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五节古诗文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学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
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 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一个“绿”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修辞表达。古代汉语有多种多样 的修辞方式,如譬喻、称代、用典、委婉、双关、夸 饰、并提、共用、互文等。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淮》)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 琶行》)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5.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小结
第二种: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 家》)
3.博喻: 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各个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隐喻的多种使用。 A、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种事物的各个方面。
手如柔荑(tí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齿如瓠 qí (hù )犀,螓(qí 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卫风 硕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 行》)
另外,使用“请”、“幸”、“谨”、“敬”、 “惠”、“辱”等表敬副词和“窃”、“忝”、 “猥”、“伏”等表谦副词也是古人委婉修辞的常见 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2

3、避冒犯 对人(特别是对君上)用敬词,对己用谦 词,都有不敢冒犯之意。 陛下、执事、左右、足下、赐等都是敬词 仆、牛马走、再拜等都是谦词 涉及到君上的问题,也要用委婉的言辞陈 述己意 皇帝年轻-----“陛下富于春秋”(《史记· 李 斯列传》) 太子年少-----“太子方富于年”(枚乘《七 发》)。
1、本句中的互文见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 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 居易《琵琶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 牧《泊秦淮》) 2、对句中的互文互义。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 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六、夸饰 夸饰相当于今之夸张。 (1)淮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 •河广》) (2)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 十九首》) 七、倒置 不同于文言语法中所说的倒装。 (1)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桐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百》) (2)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 州罗池庙碑》)
九、比拟 又叫转化、假拟,是把物当人或把人 当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 描写对象人的言语、行为,性格特征 等,故又叫拟人化或人格化。 ①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李白 《春思》) ②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九首》其三)
2、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
八、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
婉转一些,叫委婉语。 1、避粗俗 荒侯市人(市人是樊哙庶子,封 为荒侯)病,不能为人。(《史 记· 樊郦滕灌列传》)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 玄 成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修辞

修辞“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原义指加强文教,即加强礼乐教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有联繫,但还不是一码事。
唐孔颖达解释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修辞”一词作为修辞概念被使用是晚近的事情。
修辞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修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修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修辞格,这说明汉语的修辞格是很丰富的。
下面介绍十种在古汉语中常见的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⑤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八首》起兴的作用主要是烘托陪衬,便于借物抒情或联想。
所托之物与所咏之物的内容有些联繫比较紧密,如例①、②、⑤;有些联繫则比较鬆散,若即若离,貌离神合,即所谓“托物发端”,如例③、④。
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
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爲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一)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古汉语修辞方式(一)

古汉语修辞方式(一)修辞格也叫修辞方式。
古汉语里的修辞格很多,有的辞格,如比喻、夸张、比拟、反语、双关、对偶等等,现代汉语里仍在使用,其性质和作用古今也基本相同,这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
本节只就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与现代汉语里的辞格不尽相同的作一般性介绍,以提高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的能力。
一、用典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
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体的是暗引。
例如:(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以上四例都是引用古人的言论。
例(1)点明了引文的书名,例(2)点明了引文的作者,例(3)是引用谚语,例(4)是引用歌谣,都属于明引。
下面再看暗引之例:(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6)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例(5)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明书名;例(6)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见于《论语?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
(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ppt.Convertor

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一)引言
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例如:
①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尚书·盘庚上》
例句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国际修辞学会前会长、美国南加洲大学劳伦斯·葛林教授
例句
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隐公元年》
②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荀子·王霸》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前出师表》
例句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木兰诗》
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⑨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汉书·韦贤传》
例句
⑩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汉书·外戚世家》
⑾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左传·成公三年》
⑿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卫子夫写意
第四节互文
两个句子或两个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互文实际上是把一句话拆成两个部分来说,故阅读时应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理解,如果去掉其一,则另一部分的意思是不完整的。
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陈望道,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浙江省义乌人。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1919年回国曾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光绪大学等高校教授。主要著述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
“修辞”溯源
修辞古代汉语PPT课件

(3)使表达凝炼深沉。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 效穷途之哭。”
引用------明用和暗用
✓ 明用:明显地引用,读者一看便知作者在 引用。
✓ 暗用:把引用的内容化入自己的文章,使读 者从行文中看不出在引用。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練習题
一 引用的作用是什麽? 二 古代漢語的代稱可以分爲哪些類型? 三 什麽是並提?舉例説明。 四 什麽是互文?舉例説明。 五 什麽是變文?變文與互文有什麽區别? 六 什麽是倒置?舉例説明。 七 古代漢語的委婉可以分爲哪些類型?
九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辭方式: 1.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 謂也。 2.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3.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4.卽宫車晏駕,非大王立,尚誰立哉? 5.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6.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九色鹿本生图(敦煌壁画)
8.委婉 顾名思义,就是婉转曲折的语言表现思
想感情的手法。
(1)为避粗俗而委婉 “荒侯市人(市人,樊哙庶子,封为荒侯)
病,不能为人。”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2)为避忌讳而委婉 病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死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懂得了互文的规律,对阅读古书帮助很大。 凡是互文,分而解之则两伤,后而观之则相 益。
“花径不曾缘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由两个同义词形成互文关 系。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变文是为了避免重复而在对偶句或排比句中更换 相同位置上的同义词语。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转:语言文字周报杨剑桥古代汉语的修辞,大多数与用典有关。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
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熟知、积累、掌握一定数量的典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及其一般规律。
现就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例举如下: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修辞效果: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②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①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列传》)(引用谚语)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峡》)(引用歌谣)②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例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尘暗旧貂裘”是引用苏秦游说秦国的故事。
)③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例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引《诗经》,是明引。
)例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未说明出处,是暗引。
)④改引: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例1: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浅谈古汉语修辞学

(二)古汉语修辞学研究可利用的材料
“古来留传给我们的诗话、文谈、随笔、杂记、史论、经 解之类,偶然涉及修辞的,又多不是有意识地在作修辞论, 它们说述的范围,照例是飘飖无定;每每偶尔涉及,忽然 又飏开了……这是由于向来并未将修辞当作一种专科学术来 研究的缘故。而且这也是一切学术萌芽时代的常态,并非 单单修辞一科如此。”(陈望道) 发掘、提炼。常用方法:观察、归纳、比较、统计。
例5: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谈布局: 以“工师之建宅”为喻:“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
斤运斧。” 词曲部“重机趣”谈铺垫:
“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之处,亦有连环细笋伏于其 中,看到后来方知其妙;如藕于未切之时先长暗丝以 待,丝于落成之后才知作茧之精。”
(二)古汉语修辞学研究可利用的材料
2、修辞学研究材料古今不尽相同: (1)传世典籍仅以书面形式流传至今,研究更偏向于书
这并非仅是文辞、语辞定义广狭的区别,反映出对 修辞学研究范围、研究对象认识的历史演变。
(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真正不顾复古派和礼拜文言者的对抗,采用由西方 东方传人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将中国的修辞学加以革新 ,写成了一部网罗万有、条例分明、有系统而又能兼顾古话 文和今话文的修辞学专书的,是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氏。 ( 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 )
(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文白之争:所谓“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白话文 运动的先锋们贬抑文言文的说法,文言文曾是新文学运 动的靶子。 (2)文笔、文辞之争:桐城派与《文选》派之间、《文 选》派内部也存在争论,焦点是骈散之争,实质涉及文 学的范畴、文学的特点、文学对语言的修饰程度。 刘师培:“文章必以彣彰为主。”(《广阮氏“文言 说”》) 章太炎:“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 “文笔、 文辞之分,皆足自陷。” (《文学总略》)
7 第七章 古代的文体

骈体文
说理文
杂记文
按内容 和用途 分类
— 姚鼐 《古文辞 类纂》
4.书说类
5.赠序类 6.诏令类 7.传状类 8.碑志类 9.杂记类 10.箴铭类 11.颂赞类 12.辞赋类 13.哀祭类
史传文
应用文
散文
按语言 形式 分类
韻文
第七章 古代的文体
古 代 汉 语
第二節
史傳文
9
史傳文(歷史散文)-1
古代漢語
第一章 文字
第二章 词彙 第三章 语法 第四章 音韻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结构 古书中的用字 古汉语字典
總目録
词的构成 词的本义、引申义 词义的演变 同义词辨析 古汉语词典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数词表示法 句子成分的省略 虚词 固定句式 古汉语语法著作 古注的体例 古注的术语 古注的方式 古代典籍的注疏 词的常识 词的用韻 词的句式 与平仄 词的对仗
特点:一是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艺、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二是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活泼。 笔记文始於魏晋,成熟於唐,盛行於清。正式以 “笔记” 为书名,始於北宋的宋祁。 一部笔记著作常常兼有多方面内容,如沈括《梦
溪笔谈》,既有科学小品,又有文字考证、遗闻轶事
等。
筆記文-2 历史掌故
遗闻轶事
文艺随笔
李华《弔古战场文》
韩愈《进学解》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赤壁赋》
的性质,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
一种独立的文体。
辭賦的語言特點-押韻1
隔句 押韻 押韻 辞赋的 句句 押韻 每句的 字数 句式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语言
特点
连接的 词语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

分为藏头和歇后两种。
恰当地运用藏词,可以使文章幽默诙谐。但
有时影响了语言的完整性。
后来,藏头逐渐被淘汰了,歇后却发展成为 一种辞格。
返回本章目录
藏词-藏头 原 文
《后汉书· 左雄传》
出 处 及 所 藏 词 语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尚书· 益稷》
故能降来仪之瑞。 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陆机《与长沙顾母书》
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 危难之间。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骏马、鞍鞯、辔头、长
《木兰诗》
鞭。 不以外物得失、自己境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而欢喜或悲观。
返回本章目录
第四节
错 综
返回本章目录
错综-定义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
第一节 倒 置 第六节 委 婉
第二节 合 叙
第三节 互 文 第四节 错 综 第五节 藏 词
第七节 代 称
第八节 用 典
第九节 古汉语修
辞著作
1
第一节
倒 置
返回本章目录
倒置-定义
【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
对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 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叙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 成公二年》
饮食君之酒肉。
《庄子· 徐无鬼》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水不积,则润不博; 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返回本章目录
合叙-举例2 合 叙 举 例 分 叙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 子· 秋水》)
• 6.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 正确理解夸饰。
• 《孟子· 万章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之。”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 •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 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 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 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 杜牧写大地回春景象,用的是夸饰。十里远也是听不到看不见的。
庄子中有不少荒诞不稽的故事如北溟之鱼不知其几千里也上古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既不可信也不是夸张而是为了说明小大之辨这样一个深奥的哲理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 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 “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 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 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史记·袁 盎晁错列传》)
所极一也。(《淮南子·说林训》)
(六)夸饰(夸张) 夸饰是一种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形
象性而采用极度形容性语词的修辞方法。 夸饰不等于夸大,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
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 言增加生动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樊)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 纪》)
(四)并提(合叙、分承)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事,
包括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例句 加“皆” 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论
衣冠整齐 可以
可以
一套 非并提
裘马轻肥 不可以 不可以 二套 并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 注·巫山、巫峡》)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 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灵运传论》)
(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 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 《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 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2.2摘取一篇作品里的个别的词或词组指代 整篇作品。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沈约《谢灵运 传论》)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就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第五节 语序 古汉语宾语前置

第三种类型
第一小类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 年》)
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归纳类型:
(一)借助“是”、“之”把宾语提前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 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
策·秦策》)
条件:
(1)必须是否定句中。否定句顾名思义 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句中必须有表否定 的词,可以是否定副词“不”、“未”、 “无”等,也可以是表否定的无定代词 “莫”。
(2)宾语必须是代词。 代词可以是我、 尔、自、是、之等。
说明:
上述两个条件,应该是否定句宾语前置的 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在先秦的分布和后
置情况的规律和发展
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都一 定前置。如:
《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其他类型 没有标记的宾语前置 句式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归纳类型:
(一)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p16)
赵太后》)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
“冠素。”(《孟子·许行》)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某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左
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三介词

• 4、“为” • ①介词“为”的用法见教材。 • ②连词“为”用在因果关系复句或假设关系复句 中,表示原因或假设,可译为“因为”、“如果” 等。 •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 ③动词“为”的意义和用法较灵活 •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三)常见介词用法举例
• 1、于、於、乎 • “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但用作介词时二 者用法相同,其差别仅仅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 书写习惯的不同,杨伯峻先生认为它们是古今字。 甲骨文中只有“于”,春秋末期的金文中才出现 “於”。《尚书》、《诗经》用“于”, 《左传》 “于”、“於”杂用,《论语》、《孟子》、《墨 子》、《庄子》等用“於”。战国以后文献多用 “於”,除了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于”就 很少出现了。汉字简化时,二者合二为一“于”。 • “乎”和“于”、“於”用法相同也能用于状语。“恶乎”只能用“乎”,“对于” 只能用“于”。
• “于”、“於”、“乎”用作介词,可以表示如下语法作 用: •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 遂寘姜氏于城颍。 • ②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 亟请于公,公弗许。 • ③表示比较的对象 •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④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 业精于勤而毁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⑤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 • (宋)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 “於”还可以用作叹词,表示赞美的语气。 • 於!皇武王!
三、介词
• 介词的作用只有引介。所谓“引介”,是指 引进和介绍。介词引进和介绍名词性词语给 动词、形容词,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原因、方式等。 • 介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只有与它引介的 成分组成介词短语后才能充当句法成分。 • 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或多或少还 保留着一些动词的意味,对它的引介成分有 弱化的支配作用。因此,介词的引介成分被 称为宾语,介词短语又叫介宾短语。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二、譬喻
(3)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
《木末诗》) (4)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 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 洪》)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
辞方式。 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传》)
之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 省。” 1.省略主语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 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 )越于 车下;( )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 传· 鞍之战》)
八、省略
2.省略宾语、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
)告(
)。(《论
语· 子路从而后》 3.省略述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曹刿论战》)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
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 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1)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 子· 梁惠王上》) (2)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鸿 门宴》)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 非乐上》) 1.修辞效果: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 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 传· 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并提
又叫“分承”或“合叙”,是将两句话 中相同的部分并在一起,合起来叙述。
例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后汉书· 华佗传》) “耳聪目明,齿完牙坚”;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 (《水经注· 江水》) “陟罚臧否”就是“陟臧罚否”。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的作用:行文凝练, 结构紧凑, 避免句式的呆板。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格”、“辞格”“、修辞方法”等,是在调整、 修饰和加工语言的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表达作用的特定结构或特定模式。 陈望道1932年出版在《修辞学发凡》(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列举了38种修辞格,到目前为止已陆续发掘出百余种修辞格。 古今汉语修辞格大同小异。
起兴,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先言他物”部分叫“兴句”,“引 起所咏之辞”叫“本句”。“兴句”对“本句”一般起着或陪衬 烘托或比喻象征的修辞作用,少数情况下修辞作用不明显。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2.用典
也叫“稽古”,“引用”的一种,指的是 援引典籍中的历史故事与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 点或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史记·淮阴侯 列传》)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10.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顺带临 时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甲事物称为“本体词”, 乙事物称为“拈体词”,用来拈连的词叫“拈词”。
①明拈:本体词和拈体词同时在句中出现的拈连。例如: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以镜自照者见形容,以人自照者见吉凶。” (周武王《镜铭》)
第七单元节 综合运用
第五节
古诗文的修辞
萍乡学院中文系 涧泰
一、修辞概说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一、修辞概说
“修辞”始见于《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颖达: “辞谓文教,诚为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 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有功业可居。” 第二,客观存在 的修辞现象和修 辞规律。
(欧阳修《秋声赋》)
典自《庄子·在宥》 “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 女精,乃可长生。”只是二者立意截然相反。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3.委婉 又叫“婉曲、折绕”,用含蓄曲折的方式表达的修辞方式。
三种类型
A. 谦敬语:如古人常用“不肖、仆、寡人、不谷、孤”等来自我谦称, 用“足下、左右、执事、陛下、殿下”等敬辞来称呼对方。 B.避讳语:如“山陵崩、薨、卒、不禄、 驾鹤、崩殂、徂落、弃群臣”; “采薪之忧、违和、有所郤”等。 C.迂回语:多见于外交辞令。例如: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楚国大夫屈完将齐桓公带军队进攻楚国,以军事实力强迫楚王结盟的事,说 成“为自己国家求福”,“辱收寡君”,含蓄而有礼,给足了齐桓公面子。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8.借代
又称“代称”、“换名”,不直接说出事 物的名称,而借用其它相关名称来代替。
①以事物的材料、特征、标志、工具、数量、功能、性状等指代事物本身。 例如:“木”来代指棺木。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 氾论训》)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 (《史记· 苏秦列传》)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楚辞· 离骚》)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杨雄《解嘲》)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陶渊明《述酒》)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
1.起兴 2.用典 3.委婉
4.互文
5.藏词 6.回文
7.并提
8.借代 9.双关 10.拈连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1.起兴
起兴又叫“托物起兴”,是一种“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语)的修辞方式。
例句: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例句: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割去“吞舟之鱼”的后半部分。 (丘迟《与陈伯之书》)
根据被割裂部分所在句中的位置,藏词又分为“藏头”、“藏腰”和“藏尾”。 藏头:“而立、“古稀”等。
藏腰:“倚伏”表示“祸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非从流,臣进逆耳。” 藏尾,又叫做“歇后语”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勾践灭吴[1]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有 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4]。” 大夫种进对曰[5]:“臣闻之,贾 人夏则资皮[6],冬则资絺 [7],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 [8],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9],不可不养而择也 [10]。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11]。今 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12]?”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 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注释】
[1]本文选自《国语· 越语上》,题目选首句后加。句践,越王句践,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前465年 在位。允常曾与吴王阖庐相怨而互相攻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吴乘越丧伐越,为句践所败。阖庐伤脚 而死。后三年,阖庐之子夫差为报父仇,兴兵伐越,大败越军,攻入越国。句践乃率残军五千退保会稽之上。 本文写的就是句践失败后如何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努力,终于灭掉吴国报仇雪耻的故 事。文章起伏分明,叙述简要,人物性格突出,语言富有个性,是《国语》中的名篇。 [2]栖:驻兵。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二十里。三军:全军的统称。 [3]昆弟:兄弟。国子姓:与国君同姓的贵族子弟。 [4]知:主管。退:使动用法。 [5]大夫种:即文种,越大夫,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 灭吴后,为句践所忌,赐死。 [6]贾(ɡǔ)人:商人。古时行商曰商,坐商曰贾。资:囤积。 [7]絺(chī):质地精细的葛布。 [8]四方之忧 :指四邻侵犯的忧患。 [9]爪牙之士:勇猛的将士。 [10]择:选拔。 [11]时雨:应时的雨,适应于时令的雨。 [12]无乃后乎:不是太晚了吧!无乃… …乎?复合虚词,表推测的语气。
从形式上,用典可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指直接交代了故事来源、人物事件或语句的出处的用典方式。
明用例句: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 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一起使用的用典 方式。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霍去病曾经被封为骠骑将军。)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曹操《短歌行》)
9.双关
通过特殊的语音或语义,使得语句同时具有两种意义。 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类。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构成的双关。例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子夜歌》) ②语意双关:利用词语多义性构筑的双关。例如: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楚辞·哀郢》)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回文诗 回文词 回文曲
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 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最著名的回文诗是十六国时前秦女子苏蕙的《璇玑图》,据统计,该图中文字 可组成几千首诗,且每首均清晰无碍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实为冠绝古今。 清朝张奕光的《岳武穆王墓》: 今古垂芳遗庙立,拜瞻空恨一秦奸。森森柏树枝南向,凛凛忠魂夜北看。 心赤负冤沉狱死,草青埋骨痛碑残。钦徽是日无家返,深怨谗书封蜡丸。
(萧统《<文选>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6.回文
又叫“回环”,利用循环往复的语言形 式,表现两种事物或情境的相互关系。
示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五十六章》) “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王融《春秋回文诗》)
汉语两大特点:以单 音节语素为主、以语 序为重要语法手段。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4.互文
即“互文见义”,又简称“互见、互言、互辞” ; 指前后几个句子或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
“单句互文”例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燕歌赵舞为君开”。 (杜牧《泊秦淮》) (白居易《琵琶行》) (王昌龄《出塞》) (卢照邻《长安古意》)
对古文“修辞”的三种理解:
第一,指修辞活动, “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 一种努力。”(陈望道)即: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修饰 加工,使之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的行为。 第三,“修辞学”的简称,即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使之准确、鲜明而生动形象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的学科。
“修辞”:指古文中的修辞活动,是古人在创作 中对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的综合运用。
二、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格
以部分代整体。例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韩愈《马说》) (《诗经·王风·采葛》)
③用泛称代特称(或整体代部分)
“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 ④其他的借代方式 “骠骑将军发迹于祁连。” (杨雄《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