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培优02——固体压强叠加问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固体压强切割叠加专题

(完整版)固体压强切割叠加专题

固体压强切割叠加专题【知识要点】 定义: 垂直作用在受力面积上的力1、压力 作用点:二者相互接触的面,但在被研究的物体表面方向:垂直接触面并指向被研究的物体 大小: 根据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求解2、受力面积:二者相互接触的面积(注意吸盘)3、规则的固体(正、长方体、圆柱体)的压强公式gh P ρ= (h 为物体高度)切相同高度h g P ∆=∆ρ g SmP ∆=∆一、同一物体切割 (P=SF) gh P ρ= 1.将一均匀长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若沿虚线切开拿走左上方的一半, 则长方体的密度、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力及压强的变化是( )A.密度不变,压强不变,压力减小B.密度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减小C.密度不变,压强不变,压力不变D.密度不变,压强减小,压力减小2.按图2所示的方式将正方体木块切去一半剩余的一半留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不变的是图:(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3.有一均匀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F ,压强是P ,如图所示,若切去阴影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水平切割通过P ∆来求出切割后的压强关系4、固体切割 (规则的固体)固体压强(P=SF ) 切割叠放 施压竖直切割:压强与原来的相同,变化量为零竖直向上:P 现′=P 原+ΔP竖直向下:P 现′=P 原-ΔP切割后叠加:总的质量没变(即重力没变),只是受力面积发生变化。

切相同质量体积 图1图24、如图4所示,一个均质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为p 若沿图中虚线部分将其分为a 、b 两块,并将它们左右分开一小段距离,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 、P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a >Pb >P B 、P >Pa >PbC 、P <Pa <PbD 、以上答案都不对二、不同物体的变化(一)竖直切割类型(原来压强相等)5如图,实心正方体M 、N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M 的边长大于N 的边长,此时M 对地面的压强等于N 对地面的压强,若按边长的平行线分别从两物体上表面竖直向下截去,且所截的宽度相同,则两物体的剩余部分M/、N/对地面的压力、压强( )A 、M/对面的压强可能小于N/对地面的压强B 、M/对面的压强可能大于N/对地面的压强C 、 M/对面的压力一定等于N/对地面的压力D 、 M/对面的压力一定大于N/对地面的压力6如图6所示,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固体压强—叠放问题

固体压强—叠放问题

m 甲<m 乙 m>甲 m 乙
B.P 甲>P 乙 D.P 甲>P 乙
m 甲>m 乙 m 甲=m 乙
【拓1】 同种材料制成的几个圆柱体,它们的质量、粗细、高度各不相同,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则( )
A.较高的圆柱体对桌面的压强大 B.较粗的圆柱体对桌面的压强大 C.质量较大的圆柱体对桌面的压强大 D.它们对桌面的压强一样大
【练2】 关于压强的概念,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压强只和压力有关 B.压强只和受力面积有关 C.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都有关 D.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都无关

【练3】 如图 17 所示的事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在螺钉下加一个 大垫圈 A
图钉帽的面积都 做得较大 B
切蛋器装有很细的 钢丝 C 图 17
【拓1】 图6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
书包背带做得较宽
斧刃磨得很锋利 图6
在铁轨下面铺枕木
A
B
C
D
【拓2】 如图7所示,小明同学双脚陷入泥沼,当他拔起右脚时,他的左脚(

图7 A.陷入的深度不变,因为泥沼受到的压力不变 B.陷入的深度不变,因为泥沼受到的压强不变 C.陷得更深,因为泥沼受到的压强增大 D.陷得更深,因为泥沼受到的压力增大 【拓3】 (多选)某段水平公路路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 8× 105Pa。有一辆载重汽车自重 10t,最大载 15t。汽车有 10 个轮子,每个轮子与路面的接触面积是 400cm2,车厢内部尺寸为 8m× 2m× 0.5m。 已知沙子的密度为 2.4× 103 kg/m3,g=10N/kg,则载重汽车装满沙子时( A.超载了 4.2 t B.没有超载,还可以再装 0.5 m3 沙子 C.对路面的压强大于最大压强 0.3× 105 Pa,会损坏公路 D.对路面的压强小于最大压强 0.7× 105 Pa ,不会损坏公路 )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知识讲解.docx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知识讲解.docx

固体压强叠加专题1.如图 1 所示,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 a 和 b, b 的横截面b积是 a 的 3 倍,将 a 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 b 竖直放在 a 上,如图甲a 所示,这时 a 对地面的压强与 b 对 a 的压强之比为 3:2;若 a、b 倒a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 1 乙所示,则 a 对 b 的压强与 b 对水b 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甲乙A .1∶1B.1∶2C. 1∶ 3D.1∶4图 12.如图 2 甲所示,两个实心的长方体A、B 叠放在一起后 ,放在水平地A B 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为ρA B A B高度之比 h A B B A ,B对地面的压强为。

若把B叠放在A的上面如:h =2:3p甲图 2乙图 7 乙所示 ,B 对 A 的压强为 p B'。

则B B'为()。

p :pA .1: 2B. 4: 1C.3: 2D.1: 33.如图 3 所示,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正方体金属块A、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F在 A 的上表面施加竖直向下、大小为 F 的压力。

金属块 A 对 B 的压强为 p1,金属块 B 对地面的压强为 p2。

已知:金属块、的边长之比L 1: 2,AA B L =1: 2F:G A = 3: 5,则 p1: p2为()BA .2: 3 B.6: 5C.3: 2D.4: 3图 34.甲、乙两个正方实心体,分别由密度1、 2 的物质组成,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 1,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 2。

若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乙对地面的压强与把乙放在甲上面时甲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A.p1 2B.p1222C.p2 1D.p2212 p2 1p2212p1 2p12 2 2精品文档5. 如图 4 所示, A 、B 两个圆柱体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桌面上,已知圆柱体A 、A B 的高度比为 1: 2,底面积比为 2: 3。

若此时圆柱体 A 对圆柱体 B 的压强与圆柱 体 B 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这两个圆柱体的密度比为()BA .2: 1B .2: 3C . 3: 2D . 6: l图 46.如图 5 所示, A 、B 两个正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B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若A1取走 A ,B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2,已知1 2,若、 的边长之比为AB= 2:3,p :p = 3:2A BL :L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 5A .A 、B 的体积之比 V: V =8:27B . A 、 B 的密度之比 ρ:ρ=9:4ABA BC .A 、B 的质量之比 m:m =1:2D .A 、B 的物重之比 G:G =2:3A BAB7.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 A 、B 的底面积之比为 1: 3,高度之比为 2: 3,构成 A 、 B 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 ρ 和 ρ。

专题(三)固体压强之叠放问题和切割问题

专题(三)固体压强之叠放问题和切割问题

第九章 / 压强优等生 YOUDENGSHENG035专题(三) 固体压强之叠放问题和切割问题|典|例|分|析|类型一 叠放类问题典例1 如图ZT -3-1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V 甲<V 乙)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将乙放在甲的上表面,甲对地面增加的压强为Δp 甲。

若将甲放在乙的上表面,乙对地面增加的压强为Δp 乙。

则( )图ZT -3-1A .Δp 甲>Δp 乙B .Δp 甲<Δp 乙C .Δp 甲=Δp 乙D .无法判断[规律方法]解答固体压强叠放类问题,关键是找到压力和受力面积,紧抓变量和不变量。

另外需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质量相等”“受力面积相等”“压强相等”。

类型二 切割类问题典例2 按如图ZT -3-2所示将正方体木块切去一半,剩余的一半留在水平桌面上。

图ZT -3-2(1)它们剩余的一半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关系是( )A .F 甲>F 乙>F 丙>F 丁B .F 甲<F 乙<F 丙<F 丁C .F 甲=F 乙=F 丙=F 丁(2)它们剩余的一半的受力面积关系是( )A .S 乙=S 丁<S 甲=S 丙B .S 乙=S 丁>S 甲=S 丙C .S 甲<S 乙<S 丙<S 丁(3)它们剩余的一半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关系是( )A .p 乙=p 丁>p 甲=p 丙B .p 乙=p 丁<p 甲=p 丙C .p 甲>p 乙>p 丙>p 丁固体压强之叠放问题和切割问题典例1新课标(RJ) / 物理 / 八年级下册优等生 YOUDENGSHENG036. 如图ZT -3-10所示,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若分别沿竖直方向截去厚度相等的部分后,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甲和p 乙的关系为( )图ZT -3-10A .p 甲<p 乙B .p 甲=p 乙C .p 甲>p 乙D .以上都有可能. 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它们的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

八年级物理固体压强切割叠放训练(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固体压强切割叠放训练(含解析)

⼋年级物理固体压强切割叠放训练(含解析)⼋年级物理固体压强切割问题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选择题(共 12⼩题)1.( 2014?浦东新区模拟)如图所⽰,甲、⼄两个实⼼均匀正⽅体放在⽔平地⾯上,它们对地⾯的压强相等?若沿竖直⽅向分别在两个正⽅体右侧截去⼀部分,使甲、⼄剩余部分对地⾯的压⼒相等?则甲、⼄正⽅体(A .剩余部分的底⾯积 S'甲=S '⼄B .剩余部分的体积 VF=V '⼄C .对地⾯压⼒的变化量△ F 甲=△ F ⼄D . 对地⾯压强的变化量△ p 甲<4 p ⼄解:根据 P=_L=^==p hgs s s s两物体对⽔平⾯的压强相同,即 p 甲=⼙⼄,贝U P 甲gh 甲=⼙⼄gh ⼄, 且h 甲v h ⼄,⼆⼙甲>⼙⼄;由图可知:S 甲v S ⼄;若沿竖直⽅向分别在两个正⽅体右侧截去⼀部分,由于竖切后仍然是长⽅体固体,⽽且竖切后固体的密度不变,⾼度不变,则压强不变,.??对地⾯压强的变化量△ p 甲=△ p ⼄=0,故D 错误;若剩余部分对地⾯的压⼒F 甲’=1⼄T P 甲=p ⼄,.??根据F=pS 可知:剩余部分的底⾯积 S 甲’=3',故A 正确;根据V=Sh 可知:剩余部分的体积V 甲,v V ⼄',故B 错误;/ p 甲=p ⼄,S 甲v S ⼄;.??根据F=pS 可知:两物体原来对⽔平⾯的压⼒: F 甲v F ⼄;剩余部分对地⾯的压⼒ F 甲’=1⼄,;根据△ F=F - F'可知:对地⾯压⼒的变化量△ F 甲<4 F ⼄,故C 错误. 故选A .2 ?如图所⽰,甲、⼄两个实⼼均匀正⽅体分别放在⽔平地⾯上,它们对地⾯的压⼒相等?若在两个正⽅体的上部,沿⽔平⽅向分别截去相同⾼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地⾯的压强关系是()A ? P 甲v P ⼄B ? P 甲=P ⼄C ? P 甲〉P ⼄D ? 以上情况均有可能解:由于两个物体都是规则的实⼼正⽅体物体,它们对地⾯的压⼒相等,则G=F ,由G=mg 可知:由图可知:h 甲〉h ⼄,贝U当从⽔平⽅向截去相同⾼度 p 甲=⼙甲g (h 甲—h ) =p 甲o — p 甲gh ,剩余的⼄物体对⽔平⾯的压强:p ⼄=⼙⼄g ( h ⼄-h ) =p ⼄o - p ⼄gh ,由于p 甲v p ⼄,p 甲o v p ⼄o ;贝U p 甲与p ⼄的⼤⼩关系⽆法⽐较,故D 正确.故选 D ?3 ? ( 2oi5?普陀区⼀模)如图所⽰,甲、⼄两个实⼼均匀正⽅体分别放在⽔平地⾯上,他们对地⾯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体的上部,沿⽔平⽅向分别截去相同⾼度的部分,则甲、⼄对地⾯压⼒的变化量为△ F 甲、△ F ⼄,对地⾯压强变化量P 甲、△ P ⼄,剩余部分对地⾯压⼒位 F'甲、F'⼄,剩余部分对地⾯压强为 P'甲,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F'甲可能⼤于F'⼄B ? P'甲可能⼩于P'⼄C ? △ F 甲⼀定⼤于△ F ⼄D ? △ P 甲可能⼩于△ P ⼄解:A 、设甲边长为 a ,⼄边长为b ,则由图可知a >b ,两物体对地⾯的压强相等,即简得:p 甲a= p ⼄b ;截去相等⾼度后,甲的体积仍⼤于⼄的体积;2 2两物体剩余质量 m 甲=⼙甲a (a - h ), m ⼄=⼙⼄b ( b - h ),F.P h 订:■:h 2P 甲⽇订P ⼄J1?m 甲=m ⼄,由 p=可知:P 甲v p ⼄,7 剩余的甲物体对⽔平⾯的压强:S 甲〉S ⼄,由:p 甲 o v p ⼄ 0;h 后,由=p gh 可知:□甲 a ( n - h)即剩余部分质量甲的质量⼤于⼄的质量;(bf);⽽F=G=mg ,所以剩余部分甲的压⼒ F'甲⼀定⼤于⼄的压⼒ F'⼄;此选项错误;Q 甲h) gp '==⼙甲(a — h ) g ;3即剩余部分甲对地⾯的压强 p'甲⼤于⼄对地⾯的压强 C 、截去相等咼度 h 后,甲减少的质量为△ m 甲=⼙甲c F h ,甲减少的压⼒为 2⼄减少的质量为△ m ⼄=⼙⼄b h ,⼄减少的压⼒为□ ?△F 申Q 甲a hg p 甲3 P 甲且= ----------------- = -------------=> 1△F ⼄p ⼄b%呂P ⼄以p ⼄⼔ b ,所以甲对地⾯压⼒的变化量为△F 甲⼀定⼤于⼄对地⾯压⼒的变化量△F ⼄,此选项正确;D 、截去相等⾼度 h 后,甲减少的压强为△ p 甲=⼙甲gh ,⼄减少的压强为△ p ⼄=⼙⼄gh ,已知p 甲v p ⼄,所以△ p 甲⼀定v △ p ⼄.此选项错误.故选 C .4 . ( 2014?上海模拟)如图所⽰,甲、⼄两个均匀的实⼼正⽅体放在⽔平地⾯上,它们质量相等?若分别在甲、⼄上沿⽔平⽅向截去⾼度相等的部分后,则剩余部分的()A .甲的体积可能等于⼄的体积B .甲的质量可能⼩于⼄的质量C .甲对地⾯压强可能等于⼄对地⾯的压强D .甲对地⾯压⼒可能⼤于⼄对地⾯的压⼒解:设甲边长为 a ,⼄边长为b ,则由图可知 a >b ,两物体的质量相等,即 p 甲a 3= p ⼄b 3, a > b ,贝U p 甲v p ⼄.⼇、(a - h )、A 、截去相等⾼度后, ------------- > 1,所以甲的体积仍⼤于⼄的体积,A 错.b 2 (b-h )假设h=b ,则⼄对地⾯的压强为零,此时甲物体对地⾯仍有压强,此时甲对地⾯的压强⼤于⼄对地⾯的压强,可知当 h 等于某⼀值时,对地⾯的压强相等,C 对.2D 、压⼒F=mg ,即F 甲=⼙甲a (a — h )地⾯的压⼒?故 D 对?故选CD .5 . ( 2013?⿎楼区⼀模)甲、⼄两个圆柱体( p 甲v p ⼄)分别置于⽔平地⾯上,它们的底⾯积分别为 S 甲和S ⼄,⾼度分别为h 甲和h ⼄?若均沿⽔平⽅向,将两圆柱体截去相等的质量,使剩余部分对地⾯的压强 p 甲〉p ⼄,则甲、⼄两个圆柱体被截去前的情况可能是图中的()F 甲⼃( a - h)⼙⼄(b-h)p ⼄(b — h) gp'⼄=■⼀,=p z (b — h ) g ;甲』P 甲(电.Q (z_h) p i ⼄]|p ⼄(b - h)岂 a (b _ h) p'⼄,此选项错误;2△ F 甲=△ G 甲=△ m 甲 g=p 甲 ahg ,2B 、两物体剩余质量2m 甲=⼙甲a (a — h ), m 甲 a Ca h)]b 冷-h)B 错.C 、根据题意,两物体的质量相等,由2m ⼄=⼙⼄b ( b —,即甲的质量⼤于⼄的质量.g ,F ⼄=⼙⼄ b 2( b — h )g , > 1,故甲对地⾯的压⼒⼤于⼄对C. 解:(1)圆柱体对⽔平地⾯的压强P=甲剩余部分对⽔平⾯压强⼤于⼄剩余部分对⽔平⾯压强, ⼆p甲>p⼄,即p甲gh甲剩>⼙⼄gh ⼄剩;p甲Vp⼄, --h甲剩〉h⼄剩.(2)两圆柱体截去的质量相同,⼆p甲S甲h甲截=⼙⼄S⼄h⼄截,即S甲h甲截〉S⼄h⼄截,①当S甲=S⼄时,则h甲截〉h⼄截,⽽h甲剩〉h⼄剩.所以h甲〉h⼄,故AC不正确;②当S甲〉S⼄时,贝U h甲截〉h⼄截、h甲截=h⼄截或h甲截V h⼄截,⽽h甲剩〉h⼄剩?所以h甲〉h⼄或h甲V h⼄,故h甲V h ⼄,故B 可能正确;③当S甲V S⼄时,贝U h甲截〉h⼄截,⽽h甲剩〉h⼄剩.所以h甲〉h⼄,故D不正确.故选B .6 . (2011?杨浦区⼆模)如图所⽰,甲、⼄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正⽅体放在⽔平地⾯上,现在甲、⼄上表⾯中央都施加竖直⽅向的⼒F甲和F⼄(均⼩于甲、⼄的重⼒),使甲、⼄对地⾯的压强相等,贝U F甲、F⼄的⽅向和⼤⼩关系可能是()A .都竖直向上,F甲=⼙⼄B . 都竖直向下,F甲=F⼄C . F甲竖直向⼗,F ⼄竖直向下,F甲V F⼄D .F甲竖直向下- F⼄竖直向上,F甲V F⼄解:??甲、⼄的质量相等,-G 甲=G ⼄,⼜? V甲V V⼄,且甲、⼄都是正⽅体,? L甲V L⼄,贝U s甲V s. ?- P甲〉P⼄, L.L若想使压强相等,则应减⼩甲的压⼒,增⼤⼄的压⼒,因此,F甲竖直向上,F⼄竖直向下.当两侧压强相等时,由题意得,G甲F甲G Z+F⼄5甲G甲=G⼄,s甲V s⼄ F甲V F⼄?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7 . (2011?徐汇区⼆模)甲、⼄、丙三个实⼼正⽅体分别放在⽔平地⾯上(已知强相等,若分别在三个正⽅体上表⾯中央施加⼀个竖直向上、⼤⼩相等的⼒对⽔平地⾯的压强关系是()A . P甲V P⼄V P丙B. P甲〉P⼄〉P丙C. P甲=⼙⼄=⼙丙解:由题知,V甲>V⼄>V丙,可知地⾯受⼒⾯积S甲>S⼄>S丙,现在三个正⽅体上表⾯中央施加⼀个竖直向上、⼤⼩相等的⼒,压强的变化量:原来正⽅体对地⾯的压强相等,三个正⽅体受⼒F后对⽔平地⾯的压强关系:p甲>p⼄>p丙.故选B .V甲〉V⼄〉V丙),它们对地⾯的压F (⼒F⼩于物体重⼒),则三个正⽅体D . P甲=⼙⼄〉P丙△p 甲<4 p ⼄<4 p 丙,8 . (2008?上海)如图所⽰,甲、⼄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正⽅体放在⽔平地⾯上,已知铜的密度⼤于铁的密度,可能使甲和⼄对地⾯的压强相等的⽅法是()A .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的上⾯B .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的上⾯C .沿⽔平⽅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D .沿⽔平⽅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解:甲、⼄两物体质量相等,对地⾯的压⼒也相等,但与地⾯的接触⾯积S⼄〉S甲,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的上⾯,对地⾯的压⼒相等,但接触⾯积不变,还是S⼄〉S甲,所以对地⾯的压强不可能相等.故A错误. 因为V甲V V⼄,铜的密度⼤于铁的密度,甲、⼄两物体质量相等,所以甲是铜块,⼄是铁块,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的上⾯,铜块的质量⼤于铁块的质量,与地⾯的接触⾯积不变,所以压强不可能相等.故B错误.④:⑤结合⑤化简可得,△□甲—⾃⼄ &△P ⼄已甲⼀ d由图可知, a ⼄〉a 甲,△ p 甲故a ⼄—d >a 甲—d ,所以> 1 ;则⼛p 甲>4p ⼄,即△ p 甲⼀△ p ⼄〉0⑦将切去部分放置在对⽅剩余部分的上表⾯,则此时甲的整体对地压强此时⼄的整体对地压强p ⼄’=ps+ △ p ⼄⑨p 甲p ⼄'=甲 — p ⼄ + △ p 甲—△ p ⼄(10)根据前⾯的分析可推岀 p 甲p ⼄'> 0所以p 甲'> p ⼄'.故选A .p 甲'=|甲+ △ p 甲⑧10 . ( 2012?松江区⼆模)甲、⼄两个实⼼⽴⽅体分别放在⽔平地⾯上(p 甲v p ⼄),它们对⽔平地⾯的压强相等.若沿竖直⽅向将甲、⼄两个⽴⽅体各切除⼀部分,且使甲、⼄两个⽴⽅体剩余部分的厚度相同,再将切除部分分别叠放在各⾃剩余部分上⾯,则⽔平地⾯受到甲、⼄的压强()A . p 甲〉p ⼄B . p 甲=p ⼄C . p 甲v p ⼄D .以上情况均有可能解:(1)实⼼⽴⽅体对⽔平地⾯压强:⼙=丄=⼛」J" I ⼧=p ghS S K S£甲⼄对地⾯的压强相等, p 甲gh 甲=⼙⼄gh ⼄ ---------- ①h 甲〉h ⼄(2)设实⼼正⽅体剩余部分的厚度为h ,则底⾯积为s 底=h 正⽅体h ,把切掉的部分⼜放到物体的上⽅,?它们对地⾯的压⼒不变,对地⾯的压强 p=3 2G 正⽅阳_⼙11正⽅体呂(° h 正⽅体⽿ m 底 h 正⽅体h h沿⽔平⽅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甲⼄对地⾯的压⼒仍然相等,接触⾯积还是 S ⼄〉S 甲,所以对地⾯的压强不同,故C 错误.沿⽔平⽅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减⼩的质量⼩,甲减⼩的质量⼤,两物体对地⾯的压⼒甲⼩于⼄,⼜因为与地⾯的接触⾯积 S ⼄〉S 甲,所以对地⾯的压强有可能相等,故D 正确?故选D .9 . ( 2015?虹⼝区⼀模)如图所⽰,实⼼均匀正⽅体甲、⼄对⽔平地⾯的压⼒相同?现沿竖直⽅向切去相同厚度,并将切去部分放置在对⽅剩余部分的上表⾯,若此时它们对地⾯的压强为 p 甲、p ⼄,则A . p 甲⼀定⼤于p ⼄ C . p 甲⼀定等于p ⼄解:最初它们对地压⼒相同,⼜所以最初他们的压强关系: p设它们的边长分别为 a 甲、a ⼄,竖直⽅向切去的厚度为 d ,切去相同厚度去的底⾯积S 甲’=甲(a 甲-d );⼄的底⾯积甲切去部分的重 G 甲切=p 甲gV 甲切=p 甲ga 甲d?a 甲=⼙甲ga 甲d 同理⼄切去部分的重 G ⼄切=⼙⼄ga ⼄2d ②B . p 甲可能⼩于p ⼄D . p 甲可能等于p ⼄S 甲v S ⼄;a 甲、甲> p ⼄; S ⼄=a ⼄(a ⼄—d );①_G ⼄切—P ⼄昌廿⼄甲切⼀P 甲'd1才I最初甲⼄对地压⼒相等, P 甲a 甲3=⼙⼄)所以△ p 甲故它们质量相等,则同理:△ p ⼄④⑥2 20nQ 甲h 甲呂 P 百h ⼄剧即p 甲= ,p ⼄= ,h h由①②两式可得:p 甲gh 甲2> p ⼄ gh ⼄2, p 甲> p ⼄.故选A .11. ( 2015?青浦区⼀模)均匀实⼼正⽅体甲和⼄放置在⽔平地⾯上,甲的边长⼩于⼄的边长,甲、⼄各⾃对⽔平地⾯的压强相等?现分别在两物体上沿竖直⽅向截去质量相同的部分并分别放在对⽅剩余部分的上⽅,此时甲、⼄剩余部分对地⾯的压强分别为p 甲'、p ⼄',贝U p 甲’:p ⼄的值()A . ⼀定⼤于1B . ⼀定⼩于1C . 可能等于1D . 可能⼩于1 解:沿竖直⽅向截去相同质量前,p 甲=p ⼄;即.甲的边长⼩于⼄的边长- s 甲v s ⼄,m 甲v m ⼄;沿竖直⽅向截去质量相同的部分,甲减少的质量与总质量的百分⽐⼤于⼄减少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因此甲减⼩的⾯积⼤于⼄减⼩的⾯积,物体对地⾯的压⼒不变,⾯积减⼩越多,压强增加越⼤,故 p 甲⼤于p ⼄,贝U p 甲、p ⼄的值⼀定⼤于1. 故选A .12 . ( 2012?南充⾃主招⽣)如图所⽰的圆柱体甲和⼄分别放在⽔平地⾯上,已知m 甲=m ⼄,p 甲〉p ⼄?现准备分别在它们上部沿⽔平⽅向截去部分物体后,再叠放在对⽅剩余部分上表⾯?以下截法中,有可能使它们对⽔平地⾯的压强相等的⽅法是()A .⽔平截去相同的⾼度B .⽔平截去相同的体积C .⽔平截去相同的质量D .按原来⾼度的⽐例,⽔平截去相等⽐例的部分⾼度解:根据公式p=—=—= '「」= p gh 可知道,圆柱体对地⾯的压强只跟圆柱体密度和⾼度有关. S S I S 密度、⾼度都⽐圆柱体⼄的⼤,所以圆柱体甲对地⾯的压强⼤. ,要使压强相等就要减⼩圆柱体甲对地⾯的压⼒,即减⼩甲的重⼒,增加圆柱体⼄对地⾯的压⼒?因为p 甲〉p ⼄,根据公式G=mg= gV 可知,B 选项中截取相同的体积,圆柱体甲减⼩的重⼒多,放在⼄上就增加了⼄对地⾯的压⼒;⼄减⼩的重⼒⼩,放在甲上就相当于减⼩了甲对地⾯的压⼒了?根据公式 p 』可知,受⼒⾯积不变的情况下,甲的压⼒减⼩,压强减⼩;⼄的压⼒增⼤,压强增⼤?截取后对地⾯的压强有可能相等. (2) C 选项中截取相同的质量,再放到对⽅上⾯,和以前没有变化,故C 不符合题意;(3) D 选项中,按原来⾼度的⽐例,⽔平截去相等⽐例的部分⾼度,原来质量相等,那么截取的质量也是⼀样的,再放到对⽅上⾯,和以前没有变化,故D 不符合题意;(4)原来质量相等,即 p 甲gh 甲S 甲=⼙⼄gh ⼄S ⼄,因为h 甲>h ⼄,所以p 甲gS 甲v p ⼄gS ⼄,所以A 选项中⽔平截去相同⾼度,即截去的质量p 甲ghS 甲v p ⼄ghS ⼄,就是说甲减⼩的重⼒⼩,放在⼄上后就相当于减⼩了⼄对地⾯的压⼒;p=£可知,受⼒⾯积不变的情况下,甲的压⼒增⼤,压强增⼤;⼄的压⼒减⼩,压强减⼩?截取后对地⾯的压强甲会更⼤,⼄会更⼩,不可能相等?故⼆.填空题(共 3⼩题)13 . ( 2015?徐汇区校级⼀模)如图所⽰,甲、⼄两个实⼼均匀正⽅体分别放在⽔平地⾯上,两个正⽅体的边长分别为 h 甲和h ⼄(h 甲〉h ⼄),它们对地⾯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体的上部沿⽔平⽅向分别截去相同⾼度的部分,则它5甲由题⽬知道圆柱体甲的同理相当于增⼤了甲对地⾯的压⼒?根据公式A 不符合题意?故选B .(1 )根据公式们对地⾯压⼒变化量的关系⼀定为(选填⼀定”或可能” △ F 甲⼤于△ F ⼄(选填⼤于” 等于”或⼩于”;若在两个正⽅体的上部沿⽔平⽅向分别截去相同的质量,则截去的⾼度之⽐所以,「丄1 ?,由于h 甲〉h ⼄,则p 甲Vp ⼄;P ⼄h 甲在两正⽅体上部沿⽔平⽅向切去相同⾼度的部分,由于底⾯积不变,对地⾯的压⼒变化是切去的部分,即所以,△ F 甲>4 F ⼄;(2)若在两正⽅体上部沿⽔平⽅向截去相同的质量,即△ m 甲=△ m ⼄,则由p=得:⼙甲⼛V 甲=⼙⼄⼛V ⼄,所以,p 甲S 甲⼛h 甲=⼙⼄S ⼄⼛h ⼄,¥14 . (2012?梧州)如图所⽰,甲⼄两个均匀圆柱体分别放在⽔平地⾯上,它们对地⾯的压强相等,⼰知 r 甲=2r ⼄,h 甲=2r 甲,h ⼄=r ⼄,则甲⼄的密度之⽐ p 甲:p ⼄=1: 4 ,若在两个圆柱体的上部,沿⽔平⽅向分别截去相同⾼度的部分,则甲⼄对地⾯压⼒的变化量之⽐△ F 甲:因为 p 甲=p ⼄, 所以p 甲gh 甲=⼙⼄gh ⼄,(2)因为△ F= △ G=p gS A h ,△ FP mgSffih设甲⼄从上⾯都截去 h ,所以,=△陀⼙⼄邛⼄h△ h 甲:△ h ⼄为_⼄:h 甲p 甲=⼙⼄,即P 甲gh 甲=⼙⼄gh ⼄,△ F=p Vg ,△⼙甲甲/W 甲咼甲S 甲Ah = P 甲芒_ P 甲 X (h甲、△⼙⼄|⼼⼄丛V ⼄吕呂⼄Ah P ⼄SZpEh ⼄故答案为: 定;⼤于;h ⼄:h 甲.解: ⼰⽮知 h 甲=2r 甲,h ⼄=r ⼄,所以,p 甲?2r 甲=⼙⼄?r ⼄,⼰⽮知 r 甲=2r ⼄,p 甲:p ⼄=1 : 4. 因为,因S 甲=n故答案为:1: 4; 1: 1 .15 . ( 2013?镇赉县校级模拟)如图所⽰,甲、⼄两个实⼼均匀正⽅体分别放在⽔平地⾯上,它们对⽔平地⾯的压强相等?则甲、⼄密度 p 甲Vp ⼄,若在两个正⽅体的上部,沿⽔平⽅向分别截去相同⾼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平地⾯的压强P 甲> P ⼄(选填:> ”V” 或“=) 解:由两物体对⽔平⾯的压强相同,即 P=p 甲gh 甲=⼙⼄gh ⼄,且h 甲〉h ⼄, 解:两个正⽅体的边长分别为 h 甲和h ⼄,h 甲〉h ⼄,则:2_h 甲(1)因为, ,S ⼄=n F 令,p 甲:p ⼄=1 : 4, r 甲=2r ⼄,=p gh。

类有关叠加固体的压强问题

类有关叠加固体的压强问题

一类有关叠加固体的压强问题固体叠加后,因压力及受力面积的确定较容易出现错误,同时在审题、分析中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在历次考试中,这类题目往往作为选拔性题目出现,现将其归为一类,加以分析,便于学生形成一完整的解题思路。

例1. 如图1,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A和B,已知A的高度是B的高度的4倍,B放在水平地面上,A放在B的正中央,若A对B的压强和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A的底面积与B的底面积之比S A:S B是多少?解析:此题中解题的突破口为“A对B的压强等于B对地面的压强”可列出一等式,A 对B的压强等于A对B的压力与A对B的压力的受力面积之比:,A放置于B的正中央,B 的上表面较大,且水平,所以,,则①而易错的是B对地面的压强,B对地面的压强等于B对地面的压力与B对地面的压力的受力面积之比:,A放在B上,再将B放在较大的水平地面上,可知B对地面的压力应是由A和B的总重力产生的,即,则②将①、②两式代入,即例2. 有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和B,A的高度是B的高度的3倍,将A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竖直放在A上,如图2甲,这时A对地面的压强与B对A的压强之比为3:1,若将A、B倒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2乙,则A对B的压强与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多少?解析: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给出两次叠加情况,可利用第一次叠加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值。

由第一次叠加时,可知,即。

由,且,得到。

第二次叠加时,,,则由前面得到的结论,,可得到例3. 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叠金属片,最下面一块重力为G,面积为S,它相邻上面的块金属片重为,面积为,依此类推,金属片的重和面积逐渐减半,一直叠下去,则每个金属片表面所受压强之比是多少?桌面所受的压强为多少?解析:这道题为固体叠加问题与数学问题相结合的典型题目,求每个金属片表面所受压强之比,先来看第1个金属片表面所受压强与第2个金属片表面所受压强之比:而桌面所受的压强:则此题的关键为数列的求和问题,即,设①,后一项为前一项的,可将①式等式两边同乘以,即:①”则用①-①”可得,则,类似的则桌面所受的压强:而同理可得,每个金属片表面所受的压强之比是1:1。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 (1)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 (1)

固体压强叠加专题1.如图1所示,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 和b ,b 的横截面积是a 的3倍,将a 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 竖直放在a 上,如图甲所示,这时a 对地面的压强与b 对a 的压强之比为3:2;若a 、b 倒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1乙所示,则a 对b 的压强与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A .1∶1B .1∶2C .1∶3D .1∶42.如图2甲所示,两个实心的长方体A 、B 叠放在一起后,放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为ρA :ρB =2:1,底面积之比S A :S B =1:4,它们的高度之比h A :h B =2:3,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B 。

若把B 叠放在A 的上面如图7乙所示,B 对A 的压强为p B '。

则p B :p B '为( )。

A .1:2 B .4:1 C .3:2 D .1:33.如图3所示,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正方体金属块A 、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在A 的上表面施加竖直向下、大小为F 的压力。

金属块A 对B 的压强为p 1,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2。

已知:金属块A 、B 的边长之比L 1:L 2=1:2,F :G A = 3:5,则p 1:p 2 为( ) A .2:3 B .6:5 C .3:2 D .4:34.甲、乙两个正方实心体,分别由密度ρ1、ρ2的物质组成,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 1,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 2。

若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乙对地面的压强与把乙放在甲上面时甲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A .1221ρρp pB .21222221ρρp p C .2112ρρp p D .22212122ρρp p甲乙图1图2 图35.如图4所示,A 、B 两个圆柱体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桌面上,已知圆柱体A 、B 的高度比为1:2,底面积比为2:3。

若此时圆柱体A 对圆柱体B 的压强与圆柱体B 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这两个圆柱体的密度比为( ) A .2:1 B .2:3 C . 3:2 D .6:l6.如图5所示,A 、B 两个正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1,若取走A ,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2,已知p 1:p 2 = 3:2,若A 、B 的边长之比为L A :L B = 2: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的体积之比V A :V B =8:27 B .A 、B 的密度之比ρA :ρB =9:4C .A 、B 的质量之比m A :m B =1:2D .A 、B 的物重之比G A :G B =2:37.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A 、B 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构成A 、B 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A 和ρB 。

【初二物理】固体压强之叠加问题-全国版

【初二物理】固体压强之叠加问题-全国版

【初二物理】固体压强之叠加问题-全国版模块1:叠加问题知识素材knowledge combing初物模块化-叠加体压强计算学生素材叠加体压强计算(1)根据几何关系求出物体的面积,从而找出各个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2)根据常用公式求出物体的重力,从而找出各个压力之间的关系;(3)根据以上压力和受力面积表示出所求的压强并进行计算。

例如:如图甲所示,对的压强:;对地面的压强如图乙所示,对的压强:;对地面的压强。

1 两个完全相同的实心长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若将两物体分别以如图所示四种方法叠放,可以使长方体对地面压强最大的是( )A.AB.BC.CD.D轻直播3期第8讲-固体压强之叠加问题A B p =A S AG A B p =B S B G +G AB B A p =B S A G B A p =A S A G +G A B 例题1截图扫码领取课程资料1 将两块相同的砖分别按如图所示的四种方式叠放后放在水平地面上,两块砖的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压强相等的是( )A. 与B. 与C. 与D. 与1 、两个实心正方体的密度之比,质量之比,若按甲、乙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将它们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则地面受到的压力之比和压强之比分别是()A. ,B. ,C. ,D. ,例题2A BA CB DC D例题3A B ρ:Aρ=B 4:1m :A m =B 1:2F :甲F =乙1:1p :甲p =乙1:4F :甲F =乙1:1p :甲p =乙1:2F :甲F =乙1:2p :甲p =乙4:1F :甲F =乙1:3p :甲p =乙1:8例题4截图扫码领取课程资料1 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正方体甲和乙都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和,如果将甲叠放在乙上面如图所示。

则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A. B. C. D. 1 如图所示,木块甲重、乙重,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对乙的压强与乙对桌面压强相等,甲、乙底面积之比为( )A. B. C. D. 模块2:课堂巩固1 水平面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甲、乙,按图(a)、(b)、(c)、(d)所示的四种样式将甲叠放在乙上。

初中固体压强叠加问题教案

初中固体压强叠加问题教案

初中固体压强叠加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固体压强的概念,掌握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分析固体压强叠加问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固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难点:1. 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理解。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固体压强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压强现象,如踩踏、挤压等。

2. 提问:什么是固体压强?它是如何产生的?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固体压强的概念:固体压强是指固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2. 介绍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受力,A表示受力面积。

3. 举例说明固体压强的计算应用,如计算踩踏地面时的压强。

三、固体压强叠加问题(15分钟)1. 提出固体压强叠加问题:当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同一固体上时,如何计算总压强?2. 分析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方法:a. 画出示意图,明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b. 分别计算各个力的压强。

c. 按照力的方向叠加压强,得出总压强。

3. 举例说明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如计算两个重物叠放时的总压强。

四、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固体压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固体压强,并分析实验结果。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巩固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固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固体压强叠加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强调固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固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固体压强叠加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固体压强切割与叠加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固体压强切割与叠加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物理中考专题复习:
第15讲 压强
---固体压强切割与叠加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例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体放 在水平地面上,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试分析:以下两 种情况下甲、乙物体对地面压强P甲和P乙的大小关系: (1)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2)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
例4、如图所示,均匀圆柱形物体甲和乙放在水平面上,底面积分别为
200cm2和100cm2,高度分别为0.1m和0.2m,ρ甲=1.5×103kg/m3,ρ乙= 1.2×103kg/m3。求:
(1)甲、乙物体的质量;(3kg , 2.4kg) (2)甲、乙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1500Pa, 2400Pa) (5)若在甲、乙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m甲和△m乙,再将切去部分 互叠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方,使甲、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请比
例4、如图所示,均匀圆柱形物体甲和乙放在水平面上,底面积分别为
200cm2和100cm2,高度分别为0.1m和0.2m,ρ甲=1.5×103kg/m3,ρ乙= 1.2×103kg/m3。求:
(1)甲、乙物体的质量;(3kg , 2.4kg) (2)甲、乙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1500Pa, 2400Pa) (3)若将甲和乙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质量△m 后,剩余部分的 压强p甲′>p乙′.求质量△m 的取值范围;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将乙放在甲上面,甲对地面的压强增
加为△P甲;若将甲放在乙上面,乙对地面的压强增加为△P乙, 则△P甲_______△P乙(选填“>”“=”“<”)
例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 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P甲=P乙),试比较以下情况中它 们对地面压强P甲’与P乙’的大小关系: (1)沿着竖直方向截去相同的厚度 (2)沿着水平方向截去相同的高度

固体压强专题突破——变化与叠放

固体压强专题突破——变化与叠放

【例1】( ) 1.压力:【例5】如图所示,是小丽描绘的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

由图可知:物质______的密度较大。

若用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做成A 、B 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正方体。

把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两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 A ∶p B __________。

【例6】用相同材料,相同质量的物质做成实心的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若三个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 甲,F乙,F 丙及P 甲,P 乙, P 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F 丙> F 甲> F 乙B .P 甲=P 乙=P 丙C .P 乙>P 甲>P 丙D .P 丙>P 甲>P 乙【例7】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竖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把乙、丙中的阴影部分切除后,甲、乙、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P 甲=P 乙=P 丙 B .P 甲<P 乙<P 丙 C .P 甲=P 乙<P 丙D .P 甲< P 乙=P 丙【例8】如图所示,a 、b 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大 B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小 C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大 D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小【例9】甲、乙、丙三个质量相同的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P 甲<P 乙<P 丙,若分别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中央施加竖直向下的力,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则力F 甲、 F 乙、 F 丙的大小关系是( ) A .F 甲<F 乙 B .F 甲=F 乙 C .F 甲>F 乙>F 丙 D .以上都有可能【例10】(上海市)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A .p 甲<p 乙B .p 甲=p 乙C .p 甲> p 乙D .无法判断【例11】(苏州)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质量相等,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 ,当在甲、乙两物块上,分别放重为G 1、G 2的物体或分别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 1、F 2(F 1、F 2均小于物块重力)时,甲、乙两物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则G 1与G 2、F 1与F 2的大小关系是 A .G 1>G 2,F 1>F 2 B .G 1>G 2,F 1<F 2 C .G 1<G 2,F 1<F 2 D .G 1<G 2,F 1>F 2【例12】(西城一模)有A 、B 两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3∶4。

固体压强叠加体问题

固体压强叠加体问题

固体压强叠加体问题(一)代入数据法1. 如图所示,边长20cm、重12N的正方体B放在水平地面上,边长10cm、重8N的正方体A叠放在B上,求:A对B的压强和B对地面的压强各是多少?2.如图所示正方体A的边长0.1米,质量2千克,正方体B边长0.2米,质量16千克,B叠放在A的正中央.求:(1)B对A的压强;(2)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3.如图甲是西南大学校内的一座塑像,其基座结构类似于图乙和丙的模型。

若A、B是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物块,其边长分别是20cm、30cm,密度之比。

将A放在水平地面上,B放在A的上面,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5100Pa(如图乙)。

求:(1)图乙中,物块A对地面的压力;(2)物块A的密度;(3)若将物块B放在水平地面上,A放在B 的上面(如图丙),要使B对地面的压强为2800Pa,应将物块B沿竖直方向切去几分之几?(二)比例法4. 如图所示A、B是同种材料制成的正方体,边长之比为1:2,叠放在一起,则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_____。

5.有A、B两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3:4.将它们按如图所示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此时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_____。

6.如图所示,木块A重3N,B重5N,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A对B的压强与B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A、B边长之比为_____.7. 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时对桌面吗的压强为p1,将这张报纸对折后平放在桌面的压强为p2,将这张报纸撕去一半后平放在桌面的压强为p3,则p1:p2:p3=__________。

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叠加问题、切割变化问题等)

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叠加问题、切割变化问题等)

【例1】(多选)如图所示,小成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字典,字典的一部分悬空在桌面以外,小成发现后将字典水平推回桌面内,在这个推动的过程中()A.字典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不变B.字典对桌面的压强大小不变C.只有匀速推动时,桌面对字典的摩擦力大小才不变D.无论是否匀速推动,桌面对字典的摩擦力大小都不变2.Fp ghSρ==使用条件:规则柱体;受力面积是物体底面积;竖直方向上除重力支持力无其他力;平衡状态。

【例2】在水平桌面上放着三个铝制实心的圆柱体,它们的质量分别是100g、130g、170g,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判断正确的是()A.甲最大B.丙最大C.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固体压强如图所示,a 、b 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大 B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小 C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大 D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小【例4】(2011天津,12,3分)多选: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A ,B 放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1:2A B ρρ=对地面的压强之比:1:3A B P P =。

则( ) A .它们的高度之比:2:3A B h h = B .它们的高度之比 :3:4A B h h = C .它们的质量之比 :2:3A B m m = D .它们的质量之比 :1:3A B m m =3.切割问题 【例5】(2011江苏,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一段,截去部分的高度相同。

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 A .P P乙甲< B .P P 乙甲= C .P P乙甲> D .无法判断(2011上海,22,6)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 、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均为64牛。

A 的边长为0.2米,B 的边长为0.3米。

固体压强—叠放问题

固体压强—叠放问题

6
巨人物理答疑 QQ 群:368410183
【例6】 如图 12 所示,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匀速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 至一半移出桌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面的压强 。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 ,木块对桌
图 12
【拓1】 若压力为 F,横截面积为 S 时,压强为 P,那么( A.当压力变为 2F.横截面积变为 2S 时,压强变为 2P
用厚纸片垫在塑料 袋提手处 D
【练4】 图 18 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极地漫游机器人,重为 5000N,装有四条三角形履带,每条履带与水平 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 1000cm2。机器人耗时 3h 在南极冰面上完成了 30km 的自主行走。下面选项 正确的是
图8
5
巨人物理答疑 QQ 群:368410183
【拓2】 有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 P,若沿图 9 所示的虚线方向切成 a、b 两部分,将 它们仍放在水平地面上,不发生倾倒,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 Pa、Pb,则( )
a
图9 A.Pa=P,Pb=P B.Pa<P,Pb>P
b
C.Pa<P,Pb<P
巨人物理答疑 QQ 群:368410183
固体压强—叠放问题
火车,外形庞大,重量惊人。它是当今中国一种非常主要的交通工具,为了保证火车能够在路面上正 常运动,需要将铁轨安装在枕木上,而枕木下要铺设大量碎石,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本站导航
压力和压强强化 压力的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强的概念 例 1/练 1 例 2/练 11 例 3/练 2、练 3 压强计算和变化量 压强常规计算 压强公式 p gh 固体压强变化量 例 4/练 4、练 5 例 5/练 6、练 7 例 6/练 8 固体叠放比 例计算 例 7/练 9、 练 10 固体叠放问题

最新中考 固体压强的切割、叠加问题

最新中考 固体压强的切割、叠加问题

7. (2023广西)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正方体A、B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甲. 将B沿水平方向截取高为h的柱体,并将该柱体叠放在A上,A、B剩余部 分对桌面的压强p随截取高度h的变化关系如图乙,则B的密度为_6_0_0_kg/m3, A的重力为_6__N(g取10 N/kg).
典型试题拓展 2. (进一步追问)A的底面积为__1_5_0__ cm2,从B截取h=6 cm的柱体平放在 A的中央,A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增加量为__2_4_0_ Pa.
甲ghS甲 S乙
由题意可知ρ甲g(h甲-h)= G乙
甲ghS甲 , S乙
代入数据解得h=0.21 m
m甲
SS
Shg =ρgh S
圆柱体甲的高度h甲=VS甲甲

S甲
m甲
12kg
甲S甲 0.6 103kg/m3 4 10 2m2
当截去高度h后,甲对水平面的压强p甲′=ρ甲g(h甲-h)
0.5m
截去的部分放在乙的正上方后,当乙与水平面接触面积为0.06 m2时对水
平面的压强最小,
此时乙对水平面的压强p乙′= G乙
专项突破二
固体压强的切割、叠加问题
类型 1 叠加类 方法指导 ①根据题干条件,判断叠加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②找出物体对地面压力的受力面积; ③应用相应的公式,进行比较、计算.
1. 两个均匀的实心正方体A和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A的质量 为6 kg,边长为0.1 m.若A、B的高度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2∶1.(g取 10 N/kg)求: (1)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__6__0_0_0__Pa,B的质量为__0_._3_7_5__ kg; (2)若将A叠放在B上,A对B的压强为___2_4_0_0_0___Pa,此时B对地面的压强 为___2_5_5_0_0____Pa; (3)若将B叠放在A上,B对A的压强为__1__5_0_0__Pa, 此时A对地面的压强为_6__3_7_5__Pa.

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叠加问题切割变化问题等)

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叠加问题切割变化问题等)

【例1】(多选)如图所示,小成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字典,字典的一部分悬空在桌面以外,小成发现后将字典水平推回桌面内,在这个推动的过程中()A.字典对桌面的压力大小不变B.字典对桌面的压强大小不变C.只有匀速推动时,桌面对字典的摩擦力大小才不变D.无论是否匀速推动,桌面对字典的摩擦力大小都不变2.Fp ghSρ==使用条件:规则柱体;受力面积是物体底面积;竖直方向上除重力支持力无其他力;平衡状态。

【例2】在水平桌面上放着三个铝制实心的圆柱体,它们的质量分别是100g、130g、170g,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判断正确的是()A.甲最大B.丙最大C.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固体压强如图所示,a 、b 两个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大 B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小 C .a 的密度小,受的重力大 D .a 的密度大,受的重力小【例4】(2011天津,12,3分)多选: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A ,B 放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1:2A B ρρ=对地面的压强之比:1:3A B P P =。

则( ) A .它们的高度之比:2:3A B h h = B .它们的高度之比 :3:4A B h h = C .它们的质量之比 :2:3A B m m = D .它们的质量之比 :1:3A B m m =3.切割问题 【例5】(2011江苏,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一段,截去部分的高度相同。

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 A .P P乙甲< B .P P 乙甲= C .P P乙甲> D .无法判断(2011上海,22,6)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 、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均为64牛。

A 的边长为0.2米,B 的边长为0.3米。

叠加物体压强的计算

叠加物体压强的计算

叠加物体压强的计算
在物理学中,叠加物体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多个物体叠
加在一起施加压力时,其压强是如何计算的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压强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压强 = 施加的力 / 受力面积。

这意味着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力增加或者受力面积减小时,压强就会
增加。

当多个物体叠加在一起时,它们各自施加的力会相互叠加,而
受力面积则取决于叠加的物体的总面积。

因此,叠加物体的总压强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总压强 = 总施加的力 / 总受力面积。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重量为100牛顿的物体叠加在一个面积
为1平方米的表面上,那么它施加的压强就是100牛顿/1平方米 = 100帕斯卡(帕)。

如果再叠加一个重量为50牛顿的物体在同一表
面上,那么总施加的力就变成了100牛顿 + 50牛顿 = 150牛顿,
而总受力面积为1平方米,因此总压强就变成了150牛顿/1平方米
= 150帕。

这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叠加物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通过理解这
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叠加物体所产生的压力,从而更好地应用物理学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叠加物体压强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学概念,它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叠加时所产生的压力,并且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
和工程领域中。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完整版)固体压强切割叠加专题

(完整版)固体压强切割叠加专题

固体压强切割叠加专题【知识要点】 定义: 垂直作用在受力面积上的力1、压力 作用点:二者相互接触的面,但在被研究的物体表面方向:垂直接触面并指向被研究的物体 大小: 根据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求解2、受力面积:二者相互接触的面积(注意吸盘)3、规则的固体(正、长方体、圆柱体)的压强公式gh P ρ= (h 为物体高度)切相同高度h g P ∆=∆ρ g SmP ∆=∆一、同一物体切割 (P=SF) gh P ρ= 1.将一均匀长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若沿虚线切开拿走左上方的一半, 则长方体的密度、长方体对桌面的压力及压强的变化是( )A.密度不变,压强不变,压力减小B.密度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减小C.密度不变,压强不变,压力不变D.密度不变,压强减小,压力减小2.按图2所示的方式将正方体木块切去一半剩余的一半留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不变的是图:(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3.有一均匀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F ,压强是P ,如图所示,若切去阴影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水平切割通过P ∆来求出切割后的压强关系4、固体切割 (规则的固体)固体压强(P=SF ) 切割叠放 施压竖直切割:压强与原来的相同,变化量为零竖直向上:P 现′=P 原+ΔP竖直向下:P 现′=P 原-ΔP切割后叠加:总的质量没变(即重力没变),只是受力面积发生变化。

切相同质量体积 图1图24、如图4所示,一个均质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为p 若沿图中虚线部分将其分为a 、b 两块,并将它们左右分开一小段距离,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 、P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a >Pb >P B 、P >Pa >PbC 、P <Pa <PbD 、以上答案都不对二、不同物体的变化(一)竖直切割类型(原来压强相等)5如图,实心正方体M 、N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M 的边长大于N 的边长,此时M 对地面的压强等于N 对地面的压强,若按边长的平行线分别从两物体上表面竖直向下截去,且所截的宽度相同,则两物体的剩余部分M/、N/对地面的压力、压强( )A 、M/对面的压强可能小于N/对地面的压强B 、M/对面的压强可能大于N/对地面的压强C 、 M/对面的压力一定等于N/对地面的压力D 、 M/对面的压力一定大于N/对地面的压力6如图6所示,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压强叠加专题
1.如图1所示,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 和b ,b 的横截面积是a 的3倍,将a 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 竖直放在a 上,如图甲所示,这时a 对地面的压强与b 对a 的压强之比为3:2;若a 、b 倒置后仍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1乙所示,则a 对b 的压强与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
A .1∶1
B .1∶2
C .1∶3
D .1∶4
2.如图2甲所示,两个实心的长方体A 、B 叠放在一起后,放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为ρA :ρB =2:1,底面积之比S A :S B =1:4,它们的高度之比h A :h B =2:3,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B 。

若把B 叠放在A 的上面如图7乙所示,B 对A 的压强为p B '。

则p B :p B '为( )。

A .1:2 B .4:1 C .3:2 D .1:3
3.如图3所示,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正方体金属块A 、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在A 的上表面施加竖直向下、大小为F 的压力。

金属块A 对B 的压强为p 1,金属块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2。

已知:金属块A 、B 的边长之比L 1:L 2=1:2,F :G A = 3:5,则p 1:p 2 为( ) A .2:3 B .6:5 C .3:2 D .4:3
4.甲、乙两个正方实心体,分别由密度ρ1、ρ2的物质组成,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对地面的压强为p 1,乙对地面的压强为p 2。

若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乙对地面的压强与把乙放在甲上面时甲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 .1221ρρp p
B .21222
22
1ρρp p C .2112ρρp p D .22
212
12
2ρρp p



图2 甲 乙
图3
5.如图4所示,A 、B 两个圆柱体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桌面上,已知圆柱体A 、B 的高度比为1:2,底面积比为2:3。

若此时圆柱体A 对圆柱体B 的压强与圆柱体B 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这两个圆柱体的密度比为( ) A .2:1 B .2:3 C . 3:2
D .6:l
6.如图5所示,A 、B 两个正方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1,若取走A ,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2,已知p 1:p 2 = 3:2,若A 、B 的边长之比为L A :L B = 2: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
B 的体积之比V A :V B =8:27 B .A 、B 的密度之比ρA :ρB =9:4
C .A 、B 的质量之比m A :m B =1:2
D .A 、B 的物重之比G A :G B =2:3
7.已知两个实心圆柱体A 、B 的底面积之比为1:3,高度之比为2:3,构成A 、B 两个圆柱体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A 和ρB 。

将B 放在水平地面上,A 叠放在B 上面(如图6甲所示),B 对地面的压强为p 1。

若把B 叠放在A
上面(如图6乙所示),B 对A 的压强为p 2。

若p 1:p 2=1:2,则ρA :ρB 为( ) A .3:2 B .9:4 C .2:5 D .1:3
8.材料相同的两个圆柱体A 、B ,他们的底面半径为R A 、R B ,将它们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 B 对桌面的压强为p 1。

将B 叠放在A 上,如图7所示,A 对桌面的压强为p 2,已知R A :R B =2:1, p 1:p 2=1:3,则两圆柱体的高度之比h A :h B 为( ) A.5:2 B.11:4 C.2:5 D.4:1
图7
图6

5
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