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8f1896f0b1c59eef8c7b4ec.png)
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摘要: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
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了解创造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对当前教育改革,实现“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儿童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创造力六大解放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精华。
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思想(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
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
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证实。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都能表现其创造力。
例如,在成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泥巴、沙子等自然材料,到了儿童手里就可变成娃娃、椅子、小凳、杯子、山洞、城堡;几块积木,可以变成他们的手枪、篮子、公园和机器人……儿童的创造性还表现为其巨大的想象力。
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和小花的对话“小花口渴了,我给她浇浇水”,还可以提出诸如“天空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小鸟一样飞呢?”等千奇百怪的问题。
(二)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
在他看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
因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
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24bb19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5.png)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和总结的一套教育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切体会到以下几点:首先,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人本主义。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人文素养。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这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成绩。
其次,陶行知教育理论注重实践与经验。
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视为学生实践的场所,强调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来积累知识和能力。
他反对空洞的记忆和死板的应试教育,提倡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陶行知教育理论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联系紧密,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
他强调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最后,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责任。
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
他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思维和能力。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的关键角色,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能力、有品德的人才。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永放光芒——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的理论研究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永放光芒——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的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336608b52acfc789ebc9f8.png)
理基础。( ) 3 从教育的角度说 , 外在的教育 , 只有通过 内化形成 自 我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 自我教育的本质就
是更 新 。 的成 长就 是不 断 的 自我 更新 的过 程 。 新 人 更 思想 、 更新 观 念 , 就是创 新 。4从 哲 学高度 说 , () 人不 仅 能适 应社会 , 而且 还能 改造 社会 , 改造 工作 环境 , 造 改 生活 环境 , 造就是 创 新 。 改 值得 一 提 的 是创 新 与 陶 行知 讲 的 创 造涵 义是 一
和培养学生 的独 创力 。 以 , 所 创造性 的教学是 以教材为 基 础的一个开放 系统 ,教 学 的 目的是将 教材 的知 识转
变 为儿童学 习的经验 , 儿童 的创新 能力 。 发展 3力 强主 动性 、 -口 创造 性 的教 学方 法 。
资 源 的 分配 均衡 乃 至社 会 的不公 平 。我 们 当然 并 不 否认“ 天才 儿童 ” 的存 在 , 学校 教育也 要 面对不 同的儿 童 采取 不 同 的教 育方 式 , 学 校教育 更应 该 是面 向全 但 体 学 生进 行 的 教育 。我 们 在 观念 形 态 上 要把 单 纯 的 “ 精英教 育 ” 为全体 学生 和全 民族 的教 育 , 使 每个 转 要 学 生都 享受 同等 的受 教育 机会 , 要使 每 个学生 在 同等 的教育 环境 下发 展他 们各 自不 同的创造 潜能 , 这是 教 育 的理想 追 求 , 也是 社 会 进 步 的体 现 。( ) 身 都 有 2终 创 造力 。 创造是 人 的本性 。陶先生 又说 :死人 才无 意 “ 于创 造 。只 要有 一 滴 汗 、 一滴 血 、 滴 热 情便 是 创 造 一 之 神爱 往 的行宫 , 能开创 造 之花 , 就 结创 造之果 , 繁殖 创 造 之森 林 。” 么 , 那 创造 教 育 就要 贯 穿 于 教育 的全 过程 , 即终身 教 育 的全 过 程 , 社会 的责 任 在 于不 断地 激 发每 个人 的创 造潜 力 。( ) 3创造 的多样性 。 处 处 ” “ 、 “ 天 ”“ 天 、人人 ” 能创 造 , 表 明创 造 必 然 是 多种 多 都 这 样 的, 没有创 造 的标 准答 案 。陶行 知列举 “ 楼梦 ” 红 中
为创造而教——陶行知创造教育情怀
![为创造而教——陶行知创造教育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8a535f966529647d27285270.png)
好家长 / 实践前沿为创造而教——陶行知创造教育情怀昆山高新区振华实验幼儿园/陈梦菲【摘要】陶行知在我国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其创造教育理论,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 情怀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理论下,学校教学过于呆板,缺乏创新,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在陶行知对新教育道路不断积极探索下,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它是陶行知所有理论的精华思想,使得“为创造而教”成为当今教育的一大潮流。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观的重要性创造教育观的提出与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想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及确立。
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及教育的需要。
教育应是全民教育,不应是贵族教育,也不是传统的教育。
教育应是创新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攻破学校观”、“攻破城乡关”等等,阐述了创新教育观应是普及全民的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想要满足其不断发展的要求,就应革新传统教育,进行创造教育,因此教育现代化需要创造教育。
3.教育改革的需要。
传统教育目的不够单纯,教学理念为学而优则仕,所以应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实施创造教育。
而创造教育的本质是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其重要目标。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观内涵1.创造无处不在。
传统教育认为创造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创造。
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观认为创造无处不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人人都可以创造、处处可以创造。
所以应把握儿童每一次的创造活动,例如在《区交自主游戏》时,一群孩子很投入的玩游戏,教师问幼儿是什么游戏,教师才了解,学生玩的游戏是根据接龙游戏,创新出来的游戏,教师对儿童创新游戏,提出了鼓励和赞扬,并告诉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样就会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5963f4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3.png)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师学生践行创造性教学的启示文/郭烨婕摘要: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卜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理论便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这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并继续发扬的宝贵遗产。
教师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当前幼师教学现状,课程改革活动中借鉴陶行知提出的创造教育理论,明确教育目的、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实践环节,探索和构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幼师生;创造力创造的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取向。
作为全部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其核心的职能就是既要保障每个儿童适应现实的社会,更要保障他们适应并创造未来的社会。
只有具备创造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儿童。
创造教育的目标要创造性教学来实现。
如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陶行知宝贵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学习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以及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借鉴。
早在20世纪三四}一年代初期,陶行知就在我国倡导创造教育。
他特别强调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
陶行知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六大解放”,如卜:第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
第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
第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
第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
第五,解放儿童的空问,使他能到大自然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第六,解放儿童的时问,让他有空闲时问消化所学,干一点他高兴干的事。
二、渗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践行幼师教学改革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学前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试着进行改革。
1才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现代幼师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它要求教师面对幼儿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应该鼓励幼儿不同寻常的探索行为和奇异的行为,鼓励他们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2a5f00beff9aef8941e069a.png)
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作者:张静琪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2013年第05期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生活教育是其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而创造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理念有力的分支亦是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
他明确提出:“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
”当今社会,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在新时期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着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输入与贯彻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尤其是创造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创新则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造教育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始终把创造性活动作为内容渗透于教育工作的各方面。
他认为创造教育就是要“采取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废弃主观的、填鸭的、被动的教学方法。
他强调教学做合一,认为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他说,创造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前几周,有幸听到于永正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在课堂上,于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伊始,他就以一曲京剧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进入文本的学习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说一说从课文中看到了哪些事物,并让学生走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个个都想上黑板把自己读到的收获写在黑板上。
这种教学方式启发了学生对于园子的热情和想象,在头脑中展开一幅园子的风景画和人物画,然后通过动手上黑板写这种头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于老师还让学生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这就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教育就要从生活中发现灵感,以学生主动实践“做”为主线,进而达到创造的目的,在课堂上,于老师让学生领悟到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短文的写作精华后,学生便开始进行创造,自己动笔写起了自己的童年趣事,用自己生动流畅的笔触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浅析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价值
![浅析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caee61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9.png)
浅析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价值江阴市祝塘中学王红芬摘要:首先简要的阐述了其主要的教育思想:爱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创造性教育。
然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高教与学的实效,共创师生与谐的学校环境。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价值陶行知先生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
他的著作已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与论文已大量涌现。
他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与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一、主要教育思想(一)爱的教育陶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
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
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
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与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与幸福。
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
“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陶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方面,并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三)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创造教育的核心。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启示——读《陶行知教育论著选》有感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启示——读《陶行知教育论著选》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21a70b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a.png)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启示 ——读《陶行知教育论著选》有感发布时间:2021-07-15T10:33:20.7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作者:刘峥[导读]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刘峥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幼儿园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如“培养真善美的活人、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等,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幼儿教师,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理论,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做幼儿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幼儿创造力启发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1]p560这种人既是“真善美的活人”,又应是手脑双全的人:即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子去想。
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他要求教育者应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培养。
(二)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以求到教育。
教育从生活中的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的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
”[1]p375在创造教育方法上,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为什么呢?因为做是劳力上劳心,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便是它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边做一边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在他的“鲁滨孙漂流到荒岛”的事例中可很好解释这一点。
(三)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三大需要”“一大条件”陶行知认为,儿童多少有一些创造力,但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d1b646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2.png)
学习陶⾏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陶⾏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知创造教育理论⼀、课题前期⾄中期研究过程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本课题于2005年9⽉开始选题——陈述假设——制定⽅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
酝酿产⽣并制定研究⽅案,接着进⾏基础研究。
经过⼀年的选题与假设,确定了课题实施⽅案。
2006年11⽉17⽇经过开题论证被⽆锡市陶研会批准为⽆锡市陶⾏知研究会“⼗⼀五”规划课题。
本课题理论研究确⽴的⽬标:①认识陶⾏知创造教育的内涵②认识陶⾏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③认识陶⾏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
实践⽬标: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②归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案例。
探索和揭⽰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构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时间、空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标是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培养的积极因素。
研究和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培养的良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代新⼈(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有:(1)陶⾏知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①了解创造教育的⽬的,提⾼创新意识。
②了解创造教育的内容,扩展创新途径。
③了解创造教育的⽅法,培养创新能⼒。
(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①以陶⾏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成青年教师的价值理想和职业操守。
a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良知,构筑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职业素养)。
b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②以陶⾏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a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
b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发展规律。
c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中期研究的规划是:实施研究,实现具体研究⽬标。
对实施的研究总结,进⾏论证。
有活动,有⼀定的理论成果并汇编成⽂。
进⾏中期评估。
研究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需进⾏中期评估论证,下⾯对这些主要研究任务完成情况作⼀汇报:(⼀)、课题研究按计划进⾏,领导重视、⽀持,“陶理”在梅中“芬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a00bc3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8.png)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其一生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事师表”。
众所周知“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包括三个重要的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第一,以社会万象教育孩子。
“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
第二,以手脑并用引导孩子。
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的。
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
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细读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陶行知所提倡的是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体会教育的意义和精髓。
生活中缺少不了教育,教育与生活也是相互依存的,与生俱来的,无法切割。
由此看出,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便开始各种形式的教育。
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如何解放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很早就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实行“六大解放”,放飞孩子的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使之想看,使之会看解放儿童的眼睛,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用眼睛开展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活动。
记得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我向我们班的孩子提问,“你们知道黄瓜是长在哪里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说,“长在土里的。
”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并不诧异。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田地的减少,就意味着孩子们对于蔬菜瓜果的生长是一无所知的。
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就是解放儿童眼睛的天地。
幼儿通过自我的观察,获得了知识。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2)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2)](https://img.taocdn.com/s3/m/69c1847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1.png)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体系。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倡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我个人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得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这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其次,陶行知教育理论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传递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如社团活动、参观实践等,引导学生培养这些能力,并进行综合评价。
另外,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动手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陶行知教育理论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项目学习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总的来说,陶行知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_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_培养幼儿创造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407f35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e.png)
好家长38一、有准备的环境,唤醒幼儿的兴趣环境,是一种无声的“隐性课程”。
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能够促进幼儿在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环境,这也是幼儿成长阶段中的重要因素。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潜藏在内在的创造性潜能,是与生俱来的。
”为此,教师要以“放手”为前提,以支持为导向,引导幼儿关注并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唤醒幼儿内在的认知欲望,切勿单纯地重视丰富多样的材料,注重为幼儿创设美化的外在环境,而忽视幼儿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参与度,要积极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做好铺垫。
一是以互动的生活墙面激发幼儿喝水的兴趣。
“喝水墙”旨在记录幼儿每日的喝水量。
例如,在生活区,为了保证幼儿每天的喝水量,并减少集体饮水时的拥挤、磕碰、接水少等问题,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一起制作了有准备的环境——喝水能量站。
该墙面分两个板块,一面墙是记录板块,幼儿每喝完一次水,就可以在自己的水杯里放一根小吸管,记录自己的喝水情况,一根吸管就代表喝了一杯水。
摆放吸管的游戏过程无不吸引着幼儿,幼儿更乐意喝水了。
另一面墙是图示板块,幼儿会自主设计标记并贴在杯子上。
这些有趣的标记时刻提醒着幼儿取水时要注意量,通过层层递进的游戏,引导幼儿逐步爱上喝水,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二是以清晰的生活支架支持幼儿学习的动力。
例如,小班幼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午睡时会出现各种穿脱问题:随意乱放脱下的衣服;衣服被穿反,需要教师协助穿衣……面对这些情况,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穿脱衣服、穿鞋的学习支架。
利用图片支架帮助幼儿学会叠衣服与裤子的方法,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穿衣顺序和方法。
幼儿在生活区一边看游戏支架,一边主动练习给宝宝穿开衫、拉链衫、纽扣衣等。
清晰的生活支架时时刻刻支持着幼儿的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通过每天在钉钉群即时反馈、共享问题记录单等途径改变家长包办代替的观念,鼓励幼儿在家坚持穿脱衣服练习,持续21天打卡记录,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4f80c4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8.png)
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精神。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教育思想一、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形成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个人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回国后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状况,开始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
他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提出了创造性教育的理念。
二、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强调实践和创新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倡导“因材施教”陶行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他主张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手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3. 主张“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学习、感悟和成长。
他主张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和创新。
4. 提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他主张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三、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启示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和权威。
其次,它启示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试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97c2cabb0717fd5360cdc89.png)
试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林峰(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先行者.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之一。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就是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创造教育就是要培养行思结合、手脑相长、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现实意义早在60多年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立生活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在他丰厚的教育理论遗产中,创造教育思想是最值得珍视的内容之一。
陶行知视创造教育为教育目的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首开先例的。
“创造教育”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
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创造教育思想。
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43年陶行知发表了《创造宣言》。
这篇宣言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
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这一思想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揭示出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所在,是一种大创造教育概念。
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就是真善美的活人。
而教育者必须要有创造性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也才能向着创造生活前进。
陶行知说:“婆罗门教育有三大神:一是创造之神。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实践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b8d5b7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2.png)
一、引言陶行知,原名陶知行,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他生于1891年,逝世于1946年,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实践及其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思想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根本途径。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中国教育改造》一文中,他明确提出:“教育救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使命。
”2. 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一思想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使教育与社会、学校、家庭紧密相连。
3. 创新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教育创新,他认为:“教育是创造的,教育者必须创造。
”他主张教育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4. 重视师资培养思想陶行知认为,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他主张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陶行知的教育实践1. 创办学校陶行知一生创办了多所学校,如晓庄学校、南京燕子矶小学等。
在这些学校中,他实行了生活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 推广教育改革陶行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3. 培养师资陶行知重视师资培养,他主张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1. 提高教育质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教育质量。
2. 促进教育改革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培养优秀人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f4036c2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7.png)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指清华大学教育学家习近平、陶行知和李大钊所创造的教育改革理念。
这个理念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前身是“德育体育一体化”和“教育为人”理念。
这两个理念合在一起,构成了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这个理念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以学生为中心”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最核心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和教师主导学生学习。
但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辅助者。
因此,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和发展人格。
二、“立德树人”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本宗旨。
“立德”是指教育过程应该具有道德导向和人生指导的功能。
“树人”是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全面的能力。
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
“德”是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智”是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全面而均衡的智力。
“体”是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
“美”是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教学相长”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五、“创新精神”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教学理念。
在这个理念中,教育被视为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让他们提高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习近平、陶行知和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需求和问题。
这是一个治国理念和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涵盖了和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民有关的所需的文化素质和价值。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理念和实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里程碑,至今仍然有着无限的启示和价值。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a4e175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c.png)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行创造教育之路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创造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习陶行知强调通过实践探索、思维激发和团队协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行创造教育之路,就是要将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推动教育变革,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一、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和体验,重视团队合作和交流,提倡以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实践路径是将创造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
在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实践路径中,教育者应该秉持“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将创造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要以学生为本。
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以问题为导向。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现实问题和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实践。
要以实践为基础。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通过以上实践路径,可以有效地落实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推动习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者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教师的激情和创新意识。
要建立积极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潜力,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要加强家校合作。
教育者要积极与家长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和培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创造教育实践
![陶行知创造教育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94d396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b.png)
一、引言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出发,探讨其教育实践,以期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1. 教育的本质是创造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创造。
他说:“教育者,创造也。
创造者,教育也。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2.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以生活为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成长。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社会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该面向社会。
他主张“社会即学校”,即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场所,让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可以在社会中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实践1. 建立生活教育学校陶行知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学校,如晓庄学校、育才学校等。
这些学校以生活为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陶行知倡导“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创办刊物,传播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创办了《生活教育》等刊物,传播他的创造教育思想。
通过这些刊物,他向全国教育界推广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无数教育工作者。
3. 举办讲座,普及创造教育陶行知还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向广大民众普及创造教育。
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他的教育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一、课题前期至中期研究过程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本课题于2005年9月开始选题——陈述假设——制定方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
酝酿产生并制定研究方案,接着进行基础研究。
经过一年的选题与假设,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2006年11月17日经过开题论证被无锡市陶研会批准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本课题理论研究确立的目标:①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②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③认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
实践目标: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②归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类型案例。
探索和揭示有利于教师创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构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间、空间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是揭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
研究和建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活动模式,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有:(1)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①了解创造教育的目的,提高创新意识。
②了解创造教育的内容,扩展创新途径。
③了解创造教育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2)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①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成青年教师的价值理想和职业操守。
a唤醒青年教师的职业良知,构筑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职业素养)。
b青年教师道德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②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a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
b 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发展规律。
c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中期研究的规划是:实施研究,实现具体研究目标。
对实施的研究总结,进行论证。
有活动,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并汇编成文。
进行中期评估。
研究任务总体上已经完成,需进行中期评估论证,下面对这些主要研究任务完成情况作一汇报:(一)、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领导重视、支持,“陶理”在梅中“芬芳”。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地处吴文化的发祥地,泰伯故里,伯渎河畔——江南第一古镇梅村(古称梅里),与“开荒拓土,泽被千秋”的吴文化创立者吴泰伯的纪念地“泰伯庙”相邻,建校90多年来泰伯“至贤”古训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梅中人的办学理念中,也孕育了无数梅中学子英才,被称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
也许与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多年来梅中都注重学习陶先生的理念,尤其自2005年10月陶行知先生诞辰114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校团委申报陶研课题,校行政、党委、团委及教工团支部都十分重视学陶师陶活动,在点点“陶花”的熏陶中,梅中“陶理芬芳”。
学校教科室为青年教师开列出有关陶行知先生生平及教育思想的书目及摭取陶先生教育思想精髓供青年教师学习参阅,如《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陶行知论教师专业发展》、《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文集》、《无锡教育·三立特刊》等。
并以年级组为单位组成“学陶研陶小组”,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互帮互学,经常展开讨论,并能在教学工作中把行知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结合,有效促进教学。
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确实,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话,正是陶先生的这样一种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已退休的老教科室主任和现任教科室主任都是学陶师陶先进个人,他们可谓是老一代“陶子”,正是在他们学习精神的感召下,梅中将“陶种”传承了下来。
陶行知思想的传播人汤翠英老师先后两次应邀到校做讲座,她的讲稿还被编订入学校《梅中报告厅》一书(该书主要记录了30多位院士、名家到梅中讲学的讲稿),正是她殷切的话语,真挚的陶情,感染了更多的梅中人,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陶师陶的行列。
2006年下半年汤老师再次来到梅中,与部分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与校领导进行了促膝谈心,看到了过去的老照片,看到了梅中人学陶的真情,激动地与在座的每一个人握紧了手。
(二)认认真真学陶师陶,满腔热情实践陶研思想在青年们自学、学校有组织地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团委与教科室组织了几次“陶研论坛”,让教师们交流学习体会与心得。
教师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对陶行知思想尤其创造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交流中提升思想认识,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007年11月6日举办的“陶研论坛”接近尾声时,教科室孟庆洁主任感慨万千:今天的研讨活动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春风扑面”,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好极了”,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痛快”,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爽”,正是在这些年长老师的满腔热情的支持下,教工团支部的青年教师们学陶师陶热情高涨。
找资料,借《行知文集》,潜心阅读一系例的行知教育论著,深挖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感悟行知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行知思想尤其创造教育思想引领。
2007年11月26日,面向无锡市人们政府督导室的工作检查,我校的“陶研论坛”赢得了与会督导专家的高度赞扬。
我校青年教师积极学陶师陶,成效显著。
早在汤敏霞老师的《“非典”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获得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后,杨宏国老师的文章《教师要懂点“国学”》参加省“师陶杯”论文大赛又获得一等奖,我校更多的年轻老师参加“师陶杯”论文大赛,李慧敏、许莉、滕新芳、刘臻、沈红、钱丽华等老师的文章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我校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获得许多奖项,老师也获得优秀指导奖。
其中包括钱湘健、杨宏国、刘臻、沈红、谢蕾芳、陈大伟、杨玉琴、顾险峰、孙广超、薛凯等。
2006年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征文比赛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李挺、沈莉、沈南杰、吴素弘、吴振艳、马虹霞、张建琴等多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一等奖,杨尊荣,姚水文、孟静静等老师的文章获得二等奖。
2006年马虹霞老师参加省陶研会组织的“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文章《学陶师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浸润”公民意识》在省陶研会高级研修班论文评比中也获得一等奖。
2006我校教工团支部被无锡市陶研会、无锡团市委、无锡市教育局评为“首批行知式青年教师集体”;2007年再次被评为“行知式青年教师集体”;青年教师撰写陶研文章积极参与各类评比获得多个奖项。
(三)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1、抓典型,立新苗,促成长。
①在学陶师陶过程中,一批青年教师既是积极分子,也在学陶师陶过程中自身不断成长。
如:刘臻、李挺、金春敏、王保卫、汤敏霞、杨海娟、姚莲英、杨尊荣、张钢等(个人成长典型案例另附)。
②以研究为基础,努力提升研究层次。
努力将最近几年进入梅中的研究生纳入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课题的研究者,探究他们成长的轨迹,促进他们尽快适应中学教育教学工作。
如:缪兰芬、胡志新、谭玉英、王新国、孙正勇、张慧、郝志方、蔡蕾等。
(个人成长典型案例另附)2、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陶先生用供给人生需要的生活,进行教育,对当时的教育、生活,对中国近代教育均起了指导作用,如今,新课程理念、课改的推进,把教育的重任摆到了我们面前,今天的我们该怎样来对待生活教育呢?我们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
2007年上半年,无锡市聋哑学校的学生应邀来我校参观。
这些学生与我们的学生同龄,但却不能与我们的学生一样有正常人的生活,因为对我校已建好的新校区的向往,也因为对自己同龄人正常的幸福生活的羡慕,我们满足了他们的需要邀请他们来。
但他们来后需要我们的青年老师一对一陪同才能正常参观,而恰逢我校放半月假,好多老师要回家,一开始一些青年老师很不愿意,但随着与这些身体不健全孩子的用笔交流后,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对我们正常人看来太平常的东西的吃力的接受,这些青年老师受到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天气很热,在大大的校园里走来走去,还要用笔费劲地与这些孩子交流,青年教师们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是那么有意义。
学校教育不等于干巴巴的说教,这样的活动是活生生的。
老师们对陶先生的“爱满天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组织召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展开论坛。
我校有多年组织沙龙活动的优良传统,每学期至少一次的沙龙也是教师们切磋教育、教学技艺的时候。
自从学陶热情掀起以来,沙龙活动就以学陶师陶,交流陶研思想为主。
学校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团委都积极参与,一方面了解青年教师成长的轨迹、思想,听取青年教师的心声,同时也及时解答青年教师成长中的疑惑,排解青年教师的忧虑。
每次沙龙交流下来,许多青年老师都觉得豁然开朗,工作更有劲了。
4、青年教师自我总结、剖析,以陶行知创造教育及其他思想指引自身专业成长之路。
在陶研课题开题、陶研沙龙活动后青年教师都能积极思考并撰写所思所想及自己的收获,陶研征文也能积极参与。
这些总结、剖析使这些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思想上豁然开朗,教育教学中更得心应手。
5、上岗培训、拜师结对与基本功大赛。
青年教师上岗必培训,合格方可进入课堂,学校各处室、部门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备课后为他们培训,每一个新教师上岗前还进行上岗宣誓,使他们对教育的圣神有充分的认识。
在走上岗位后,学校一对一为他们安排三年组合的结对子,由老教师一一对应教他们,可谓教学上一步一个脚印。
你努力的情况如何,你是否在努力,教学成果是一个验证,自身作为教师的基本功也要“晒一晒”……基本功大赛就是一个途径。
书法、演讲、课件制作、粉笔字的比赛要求所有三年期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
6、开展有利于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活动。
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个老师生活的全部,组织好教育教学的实践,同时也要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其他因素。
定期、不定期的素质拓展活动也是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必须。
如:青年教工趣味比赛,在跳绳、绑腿跑、穿越“警戒线”、定点射门、猜谜、踩石过河、等趣味赛中互相沟通,融通感情,增强了凝聚力;又如组织青年教工外出活动,到马山的素质拓展基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烧烤使一些年轻老师更有了“实践”之地。
青年教师有朝气,更需要发扬朝气蓬勃的精神,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才会有朝气蓬勃的一代青年学生。
愉悦身心并不是素质拓展活动的唯一目的,而是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专业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本课题注重实践,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努力探求新方式、方法,但在理论上还感觉自身水平不够,不能够很好的将活动总结,也就不能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2、缺乏研究氛围,事物性事情较多,也就仅限于忙忙碌碌做事情,意识到了研究,但深感十分肤浅。
3、材料归理缺乏系统性,规律性。
4、深感应试教育氛围还十分的浓烈,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青年教师创新和实践的时间、空间还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