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
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
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
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及答案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一)一、填空(15分)1.___是___唯一的作家,今所传秦代民间歌谣仅存首篇。
2.___的现存作品,除《史记》外,还有《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这两个单篇。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所以历来为人们所推重。
3.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汉赋的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代表作家是班固、___。
4.建安“七子”的名称来源于《典论·论文》,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___。
5.在南北朝诗人中,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___,推动七言诗体发展的是___,集六朝之___的是___。
6.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北魏的《水经注》和北齐___的《洛阳伽蓝记》。
二、解释加点的词(15分)1.此所谓藉:借;给与。
___而赍,盗粮者也。
2.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造化(或自然);边际(或界限)。
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小路;通“喻”。
4.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拄着。
5.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故乡(或乡土);处于逆境(或遭到患难,或在政治上不得志)。
6.___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___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山洞(或山峰);徘徊不去。
7.薄霄槐云浮,栖川怍渊沉:迫近;惭愧。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昏暗不明的样子;轻柔的样子。
三、默写(10分)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___。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泻水置平地,深林散落乱。
山遥路不通,渡水复登岸。
路险不可测,言多难自陈。
梦想随流水,何时到故园?四、简述题(20分)1.乐府的多重涵义包括:一种文学体裁,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一种政治制度,一种文化机构等。
乐府诗多采用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以歌唱的方式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和群众性。
在文学上,乐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她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就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 ”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瞧出她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与《》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就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与“”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以载道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庄子言和意4、发愤著书5、止乎礼义6、文赋7、滋味8、雅颂9、诗经楚辞10、气盛言宜不平则鸣11、独抒性灵性灵12、一字风流13、境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D 4.A 5.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陆机的缘情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2、刘勰的“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最早由谁提出?A. 孔子B. 孟子C. 韩愈D. 柳宗元答案:C2. “诗言志”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3.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文心雕龙》的范畴?A. 《神思》B. 《体性》C. 《文赋》D. 《诗品》答案:D4. “文质彬彬”这一成语出自哪位古代文论家?A. 司马迁B. 班固C. 刘勰D. 王充答案:C5. “文以气为主”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的?A. 王羲之B. 王勃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B6. “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有何不同?A. 没有不同B. “文以载道”强调文的教化功能,“文以明道”强调文的阐释功能C. “文以载道”强调文的阐释功能,“文以明道”强调文的教化功能D. “文以载道”强调文的抒情功能,“文以明道”强调文的议论功能答案:B7. “诗缘情而绮靡”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的?A. 李白B. 杜甫C. 王昌龄D. 李商隐答案:B8.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是由谁提出的?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A9. “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如何?A. 同等重要B. “文以载道”更为重要C. “文以明道”更为重要D. 两者地位无法比较答案:A10. “文质彬彬”中的“文”指的是什么?A. 文章B. 文学C. 文采D. 文字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最早由唐代文论家________提出。
答案:韩愈2.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文论家________的作品。
答案:刘勰3. “诗言志”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诗经》中的________篇。
答案:《大序》4. “文质彬彬”中的“质”指的是文章的________。
答案:内容5. “文以气为主”这一观点强调了文章的________。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写出以下文论名句所出课文篇名和作者〔每个空格1 分,共20 分〕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课文篇名 1 《文赋》作者陆机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
2 《诗品序》钟嵘3.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3 《文心雕龙》刘勰4.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 《戏为六绝句》杜甫5.诗者:根情,苗言,華声,实义。
5 《与元九书》白居易6.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6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7.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7 《论诗诗》〔或:《题庐陵箫彦毓秀才诗卷后》〕陆游8.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8 《答洪驹父书》黄庭坚9.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9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10.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10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二.解释以下名词的文论内容〔每题 5 分,共 15 分〕1.文质彬彬说〔孔子〕1.孔子这段语录,本意是在争论君子的道德修养。
后人受到启发,将其引申到文学批判的标准问题。
质,即质朴,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文,即文采,指人的外在文饰。
孔子认为,缺乏文饰,就显得粗俗;缺乏道德修养,则显得浮华。
所以,孔子认为,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
从文学理论角度看,文质关系也就是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文质彬彬即要求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2.发愤著书说的主要观点为:一是“人皆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
指的是文学作者在患病不幸或挫折后,往往转而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
二是“述往事,思来者”。
文学作者往往目光远大,把期望寄予于将来。
三是“欲遂其志之思”。
即对自己的抱负追求有猛烈的自信念,这是他们坚持写作的强大动力。
发愤著书说的意义,一是实质上是提倡文学要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
二是司马迁把文学写作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冲突联系起来,扩大了情感表现的社会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请填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赋合为事而作。
”出自______的《文心雕龙》。
- “诗言志,歌永言。
”出自《______》。
2. 请根据记忆填写下列古文论著的作者:
- 《文赋》的作者是______。
- 《诗品》的作者是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哪位文学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
A. 刘勰
B. 王勃
C. 韩愈
D. 柳宗元
2. 《二十四诗品》中,将诗歌风格分为几个不同的品级?
A. 九品
B. 十二品
C. 二十四品
D. 三十六品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请简述《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
2. 请分析《诗品》中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要求。
3. 阐述《文赋》中对于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及其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论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神思”概念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2. 论述《诗品》中“清远”与“雄浑”两种诗风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应用。
五、综合题(20分)
请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分析其对现代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6、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
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8、思无邪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
“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
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9、知言养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13《中国古代文论》网上题库
第二节 孔子及儒家文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奠基人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A
2、以下观点属于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认识的是( )。
A. 思无邪
B. 文质彬彬
C. 兴观群怨
D. 有德者必有言
答案:C
3、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直接来源于他( )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乐记》、《诗大序》和董仲舒的文论:儒家文论之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A. 《乐记》
B. 《春秋》
C. 《诗大序》
D. 《易传》
答案:A
2、“六义”之名最早见于( )。
A. 《尚书·尧典》
B. 《乐记》
C. 《诗大序》
D. 《诗经》
答案:C
3、以“美刺”论诗是汉儒的普遍观点,这始于( )。
创新意识。
A. 孔子
B. 庄子
C. 孟子
D. 荀子
答案:D
2、先秦时期,( )学派提出的“自然”、“虚静”等命题与文学艺术的特征与
规律息息相通,被后世文论家屡屡用来探索文学的艺术规律和美学境界。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3、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是( )。
A. 诗言志
B. 诗画同质
答案:√
2、《乐记》是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不大。
答案:×
3、“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经》的一个重要命题,指说诗没有通过完备的解
说,为汉儒随意解诗提供了理论依据,将诗歌解读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典论·论文》2、《文选序》3、《戏为六绝句》5、《与元九书》6、《送孟东野序》7、《六一诗话》8、《雪涛阁集序》9、《文赋》10、《诗品》11、《诗品序》12、《文心雕龙》13、《沧浪诗话》14、《闲情偶记》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6、《汉书·艺文志》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论诗三十首》19、《答洪驹父书》20、《夕堂永日绪论》21、《答吴充秀才书》22、《仲兄字文甫说》23、《忠义水浒传序》24、《原诗》25、《书汤海秋诗集后》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7、《文选序》28、《答吕姜山》29、《人间词话》30、《楚辞章句序》31、《史记·太史公自序》32、《春秋繁露》33、《淮南子》34、《词源》35、《市井艳词序》36、《西游记题词》37、《论文偶记》38、《诗式》39、《答李翊书》40、《录鬼薄序》41、《论衡·超奇》42、《上崔华州书》43、《上人书》44、《书黄子思诗集后》45、《论词》46、《岁寒堂诗话》47、《论诗诗》48、《艺苑卮言》49、《曲律》50、《诗归序》51、《序山歌》52、《鬲津草堂诗集序》53、《儒林外史序》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5、《花部农谭序》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57、《复庄卫生书》58、《古谣谚序》59、《人境庐诗草自序》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1、在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中国古代文论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模拟试卷四套模拟试卷和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写出下列文论名句所出课文篇名和作者(每个空格1分,共20分)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课文篇名作者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
课文篇名作者3.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课文篇名作者4.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课文篇名作者5.诗者:根情,苗言,華声,实义。
课文篇名作者6.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课文篇名作者7.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课文篇名作者8.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课文篇名作者9.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课文篇名作者10.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课文篇名作者二.解释下列名词的文论内容(每小题5分,共15分)1.文质彬彬说(孔子)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3.境界说(王国维)第1页共2页三.论述题(第一小题25分,第二、三小题各20分,共65分)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1)这段文字出于哪一篇课文?(2)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文论观点?它的具体内容和在文学批评史的意义是什么?2.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1)这段文字出于哪一篇课文?作者是谁?(2)请分析这段文字提出的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清代文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又说:“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还说:“作传奇者,能以‘头绪忌繁’四字刻刻关心,则思路不分,文情专一”。
请以这些论述为主,结合他的其他论述,谈谈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说?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前为课文篇名,后为作者)1 《文赋》陆机2 《诗品序》钟嵘3 《文心雕龙》刘勰4 《戏为六绝句》杜甫5 《与元九书》白居易6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7 《论诗诗》(或:《题庐陵箫彦毓秀才诗卷后》)陆游8 《答洪驹父书》黄庭坚9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10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二.名词解释1.孔子这段语录,本意是在讨论君子的道德修养。
中国古代文论》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习题一、填空题1、二十年代,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早著先鞭,写成了《支那诗论史》由翻译,改题为《中国古代文艺论史》。
2、《乐记》中最突出的是它的,可以说是全篇的立论基础,旨在探讨音乐的起源问题。
3、篇幅不长,但论及的问题却很多,可以算是汉以前儒家诗论的总结。
4、虽篇幅不满千字,却对文学全面地提出了新的观念、新的准则、新的尺度,它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5、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论的文章。
6、中国文学理论的范畴体系的发展过程,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周秦两汉;第二阶段包括从;第三阶段从盛唐到宋金元;明清两代为第四阶段。
7、是贯穿于《周易》的中心思想。
8、是汉以前儒家礼乐论的总结,它的内容相当全面,既总论了礼乐的关系和作用,又兼论到乐器、歌唱和舞蹈,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9、汉儒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毛指的是。
10、杨雄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其文学见解主要见于一书。
二、连线题不学诗,无以言庄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真者,精诚之至也郑史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梅圣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刘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曹丕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诗大序》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苏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郑史伯文者气之所形苏轼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苏辙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刘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李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记发乎情,止乎礼义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诗大序》三、名词解释1、文质彬彬2、六义:3、乐内礼外4、尽善尽美:5、三表法:6、知人论世:四、简答题1、简述孔子之“兴观群怨”说2、谈谈王充“疾虚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一)一、填空(15分)1.秦代唯一的作家是,今所传秦代民间歌谣仅首。
2.司马迁的现存作品,除《史记》外,还有《》、《》这两个单篇。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的伟大著作,所以历来为人们所推重。
3.从西汉后期到东汉中期,汉赋的创作进入了时期,代表作家是、。
4.建安“七子”的名称来源于《》,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
5.在南北朝诗人中,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推动七言诗体发展的是,集六朝之大成的是。
6.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北魏的《水经注》和北齐杨衒之的《》。
二、解释加点的词(15分)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
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4.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5.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7.薄.霄槐云浮,栖川怍.渊沉。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三、默写(10分):1.《短歌行》(对酒当歌):2.《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四、简述题(20分)1.概述乐府的多重涵义。
2.“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赠白马王彪》)四句,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在艺术上有何特色?3.略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类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五、论述题(40分):1.以《李将军列传》和《苏武传》为例,谈谈《史记》和《汉书》人物塑造的共同特色。
2.根据你对魏晋南北朝诗歌史的了解,试对这一时期文人诗歌创作的特点作一综述。
参考答案(一)一、填空(15分):⑴每格一分,⑵凡错字酌情扣分。
1.李斯2.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成一家之言3.模拟杨雄班固4.典论·论文王粲5.谢灵运鲍照庾信6.郦道元洛阳伽蓝记二、解释加点的词(15分):⑴每词1分⑵凡错字酌情扣分⑶表达不清者酌情扣分1.借;给与2.造化(或自然);边际(或界限)3.小路;通“喻”4.拄着5.故乡(或乡土);处于逆境(或遭到患难,或在政治上不得志)6.山洞(或山峰);徘徊不去7.迫近;惭愧8.昏暗不明的样子;轻柔的样子三、默写(10分)略⑴每题5分,共2题。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中国古代文论》题库及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典论·论文》2、《文选序》3、《戏为六绝句》5、《与元九书》6、《送孟东野序》7、《六一诗话》8、《雪涛阁集序》9、《文赋》10、《诗品》11、《诗品序》12、《文心雕龙》13、《沧浪诗话》14、《闲情偶记》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6、《汉书·艺文志》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论诗三十首》19、《答洪驹父书》20、《夕堂永日绪论》21、《答吴充秀才书》22、《仲兄字文甫说》23、《忠义水浒传序》24、《原诗》25、《书汤海秋诗集后》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7、《文选序》28、《答吕姜山》29、《人间词话》30、《楚辞章句序》31、《史记·太史公自序》32、《春秋繁露》33、《淮南子》34、《词源》36、《西游记题词》37、《论文偶记》38、《诗式》39、《答李翊书》40、《录鬼薄序》41、《论衡·超奇》42、《上崔华州书》43、《上人书》44、《书黄子思诗集后》45、《论词》46、《岁寒堂诗话》47、《论诗诗》48、《艺苑卮言》49、《曲律》50、《诗归序》51、《序山歌》52、《鬲津草堂诗集序》53、《儒林外史序》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5、《花部农谭序》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57、《复庄卫生书》58、《古谣谚序》59、《人境庐诗草自序》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1、在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3、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4、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出自《诗经》?A.《关雎》B.《离骚》C.《蒹葭》D.《桃夭》答案:B2.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提出的?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王安石答案:A3. “诗言志”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庄子》D.《左传》答案:A二、填空题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______》。
答案:《论语》2.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______的名言。
答案:《毛诗序》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文论家______的主张。
答案:白居易三、简答题1. 简述“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含义。
答案: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作者情感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既包含了客观的景物描写,也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2. 请解释“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答案:赋是指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指通过比喻来表达,兴则是通过触景生情来引发情感。
《诗经》中运用赋、比、兴三种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
四、论述题1. 论述“文以载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承载道德教化的功能,反映了儒家重视文学与道德结合的传统。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方向,使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更是道德教化的载体。
同时,它也促进了文学与哲学、伦理学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
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
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
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6、以己度物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
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情欲的生命实体,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8、思无邪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
“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
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
9、知言养气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
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 / 1710、儒家——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
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美性。
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
11、道家——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
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
12、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而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无常"、"无我"、"苦";"苦"由每人的自身的"惑"(贪、嗔、痴等烦恼)"业"(身、口、意等活动)所致,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而轮回报应。
佛教主张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般"(解脱)的最终目的而成佛。
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西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六朝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
13、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
又自称"传佛心印",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
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后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主张渐修,南宗则主张顿悟。
南宗禅简易的修持方法,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成为禅宗正统,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14、整体性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儒、道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其文化精神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万物有生"、"万物同情"和"神人以和"。
古代文论的整体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己度物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二是惟务折衷的综合性和统一性。
15、直觉式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佛教文化的"悟"和"禅"。
其心理学内涵是指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认识,故又叫感性直观或感性直觉。
16、范畴——语出《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可见"范畴"一词的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所谓归"畴"(类)为"范"。
所归之"畴"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范"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
从哲学上讲,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
17、美刺: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美”即歌颂,“刺”即讽刺。
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
古人“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
至汉,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
18、诗言志:我国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即怀抱。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
“诗言志”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重要贡献。
19、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兴”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
“群”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相互切磋,提高修养。
“怨”指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20、文质彬彬: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
语出《论语.雍也》,其原意是说,文华应与质朴配合得当。
后为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领域,就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质文兼备,情文并茂。
否则,“质胜文”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
反之,“文胜质”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
只有“文质彬彬”,情文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才符合文学艺术美的规律。
21、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以意逆志”。
而“以意逆志”的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知言养气”和“知人论世”。
所以,“以意逆志”和“知言养气”、“知人论世”,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2 / 17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
22、大音希声: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
“大音”,即道之音;“希声”,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同时也是其“无为”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
他提出“大音希声”,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大音”,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
23、天籁:先秦哲学家庄子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即人籁、地籁和天籁,而以天籁为最。
天籁,就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声音。
庄子的“天籁”之美,即是天乐之美,最高的美,自不能为人类的五官感觉所把握,而只能为真人、至人、神人等凭他们的心灵所感受。
因为他们懂得了,井实行了自然无为之道,也就达到了“素朴”。
唯其“素朴”,才能达到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
庄子强调自然无为之美,提倡“天籁”,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24、言不尽意: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
在《庄子.天道》中提出。
“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
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
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
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5、《易传》: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又称“十翼”。
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
其阴阳对立、相互变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象意论、阴阳论、变化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6、立象以尽意: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
作为美学命题,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
这一命题对后世“意象”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
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中期,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