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

合集下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洛阳出土北魏墓志书法概论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洛阳出土北魏墓志书法概论
F 岩竞秀
— —
万壑争流
洛 阳 出土 北 魏 墓 志 书法 概 论
◇ 刘连香 张会芳
北魏作为第一个人主 中原并取代汉族统治
少数 民族政 权 , 采取 全面汉化 政策 , 中包 其
( ( 六朝墓 志检要 ③, 收录 魏志3 0 其中洛 8 方, 阳出土2 7 ; 4 方 郭玉堂 ( ( 洛阳出土石刻 时地记》 ④, 记录北魏时期石N 2 3 其 中墓志2 6 ] I5 方, 4 方;
段, 因而书体风格明显体现 出前后的!
物工作队 , 西安碑林 、 开封博 物馆和 辽宁省博
物馆 , 其他如郑州、 上海、 北京等地也有少量收
藏。 总括 以上不同著录 , 计洛 阳出土魏志 总 估
数 约 四 百余方 。
古部 门发掘 , 又有部 分魏志 陆续 出土。 近半 多世 纪以来 , 对于洛 阳魏志 的著录 主要见于
求 端庄 肃 穆 , 以显示 对逝 者 的尊 重和 表现 志 的功 能 。 阳魏 志书 体 以兼 具隶楷 风 格I 洛 魏碑体为主 , 少量志 盖 为篆 书或隶书 体 , 符{ 中国传统 要求 。 有些 墓志 和 志 盖还 有 明显
格, 如 薛慧 命墓 志 , 盖 文字和 界格 均 志
太和十 九年 (9 年)“ 45 诏迁洛之 民, 葬河 死

不得还北 。 于是代人南迁者, 悉为河 南洛阳

朱亮主编 洛 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 ⑤, 共收集 魏志2 3 还有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 7 方。

“ 日:‘ 诏 迁洛之人, 自兹厥 后, 悉可归骸邙

皆不得就茔 恒代 一’ 因而在北 魏统治的 ①。
下著作 : 赵万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②,

魏碑笔法的原理和方法

魏碑笔法的原理和方法

魏碑笔法的原理和方法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碑笔法是指书写魏碑字体时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是学习和掌握魏碑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具体介绍魏碑笔法的原理和方法。

一、魏碑笔法的原理魏碑笔法的原理主要在于遵循“脱胎换骨”的原则,即在拟定魏碑字体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个人风格的加入,使字形更为精美和奇特。

具体原理如下:1. 参照古碑:魏碑字体是古代碑刻艺术的产物,因此学习魏碑笔法时,需要参考古代的碑刻作品,如《孔子庙碑》、《嵇康碑》等。

通过研究古碑,可以了解到魏碑字体的基本规律,研究古人的书法技巧和构图规范。

2. 力度与韵律:魏碑笔法注重书写的力度和韵律。

力度指书写时的笔画轻重和力度大小,要有变化,使字体线条有生动感和立体感;韵律指书写时的速度和节奏,要有起伏和变化,使字体具有动感和韵律感。

3. 造型与构图:魏碑字体的造型要求新奇独特、变化多样,但又不能违背字形的基本规律。

在构图上,要注意字形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确保整体书写的美感和统一性。

4. 线条与笔画:魏碑笔法的线条强调变化和立体感,笔画要有层次感和厚薄变化。

线条要流畅而有张力,不同字形之间的线条相互衔接要准确无间断。

笔画要有起止和暂停,要有情感和笔墨的厚度的变化。

二、魏碑笔法的方法学习和掌握魏碑笔法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研究,以下是学习魏碑笔法的一些基本方法:1. 模仿古碑: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魏碑字体的古碑模型进行模仿,例如《钟离昆碑》、《嵇康碑》、《孔子庙碑》等。

通过模仿古碑,可以了解到魏碑字体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魏碑笔法的基本技巧和构图要点。

2. 临摹名家作品:学习魏碑字体最好的方法是临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

通过临摹名家作品,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中的笔法和技巧,领会名家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点,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3. 练习基本笔画:掌握魏碑笔法需要对基本笔画进行练习,如横、竖、撇、捺、点、提、勾等。

魏碑书法教程

魏碑书法教程

魏碑书法教程
魏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法字体,起源于魏晋时期,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刀劲雄伟、笔力激荡,具有独特的气韵和艺术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魏碑书法的基本教程。

首先,学习魏碑书法需要了解其基本构造。

魏碑的字形较为严谨,由横、竖、撇、捺、点等基本笔画构成,线条刚劲有力。

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给人以紧凑有力的视觉效果。

其次,要掌握魏碑的书写技巧。

首先是用笔的力度要有所变化,表现出草木繁茂、山河壮丽的气势。

其次是笔画要有较大的起承转合,体现出笔画之间的变化和呼应。

还要注意书写的速度和节奏,使字体流畅自然。

再次,学习魏碑书法需要多临摹名家作品。

通过模仿和笔画的书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魏碑的笔法和技巧。

同时也可以借鉴名家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造诣。

最后,持之以恒地练习是学习魏碑书法的关键。

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不断地改进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字帖开始练习,慢慢地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总之,学习魏碑书法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对艺术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欣赏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我们才能够真正
掌握魏碑书法的精髓,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采。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魏碑书法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成果!。

魏碑的核心技法

魏碑的核心技法

魏碑的核心技法一、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 无笔法性:魏碑书法的本质是以汉字的石刻效果作为学习的主体,斧凿之迹相对墨迹要显的自由而多变,用毛笔表现其线条,无法用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笔法,而是以魏碑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和线律来随时调整用笔动作,因此,魏碑没有固定的笔法,只有随形而生的动作。

■ 线条中段:线条中段变化是区别碑学与帖学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线条中段不是一个方位概念,而是一个形质概念,它是指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

魏碑线条的内容含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线形的内容变化,指在一个线形中的方与方、圆与圆、方与圆的微观线形在线段中的随机组合;二是线质的内容变化,指线条的形和势的随机组合和调整使线条质地发生改变;三是线律的内容变化,指书写的动作和速度的调整而导致线条产生节段效应和质感效应。

■ 线条构成要素:线形、线质和线律□ 线形:线条的形状,魏碑书法的线条形状的基本类型:方笔线条、圆笔线条。

□ 线质:线条的质感,魏碑书法的线条质感的基本类型:温润线条、刻露线条。

□ 线律:线条的节律,魏碑书法的线条节律的基本类型:变速线条、匀速线条。

初学者学习魏碑书法的要领

初学者学习魏碑书法的要领

初学者学习魏碑书法的要领初学者学习魏碑书法的要领1、笔意。

魏碑用笔彼为讲究,方圆用笔要把握好,与“唐楷”纯中锋不同,有中有侧,要写出魏碑的风格、笔意,运笔转折要把握好。

2、笔势。

“体兼隶楷”,“隶中有楷”,“楷中有隶”。

魏碑产生的年代介于汉隶、唐楷之间,字中略带隶意。

笔取横势,一般横宽于竖高。

3、笔力。

雄强苍劲有力是魏碑的一大特色,下笔要力透于纸,不是一划而过,要凝神于笔,用力于毫。

4、笔厚。

魏碑的风格是凝重而不单薄,字写得要有厚度,切忌写成像割下的铁板,没有立体感,这也是初学者最宜犯的毛病之一。

写魏碑大致归纳为五句话不可扁:魏碑的方笔,不就将笔短舔扁,而是靠运笔产生的。

用笔转:横拖坚抹是初学者常见毛病,其实写魏碑的诀巧在用笔,起折、收笔,讲究笔的运转。

字不僵:魏碑不能写僵,要有灵气,上下笔划要顾盼相应。

力透纸:写魏碑用力,不是用死劲,要将力用于笔豪,“凝神于笔,用力于毫”,如太极拳,看似无力,其实内力深厚。

白计黑:魏碑笔划粗壮,笔划多的字往往容易笔划重叠,所以要以空白来安排笔划。

起源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

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

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

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以纪其事。

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

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

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魏碑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北魏墓志书是中国古代墓志铭的一种,这种墓志铭在东晋时期开始流行,比较典型的特征是篇幅较短,文字简练而有力。

而到了北魏时期,这种墓志书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魏墓志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北魏墓志书的形式比较规整,大都采用“州人某氏之墓”或“县人某氏之墓”等类似的开篇套话,接着写出死者的名字和爵位,然后写出死亡的时间、年龄、家庭背景、事业成就以及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情况。

正文通常用楷书刻写在石碑上,并摆放在墓前或墓内。

这种形式不仅简洁明了,而且规范化程度高,很容易让人阅读和理解。

二、内容北魏墓志书的内容相对于东晋时期来说更加详实,内容涵盖了从生平经历到人物评价的方方面面。

其中,对于死者家庭背景的介绍比较详细,同时,个人品德以及事业成就的评价也更加全面,这些评价的标准大都是基于儒家思想和士人观念制定的。

此外,北魏墓志书还会在评价死者时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并试图将死者与时代、社会联系起来,这种做法是为了突出死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表现方面,北魏墓志书的刻写技巧和装饰手法以及字体、形状等方面的要求比东晋时期更高一些。

首先,北魏墓志书的刻写技巧比较精细,墓志上的文字通常是雕刻出来的,刀法更加细腻,刃口更加锋利,墓志的色泽也更加鲜艳、浓郁。

其次,在装饰手法方面,北魏墓志书比较注重美化,往往会在墓志上刻上一些图案、花纹或者刻上一些文字,从而达到一种美化装饰的效果。

最后,在字体、形状等方面,北魏墓志书更加讲究规范化,但也允许一定的个性化表现,可以根据死者个人特点选择不同的字体和形状。

总之,北魏墓志书风格的形成是一种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它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魏墓志书风格。

魏碑的书法教学

魏碑的书法教学

魏碑的书法教学
魏碑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简笔书法,因其独特风格和易学易写的特点
而受到广泛欢迎。

若想学习魏碑,以下是一些教学要点:
一、认识魏碑
魏碑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发展而来的一种书法,字形厚重挺拔,笔画方正有力,具有浓郁的古典美感。

在创作时要注意突出它的粗犷
感和阳刚之气。

二、掌握魏碑的笔画技巧
1.笔画力度
魏碑的笔画要有强烈的力度感,尤其是一些垂直或水平的笔画,强调
笔画起點和结束点的压迫感。

2. 墨水使用
魏碑的墨体较为厚重,一般要求使用稍稠的墨水,并且要注意墨色的
均匀度和质感的稳定性。

3. 抓好结构
魏碑的结构非常注重统一性,尤其是对于一些组字或者长串字的排列,要注意好其结构的稳固与清晰。

三、学习魏碑的字例
字例是指一些模拟书法家书法风格的书法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
好地掌握到先贤书法家的用笔、用墨、用纸等实际操作方法。

学习魏
碑时,可以选择一些历代大家的字例进行模仿,比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

四、坚持练习,不断提升
对于魏碑书法初学者来说,要多花时间进行练习,通过多次练习和不
断摸索,逐渐掌握其奥妙,会发现魏碑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书法形式,
能让我们在书写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要不断注重整体结构的完整统一性并注重笔画的标准化。

总之,学习魏碑需要一定的努力、时间和耐心,只要按照以上的教学要点,不断努力和练习,相信一定会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得到提高。

一定要学这方碑!研究魏碑数十载,如今将技法倾囊相授....

一定要学这方碑!研究魏碑数十载,如今将技法倾囊相授....

一定要学这方碑!研究魏碑数十载,如今将技法倾囊相授....魏碑在历史上曾一度被遗忘,直至清代出现了一批碑学大家,让“碑学”又融入书法艺术中。

从《龙门二十品》到《张黑女墓志》,无论是用笔、结体、技法,还是风格、意韵,都因这个“碑”的介入而更加丰富起来了,其间的大宗就是北魏墓志。

墓志是魏碑体系的主体,魏碑所有的美的元素在墓志里都被体现的一览无余。

墓志往往因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字口清晰,风格多样,意趣横生,代表了北魏书法风格的一个方面。

对于魏碑的研习,拥有30余年魏碑研究经验的李松老师认为凡是石刻,都是经典。

尤其是墓志,一石一品,一块墓志就是一个格调,一个味道。

李松,又名木公,1950年生于天津。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从欧阳中石先生。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简称国展)评委。

作品参加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2005年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

作品荣获第六、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

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

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

论文《笔法研究》获六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

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

《元桢墓志》就是这些墓志中颇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元桢墓志》李松老师临《元桢墓志》近些年来,国内各大书法展魏碑作品越来越多,“碑学”逐渐成为许多书友的兴趣爱好。

也是因为碑学的兴起,让许多书友将魏碑当成了研习的目标。

学魏碑非常难,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少,但真正在魏碑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却很少,有的人连临摹的槛都过不去。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研究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研究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研究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

墓志是古人记录先人事迹和墓主人家族历史的重要方式,墓志书法是指在墓志文献中所使用的书写方式和艺术风格。

由于北魏时期政治、文化、艺术的特殊地位,因此,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成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与隋唐、宋人、明清等时期书法鼎足而立。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体格局: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笔画主要以直、钩、弯、折组成,外形变化丰富,整体可分为“宽大”的楷书和“狭高”的
草书两种风格。

二、用笔造型: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以自由、流畅、娟秀的笔画造型为主要特征。

其书法笔画几乎不受成规束缚,大量使用自然、活泼、灵动的造型手法,体现出书法的艺术魅力。

三、书写技法: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的书写技法主要有“临摹”、“仿写”、“温故”等手法。

在临摹、仿写的过程中,书法
家会将前人的优秀作品用自己的方式重写,从而使其增加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同时,温故也是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的一个重要技法,它强调书法家要通读先贤著作,深入了解历代书法的风格和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总的来说,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不仅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
流派,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书法艺术的窗口。

北魏墓志的笔意阐释

北魏墓志的笔意阐释

论 坛图1 北魏墓志·元怀墓志(局部)图3 碑碣·中岳嵩高灵庙碑(局部)图2 北魏墓志·元瑛墓志(局部)图4 造像题记·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局部)图5 摩崖·石门铭(局部)看到笔意与刻工刀味的对比关系,这揭示了北魏墓志书法笔意在场性的重要意义。

第一,北魏墓志文字笔画。

墓志文字笔画更明确、严谨,在笔画的起、行、收形态上交代清晰而有形,笔画整体统一,注重点画形态的准确性,以文字的准确性为前提进行镌刻。

这样在墓志上就增加了毛笔书写的准确性,笔意得到彰显和流露。

第二,北魏墓志字形。

墓志文字外形完整而比较饱满,偏旁高低自然,形成有秩序的内、外部空间。

偏旁部首之间更加秩序化,部件之间组合严谨,挪让自然,比例相当,疏密有致。

文字结构或外紧内松,或外松内紧,或左松右紧,或左紧右松,或上紧下松,形成了有序的内、外空间秩序。

北魏墓志书法为唐楷的法度提供了秩序形式。

第三,北魏墓志章法。

墓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比较疏朗,刻工先刻画界格,再根据文字的原貌进行准确刻制。

文字与空白的对比关系形成明确的行间秩序,使每个字更紧凑、完整。

第四,北魏墓志文字的镌刻技法。

在墓志文字的镌刻过程中,刀从属于笔,限制刀的发挥,增强了笔意的明确在场。

当我们把北魏墓志与隋碑、唐碑 (图6—图11)进行对比后,便可知唐代“尚法”理论是逐渐形成的,唐代“尚法”理论是由唐代的整体思想文化和刻工的精湛技艺为基础的。

北魏墓志与隋碑、唐碑的发展与变化,是从重视意象、形制到重视法度的过程。

“隋至初唐,是中国书法艺术形态理念由意象向法度转换的阶段,而楷书作为通行汉字的正体,以其特有的规范性与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了法度研究的首要对象。

”[3]北魏墓志刀味逐渐减少、笔意逐渐增多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书写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由无法向有法递进,由重视外在表现转向注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结合。

这是楷书从汉代到隋唐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加明确北魏墓志在楷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魏碑的方法技巧

学习魏碑的方法技巧

学习魏碑的方法技巧一、碑文解读临习书法,我一直认为“读”比“写”重要。

惟有细心品读,才能“尽精微、致广大”。

当我们选好碑帖后,不妨先下一番功夫,借助发达的网络搜索功能,查查它的年代,查查它的“前世今生”,查查它的释文。

目的只有一个,读懂它!学会对古代碑帖的解读,才能进入与古人对话的语境,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了解古人为什么这么写,在审美认知上才能与古人产生共鸣。

二、纵横解读所谓“纵向”解读,就是沿着书体演变的脉络,在汉碑、魏碑、唐碑中找到演变的痕迹,找到其异同点。

例如唐碑,它虽是刀刻,但其线条形态却是书写式的,是以二王用笔为准绳的。

当代学者认为,古代碑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于书迹之外的独立的石刻形态,魏碑即是典范;另一种是依附于书迹的石刻形态,唐碑即是。

所谓“横向”解读,就是在同一时代的碑刻中,找出不同地域的书风。

例如,魏碑除了我们熟悉的“洛阳体”外,同一时期,在陕西关中一带也盛行刻造像碑,但刀法粗率,结字诡异,当代学人谓之“长安体”。

对魏碑有了这样全方位的认知,我们在学习时就不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三、笔法解读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笔法,魏碑亦然。

如果我们将过去习惯的唐碑笔法来写魏碑,或者用二王手札式的方式来临写魏碑,是难以写出其“斜画紧结,点画方峻”的风采。

对于魏碑笔法,历代书家都在不断探索。

例如,姚元之、包世臣等人对唐碑之前碑刻笔画的刻法进行观察,再以毛笔来模拟,提出了“始艮终乾”笔法。

眼下,陈振濂先生提出“魏碑艺术化运动”,也在对魏碑笔法进行探究。

他说“只要不是盲目主观地用写帖的方法去写北魏,只要在临摹时尊重魏碑(而不是还未弄明白即想先改造它),那么拓片中的每一剥蚀之迹、刻凿之迹,都会逼着你在行笔时,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它,表现它”。

不论“魏碑艺术化运动”能走多远,但是他的一些理论,对我们更好地破解魏碑笔法是大有帮助的。

“透过刀锋看笔锋”,光看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多些实践多些尝试。

北魏名碑《石门铭》的学习方法有三点,第三点决定学习效果

北魏名碑《石门铭》的学习方法有三点,第三点决定学习效果

北魏名碑《石门铭》的学习方法有三点,第三点决定学习效果《石门铭》是北魏时期著名的摩崖作品,其书风超逸疏宕、舒展自然,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它的书体是正书,如果严格来讲,应当是魏碑书体。

由于《石门铭》在书法风格及笔法、字形上的诸多特点,历代以来,学习者众多,并且学有成就者也很多。

康有为曾这样作诗评价《石门铭》: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那么,《石门铭》怎么去学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笔法用笔是书法中最关键的问题,不论学写哪种书体,笔法对了,学习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笔画中可分为三个段:起笔、行笔和收笔。

起笔:由于《石门铭》有它自己的特点,起笔也就与其它书体有所不同了。

我们可以理解为侧笔起笔和方笔起笔两种形式,毕竟它是刻在摩崖上的,对于书丹时的状态不得而知,但“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两种起笔方法应当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侧笔时,就相当于切笔,是笔锋直接插入到纸面的一种方法,不需要逆笔,而方笔在起笔时先要做出逆入的动作后再行切笔入纸,即可达到起笔的要求。

行笔:在毛笔向前行进的过程中,要以中锋用笔为主,中锋用笔的好处是使点画更加有力苍劲,《石门铭》之所以是碑中之冠,就在于它的点画多以中锋用笔为主,在书写时一直要强调它的这种笔法,如果使用侧锋则不会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反而使字的点画显得漂浮无力,根本写不出来《石门铭》的遒劲之力。

收笔:《石门铭》笔画的收笔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规律,它是随着字形重心、姿态的需要而进行调整变化的。

但这里需要指出两个问题:一是收笔时的顿笔,我们观察它的横画在收笔时,有的要向右下顿笔完成收笔,这就是出于对字形重心的调整需要,以使横画保持两个段,最后达到整个字形的平衡与稳定。

二是直接收笔,这样的点画,在本身字形稳定的情况下,稍做回锋收笔,实现形体的平衡。

字形《石门铭》的字形是它最大的特点,绝大多数字形都呈左低右高的姿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这是因为它是刻在山石上的,不论书丹还是凿刻,都是在高空中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险侧”就是它的艺术特点,这既是人为主观的,也是客观事实,总体来说,这是它的显著特征。

魏碑笔法解读:魏碑用笔的诀窍

魏碑笔法解读:魏碑用笔的诀窍

魏碑笔法解读:魏碑用笔的诀窍分享一下我多练临写魏碑的一些技巧。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魏碑书体的学习方法

魏碑书体的学习方法

魏碑书体的学习方法【桂豪书院】桂豪书院是培养优秀书画艺术人才的摇篮。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魏碑是北魏时刻在石碑或造像上的一种书体,是楷书的一个支流;其代表作是《龙门二十品》(从《龙门一百品》里面精选,也有《龙门十二品》,更加精选),书法拓本,市面可以买到;对于书法的学习,临帖是不二法门;选到魏碑的代表作,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篇节入手临摹,进步就比较快;另外,可先从唐楷入手,练就骨架和执笔方法,随后上溯到魏碑,也是可以的……读帖,又是临帖的前奏;你对帖子了解和理解深入,就有助对于细节的把握;剩下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练习了谈魏碑书体的学习方法:一、选好临摹范本要学好一种书体,首先要选好范本(选帖),这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魏碑体类别繁多,又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过渡书体,从北魏初期的《大代华岳庙碑》、《嵩高灵庙碑》到它末期的《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虽属于一代风格。

但具体面貌差距很大。

从著名石刻到民间一般以刀代笔的造像记、墓志铭,优劣又极为悬殊。

所以,学习魏碑体,首先要选好范本。

应从较为平正的碑刻范本入手,可先写方笔的造像记。

因为写魏碑必须写方笔,写方笔就最好临《龙门二十品》,特别是《始平公》。

写方笔必须将笔毫铺开,万毫齐发,训练腕力使转提按的功夫,培养气质。

然后由平正方折再达圆绞,练习魏碑圆笔一类的范本,例如《郑文公碑》、《观海童诗》、《石门铭》等等,由此上溯篆、隶。

在广泛学习魏碑书体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主见。

这个主见对于广泛汲取是非常重要的,在广博上要精取,以己之长择一、两种重点学习,其他辅之,不要博而不精,亦忌死守某一范本临写。

近代书家康有为,以摩崖之长风靡海内外。

梁启超学碑刻、墓志书法而自成一家。

二、怎样写方笔魏碑写魏碑必须写方笔。

方笔魏碑一般指《龙门二十品》,除此之外,《白驹谷摩崖》、《张猛龙碑》、《石夫人墓志》等亦属于方笔一类。

【魏碑基础】北魏·《张黑女墓志》临习要点

【魏碑基础】北魏·《张黑女墓志》临习要点

【魏碑基础】北魏·《张黑女墓志》临习要点北魏·《张黑女墓志》临习要点一、北碑介绍北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以北魏为最,故又称为魏碑。

魏碑上承汗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

它与隶书相比,则简捷而得其沉雄;与唐楷相比则更丰厚刚健,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艺术宝库,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受到重视。

北魏,包括碑碣、墓志、造像提记、摩崖刻石等形制。

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尤其是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魏墓志,为书法学习开创了新的路径。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有称《张玄墓志》。

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通俗称为《张黑女墓志》。

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年)十月刻,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计三百六十七字。

二、原迹欣赏三、基本点画图解1、点《太》瓜子点:笔锋逆向入纸,落笔后向右下运行,笔毫圆满铺开,然后提笔调锋,使笔锋从点画中作收。

此点势侧,体丰满。

《方》平点:藏锋落笔后,笔锋向右,横向铺毫,回锋轻收,笔势还原,从点画中作收,其势横,形体略长。

《盪》圆点:笔锋垂直轻下后,将笔毫向四周铺开,再提笔将笔锋收拢,从点画中央提出作收。

《泰》竖点:藏锋落笔后,笔锋向下方运行,势较直,将笔锋铺开后,提笔向上,回至点画中部收笔。

《不》斜点:藏锋落笔,笔锋向右下铺毫,略加力,回锋收笔,其势斜,略显厚实。

《矣》竖点:藏锋落笔后,向右下方向行笔,行笔过程较长,再收笔.《欲》相向点:左点短而上挑,右点促而下俯,二点向中间形断而呼应,势平,两点形断而意长,略带隶意。

《悦》并列点:两点均向左,同一方向并列而书。

其形似短撇(啄),出锋锐利,但力到底,两点略显左点低右点高,但差距不大。

《终》二平点:此上下两点势横,写得厚实有力,像秤砣一样,将《终》字压住,显得稳重而不轻佻。

《父》相背点:此两点圆润而含篆意,其势左右分开,左点起收笔均藏锋内含,右点起笔略尖,铺毫后回锋作收.《於》上下点:上下两点垂直而下,上点的收笔从点画中部收笔,将牵丝带出连接下点,第二点收笔回锋还原。

【书法基础】图解魏碑临写的几个要点

【书法基础】图解魏碑临写的几个要点

【书法基础】图解魏碑临写的几个要点【书法基础】图解魏碑临写的几个要点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

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有许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书后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的,临写时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我们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点魏碑临写要点1、开合吞吐,气象万千开合之法,不外有四:一是线方向的聚散开合。

二是弧度的张力——用俯仰向背表现聚散开合。

三是线条的间距——用疏密节奏表现聚散开合。

四是大空间和小空间的运用,如在森森然的高峰雪岭间突现山谷平川,有气象开阔、云气流荡、开合吞吐、以虚衬实的空间效果。

得此四者,气象生焉!图示1--线方向的聚散开合图示2--弧度的张力表现开合图示3--俯仰向背表现聚散开合图示4--俯仰向背表现聚散开合要是看兰亭序,那是笔笔都变,一般的墓志碑刻,为民间工匠所就,未必有这么繁复,但也总胜于当代作者,有的连概念都没有,且看南朝名手陶弘景所作《瘗鹤铭》。

图示5--疏密对比产生开合图示6--大、小空间的运用大空间和小空间的运用:一是划出大空间,二形成密集带,让密的能有规律地排叠分布,让白的空间更加完整,面积更大。

注意密和密的交接,使之秩序化、整体化。

2、对抗对比,激越雄强魏碑之雄肆、激越,与力(势)的对抗分不开,须制造冲突,在冲突中激化矛盾,冲突愈集中、愈鲜明,力(势)愈强,又需施之以化解之功,或包容、消融、避让、移位、变形,极意化解矛盾,化解的功夫越妙,越有冲和、深沉、儒雅的气质,举重若轻及浩浩然之大气。

魏碑的基本笔法讲析与示范

魏碑的基本笔法讲析与示范

魏碑的种类丰碑:是置于寺庙、祠堂、坟墓前的石刻文字,如张猛龙碑、高贞碑,石材完整,刻工细致,字体清晰严谨。

摩崖:刻于崖壁或耸立的岩石上,如郑文公碑,一般字体大,形质雄伟。

造像记:如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大多以平口切刀方式缕刻,方峻严整字体扁平。

墓志铭:前面所提到的碑刻造像记及摩崖皆立于地面,墓志铭则埋入圹内,铭石较小,刻工精细,又长期在地下,保存完好,如元羽墓志。

我们原先称刻在铭石上面的为碑,后来凡是写出刻石感觉的称为“碑体字”或“碑书”,帖则写在纸帛上,延袭“二王”书风,历经宋、齐、梁、陈,因工具及南北地域性格的差异,形成三种不同的风格。

第一、 魏碑以笔就刀,重金石气,也就是在书写时已经考虑到缕刻的趣味,帖有时也入碑,惟为保存年的特性,往往以刀就笔刻出笔意与笔趣。

第二、 碑笔则直截了当,收笔深而重,有铁画银钩之感,帖强调韵律感,收笔浅而轻,有流畅飘逸之感。

第三、 碑的结构组合性高,体势较低,帖则连惯性高,体势亦高。

魏碑的写法因为北碑刻石颇多,无法一一介绍,兹选择最具代表性,对学习书法最有帮助的孙秋生造像记解说。

孙秋生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中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品,在古阳洞南壁最上层,从此碑可看出隶书迈向楷书过渡型的结构及原使用笔法,其特征有下列几点:第一 、结体矮小平扁,重心低。

第二、 结构紧凑紧密,空白少。

第三、 点画组合性高。

第四、 用笔方峻锐利,突显刀法,有“刀八笔二”之称。

第五 、笔力强劲,兼采中锋及侧锋。

龙门造像记用笔,重要的必须注意两点:第一 、走笔时用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

第二 、显笔处三顶点,这与圆笔正好相反,为了让大家了解其写法,分别就下面点划说明并示范。

点【右切点】 先压右上角再拉右下角【右挑点】 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下平点】 先压左角再拉右角【左挑点】 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横 画【切横】 先将笔锋转至上角再往下拉竖画【直竖】 先将笔锋转至左角再拉右下角 【垂露竖】 用笔腹收笔【悬针竖】 用笔尖收笔钩【竖尖钩】 先压右下角再导锋收尖钩 【斜尖钩】 侧拉后往上挑钩【浮鹅钩】 先在左下角转笔后往上拉 【戈钩】 先压右下角再上拉撇【尖直撇】 先压右上角再往左下角拉 【挺腹撇】 笔画快到末端时重压再提起【长弯撇】 注意气要连贯挑【点水挑】【向挑】【钩挑】捺【俯捺】 【仰捺】 【长捺】。

北魏《元绪墓志》用笔方圆结合,笔画造精确多变,字字有势有态

北魏《元绪墓志》用笔方圆结合,笔画造精确多变,字字有势有态

北魏《元绪墓志》用笔方圆结合,笔画造精确多变,字字有势有态北魏《元绪墓志》魏碑《元绪墓志铭》《元绪墓志》刻于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8年)。

保存非常完好,字迹清晰,少有斑驳漫漶。

是元氏墓志中很具代表性的一方墓志。

北朝墓志,遗存很多。

其最大的特点是“一志一格,一石一品”。

往往人们在学习魏碑时,将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所谓“经典”碑版之中。

所谓的“经典”其实也是人为的,关注的人越多,其经典的程度就越大。

有些碑帖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一旦有一位权威人士对它褒扬之后,它便成了“经典”。

千百年来,历代书家、论家对帖学的研究,或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史主要的是“帖学史”。

清代学者对碑学的研究实际是两个领域,一个是汉碑,一个是魏碑。

在书法的实践中,清代书家对汉碑继承与弘扬的成就,要远大于对魏碑的成就。

从涌现的书家数量和传世的作品质量上,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加之,近代墓志的大量出土,有待于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

鉴此,我们可以说,魏碑领域,仍是一个待开发的领域。

在魏碑领域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石刻是属于非常经典的,但是,它们并未被列入经典之榜。

《元绪墓志》就应该是属经典中的一品。

所谓“取法乎上”之“上”者,应该指的就是经典部分。

作为经典的法帖,必须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在某字体之中,要具有典型性和共性的风格特征,是学习该书体必须要临习的范帖之一。

第二,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三,作品的技巧含量高,艺术语言丰富而独特。

《元绪墓志》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我们判定此墓志是魏碑系统中的经典法帖,绝不逊于《张猛龙碑》、《元倪墓志》、《中岳灵庙碑》、《张玄墓志》、《始平公造像》等众所熟悉的、不同风格的经典石刻法帖。

首先从共性和典型性上看。

在用笔上,此志有与经典墓志和《张猛龙碑》相近和相似的笔法。

尤其是方笔笔法的技巧,共性的成分很大,有的甚至是如出一炉。

最明显的是“宝字盖”的钩笔,与《张猛龙碑》的相同笔画似出一人之手。

《元绪墓志》与《张猛龙碑》比较,有许多相近之处。

北魏《元怀墓志》,初学魏碑的极好范本

北魏《元怀墓志》,初学魏碑的极好范本

北魏《元怀墓志》,初学魏碑的极好范本
元怀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1925年河南洛阳张羊村出土,原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

书刻精妙,字口清晰中新,便于临暮学习,是初学“魏碑”书体的较好范本。

《元怀墓志》的艺术水平在众多魏碑书法中,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种。

它不仅由于元怀的身世显赫,其墓志必然由一代高手书丹镌刻,还由于它出土较晚,出土后又得到了精心的保管,字迹清晰如新,保留了书刻的原貌。

甚至可以“透过刀锋看笔锋”,观察到笔锋毫颖的细微之处,觉察到书家书丹的运笔及转折提按。

所以《元怀墓志》是一个便于欣赏和临习的极好范本。

一笔一划,为你分析北魏书法名碑的奥妙

一笔一划,为你分析北魏书法名碑的奥妙

一笔一划,为你分析北魏书法名碑的奥妙不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李壁墓志》是流传下来最古的北魏墓志石刻;墓志在用笔上,笔画粗细对比强烈。

如横画,有方笔起笔,收笔出尖等姿态,此墓志与《张猛龙碑》斜划紧结、由粗到细的特点十分相像,如『阳』『军』『参』『无』等字的笔画又细致精彩,透过刀锋可以看出,古人巧夺天工般的刻艺和毛笔书写时的大幅度提按,《李壁墓志》笔画粗细虽变化明显,但细而不弱。

尤其是『无』字行笔,笔短意连,这一细微变化也是此墓志历来为书家追捧的原因之一。

再如『意』『孺』二字的笔画粗细相间,增加空间对比,变化丰富。

北魏《李璧墓志》初拓本(局部),梁启超旧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于此墓志,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

』可见该墓志书法峭劲之势独具匠心。

《张猛龙碑》中『凉』『军』字体现出峭劲挺拔之势。

北魏《张猛龙碑》(明拓本,局部)与之相比下,在《李壁墓志》中,如『遥』字的走之底偏旁和『氏』字的斜勾,粗重有力、书法峭劲、大胆粗放,给人意料之外的变化。

『阅』『沉』等字的收笔竖弯钩笔画大胆放出,常常带有顿笔的动作,厚实有力、不拘陈法,达到了雄强奇宕的效果。

《李璧墓志》中的“氏”“沉”“遥”“阅”此墓志在字法分析上,分为造势和造形。

其一,从造势上分析,《李壁墓志》和《张猛龙碑》风格相似。

《张猛龙碑》在结体上是以险绝著称的且变化多姿,通常是横画斜向右上,体势倾斜错落,如『清』『西』『冬』;《李璧墓志》中『白』『远』『冀』『典』等字的字势险体斜;尤其『清』『春』的对比,横画前粗后细,往右上直斜,其他笔画也顺势而为,使得整个字形呈险峻的欹侧之态。

《李璧墓志》中的“高”“中”“周”“司”另外,《李璧墓志》以方笔居多,如转折处方棱以及三角形的点等体现方笔的峻峭,如『司』『周』『中』『高』等,均为就势产生的方角,使字体显得方峻险奇。

《李璧墓志》中的“帝”“孝”“行”其二,在造形上分析,撇、捺决定了一个字的形体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作者:黎德良单位:兰亭书院魏碑导读:北魏时期墓志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不仅存世数量众多,镌刻精美,而且书法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墓志书法精品盛产的时代。

魏碑与唐碑都属于楷书范畴,然风格迥异。

魏碑由汉隶演变而成,整体表现出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面貌。

唐碑则源于魏碑和钟王,将楷书的法度推向到极至,整体表现出端庄遒美、严谨成熟、方正典雅的书法风貌。

包世臣曰:“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

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

”北碑字之定法之“法”即是本论文所要论述之重点。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北魏书法的笔法、笔画、字法到章法之“定法”核心。

从以下几点:魏碑书法的方圆特征;笔画与基本技法的关系;笔画与笔势的关系;字体与字势的关系;笔画与字形结构的关系;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揭示“有意”而为之定法与自在生趣之“无意”在北魏书法中有机结合的阴阳辨证关系。

关键词:魏碑外方内圆有意无意书法笔法字态笔画笔势书法中的“有意”与“无意”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是强调书写中的有意行为的作用。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板桥就“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这一基本法则,作出了自己的生发。

一般讲,“笔参造化”的“化机”的闪现,缘于天才艺术家的一刹“妙语”,即艺术家本身亦不可能事先明确地意识到,此即所谓“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板桥云:“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

”(《板桥题画·靳秋田索画》)“化机”(趣)与“定则”(法)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层“顿”(顿悟,飞跃)、“渐”(渐修,量变)关系。

又云:“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板桥题画·竹))意亦如此。

“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一个新的生命体。

它虽来自“眼中之竹”,却非其自然形态的复写,而是经过画家的观照、沉浸,获得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自身的个性(特别是人格)、想象、情感等等,因而构成朦胧的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

进而,运用长期苦练得来的异常娴熟的技法(如笔法墨法),而又不泥于法,伴着仍在继续中的创造性想象,所谓“笔到意生”,让实际落入纸上的竹的形象,霎时进入“传神”——“变相”状态,因而“活”起来。

这样,由渐而顿,“定则”(法)与“化机”(趣)融结一起,终于凝成一幅气韵生动、“趣在法外”的令人把玩不尽的竹的图画。

[1] 书法中的“有意”指的是人为对笔画、字态、位置的定法其包括笔法中的有意造势发力等,是书法的客观载体;而“无意”指的是笔画、字态、位置的自然呈现其包括笔法中的巧力(即惯性力和笔毫自然聚散的反弹力等),是书法的第二次自然呈现,不受人本意识控制的再造,是自在生趣的化机流露。

它们是一对阴阳矛盾体,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

书画之外的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莫不如此。

魏碑的“外方”与“内圆”方,这里的方不是指四四方方,而是有菱有角。

从距离感观上说,它表示近距离感;从清晰度感观上说,它表示清晰感;以阴阳论,方代表阳;以规则论,方代表有。

圆与方却刚好相反,它与方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也可以说是“有”与“无”的完美结合。

“外方”与“内圆”体现了魏碑书法的层次感,是魏碑形质魅力之精神所在。

魏碑书法的方主外与圆主内的完美结合正是我们对它热爱的原因,它又谙合了我国千百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民风民俗。

解读北魏书法的方圆,不应单一地固定在某一形式上,还可从点画边界来分: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圆;从点画自身来分:方笔圆角的方圆结合,圆笔方角的方圆结合;圆筋方笔,方筋圆笔等等。

魏碑中笔画的与基本技法的关系笔画的形质是通过基本技法来实现的,没有基本技法的书写就只能算是涂鸦,基本技法(笔法)决定着笔画的形质。

书写点、横、竖、撇、捺、钩所要用到的运笔方式是属于基本的技法范畴。

笔画形质的优劣与笔法的优劣及对笔法掌控熟练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笔法的应用要根据字形大小,字体不同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字形愈大笔法当愈丰富,动作愈多;幅度愈大,字形愈小笔法当愈简。

所谓运指、运腕、运肘、运臂用至运体之说就是根据字形大小来选择。

用笔与用力决定笔画质量用笔,一般用笔方法有提按、平移、振动、使转、翻转;至于逆划、顶冲和扭锋,这些方法在北魏墓志书法中随处可见,北魏之后却很少有人使用。

用笔应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如:按为有意用笔,提为无意用笔。

控管笔法,使转笔法有公转与自转,一般说来公转管字形,自转管笔画形质,公转与自转的交互使用使得北魏书法在以方为主的形式下得以方圆有机地结合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用力,最佳的用笔状态在笔毫的自然弹性范围内,有意用力和无意用力交织使用。

起笔造势为有意用力,借用惯力或弹力(即笔毫的自然力)为无意用力,如:翻笔法,起笔切入为有意用力;捻管,行笔收笔由有意用力转为无意用力。

如:拉弹簧拉,拉为有意用力,伸手弹簧自动缩回为自然回力,就属无意用力,二力交织运用。

这种状态又类似于太极中的借力打力。

笔之用力以巧妙为高,得到的点画形质也更好。

点法决定笔画质量点法乃万法之源,点的起笔有力则笔画之起笔有力;点的收笔干练则笔画的收笔干练;点的变化丰富则笔画的变化丰富;点画变化丰富,字形才会丰富。

(图5.本文作者编写的始平公笔画技解)因魏碑的外方内圆的字态特点,所以魏碑的点画形态务必为其特点服务,点画形态要以方笔为主,起收笔或方圆并用以达至转角接点外方内圆的效果。

(这一方法是魏碑书法的重点技法之一);所用笔法以翻转为主以使转为辅。

笔画的阴面与阳面在魏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笔画,它的一面如刀切而另一面则自然如蚀。

(6.二面线) 魏碑中笔画与笔势的关系:魏碑中的笔画定势源于因势附形的笔画形态。

笔画形态的高质量完成又缺不了画外的定位、定势的造势动作。

画外之势,就是铺毫之前的发力动作或收毫之后的惯性动作。

铺毫之前的发力动作,目的是用以完善、辅助铺毫过程的顺利完成,以“有意”用力为主;收毫之后的惯性动作同样是为了完善、辅助铺毫过程的顺利完成,以“无意”用力为主。

魏碑因其方笔的特点,其画外之势的运用使魏碑书法笔画形态方整,边锋犀利,彰显金石之气,给人以雄强之感。

魏碑中的笔画与结构关系魏碑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魏碑中的笔画形态灵活多变,原因是笔画必须服务于主体字态的造型,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因势附形。

因势附形在北魏书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但每一个字的姿态造型因其位置之势而定,而且每一个笔画又是因字态而定。

所以在一幅精典的魏碑作品中很难找出一个形态相同的笔画。

魏碑的笔画,因字形而生笔势。

魏碑的结构,是因势造形,就是魏碑的结字的“定法”。

北魏书法有着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特点。

其字态变化万千,给人眼花瞭乱,让人无迹可寻。

如果认识不到魏碑的内在联系,学习魏碑就会有比登天还难的感觉。

魏碑的结构通过造型方法:“积木法”来完成,通常采用切、移、合、拼、嵌、连、排、叠等方法。

(图7.积木图)切,如同切西瓜,切蛋糕一样将一个总体分切开来。

这样虽然每一个部分是分散的,但给人以形散神合的奇特美感。

(图8.切分图)移,将一个整体切分后移位变成两笔或多笔。

如:图11 (图11.切移位)合,将二个或以上的笔画融合成一个笔画。

(图14.融合)拼,将多个笔画拼凑在一块形成一个分散的整体。

(图17.拼)(图18.本文作者临鲜于仲儿墓志选字)嵌,笔画与笔画或部分与部分镶嵌起来,使字形紧凑密不可分以达茂密之感。

(图19.嵌)连,以一个聚点为中心,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笔画或起笔或收笔指向这个中心点,使它们联系起来,以求形散神聚,既得天趣又不失矜持。

(图22.连)排,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笔画按一定规律排列以达到“有意识”切划的整齐效果,与参差变化“无意识”的恣意自然分布形成对比。

(图25.排)叠,将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笔画用叠的方法组织在一起,以求融铸感和层次感。

(图28.叠)魏碑中的笔画与结构是相互加持,互为影响的关系,在“有意”与“无意”中游淌。

魏碑的字体与字势的关系“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包世臣。

唐楷因定法在外形,故学习唐楷时虞、褚、欧、颜、柳等要一家一家地学习。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包世臣。

故学习魏碑应与学习唐楷有所不同,魏碑字体琳琅满目,一人一体,因其定法不在外形而在内核。

起势既定则各字态随势而生,机杼自出,蜿蜒不绝,姿态万变。

然而万变不离其中,“中”即定法,即内核也。

为“有意”之定势法规;万变者外形,无定法,为“无意”之形态。

魏碑字体造型多变.字势现于外形而系于内核之定法。

字形只是表面的形象,魏碑内核之定法是势。

字形受规于势,固需因势附形。

势又分为“形势”和“意势”遵形势,受地理位置之环境影响,随遇而安,即因势附形(无意造形)。

遵意势,受地理位置之环境影响,形安意出(有意造形)如:一个圆形的萝卜片被切成多边形,它的实形虽是多边形,但它的意形却是圆形,就是通常所说的形方意圆。

二者,宛如人之工作、生活受规于环境,一、可随遇而安,人安心安;二、一面安于生活,一面心怀理想,人安心不安。

魏碑的字体与字势在“有意”与“无意”的中庸演绎下神臻妙境,态变随风,是魏碑书法魅力之精神所在。

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魏碑书法中的字有“定法”不仅表现在笔画与单个字的字形上,还表现在字与字,行与行,行与篇,字与篇。

它体现了一种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集体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大宇宙的关系。

个体字虽然与字与行与篇都应产生关系,但它们的关系要有主次之分。

为了迎合这些关系,个体多以欹侧、伸缩、迎接、避让等方式调整其形态;笔画多以牵扯、指向等形式附和,就像结网一样上下左右相连。

(图33.本文作者选临魏灵藏造像局部)[1](图34.本文作者魏碑创作局部)参考文献:[1].摘自百度.百科黎德良于2014年5月13日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