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发展心理学1
心理学1:人格
![心理学1: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db59f1c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c.png)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 乱
亲密对孤独(20-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自我认同——不确定感 爱——孤独、寂寞
繁殖对停滞(25-65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他人——自私自利
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
智慧、贤明——无望和无
恶感
17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观察学习: 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即可获得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 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的做出行为。
19
(四)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 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性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 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如蒙古族的 豪放、维吾尔族的活泼等。 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 为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 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 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 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 来。) “火可以使黄油熔化,也可以使鸡蛋变硬”。
意义感
三、人格的测量
测量是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印发出被试的行动和内部心理 变化的手段。人格测量是用测量的方法测出一个人在一定 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和人格特征。测量人格的方 法很多,但需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 互相印证才能达到目的。
人格发展心理学范文
![人格发展心理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edc7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6.png)
人格发展心理学范文人格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从婴儿期到成年期,逐渐形成独特个性的学科。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以及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这门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其中包括基因、环境、社会因素和自我认知等。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
首先,基因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的基因是其人格特征的基础。
例如,一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行为等方面。
此外,基因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对人格的一代代发展产生影响。
除了基因,环境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包括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等等。
这些环境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对其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被关爱、激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的发展。
相反,一个缺乏支持和安全感的环境可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和交往,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期望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培养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角色、身份和社会关系都会对其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个体的自我认知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观察、理解和评价。
人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人格特征。
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而负面的自我认知则可能导致自卑和焦虑等问题。
总的来说,人格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个体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基因、环境、社会和自我认知等多个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格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了解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指导和干预措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人格心理学中的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
![人格心理学中的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23575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b.png)
人格心理学中的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在人格心理学中,性格特质和人格发展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性格特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影响了个体对自己、他人和外部环境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人格发展则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自我发展而形成的个性特征的变化和稳定。
一、性格特质的类型性格特质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1. 外向性:外向性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需求和热情程度。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社交,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而外向性低的人则更偏向于独处,较为内向。
2. 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
神经质高的人情绪较为敏感,容易焦虑和紧张。
而神经质低的人则情绪相对稳定,较为镇定。
3.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鲜事物和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经历,对新事物持有开放的态度。
而开放性低的人更偏向于保守和传统。
4. 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宜人性高的人善于合作、关心他人,并表现出友善和慷慨的行为。
而宜人性低的人可能显得较为冷漠和自私。
5. 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个体对任务完成的程度和责任感。
尽责性高的人较为可靠、细致和有条理,注重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
而尽责性低的人可能较为随意和不负责任。
二、人格发展的阶段人格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格发展阶段:1. 儿童期:儿童期是人格发展的起点,此时个体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儿童期的性格特质主要受到遗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2.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青少年期的性格特质开始显现出来,并受到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 成年期:成年期是人格发展的稳定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开始承担责任并逐渐形成成熟的性格特质。
成年期的性格特质主要受到社会化和个体经历的影响。
4. 老年期:老年期是人格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时个体的性格特质相对稳定,并且可能会因为生活经历和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性格——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性格——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fb2ac28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6.png)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性格——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人格是个体内在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特质的总和,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人格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了个体不断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发展任务。
在心理学中,通常将人格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幼儿阶段(0-2岁)婴幼儿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持久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和活动范围很窄,他们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帮助来满足基本需求。
发展任务主要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样他们才会感到放心,并且持续地保持这种感觉。
这也是孩子们建立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
2.孩童期(2-7岁)随着孩子逐渐开始独立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会开始发展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会不断地学习和发现新事物。
发展任务是建立自强和探索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孩子们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相关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建立社交技能。
3.少年期(7-12岁)对于儿童来说,青春期是一个激动人心和充满挑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开始建立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身份。
发展任务主要是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感觉,这可以通过私人体验、社交交往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来完成。
青年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个性化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
4.青少年期(12-18岁)在青少年期,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已经相对成熟,个体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在这个时期,个体的心理发展主要是建立更强烈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这可以通过探索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和职责、建立自我价值和意义等方式来完成。
5.成年期(18岁以及以后)成年人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人格状态,他们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并建立了稳定的身份认知。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心理学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763ce2f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e.png)
-
1 自我意识 2 人格发展 3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心理学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是心理学中两个 重要的话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系
下面将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然 后探讨它们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1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和感知。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 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 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难
5 最后,自我意识还有助于
个体形成自己的独特性
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6 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来探索
世界,展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变化,逐渐形成并完善 自己的人格特点的过程。人格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如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情绪调 节、动机形成、社会交往等等 人格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一般来说,儿童 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 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个体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 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年期是人格发展的稳定期,个体开 始整合自己的人格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行为风格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验等等。这些因 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例如,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性格特点,如外 向性、神经质等;家庭环境则可能影响个体的情感表达、亲密关系等;教育背景可能影响 个体的知识水平、自我认知等;生活经验则可能影响个体的动机形成、目标追求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 段。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们开始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开始表达 出对自己身体和感觉的认识。随 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理解自 己的情绪、动机和价值观。在青 春期,个体开始经历更多的心理 变化,包括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 建立。这个阶段中,个体开始更 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优点 和缺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 观和人生目标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fdf13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3.png)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表现,而人格发展则是指人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人格发展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模式的。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被提出和研究,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主要的人格发展理论。
1. 佛洛依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佛洛依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精神结构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人的心理活动被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无意识的,存储着欲望和冲动;自我是中介,平衡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的冲突;超我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代表。
佛洛依德认为,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是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动态平衡结果。
2. 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人的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潜意识深处潜伏着各种欲望、情感和冲动,它们对人的行为和人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潜意识理论认为,通过深层心理活动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征,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3. 托尔曼的人格心理学托尔曼提出了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如何认知、感知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托尔曼的人格心理学关注人的自我形象和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人格发展。
托尔曼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的。
根据这一理论,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认为个体在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5. 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发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目标,个体通过不断自我超越和挑战来获得个人成长和满足。
自我实现理论也关注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c58830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9.png)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中,人格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格形成和变化的模式和机制。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人格发展理论之一,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冲突和解决方式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口腔期、肛门期、阴道期和生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特定心理冲突和解决机制相关。
二、人格发展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潜力。
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渐实现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巴特勒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发展任务和关键问题,个体需要通过适应和成长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构建过程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个体通过积极的主动探索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以上三种理论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格发展的机制和过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冲突的解决方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关注个体自我和他人认同的实现,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思维和知识构建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行为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的困惑和冲突。
人格心理学 第1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考研笔记-精品
![人格心理学 第1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考研笔记-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f85b3fc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7.png)
第1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人格相关的概念(一)人格的定义[一级]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试述人格的特性。
[17华南347名:人格]普心: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⑵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
⑶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有前后一贯性,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人格的内涵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是说人格是由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它不仅是一个个单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而且是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
即,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①外部行为方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行,遵循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即人格的〃外壳〃,表现出人格的外在品质特征;②内在心理特征:个人隐藏于内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品质特征。
⑵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基5出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简述生物遗传因素(天性)与后天环境因素(教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及两种因素的关系⑴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
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遗传素质是人格形胡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不是人格的唯一决定因素。
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不可能自发地演化为人格。
[3]°后天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离开了遗传素质的基础,它的作用就无法表现出来。
发展心理学与人格理论
![发展心理学与人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a5d7f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7.png)
发展心理学与人格理论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活中,如何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方面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生物社会模型、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生物社会模型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由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和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个体自身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经验等。
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感知阶段到操作阶段再到抽象思维阶段。
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儿童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第二节: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人格理论是研究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人格理论的主要分类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格是由潜意识和意识冲突所决定的。
他的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潜意识和童年经历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塑造而形成的。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个体的行为是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向上的,个体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追求自我价值。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与人格理论的关系发展心理学和人格理论在研究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模式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而人格理论关注个体的稳定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可以为人格理论提供基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个体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和环境会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什么是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
![什么是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45486f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f.png)
什么是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个体差异和人际交往的性质和影响的学科。
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什么是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
一、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和个体差异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方面在不同的人群中的差异。
在人格心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的探究来认识人类的本质和寻找差异化的原因。
1. 个性理论个性理论指的是研究人的个性、特点和确定性的一种理论。
它由一个人的基本性格特征、心理特征、思维模式、情感特点、行为特征和思想倾向等因素组成。
自20世纪以来,个性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思维和行为定式。
2. 领导力研究个性心理学在组织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个人行为的差异,它还可以用来预测某些类型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例如,领导力研究已经通过个性心理学方法产生了很多与领导力相关的理论和量表。
这些理论和量表不仅可以用来评估领导人员的能力,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企业领导。
二、社会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交往的性质和影响的学科,它关注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成长、阶段性驱动和社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 青少年期发展青少年期是许多社会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领域,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特质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青少年时期,个人社会互动的方式、群体合作、自我理解和个人态度四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2. 社交情感研究社交情感研究在社会发展心理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关注个人在社交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
社交情感研究考虑到社会交往中的情感特点,探究人与人之间情感特点的共性和不同点,对个人在这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
三、结尾人格和社会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其中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的个性和性格特征,而社会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的性质和影响,这两者的研究也互相关联。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8106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5.png)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人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模式。
人格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差异,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框架。
本文将探讨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主张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人格问题。
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阿德勒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提出了生活目标的概念,并认为人格形成与个体生活目标的追求密切相关。
3. 森宾塞的行为主义理论森宾塞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人格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特定的人格特征。
4.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积极价值和人的内在动机。
5. 大五人格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该理论成为当前人格研究的主流,具有较高的可测性和预测性。
二、人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 临床心理学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医生和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格理论来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人格特征,从而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教育心理学人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堂管理策略。
3. 职业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人格特征的职业。
此外,人格理论还可作为招聘和员工评估的参考依据。
4. 人际关系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了解他人的人格特征,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协调,减少冲突和误解。
5. 个人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弱点,提升个人素质。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e649f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1.png)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引言: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是个体在不同阶段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的过程。
心理学中有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发展理论,并讨论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
他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心理冲突等概念。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经历了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阶段,通过解决相应的心理冲突来塑造人格。
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的满足主要来自于口腔,包括吮吸、进食等。
在这一阶段,他们主要关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饥饿和口渴的满足。
不合理的满足或者满足不足都可能导致人格发展上的问题,如口欲过度或嘴巴焦虑。
2. 肛门期:在2-3岁时,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形成了对排泄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父母对儿童排泄行为的过度严格或宽松,都可能导致人格上的问题,如顽固、吝啬、强迫等。
3. 阴茎期:从3-5岁开始,儿童开始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区别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父母过于严格或溺爱都可能导致人格偏执或依赖等问题。
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按照重要性和迫切性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1. 生理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确保学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为他们提供充足的食物、饮水和休息时间。
2. 安全需求:人们需要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感。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和威胁。
3. 社交需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8b1a2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9.png)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探究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和塑造个性特征的过程。
本教案将从不同理论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人格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通过对人格发展理论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特征,提高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1 遗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人格发展理论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个体形成个性特征的重要基础。
本节将介绍遗传对人格的影响机制,包括基因表达、遗传变异以及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了解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来源,以及与他人在遗传上的差异。
1.2 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塑造与遗传因素相对应的是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塑造作用,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
通过了解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更准确的解读。
第二部分:社会认知理论2.1 理论概述社会认知理论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和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塑造。
本节将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包括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和社会比较等。
通过学习社会认知理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2.2 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它对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将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等。
通过了解自我概念的形成,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个人特征和自我认同感,并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第三部分: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3.1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节将介绍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关系等。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与变化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b352b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0.png)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与变化人格是个人内在的稳定特征,它包括行为、情感和思维的方面。
社会心理学中,人格发展与变化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人类在生命周期内的长期发展和变化,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有显著的变化。
那么,人格发展与变化是如何进行的呢?1. 婴幼儿期的人格发展婴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初期阶段,此时的人格发展与身体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的人格主要表现为基本的情感反应,例如:愉快、害怕、惊奇等。
随着年龄增长,婴幼儿的人格特质逐渐显现,例如:活泼、温柔、好奇心等。
研究发现,这些特质对后期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孩童期的人格发展孩童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的人格发展是由认知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
孩童时期,个体开始变得更加意识到自我和周围环境,并且开始关注与其他人的交互作用。
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经验学习和人际交互,学习了很多行为表现方式和社会期望。
3. 青春期的人格变化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人格变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身体发育、性取向、同伴关系等。
青春期的人格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例如: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增强、更具有自我意识、言行更具有成人的责任感。
4. 成年期的人格变化成年期是人格发展的一个长期过程。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人格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挑战,例如:婚姻、职业、家庭等方面的负荷会使得成年人的人格特质变得更加复杂。
而成年人的人格最大的特点是:稳定、成熟、自我意识和个性化。
5. 老年期的人格变化老年期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老年人的人格发展受到着社会和生理变化,例如:退休、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老年的到来,人们的人格特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耐心、宽容、理解等。
虽然有退休和身体上的困难等压力,但老年人的人格变化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并享受晚年生活。
总之,人格发展与变化不是瞬间而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婴幼儿阶段到老年阶段,人格都会因为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a6b900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f.png)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而人格发展则涉及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成长中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塑造。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深远影响进行分析。
一、心理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1. 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认知能力的增长与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构建了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框架。
通过认知发展的研究,心理学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2. 情绪调节情绪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心理学通过研究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等方面,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态度。
情绪调节的良好掌握有助于个体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特质。
3.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人格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社交行为等方面,揭示了人际交往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满足与塑造,从而对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二、人格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1. 实践验证人格发展成为心理学理论的实践验证对象。
通过对个体人格特质的观察和评估,心理学家能够验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人格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实证研究的基础,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方法改进人格发展的研究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通过对人格发展的追踪和观察,心理学家们不断改进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理论拓展人格发展研究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拓展空间。
通过对人格发展的探索和研究,心理学家们对人类个体特点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学理论体系。
三、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的互动关系心理学与人格发展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心理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格发展,而人格发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可验证的对象。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5185a1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9.png)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模式。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周期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人格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主题,涉及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
例如,某些人更容易表现出外向、开放和情绪稳定等特质,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内向、保守和情绪不稳定。
这些遗传特质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全部人格。
环境因素也对人格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环境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塑造作用。
例如,一个成长在温暖和支持性家庭环境中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加自信和乐观的人格特质,而一个成长在冷漠和压力环境中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加焦虑和消极的人格特质。
此外,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对个体特质和行为方式有不同的期望和评价,从而影响到人格的塑造。
人格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人格特质较为灵活和可塑,受到环境的强烈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人格特质逐渐稳定下来,变得相对固定。
然而,人格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情境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可能更加开朗和外向,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更加内向和谨慎。
人格发展还受到个体自身的努力和意愿的影响。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来促进自己的人格成长。
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和主动交流来培养自己的外向特质。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促进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对个体的生活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的人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例如,乐观的人更容易应对挫折和困难,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和幸福。
心理学人格发展与性格塑造
![心理学人格发展与性格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e28fd82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6.png)
心理学人格发展与性格塑造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稳定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心理学中人格发展的基本原理、主要理论和性格塑造的方法,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人格发展与性格塑造的关系。
一、人格发展的基本原理1.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人格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例如某些特质具有较高的遗传率。
然而,遗传只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基础,具体表现还需要环境和自身的影响。
1.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际交往以及文化背景等都会对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自信、独立和情绪稳定的人格特质。
1.3 个体经验个体经验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
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经历各种事件和挑战,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个体经历的挫折和成功会塑造其人格特质,如坚韧、毅力和乐观。
二、人格发展的主要理论2.1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由弗洛伊德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内部的无意识和冲突的影响。
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经历着不同的心理阶段,如冲突解决和自我认同等,从而形成个体独特的人格。
2.2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和塑造需要个体具备自我实现的需求。
通过获得情感支持和自我探索,人们可以逐渐发展出积极、真实和自主的人格特质。
2.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受到社会学习和自我知觉的影响。
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学习和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人格特质。
同时,个体的自我知觉也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性格塑造的方法3.1 环境塑造环境塑造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所处环境来塑造性格的方法。
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经验,可以引导个体发展出积极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对于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对于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91469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5.png)
心理学对于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引言:- 人格和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特点。
- 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性格特征,如外向、内向、开放性等。
- 性格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如乐观、焦虑等。
- 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人格与性格的发展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 以下将详细讨论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并列出相关步骤。
正文:1. 婴儿期和幼儿期:a. 依恋理论的影响:- 约翰·鲍德温和玛丽·安斯沃斯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对于人格与性格的发展至关重要。
- 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依恋类型将影响他们在后续发展阶段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信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b. 养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心理学的进展,养育方式也被认为对人格与性格的发展产生影响。
- 温暖、关怀和支持性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和自尊。
- 严格和压抑的养育方式可能导致焦虑、不安和抑郁等负面的性格特征。
2.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a. 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人格与性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这将对他们的性格特征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 发展出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性格特征。
b. 同伴关系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人格与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 与同龄人的交往可以帮助发展社交能力和建立合作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同伴压力和同侪影响对个体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性格偏向顺从或叛逆等。
3. 成年期和老年期:a. 自我概念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被称为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的特点决定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人格与性格的发展。
- 自我概念中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等因素对塑造个体的性格特征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精子和卵子结合
• 二、胎儿成长的阶段 • (一)胚种阶段(0-2周) 分裂、移植、分层 • (二)胚胎阶段(3-8周) • 1、3-4周 • 2、5-8周 心脏、眼睛、耳朵形成,手脚形成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 8周时的胎儿 骨细胞的出 现,是胚胎 到胎儿的一 个重要标志!
• • • • • • • •
1.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 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 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 • 以智力发展为例:在智力发展领域,巴尔特 斯将智力分成认知机械(mechanics of cognition)和认知实用(pragmatics of cognition)两种成分,或称液态机械和晶态 实用,这基本对应于卡特尔(1971)所提出 的液态和晶态智力。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三)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 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从进化论和个 体发展观( ontogenetic perspectives ) 角度,巴尔特斯等人提出了一个个体毕 生发展的总体框架 —— 生物和文化共同 进 化 的 结 构 ( Joint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evolution architecture )。他 们强调人的行为是生物 ―― 基因的和社会 --文化的过程与条件共同建构的结果。
1.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传统的心理发展观主张心理发展从生命之初开 始,儿童青少年是发展的主要年龄阶段,到成 年期处于稳定,到了老年阶段,心理衰退则成 为其主要特征。传统的心理发展观强调早期发 展经验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后继的发展 直接取决于先前的经验。毕生发展观则主张心 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也与当时 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因此,一生发展 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没 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 要。
课程简介
上
篇
发展心理学
下 篇
人格心理学
学习目标
• 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
形成科学的、自觉的 “毕生发展观”!
• 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
培养健康的人格,不断 完善自我,迎接生活的挑 战
上
篇
发展心理学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第三个原理是文化的效能(efficacy)随年龄增加 而下降。一方面由于生物潜能随年龄增加而衰 退,另一方面的原因类似学习曲线或专长的习 得,在学习的后期收益会下降,要达到较高的 功能水平,需要越来越多的努力和更高的技术。 因此,随年龄增加,尽管存在个体间和领域间 的巨大差异,文化的补偿效率和个体的可塑性 程度都在下降。以老年认知学习为例,年龄越 大,要达到同一功能水平,需要花费的时间和 认知努力就越多。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可 以 采 用 得 失 法 ( a gain-to-loss approach )来判断毕生发展的完善程度, 即用获得与丧失之间的比率作为评价发 展完善程度的标准。比率越大,发展的 完善程度就越高,反之,发展就越不完 善。成功发展(successful development) 就意味着同时达到最大的获得和最小的 丧失。得与失的辩证法是发展的基本特 征,一生中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得与失 的结合。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四)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 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简称SOC)可以 说是将毕生发展的结构框架应用于建构一个发展的 总体模式的结果。 • 选择、最优化、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 (orchestration)存在于个体发展的任何过程之中。 选择是指个体对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和结果的趋向 或回避。选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选择性选择 (elective selection)和基于丧失的选择(lossbased selection)。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二)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毕生发展心理学认为,年龄只是对人的 心理变化产生影响的一种因素,以年龄 为依据的发展框架是不合适的。主要有 三类影响系统决定个体的发展。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年龄阶段的影响,主要指生物性上的成 熟和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文化事件,包括 接受教育的年龄(如6岁入学、18岁高考 等)、女性更年期、职业事件(如退休) 等 • 历史阶段的影响,指与历史时期有关的 生物和环境因素,如战争、经济状况等 • 非规范事件的影响,指对某些特定个体 发生作用的生物与环境因素,包括疾病、 离异、职业变化等
第二章
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 • • • 一、生命的获得与成长的要件: 遗传 or 环境 天性――教养(nature-nurture)之争 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是指遗传物质 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 物质基础。 •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 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 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 系统的解剖特点。 • 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 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
1.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一)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并不简单地 意味着功能上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 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 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 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 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 而有所不同。以语言的发展为例,在个 体获得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他对其它语 言的发音能力明显降低了。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 一、成功受孕——个体生命的起点 成功受孕意味着形成了一个合子!而必备的条件是:
• • • • • • • • (1)女性的卵巢释放出一个正常健康的卵子; (2)这个卵子必须能够移动到输卵管; (3)男性释放的大量精细胞能够接近或达到女性宫颈处; (4)至少一些精细胞能够游入正确路线,达到输卵管; (5)至少这些游到的精细胞部分存活; (6)一些精细胞能够接触到那个卵子; (7)至少必须有一个精子穿透那个卵子,形成合子; (8)这个合子能够回落子宫,正确着床;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第一个原理是进化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 长而衰退。巴尔特斯认为这主要源于生 殖适宜性( reproducitive fitness ),对 于人类而言,进化选择的压力主要在前 半生,这样可以保证生殖适宜性和有效 的养育行为,因此相对于年轻人而言, 老年人的基因组(genome)中包含了大 量有害的和机能失调的基因,他们更易 得病且生物潜能不断损失。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最优化是指获取、优化和维持有助于获 得理想结果,并避免非理想结果的手段 和资源。一般来说,最优化需要许多因 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文化知识、 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目标设定、实践、 努力等。 • 补偿则是由资源丧失引起的一种功能反 应,主要有两种类型:创造新手段以达 到原有的目标或调整目标。
• 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在于脑皮层结构的 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儿童大脑重 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 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 神经纤维的伸长。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表 面较光滑,沟回很浅,构造十分简单, 以后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分 支增多,神经纤维开始以不同的方向越 来越多地深入到皮层各层,神经元之间 的联系也越来越丰富,这都导致大脑重 量的迅速增加。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 与 毕生发展观
1.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枝 •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一个人,即个体从受精卵开始 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 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即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 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 化规律的科学。它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心 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 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动态、 多维度、多功能和非线性的,心理结构 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换 和衰退的过程。
• 认知机械与认知实用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前者在成年早期就开始衰退,呈较明显的倒 “U”形发展趋势,后者在成年期后仍不断增 长,只是增长的速度明显变慢,并在老年后 期出现衰退。
1.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什么是毕生发展观?
毕生发展观:
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人 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 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 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 新生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400克,已达到 成人脑重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 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左右(新生儿体重 约3千克,成人体重平均为60千克)。出 生后儿童脑重量随年龄而增加,增长的 速度表现为先快后慢,到6、7岁时儿童 的脑重接近成人水平,约1280克,相当 于成人脑重的90%。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 到了第26周,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 具有和成人大脑一样的沟回以及皮层结 构,这是大脑形态上的初步发展。大脑 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 成的,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不断分裂, 数目增加,体积继续增大。2岁以后脑细 胞停止增殖,但发育仍在进行。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三)胎儿阶段 1、9-12周 2、13-16周 3、17-20周 4、21-24周 5、25-28周 6、29-32周 7、33-36周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 20周时的胎儿
2.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 三、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 人类心理发展遗传效应的体现离不开大 脑和神经系统。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儿童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 在母亲怀孕的第4周,胚胎第一个形成起 来的就是神经系统。最先发展的是神经 系统的低级部位,此时受精卵中出现第 一根神经管,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第8 周大脑皮层已粗略分化,胎儿对母体 信息比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