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解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文字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文字解读一、概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教育法规,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
本文旨在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以便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背景我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而制定的。
它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政策导向,也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三、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制订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强调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实施方案的科学性。
3. 秉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教育个性和多元发展。
4. 鼓励课程的创新和改革,注重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美育、信息技术等七个学科。
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为核心学科,占据了课程总学时的大部分。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方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识字、识文、写作等基本能力外,还要求学校兼顾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科学课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求学校兼顾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评价《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新修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的解读与思考
2.评价建议
• 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应以课 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为基本依据,日常教 学活动评价,要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依据。要关注学生 对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 综合性与整体性。
• 教师要基于对学生的评价,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价 目标,既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的 评价。
• 能够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规则、推理和论证; 能够提炼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数学方法,理解其中的数学 思想。
•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用一般的概念解释具体现象。
水平三:
• 能够在综合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恰当的数学语言予 以表达;能够在得到的数学结论基础上形成新命题;能够针对 具体问题运用或创造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 能够通过数学对象、运算或关系理解数学的抽象结构,能够理 解数学结论的一般性,能够感悟高度概括、有序多级的数学知 识体系。
• 在现实问题中,能够把握研究对象的数学特征,并用准确的数 学语言予以表达;能够感悟通性通法的数学原理和其中蕴含的 数学思想。
•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用数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数学建模活动 与数学探究活动
机动
建议课时 30 44 26
4 4
4.课本章节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
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 学业质量是应该达成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数学学 科核心素养水平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水平一:
• 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接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则,能够在特 例的基础上归纳并形成简单的数学命题,能够模仿学过的数 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看到素质教育这几个字我就陷入思索中,素质教育在教育界已经喊了好长时间,却感觉它还是很陌生。
每当看到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来到学校,每当看到他们要记大量的笔记,每当听到他们无奈的叹息时,我的心也是沉重的,难道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虽然自己已经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耕耘了十几年,教学中也做了许多尝试,可感觉自己和素质教育还是隔着一座山。
一、素质教育是什么。
观望中国的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
教育界围绕“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进行了不少改革,可是由于和应试教育一路同行,难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仍是学生的成绩。
老师们每天都在兢兢业业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心里想的是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考出好成绩。
学生的成绩稍有退步,家长便惊恐万分,赶紧补救。
学生呢?一副事不关己的状态。
最近几年学生上学的年龄越来越小,自主能力也越来越弱,有的学习能力较差,有的学习比较浮躁,有的缺少进取心,有的抗挫折能力非常差,一次的小小的失败就能使他迅速消沉下去......。
种种表现差强人意,真的令人担忧。
试想一下,当这样的学生踏上社会,他会是个什么样子?素质教育应该尽快全面实现,应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二、素质教育能否全面实现并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它是一个应该由社会环境、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参与解决的问题。
1、需要科学的评价方式。
虽然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可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成绩仍占很重的比重。
学校、家庭仍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教师也把目光放在学生学习成绩上。
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方式改变一张试卷定输赢的局面,使家长的关注点更为全面,有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全面提高。
语文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样重要,不应是一张试卷顶输赢,应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下我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浅谈素质教育下我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师中做一个调查:“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是:“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
”的确,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几乎成了广大师生的无奈选择和真实描述。
考试是师生谈论最多的话题,由于评价学生看成绩,评价教师也是看成绩,考试频繁,师生均感身心疲惫;加上数学在高考中是个举足轻重的“筛子”,考生的考分差距容易拉大,这都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成了学生最厌恶的学科。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不少地方的中考已开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口试、开卷考试、操作性考试等,考试的内容明显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那种把简单分数相加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的做法正在被改变,课程改革已不可阻挡地要求高考改革也与之相适应。
事实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已明显开始与课改接轨。
如果说我们经常把教学上的种种弊端纷纷归咎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的话,那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到来(当然,真正的“到来”还有一段“痛苦”的转变过程,但现在毕竟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或者说,随着“指挥棒”的逐渐转向,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反思和实施数学教学呢?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弱化数学的“筛子”功能,增强其人文意蕴呢?从素质教育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有如下重要意义:一、它启发我们反思;“数学是什么?”以往的评价方式之所以不尽合理,与我们对“数学是什么”认识不清有关。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繁琐的解题技巧和复杂、艰深的逻辑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在整个《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出现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行为动词如“实验、刻画、调查、收集、梳理、解释、借助,估计、讨论、操作、观察、猜测、感受、交流、解决问题、发现、探索、欣赏、养成,发挥,发展”等等,都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新课程理念的种种变化。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从课程基本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注重学习者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发展学习者能力,为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提供发展的空间,不仅注重课程的知识性,还需注重课程的启发性,促进学习者培养工程素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复合型人才。
2.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一理念是指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合理搭配,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贡献,并吸收来自西方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3.规范教学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1.“数学科学视野”这一素养要求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学生应该能够学习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数学科学背后的思想、原理等,形成对数学科学的基本认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数学探究精神”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开展调查和研究,探究数学的本质、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数学应用技能”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计算、推理、建模及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4.“数学思辨能力”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培养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注重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解读
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和方向
1
过程
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从标准修订的方向和目标,以及对学科结构和内容的调整。
3
结果
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成果和取得的成效。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1 多元化
介绍新课程标准兼顾素质教育和学科知识的特点。
教师 学生 学校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改善课程管理和资源分配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的新挑战
课程压力
讨论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教育 资源和时间压力。
教师培训
探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 质的培训挑战。
学生适应
分享学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 困惑和挑战,并提供解决方 法。
总结与展望
1 成效总结
2 未来展望
总结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和改 革带来的影响。
展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未来发展和 可能的改进。
2 社会适应性
探讨新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亮点。
3 创新性
讨论新课程标准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的特点。
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思考与探索
合作学习
详细说明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推 行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措施。
技术应用
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中科技应用 的优势和挑战。
激发学生兴趣
分享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 的方法。
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 及解读
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解读,我们将探讨其背景、意义以及改革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并提供适应新标准的实施的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和意义
背景
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动机和背景, 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三、进一步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新课标在注重各学科经典基础内容的同 时,坚持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加强课 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 活的联系,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 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 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 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 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 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 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 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 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
二、进一步体现了能力为重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能力为重”,为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 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 “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 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 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 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 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 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 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 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供了广阔的培训与学习空间 ●教育者理念转变
“尊重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等成为基本教育理念!
●教师专业成长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 被推崇为典范性的教学风格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单位日前发布的 “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以及“2011年 中小学教学公众满意度”网络调查显示: 74%的教师认同“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改的理念。
课程标准的核心
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牵引力。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指课程标准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核心内容和核心要求。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和依据,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课程标准的核心展开讨论。
首先,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课程要贴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
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体质素质、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是个性化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是贯彻落实。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发展,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活动。
只有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能够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核心,切实贯彻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进行了系统规范。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在深入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一次全面修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对该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课程方案的理念与原则《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同时,课程方案也充分考虑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样性,力求使教育资源能够更公平地分配,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课程方案的修订也强调了跨学科的整合和综合性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贴近社会的需求,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和结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扩大了基础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深度,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同时,课程方案也加大了对综合性实践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支持和倡导,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课程设置的结构也更加合理和科学,注重了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强调了课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结构的调整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着重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标准中还强调了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环境的创设,要求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评价体系也得到了完善和优化,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依赖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评价,强调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和支持,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素质教育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是对素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规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具有指导意义,能够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课程标准首先要确定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健康的身心素质、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
这些目标应该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
二、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思想品德、学科知识、身心健康、审美情感、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思想品德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科知识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身心健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审美情感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完整内容。
三、素质教育的方法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要规定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实践导向、个性发展和全面培养。
实践导向是指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领会和掌握知识;个性发展是指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全面培养是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素质教育的评价素质教育课程标准应该规定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
素质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多元化、全面化和个性化。
多元化是指评价要从多个维度来考察学生的素质表现,不能仅仅看重学习成绩;全面化是指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各种素质,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表现;个性化是指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综资料)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新课程改革)题库及答案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新课程改革)题库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答案】B【解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B.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要求C.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D.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答案】D【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把学科知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4.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高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答案】C【解析】《纲要》规定高中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5.教学评价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功能.A.诊断B.调控C.激励D.教学【答案】B【解析】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是教学评价调控功能的体现.6.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不带随意性,评价方法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不带主观性,这就是要求教学评价具有()A.科学性B.指导性C.整体性D.客观性【答案】D【解析】教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才能真正发挥其评价功能.7.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不同阶段的评价,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前者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而后者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评价B.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具有和总结性评价相同的概括化程度C.形成性评价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是以评价对方优良程度的为目的D.总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分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结果【答案】D【解析】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形式.总结性评价注重总体分析,对教学效果做出最终怕段;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注重细节分析,在于发现问题,改善教学.8.课程评价按照教学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A.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B.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C.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D.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答案】C【解析】课程评价按照教学评价分析方法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9.为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或比较群体学习成绩的优劣,采用()最合适.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定量评价D.定性评价【答案】B【解析】相对评价能准确地表示出被评价者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10.下列有关教学评价的叙述中,阐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用于把握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B.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C.定量评价是对评价作质的分析,对获取资料进行思维加工D.从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属于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答案】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它是在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结果,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定量评价不对评价作质的分析.课堂纪律状况分析控制水平不属于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11.教师资格证考试,属及格分为过关标准.这种评价属于()A.相对评价B,绝对评级 C.定量评价D.定性评价【答案】B【解析】绝对评价是将被评价对象与事先确定的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标准的一种评价方法.12.下列有关教学评价方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观察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状态下的观察B.测验是常用的评价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插入一定量的测验内容以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C.档案袋法是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搜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如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反思、论文等D.调查法是指有冃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的资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方法【答案】A【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对被视察对象进行的观察.13.对于如何进行评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特别是评价结果,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态度B.教学评价应该涉及各个方面,不能以点代面C.教学评价应该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使被评价者明确努力的方向D.评价数据应该釆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可信度才高【答案】D【解析】运用先进的技术队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并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高可信度.14.下列对教学评价过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评价的准备阶段应该完成调査问卷的设计B.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测验或者发放问卷C.在评价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权重对信息进行处理D.在评价反馈阶段把评价结果公之于众【答案】D【解析】在评价反馈阶段不应该把评价结果公布于众.15.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 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对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B.③④C.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16.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是由()提出的.A.奥苏贝尔B.波斯纳C.布鲁纳D.皮亚杰【答案】B【解析】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是通过增长经验和反思教学得以实现的.17.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的要求也随之()A.降低B.提高C.不变D.视具体情况而定【答案】B【解析】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的要求也要随之提高,这是必然趋势.18.()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标志.A.教育实践课程B.普通教育课程C.学科专业课程D.教师专业课程【答案】D【解析】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标志.19.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的教育新思潮.A.学前教育B.终身教育C.继续教育D.校本教师培训【答案】B【解析】终身教育是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20.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A.伙伴关系B.合作关系C.互补关系D.附属关系【答案】A【解析】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时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21.现代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A.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B.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D.大力培养精英人才【答案】B【解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2.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答案】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3.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①一切以学生为本②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培养环保意识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A.③④B.®®®@C.®®®D.®®【答案】D【解析】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A.计划阶段一问题阶段一研究阶段一解释阶段一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一计划阶段一硏究阶段一解释阶段一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一计划阶段一硏究阶段一反思阶段一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一问题阶段一解释阶段一研究阶段一反思阶段【答案】B【解析】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从问题阶段一计划阶段一研究阶段一解释阶段一反思阶段.25.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C【解析】校本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2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学科课程【答案】A【解析】《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国家课程.27.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初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导【答案】C【解析】《纲要》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教师与学生都是客体D.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答案】D【解析】新课程理念要求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与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都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共同学习新知,探讨真理及未知世界的奥秘.29.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创建了()A.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B.有意义学习理论C.多元智力理论D.信息加工理论【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创建了多元智力理论.30.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为目的的教育.A.人自身的B.经济的C.社会的D.科学的【答案】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填空题】1.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谗价理念、评价方法等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2.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系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3.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4.建立校长、紡帀、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介的重要内容,首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5.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6.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冃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7.国家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材编写核准制度、教材审查制度、教材出版发行制度、教材供应制度、教材试验制度、教材评价制度、教材选用制度、教材奖惩制度和教材申诉制度.8.教育行政部门、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9.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1.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増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宏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2.谖程标進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3.幼兀园教直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1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扁能够达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5.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坦邑空华评价制度.16.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毕业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17.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瞄—课程资源和幽二课程资源.18.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19.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20.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优先性原则,其二适应也原则.21.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当务之急,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22.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是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23.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改革成为政府行为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24.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体现陞、民主、科学的工作思路.25..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26.新课程的三维@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7..综合实践活动在管28.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2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30.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31.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2.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成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3.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3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课程的要素来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3.实施课程的必要或直接条件: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志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善等要素,属于课程实施条件.4.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5.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6.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料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的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7.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査、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8.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指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9.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它是在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这种评价的结果,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10.发展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11.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结束之后,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评定成绩,做出结论,或者评定措施的有效性.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认达到目标的程度.12.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13.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发展而开发的课程.14.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学为主体,在其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堂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5.课程结构: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16.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应新生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7.课程开发与管理: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巳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需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高观察、实验、操作、调査、讲座的建议,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18.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学生的举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9.成长记录袋:也被学者翻译为档案袋,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点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20.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建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开发的的课程.【简答题】1.新教学改革究竟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答案】(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3.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答案】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设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树立民主的教育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尽人满意,师生之间冷漠, 缺乏沟通.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以下努力:10(1)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3)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4.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答案】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5.转变学习方式充竟意味着什么?【答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爱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学习观的根本转变,学习不是一中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7.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答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8.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综合评价应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素质教育》一年级第二学期“身心健康”模块,课程标准 sgq
《学生素质教育》一年级第二学期“身心素质”模块,课程标准一、前言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
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本课程在拓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为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更好的发挥自己、成长自己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内容描述项目一培养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意义(1课时)1、学习目标:通过本部分学习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报效人民的重任,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要敢于正视,不可逃避。
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依靠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更需要依靠大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及其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锻炼。
2、案例导入:通过其他院校所做的调查问卷,有88%的同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中,高年级的学生占得比例比较高。
这反映出低年级学生在校生活心态比较平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生活、就业压力,高年级的同学可能对大学时期没有有效利用时间充实完善自己而感到懊悔。
3、正文内容(1)培养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意义。
(2)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4、活动与训练(1)全班同学每个人谈一下自己上大学之前和上大学时在人生梦想方面有什么样变化。
(2)由辅导员老师,结合同学们自述给同学们讲下学生此时所学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请同学们就老师提出的具体情况,并制定出短期的学习计划。
5、思考与讨论由同学们就老师提出的具体情况,并制定出短期学习计划。
要求形成纸面的作业。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导向。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知识的填鸭式教学。
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导向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美感等多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这种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切实贯彻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学生素质教育》一年级第二学期“身心健康”模块,课程标准
《学生素质教育》一年级第二学期“身心素质”模块,课程标准一、前言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
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本课程在拓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为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更好的发挥自己、成长自己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内容描述项目一培养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意义(1课时)1、学习目标:通过本部分学习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报效人民的重任,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要敢于正视,不可逃避。
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依靠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更需要依靠大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及其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锻炼。
2、案例导入:通过其他院校所做的调查问卷,有88%的同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中,高年级的学生占得比例比较高。
这反映出低年级学生在校生活心态比较平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生活、就业压力,高年级的同学可能对大学时期没有有效利用时间充实完善自己而感到懊悔。
3、正文内容(1)培养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意义。
(2)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4、活动与训练(1)全班同学每个人谈一下自己上大学之前和上大学时在人生梦想方面有什么样变化。
(2)由辅导员老师,结合同学们自述给同学们讲下学生此时所学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请同学们就老师提出的具体情况,并制定出短期的学习计划。
5、思考与讨论由同学们就老师提出的具体情况,并制定出短期学习计划。
要求形成纸面的作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为了确保义务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标准。
其解说如下:1. 课程性质:强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立足素养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课程理念: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以及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3. 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
具体到各个学科,课程目标也有所不同,例如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4. 课程内容:根据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同时,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5. 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6. 课程评价: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也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通过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
浅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摘要: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本人认为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三、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只有这样,在新课改的崭新舞台上, 语文教师才能扮演全新的角色,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内容,针对新的课堂特点,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语文教师新课标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的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毋庸置疑地担当起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实施的关键就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课改,首先是改教师。
”[1]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在新课改的崭新舞台上, 扮演好这个全新的角色,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内容,针对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状态呢?本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
语文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是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并融合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解析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解析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部发布了《素质教育》课程标准。
下面我们将对该标准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突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在知识层面,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能力层面,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情感品质方面,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是全面的、系统的,涵盖了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了个性化发展和多元评价。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标准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全面、平衡地发展。
在评价学生成绩方面,标准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能力测试、综合评价、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这种个性化的培养和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注重课程内涵和实施路径。
标准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又能够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课程标准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指导性的文件。
遵循素质教育的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就是对《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的解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2023年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度解析与学习感悟: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
2023年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度解析与学习感悟: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1. 引言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标准的更新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新音乐课程标准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音乐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本文将对2023年新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深度解析,并结合实际教学分享学习感悟,探讨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
2. 2023年新音乐课程标准解析2.1 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以“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强调音乐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通过音乐学习获得全面发展。
2.2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实践。
这四大目标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音乐教育的完整体系。
2.3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欣赏、演唱、演奏、创作、音乐与生活。
这五个领域相互渗透,旨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中提高音乐素养。
2.4 课程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习感悟3.1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3.2 创设实践机会音乐教育应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在演唱、演奏、创作等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3 融入情感教育音乐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师应通过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体验、表达和欣赏美好情感。
3.4 培养创新精神音乐教育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创新,让他们在创作和表演中展现个性和才华。
4. 素质教育教学策略4.1 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4.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音乐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合集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合集一、背景介绍2024年,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课程标准也正式实施。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积极参与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研究,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
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改变。
从解读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使学生面对未来的社会和工作需求。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解读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实践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过去的教学方式更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解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五、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综合评价,不仅注重学科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过去的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科成绩,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评价。
在解读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制定本大纲。
“素质教育”课,是积极践行我校“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充分考虑专科生实际的基础上拟定。
作为是德育的辅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阵地。
本大纲由七个模块组成,每一模块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内容等三大部分组成。
课程的任务: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提高素质的教育,实行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环境薰陶和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有高尚人格、健全心理、科学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计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的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
做到:坚持知行统一;注重科学思维;强化自我教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教学内容模块一大学生成长与成才(10学时)专题一订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在学习生活中要前进,首先要有方向。
目标如同灯塔,为人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方向,才会勇往直前,才会坚定不移。
(三)教学内容:(1)方向与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2)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3)注意正确目标的层次性(4)制定目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专题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得学生懂得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
(二)教学重、难点: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
(三)教学内容:(1)坚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成功(2)自信是困难的解药(3)自信是克服自卑和失败的法宝(4)如何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态专题三行动才能成功(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得学生们懂得:行动不一定成功,不行动一定失败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行动是最好的迈向成功的阶梯。
(三)教学内容:(1)行动不一定成功不行动一定失败(2)拖延的结果是出局(3)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4)早做好准备早成功专题四真善美才能成功(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得学生们学会和掌握假恶丑失败的逆向思维,懂得没有真善美就没有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在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品德就意味着成长与成熟。
(三)教学内容:(1)真善美是成功的重要要素(2)如何才能安身立命(3)几种导致失败的观念误区(4)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专题五善于与他人合作(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学习使学生们懂得:团队具有神奇的力量是个人无法比拟的。
(二)教学重、难点:学会与人合作。
(三)教学内容:(1)合力产生力量(2)集思广益取长补短(3)获得他人的通力合作(4)化冲突为合作模块二大学生礼仪 ( 10学时 )专题一礼仪概述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礼仪基本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礼仪有初步的了解,并在情境体验中感受到礼仪对每个人的重要,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礼仪概念的介绍,使学生明确礼仪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
(三)教学内容:一、礼仪概念二、礼仪特征三、礼仪分类四、礼仪功能专题二社交礼仪(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举证调研结果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大学生的社交现状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学习的必要;通过交际原则的介绍,使学生掌握社交的核心在于尊重;通过大学生活片断的回顾与展示,让学生在快乐的视觉中感受大学同学情谊的珍贵,并进而付出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将简单、枯燥的交际原则生活化,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讲解。
(三)教学内容一、交际的信义二、交际礼仪的原则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礼仪专题三生活礼仪 (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在生活中不仅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爱朋友,更要理解“百善孝为先”的内涵,以及要如何善待父母;还要有一个好的个人形象的展示,包括服饰、体态、仪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对父母长辈以礼相待;大学生服饰的要求。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践中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做一个真正的孝子孝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内容一、对父母长辈之礼二、大学生的个人仪表专题四求职面试礼仪 (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思考求职面试成功的因素,进而引出求职面试礼仪技巧的重要性。
并在案例教学中掌握求职面试的一般性技巧和礼仪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书面求职材料的准备;面试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如何让大一的学生意识到求职面试的重要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一、书面求职礼仪二、面试求职礼仪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模块三心理健康与学习(10学时)专题一心理健康概述 (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常见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学会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健康的新概念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学难点:分析当前大学生的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一、健康的新概念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专题二大学生的人格发展(2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人的个性的结构,健全人格的标准,同时认识人格障碍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学会通过自我调适,培养与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气质与性格的定义与分类教学难点:对自己人格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一、人格概述二、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常见障碍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专题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与讨论,使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了解常见的困扰,达到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我意识的定义和如何认识自我意识的内容。
教学难点:辨清主我与客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一、自我意识概述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塑造专题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内涵、类型及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内涵、明白什么是积极的人际交往?哪些因素有利于人际交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心态,使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途径教学难点:理解交往与独立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一、人际关系概述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与调节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专题五大学生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情绪的概念、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培养健康情绪的方法以及如何排除不良的情绪、能够较好地控制与管理自己的情绪。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危机时能从容应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健康情绪以及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挫折的内涵、防卫机制与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对情绪与情感的分辨;如何合理运用防卫机制以及面对挫折、危机时正确应付。
(三)教学内容一、情绪的调节与管理(一)情绪概述(二)情绪与大学生的发展(三)大学生的情绪自我管理二、挫折应对(一)挫折概述(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问题(三)应对挫折的方法模块四职业健康与安全(10学时)专题一职业健康与安全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健康安全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健康与安全在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中的要意义,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和内涵,懂得健康的标准,促进大学生自觉增强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职业健康与安全在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中重要意义;正确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健康和安全长期的误解和片面理解。
确立正确的健康安全理念,并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
(三)教学内容一、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意义二、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三、健康的标准四、职业健康的含义五、职业病种类专题二维护健康的原则和方法 (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专题学习帮助大学生把握维护健康的原则和方法,了解祖国传统医学养生文化,认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未病先防”的时代价值,懂得在生活中和职业中如何维护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维护健康的动态管理特点,掌握如何维护健康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懂得维护健康的原则和方法的目的是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三)教学内容一、亚健康涵义二、维护健康的原则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五、科学合理饮食六、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七、职业中如何维护健康专题三科学运动维护健康 (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运动常识的了解,领悟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掌握科学运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将科学运动融入到工作中,解除疲劳、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以健康的身体积极投身人生实践,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学提高体能的方法教学难点:充分认识到运动的时代价值和科学运动的价值,用科学的方法指导休闲运动和健身运动(三)教学内容一、体育锻炼益处二、科学提高体能的方法三、运动损伤处置四、运动与保健五、职业中如何利用运动维护健康专题四科学膳食维护健康 (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饮食的常识的了解,懂得“食补胜于药补”,掌握平衡膳食的原则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科学饮食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自觉运用科学膳食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维护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营养素的功能和平衡膳食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平衡膳食,每日的膳食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平衡膳食的含义二、营养素的功能三、平衡膳食的方法四、职业中如何利用科学膳食维护健康专题五职业安全 ( 2学时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职业安全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安全在生活和职业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安全防护知识,并具备安全预知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