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儿童公园主题空间是一个旨在通过提供愉悦的环境和娱乐设施
来促进儿童发展的空间。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合理的主题设计可
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冒险精神,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儿童公园主题空间应该有足够的启发性。

这意味着公园
应该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迷宫,让孩子们通过不断尝试和
探索来找到正确的路径。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主题设计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兴趣。

对于幼儿园儿童
来说,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接力赛、滑梯、秋千等,以提
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可以设计一些
更具挑战性的活动,比如攀登墙、绳网、攀岩等,激发他们的勇气
和冒险精神。

同时,主题空间应该符合儿童的审美和趣味,让他们
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快乐。

第三,主题设计应该有利于儿童社交和参与。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可以考虑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如搭建积木、团队游戏等。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协作,建立友谊和信任。

同时,还可以设
计一些亲子活动,如家庭拓展活动,拉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儿童公园主题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
需求,以创造一个愉悦、富有启发性和符合年龄和兴趣的环境。


过合理的主题设计,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冒险精神,
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心理影响下的儿童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儿童行为心理影响下的儿童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儿童行为心理影响下的儿童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作者:崔炳盛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8期摘要:儿童公园植物在选择与应用上应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本文从植物配置中的乔、灌、草的具体配置,再到植物造景及修剪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上能为儿童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既要让儿童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又要让儿童学到知识。

关键词:儿童公园;植物儿童在社会中,相对来说是需要保护的群体,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和关爱。

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的培养和熏陶,儿童公园是儿童成长、放松的重要场所,如果植物的选择和应用得好,对儿童会有潜移默化的启发作用。

1 基于儿童心理的植物配置分析1.1 乔木、灌木和草坪的配置乔木与灌木搭配要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

选取有季相变化的植物,做到一年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忌用有毒、有刺、有刺激性或容易起过敏反应的、易发生病虫害的植物,如蔷薇、钻天杨、漆树、夹竹桃等。

在乔木的选择上宜选用高大浓荫的树种。

选用树种如国槐、栾树、悬铃木、银杏、玉兰、合欢、七叶树等。

还可以选用紫叶李、紫荆、海棠、紫薇等这样的小乔木穿插其中。

在灌木的选择上宜选用萌发力强的植物,植物高度的设计上也要做到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选用中高树种,如迎春、红瑞木、贴梗海棠、连翘等,这样就不容易影响儿童的游戏活动。

在草坪上,创造一个开敞性娱乐空间,儿童倾向于在空间尺度较大的草坪上进行动态游戏,如追逐、放风筝等。

因此,耐践踏的草坪物种是儿童公园草坪的首选,如大叶油草、结缕草等。

1.2 6种植物种植区的植物配置园区植物总体分为6个种植区,分别是“欢乐广场”“疏林草地”“渔农之乐”“阳光草坪”“山林野趣”“生态湿地”。

“欢乐广场”种植区以常绿乔木为基调树木,局部点缀以开花乔木,如羊蹄甲、蓝花楹、合欢等,结合造灌木,并以时花烘托愉悦的游乐氛围。

“疏林草地”种植区一块可以在上面活动的开阔草坪,是儿童公园中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区域。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以福州儿童公园为例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以福州儿童公园为例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以福州儿童公园为例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以福州儿童公园为例引言儿童公园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休闲娱乐场所,它不仅提供了儿童游戏和互动的机会,更能够满足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本文以福州儿童公园为例,探讨了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研究与应用。

一、儿童心理发展与主题空间设计儿童的身心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而儿童公园作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空间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可以有助于设计出更适宜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

1. 学习与探索需求儿童处于探索和认知的阶段,他们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渴望学习。

因此,儿童公园的主题空间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儿童能够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进行知识探索。

在福州儿童公园中,可以设置类似于科学实验室的主题空间,让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从中学习科学知识。

2. 社交需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龄人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因此,儿童公园的主题空间应该提供足够的社交机会,让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合作和分享。

在福州儿童公园中,可以设置一个大型的沙坑和水池,让儿童可以一起建造沙堡、玩水,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自主性需求儿童自主性是其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因此儿童公园的主题空间设计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意愿,让他们能够在游戏和互动中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在福州儿童公园中,可以设置一个开放式的创意工坊,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让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力进行创作和实践。

二、福州儿童公园主题空间设计案例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福州儿童公园进行了一系列主题空间设计的改进和创新,在提升儿童的游戏体验和促进其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儿童梦幻城堡在福州儿童公园中,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梦幻城堡。

城堡内有迷宫、秋千、蹦床等各种游戏设施,给予儿童充分的探索和体验空间。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当我们谈论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时,我们的是如何通过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来创建一个适合他们玩耍和学习的环境。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话题,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特点有很大的差异。

在幼儿期,孩子们主要是通过观察、触摸、听觉和视觉来认知世界,因此,儿童公园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感官体验。

例如,色彩鲜艳、形状多样的游乐设施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有助于他们的视觉和认知发展。

另外,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所有的设施和设计都应该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

在小学龄前期,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变得更加重要。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喜欢与同龄孩子玩耍,并从中学习合作、分享和沟通技巧。

因此,儿童公园的设计需要提供足够的社交空间和多样化的活动,以促进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在设计儿童公园时,我们需要遵循几个重要原则。

趣味性是吸引孩子们的关键。

公园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充满乐趣。

安全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从设施的选材到布局,每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安全因素。

互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儿童公园不仅是一个玩耍的地方,也是一个孩子们可以互动、交流、学习的社区。

当我们考虑儿童公园的设计元素时,我们需要多个方面。

游乐设施是公园的核心部分。

这些设施应该能够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从幼儿期的简单游乐设施到小学龄前期的更具挑战性的设施。

景观绿化也是重要的设计元素。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能够在大自然中玩耍、探索和学习,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能力。

功能区域的划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如玩耍、学习、聚会等,将公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提供更完善的功能体验。

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儿童公园设计案例。

某城市的儿童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儿童行为心理和公园设计原则。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户外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户外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户外景观空间设计研究刘丽丽,赵楠楠(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环境的呵护,而儿童活动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儿童对使用功能的需求,还要能够促使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精神感受方面产生共鸣。

本文通过分析儿童在游戏中的心理感受,以及周围环境变化对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积极影响,以景观设计手段从感官体验的角度引导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促进儿童思维及行为能力的拓展,最终起到辅助儿童行为心理积极健康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户外景观;儿童空间;行为心理[中图分类号] TU986.56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Outdoors Landscape Spatial Design on Children’sBehavior and PsychologyLiu Lili, Zhao Nann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Abstract: C hildren’s healthy growth needs the care of the surrounding healthy environment, and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children’s activity area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s use function, but also arouse the resonance of children’s spiritual feelings of different 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a series of positive effects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elings in gam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surroundings on their behaviors. In the end, landscape design techniques are adopted to guide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playing g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ory experience to generate curiosity about the surrounding things, promote their future thinking and behavior ability, and finally play a role in assisting the positive and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s behavior and psychology.Key words: outdoors landscape; children’s spac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2017年,景观设计领域,在以“教育理念和儿童发展安全健康环境”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中得出结论:脑力思维发育和启蒙学习与儿童经历相关,在活动和游戏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积极的景观空间会使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更加敏感、积极。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儿童公园作为儿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心理影响。

因此,设计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征和行为规律,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和提供一个有益的参与和学习环境。

本文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设计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涵盖这些理论的建议。

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与其生理和神经成熟程度相关。

在儿童公园设计中考虑儿童发展阶段、需要和能力的差异是必要的。

例如,儿童在3-5岁期间通常非常好奇,具有探索和发现的特点,它们易于被视觉刺激和新颖性吸引。

提供具有新奇性、异乎寻常的视觉元素如奇形怪状的建筑,真正的火箭、货车等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幻想。

而7-12岁的儿童则对于探索自然和社会文化语言的兴趣更为浓厚,可以提供一些与正常生活和文化沟通有关的刺激,如生态学习、自然和风景等。

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也是儿童公园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儿童公园主题空间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具有安全感和互动环境,以便于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安全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儿童公园一定要提供足够的保护和安全措施,并遵循一定的安全标准以确保儿童不受伤害。

此外,在设计儿童公园时也要注重为儿童提供与其它儿童进行互动和社交交流的机会,比如团队游戏、折磨活动等,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认为,儿童公园应该提供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环境,以鼓励儿童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多样性和创新性包括颜色,材料,形状,构造,尺寸等各方面,都应该提供给儿童最大程度的自由度,让他们能自主地选择和尝试不同的活动,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儿童的身心特征和行为规律,还需要注重具有艺术性、可持续性和功能性。

艺术性体现在公园设计要具有美学价值,创意性,符合公共景观审美或者与地域文化相适应;可持续性体现在公园设计应该注重自然、绿色、环保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功能性体现在公园设计要满足儿童需求,使其能够得到长时间的活动和玩乐。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

孩子行为心理与孩子公园设计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息推行,孩子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公园设计的曲直直接干系到孩子们在公园中的行为心理进步。

因此,了解孩子行为心理对孩子公园设计的影响,对于创设更加适合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公园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孩子行为心理进步的特点1. 好奇心强烈:孩子对于新事物充盈好奇心,允诺探究未知领域,并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体验。

2. 高度活跃:孩子具有以下行为特点:喜爱奔跑、玩耍,并且通常需要较大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活力。

3. 快速进修:孩子通过仿效和观察来进修和理解四周的事物,他们的进修速度较快,对于感爱好的事物具有较强的进修能力。

4. 对社交干系的需求:孩子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他们喜爱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合作,并在互动中建立友谊干系。

5. 想象力丰富:孩子具有活跃的想象力,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创设并享受非现实的事物。

二、孩子行为心理对孩子公园设计的影响1. 空间布局: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活动需求。

例如,公园中应该有较大的活动区域供孩子奔跑、跳动和运动。

同时,还需要设置一些隔离区域,以满足孩子与家长互动的需求。

2. 设备选择:公园中的设备选择应当思量到孩子行为心理的特点。

例如,可以建设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攀爬设备,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活力。

同时,还应提供一些仿效性的游戏设备,以增进孩子的社交能力的进步。

3. 颜色搭配:探究表明,不同颜色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孩子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选择一些明亮、鲜艳的颜色来增加孩子活动的乐观性和乐趣。

4. 安全性保障:孩子公园设计中的安全性是首要思量的因素,孩子天性活跃好奇,设计中应思量到防止孩子意外受伤的措施,例如,设置合适的护栏、垫子和松软的地面。

5. 自由探究空间:公园中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些具有自由探究性质的区域,例如设置小径、小桥、小溪等,让孩子可以主动探究并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摘要:当前,在我国各个地区对于儿童公园景观设计都越来越重视,各地的儿童公园也不断兴起,在儿童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切实有效的以儿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满足儿童的个性化特征和身心发展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为儿童创造出更丰富多彩,功能齐全的活动空间,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创设出充满童趣体验、针对性强的平台,在设计理念,设计方式等相关方面充分体现出儿童公园的特色和水准。

结合以上所述,本文以河源市儿童公园工程设计为案例,着重分析和探究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

关键词: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公园;景观设计;河源市儿童公园工程一、项目概况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面积共1.5642万km²,地形地貌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建设区主要集中在狭长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

市区河网密布,新丰江和东江纵贯全市,往南直下与珠三角紧密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我所列举的河源市儿童公园项目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客家文化公园东侧,文昌路和永和路的交界处。

项目占地面积9.9万m²,西侧与北侧与客家文化公园交接,东侧和南侧范围线与城市道路线重合,可达性特别强,交通十分便利。

图1 项目鸟瞰图二、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目标和理念(一)设计主题。

在主题构思上,参考了国内外对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的论述,紧密结合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成长历程的心理主题活动进行了斟酌挖掘。

儿童公园的以成长的足迹为主题,设置启迪,科普,乐趣,探险,感恩等等相应生理、心理特征变化功能板块。

(二)设计目标。

以儿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为儿童带来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快乐,采取定制化、独特的设计方法,确保环境、生态和地形有机融合,在最大程度上构成最具有创意的儿童游乐场地,让儿童在真实趣味的环境中体验到童年的快乐。

(三)设计原则。

在本案例中,规划设计要贯彻落实景观主导,生态优先,安全生态的基本原则,在体现出不同年龄层儿童的人文关怀基础是,落实尊重自然和经济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园林景观设计——浅谈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浅谈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

浅谈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摘要:儿童公园作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儿童"游戏"生活行为的载体,儿童与儿童公园景观是儿童公园的两大要素,其中公园景观是儿童游戏最基本的物质载体。

目前,我国真正的儿童公园还很少,且往往是与综合型公园共存,儿童活动环境设计不重视儿童行为与心理的需要,整体水平较低。

营造优质的景观环境有益于形成积极的儿童户外活动氛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儿童公园设计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中最脆弱、最需要关怀、可塑性最大的一个群体,儿童最初的思考和内心的感知都与环境影响有着紧密联系,儿童活动空间是影响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公园是儿童除了校园之外重要的生活空间,是儿童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缓解儿童的精神压力,激发儿童创造力,提高儿童交往能力的综合性文娱场所。

儿童公园活动场地设计合理与否,关系着儿童日常活动数量与逗留时间的多少,创造一个自然、亲切、和谐的高质量的儿童活动空间,是设计师们不能忽视的。

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的活动内容、激发儿童的兴趣,创造安全有趣的游戏环境。

一、儿童公园设计发展新背景1.适应“少年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数量将越来越多,他们的成长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他们是社会的未来,是关系到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健康聪明、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儿童是全人类的目标。

然而,城市在为儿童提供现代、便利的生活同时,也使他们暴露于城市水泥森林环境中的交通、污染等危险中。

因此,国外许多国家都在为“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而努力,把儿童的需要和权利列入政策中,特别是城市规划政策的中心地位。

“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案从1996年开始实施,旨在响应联合国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二次会议(UN 2nd Conference on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 II)决议:把城市建设为适合所有人群居住的地方。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玩耍的场所已经不再仅限于家庭内部,公共游乐设施成为了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目前市场上的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和布置存在一些问题,许多设施的设计并未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导致其使用效果不佳,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出发,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的设计及布置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设计和布置不仅可以提升儿童的游乐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有必要对儿童行为和心理进行深入探究,为公共游乐设施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其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和提高使用效果。

【内容达200字】1.2 研究意义儿童公共游乐设施作为儿童成长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儿童行为和心理对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儿童的行为与心理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在游乐设施中的需求和偏好,为设计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设计合理的儿童公共游乐设施不仅可以提升儿童的游乐体验,还有助于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从安全性考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儿童行为和心理对游乐设施设计的意义也体现在保障儿童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研究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的意义重大,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儿童行为与心理特点分析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对公共游乐设施的设计和布置至关重要。

儿童在游乐场所的行为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好奇、探索和冒险的性格,因此设计者需要考虑到这一点,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兴趣和能力的挑战性游乐设施,以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有关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公园主题空间设计探讨

有关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公园主题空间设计探讨

有关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设计探讨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空间设计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一大特点,对此,本文主要就儿童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空间对儿童心理发展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在针对儿童心理进行差异化考虑,以此更好地加强主题空间的创意,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于其中。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公园,主题,空间一、引言当今时代,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共同发展下,社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对公园的建设中,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儿童,而随着时代的不同,儿童在心理需求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主动性娱乐是当前儿童公园设计的关键点,而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儿童心理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要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进行相关的设计,要将儿童的心理学与主题空间设计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儿童主题空间的创造。

二、儿童心理学第一,概况。

儿童心理学主要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的一种理论分析,对儿童的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儿童主题公园设计的过程中,儿童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外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人较多,他们在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中,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随着各类儿童心理书籍的不断出版,为儿童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心理、生理以及一些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在进行儿童公园设计时,要把握好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而较为有效的方式主要是当代心理学家H.瓦龙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将儿童的不同年龄做出了细分,如下表所示:表一儿童年龄分组与心理、行为特征三、儿童主题公园调查与分析对于儿童而言,公园是儿童游戏的重要场所之一,由于公园具有较为完整的条件,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公园的环境和空间在把握上加大了设计的难度,对于游戏过程中的安全性考虑相对较为全面,并且在进行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公园自身的特点进行游戏主题空间的设计。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摘要:依据儿童心理学理论,总结儿童年龄分组的特点及其心理行为特征,并通过调查福州儿童公园不同主题空间儿童活动的情况,分析不同主题空间儿童数量分布和儿童年龄分组分布特点,验证主题空间与对应年龄组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耦合性,包括主题空间对儿童心理考虑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具有创意等方面,提出了儿童公园主题空间创造的优化措施:充分考虑儿童年龄分组的心理行为差异性、加强主题空间创意性和成人休憩空间合理融入性。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儿童公园;主题;空间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092-05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为儿童群体服务的室外游憩空间重视度也逐步地提升,很多城市纷纷改造或新建了儿童公园。

区别于传统的“沙坑+滑梯”单调的娱乐设施添加模式,现代儿童公园出现了很多新的需求,如何抓住“儿童的口味”,引导儿童进行主动性的娱乐和探索,是儿童公园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然而,对于儿童这类特殊的群体,要想进行专业的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只有主动关注儿童的心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设计相符合的游乐主题空间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目前,如何结合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进行儿童公园的相关设计,我国学者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试以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探讨如何创造一系列符合他们心理行为特征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

一、儿童心理学(一)概况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同样,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公园的设计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学者非常多。

中国主要有陈鹤琴、黄翼、朱智贤等,他们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国外更是注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对其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公共游乐设施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设计和布置儿童公共游乐设施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本文将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的设计及布置原则,希望能够给设计者和布置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了解儿童行为特点在设计和布置儿童公共游乐设施时,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玩耍和探索。

设计者要注重充分利用空间,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使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

要考虑到儿童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为他们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乐设施,如攀爬架、滑滑梯等,让他们能够在游玩中得到乐趣和成长。

儿童的行为特点还包括他们对色彩和形状的敏感性。

设计者在选择游乐设施的颜色和形状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视觉特点,选择鲜艳活泼的颜色和富有趣味性的形状,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加游乐设施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二、考虑儿童心理需求除了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外,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

儿童是处于成长期的特殊群体,他们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设计和布置儿童公共游乐设施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创造一个安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游乐环境。

要给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游乐环境。

儿童是社会的脆弱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设计和布置游乐设施时,要尽量避免一些尖锐、硬梆梆的部件,避免造成儿童受伤。

要在设施周围设置一些安全防护设施,如软垫、护栏等,以保障儿童的安全。

还要给儿童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游乐环境。

儿童是处于成长期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刺激,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在设计和布置游乐设施时,要尽量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设施,如攀岩墙、绳网、滑滑梯等,让儿童在游玩中得到挑战和成长。

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的康复景观设计探究

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的康复景观设计探究

表1儿童心理认知阶段特征及其相应的景观环境需求【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康复景观是医疗环境中的正能量外部空间,对病患身心的益处良多,许多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但针对儿童病患的康复景观研究却非常少。

儿童康复景观是特别为一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疾病的儿童而专门设计的,具有促进病患恢复健康功能的景观。

一、康复景观理论概述康复景观的前身是康复花园,随着康复花园功能的不断增强,康复景观就此出现,其定义进一步细化为通过自然或人工景观,以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恢复,并强调重建人的精神情绪与环境的内在联系。

康复景观是伴随着医疗空间的发展而出现的,作为辅助患者康复疗养的空间形式,在现今的医院中起着重要作用。

卡普拉夫妇提出康复景观的原则特征,即连贯性、复杂性、神秘感和可识别性、吸引力和兼容性,除此之外,康复景观还必须具备可见性、可达性、熟悉感、安静及舒适、明确、积极的艺术。

通过把握康复景观特征的提炼可初步归纳其设计要点,但对于儿童康复景观这一单独分支,需要依据儿童特有的身心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二、儿童心理认知及相应康复景观设计要素儿童康复景观是特别为一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疾病的儿童专门设计的,具有促进病患恢复健康功能的景观。

儿童比成人更具可塑性,又因处于成长期心智不健全变得脆弱,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是更能够从景观的康复功能中受益的群体。

(一)儿童心理阶段认知及环境需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明确了儿童心理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以各个年龄阶段下儿童不同的行为和心理发展特征,结合现有研究初步总结了儿童对环境的相应需求(表1)。

(二)儿童康复景观设计要素儿童病患对环境的要求更加特殊苛刻,环境的陌生感、声音、气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适会加重儿童的压力,从而导致不利的康复效果与消极情绪行为。

实验表明,户外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人具有舒缓心情及减压的效果,在花园里休息玩耍过的儿童患者更容易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治疗态度。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研究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儿童公园日益成为城市中的重要场所,许多城市将其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构成部分,投资巨大,各种样式和风格的儿童公园不断涌现。

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儿童友好特质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为城市儿童提供一个更融洽的成长环境变得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期是人的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

此阶段的心理发展与成人的心理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因此,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儿童公园主题空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秉持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设计者在构建儿童公园主题空间时,应该坚持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尽可能贴近和理解儿童的需求和感受,合理设计公园的结构和布局,最大程度地保证儿童玩乐的安全和舒适度。

二、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公园主题空间需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孩子都能够在公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玩乐内容和活动,丰富公园的主题和游戏模式,满足不同儿童的风格和喜好。

三、考虑儿童的感官体验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构建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各种感官需求,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用颜色、材质和声音等多种手段刺激儿童的感觉,营造出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的公园空间。

四、注重游戏的可持续性儿童游戏的内在特质之一是持续性,即孩子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在同一个场所内玩耍,并从中获得不断的刺激和满足感。

因此,在儿童公园主题空间中,设计者应该注重儿童的游戏可持续性,保证公园中的设备和玩具能够为儿童提供长期使用价值。

总之,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构建需要融入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建立起符合儿童个性和兴趣特点的公园空间。

这样不仅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实用和舒适的游乐环境,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促进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为城市的新生代带来更美好的生长和成长环境。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原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的生活和发展关注度越来越高。

公共游乐设施作为儿童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和布置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探究儿童公共游乐设施设计及布置的原则进行探讨。

一、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在设计儿童公共游乐设施时,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

儿童的行为特点包括好奇心旺盛、活动量大、个体差异大、情绪易变等。

设计游乐设施时需要考虑到这些特点,以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

二、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其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在设计游乐设施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设置游乐设施,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三、创造积极的游戏体验儿童在游乐设施中的主要活动是玩耍和游戏。

设计游乐设施需要创造积极的游戏体验,让儿童在玩耍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设计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游戏项目,让儿童在玩耍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保障儿童的安全设计游乐设施时,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需要保证游乐设施的结构稳固、设备安全,并设置适当的安全警示标识。

也要考虑到儿童的行为特点,避免设计一些容易引起意外的游戏项目。

五、提供丰富的游戏体验不同的儿童对游戏的需求和偏好各不相同,设计游乐设施时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考虑到不同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设计一些适合多人游戏的项目,也可以设置一些供儿童独自游玩的设施。

六、创造舒适的环境游乐设施的环境也对儿童的游戏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设计游乐场所时需要考虑到光照、通风、自然景观等因素,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到愉悦和放松。

七、注重教育和启发设计游乐设施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还应该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可以在游乐设施中设置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元素,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基于儿童行为和心理的原则对儿童公共游乐设施的设计和布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基于儿童心理的幼儿园景观设计研究摘要:摘要:在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基础上,从幼儿园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总体设计、细节设计四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旨在设计出符合幼儿心理的幼儿园景观环境,实现设计师“满足环境使用者”的初衷。

关键词:关键词:幼儿心理; 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1 幼儿对校园景观的生理、心理需求幼儿园针对的主要使用者为3~7的儿童,此阶段的幼儿已经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此年龄段的儿童对环境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强烈的好奇心理。

学龄前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我们应尽量满足。

第二,活泼好动的心理。

学龄前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

这时的儿童不但爱玩,而且会自己玩,也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织到一起玩儿。

因此,在幼儿园中规划沙坑,设置障碍赛道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设施均能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

第三,突出的群聚心理。

学龄前儿童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交往,特别愿意和同伴交往。

他们很乐意和同伴一起过家家、打卡片、做游戏。

幼儿园作为学龄前儿童结交伙伴的主要场所,应为幼儿提供舒适、有趣的环境。

2 幼儿园校园景观设计2.1 设计理念2.1.1 功能分区根据使用要求,幼儿园用地主要分为4个部分功能。

建筑用地:幼儿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

游戏场地:幼儿游戏场、戏水池、沙池、种植园、小动物房舍等。

道路用地:晒衣场、杂物院等。

绿化用地:绿化景观,草坪等。

规划设计中应注意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使用性质,也要注意各功能分区之间的相互交融与渗透。

2.1.2 园区特色每一个幼儿园都应有自身的特色,在规划设计中突出办学宗旨、理念,反应地域特色,打造出具有幼儿园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如北京市丰台第五幼儿园的主题为以科学为特色;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幼儿园以体育为特色主题。

2.1.3 生态环境幼儿园建构生态环境就是要为幼儿提供活的环境,它通过利用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激发兴趣,激发自由探索、自主活动,自动发现和自由创造。

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㊀2019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1期收稿日期:2019G09G11作者简介:汪㊀悦(1994-),女,东北林业大学学生.通讯作者:孟祥庄(1967-),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汪悦,孟祥庄(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在城市开放空间中,适于成年人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多,且种类丰富㊁内容完善,但是针对各个年龄段儿童心理及行为需求所进行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却十分匮乏,从而造成了当代儿童的一系列心理及健康问题.基于此,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进行分析,提出了营造适宜儿童心理的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以期提供参考.关键词:儿童;儿童心理学;活动空间中图分类号:T U 98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G9944(2019)17G0014G021㊀引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童活动场所对于儿童成长的启蒙与引导意义日渐被发掘,与各年龄段儿童相匹配的活动空间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儿童心理需求并将其与活动空间设计相结合,营造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成长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儿童健康茁壮成长.2㊀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由于其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不同因此对活动场地的需求不同,其心理会随着年龄的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分析其心理特征来设计合适的活动项目及活动场地.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里发展理论,将儿童年龄大致划分为3个层次:0~3周岁婴幼儿时期,3~6周岁学龄前儿童,6~12周岁学龄初期儿童.每个阶段都有其专属的心理特点,通过对各个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归纳分析其对活动场地的需求,从而利用户外活动场地对儿童心智及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2.1㊀0~3周岁婴幼儿心理特征0~3周岁属于婴幼儿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力,对外界所造成的感官刺激较为敏感,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利用明艳色块及芳香植物来激发起感官.此外该年龄段儿童属于心智的启蒙阶段,利用可塑性较强的材料可以激发儿童创造力,如水㊁砂石等,发挥其想象力.2.2㊀3~6周岁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运动能力,可以自主进行一些感知和观察活动,同时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冒险心理,因此可以打造一些探索性空间,利用场地地形起伏及空间分割等带给儿童带来立体感知.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具有合作心理,喜爱群体活动,具有交友意识,因此可以设置一定的场地方便儿童追逐打闹.2.3㊀6~12周岁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征6~12周岁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阶段,这时的儿童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性别意识,男孩大多喜欢运动类活动,可以设置运动器械㊁攀爬绳索等满足男孩活动需求;女孩则偏向内敛㊁安静,可以利用空间划分设置为儿童提供一定的交往空间.3㊀儿童活动空间现状及现存问题3.1㊀场地功能结构单一,规划不合理根据调查,目前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缺乏合理且相对完整的景观体系,绝大多数儿童活动场地仍是以 铺装㊁器械 ,只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活动场地,但是并未对儿童心理需求进行分析,缺少对应各年龄层次的活动场地划分.同时缺少家长看护区等相对应的看护场地及低龄儿童亲子活动区域,不能满足各年段儿童的需求,设计缺少针对性.3.2㊀场地游乐设施种类匮乏,缺少吸引力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儿童活动场地内的游乐设施千篇一律,多为彩色塑胶㊁滑梯㊁简易攀爬器材等,缺少地形设计及其他具有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活动设施,不能形成儿童与设施之间的趣味互动,不能满足儿童好奇㊁冒险㊁探索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游乐设施使用率较低的情况,局限了儿童的创造力,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诉求.3.3㊀忽视场地植物景观的设计植物计作为景观设计要素之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植物的认知是儿童活动内容中重要部分,但现有儿童活动场地大多植物种类单一,且以高大能遮阴的乔木类植物为主,缺少观花㊁观果及芳香植物的应用,这类植物给以给儿童带来相应的感官刺激,对于婴幼儿阶段尚处于感官认知初期的儿童便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植物设置多起到围合场地的屏障作用,并没有与活动空间形成对话,缺少儿童与自然之间的互动.41㊀汪㊀悦: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园林与景观3.4㊀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儿童由于其认知问题,通常会有许多让大人意想不到的做法,如在灌木丛中捉迷藏,品尝植物花㊁果,攀爬造型独特的雕塑等,这些行为都可能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一定伤害.不仅如此,很多儿童活动场地在小品㊁坐凳等尺度设计上也没有对儿童的身高尺度进行考虑,如坐凳较高儿童不容易坐等等,都会产生一定安全隐患.4㊀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4.1㊀地形地形设计首先要尊重场地现状,结合场地现有地势进行适当的堆土或挖方,塑造出谷地㊁缓坡等有趣的活动场地,场地地形主要针对3周岁以上具有一定体力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儿童,通过攀爬㊁钻洞等满足儿童冒险及好奇心理,同时可将不同的缓坡程度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在坡度较陡的区域可以设置攀岩活动或滑梯,在坡度较缓的地方设置低龄攀爬类活动,增加设计的可能性.但是,在球类㊁轮滑等活动场地应注意地形尽量平整.对于0~3岁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则主要是利用下凹地形形成小的沙坑或水池供他们玩耍.4.2㊀铺装铺装设计主要需考虑两点:安全性和趣味性.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天然材料代替生硬的铺装,如木材㊁石材㊁草坪等来代替硬质铺装.除此之外对于0~3岁尚处于认知初期的儿童则应注重铺装的色彩搭配,凸显其趣味性,简洁明快的色彩变化可以吸引儿童注意力,刺激儿童感官,提升其兴奋感.而对于3~6岁,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儿童则可以适当的进行场地涂鸦,将童话故事㊁寓言等通过彩绘的形式表达在在儿童活动场地中,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对6~12周岁体能变化明显的儿童,在一些特殊活动场地如球类运动场地则可以采用塑胶等起到保护作用的材质,防止儿童在活动中摔倒后受伤.4.3㊀植物植物设计是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激发儿童感官及科普教育的意义也贯穿于整个儿童阶段,所以不容小觑.通过植物的发芽㊁生长㊁开花㊁结果㊁凋零的过程可以让儿童亲近自然的同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并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索精神.在植物选择中可以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芳香植物可以刺激儿童的嗅觉,产生令人愉悦的感觉,果实奇特或者开花艳丽的植物择能吸引儿童的关注,便于儿童认知.但同时也应注意要选择对儿童无害的植物,如有毒㊁有刺㊁有飞絮㊁易患病虫害的植物则应避免选择,因为可能会刺伤儿童皮肤㊁导致呼吸疾病等问题.4.4㊀游乐设施游乐设施主要针对于3~12周岁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儿童,对他们而言传统的滑梯㊁秋千等游乐设施千变一律,已经产生疲倦感.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新型的无动力游乐设施激发儿童兴趣,如阿基米德取水器,通过简单易懂的物理原理进行取水,让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加互动感.亦或是简单的小型雨水花园,让儿童了解相关雨洪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4.5㊀安全由于儿童年龄尚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所以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材料安全,所有的材料都应耐用㊁易于维护㊁无毒无害,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如2008年修订出台的«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 B8408-2008)等.其次,针对0~3岁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应在活动场地周边设置家长休息区,以便家长时刻看护儿童,对于3~12周岁体力尚佳,乐于运动的儿童则应注意场地内无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凸出异物或尖锐棱角,同时应注意场地内铺装的硬度控制,避免造成二次伤害.5㊀结语通过对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及儿童活动空间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心理学的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从地形㊁铺装㊁植物㊁游乐设施及安全五个角度出发,结合各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儿童的需求,融入寓教于乐㊁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营造出符合儿童自身特点的活动空间.通过设计唤醒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与景观紧密结合,让儿童在活动中更好地享受乐趣.参考文献:[1]李㊀娜.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08.[2]谷传华.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25.[3]张家希,张晓燕.基于自然教育的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14):140~142.[4]鲍鲁泉.儿童户外游戏场地自然化设计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3(3):38~40.[5]王珊珊.户外儿童游戏场地的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6]彭畅琳.城市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环境行为研究[J].山西建筑,2008(20):36~37.[7]毛华松,詹㊀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5:16-17.51。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的开题报告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的开题报告

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儿童对公园等户外活动场所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现实中存在的许多儿童行为问题却凸显出公园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剧了现代儿童发展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因此,探究儿童行为心理和公园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儿童行为心理与儿童公园设计之间的关系,探索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儿童行为心理特点的分析:探究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心理特点,以及其对公园设计的影响。

2. 儿童公园设计的现状分析:对当前儿童公园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公园设计策略:在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公园设计策略,以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本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

在文献分析上,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儿童行为心理特点及其对公园设计的影响。

在实地调查上,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多个儿童公园进行现状调查,并与设计师及儿童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对公园设计的需求和意见。

最后,结合理论与现实情况,提出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公园设计策略。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儿童行为心理和公园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预期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 突出儿童行为心理对公园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阐明儿童行为心理特点对公园设计的影响,强调公园设计必须基于儿童行为心理来进行。

2. 揭示儿童公园设计现状:分析现有的儿童公园的设计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公园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3. 提出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公园设计策略:基于分析研究的结果,提出一系列基于儿童行为心理的公园设计策略,以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该研究对于提高公园设计的质量和儿童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儿童公园是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和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设施的公园绿地,它由最初的儿童游戏场地发展而来。

随着社会
的发展及对儿童成长的重视,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建设了儿童公园。


目前国内儿童公园的现状却不甚理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本文以
儿童公园景观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对其进行规划
设计。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实例分析、实地调研访谈、观察法等方法,在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
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松原市儿童公园的改造设计实践。

最后,总结归纳
出儿童公园改造策略。

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四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国
内外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公园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等相关理论的总结分析,针对我国儿童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安全性、游戏空间和游戏设施等方面,归纳出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即向重视
儿童行为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方向发展,向完善儿童安全理论的方向
发展,游戏空间向“自然空间”方向发展,游戏设施以开发儿童能力为重点的方向发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通过对美国杰斯特公园自然乐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麓湖红石公园儿童活动区、美国田纳西州谢尔比农场公园林地探索游乐场和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儿童游乐园五个成功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可持续发展和融入
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以儿童为本、“游戏+学习”一体化和开发儿童
感官体验的设计原则;利用和营造自然空间,运用丰富色彩的设计手
法等值得借鉴之处,并在设计实践中应用。

第三,将归纳的理论和设计
手法等应用于松原市儿童公园改造设计实践中,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儿童为本、“游戏+学习”、安全第一、营造自然空间、本土文化植入和因地制宜等设计原则,以满族图腾“海东青”生成概念,结合现状划分出主题广场区、幼儿活动区、学龄期儿童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山水游览区、体育健身区、动物观赏区和滨江区八个区,针对改造设计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探讨。

第四,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策略,即以根据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游戏场地,游戏设计以开发儿童能力为主,在游戏场地和设施设计中以儿童安全为前提,在儿童游戏场地中营造自然空间。

为儿童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