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研究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其次是确定比较的标准,和范围,依照标准衡
量不同的对象;
(3)概括总结相关的异同,最后得出比较的结论。
那么这样的程序之下,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是
多种多样的。发现事物之间异同的工具、手段都 可以视为是比较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比如, 调查法,文献法,分析法,测量法等。
同一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 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 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 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 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 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 性。
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
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 佩带(Willan
Petty,1623—1687),法国的狄德罗(D.Diderot,
1713—1784)、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
也对教育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
2. 形成阶段
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 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借鉴他人的长处改善自身 的教育。典型的人物有法国的朱利安 (MarcAntoine Jullien,1775—1848),美国的霍 拉斯· 曼(Horace Mann,1796—1859),英国的马 修· 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其珍贵的《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方教育的情况。
突尼斯的伊本· 卡尔(Ibn Khaldum,1332—1406)非 常欣赏东方伊斯兰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比较的要素
表示关注,对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某些见解。1647年,瑞典
的约翰· 洛克森纽斯(Johan Loccenius)已开始对一些国家 的教育历史进行比较。
这个时期,比较研究法虽有发展,但仍以描
述为主,是一种带有功利目的的教育借鉴活动,Fra Baidu bibliotek还不能解释教育现象的种种内在原因,比较分析 的方法也未成为对研究者们起主导作用的方法。
3. 发展阶段
20世纪前叶,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 养上的不足之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 素,探讨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例如,康德尔 (Isaac Kandel,1881—1969)认为比较研究应从 历史的纵向着手,并结合整个国家的其他背景。
汉斯(Nicholas Hans,1888—1969),施奈德
(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马林森 (Vernon Mallinson)等坚持认为对各国的教育进行 比较研究应着重分析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 素。
4. 成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比较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的,加自然 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定量资料深入分析教育结构,确定各
比较教育研究
青岛大学 杨慧娟
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
一、什么是比较
二、狭义的比较研究
三、比较研究法的历史
四、什么是比较教育研究
五、可以比较的题材(我们比较什么)
同样是上课,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
一 、什么是比较
字典解释:比较1,蜜也,引申为亲近, 象两个人背靠背,肩并肩,表示两个人关 系亲近,二人为从,表示两个人关系亲近, 再进一步引申,就是同亲和也,表示是比 较和谐的,彼此契合的,再进一步,和也,
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 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 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 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 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
多(双)边性
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 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 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 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
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 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例如, 英国的Public school与美国的Public school就是 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贵族学校,而后者则是贫民 学校,不具备可比性。
基本的做比较研究的程序:
(1)首先是确定活动的对象,比较什么;
种因素在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寻求更精密、更精确的
方法。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是乔治· 贝雷迪(George Bereday,1920—)。他在对历史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 、吸收、批判的基础上创建了四阶段比较研究法,从而使 比较法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与规则
同一性
可比性
双(多)边 性
比较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根据一定标准,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较:对事物进行对比以显出异同或高低: 较量|比较 算计:
朱熹所写的《朱子语类》卷十九:“先看一段,
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明 唐顺之 《答江五坡提学书》:“比较同异,
叅(can,shen,cen)量古今。 ”
三、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
发展 形成 萌芽
成熟
1. 萌芽阶段
古希腊色诺芬(Xeuophon,公元前430—前355)关于 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古罗马西赛罗(Cicero,公元前 143—前106)在《论演说家》一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 文化教育状况。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
(3)对象间有内在的某种属性联系
英语中经常用compare,有及物动词和
不及物动词两种,在意思上,同样有两个
意思,就是比较,或者与,,,相比,
二、 狭义的比较研究
随着各国交流的日益加剧,比较研究的出现
是很自然的事。正如一个人总是从他人那里了解 自己一样,一种思想也可以从他种思想中了解自 己的特征。陈寅恪当年在谈到比较语言的必要性 时说:“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象及其性 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以研究之,不能为功。”
鲁迅《准风月谈· 喝茶》:“我们试将享清福、
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
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
在汉语词典中,比较是这样解释的:根据一
定的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
辨别高下,异同。
现代汉语词典: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
物辨别高下、异同。
(1)根据一定的标准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