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合集下载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 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是以陆地和海洋为特征的地球外表。

陆地区域分布广泛,总面积约为148,940,000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2%;而海洋面积为361,132,000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70.8%。

地球表面有高原、山脉、平原、盆地、丘陵、河谷等不同的形态特征。

2. 地球表面的构造:地球表面存在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的结构。

其中地壳是最上面的一层,厚度约为5-75公里。

地壳上覆盖着大量的岩石、矿物等,形成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地壳下面是地幔,厚度约为2,900公里。

外核是一层比较稀薄的层,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直径约为1,220公里。

3. 地球表面的气候:地球表面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等。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北极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赤道地区气候温暖、潮湿。

4. 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表面存在着多种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适应生存,并形成了各自的生态系统。

地球表面也存在很多生态问题与挑战,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当然,地球表面还有其他一些基本特征,包括:5. 地球表面的水循环: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球水循环系统。

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升华到大气层中,在那里形成云,再通过降雨、雪等形式回到地面,形成了水循环。

6. 地球表面的矿产资源:地球表面还存在着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能源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表面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一些负面影响对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

8.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地球表面上空存在着大气层,它是地球与外界相连的重要环节。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

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01
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尽管我们已经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 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地核的具体成分和结构 、地幔中的对流机制等。
02 03
探究地球形状和重力的变化
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受到许多因素的 影响而发生变化。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 制以及地球形状和重力的长期变化趋势。
02
地球形状描述
椭球体概念及特点
椭球体定义
地球形状接近于一个椭球体,即 所有平面截口都是椭圆,且这些 椭圆的长轴均指向地球中心。
椭球体特点
地球椭球体具有长半轴、短半轴 和扁率等参数,其中长半轴约为 6378.137千米,短半轴约为 6356.752千米,扁率约为 1/298.257。
地球扁率及其影响因素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汇报人:XX 20XX-02-04
目录
• 地球概述 • 地球形状描述 • 地球内部结构剖析 • 地球表面形态特征 • 重力场与磁场表现 • 地震波传播与探测技术 • 总结与展望
01
地球概述
地球定义与特点
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也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
生命的天体。
地球的形状大致呈椭球形,其表 面大部分由岩石和水组成,被称
与平均海平面关系
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平面在海洋区域是重合的,但在陆地区域则存在一定的高程 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地表地形地貌的影响。同时,大地水 准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是确定地面点高程的基准面。
03
地球内部结构剖析
地壳类型及厚度变化
海洋地壳
主要由玄武岩构成,相对较薄,平均 厚度约5-10千米。

认识地球的表层特征

认识地球的表层特征

认识地球的表层特征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拥有丰富多样的表层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的表层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组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陆地、水体和大气三个主要表层特征。

一、陆地表层特征地球的陆地表层特征包括地壳、岩石和山脉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地壳板块组成。

地壳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它们之间由构造活动形成的地壳边界构成了地壳的主要特征。

岩石是构成地壳的基本单元,根据其成因和结构特征,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山脉是地壳板块的隆起和抬升形成的地形,也是陆地表层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体表层特征地球的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海洋是地球表面积最大的水体,占据了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海洋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对地球的气候和全球循环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湖泊是由河流或其他水体形成的淡水水域,它们通常位于陆地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河流是地球表面形成的水道,负责陆地上水的补给和排放,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需的淡水资源。

冰川是地球表面积雪积累形成的冰川体,它们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库,也是地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

三、大气表层特征地球的大气由大气层、气候和天气等组成。

大气层是地球表层特征中的关键部分,它由不同高度和气候特征的气层组成。

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气候是一定区域内长期的天气状况统计而成,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要素,反映了地球大气的长期气候变化规律。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和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要素,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农业、交通等有重要影响。

结语通过对地球的表层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陆地、水体和大气是地球表层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

保护地球表层特征,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为后代子孙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地球的特征

地球的特征

地球的特征一、地球的形态特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

地球表面被水和陆地分割成了不同的区域,其中陆地面积约为148,940,00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则约为361,132,000平方公里。

同时,地球还有两个极点和一个赤道线。

二、地球的物理特征1. 地壳:地壳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最外层,其厚度在不同区域内有所不同。

在大陆上,它通常比在海底上更厚。

2. 地核:地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最内层。

它被认为是由于高温高压导致铁和镍融合而形成。

3. 大气层:大气层是围绕着地球的气体层。

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并且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变稀薄。

4. 水圈:水圈包括了所有在地表以下和大气层以上的水资源。

它主要包括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冰川等。

三、地球的生物特征地球是一个拥有丰富生命的星球。

在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适应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并且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

四、地球的环境特征1. 气候: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气候类型。

这些气候类型主要由纬度、海拔高度和海洋洋流等因素影响。

2. 地形:地球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天文现象:太阳和月亮对于地球上许多天文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日食、月食和潮汐等。

五、总结综上所述,地球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不同种类的生命体系,同时也受到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人类来说,保护好这个星球并维持它的健康稳定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

用 侵蚀 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挪威峡湾、中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面积约为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其外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千湖之国芬兰)等 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小结
碰撞
板块运动与宏
观地形
相离
高山、高原
裂谷、海洋
内力作用
背斜 中老边新
地质构造与地 褶皱
表形态
向斜 中新边老
火山、地震
断层 地垒、地堑
侵蚀 沟壑、喀斯特地貌等
流水作用
外力作用
风力作用
堆积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堆积 沙丘、沙垄等人类活动: 修Fra bibliotek梯田、围海造田
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
为辅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2、板块与地壳活动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若横线为赤道,1处为非洲板块,说出其他数码代表的板块的名称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 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 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 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 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地理地球表层特征

地理地球表层特征

地理地球表层特征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其表层特征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地理地球表层的特征,从岩石组成、地貌特征、水资源、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岩石组成地球的地壳由岩石构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如石灰岩、砂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等。

岩石的类型和分布直接影响地球地表的形态和特征。

二、地貌特征地表地貌是地球表层的外部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等。

山脉多由构造抬升和岩石的侵蚀作用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平原则是由河流、湖泊、风等力量的沉积造成的,如北方平原;高原是由构造抬升或者岩石侵蚀作用形成的,如青藏高原。

这些地貌特征直接影响到地球各地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三、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广泛,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江河湖泊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对维持地球水平衡起到关键作用。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气候地球的气候是地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纬度、地形、海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气候区域划分方法,地球上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寒带气候常年低温,温度极低,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极地、高山地区;温带气候季节分明,有四季之分,主要分布在地球中纬度地区;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

气候条件决定了地球上植被分布、农作物产量等重要因素。

五、生物多样性地球表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各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热带雨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物种和生态系统;而极地地区由于极端的温度条件,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

地质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与特征地质地貌,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表层物质结构和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地貌展示了地球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同时也揭示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一、地质地貌的类型与形态地球的地质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溪谷等;而海洋地貌则主要包括洋脊、大洋盆地、海岸线、海底峡谷、海床沉积等。

1. 山地山地是地表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的抬升而形成。

山地通常具有陡峭的斜坡、峰峦起伏的山脉以及深刻的峡谷和峡谷,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高原高原是地貌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位于大片山地之间。

高原常常由于地壳抬升、侵蚀和沉积而形成,具有相对平坦的地貌特征,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

3. 平原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没有明显山丘和起伏地势的地区。

它们往往是由长期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分布广泛且生产力丰富,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恩纳河平原等。

4. 盆地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位,由周围高地或山脉环绕而成。

盆地通常由于构造活动、地层下陷等因素形成,具有积水、沉积物丰富的特点,如四川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等。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体在地理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线性地貌特征,是水文循环的产物。

河流具有河道、支流、河口等特征,能够剖切出各种不同的地貌特征,如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6. 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指位于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主要由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生物作用造成。

海洋地貌具有大洋盆地、海底山脉、海底河谷等特征,如太平洋深海海沟、大西洋中脊等。

二、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质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体侵蚀、沉积作用,以及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的分布、断层构造等方面的变动。

地壳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等地质作用都会导致地质地貌的形成与变化。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1章 地球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1章 地球

通常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定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设想的平 均海平面作自然延伸穿 过大陆地区,构造出的 一个光滑连续的封闭曲 面。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 陆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地水准面
图1 大地水准面示意图
北极
10 0 -30 m
地球的实际形状是夸大的梨形(如 右图):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北极凸 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地球 的外形是其内部特征的反映: 第一,地球接近于旋转椭球体, 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塑性,是地球 自转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 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明地球内部 物质是不均匀的。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平均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大陆两 大地理单元(其中65%的陆地分布在北半球——称陆半球;35% 分布于南半球——称水半球) 。 海洋:总面积3.61×108km2,占地表面积的70.8%,平均深度3729m,最深处是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大陆:总面积1.495×108km2,占地表面积29.2%;平均海拔 高度为875m,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 拔 8844.43)。
2.大爆炸理论 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 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 这个点爆炸形成。
二、太阳系的起源
1.灾变说 太阳系是在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剧变中产生的,太阳先于行星和卫星形成 。 2.星云说 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都是由同一块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的。
2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的最大洼地,约占海底面积的一半,一般水深 为4000~5000m(平均3700m)。洋盆中平坦的部分称深海平原,坡度 一般只有万分之几,最大不超过千分之一。洋盆中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叫 深海丘陵,多为馒头状,相对高度仅数十至数百米。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巨大而神奇的星球。

它的表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地理特征和现象,如山脉、平原、沟壑、河流和湖泊等。

本篇文章将介绍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

首先,我们来看地球表面的结构。

地球的表面主要有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陆地占地球表面的29.2%,大部分位于北半球,而海洋则占地球表面的70.8%。

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

地球表面的陆地主要包括七大洲,即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洲际分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特征。

亚洲是最大的洲际,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上最大的河流——长江。

非洲则以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和维多利亚瀑布著名。

北美洲有伟大的密西西比河和壮观的大峡谷。

南美洲则有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和安第斯山脉。

欧洲是人口最多的洲际,有着众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遗址。

大洋洲拥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是众多美丽岛屿的聚集地。

南极洲则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洲际,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

地球表面的海洋是广袤的蓝色大海,分布在各个洲际之间。

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占地球表面的35.2%,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

海洋不仅给地球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还调节了地球的气候和温度。

海洋中的海洋生物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地理特征和景观。

山脉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理特征之一。

山脉通过地壳运动形成,有时候由于板块碰撞而抬升形成高山。

山脉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是重要的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除了山脉,地球表面还有广袤的平原和高原。

平原一般是指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地区,主要由沉积物和沉积平台构成,多分布在河流和海岸附近。

高原是指地势较高,相对平坦的地区,多由岩石和构造运动形成。

平原和高原是人类活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众多文明和城市的发源地。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它有着广袤的海洋和浩瀚的陆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神奇的星球上,却对它的奥秘知之甚少。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课件《地球的表面》展开,从地球的构造、陆地和海洋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表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我们踏脚的地方,它包裹在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大陆板块上,是我们居住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地方。

海洋则是地球上巨大的水域,占地球总面积的71%。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地球的厚实层,大部分由熔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组成,温度极高,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主要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地球的陆地。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两部分。

大陆是指地球上较大面积的陆地区域,通常被海洋环抱着。

现在大陆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连接,但它们的相对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地球的运动和板块构造活动中不断演变和调整。

除了大陆,地球上还有很多岛屿。

岛屿通常是海洋中突起的陆地,它们环绕在大陆周围或者分散在广阔的海洋中。

岛屿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例如地壳的运动、火山活动、冰川作用等。

这些岛屿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小如沙粒、有的大如洲。

然后,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广袤的水域,它们分布在大陆周围和大洋中。

海洋不仅有着深邃浩渺的表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海洋占据着地球总面积的71%,大部分地球上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有小小的浮游生物,也有巨大的鲸鱼和鲨鱼。

此外,海洋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在地球的表面,还有各种地形特征,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

山脉是地球表面突起的地形,由多座山峰连续组成。

山脉的形成通常与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碰撞有关。

高原是与山脉相邻的广大平坦地区,海拔较高,土地肥沃。

平原是低洼的地区,通常位于大陆中部或河流两岸,土地广阔,适合进行农业生产。

自然地理学-第1章

自然地理学-第1章

10
➢ 行星的概念
行星
➢ 太阳系八大行星
➢ 小行星 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 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 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 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 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 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 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 米的大坑
2023/4/30
38
纬线
2023/4/30
几条重要的纬线
39
第四节 地理坐标
2 经线与经度
经线圈: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而形成的圆。 特征:1、任意两条经线长度相等,与纬线相垂直。
2、经线指示南北的方向性。 本初子午线: 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穿过伦敦当时 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本初经线是经度为零度的经线。 由此向东向西各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是重合的,通常叫做180°经线, 经度的确定:该地所在精度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面 面角)。沿着纬线进行测量。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构成。
2023/4/30
19
天体组合
天体
星系
星系群
总星系 星系团
2023/4/30
20
二、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 地心论 ✓ 日心说 ✓ 现代观点
✓ 与其他天体的物质能量交换
2023/4/30
21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地形球状的的大地小理及意其义地: 理天意地义
圆方
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太如阳如高度
2023/4/30

地理学中的地球表面形态

地理学中的地球表面形态

地理学中的地球表面形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表面形态多样而丰富。

地理学研究地球的各种特征,其中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球表面形态包括陆地、水域和地形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

一、陆地形态陆地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一部分,它的形态多种多样。

地球上有高山、平原、高原、丘陵等不同类型的陆地形态。

高山是指海拔较高的山脉,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碰撞和隆升形成。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的形成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

高山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疏,但是它们对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平原是地球上海拔较低的地区,它们通常被河流和湖泊所覆盖。

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之一是亚马逊平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高原是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它们通常位于海拔较高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

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高原气候干燥寒冷,植被稀疏,但是它们对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同样非常重要。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它们通常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

英国是一个以丘陵地貌为主的国家,它的丘陵地区被称为“乡村风景区”,吸引了许多游客。

二、水域形态水域是地球表面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它们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

海洋形成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它们对地球气候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大西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之一,它连接了欧洲、非洲和美洲,是国际贸易和航运的重要通道。

湖泊是地球上的静态水域,它们通常由河流的冲刷和地壳运动形成。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河流是地球上的动态水域,它们通常由降雨和融雪水源供给。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流经数个国家,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水资源和农业发展的机会。

地球的表面

地球的表面

地球的表面
一、地球表面形态概述
地球表面形态多样性: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样,包括高山、峡谷、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形态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内部和外部的作用力。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而地核位于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

这些活动主要由地球内部热能和外部物理作用力引起。

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外力作用也是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这些作用力包括水流、风、冰等自然力。

例如,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水域,而风侵蚀作用可以形成沙丘和岩石等自然景观。

岩石类型:不同类型的岩石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也有影响。

例如,
熔岩可以形成火山和火山口,而花岗岩可以形成山脉和丘陵。

时间因素: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还需要时间的漫长作用。

例如,河流需要几百年才能侵蚀出峡谷和峰峦,而冰川需要几千年才能形成湖泊和山谷。

三、总结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构造运动、外力作用、岩石类型以及时间因素等都对其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成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并对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和应对。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部为石油。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根据能源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内力(地球的内能)和外力(主要是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表面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

(变形褶皱、位移断层)
(2)常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和地震不仅是地球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通常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破裂并摇摇晃晃。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和成岩作用
2外力与地形。

地球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基本知识
• 残余物质:母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
些不溶解的风化残余物质。(倒石堆)
• 溶解物质:化学风化的产物,主要为易溶物质,
常呈溶液状态随水迁移。
2.剥蚀作用
1)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破坏,使河谷加深的过程。
河流的下蚀作用
下 蚀 作 用 的 结 果
峡 谷 地 貌
——
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岩石破坏,使河谷拓宽的过程。
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
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
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
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赤道一带稍微凸出,南北半球也 不对称,加上表面凹凸不平,地 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基本上仍是一个圆球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
1.大陆地形特征
平原:指海拔高 度小于200m, 面积宽广、地 势平坦或略有 起伏的平地。
1.大陆地形特征
丘陵: 指海 拔高度小于 500m或相对 高差在200 m 以下的高地, 顶部浑圆、坡 度平缓、坡脚 不明显的低矮 山丘群。
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它是一个 具有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 感应强度大(约为60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 (约为30 T )。
磁偏角: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 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 各处都不相同。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 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较 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地区为东偏。

3.2.1识别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地球表面基本形态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

3.2.1识别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地球表面基本形态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晋教版

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距离。 相对高度: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 甲:1500米 乙:500 米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甲-乙=1000米
海拔与相对高度
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 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较高(500米以上)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较低(500米以下)
坡度和缓,相对高 度不超过200米
地面崎岖不平
四周高,中间低
观察世界陆地地形的分布特征
高山带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环太平洋 带,太平洋西岸 为亚洲、澳大利 亚太平洋沿岸岛 弧和山脉,太平 洋东岸为科迪勒 拉山系;
落基山脉
高山带主要有两条:
592.5m 392.5m
592.5-392.5=200米
海拔与相对高度
中国陆地最高点 中国陆地最低点
珠穆朗玛峰 艾丁湖
8848.86米 -154.31米
相对高度:9003.17米
陆地--地形类型和分布
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悬殊,形态变化多样。以海平面为基准,陆地
的平均高度是875 米,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米。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高原
地表起伏较小
平原
VS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边缘较陡峭。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总结:陆地五种主要地形
地形 类型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主要特征 海拔高低 低(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 宽广平坦
较高(500米以上)外围陡,内部和缓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第1章 地球和地图》PPT课件 (2)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第1章 地球和地图》PPT课件 (2)

北半球
南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2、经纬网的作用
(1).确定地理位置——地理坐标(经度、纬
度)
• ①经度数值沿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度, 沿地球自转方向减小为西经度。
• 1W② 南80纬增0 度大(西数为经值南本初)由纬00 南度(东向 。经)北1E增800大为北纬度,9N0由0从的北下是00往北向上纬增大
A:1:400万用另外两种表达方式
B:0 800千米另外两种表达方式
返回
比较大小
1
1
40000000
800000000
NEXT
比例尺小 比例尺较小 比例尺较大
NEXT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表示内容详略关系
比例尺 范围 内容






返回
方 一般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 向
经纬网定向法

西


返回
S
标明北纬(N)或南纬 (S),赤道(0°)除外
著名 经纬 线
区域 划分
经线 0°、180°、 20°W、160°E经 线
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极点
20°W~160°E为东半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低中高纬的划分;
160°E~20°W为西半

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
B、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特点认识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丘陵
海拔在200~ 500米之间、崎岖 不平的地形区。
高原
较大范围的、
较平坦的、海拔 在500米以上的 地形区。
山地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活动的学科。

地理知识点包含了许多方面,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地球表面的特征、气候及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内容。

本文将按照有关地理学的不同主题逐一介绍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1. 地球的形态与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略扁球状,两极稍扁。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这些层次按照密度和物质组成有所不同。

1.3 地壳的特征: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洋壳,大洲地壳高原和山脉较多,洋壳则是海底的覆盖物。

2. 地球表面的特征2.1 大洲和海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分布较突出的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2.2 地球的地形:地球上存在各种地形,如高原、山脉、盆地、平原、河谷、海岸线等。

2.3 内海和湖泊:内海通常与大洋相连或是被大洋所包围,湖泊是指天然形成的在陆地上蓄水的水体。

3. 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值。

气候与天气有所不同,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平均值,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变化。

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海陆分布、海流等因素有关。

3.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多出现在副热带和赤道附近,特点是温暖或高温、多降水、湿度大。

3.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主要出现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区分为海洋性温带气候和大陆性温带气候,温度和降水较为适宜。

3.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降水较少。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气候的变化趋势,其中包括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现象。

4. 环境问题4.1 水资源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水污染等问题。

4.2 土地资源问题:包括土壤质量恶化、土地退化等问题。

4.3 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威胁。

4.4 自然灾害: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可能导致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5. 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地球各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变化,为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环境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

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

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

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5.1×108km2的地球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29%。

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

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39.3%,其中只有20°—70°N间陆地面积(约6.02×107km2)略超过海洋面积(5.22×107km2)。

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

其中的30°—70°S,陆地只有7.30×106km2,而海洋面积达1.048×108km2。

尤其是50°—60°S陆地只有2×105km2,而海洋面积达2.51×106km2,成为按纬度划分陆地面积最少的区域。

有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antipodal)。

如以四个古老大陆(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

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

实际上,地球大陆上任一点的对蹠点,95%以上可能是海洋。

有些研究证明,海陆对蹠分布乃是随机性的表现。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

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

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

各大陆面积及其占全球陆地面积和全球面积的百分比如下:大陆名称面积(×104km2)占全球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亚洲大陆 4480 29.8 8.7非洲大陆 3060 20.5 6北美大陆 2200 14.8 4.3南美大陆 1790 12 3.5南极大陆 1397 9.3 2.9欧洲大陆 1040 7 2.1澳大利亚大陆 780 5.2 1.5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陆都是成对的。

例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对大陆分别组成一个大陆瓣。

这些大陆瓣在北极汇合,形成大陆星(图1-16)。

在星形投影图上,这一特点表现得尤其明显。

每对大陆的南北两部分都被地壳断裂带所分开。

这种断裂所在的海区深度比较大,具有众多的岛屿,并常有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

仔细研究大陆的轮廓,将发现每个大陆都是北部比较宽广,向南逐渐变窄,像一个底边位于北方的三角形。

甚至南极大陆也可以称为三角形,其狭窄部分对着南美。

还应该指出,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向里凹进,而东边则向外突出。

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在1公里深的大陆坡上把这两个大陆拼接起来,平均误差只有88公里。

用同样方法将南美、非洲、北美和格陵兰都拼接在一起,如将西班牙做一些转动,平均误差也不超过130公里。

这样拼接的结果,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某些大陆似乎原来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

二十多年来板块学说的崛起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复苏,已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肯定的答案。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形式对南北两半球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南半球由于水面广阔,气候比较温和,普遍具有海洋性特征。

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幅度比南半球高8℃左右。

二、海陆起伏曲线地球上各大陆高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和各大洋底部低于海平面的平均深度存在着很悬殊的差别。

南极洲平均海拔2263米,历来被视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陆。

实际上它是由于地表覆有巨厚的冰盖所致。

以裸露地表而论,亚洲大陆最高(950米),以下依次为北美(700米)、非洲(650米)、南美(600米)、欧洲(300米)等。

显然,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

据近年研究,大陆面积和高度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可达0.9。

这是由泛系结构所决定的泛对称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海陆分布上的表现。

太平洋平均深度达4300米,是世界最深的海洋,其次为印度洋(3897米)、大西洋(3626米),而以北冰洋为最浅(1205米),同样表现出泛对称性。

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除表明地表具有复杂的起伏外,也表明了泛对称现象的普遍性。

为了形象地表示地球上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的一般概念,可以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出曲线。

这就是海陆起伏曲线。

从这个图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面积小,大部分陆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平均海拔为875米;海洋面积大,大部分海区深度在3000—6000米,平均深度约3800米。

如用绝对数值表示图中的横轴线,就能很快读出每一高度或深度所占的面积。

以百分比表示横轴、则可迅速读出不同高度或深度地区占全球面积的百分数。

三、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可以形成岛屿。

这里主要介绍海洋中的岛屿,这种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1.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

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

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

2.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1)火山岛:火山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

火山喷发首先形成了海底火山,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后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

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

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

夏威夷岛是最著名的火山岛,它的基础位于深达4600m的海底,而最高处又高出海平面4166m。

1973年1月火山爆发后才形成的,位于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的一座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岛屿。

(2)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

它们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热带、亚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

这种珊瑚残体,以35—335年1米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

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

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

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珊瑚礁,沿海岸分布,南北长达1900公里,东西宽约2—150公里;落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大半被淹没。

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有高耸的山脉,宽广的平原和盆地,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种类繁多的生物,但是,什么是它的基本特征呢?前面已经提到地球各圈层在地表面附近相互渗透和相互重叠这一分布特点,赋予地球表面一系列独特的性质。

这些独特性质同时也就是它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

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

如前所述,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

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

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增长表现。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诚然,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

地球表面的内部内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

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地球表面,具有一定的厚度,更确切的名称应为地球表层。

而现代的地球表层乃是地球历史发展的产物。

地球历史发展具有不断增加其有序性的趋势,其“记忆”痕迹表现为地球表层和局部区域在系统中留下的遗迹。

从系统论观点看来,这些记忆痕迹是在外界输入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系统本身的不可逆变化在系统中留下的记录。

地球表层的记忆痕迹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矿物和岩石、岩层、地质构造、地貌、土壤形态剖面、生物形态和解剖特征、化石和残余生物种、古地磁、同位素组成比例等。

可以根据这些记忆痕迹的排列组合关系重建系统的发展史和阐明其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地质环境一、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

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客观实体,其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而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种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

(一)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指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