添加剂和外加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使用适当的混凝土施工工艺,如合适的浇筑和振捣方式,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4. 建立合理的施工温度控制系统,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温度变化,以避免温度差引起的裂缝。
5. 定期检查和维护混凝土结构,及时修复已发生的裂缝,以防止扩大和深化。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1. 初步处理裂缝前,首先要查明裂缝的产生原因和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2. 对于较小的裂缝,可以使用填充材料,如胶黏剂、聚合物改性材料等来填补裂缝。
3. 对于较大的裂缝,可能需要进行裂缝封堵,如使用填充材料和钢筋加固等技术来修复裂缝。
4. 对于严重的裂缝,可能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和维修,如使用钢板、碳纤维加固等措施。
总之,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既需要技术实力,也需要施工管理的细致和严谨。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由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缝防治措施1. 工程概况2、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3、现浇混凝土裂缝防治的具体措施 (8)1 •工程概况基础为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C2区审批大厅在二层顶设转换层 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其余部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建筑抗震设 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人工挖孔桩桩身碇强度等 级为C40,承台(梁)、基础拉梁、防水底板为C30、S8的混凝土, 地下室混凝土墙柱采用C40的混凝土,C2区三层转换层梁板碇强度 等级为C40, Cl 、C2区14层框支梁殓强度等级为C40,其余楼板 碇强度等级为C30,卫生间、厨房操作间、地下室顶板室外楼板、屋 面现浇板采用抗渗栓,抗渗等级为S6。
板厚为10CM 左右。
2、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 的非均质脆性材料。
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 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 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
微裂缝通 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 生危害。
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 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 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济南市行政事业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综合服务楼施 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防治措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
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
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
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2.1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C左右甚至更高)。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C~26°C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lOMPa左右的拉应力)。
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
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
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2. 2.碇收缩产生的裂缝混凝土因收缩而导致的裂缝是混凝土裂缝最主要的形成原因。
裂缝基本是由于水分蒸发和浆体收缩,收缩应力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引起的,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2・2丄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是混凝土在初凝前的塑性阶段失水形成的,一种情况是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泌水,在室外会很快的蒸发;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新拌混凝土颗粒之间的空间充满了水,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受风吹、日晒、外部的高温度和低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内部水分逐渐向外部迁移,继续蒸发水分,造成混凝土在塑性阶段的体积收缩。
塑性收缩一般可达新浇筑混凝土体积的1 %左右,大流动性混凝土有时可达2%。
在浇筑大面积平板(如楼板层)时,当表面日晒或风大,内部水分迁移速度小于上表面水分蒸发的速度时,混凝土表面的收缩应力远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产生大量不规则微细裂缝,如不及时抹压和覆盖保水养护,此类裂缝会迅速向内部延伸,严重时会造成贯通裂缝。
2.2.2水化反应收缩裂缝水泥水化反应后,反应产物的体积与剩余自由水体积之和小于反应前水泥矿物体积与水体积之和,形成水化反应收缩。
水泥的四种主要矿物的反应速度不同,水化反应的需水量不同,化学反应收缩量也不同。
如硫化三碳在水化反应生成硅钙比为1.5的CSH凝时,水化反应的体积收缩量为2.5% o由于水泥熟料中硫化三碳含量为50%・60%,所以水化反应的浆体收缩量约为1.3%,而一般混凝土中浆体含量约占1/3,故水化反应可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约为0.43%, 即浆体多的大流动性混凝土要多一些。
又如在水泥熟料中占8%-15%,所以水化反应的浆体收缩量为0.56%-1.05%,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为0・2%・0・35%。
当体系中石膏消耗完毕会有一部分钙矶石转化为单硫型硫铝酸钙,使已收缩的体积有所增加。
至于硫化二碳它的水化反应速度仅为硫化三碳的1/10左右,对早期影响不大,一二年后,如水分供应充足,硫化二碳水化反应充分,不但体积不收缩, 反而会有0.1%左右的增加。
周围形成了薄膜,降低了水化速度。
由于体系中石膏多已为所消耗,其产物多为单硫型铝酸三钙或铁酸三钙,或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化反应收缩很少,生成多时还可能略有膨胀。
总之,水泥水化反应收缩量可达混凝土体积0.5% 以上,是个不容忽视的数量。
在混凝土初凝前,水化反应收缩一部分反应在塑性收缩中,在混凝土初凝后的水泥水化反应收缩则主要形成混凝土内部的毛细孔,在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时间过短时,会产生收缩裂缝。
223•表面温差收缩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气温相差过大时,会产生温度收缩裂缝。
混凝土线膨胀系数约为每摄氏度0.00001,即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0摄氏度,混凝土会产生0.01%的线膨胀或收缩・。
例如C30混凝土的净弹性模量约为30000Mpa,当混凝土的线收缩为0.01%时,混凝土的受拉应力将达30000*0.01%=3Mpa,大约相当于C30混凝土28天的抗拉强度。
在混凝土浇筑初期(3・5天),如果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大于10摄氏度时,则由于温差收缩产生的拉应力将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既有可能出现温差裂缝。
但由于空气是温度的不良导体,空气与混凝土表面的热交换不是靠传导而是靠对流,热交换比较缓和。
经验表明,在无风的外部环境中,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气温之差大于25 摄氏度时,就会产生肉眼可见的温差裂缝。
因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可能发生表面与环境温差较大的混凝土工程,釆用内部测温的方法,关注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气温的温差,当温差太大时,应采用覆盖保温的方法,以免出现温差裂缝。
224•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导致混凝土由表及里逐渐产生干燥收缩。
在约束条件下,收缩变形导致的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由表及里的干燥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是从施工阶段撤除养护时开始的,早期的收缩裂缝比较细微,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的蒸发量和干燥收缩量逐渐增大,裂缝也明显起来。
2.2.5.自生干缩裂缝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不断消耗水分,当养护不良或混凝土内部水分不充分时,混凝土毛细孔中水分消耗过多,导致毛细孔内产生负压, 引起混凝土内部出现自生干缩裂缝。
由于常态混凝土的水胶比较高, 混凝土内有较充裕的水分,一般不会发生自生干缩裂缝;而对于水灰比低于0.38的混凝土,内部往往产生大量自生干缩裂缝,导致早期混凝土体积收缩。
在约束条件下,会引起混凝土产生表面裂缝。
2・2・6•其他失水收缩混凝土暴露在空气中,空中的二氧化碳溶进孔隙溶液中成为碳酸,与孔隙溶液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游离水,这些游离水蒸发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成为碳化收缩。
又如受碳化或淡水腐蚀等原因致使混凝土空隙液中PH值降低,氢氧化钙量不足时,会有一部分CSH凝胶或水化铝酸钙分解,析出氢氧化钙,以补充体系中的碱度,分解过程中都同时产生游离水,这些游离水进一步蒸发都会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
这些收缩都发生在混凝土硬化后较长时间内,一般会使干燥收缩裂缝扩宽或向深处发展。
2. 3钢筋安制不当产生的裂缝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过程中,钢筋的制作、加工和安装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
在实际钢筋工程施工中,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2. 3. 1受力钢筋位置出现重大失误、受力钢筋搭接不合理、受力钢筋锚固长度不够、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偏差过大、构造配筋过少。
2. 4施工方面产生的裂缝根据在现场对施工过程的观察,通过现场混凝土的检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混凝土立模和振捣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构件存在蜂窝麻面;二是混凝土的养护,养护不良,对混凝土整体质量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三是拆模时间,过早拆模以及在混凝土构件上过早从事后续工序,对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并导致裂缝的产生。
2. 4.1混凝土的养护不当产生的裂缝通常,人们理解的养护主要是浇水。
其实所谓养护不仅是保持足够的湿度以满足水化的要求,而且要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保持尽可能小的内外温差和恰当的升温、降温速率。
温度控制不当时造成混凝土早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自收缩在出凝视就开始产生,应当尽量保持混凝土中的水分,控制发生塑性收缩、自收缩、干缩的共同作用。
拆模时间应当服从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保存湿度的原则,要改变过去只考虑强度发展和拆膜周转的做法。
对于混凝土的自收缩,水养护和密封养护的效果是相同的,但肯定会因没有及时(从初凝开始)水养护或密封养护而加剧。
减小混凝土自收缩的方法主要靠原材料和配合比来解决,但是干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