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课件
合集下载
比较教育学 德国教育PPT课件
![比较教育学 德国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448f5576a20029bc642d49.png)
上海的儿童世界基金会杨浦幼儿园 北京昌平的金子幼儿园 广州沙角机关幼儿园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幼儿园等
.
2004 《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
.
半日制:只有半天安排上课 全日制:全天安排上课(除星期日外) 全时制:仅在下午一两点前安排上课 部分时间制:每周只有一两天安排上课
.
2、初等教育
.
学校附设幼儿园
适合于那些已达6周岁或下半年将达6周 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 童。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幼儿在 后来的学习中顺利上学提供帮助。
.
托儿所
• 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 实行保育
.
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 与小学相连,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幼儿, 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
园开辟成了“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白桦林
和灌木丛、草坪及清澈的溪流。入托的孩子每天
上午固定时间到这里集合,然后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
赛跑,有的观察蚂蚁、蜗牛……午饭时,大家席
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就像在
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己亲手做的午餐。
.
.
.
.
性质:义务教育 学制:基础学校(1-4年级) 特色:宗教课、手工课
学生每学期取得一次学业成绩证书
.
3、中等教育
性质:义务教育 学制: 5-9年 特色:定向阶段(2年) 类型:
(1)主体中学 (2)实科中学 (3)完全中学 (4)综合中学
.
定向阶段
学制:两年(5-6年级) 形式:独立于各中学(分流前考试)
隶属于各中学(推荐、考试) 特色:无留级制度
.
.
2004 《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
.
半日制:只有半天安排上课 全日制:全天安排上课(除星期日外) 全时制:仅在下午一两点前安排上课 部分时间制:每周只有一两天安排上课
.
2、初等教育
.
学校附设幼儿园
适合于那些已达6周岁或下半年将达6周 岁,但体格与智力均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 童。通常与小学联为一体,以便为幼儿在 后来的学习中顺利上学提供帮助。
.
托儿所
• 接受0~3岁儿童,主要是对双职工的子女 实行保育
.
学前班
学前班与学校附设幼儿园一样, 与小学相连,但它们针对的是5岁幼儿, 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
园开辟成了“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白桦林
和灌木丛、草坪及清澈的溪流。入托的孩子每天
上午固定时间到这里集合,然后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
赛跑,有的观察蚂蚁、蜗牛……午饭时,大家席
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就像在
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己亲手做的午餐。
.
.
.
.
性质:义务教育 学制:基础学校(1-4年级) 特色:宗教课、手工课
学生每学期取得一次学业成绩证书
.
3、中等教育
性质:义务教育 学制: 5-9年 特色:定向阶段(2年) 类型:
(1)主体中学 (2)实科中学 (3)完全中学 (4)综合中学
.
定向阶段
学制:两年(5-6年级) 形式:独立于各中学(分流前考试)
隶属于各中学(推荐、考试) 特色:无留级制度
.
教育学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 PPT课件
![教育学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e109cdf524ccbff0218461.png)
2、选择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有典型代表意义 在研究总体抽取样本进行研究 样本要有合理的容量 尽可能采取随机抽样
3、分析研究变量
1.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 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 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2.因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 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 是研究中需要观察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 进行分析探讨,以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弄清 不同时期 具体发展的“所以然”和“为什么”,从而发现和揭 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返回
(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 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 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 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比较研究的实质在于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 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 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富有创造性 2、应用性 3、综合性 4、整体性
二、教育科研的类型
基于目的分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基于方法分类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寻
基 础 研 究
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的 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 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基础研究的指向具 有普遍性,它可以为现有的科学体系增添新的 东西。
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返回
(一)历史研究发的概念
历史研究方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 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 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 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 在于探究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 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 历史研究方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 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 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 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 的一种研究方法。
德育比较专题研究PPT课件
![德育比较专题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fb920c1eb91a37f0115c1c.png)
德育即道德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 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 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 ,养成道德习惯。
“德” 从类型(横向)划分:私德、公德、职业道 德;
“德” 从层次(纵向)划分:道德理想、道德原则 、道德规则
政治教育指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对受教育者的政治信念、 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
比较(Comparative),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 具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 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 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比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种获取知识的科 学途径
德育比较研究就是将不同时空的德育进行比较,在分 析其异同的基础上,揭示德育发展规律,把握德育发展趋 势。
(二)德育含义的演变 1、古代德育:社会意识教育
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 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它相当于今天所 谓广义的“思想教育。
2、近代德育:道德教育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末被笼统地称 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 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社会意 识教育”
3、当代中国德育:“大德育”
(一)“从德育即道德教育”到“德育即政治教育”
(二)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三)从“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 品德教育”
(四)从“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到“德育即社会 意识教育”
《比较教育学》课件
![《比较教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6e14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5.png)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
04
05
比较教育学的前沿问题 与发展趋势
比较教育学的新研究领域
跨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实 践,探究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分析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探讨教 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 策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 要因素,比较教育学
可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 ,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技术发展研究: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 育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比较教育学可以关注教 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探 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 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 和启示。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各国教育 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各国需根 据国际教育发展动态调整本国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政策实施过程监测
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测,确保政策得 到有效执行。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政策 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不断完善教 育政策,提高实施效果。
实证比较
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较不 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实践和效果。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设计
01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 各国或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和趋 势。
实地调查
02
03
案例研究
深入各国或地区的教育现场,了 解教育实践和改革情况,收集第 一手资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 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究其教 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
04
05
比较教育学的前沿问题 与发展趋势
比较教育学的新研究领域
跨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实 践,探究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分析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探讨教 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 策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 要因素,比较教育学
可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 ,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技术发展研究: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 育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比较教育学可以关注教 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探 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 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 和启示。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各国教育 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各国需根 据国际教育发展动态调整本国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政策实施过程监测
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测,确保政策得 到有效执行。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政策 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评估结果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不断完善教 育政策,提高实施效果。
实证比较
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较不 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实践和效果。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设计
01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 各国或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和趋 势。
实地调查
02
03
案例研究
深入各国或地区的教育现场,了 解教育实践和改革情况,收集第 一手资料。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 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探究其教 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比较教育学概述》课件
![《比较教育学概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d513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7.png)
2 推进教育国际化
通过比较研究,加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
3 增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间教育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往比较教育学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比较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收集不同地区教 育实践和经验,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教育哲学比较 研究
比较不同教育哲学理 论和观点,探讨其对 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 影响。
教育制度与管 理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 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方 式,了解其对教育效 果和品质的影响。
教育技术比较 研究
对比不同教育技术和 工具的应用情况和效 果,探索最佳的教育 技术整合策略。
教育体制与文 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 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 景,了解其对教育发 展和教育政策的影响。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
1 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通过比较研究,借鉴和推广不同地区的教育经验和最佳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与改 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展,比较教育学将日趋重要和复杂。
深化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进一步深化比较教育学研究,推动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进。
《比较教育学概述》PPT 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其 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推进教育国际化,增进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什么是比较教育学
定义与发展
比较教育学是研究不同教育系统、制度、方式、 方法以及教育思想和理念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教育思想和理念
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了解 其对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
通过比较研究,加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
3 增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比较研究,促进不同文化间教育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往比较教育学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比较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收集不同地区教 育实践和经验,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教育哲学比较 研究
比较不同教育哲学理 论和观点,探讨其对 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 影响。
教育制度与管 理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 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方 式,了解其对教育效 果和品质的影响。
教育技术比较 研究
对比不同教育技术和 工具的应用情况和效 果,探索最佳的教育 技术整合策略。
教育体制与文 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 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 景,了解其对教育发 展和教育政策的影响。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
1 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通过比较研究,借鉴和推广不同地区的教育经验和最佳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与改 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展,比较教育学将日趋重要和复杂。
深化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进一步深化比较教育学研究,推动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进。
《比较教育学概述》PPT 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其 意义和价值。通过比较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推进教育国际化,增进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什么是比较教育学
定义与发展
比较教育学是研究不同教育系统、制度、方式、 方法以及教育思想和理念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教育思想和理念
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了解 其对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研究方法》PPT课件
![《教育研究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ae586d52ea551811a68716.png)
.
1
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 本章重点:教育研究的特点、过程
第一节 教育研究特点、过程与分类 一、什么是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 目的,以教育理论做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按照一定的系统和步骤进行的一种活动或认识过程。
教育研究的宗旨是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反映教育 过程的规律,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过程 1.创新性 2.客观性 3.系统性
其次,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的经验。
最后,要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教 育研究能力。
.
6
三、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教师,应当是一个研究型的小
学教师。小学教师有许多从事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 比如,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最了解教育的需求,积 累了许多教育的经验等。
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 本章重点:教育研究的特点、过程
第一节 教育研究特点、过程与分类 一、什么是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 目的,以教育理论做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按照一定的系统和步骤进行的一种活动或认识过程。
教育研究的宗旨是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反映教育 过程的规律,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过程 1.创新性 2.客观性 3.系统性
.
5
第二节 小学教育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小学教育研究是以小学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在教 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小学教育的本 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一、从事小学教育研究的意义
二、教育研究人员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人员,首先要有清晰的教育研究 意识,了解什么是教育研究,它有什么特点,认识教 育研究的意义等。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ppt课件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6f84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6.png)
家庭教育资源类型
包括家庭文化、家庭经济、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时间管理等。
家庭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及学业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比较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投入比较
中国家庭更注重教育投资,日本家庭则更注重儿童 自主发展。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强调知识传授和学业成就,日本家庭则更 重视生活技能和品德培养。
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
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面临时间、精力、财力等资源不足 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如对孩子的期望、 教育方式、家庭角色分工等,这些差异对家庭教育产生了 一定影响。
中日家庭教育应对策略探讨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教育 的指导和支持,提供专业化的 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 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日本家庭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 养。
教育方式
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而日本家庭教育更强调礼仪和规矩。
教育效果
中国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方面效果较好,但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方面相对较弱;而日本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方面效果较好,但在学习成绩和应 试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 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对子 女的养育、教导以及家庭成员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塑造个性与品格
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品格形 成的关键因素,对孩子的一生 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培养习惯与能力
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 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社交 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 基础。
包括家庭文化、家庭经济、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时间管理等。
家庭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及学业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比较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投入比较
中国家庭更注重教育投资,日本家庭则更注重儿童 自主发展。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强调知识传授和学业成就,日本家庭则更 重视生活技能和品德培养。
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
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面临时间、精力、财力等资源不足 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如对孩子的期望、 教育方式、家庭角色分工等,这些差异对家庭教育产生了 一定影响。
中日家庭教育应对策略探讨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教育 的指导和支持,提供专业化的 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 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日本家庭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 养。
教育方式
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而日本家庭教育更强调礼仪和规矩。
教育效果
中国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方面效果较好,但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方面相对较弱;而日本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方面效果较好,但在学习成绩和应 试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 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对子 女的养育、教导以及家庭成员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塑造个性与品格
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品格形 成的关键因素,对孩子的一生 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培养习惯与能力
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 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社交 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 基础。
比较教育学课件
![比较教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130f72f46527d3250ce003.png)
比较教育学
杏花岭区教师进修学校 安炯
学习指导
一、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家讲解比较教育学理
论,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明介绍英国 体系。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讲述英国的中小学教育 二、 欢迎大家讲学习中的问题,发送到本课件邮箱。 三、 请认真学习本课件,按时完成作业,并将作业发送至 xhljsjxxx_bj@.
比 较 教 育 学
——概念与定义 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的定义: 王承褚等认为“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教育 德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 革本国教育的借鉴。④
由此可见,虽然各国比较教育学的专家们对比较教育的定义没有 得出一致的意见。但大家都认同,比较教育学是用比较法研究和 论述各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向的一门学科。而究其根本,比 较教育学研究核心目的是教育借鉴,改善本国教育
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属于教育 科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都适用与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有调查法, 文献法, 比较法和分析法。 1.调查法: 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 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 还要引进现场观察法,研究者必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成 员,深入其境地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 最大优点是材料真实可靠。但从我们目前具体条件看,它 并不能作为主要的方法。
比较教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绪论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中小学教育
前言
1817年一个叫朱利安的法国人提出了《关于比较教育的 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的产生。但他 并没有给比较教育学明确的科学定义,只是指出其研究的 大致范围。为了弥补当时法国教育的不错,他提出,如果 对不同国家的学校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在通过 统一问卷收集资料并根据“分析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产生一门近似实证科学并有利于改进国家教育的教学学科 ,即比较教育学。①
杏花岭区教师进修学校 安炯
学习指导
一、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家讲解比较教育学理
论,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明介绍英国 体系。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讲述英国的中小学教育 二、 欢迎大家讲学习中的问题,发送到本课件邮箱。 三、 请认真学习本课件,按时完成作业,并将作业发送至 xhljsjxxx_bj@.
比 较 教 育 学
——概念与定义 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的定义: 王承褚等认为“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教育 德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 革本国教育的借鉴。④
由此可见,虽然各国比较教育学的专家们对比较教育的定义没有 得出一致的意见。但大家都认同,比较教育学是用比较法研究和 论述各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向的一门学科。而究其根本,比 较教育学研究核心目的是教育借鉴,改善本国教育
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属于教育 科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都适用与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有调查法, 文献法, 比较法和分析法。 1.调查法: 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 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 还要引进现场观察法,研究者必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成 员,深入其境地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 最大优点是材料真实可靠。但从我们目前具体条件看,它 并不能作为主要的方法。
比较教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绪论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中小学教育
前言
1817年一个叫朱利安的法国人提出了《关于比较教育的 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的产生。但他 并没有给比较教育学明确的科学定义,只是指出其研究的 大致范围。为了弥补当时法国教育的不错,他提出,如果 对不同国家的学校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在通过 统一问卷收集资料并根据“分析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产生一门近似实证科学并有利于改进国家教育的教学学科 ,即比较教育学。①
比较教育学PPT课件
![比较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348492647d27284a73517f.png)
3、比较法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 法。调查法、文献法、分析法、访谈法、历史法、统 计法、实验法等也适用于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学》
三、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比较教育学科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史 前期(比较教育学的准备阶段。1817以前)2、教育 借鉴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倡导阶段,1817—— 19世纪末)3、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形 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4、综合研究时代(比较教 育学发展的繁荣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各级学校与横向划分的 各类学校所构成。纵向构成的各级学校区 分为不同的教育程度;横向构成的各类学 校区分为不同的教育类型。
比较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欧洲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18世纪中期。 其原因是:由于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即工 业革命,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范围,由此 促进了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国教育行政体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 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中央和地方共同合作制;从属制和独 立制;专家统治制和外行内行结合制。
比较教育学
三、世界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由于各国教育行政体制均存在有其优缺点, 故都在寻求改革之路。世界教育行政体制改 革的趋势是: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其原因是:由于国门打开,西方先进技术的输入, 客观上要求扩大学校教育范围,培养懂得科学技 术的人才,由此促进了中国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比较教育
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相同的是:各国都建立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学 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 育。
《比较教育学》
三、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比较教育学科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史 前期(比较教育学的准备阶段。1817以前)2、教育 借鉴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倡导阶段,1817—— 19世纪末)3、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形 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4、综合研究时代(比较教 育学发展的繁荣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各级学校与横向划分的 各类学校所构成。纵向构成的各级学校区 分为不同的教育程度;横向构成的各类学 校区分为不同的教育类型。
比较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欧洲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18世纪中期。 其原因是:由于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即工 业革命,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扩大教育范围,由此 促进了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国教育行政体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 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中央和地方共同合作制;从属制和独 立制;专家统治制和外行内行结合制。
比较教育学
三、世界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由于各国教育行政体制均存在有其优缺点, 故都在寻求改革之路。世界教育行政体制改 革的趋势是: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其原因是:由于国门打开,西方先进技术的输入, 客观上要求扩大学校教育范围,培养懂得科学技 术的人才,由此促进了中国各种各类学校的建立。
比较教育
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
相同的是:各国都建立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学 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 育。
学前比较教育课件PPT
![学前比较教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8365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8.png)
认知发展
学前比较教育课件的设计需要基 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根据不同 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适
合他们的比较教育内容。
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学前比较教育 中至关重要。课件设计应充分考 虑如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以
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情感支持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需要得到充 分重视。课件设计应提供积极的 情感支持,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 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
教师应该定期参加比较教育专业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比较教 育水平和能力。
提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机会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如派遣教师到海外 参加教育交流活动或者合作研究项目。
06
学前比较教育的未来展望
教育改革与学前Βιβλιοθήκη 较教育全球教育改革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趋势将促进学前比较教育的进一步发 展。各国教育部门将更加重视早期教育,为学前比较教育提 供了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机会。
具备比较教育知识和技能
02 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
,能够进行教育比较和研究。
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03
教师应该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和家长进行
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教师培训与发展
加强幼儿教育专业培训
教师应该定期参加幼儿教育专业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 水平和能力。
加强比较教育专业培训
起源与发展
学前比较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其逐渐成为学 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前趋势
当前,学前比较教育正朝着多元化、精细化、实证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学 者和教育机构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深入的比较 研究。
学前比较教育 第二章 学前比较教育的方法 教学PPT课件
![学前比较教育 第二章 学前比较教育的方法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15f6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2.png)
(三)系统性原则 第二,教育系统的结构性。教育系统的结构性,指的是教育系统中诸要素之
间的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应当注意分析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方式,包括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第三,教育系统的层次性。教育系统的层次性是指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层 次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应当分析教育系统的各个层次,分析系统和 要素之间的地位、等级的相互关系。
霍姆斯的问题法
2. 资料分类框架 为了帮助比较教育研究者有效地筛选、鉴别与具体问题紧密相关的因素,
并且排除多余的因素,使研究者有可能精确地描述和测量实施政策的特定国家 的环境,霍姆斯建立了他自己独特的资料分类框架,即比较教育研究收集资料 的四种框架模式。
(1) 规范模式 (2) 体制模式 (3) 精神模式 (4) 自然模式
3. 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 金认为,无论是从事低层次的比较研究还是进行旨在有助于教育革新的综合比较研
究,研究都应该包括由背景、概念、体制、操作、决策和执行五个方面组成的完
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范畴。所以, 教育科学研究中所普遍使用的方法,如抽样法、观察法与调查法、实验法与追因法、 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与文献法、预测法、统计法、测量法、表列法与图示 法、内容分析法等,都适用于比较教育研究。在运用上述方法时,比较教育研究者 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进行: 一是如何收集资料;二是如何比较分析。
(二) 实践性原则 辩证唯物论提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是理论的目的,
同时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一原理,比较教育研究必须贯彻实践性原 则,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对于各国各个时期提出的教育理论和进行的教 育改革,要持特别谨慎的态度。由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借鉴,所 以还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必须通过本国的实践来鉴别某项 结论的适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象间有内在的某种属性联系
英语中经常用compare,有及物动词和
不及物动词两种,在意思上,同样有两个
意思,就是比较,或者与,,流的日益加剧,比较研究的出现
是很自然的事。正如一个人总是从他人那里了解 自己一样,一种思想也可以从他种思想中了解自 己的特征。陈寅恪当年在谈到比较语言的必要性 时说:“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象及其性 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以研究之,不能为功。”
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 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例如, 英国的Public school与美国的Public school就是 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贵族学校,而后者则是贫民 学校,不具备可比性。
基本的做比较研究的程序:
(1)首先是确定活动的对象,比较什么;
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
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 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比较分析 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
3. 发展阶段
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 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 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康德尔 (Isaac Kandel,1881—1969)认为比较研究应从 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
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
方法。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是乔治· 贝雷迪(George Bereday,1920—)。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 、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 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与规则
同一性
可比性
双(多)边 性
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 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 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 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 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 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 性。
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
三、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
发展 形成 萌芽
成熟
1. 萌芽阶段
古希腊色诺芬(Xeuophon,公元前430—前355)关于 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古罗马西赛罗(Cicero,公元前 143—前106)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 文化教育状况。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
比较教育研究
青岛大学 杨慧娟
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
一、什么是比较
二、狭义的比较研究
三、比较研究法的历史
四、什么是比较教育研究
五、可以比较的题材(我们比较什么)
同样是上课,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
一 、什么是比较
字典解释:比较1,蜜也,引申为亲近, 象两个人背靠背,肩并肩,表示两个人关 系亲近,二人为从,表示两个人关系亲近, 再进一步引申,就是同亲和也,表示是比 较和谐的,彼此契合的,再进一步,和也,
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 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 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 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 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
多(双)边性
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 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 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 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2)其次是确定比较的标准,和范围,依照标准衡
量不同的对象;
(3)概括总结相关的异同,最后得出比较的结论。
那么这样的程序之下,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是
多种多样的。发现事物之间异同的工具、手段都 可以视为是比较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比如, 调查法,文献法,分析法,测量法等。
比较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根据一定标准,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较:对事物进行对比以显出异同或高低: 较量|比较 算计:
朱熹所写的《朱子语类》卷十九:“先看一段,
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明 唐顺之 《答江五坡提学书》:“比较同异,
叅(can,shen,cen)量古今。 ”
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 佩带(Willan
Petty,1623—1687),法国的狄德罗(D.Diderot,
1713—1784)、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
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
2. 形成阶段
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 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 的教育。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 (MarcAntoine Jullien,1775—1848),美国的霍 拉斯· 曼(Horace Mann,1796—1859),英国的马 修· 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鲁迅《准风月谈· 喝茶》:“我们试将享清福、
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
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
在汉语词典中,比较是这样解释的:根据一
定的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
物辨别高下、异同。
(1)根据一定的标准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汉斯(Nicholas Hans,1888—1969),施奈德
(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马林森 (Vernon Mallinson)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 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 素。
4. 成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加自然 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
其珍贵的《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突尼斯的伊本· 卡尔(Ibn Khaldum,1332—1406)非 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
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1647年,瑞典
的约翰· 洛克森纽斯(Johan Loccenius)已开始对一些国家 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