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在电影中的重性
——选自《风之谷》《钢琴家》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号:2011081428 姓名:王镇鑫
电影音乐指的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这一门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很多电影因其美妙的音乐而被添辉增色,难以想象没有音乐元素点缀的电影将会以怎样的苍白形象面对电影观众。
《风之谷》(以下简称《风》),是宫崎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久石让和宫崎骏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宫崎骏和久石让共同成就了《风》,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宫崎骏凭借《风》奠定了自己独特的动画风格基础,久石让凭借《风》开辟了自己的音乐道路。他们的合作是一个开端,而带给观众的则是不同的感受和感动,就像是宫崎骏被久石让创作的《风》的印象音乐深深打动一样。
看过了《风》对于整部动画以及久石让的配乐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以下是我观点。
宫崎骏曾评价久石让的音乐“充满童心,又能阐释哲理”,是他最想得到的灵性创作。宫崎骏的动画,画面细腻,场景丰富瑰丽,充满童真与想象力,动画的主题往往鲜明,有着强烈的寓意,往往指向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长的历程。《风》主要讲述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久石让懂得如何配合动画的主题,从故事入手,巧妙的将音乐贯穿于整部动画,让人并不产生牵强附会之感,反而觉得与整部动画及其和谐,将灵魂注入到动画之中,集想象力与灵性为一体。
动画的开头,娜乌西卡出现,乘着飞行器,随风飞翔,用的是主题曲《风之谷的娜乌西卡》节奏缓慢,给人一种柔和静谧之感,也和娜乌西卡的性格相符合。接着,娜乌西卡发现虫子时,音乐骤然变快,给人一种紧张之感,这种紧张感来源于人物内心,也来源于剧情本身,而受到影响的却是观众自己。当娜乌西卡发现王虫退下的完整的壳时的,她的喜悦之情又一次被欢快的节奏所表现出来。尤巴被王虫追赶时,音乐紧张而激烈,在得到娜乌西卡的解救后,音乐戛然而止,让人不禁松了一口气,庆幸人物得以解脱。这些音乐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变化,这种例子在动画中还有很多。
当娜乌西卡被包裹在王虫金黄色触须里,久石让为她配上了《娜乌西卡的安魂曲》,由她四岁的女儿所哼唱,充满梦幻与迷离的氛围。这里旨在表现娜乌西卡的友善以及她对王虫的信任,也是王虫对她做出的善意的回应。娜乌西卡是整部动画的灵魂人物,她的情绪她的想法以及她的情感都是由这些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她是希望与勇敢的化身,善于用心捕捉心灵的歌声,在人类与虫族之间架起心的桥梁,久石让的音乐却架起人与人心灵间的桥梁。创造音乐,用音乐去倾诉,用音乐去沟通,这便是久石让音乐真正的厉害之处。
风之谷是一个受到风神庇佑的小国,那里的人们生活安逸,音符便像是风在流淌。腐海是传说中可怕的死亡之地,音乐在那里似乎便是悲愁的挽歌,划过浑浊的覆满瘴气的水面。腐海下面是虫族们捍卫的纯洁的森林,那里没有人类便是寂静与圣神的,娜乌西卡在那里看到的像是绝迹千年的神址,好战的国家把天空搅的乌烟瘴气,充满着人类
与虫族共同的愤怒与怨恨。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分辨,动画里出现的到底是怎样的光景与画面。久石让能够做到,这也是他的音乐的魅力所在,能够构造出不同的场景,充斥着惊人的想象与才气。
总的来说,音乐之能,便在于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环境变化,表现人物心理,构造场景画面。《风之谷》的音乐都做到了,好而精。
电影《钢琴家》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它获得了2002年第55届嘎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又在次年第7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摘取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三大奖项。一部好的影片是离不开电影音乐点缀的,它的存在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成功与否。
电影《钢琴家》改编自波兰犹太裔钢琴家、作曲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 1911年—2000年)的自传体小说《钢琴师》,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按照原著的思路使用近乎真实记录的拍摄手法,表现了这位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饱受折磨和屈辱的经历,最后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他的保护下,终于熬到波兰解放。
战争和音乐是该影片的主题,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象征,艺术家因人们的崇敬而带上了神圣的光环,而战争像瘟疫一样给人们带来恐慌和灾难。贯穿影片的音乐是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钢琴作品。从中,我们听不到激昂的号角,而是在抒情、忧郁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隐隐的力量、一种忍耐的精神。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这样的音乐其实同肖邦自身的经历有关:波兰沦陷后,他流落于巴黎,忍受着内心的孤独与亡国的悲痛。这与影片的主人公是何等相似,面对战争,钢琴家失去尊严四处逃亡;与亲人分离,他无助地在街头大哭;被当作战俘做苦力时,他是那么唯唯喏喏。这丝毫没有让人觉得不妥,反而显得影片的描述非常真实。
《钢琴家》电影原声唱片由11首曲目组成,前9首和第11首都出自于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手笔。前9首由波兰钢琴家亚努什·奥莱依尼查克(Olejniczak Janusz)演奏,导演筛选出三首作为电影中的来源音乐。第10首是波兰电影配乐大师沃杰斯基·基拉尔(Wojciech Kilar)为这部电影量身定做的配乐。最后一首玛祖卡是影片中钢琴家的原形人物1948年的历史录音,这一作品作为收藏没有出现在电影中。虽然大部分曲目并未在影片中出现,但是这些钢琴作品所独具的波兰民族气息同电影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颇具相似。
一、升c小调夜曲:
该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影片的开头,另一次则在尾声,首尾贯穿,表现了影片的总体思想情感。影片一开始,是一组1939年二战初期华沙社会景象的画面,升c小调夜曲与画面同步。镜头切换到电台录音间,钢琴家什皮尔曼在演奏这首作品。突然,德军炮火袭来,录音师示意要钢琴师停止演奏,可是,钢琴家执意要将整首乐曲演奏完,直到最后录音室被炸毁自己受伤才被迫停止。在影片的尾声,战争结束,波兰解放,钢琴家再一次回到华沙电台录音间,继续弹奏起那首被战火打断的升c小调夜曲。这是他心中所期盼的,正是这种期盼支持着他在战争期间强烈的求生欲。
升c小调夜曲是肖邦的一首编号外作品,由著名钢琴家巴拉基列夫在1894年的肖邦纪念音乐会上首演,1895年由伦敦阿斯谢伯格出版社出版(美,詹姆斯·胡内克,《肖邦画传》王蓓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04 )。肖邦的夜曲显示了作者创作上的独特魅力,情感充实,织体多彩,音乐中有着忧郁的沉思、无尽的伤感,而另一方面,火一般的激情、沉痛的倾诉、以及戏剧性和悲剧性也蕴含于其中。
此曲为ABA’的三段式结构,引子部分就好像一个人在叹息中开始讲述埋藏在心中的故事,旋律所表现的情绪和电影开始的情景——华沙沦陷,人民惆怅,配合得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